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案

2022-09-12

教案不仅是实施教学流程的起点,而且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教师范读。

二、二读文章:品情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 1 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2 、《黄州快哉亭记》

1、介绍题名: “ 记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苏轼评语: “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 “ 快哉 ” 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四、赞颂张梦得 “ 何适而非快 ” 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 “ 快哉亭 ” 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分析第二段: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 —— 即空间,后半谈历史 —— 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分析最后一段。

合作探究

1 、第

一、二段和第

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 、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 10 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 “ 快哉 ” ,景差陪衬。

本文特色

1 、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 、笔势迂徐而畅达。 3 、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 拓展练习: 文中提及 “ 曹孟德、孙仲谋 „„ 周瑜、陆逊 „„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第二单元

5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题解

语言知识点

(一)

(1)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 国家与 君主罢了”。

(2)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 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

(二)

特殊句式:

(1)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2) 何为久读此:

(3) 为所杀: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艺术特色

(一)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艺术特色

(二) 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艺术特色

(三) 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艺术特色

(四) 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6 、六一居士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

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研讨

1 、“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2 、“乐”之如何?

明确:( 1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 )“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 (形象的比喻)

3 、“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

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 、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5 、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

9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疏通文意,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4 3 、品味本文作为一篇书信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难点: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教师在检查过程中顺带简介背景)

三、 阅读鉴赏。

1 、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2 、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裴迪,王维此信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

进而明确本文结构内容:虽然写景占很大比重,但叙友情仍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写旅途的经历及对往昔的回忆。

第三段:想象明春山景,向裴迪发出热情邀请。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鉴赏。

一 、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及其写作手法。

1 、小组讨论:请找出文中写景的两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可从内容上分析,如可抓住一些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的景色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原因何在?也可从艺术特色上分析,谈谈写作手法给你的启发。

2 、教师小结归纳。

二、“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

1 、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2 、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作为一封书信,文章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手法。

四 、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的作用。

五、全文小结。

六、写作练习:假如你是裴迪,请你就“是否接受邀请”写一封信回复王维,字数 200 字以上。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目的】

5 1 、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 、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二、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 、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 、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 5 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你读到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反映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充满了人情味。

三、欧阳修师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

1 、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2 、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3 、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

4 、告诫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5 、“自言益慎职,无饮酒”

四、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五、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六、小结全文。

第四单元

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 .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三、熟读课文

1 、听录音

2 、指名朗读,正音。

3 、齐读

四、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五、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点名背诵

二、骈体文有关知识

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三、写作特点分析

1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4 .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作业:课后练习题。

14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 、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7 导入。 苏轼简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2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3 、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4 、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5 、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四、

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第五单元

17 、原毁

一、作者简介。

二、释题。

四、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 古之 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 古之 君子相反。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六、写作特点:

1 、鲜明的对比。

2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 、寓理于形。

18 、心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 、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 2 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走近作者:

(二)写作背景:

(三)解题:心术: 1 居心(多指坏的)。如 “心术不正” 2 心计、计谋

(四)研读课文

1 、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 疏通文意。

2 、课文结构:(板)

论 “ 将 ” ( “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 )

论 “ 兵 ” ( “ 凡兵上义 ” )

论 “ 战 ” ( “ 凡战之道 ” ,有四养)

论战时为将之道( “ 智而严 ” )士则应 “ 愚 ”

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 —— 举例论证

3 、思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 4 、精华赏读: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 ,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 “而后”、“故” ,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

5、作业:

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三、四

第二篇:高中语文 《淳于髡》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淳于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2. 探究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淳于髡的评价

1.反复阅读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文本。

1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成语“一鸣惊人”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一个成语:“一鸣惊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它的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涉及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齐威王和淳于髡。淳于髡是一位古代的智者,一位善良正直,而又极其滑稽风趣的人物,和汉代的东方朔齐名,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淳于髡》一文,来加深对这个传奇人物的了解。 二.相关材料 1.《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这是太史

2 公的疏忽。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 内容梗概

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齐威王八年,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带的东西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最后使楚撤兵。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 三. 朗读正音 1.老师范读 2.重点字音

赘(zhuì)婿 滑(gǔ)稽 沉湎(miăn) 不蜚(fĕi) 十驷(sì)

3 赍(jī)金 禳(ráng)田 鞠跽(jì) 目眙(chì) 狼藉(jí) 3.学生朗读 四.课文翻译

找四位同学爬黑板翻译重点语句。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

3.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4.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五六斗径醉矣。 答案:

1.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2.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

3.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奥妙能听听吗?”

4.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五.概括要点

4 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第一段: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六.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第1自然段中讲述“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用意是什么?

暗示齐威王不理朝政,致使百官处理政事懈怠混乱,国且危亡,而齐威王就像大鸟一样,三年不蜚不鸣,没有任何措施。

2. 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齐威王上任三年,不理政事,左右都不敢谏,最后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齐威王的回答来看,他并不是不理朝政,而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了解现实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行动。最后,齐威王以对内赏罚分明,对外精兵出击。在他的统治下,齐国繁荣了几十年。可见,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有所作为的君王。 3. 第2自然段的隐语在向齐威王暗示什么? 以“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向齐威王暗示:“送给赵国微薄的礼物却想达到

5 向赵国求得救援大军的目的”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4.从全文来看,淳于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机智聪敏,能言多辩,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巧妙灵活地批评讽谏统治者。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在熟读课文,翻译语句的基础上,概括了文章每一段内容的要点,然后对文本中的些问题进行了研讨探究,进一步了解了淳于髡这个古代智者的其人其事。 概括要点:

第一段: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人物形象:

齐威王:善于纳谏,有所作为。 淳于髡:机智聪敏,能言多辩, 仗义执言,缘理设喻, 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6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学习目标

1. 总结写作特点。 2. 归纳文言知识。

7 重点难点

1.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2. 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

1.读写评析精彩语言。 2.学生自制知识卡片 。 课前准备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制作好知识点分类卡片。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回忆上节课分析出的人物形象: 齐威王:善于纳谏,有所作为。 淳于髡:机智聪敏,能言多辩, 仗义执言,缘理设喻, 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 写作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是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淳于髡善于用暗示性的隐语来达到劝谏的目的,既娱乐了人心,也成就了家国大业,一举两得。文章在记录这些隐语时,充分抓住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使一个幽默滑稽的淳于髡跃然纸上。

阅读课文,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

例如第三段里淳于髡借饮酒之机巧妙讽谏齐王戒奢(罢长夜之饮)一事中二人精彩的对话描写:首先淳于髡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矛盾之间言吊起齐威王的胃口,引起他的不解:“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然后,淳于髡“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先为齐威王解惑——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酒量;最后,再水到渠成地导出“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来达到劝谏的目的。这一番对话,尤其是淳于髡描述的各种不同的饮酒的场景,精彩之至,让人听了宛如身临其境,既表现了淳于髡的机智聪明、随机应变,也表现了他的诙谐幽默风趣,举重若轻。 二.重点知识

总结归纳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分组归纳,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1. 通假字

9

(1)三年不蜚又不鸣 通“飞”

(2)诸侯振惊 通“震”,惊恐 (3)汙邪满车 同“污” (4)威王大说 通“悦”

(5)卒然相睹 通“猝”,突然 6)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通“镒” (7)合尊促坐 通“樽” (8)髡尝在侧 通“常” 2. 古今异义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古义:言谈辩捷 今义:(言语动作)引人发笑(2)未尝屈辱 古义:折服侮辱 今义:受到压迫和侮辱 (3)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古义:指监视酒政的人 今义:执行法令、法律 (4)私情相语 古义:个人情感 今义:私人的交情 3. 一词多义

(1)淳于髡说之以隐 劝说(动词) (2)笑岂有说乎 说法(动词)

(3)威王大说 喜悦 者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2)今者臣从东方来 (3)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故

(1)欢然道故 (2)故曰酒极则乱

(1)淳于髡说之以隐 (目的连词)

(3)以髡为诸侯主客 4. 常见实词

(1)沉湎不治 (动词)

(3)冠缨索绝 词)

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语气词) 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代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指代人或事物(代词) 旧的事情 所以(连词) 用(介词) (2)以讽谏焉 来把(介词) 管理(动词) (2)赍金百斤 携带断(动词) (4)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增加(动11

(5)赵王与之精兵十万 给(动词) (6)奉觞上寿 恭敬地捧着

(7)后有遗簪 丢失(动词) (8)日暮酒阑 尽(动词)

5. 常见虚词

(1)数使诸侯 屡次(副词) (2)国且危亡 将要(副词)

(3)左右莫敢谏 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4)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就(副词)

(5)恶能饮一石哉 怎么(副词) (6)不过一斗径醉矣 就(副词)

(7)若亲有严客 如果(假设连词) (8)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大约(副词) 6. 词类活用

(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使……上朝(使动用法)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使……吃惊(使动用法) (3)先生少之乎 认为……少(意动用法)

12

7. 特殊句式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判断句)

(2)淳于髡说之以隐 (状语后置) (3)侍酒于前 (状语后置) (4)止王之庭 (省略句) (5)赐酒大王之前 (省略句)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进行了总结,首先赏析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就是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然后归纳了文言重点知识。大家应该着重掌握的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拓展练习

阅读《淳于髡谏伐魏》,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庐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兔犬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13 1.把这篇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简要谈谈你的读后感(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翻译:

齐国要进攻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道:“韩子庐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四海之内最狡猾敏捷的兔子。韩子庐追赶东郭逡,三次绕着山跑,五次翻过山头;兔子在前面疲劳了,狗在后面也疲劳了,狗和兔子都疲惫到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种田的老人见到了它们,没有任何劳苦就据有了那成果。现在齐魏长时期武力对抗,而使他们的军队疲劳不堪,使他们的人民极其困乏,我担心强国秦、大国楚紧跟在后面,得到了种田老人(得到的)那种成果。”齐王恐惧了,谢辞了将军,让士兵休息。 3. 感悟: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我们也要学习淳于髡那种敢于劝谏、善于劝谏的风格。

齐王的知错就改,从善如流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上和生活中也要有这

14 种知错能改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

以“一鸣惊人”为话题写一篇500字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写作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文言重点知识: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

第三篇:高中语文《木假山记》教案 苏教版选修

木 假 山 记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一、 分析课文:

1、请学生来朗读第一节。教师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2、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

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

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

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3、第二段,面对自己家里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

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

明确:"蘖而不殇""拱而不天""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

4、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 "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

用心 爱心 专心

- 12 -

第四篇: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

>选读》 "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纪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 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

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1-4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 ⑩诛:惩罚。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 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 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见教材)

2、 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左准绳 右规矩 中国赐土姓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南面朝天

4、 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荐禹于天下

二、学习4-8节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②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这里是开的意思。 ④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 ⑩中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书易解》说) (12)距:同“拒”,违抗,违背。朕:我。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玄圭:黑色的玉圭。《正义》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继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 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赞赏禹:“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太史公自序》);“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书》)。阅读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根据他的行为事迹,概括他的高尚品质。从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1、为人;

2、治水;

3、辞避。

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面队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的局面。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并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图。(开头已作了介绍,这里在学习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呼应开头所说) 本文主要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作者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诉说了夏禹的业绩和伟大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四、写作特点

(1)叙事系统全面,详略得当,体现出高超的驾驭历史内容的能力。

(2)写人叙事,善于渲染、铺陈,将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来刻画,而且字里行间倾注情感,爱憎分明,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3)语言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用生动的语言叙说事例、说明道理,叙事不枝不蔓、简明扼要。

第五篇:语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葡萄月令》 教案讲解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一、作者介绍

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县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社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上述介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过某个学生,听过某个老师讲课,而是虔诚地在心里执行传统意义那种弟子之礼。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就是奔着沈从文去的,入学后选

修了沈从文开的所有课程。虽然都说沈从文很不会讲课,语音难懂,但是汪曾祺认为只要听懂就受用终身。即使毕业后,他仍和沈从文保持长达数十年的师生之谊,并且在创作上受到沈从文显著影响,同样都写出最好的母语作品。——我们的母语传承就是这样由一个人影响到后一个人,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形成一条“汉语文学的长河”。

二、课文的结构

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是依托一年十二个月时间循序,分别叙述各个节令葡萄的生长状况和通常的伺弄方式及其情景,来组织文章的结

构。今天这篇课文要介绍的则是一种更为独特的时间结构:十二月令。在这篇课文以前。多数同学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月令”这个词,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一个词语,讲的是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知识。“月令”这个名称来自《礼记?月令》,《礼记》成书于西汉,而书的内容更要早很多,一般认为和孔子及其弟子有关。《礼记?月令》把一年里该做的事,按正规常例逐月加以安排,最初它只包括一些月份的天象、物候以及和季节有关的农事活动等,后来又添加了按月别时分,上起天子、百官等为政者应行的起居、祭祀、礼仪;下至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应守的法令、戒条等政治措施。正因如此,有人也把“月令”的“令”字解释为“政令”。但是“月令”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事,所以还是解释为“时令”更好。

用月令体裁写作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它用以时系事的体例,把纷繁的农事活动加以编排,使之井然成序,而又极为简便易行,所以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代几乎没有间断过,一直有人用这种体例编写撰著农书。有人统计过有21种,还有人认为要更多。“月令”成为农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创作题材,文艺本来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月令”又为文艺提供了一个最贴近自然的结构。《诗经》中的《七月》(见《国风?豳风》)就是一篇描写农事的“十二月令”,学生不一定都知道这首诗,但提起“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一定都知道,就是这首诗的第一句。绘画方面,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描画的是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一套“十二月令花神杯”,整套十二件,每件除绘制月令花卉(又称“花神”)外,还配有唐人诗句,落“赏”字篆印,构成诗书画篆刻一体的官窑瓷艺术品。民俗方面,温州有“十二月令”童谣。即使今天网络写作中,也有这样的内容,比如“公司十二月令”,“恋爱十二月令”,虽带搞笑色彩,总还记得中国有这样的传统话题。知道了这些内容,我们也就知道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题材。“葡萄月令”,也就是“葡萄十二月令”。从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说,这样一种流水帐式的结构,假如是学生所写,也许要被老师批评为没有结构,然而没有结构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构,道法自然,文章之道也是如此,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结构就是最好的结构。

三、课文的内容与语言

《葡萄月令》的结构本来只是自然界的时序,算不得人为安排的文章结构,那么可以讲的便只有内容,汪曾祺讲得真够清楚,葡萄的从种到收到藏,一个月一个月地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在行。这可不仅仅是写文章的工夫,要有葡萄种植的实际知识,工夫在文外。汪曾祺的葡萄知识是哪里来的?他真的种过葡萄吗?不是自家门前窗下种一棵两棵玩赏,葡萄园里那种大规模的种植,他真的种过吗?是的。有一回上海作家赵丽宏问汪曾祺,是否亲手种过葡萄才写《葡萄月令》,汪先生笑答:“当然,否则哪里写得出来。”他怎么会去种葡萄呢?查遍了网络,最后在一篇《北京青年报》的文章中找到了:反右斗争时,他被发配到张家口劳动了三年,所幸的是,他进入了一个果园。他种葡萄,结果他用功劳动,也用功读关于葡萄的书。后来就写出这篇《葡萄月令》。这篇月令写得这么详细,这么明白,真的可以当一篇农书,不知道是否真有人(比如哪个葡萄专业户)按这篇文章的指导去种葡萄?这可有点危险!有人就挑出这篇文章的毛病,说是靠不住,有篇《文汇报》上的文章就质疑说:不知道汪老说的“葡萄爱喝水”,而且要“漫灌”这样的话是怎么说起的,葡萄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一路都是干旱地区,哪里来这么多水去漫灌?再说了,漫灌,现代农业都不提倡了,一来呢,浪费大,水现在多宝贵呵,二来呢,会造成土地板结。——就算说得对吧,也不能推倒汪曾祺的文章,真想种葡萄,那得找农书,农书属应用文,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是散文,农业知识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价值。

与构思”、“组织与结构”、“修辞与风格”、“生活与语言”这几个

单元是可以打通的,一篇好文章必然是这几个方面都出色的。这样,我们就讲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我收集了一些中学语文的教案,中学也有这一课,但是教案设计往往不讲语言,而是讲“知识”。有一篇教案把这篇散文当作“说明文”,布置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为何葡萄上有一层白白的像是磨沙的东西?”答案:“课文中说这是给葡萄打上的波尔多液,起到杀菌保植的作用。 ”还有一种教案说:“此篇的行文布局也很有特色,从一至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裁剪极有章法的。不免使人想起《农桑辑要》、《汜胜之书》、《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文学就这样被解构了,成了说明文,成了应用文。还有一篇教案倒是讲到语言,但是它最佩服的是文章用了北京方言,如“饱满、磁棒、挺括”,“小孩喂奶似地拼命往上嘬”——“嘬”这个词至今也是北京的流行语,你去北京,那里的朋友会拉你去“嘬”一顿。然而这并不是这篇散文最重要的语言风格,王朔小说中北京的流行语更多,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事实上,汪曾祺在这方面是很节制的,有一次他写文章想用一个方言,但是又怕影响文章的明白,后来问了很多人,弄明白这个词使用范围很广,好多不同方言区都使用,这才放心地写进去了。所以,北京方言并不是这篇散文主要的语言风格。

那么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来概括一下。

一、大量使用短语,简短的句式,不是那种欧式的长句子,如“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

铺着白雪的窖里。”更有短得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模拟着一种口语化的现场感。短语是我们母语的特点,给人一种凝练而又轻盈跳跃的感觉,所以熊秉明先生在国外呆久了,忽然觉得我们的母语即使用了语助词“的”字连缀起来,也仍然是一种可以卸装的结构:“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的/ 旧毛衣”。《葡萄月令》通篇都是这种短句式。

二、绘声绘色的描写。散文开篇就极有声色:“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虽然说“静静”,说“听不到”,也是一种以无声说有声的方法。直接写声音的就多了,如写葡萄梢头滴水,是“嗒嗒”的;写给葡萄打条,是“劈劈啪啪”的。还包括直接的摹拟口语,如“‘起!——起!’哎,它起来了”;“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就像是一个老农在和你聊天。绘色,就更多了,一月下大雪,是白色的;二月里刮春风,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最出色的是八月,葡萄“着色”,“白的象白玛瑙,红的象红宝石,紫的象紫水晶,黑的象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这样写还不过瘾,忽然一个神来之笔,说“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我犯了一回傻,真的到《说文解字》里去统计,注意,不是“王”字旁,是“玉”字旁,“玉”做偏旁时省略那个点儿,但那也是玉,假如你查“王”,就惨了,总共只有3个字,“玉”字呢?140

个字。作者自己不全搬,却让你去搬,即使你不真的去搬,想象中已经灿烂无比了,这就是一种文字技巧,以少少许说多多许。

三、拟人化写法。在汪老的笔下,葡萄不仅仅是葡萄,简直就是他亲手伺弄拉扯大的孩子,这会儿正跟它们聊天呢,或正跟人夸说自己的孩子呢,语气里满是疼爱、亲昵、揶揄。如“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这种对葡萄的感情,其实就是一个劳动人民对劳动的感情,然而我们别忘了,汪曾祺在果园子里的劳动,是被打成右派,被强制劳动,他却能那样的投入,不但投入劳力,更投入感情,正如他在一篇题为《梧桐》的文章里说:“这里凝聚着我们对时序的感情”。这才看出他诗人的秉性,难怪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地平淡,这样保持一份心境的平淡。

应该还能概括出几条,但是我觉得这都仍是字面上能够看出来的特点,用短语,绘声绘色,拟人化,这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但是你能把一篇文字流水帐似的写得这样有诗意吗?不能,诗意,诗人的禀赋,甚至诗人的技巧,这些都是超出文字以外的东西,很难通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就把它学到,即使只是为了欣赏、理解,最好的办法也唯有去读原文,反复读,用心领会。

四、几个注释

【摆条风】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较大的风,能够摆动树枝条的风。这是张家口的月令。不过各地月令不同,有的地方说是“十天”摆条风,有的地方(陕北)说是“三五十天”摆条风。

【茵陈蒿】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本草经集注》谓:“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经)冬不死,春又生。”(可能由此而得名)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摽】 biào,捆绑物体使相连接。

【《图经》】 “图经”不是一个专用名词,凡是比较重要的图谱都可以称“图经”。课文所说的大概是《图经衍义本草》一类,是药学著作,是宋人将唐慎微《证类本草》和寇宗奭《本草衍义》加以合纂的一种改编本。待考。

【波尔多液】硫酸铜和石灰水的混合物,是一种有名的杀菌剂,能防治果树和农作物的病菌。波尔多液的发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882年的秋天,法国人米拉德氏在法国波尔多城附近,发现各处葡萄树都受到病菌的侵害,只有公路两旁的几行葡萄树依然果实累累,没有遭到什么危害。他感到奇怪,就去请教管理这些葡萄树的园工。原来园工把白色的石灰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分别撒到路旁的葡萄树上,使过路人看了以

为是喷撒过毒药,从而打消可能偷食葡萄的念头。经过园工的启发,米拉德氏进行反复试验与研究,终于发明了这种几乎对所有植物病菌均有效力的杀菌剂。这了纪念在波尔多城所得的启发,米德氏就把这种溶液叫“波尔多液”。

【硫铵】一种化肥,可将土壤中游离钙以硫化钙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易被雨水或地表径流带走流失。

五、练习题提示

1.作者以葡萄在一年十二月里的生长过程组织文章的结构,对表达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提示:《葡萄月令》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结构和内容紧密相关。谈每月怎么侍弄葡萄,聊葡萄的掌故,描述劳动场景,娓娓道来,态度亲切。体现出一种平实、朴素、洁净的美,但也不乏其深沉。

2.文章在客观的记述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主观情感和体验?

提示:本文虽然按照月令记事。似乎作者的主观情感难以体现,实际上在按时间顺序的记事中,隐含了作者对人们辛勤劳动赞美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而这种爱一点也没有张扬,却是那么真挚。 补充题:

3、试用“十二月令”这样的组织结构方式,写一写你一周的生活。

提示:都说读书的生活够乏味,一周仿佛一天,一年也仿佛一天,不值得写。但是你能像这篇课文作者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相信一定就能发现很多的趣味: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课程会不同,上课的内容会不同,来上课的老师会不同,对于具体的一门课,或一节课,你的喜好感觉会不同,你的收获会不同,每天的课余生活会不同,更不用说双周日的活动,回家或不回家,都会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何况一周内的天气会有不同,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足以发生细微的变化。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平淡无奇,那才考察我们的语言能力呢——如何把平淡无奇的事叙述得有滋有味。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我自己阅读的时候,醉心于汪曾祺朴实自然的行文风格,亲切口语化的语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就想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来体会语言的朴素自然之美。然后由文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课前布置了常规的预习作业:初读本文,你有什么印象和感受?有什么疑惑?学生的感受相对比较集中。我根据学生作业中的理解和质疑组织教学,重点探讨结构、语言和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受助学生感谢信下一篇:贵州省瓮安县屠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