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2024-05-12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第1篇

一、导入

“欢愉惨怛,乃因老屋渗漉,悲辛交集,却为物是人非。”有一个人将他对世道人心的洞彻、人情冷暖的感喟,掩映在一悲一喜、一草一木里。君不见,那轻叩门扉的声音,虽经历百载,仍然清晰可闻;君不见,那亭亭如盖的枇杷,从明代繁茂到今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人,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去感受他的无言的伤痛。

二、温故知新

(一)读准字音。(呱呱而泣和凭几学书)

(二)读准断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三)预习检测,同桌互评。

三、整体感知

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可以作为理解全篇思想感情的的关键之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四、合作探究

(一)读出欣喜

多在这里指“许多事”,“多可喜”说的自然就是“有许多可喜的事”,大家在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发现了哪些“喜”呢?

请结合导学案第一题,展开小组讨论,用下面这个句式表述出来。时间为三分钟。

句式:我读出了 之喜。

明确:(投影展示)

我读出了“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和谐之喜;

我读出了“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的静谧之喜;

我读出了“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的增胜之喜;

我读出了“偃仰啸歌”的悠然之喜;

我读出了“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幽静之喜;

我读出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幽雅之喜;

……

(二)读出悲痛

作者在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这些逝去的亲人时,你认为最令其心痛的细节分别是什么?结合导学案的第二题交流讨论。时间为4分钟。

明确:

1.娘以指叩门扉曰:

“叩”字不像“敲”那么鲁莽,也不像“问”那么清闲。写出了当自己孩子哭泣时母亲不能呆在孩子身边的焦急与痛苦,一个“叩”字写尽了为人母者对子女的爱。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话语中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3.比去,以手阖门。

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4.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到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同时也稍带有几分年事已高的伤感。

5.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明朝官制,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执象牙笏,老祖母事实上是想借此激励孙儿能够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这一细节,真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勉励和殷切期望之情。

6.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尽管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对知识充满好奇和崇拜,她对学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夫婿,充满了崇敬之情。

7.述诸小妹语曰:

她回家对姐妹们谈起自己的婚姻,不说饮食起居,不说劳作缠绵,只说那一间看似与女人毫无瓜葛的书房。这个女子,用她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读书人,在盈盈笑语中给予他从未感受过的温柔和理解。还有什么,比红颜知己更能给功名未就的书生以快乐和慰藉?这段婚姻,如同母亲一样美好亲切,却也如同母亲的生命一样短暂易逝。

8.吾妻死,室坏不修。

妻子离去之后的日子,如清水泻地,飞去如斯。在光阴中辗转的归有光却精神困顿。房子坏了,却不去修理,任由瓦破墙漏,任由雨渗风透,任由书籍剌剌作响,任由文字默默腐烂。

9.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忆起妻子时,最心痛的莫过于看到庭院当中的枇杷树了。人已经不在了,但树却一天天的在长大,睹物思人,睹物伤情,只要看见树,就想起亲爱的人来。

点拨提升

(一)归有光对母亲的回忆全都来自于老妪的转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呢?

明确:

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随着归有光年龄的增长日渐浓厚,成为他一生的伤痛。

(二)与借老妪之口回忆母亲不同,作者关于祖母的记忆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但为何归有光只写祖母来来去去,而没有自己的只言片语?如果此时此刻让你给归有光一个内心独白的机会,你认为他会说些什么?

明确:

重振归家的誓言。

五、作业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人说这是最美的三行情诗。既然可以成诗,就请同学们结合枇杷树,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寄托哀思”为主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将本句话改写成一首散文诗。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第2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顺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异爨 老妪 呱呱而泣 先妣 汝姊 阖门 象笏 扃牖

琵琶

四、字词理解

五、活用字词: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墙周_

六、句式判断: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七、翻译句子: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

4、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6、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7、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8、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八、整体把握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项脊轩

2、请找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一个句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 者为何喜、为何悲呢?

作者为在项脊轩中自由自在地读书感到十分喜悦,而对与项脊轩有关的亲人相继离去感到无尽的悲哀主要有:诸父分家、追念亡母、追念祖母、追念亡妻。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节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和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那么,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结合文章分析。

要求明确:

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修缮后:明亮、幽雅、明净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__,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提问:第2小节作者记叙了那几件令人悲伤的往事?

教师讲解:三件:诸父分家、追念先母、怀念祖母

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8〖小资料〗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二)“项脊轩”介绍。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

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四)重点内容图解。

第1段:

第2~6段

(五)课文第3段后,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第3篇

[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迨(等到)诸父异爨

客逾(越过)庖而宴 ..B.妪每(每次)谓余曰 以手阖(关闭)门 ..C.殆(大概)有神护者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余既为此志(志向)...【解析】 B项,每:常常。C项,制:规格、格局。D项,志:一种文体名。此处指《项脊轩志》一文。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B.吾妻来归 ..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解析】 A项,古今义都是“修缮”之义。B项,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C项,古义:古人十五岁时,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今义:把头发扎起来。D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答案】 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内外多置小门墙”中的“内外”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B.或凭几学书 .C.使不上漏 .D.前辟四窗 .【解析】 B项,“书”是名词作动词,写字。其余均是名词作状语,和例句相同。【答案】 B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B.室西连于中闺(省略句)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状语后置句)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解析】 B项是状语后置句。【答案】 B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注】 ①孺人: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②殇:未成年而死。③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④缉纟卢:将麻拆成缕再搓成线。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B.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C.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D.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解析】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

⑥⑤

④③

②①语意的理解,逐步排除错误选项。根据文意,“苦”的主语是“吾”,“进”的主语是“老妪”,排除AB两项。“孺人举之/尽”中“尽”做“举”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答案】 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归”在文中指女子出嫁(从夫家方面说)。这与文中的“吾妻来归”中的“来归”意思相同。

B.“正德”是明朝皇帝明武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C.“讳”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历代避讳的范围并无统一规定,但总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D.《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道家的伦理思想,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解析】 《孝经》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答案】 D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解析】 B项,记忆不多,但没有使作者感情模糊。【答案】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译文:

(2)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译文:

(3)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译文:

【答案】(1)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房里干干净净。

(2)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3)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又生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先母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崇尚节俭,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地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两天差个人来问候,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鬟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事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都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母亲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母亲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母亲生前给我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母亲。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语言运用层]

9.下面一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语序进行排列。(只填序号)①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

③刘勰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⑤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

⑥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写景叙事当中 ⑦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⑧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解析】 排序应当抓住中心句,明确话题,注意关键词。如本题中③为首句,引起中心话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后根据因果关系判断其后为⑦,③⑦为总领,然后④①⑤⑧分述论证,最后②⑥举例论证。当然①中的“而”“这种感情”,②中“此道”,⑥中“他”“那种”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也暗含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 ③⑦④①⑤⑧②⑥

10.有人将《项脊轩志》中“可喜”之事缀成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课文内容给出下联。上联: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下联:

【解析】 《项脊轩志》中作者有几多“可喜”,又有几多“可悲”,上联以“可喜”之事为内容,下联以“可悲”之事为内容即符合要求。同时,要考虑对联在结构、词性上的要求。

【答案】 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夫妻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11.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内涝、风沙、盐碱” 三害,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近中年的他不幸患了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兰考。下面是焦裕禄陵园的徽标,请介绍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个字。

项脊轩志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 渗漉shēnlù 葺qì 垣yuán 楯shǔn 偃yǎn兀wù

籁lài 迨dài 爨cuàn 庖páo 妪yù

婢bì 妣bǐ 姊zǐ 呱gǔ 比bì 阖hé 顷qǐng 笏hù 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第1节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多可喜 第2~5段,作者写了几件可悲的事?

A.诸父分家,家族衰败 B.悼亡母 C.忆祖母 D.忆亡妻

(三)具体研习:

1、可喜:小阁子的变化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么?

可悲: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读书走上仕途才能振兴大家庭。35岁中举,60中进士,无法改变现实。④妻子早亡。(伉俪情深,阴阳永隔。35岁中举,迁徙,发现旧文,悼亡情切。)

小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归有光追忆往事,惘然,凭吊个人遭遇的不幸,写出了对家道中落身世的惋惜和哀鸣,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

六、品细节:

(一)姚鼐说:《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初中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吧:“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买橘子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细刻,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从而写得情透纸背,泪透纸背,力透纸背。

(二)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示例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组讨论: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1.第1处、“借书满架„„姗姗可爱”。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2.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恩爱补记在35岁后,一个早早失去母爱,在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的年轻读书人在结婚后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简短的文字里蕴含着多少今昔对比的沧桑感叹!

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自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却抒发了深挚的感情的突出写法。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齐读全文,再深深体会细节之中的深情。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八、写作特色: 1.第一节——以动衬静

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第二节——虚实结合

老妪写母亲音容笑貌 3.第四节——以喜衬悲

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第五节——今昔对比

项脊轩志教案 第5篇

【教材说明】

《项脊轩志》被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专题。这个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项脊轩志》是这个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最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感受、理解、认识这美好、高尚的情感,能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的成长。【设计思路】

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感情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正是一篇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之作。所以我主要通过四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脉络。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美。【教学重点】

1、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孟郊的《游子吟》和朱自清《背影》片段: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 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欣赏被世人称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项脊轩志》。

二、预习课文

投影:透过琐碎和平淡,感受了作者通过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读课文: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遍读书的任务是:读准字音,弄清句意。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人读一段,我们一起拿起笔(教师边说边拿起笔,学生也拿起笔,端起书)认真听,标出我们认为读得不准的字音和句子。

(四个学生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吗? 师预测:可能会出现“或凭几学书”的“几”应读“ji”而不读“jǐ” 师:为什么读“ji”?

生:因为在这里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几个的意思 师:很好,字音和字义是相关的。板书1:以义断音

师:“庭中通南北为一”该怎样断句?——“庭中/通南北为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意思就发生变化了

师:理解得很好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很有意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断句对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师:“轩凡四遭火”应读作“轩/凡四遭火”而不应读作“轩凡/四遭火”,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轩”,后面的内容都是陈述“轩”如何的。师:从语法的角度来断句,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在读的时候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板书2:运用语法知识断句

师:“凡再变矣”怎么理解?“再”怎么理解?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砌上了墙。

师:由此可见,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怎么理解? 生:是“两次”的意思

师: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词义的理解要结全上下文的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

板书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师:再如,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为“得不到焚烧”?(其它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显得比较迷茫)

生:我觉得不应该理解成“得不到焚烧”,这样理解的话就好像这个小屋很希望被烧掉似的但具体怎么理解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觉得这么理解不对

师:请大家根据上文给这个句子补充上一个主语

生:应该是“项脊轩”。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

师: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这个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省略。板书4: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师:同学们探讨了这么多问题,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

生:“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记述项脊轩 师:不错,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志”应该是一种文体,通过记述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师:对,这篇文章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里发生的事来抒发感情和感受了。师:那么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自读课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体味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感受大家快速阅读,行文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的生活感受,同学们把这句话标记出来。(师生齐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师板书:喜

悲)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啊?——承上启下

师: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是写悲。我们先来读读他有哪些高兴的事(大家齐读第一段)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笔下的项脊轩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齐读第一段,找学生概括)明确: 修葺前:狭小 ——室仅方丈

破旧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补充(投影:它是并不能避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修葺后:明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宁静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板书: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悠闲、怡然自得)

一间又小、又破小屋而已,作者为何觉得居在此很快乐?

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几句能看出他在这里读书很快乐,特别是“偃仰”和“啸歌”,课下注解说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

生:老屋虽是陋屋,但是生活却怡然自得

2、师:作者有哪些悲伤的事呢?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师:看完书的同学可以把手里的笔放下,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他的母亲和祖母都去世了 师:好,有补充吗?

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还有他们家本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家了 作者描写了哪三位亲人?请结合课文分析。明确: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

借物抒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睹物思人。

师:同学们读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事,你们认为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琐碎,平淡(板书:琐碎平淡)

师: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那么这琐碎平淡背后会蕴含着怎样感人的情怀呢?

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勾画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用几句话评点,同学们拿起笔,边看边圈画,将你的点评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书圈画点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的进度)师:哪位同学先发言?

生:我觉得写母亲的这一段最感人,1、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

2、“叩”用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

师: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妪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是两泪涟涟了除了这个“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中感受他伤心的程度?

师:(深情地,发自内心地):同学们,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啊,细节是写人的灵魂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有关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才能慢慢地触摸到作者的灵魂生:我觉得祖母的话最感人,特别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以手阖门自语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段话体现了祖母的殷切期望。

师:长辈对晚辈寄予殷切期望是人之常情,但作者为何“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的祖母去逝时,他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仕途坎坷

学生读描写大母的语段,以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 ——关心、沉重、坚定

师:“顷之”一词怎样理解?——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

师: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无一处是闲笔。我们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这几话。(学生第二遍读得声情并茂)师:我们继续往下交流

生:我喜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 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

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

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

生:小妹们的话,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

生:妻子回娘家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很漂亮。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爱屋及乌)

师:今天同学们透过琐碎和平淡,感受了作者通过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板书)(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读完,沉默片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已亭亭如盖矣”似一声长叹,穿越古今,至今还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感谢归有光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知道琐碎平淡背后的深情只要我们用心贴近生活,我们就能透过琐碎平淡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生活就处处充满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上一篇:出差流程图下一篇:初一的以家风的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