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学科填写标准

2024-05-12

学段学科填写标准(精选5篇)

学段学科填写标准 第1篇

学段号码:

幼儿教育1 小学2初中3高中4 校外教育机构

5学科号码:

幼儿教师01保育员02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03小学语文04小学数学05小学自然06小学体育07小学艺术08小学音乐09小学美术10小学劳动11小学劳动技术12 小学科学13小学外语14小学信息技术15小学舞蹈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17科技活动18湖南地方文化常识19生命与健康常识20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21其他22

初中思想品德23初中语文24初中数学25初中外语26初中社会27初中自然28 初中科学29初中物理30初中化学31初中生物32初中历史与社会33初中历史34初中地理35初中体育与健康(体育)36初中艺术37初中音乐38初中美术39初中劳动40 初中劳动技术41初中信息技术4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43初中舞蹈44科技活动45湖南地方文化常识46生命与健康常识47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48其他49

高中语文50高中数学51高中外语52高中思想政治53高中历史54高中地理55高中物理56高中化学57高中生物58高中艺术59高中音乐60高中美术61高中体育与健康62高中信息技术63高中通用技术64高中综合实践活动65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66其他67

工作类别:教师、校长(或园长)

中小学校教师的学段、学科的确定以教师主要任教的学段、学科为依据;校外教育机构教师的学段、学科的确定以教师资格证所登记的内容为依据。

工作状态:

1、在岗;

2、退休;

3、调离;

4、病休;

5、离岗;

6、产休

学段学科填写标准 第2篇

学段学科组管理办法

(试行稿)

为提升学段学科组专业活动品质,切实通过专业小组活动促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方式

1、整合现有学段学科组,建立基本以特级教师或基地/工作室主持人为引领的大组,配合以学科带头人为组长的小组,共同策划、组织开展学段学科组活动。

2、学段学科组组长根据评审情况每两年调整一次,原则上任期2年。

二、工作要求

1、开展学段学科组专业活动(1)大组专业活动

各大组每学年度至少安排4次专业活动,形式可以为培训讲座或教育论坛等,其中教育论坛不少于1次,培训讲座可请市级专家(如特级教师、市教研员、高校教授、研究机构研究员等)或由大组长担任主讲。

各组员的讲座听后感和论坛交流发言,需及时提交至研修网社区,作为年度考核依据。(2)小组专业活动

各小组每学年度安排4次教学实践类活动。

每次教学展示应围绕1个主题开展设计;至少安排2—3位教师执教;原则上要有1位专家(如本区特级教师、区教研员、大组长)参与点评,小组长可参与点评,每次展示点评专家1—2人。该展示课可由培训部认定为区级公开课(培训部盖章),由各小组长每学年末统一至骨干室申报一次(需提交年初工作计划、活动通知和专家点评意见)。执教者的教后心得和各组员的点评或心得,需及时提交至研修网社区,作为年度考核依据。

2、专业活动专辑制作

各大组需根据本年活动的类型,分类制作专业活动专辑。主要类型有培训讲座、论坛、教学实践类等。各小组至少完成1本教学实践类专辑,各大组完成1本培训讲座(教育论坛)集。专辑编辑要求另行通知。

3、学段学科组精品课程开发

各小组每一轮聘期中至少需组织开发申报一门教师职务培训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具体要求另见通知。

4、网络平台建设 根据浦东新区研修社区要求,各小组开展相应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主要工作有学员登记,发布通知,开展专题研讨和交流等。

三、组长分工

1、大组长工作职责

大组长主要负责活动策划和学术引领,其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推荐本组各小组组长(各小组组长经小组会议推选后正式确认);(2)规划本大组的学年度活动,制定工作计划。

大组年度工作需整合小组工作,每学年度的专业活动需紧密围绕1—2个主题进行规划,各大组长(可委托小组长)于每年10月将学年度工作计划(电子稿)提交骨干室。

(3)负责本大组培训讲座和论坛的设计。

2、小组长工作职责

各大组下面仍基本由原各小组组成(学段学科较集中的小组分组原则以署为单位),小组长主要承担组织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制定本小组学年度工作计划,提交大组长;(2)策划并组织本小组该学年度的教学实践类活动;

(3)配合大组长,做好培训讲座或论坛等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如活动通知、会场签到、会场安排等);

(4)完成学段学科组的成果集编辑;

(5)做好研修网学段学科组网络平台的编辑和管理工作;(6)做好骨干室安排的有关工作(如考核材料收集等)。

四、经费

1、专项活动专家费用由学段学科组专项活动经费支出。

2、专家费支出标准:

博导正高1000/天,正高800元/天,副高600元/天,讲师500元/天。

(注:每个专家费用超出800元/月,需登记身份证号,超出800元部分按20%扣税。大组长点评费按专家标准进行,小组长点评费按200元/次标准进行。)

3、各大组每学年讲座/论坛费支出不超过3600元,各小组每学年展示活动专家点评费支出不超过2000元。

五、管理

1、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段学科组大组长会议,主要是讨论学段学科组活动计划,总结交流学段学科组活动成效与成果。

2、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体组长工作会议。

学段学科填写标准 第3篇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修订完善的当下,“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成为语文学科教研的一大主题。几年来,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不断地在探讨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师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建构的策略、学生学习策略和教师教学指导的效度等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仍有些许问题处于瓶颈,亟待破解。例如,当同一个文本,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如何综合考虑学科知识因素、文体(文类)特点因素、学生需求因素,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教学实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基于金山区语文学科发展中心的特色机制——跨学段团队建设,在金山初级中学举行了纵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课例描述]

金山小学曾佳佳、罗星中学李天骄和上海中学俞超三位教师分别代表三个学段的三个年段执教了《愚公移山》一文。活动旨在通过小、初、高三个学段对《愚公移山》一课进行同课异构,给全区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个“确定教学内容,关注学习经历”教学研讨的平台,一种突破语文教学研究瓶颈的新视角,同时展示金山区语文学科发展中心一年来的工作成果。三堂课的教学实施与文本处理的具体呈现状态,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见下页表格。

[课后思考]

1. 从“想法”到“方法”一将思路转变为方式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最高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是知识累积出来、分数量化出来的,而应该是读出来、表达出来和感受出来的。因为学科属性的特殊性,很难用简单的数据,在短时间内评估与检测,就使得学科的教学有效性长期受到质疑: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太大,语文教学的僵化太严重;教与不教、教多教少、先教后教的区别聊胜于无。语文教学教什么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现在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发展中心“纵向推进”和“横向衔接”的工作模式,打破了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学段壁垒,打通了教学、科研、培训的各类通道,同时又聚焦课堂教学研究,这些机制无疑为破解语文教学无序、无效、无力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和问题解决的可能。当我们将同一的教学文本《愚公移山》放置于三个年段,统一进行教学实施时,我们在一个参照系中进行教学研究的观察,自然将“教学内容”的区别与差异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通过课例研讨的形式呈现,对一线教师而言,“后教学观摩时期”的思考能级是极大的。

2. 从“如果”到“如何”一将假设转变为行为

在三个年段的三个年级同时进行同一文本的教学实施,将破解问题的思路推向了一个极致,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如何将这种假设变为事实,我们需要谋略具体的行动步骤,这是一个谋略中的难点。其一,面对教学对象年龄跨度如此之大的现实,选择什么文本进行这一“教研实验”确实很困扰。其二,在确定了《愚公移山》这一文本后,我们又面对了五年级的学生文言知识的“零起点”和高一学生《愚公移山》的文本教学已有基础的现实难题……

我们没有任何成功的教研案例可供借鉴与模仿,但语文学科发展中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专家团队与“基地学校”结合的研究机制。当问题扑面而来,我们从团队顾问那里获得学理上的支撑,从教研员那里获得集体研讨的合作力,从基地培养的青年教师那里获得教学实践的执行力,从发展中心的领导团队那里获得教学研讨的保障力……当所有的力量凝聚为一体时,我们也就拥有了破解问题的强大行动力。

3. 从“目的”到“目标”——将动机转化为成果

金山区语文学科发展中心创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整语文学科优质教育资源,破解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的部分问题,发挥学科中心在研究、指导、培训、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创建语文学科品牌,培养语文特色教师,为深化区域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为了将这一目的落到实处,我们不断地制订具体、可操作、易执行、阶段性的行动目标。比如,研究区域语文学科跨学段整体性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推进路径,探索区域语文学科发展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与保障体系,通过实践整体助推区域学科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品牌创建等。

在《愚公移山》跨学段同课异构的课例研讨活动结束后,我们继续深化研讨的成果,在全区范围内以“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为主题开展了语文教师案例评审活动,汇编语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案例;开展了区域语文课程建设成效的阶段性比较研讨;举办了语文学科品牌创建经验要点规律性学理论坛等。这一系列结构化的教研活动,助推了各学段间语文学科的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整体提升了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容量与学科教学能力水平。

学段学科填写标准 第4篇

一、 新旧课标内容对比

二、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内容概要

在第一学段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特有的价值及其作用,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积累相应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也增强了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与巩固。

本学段(其他学段也如此)“综合与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应当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针对性要强,但要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一到二次的实践活动。它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穿插在课内,也可以课内外结合,使之常态化地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

三、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片段),逐条解读 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本条目标提出的要求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案不一定要独立设计,可以将它“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其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时,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特有的价值。教师教学时可以适时设计关于“万以内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运用“万以内的数”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案例:《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课前,我认真地评价了学生课前完成的实践性的作业(课前,每位学生做了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20个1平方分米的方纸片),学生对完成这些“课外实践性作业”很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抽象性特点和三年学生思维的直观性特点,我组织了这节室外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活动期间,通过交流,学生有很多想法,记录如下:

生1:我知道了1平方米的方格里能盛下100个1平方分米方纸片。

生2:我知道了我们走廊里的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一点,因为我们用100个1平方分米的方纸片摆齐后,还没到边,而我们做的1平方分米的纸片是比较精确的,所以我们5个人判断这个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可见,生2已经初步建立了1平方米的空间观念)。

……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我们走廊里的大方格不是1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一点,因为我们用100个1平方分米的方格摆齐后,还没到边……”这样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特有价值和作用,学生从中润物细无声地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一项教学活动形式。所以,本条目标要求学生在参与活动前后,都要明确问题内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案例:《图形分类》

下图所示,桌面上放一些纽扣,你能将这些纽扣进行分类吗?思考一下:怎样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确定的标准可以将纽扣分为哪几类?并用连线、列表、画图、文字叙述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

此项“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设计的几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首先“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设计的要求在于引导学生知道并能灵活运用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策略。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本目标提出的要求是指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操作)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与巩固,起到了既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又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双重作用。

教学案例:《奇妙的剪纸》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教学片段:

师:请观察这张剪纸的图案(课前准备),你发现这张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对称)

你能猜到老师是怎样剪出这样对称的图案吗?(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

(学生发表想法:折、画、剪的过程——将正方形对折,然后在折好的图形上用铅笔画出一个想剪的图形,最后沿所画的图形的边剪。)

师:同学们能用刚才所讲的方法剪出一个漂亮的图案吗?

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和剪刀,动手试一试,交流展示作品。

师:正方形还可以怎么折?能不能多折几次再剪呢?想试一试吗?

学生实践。

……

学生动手尝试,并展示作品(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为什么同学们剪的图形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生共同小结: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剪纸图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此项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剪轴对称图形的操作过程,深化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明晰了对折的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等相关知识。

四、 教学实施建议

本学段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设置的目的为指导来进行合理把握。

第一,组织的实践活动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不同于显性的数学知识探究活动,更不能通过教师的直接讲授替代学生的实践操作,它是一项使学生全程自主参与的实践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享有较大的发挥、发展空间。

第二,应重在实践、重在综合,让学生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创新意识。“综合与实践”活动是落实这些目标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把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以及数学内部知识体系相联系,加以综合应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要关注过程、巧设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综合与实践”与其他领域相比,“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它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时教师要巧设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要常态化、少而精,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这种教学形式。“综合与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应当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且针对性要强。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第五,实施活动中要进行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与展示。要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第六,实施活动时所涉及的资源(素材)不拘一格。实践活动中的素材可以选自教科书,也可以师生共同开发。提倡挖掘更多、更优质的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

学段学科填写标准 第5篇

一、学科目标 :

1.突出人文熏陶,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8、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二、学段目标任务: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上一篇:哲学与人生第11课下一篇:污水处理厂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