孤独的灵魂范文

2024-05-12

孤独的灵魂范文(精选6篇)

孤独的灵魂 第1篇

一、孤独意识的表现形式

(一) 精神隔绝

麦卡勒斯一生被病魔缠身, 从小性情孤僻, 是个古怪的孩子, 生活中的她即便被物质和感情密密实实地保护和宠爱着, 也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弃儿或流浪汉。她的臆想气质非常发达, 自小被视为天才, 在生理和心理上, 异于常人的浓重的孤独感和独特的个性使她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扭曲和病态, 从而影响了她创作的主题和思想。麦卡勒斯本人在1957年曾经写道:“我想, 我的中心主题是精神隔绝主题。”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 由精神隔绝引起的孤独意识成为了人性普遍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永恒真理。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 咖啡馆老板比夫·布瑞农是一个靠揣测顾客生平和心理而排解寂寞的人, 他长期与妻子缺乏心灵交流, 在彼此隔阂中体会深深的孤寂。他对病人和残疾人顾客抱有特殊的情感, 经常给他们打折或是提供免费餐点。妻子去世后, 他的心理逐渐产生异化, 向女性化方向发展, 同时他又暗恋着小女孩米克·凯利, 这些异常的心理总是使他感到难以启齿的困惑, 总想弄清楚为什么, 一切求而不得的问题只能让他昼夜站在柜台后充当孤独的看客。

工人杰克·布朗特是一个特别聒噪的人, 在人群里“话语如同瀑布一样从他喉咙里倾泻而下”, “发酵的话语如洪水泛滥”。他曾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走南闯北, 始终秉持共产主义理想, 试图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 希望唤醒大众的反抗意识。他几近疯狂地渴望交流和沟通, 可是到头来无人倾听, 自己反而沦为别人眼中的怪物——一个暴躁易怒的酒鬼。

少女米克·凯利的内心深处怀有炽烈的音乐梦想, 渴望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 梦想成为著名音乐家, 但无人理解她的追求与渴念, 最终理想只能在日渐困顿的家庭生活中支离破碎。

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在他全部的生命里, 他一直在诉说、解释和告诫”, 为追求种族平等和提升黑人地位而奔走疾呼、殚精竭虑, 最终不仅落得子女疏远冷落的下场, 而且他为之奋斗的不觉悟的同胞们的境况依然没有改变, 他自己最终也陷入自卑和绝望, “他触到了绝望的坚实底层, 在那里安心了”。

这四个或是因为孤僻, 或是因为愤怒而难以和人相处的人都喜欢找哑巴辛格倾述, 并从他的眼睛里获得了他们自以为的全然的理解和宽慰。然而辛格也是一个孤寂的人, 他并不能理解周围人的想法, 独居生活中, 经常自己和自己下棋。他对所有人都友好, 可是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的哑巴朋友安东尼帕罗斯, 在疯人院里突然地死亡却最终让辛格精神崩溃, 选择了自杀。

麦卡勒斯笔下的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个人的、阶层的、种族的美好理想, 然而,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可能被其他人理解, 他们或是极端沉默, 或是极端聒噪, 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对于外界和他人来说永远是封闭的。《心是孤独的猎手》通过这几个主要人物, 向读者展示了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种族之间、正常人与残疾人之间、现实与梦想之间无所不在、无法抗拒的隔绝状态。

在麦卡勒斯另一部小说《婚礼的成员》中, 不满十三岁的女孩弗·洁丝敏有着与米克一般热爱音乐的敏感心灵, 但现实中却不得不困守在厨房里, 终日纠缠于她六岁的小表弟以及她家的黑人厨娘贝丽尼斯之间, 渡过一个个漫长乏味的夏天。她终日幻想与哥哥和他的新娘远走他乡, 环游世界, 然而这对新人还是把她抛弃了。弗·洁丝敏渴望向厨娘, 甚至向路上遇到的某个陌生人诉说她的计划, 可没有人愿意倾听和理解, 她不得不又回到厨房中的现实生活。美好的理想与贫乏的现实之间永远处于无法调解、无法融合的隔绝状态。

(二) 爱的徒劳

精神隔绝的主题让人物之间的感情和理想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彼此间丧失了沟通的可能, 导致了所谓人与人之间的爱之感应和相互理解都是虚妄的。麦卡勒斯的小说总是笼罩着爱而不得的情感, 甚至因深爱而不能表达的宿命意味。所有人的孤独在于:每个人为自己或别人所做的事, 都是徒劳的。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 出生在贫穷小镇的小女孩米克像奇花异草一样有一颗敏感得可以被音乐伤害的心灵。她把她的世界分为“外屋”和“里屋”, 学校、家庭的生活在外屋, 音乐、理想和辛格在里屋, “她可以站在人满为患的房子中间, 却依然感觉自己一个人被锁在里面”。她总是白天夜晚地行走, 脑子里充满计划、充满感情。音乐让她觉得“整个世界都死了, 都黑了, 没必要去回想这个世界死前是什么样”, 她对辛格怀着朦胧纯洁的感情, “和他在一起时, 她主要的念头是存下一切, 为了以后可以重新回味, 永远记住”, 在家人为偿还弟弟巴伯尔误伤邻居家女孩贝贝的医疗费而陷入经济困境后 (米克不得不外出工作来补贴家用) , 在米克随着辛格自杀而失去情感寄托后, 音乐和爱情这些曾经在女孩心灵深处最为美好的东西也就逐渐死去了, 她最终发现她再也回不去里屋, 为此, 连疯狂都不值得, 一切都成了徒劳, 她感觉自己像是被骗了。

哑巴安东尼帕罗斯是一个自私贪婪的人, 辛格对他的爱却深厚得异乎寻常。在他发疯前, 辛格对他宠爱备至, 两人总是形影不离。自他进了疯人院后, 辛格总是难耐思念的痛苦, 梦里梦外都能感觉到朋友形影相随, “有时他带着敬畏和谦卑想着安东尼帕罗斯, 有时带着骄傲——永远怀着不挑剔的爱, 不受意志所控制”。辛格从不放弃对朋友的照顾, 在他给安东尼的信里写到:“我是这样需要你, 我孤独得受不了……我不应该孤单, 不应该没有你——我的知音”。辛格只有在他面前才会急切而疯狂地打手语, 认为只有安东尼能理解他, 就像所有人都认为辛格能理解他们一样。然而对于愚蠢而任性的安东尼帕罗斯, 是不会理解辛格的深情厚谊的, 辛格的炽烈感情是徒劳的, 一厢情愿的。

比夫眷恋米克, 而米克以为比夫讨厌她、总跟她过不去 (因为她偷过比夫店里的糖果) , 这场徒劳的爱也在最后比夫看见米克长大后结束了。布瑞特因理想不被人理解而疯癫, 考普兰德因信仰不被人响应而绝望, 这些坚定的信念都被毁损了。人与人之间那些隐秘的安详的又伤感又美好的东西也都幻灭了, 正如比夫在小说最后突然感到的一种破灭的未来, “他目睹了:人类的斗争和勇气;人性永恒地流过无尽的时间之河;那些辛劳的人们;那些——一个字——爱着的人……他掉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在尖酸的嘲讽和信仰之间”。

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 镇上的恶棍马文·马西迷恋上爱密利亚小姐并决心为她痛改前非, 不料, 富有而冷漠的爱密利亚小姐结婚十天就把他赶出家门, 马文·马西受尽爱而不得之苦, 又因抢劫犯罪而坐牢。后来, 爱密利亚爱上了一个狡猾卑劣的小驼背李蒙·威里斯, 六年后, 李蒙和出狱的马西两人联手处处和爱密利亚作对, 忍无可忍的爱密利亚只得与马西决斗。令爱密利亚最伤心的是, 她所宠爱的李蒙居然与自己的前夫携手报复她。爱密利亚最后感到爱之幻灭, 选择了隐居生活。

麦卡勒斯笔下的人物都有针对某个人的丰盛情感, 但一切都不过是一场一厢情愿的幻觉。那些感情那么美, 那么结实, 又都是无果的, 最终只会让人伤透了心。

二、艺术表现形式

(一) 寓言

本雅明曾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认为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就是寓言。麦卡勒斯曾自己也曾宣称《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部寓言小说。“寓言”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使小说的主旨不仅仅局限于表现美国南方小镇, 而是更多地指向了整个美国社会, 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面对美国南方社会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压下所引发的人类的被异化, 麦卡勒斯通过小说表达了人类处于孤独隔绝的状态中。纵观麦卡勒斯的作品, 她在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上都采用了寓言手法, 即通过运用象征以及含有怪诞意义的形象来突显主题, 表达她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麦卡勒斯把她所有的故事背景都设置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美国南方小镇, 这些个被再三重复的小镇象征着整个美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的社会状态。《心是孤独的猎手》中, “镇上最大的建筑是工厂, 雇佣了小镇大部分的人口。这些棉纺厂很大, 生意兴隆;大部分工人都很穷。街上行人的脸上往往是饥饿孤独的绝望”。这一场景的描述象征了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普遍的社会状态: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使人们从土地上解脱了, 但也让人们失去了经济上的安全感。小镇是贫穷的、肮脏的、混乱的:“自从今年冬天工厂进入萧条期后, 这里比过去更肮脏了。很多人的眼中现出阴郁的孤独……”“小镇上的黑人受尽了折磨。燃料已经用光了, 每个人都在为取暖而挣扎。流行性肺炎在潮湿狭窄的街上蔓延开来”, “……角落上被烟熏黑了的矮树长出了胆汁绿的新叶。天空总是深而坚硬的蓝色。流过小镇这一带的恶臭的河水, 滋养了蚊子, 他们在房间里嗡鸣”。

比夫的咖啡馆象征着封闭的小镇面向外界的一个窗口。比夫喜欢收集报纸, 我们正是通过比夫对于新闻事件的阅读了解到国际上发生的大事, 如法西斯主义战争的威胁, 墨索里尼的政治阴谋等等。同时, 咖啡馆还是一个展示芸芸众生孤独寂寞的小舞台, 以喧嚣的环境来突显每个人的孤单, “没有交谈, 每个人看上去都是孤单的。刚刚醒来的男人与刚刚结束漫长夜晚的男人彼此之间不信任, 在每个人心里投下了疏离感”。本来应该是适于交流的公共场所, 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显出怪异的孤寂气氛。

麦卡勒斯的创作背景是上世纪二战前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工业文明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这时期, 人们的购买力下降, 政治上形成了集中主义, 社会上激进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流行。三十年代的后几年, 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给美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如希特勒上台后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的威胁, 墨索里尼用阴谋掌控了意大利, 纳粹分子粉碎了他们的反对派, 利用宣传为种族主义和文化反动服务。美国共产党人对斯大林独裁下的苏联社会主义不满。麦卡勒斯以美国南方社会生活作为题材, 既关注国际事件给美国带来的社会影响, 也关心美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人们的生存和心理造成的伤害。

怪诞的描写手法是寓言常用的艺术形式。麦卡勒斯对于那类情感特别丰富和精神畸形变态的人物有特别浓厚的兴趣, 善于借助怪诞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类普遍病态的生存方式。

《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开头便是对两个哑巴生活的介绍, 辛格和安东尼帕罗斯的生理缺陷决定了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他人对他们的沟通方式是封闭和隔绝的。这种基于生理缺陷的怪诞的人物设置象征着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隔绝的, 每个人都处在他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之中。

怪诞不仅体现在人物设置上, 还体现在情节的安排中。辛格的同性恋倾向, 比夫对幼女米克的眷恋以及米克自身的分裂 (世界观上分为“里屋”和“外屋”;感情上, 把现实寄托于年少玩伴哈里, 把理想寄托于辛格) ;《伤心咖啡馆之歌》里爱密利亚竟钟情于丑陋的小驼背, 小驼背居然迷恋同性的恶棍马文·马西这种潜藏的受虐欲望, 作者以这些看起来怪诞的、不被世俗认为可的、禁区中的爱象征了孤独作为人生常态的无所不在和无从解脱。

麦卡勒斯在1959年发表的散文“开花的梦:写作札记”中曾经提到:“爱, 特别是一个无力偿还或承受它的人的爱, 是我选择作为表现对象的怪诞人物的关键所在——那些人身上的生理残疾象征着他们无法爱或被爱的精神残缺——亦即他们的精神隔绝”。

(二) 细腻幽微的心理刻画

麦卡勒斯的写作方法是一种拼图式的, 故事中没有预置的情节线、大纲、核心, 只有散落的情节碎片和人物速写。她主要以人物细腻幽微的心理刻画为主来推动故事发展。读者对人物认识的加深, 并不在于人物的行动, 而在于对他们心理发展变化的体察和了解。麦卡勒斯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在于她能够重新呈现旧日时光中那些最轻妙的心境、最幽微的细节, 她对于人物灵魂的洞察力是惊人的, 能呈现出内心的奇迹。

对于人物心理刻画之细腻尤其表现在米克对于音乐感悟的那段描写上, 当不满14岁的米克从别人家的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她觉得, “像这样美妙的音乐简直是世界上最令人伤心的事”, “她努力去回想, 没有声音回到她的耳边。现在全都结束了, 只剩下一颗心, 像兔子一样跳, 还有这可怕的伤害”。在音乐开启的梦里, 她幻想着走遍全世界, 直到提前进入成年期, 在丧失了理想和爱情之后, 她才感到自己“像是一直处于疯狂状态。不是小孩子一时的抽风, 很快就过去了——是另一种疯狂。只是根本没有什么事值得发疯……她像是被骗了。只是没有人欺骗她。没有人可以泄愤。但她就是有这种感觉。被骗了”。这其实就是孩子第一次真实地面对生活时的感觉。麦卡勒斯以璀璨的文笔把女孩整个成长心理 (从理想到现实的过渡) 刻画得如此有质感, 真实得让读者轻而易举就能深入到人物感情的神经末梢里面去, 同作者一起感受那些重新被唤起的关于成长的痛楚和欢愉。

在成年人那里, 面对情感的消逝, 比夫采取了更为决绝的心态, “他注视她, 内心产生的只是一种温柔。旧的情感已经死去。这种爱奇异地开放了一年。他问过自己千百次, 却找不到答案。此时, 就像夏季的花朵在九月凋零一样, 它也结束了。一个也没有了”。人物追忆时的伤感, 面对破灭未来时的无奈, 麦卡勒斯对这些人物细腻心理的描写, 似乎是想表现生活的坚不可摧, 但它终要把人逼到彻底孤独的境地里面去。

小结

麦卡勒斯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南方作家的代表之一, 以一个女性作家重视细节感性的思维方式, 把她独特的生存体验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南方小镇是她的小说中人物的定居地, 也是她本人生活的地方;她笔下的少女形象带有她自己浓厚的自传色彩:孤绝、敏感、倨傲、中性, 总是被心理的躁郁折磨得要发狂;作者倾向于在家庭生活的氛围中刻画人物心理的幽微变化, 她本人在生活中有着物质和感情的源源补给, 却总是喜爱在内心中涂鸦自己的黑色幻想, 以致她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夸张、变形的幻想气质。她运用了美国南方文学传统上的怪诞手法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畸零人、生理残疾人以及具有叛逆意识的青少年形象, 其目的正在于表现“精神隔绝”的主题, 这一特质构成了麦卡勒斯创作及作家身份的标志。

摘要:本文以麦卡勒斯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主, 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独特的生存体验, 从“精神隔绝”和“爱之徒劳”两方面来阐释麦卡勒斯作品中的孤独意识, 从寓言式的艺术手法和细腻幽微的心理刻画来探讨突显小说主题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麦卡勒斯,精神隔绝,寓言

参考文献

[1]卡森·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M].周玉军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M].李文俊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5.

[3]林斌.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4]黎戈.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J].散文, 2010.

情书,孤独的灵魂 第2篇

当烈火吞噬我身体的时候,我没有感到痛和害怕,只是突然间觉得身体变的很轻很轻,仿佛可以随风飘荡。有那么一瞬间出现了一条闪光通道,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吸引着我们,乘客们都通过通道离去了,但是我不想到那个地方,我抓住身边的一棵松树,拼命挣扎,和那吸力对抗。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树下,不远处是飞机的残骸和烧焦的尸体,那里面有我。我意识到自己的肉体在这个世界已经死去,现在只剩下灵魂,也就是人们俗称为鬼的东西。我清楚自己为什么没走,因为我还有心愿未了。

setty我这次其实是专程来看你的,我说出差顺便来看你,是怕你觉得我太突兀。我们相识半年,你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当别人花前月下的时候,你陪我在网络遨游,我们度过无数的快乐时光。有好多次我在梦里有人追,但我看不清他的样子,每次我都喊你的名字来救我,在呼唤你的名字中惊醒。我真的很想念你,在潜意识中我把你当做我的爱人了,好想见到你的样子。

晚上在机场看见你,是的我的直觉告诉我那是你。你独自一个人站在寒冷的夜风中等我,高高瘦瘦的身影仿佛弱不胜衣,在你手臂上还搭着一件外套。我在背后拍了你一下:

“是setty么?”

你回头看我,好象被我吓到了。

“想吓我啊你,把自己弄成这样,生怕别人看不到你。”

“怎么?见到我是不是很失望?。”

“是啊,真的很失望,我原以为你不会让我太自卑的。可现在你就好象是《X情人》中的那个天使飞过来了。”

你一点没变,还是象在网上那么幽默调皮,但是戴着眼镜,多了斯文的气质。你把手里的外套披在我的肩上,哦,细心的你原来是为我准备的。

“是不是饿了?走,我们先找个地儿,边吃边聊。”

“我不想吃了,你能陪我走一走么?”我已经不需要吃饭了。

“啊?这么晚了。我会害怕的啊。”

“怕我么?”难道你意识到什么了?

“怕你?我是怕这里荒山野岭的一个控制不住自己再犯什么错误,不如找个人多的地方好让大家监督我。。”

“不会的,我喜欢这里的静。”

“那好吧。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和谁在一起。。”

一路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我能说些什么呢?我不能把真相告诉你,那会吓坏你的。我能故做轻松和你聊别的么?我做不到。我一直不停的看你,我想把你的样子刻入我的心中,让我在孤独的另一个世界里还有些回忆。

“终于可以见到你了。”我下意识的重复这句话。

“当然。。谈不上,虽然我来的时候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了。呵呵。”我笑着掩饰我的情绪。

“对,这一点我真用不着谦虚,我朋友告诉过我白天千万不要出门,这一段时间市容市貌查的特严。。所以我晚上才出来。”

“我现在白天也不能出去了。。。”我欲言又止。

“是啊,你上街的时候交警该抓你了。堵塞交通,谁也不开车都瞅你了。”

“呵,不是的。是因为。。”我怎么说呢,我不能说。

你轻轻的握住我的手,我的手已经没有人类的温度,你打了一个寒战。我们相对无言。

我哼起一首老歌。。。

“当对幸福感到绝望。

它可能正悄悄的走到你身旁。

当对爱情充满幻想。

它可能正慢慢的濒临绝望。。。”

天就要蒙蒙亮了,我们就要永远分离,从此阴阳两隔。有那么一瞬间我想问你,你愿意来陪我么?但是我又责备自己,你是一个好男人,我有什么权利剥夺你的生活和快乐,我太自私了。

我对你说我该走了,我是鼓足了勇气才说出来的,对你来说以为是短暂的分离,但是对我意味着永别。我坚持不要你送,不想让你看到我夺眶而出的泪水。

“别了我的爱,永别了。。。”我在心中默念。

“我们查三个数,然后一起转身,谁也不要回头。答应我。”

灵魂的舞者 孤独的勇士 第3篇

卡夫卡是划时代的伟大作家,在他的心理深层有着深厚的孤独意识沉淀。他对社会、对人的认识都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敏感,他有明显的超前意识,这正是他孤独的根本原因。荣格说过:“唯有对现在最具有感知性的人才是现代人”,而“一位道道地地的被我们称为现代人是孤独的。……是一位和完全生活在传统里的群众疏远的人。”他们都是现代人,因此他们也是孤独的。

卡夫卡的孤独是由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民族身份、特殊的家庭以及敏感的天性造就的。作为一个天才,他过早地认识了世界的荒谬与无情,让他难逃梦魇;作为一个“弱”的儿子,他生活在父亲的强大压力下而无法自由呼吸。他只有不断地退缩,直到退到心灵深处。他用他唯一赖以生存的方式——写作,来控诉自己的困惑、孤独和恐惧。他通过文本来反映自己的生活,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灵魂的对话。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孤独的气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正处于“上帝”正在“死亡”、人文观念发生剧变、时代激烈动荡的历史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喧哗与骚动的时代,清醒者看到的是社会的排斥,内心的孤独,群体的冷漠,个体的无助,环境的恶化,心灵的变形,信仰的荒芜,情绪的绝望,意念的癫狂和行为的荒诞。卡夫卡就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再加上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家庭,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格的多重性。

对卡夫卡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是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从童年起卡夫卡就感到父亲是精神上的绝对的主宰。作为成功的商人,赫尔曼·卡夫卡以犹太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来要求儿子,试图把儿子培养成坚强勇敢、自立自强的男子汉。由于卡夫卡敏感的天性使他在童年时就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权威的强大、不容置疑,同时也感受到了秩序的混乱、权威对规则的肆意破坏。由于个性特点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严重错位,父子冲突一直存在。卡夫卡与父亲关系上的不和谐音符律动在他整个生命篇章之中,以致于影响了他的学业和恋爱生活。他按照父亲的意愿放弃文学转学法学,从事保险公司小职员的工作。虽然“我的职员对我来说是不可忍受的,因为它与我唯一的要求和唯一的职业,即文学是相抵触的。”

西德的文艺评论家龚特尔·安德尔斯曾这样概括卡夫卡的孤独:“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第二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陌生’。”就是这样一种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尴尬处境,才造就了卡夫卡的孤独。生命的无依托感使得他“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指示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缥缈的远方;留下的只是出于绝对的孤独之中的自我。”甚至表现出对对自我怀疑的情绪和对生命存在的否定。因此,卡夫卡的孤独很大方面是出于自我的情绪,是与人的心灵相联系的。他的孤独是灵魂上的孤独,是深刻的孤独。

卡夫卡是孤独寂寞的,卡夫卡笔下的世界也是孤独寂寞的。卡夫卡是用怪诞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清醒认识,他是在品味、排遣孤独,他通过想象类似的形象来解除自己的痛苦。他通过写作来转移孤独,他希望通过写作来理解世界、诉说自己的困惑。因此他的作品里总是晃动着一个孤独的身影,总是颤动着一颗受折磨的灵魂,并且许多主人公的姓名都叫K,明显是从他的姓(Kafka)而来的。走进他的文本世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寂寞孤独的、令人窒息的世界。孤独仿佛一位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与作品中的人物死死地缠在一起,又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地罩住了那个世界,让主人公们终生难以逃脱。卡夫卡以文学为唯一武器,“朝最后的尘世边界冲击”。当他以自己为个案,在艺术世界里坦诚无情地展览自我时,最触目惊心的就是他的孤独与变形。

卡夫卡与《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家庭关系很相似。在格里高尔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中溶有作家自己的切身感受。卡夫卡生活的奧匈帝国“始终是德意志的一个最反动、最厌恶现代潮流的邦”。卡夫卡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种悖理的存在,从三次婚约之谜和毁稿之念中可以看出,卡夫卡存在的本身也是一种悖理现象,一如格里高尔的人变虫。格里高尔被彻底赶出了“人”的社会,更惨烈的是格里高尔始终保持着“虫形人心”,这是生命不能承受的。变形后的格里高尔还想着要返回到“人”的生活中去,想着自己作为长子对家庭的责任,父母年岁大了,心爱的妹妹应该进音乐学院等等,然而家里人已把他当成异物,由冷落而排斥到厌恶,他最后变成了一种负担,生命个体的存在已成悖谬,他只能在孤独和痛苦中默默地死去,而生活仍在继续。

卡夫卡和格里高尔都是孤独的精灵,他们与生存的境遇格格不入。最后,死亡才是他们真正的归宿。“要进入自我世界,必须忍受孤独。但是结局只能是悲剧性的死亡。因为自我不属于这个现实世界。格里高尔的死去是对异化世界的一种最彻底的反抗。”这也是卡夫卡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他孤寂的灵魂感受到了时代的孤寂,并以孤寂的灵魂演绎着灵魂的孤寂。”

参考文献:

[1]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叶廷芳黎奇泽译.《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第38页

[3]虞雅芳.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9

[4][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北京:商务出版社,1968 第183页

[5]《马恩全集》.第21卷 第448页

[6]张玲霞.《探骊寻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第84页

孤独的灵魂 第4篇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月亮和六便士》是其重要长篇小说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毛姆着力刻画了三位女性: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勃朗什以及爱塔,她们分别与男主人公处于不同的婚姻、婚外两性关系中。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剖析,进而揭露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健康的婚姻两性关系。

二、中产阶级冷漠的婚姻关系

主人公银行职员斯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任妻子是个较为典型的中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主妇形象。作为“屋子里的天使”,相夫教子是其乐于承担的责任,是一位合格的妻子。另外,她生性爱慕虚荣,喜欢附庸风雅,是个好强的女性。然而,正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这种本性酿成了她婚姻的悲剧。

她终日忙于社交,为的是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并随时准备为别人呈现自己貌似美满的家庭,以至于自己都被自己制造的假象所蒙蔽。她以为这种表面光鲜的家庭关系就是完美而和谐的,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表象掩盖下的那日益扩大的感情裂痕。直到丈夫出走之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仍百思不得其解,“我还以为他一直生活得很幸福呢(毛姆2006:41)。”可见,她的这种对于丈夫内心精神世界的无知已经到了让人咋舌的地步。

斯特里克兰德夫妇的这种婚姻关系基本代表了19世纪末欧洲中产阶级中上层社会典型的婚姻关系:“妇女为了财富而结婚,男人为了扩大他们将要传给他们的合法后代的财产而结婚(胡孝文2008:66)。”夫妻之间能否达到精神上的契合,是否真正关注彼此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直被忽略的因素。

伍尔夫说过:“在父权社会中,妇女的经济不独立,教育无法得到保障,又受到家庭和孩子的牵扯,难以有从事自己事业所需要的独立空间和完整时间。由于她们囿于家庭的小天地,养育子女和操持家务成为她们的全部生活内容,这也使她们无法获得丰富的阅历(邱运华2006:217)。”自部落时代后期开始,女性就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经济不独立,自我意识未觉醒,以至于她们认为一旦脱离男人便无法生存。因此,在起初得知斯特里克兰德出走的消息之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一度陷入了悲伤绝望的境地,甚至以为“没有他我无法生活下去,我宁可杀死自己(毛姆2006:44)。”但这种绝望更多的并不是因为一段感情的消失,而是基于自己日后生存的考虑。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女性形象。

另外,女性的附属地位还体现在她们对于声誉的重视。在社会舆论对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作种种猜测的时候,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做出了非常“宽宏大量”的决定:“如果他回来了,我可以既往不咎(毛姆2006:43)。”由此可见,在社会中居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不顾一切想要挽留自己的声誉,想要通过剥夺男人的自由而把男人牢牢抓住,岂不知最终受害者还是女人。

在经历了痛苦而无果的等待之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做出了“但是我不要他回来了(毛姆2006:71)”这一惊人的决定。此时,女性意识在她身上开始觉醒。她“决定利用一下她认识不少作家这一有利地位,一点儿没耽搁时间就开始学起速记和打字来”,“她重新把生活安排好。她非常能干,她决心兴办的这个买卖一定会成功的(毛姆2006:75)。”这样看来,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斯特里克兰德太太是一种帮助,使她开始意识到女人其实是独立于男人之外的,离开男人照样可以生活,甚至可以生活得更好,因为这是一种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有成就感的生活。

三、相互利用的婚外两性关系

斯特里克兰德出走法国之后,有了情妇—勃朗什。在这种婚外两性关系之中,真正的爱情往往也是不存在的,更多的只是肉体的吸引或彼此之间的相互利用。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毛姆2006:183)。”斯特里克兰德不需要爱情,勃朗什只是他创作时的模特、他享乐的工具。于此同时,勃朗什也试图通过占有斯特里克兰德的自由,控制他的意志,操纵他的精神来体验自己的存在。

毛姆笔下的勃朗什是个个性复杂的女性。她温婉、贤淑、善良,在遇到斯特里克兰德之前,与丈夫过着相敬如宾的舒适生活。然而,他们这种爱也并非真正的爱情,充其量只是怜悯之情,是施特略夫在她绝望无助之际出于怜悯之心收留了她。当施特略夫苦口婆心地说服她照料重病的斯特里克兰德时,她终于看透了这种“爱情”的实质。施特略夫提醒她:“你自己是不是也一度陷于非常悲惨的境地,恰好有人把援助的手伸给你?你知道那对你是多么重要的事。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不愿意也帮别人一下儿吗(毛姆2006:117)?”如果施特略夫对勃朗什所有的是真爱的话,他不会重提那令爱人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此时的勃朗什看透了丈夫对自己的感情不过是出于同情,于是她绝望了。但是作为依附于丈夫的弱者,她除了屈服,别无他选。但是此时的她想必也如释重负了,知道丈夫并不是真正地尊重她,她也没有必要再继续规规矩矩地做个好妻子来报答丈夫对自己的恩情了。于是,勃朗什大胆地放纵自己压抑已久的激情,爱上了野性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

勃朗什的出走与斯特里克兰德一样,也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在世俗伦理道德的折磨下,她疲惫不堪。只有和斯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比自己更坏的人在一起她才会觉得内心坦然。正如斯特里克兰德总结的那样:“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毛姆2006:181)。”这即要求作家有明朗健康、遒劲有力的风格。刘勰把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相结合起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地评价作家的作品,总结文艺创作的特点,探讨文艺发展的规律,促进文艺的发展繁荣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

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艺术构思及艺术创作上提出了许多精湛的见解,对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特别是艺术技巧上成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神思》篇专门谈艺术构思问题。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他的意思是说,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他的思想活动的天地是非常广远的,当作家静静地凝思的时候,可以想到几千年的事情,暗暗地动感情的时候,也可能联想到万里之外,作家偶一吟咏,就象听到珠玉一般悦耳的声音;或者凝眸一顾,就看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就是艺术构思的特殊效果。所以构思的妙用,可以使作家的精神世界达到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地步。在这里,刘勰虽然没有使用“形象思维”这个概念,但相当深刻地阐述了文学创作中艺术想象的重要意义以及想象思维方法的运用问题,指出作家要把广阔的现实世界概括在自己的艺术想象之中,要“神与物游”,把丰富的社会生活熔铸在自己的艺术构思里,从构思的开始到创作的完成,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外界事物的形象在作家的脑海里,作家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艺术形象,都贯穿在作家整个创作过程的始终。

在艺术创作上,刘勰提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物色》) 的见解。所谓“联类不穷”、“以少悠多”,就是运用艺术想象和虚构,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大量无穷无尽的事物,概括在有限篇幅之中。“以少总多”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典型化”艺术概括理论的一个雏形。刘勰的这个见解是前无古人的。

(五)

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鉴赏实践,为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树立了一个典范,为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的建立开拓了道路。在刘勰之前,已经有了一些文学批评的文章和涉及文学批评方面的著作,对文学批评的建立起了带头作用。但刘勰认为,这些文艺批评论著都只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序志》) 针对这一情况,他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做到“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官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知音》) 他这六观的意思就是:要理解这篇作品,一要看它的主题思想,二要看它的形式文采,三要看它的继承与创新,四要看它的风格的雅俗奇正,五要看它用的事例是否贴切,六要看它声律是否优美,这些方面都观察比较过了,一篇作品的优劣就可以看出来了。这样做,比那些单从主观印象出发评价作品,所得的结论要客观全面得多。

上列数端,并非全貌,例如在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方面、作家和批评家的修养方面、文学语言技巧等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还有许多精湛的见解。《文心雕龙》在群星闪烁的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具有独特的贡献,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Bressler, Charles.Literary Criticism[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2]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傅惟慈译)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胡孝文:婚姻, 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J]。《世界知识》第12期, 2008。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孤独的灵魂作文450字 第5篇

没有人陪伴你的时候,你感觉有一种空洞的心情在心头盘绕,那个时候你还小,不知道这是孤独。每个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以后都会慢慢懂得,这些不被人遗忘的道理,其实发掘地也是来源于内心深处。

只不过,不愿意说出。

只不过,他们牺牲了那么多,都只是想让你们过得更好。

他们说,伟大的人都有一颗寂寞的灵魂,通常那些很伟大的人,都是孤独的。我想,我是相信的。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做一个平凡的人,每天沉浸在烟火气息之中,体会生活最基层的乐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选择,这个我们都懂。

也许有些事情发生,过后就会留下心理阴影,不同的事情有不一样的程度,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肯定还在我们手里。

你说的那些话,自己可以懂得更多,这些让人难过的瞬间,他们不理解,他们看不破,其实也都是那么简单。

何必苦苦相逼?

生活,本来就应该扮演一个小透明的角色。他们可能一直都在,但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经营,也全部都会是我们大家不懂得的场景,如果都去经历一遍,未免打动波折。我只是明白,却不肯付诸实际行动。

千年等候,我的灵魂在孤独中忏悔 第6篇

1966年,我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的农村,四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缺少母爱的童年和贫困的家境,使我过早地懂得了人世间的痛苦和悲哀。16岁,我随着外出打工的大人们辗转千里到新疆,在建筑工地上当了一名任人吆喝的瓦匠小工。1986年,年仅21岁的我当上了小包工头。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工棚简陋的床板上,对柔情的渴望不时地噬啮着我21岁寂寞的灵魂。

正在这时,经人介绍,我认识了我的妻子,她有着新疆维吾尔族女人特有的风韵。第一次见面,我就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舍不得放。四年的漂泊,我觉得我终于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可是不久后,妻子的家人得知我们在谈恋爱,坚决反对,可是为了我,妻子同她的家人断绝了关系,带着两套换洗衣服,不顾一切地和我住在了一起。1987年五一节,没有亲人的祝福,工棚里燃起两根红烛,我结婚了。

我终于有了一份安定的生活,在妻子的照顾下,能精力充沛地在商海里打拼。一年后,儿子的出世仿佛给我带来了好运,我承包的工程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兴隆,渐渐地,我完成了原始积累,成为新疆很有名气的包工头。在外应酬越来越频繁,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回家,妻子说我在外辛苦,吃不好睡不稳,总要炒几个菜慰劳我,也总不断地敲警钟:“外面的花花世界诱惑很多,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你要好自为之。我在家里把孩子带好,你在外面安心挣钱。”

1996年,我在乌鲁木齐承包一项商品楼工程,因业务需要,宴请客户到一家美容美发中心洗头按摩。接待我的是一位名叫韩凤梅的美丽姑娘,皎洁的脸上总是挂着羞涩的笑容。浪迹江湖、见过许多风尘女子的我被这份羞涩深深地震撼了。

从那以后,为了能见到凤梅,我常去美容院,凤梅真诚地说:“你以后不要来了,现在的老板,心都是黑的,许多人在这里花光了所有的钱,弄得倾家荡产。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在这儿无亲无故,我把你看作是我的亲哥哥,如果你找我,给我打个电话就行了,不要再花这冤枉钱了。”一席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日子在我和凤梅快乐的交往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冬季,在工地上忙碌了半个月,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凤梅:春节快到了,凤梅有没有攒够带回家的钱?

我来到美容院,只见凤梅虚弱地躺着,脸色泛红。我上前摸了摸她的头,热得烫手,我抱起她:“走,上医院!”凤梅摇摇头,欲言又止,我一下明白了:“是不是没有钱?我这里有啊!是钱要紧还是命要紧?”我不由分说将凤梅送进了医院,医生诊断后说是肺炎,需要马上住院,我立刻去交了两千元押金。

十几天后,凤梅出院了,我把她送到了美容院,老板悄悄地拽住我:“黄老板,凤梅的病才好,需要好好休息,我们这里地方小,空气不流通,不利养病,你还是把凤梅带到你那儿去吧。”我觉得言之有理,便告诉了凤梅。凤梅一听,泪流满面:“她是存心要赶我走呀!老板一直嫌我占着位子,又舍不得身子给店里挣大钱,现在病了,就更要将我扫地出门了,她也太狠心了。”在我的坚持下,大病初愈又走投无路的凤梅搬到了我的住所,我则住到了工地上。为了让她的身体尽快地康复,我每天晚出早归,买菜做饭,我们的友谊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厚。

一天晚上,在回工地的路上,突然想起有一份合同丢在凤梅那儿,我又折回头去取,用钥匙打开房门,顺手推开卫生间,我惊呆了,脱得一丝不挂的凤梅正在冲澡,浴中的凤梅像一件雕塑深深印刻在我的心头,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胴体。凤梅听到门响,赶紧用双手捂着自己的胸脯,看到是我,叫到:“不要进来!”我默默地退了出来。半晌,凤梅穿好衣服走了出来,声音颤抖着:“你怎么又回来了?”我呆呆地盯着她、默不做声,凤梅突然扑到我的怀里,发烫的欲望终于喷薄而出……

1997年2月,凤梅怀孕了,我不禁有点慌乱,于是狠狠心、咬咬牙说:“流产!”凤梅哭了:“那可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共同的孩子呀,我连名字都想好了,不管是男还是女,就叫月亮。”我紧紧地搂着凤梅,终于在我的再三安慰下,凤梅流着泪点点头:“好,我都听你的。”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和妻子的路走到了尽头。

当我告诉妻子我要离婚时,愤怒和失望使她发疯似的捶打我、责问我的良心到哪儿去了,悲愤已极的妻子刻薄地说:“我是瞎了眼,竟然喜欢上了你,帮着穷小子变成了阔老板,让过去的穷光蛋现在有钱找小妖精。”“好,好,我现在把全部家产都给你,回到过去,看看我黄国余怎么样挣一份家业给你看看!看我黄国余离开你,能不能找一个比你还强的女人!”妻子懵了,浑身不停地颤抖着,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正在这时,儿子从房间跑出来,一把搂着我的脖子,哭喊着不让我走,我掰开儿子稚嫩的小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我用多年汗水创建起来的家。

我和凤梅住在了一起,最初的激情过后,我只觉得凤梅心事重重,经常在言语中不由自主地提到我的前妻和儿子,每一次都以我的不悦和烦躁而结束话题,我不愿触及过去,它让我感到隐隐的阵痛。然而,此时的我却没发现凤梅眼底的忧郁越来越重。

离婚之后,因没有一点周转的资金,连给工地上民工买米的钱都没有,盖了一半的房子急等着注入资金。我慌了,去找过去结交的朋友,他们没一个人相信我会离婚离成穷光蛋,不仅不借钱,还说风凉话,我彻底绝望了。

一天晚上,凤梅拿出一个5000元的存折交给我,说是她以前存的工资,让我应应急。我感动地说:“这是你挣来的辛苦钱,我怎么能动用?!”凤梅目光躲闪,不愿直视我的眼睛:“你为了我放弃了一切,今天这样的局面全是我造成的,我就算死一百回也不能赎我的罪过。”我心疼地握着她的手:“你说什么傻话呢?有了你,我就有了一切。”凤梅轻叹了一声,迟疑半天才说道:“我是个没用的女人,不能帮你创业,还要你养着我。我不能再吃闲饭、再拖累你了,其他的事也做不好,我还是到美容院上班以补贴家用吧!”

“那不行!我决不会让你再去那种地方!”我断然拒绝。凤梅喃喃地说:“那种地方也可以凭手艺吃饭,我只想找点事做,让我感到还能替你分担一点负担。”我只好答应,但和凤梅约法三章,只能做正经事。

一天,我从工地回来,看见凤梅与另一个男子肩并肩亲热地走着,我心里恶浪奔涌:为了凤梅,我几乎搭进去了一切,从一个呼风唤雨的老板变成现在需借钱度日,可没想到,我得到的只是一个旧习未改的风尘女子,岂不贻笑大方?我发疯般地冲上去,挥手狠狠打了凤梅一个耳光,然后与那个男人厮打在一起。凤梅拼命用手扳我,我气极了,骂道:“你这个贱女人,到这种时候还护着他!”我心如刀绞,渐渐松了手,被那上男人用力一翻身,我摔倒在地,脑袋重重地磕在石块上,晕了过去。

等我醒来时,凤梅坐在我的床前,我冷冷地说:“你来干什么?你找他去吧!”凤梅俯下身子,抱着我痛哭,我厌恶地推开她,凤梅又紧紧地抱着我:“都是我不好,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你。我跟那个人纯粹是逢场作戏,因为那5000元应急款,其实是我借他的,可我一直无法还给他,所以只好应付着他,请你原谅我吧。”

原来是这样!真相无情地撕裂了我仅存的尊严,作为男人,我需要靠女人在外卖笑来维持生活,来撑起工程,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我默默地躺着,宁愿自己就这样死去。

不久,我结回5万元的工程款,资金开始盘活,我决定回到家乡重振旗鼓。1998年的冬天是我收获的季节,我承接了一个又一个工程。我们住在工地,凤梅帮我打理生活和管理帐务,虽然吃住艰苦,但幸福和快乐弥漫着我们住的小棚。

1999年的中秋节即将来临,凤梅第二次怀孕了。我思索再三,最后决定让凤梅再做一次流产,这次,凤梅出人意料地没有坚持,我非常纳闷。

凤梅再一次地躺在手术台上,我心疼地说:“都是我太自私了,让你受了这么多的委屈。”凤梅说:“我是心甘情愿的,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也许只有这样,我心里才会好受一些。”

2000年元旦过后,我联系了家乡一项房产开发工程,把工程做到家门口,这是漂泊在外的我多年梦寐以求的事情。我走过了从巅峰跌落到低谷最痛苦的日子,现在我终于东山再起。凤梅也特别高兴,她做了几个菜,买了两瓶茅台酒,说要一醉方休。凤梅醉意朦胧地说:“你终于又站起来了,从今以后,你要好好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第二天早晨,我从宿醉中醒来,发现凤梅不见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任何要走的迹象,凤梅仅仅带着两身换洗衣服,神秘地失踪了!

一连几天,我发疯似的找遍了芜湖的大街小巷、码头港口,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悄无声息地离开,把痛苦和不解留给了我。无数次,我梦见身处绝境的凤梅悠悠的呼唤,我想耐心地等待她的归来,可两个月过去了,一直没有她的音讯,我再也沉不住气了,安排好芜湖建筑工地上的事宜,坐上火车,从长江之滨奔赴沙漠戈壁,去寻找我的爱人。

在乌鲁木齐市,我找遍了我和凤梅去过的每一个角落,依然一无所获。我又前往凤梅在沙湾乡下的家,可她根本就没有回来过。心中残存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相思和失望彻底击垮了我,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临走时,我给凤梅留下了一封被泪水浸透的信,凤梅的母亲伤感地说:“有消息,一定要互相通知一声啊!”

2001年元月,我在芜湖承包的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趁着工程交工的空隙,我决定再到新疆寻找凤梅。

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我漫无目的地走着,心里呼唤着:凤梅,你到底在哪儿呀?我现在有钱了,可你为什么要在这时离我而去呢?几天的找寻,我再一次带着沮丧的心情返程,在乌鲁木齐火车站售票厅旁的留言栏上,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相别已是千年,凤梅,真希望我们能在这个世纪再续前缘。

从此,我的工程每做到一个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凤梅,一个大胆的想法渐渐在我脑子里萌发:根据凤梅以往的经历,为了生存,很可能重操旧业。于是我寻找所到城市的每一个美容院和发廊,通过那些风尘女子打探凤梅的消息。那久违的场合和环境,那逢场作戏的调笑声,折射出我的过去,我猛然发现我是如何的卑劣和无耻,看着那些脸上挂着职业化笑容的风尘女子,我想起了我的凤梅,想起了那羞涩的笑容,我不知她身在何处,更不知为了活下去,她的笑容是否已变了模样,我不寒而栗。

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是为了心灵的安慰,在寻找凤梅的几年的时间里,我拿着凤梅的照片,对遇到的每一个风尘女子都是这样说:“你见过这个叫凤梅的女人吗?”当得知没见过时,我总会掏出一些钱说:“我这儿有笔钱,你拿去做点生意,别再干作践自己的行当了。”

上一篇:责任模式下一篇:雕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