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赏析

2022-12-25

第一篇: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赏析

初二语文课后10首古诗赏析

1。长歌行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写景,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写出了水天相接、浩瀚无涯的气势。这景是为下边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作者的表达确实很委婉: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浩渺无涯、波涛震荡的洞庭湖,抒发出“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慨叹,表达虽不露痕迹,但希望援引之心却昭然可见。“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愿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最后两句作者巧妙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写出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这首诗从大处落墨,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又由洞庭湖之景,借用古代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感慨和渴望,含而不露却又用意分明

5。黄鹤楼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6送友人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7刘禹锡《秋词》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8。鲁山山行 赏析一: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象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赏析二: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9浣溪沙(苏轼) 【赏析】 词人为我们讲了一个忽阴忽晴的春天的故事,他讲得巧妙而又含蓄。他讲到古代那位因为失意而身心受损的沈约,我们知道其实讲的就是他自己。他说他听不到那能传书的鸿雁的鸣唱,我们便知道他得不到亲友的消息。他说他只听到鹧鸪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我们便知道他在思念远方的子由——他“千里共婵娟”的弟弟。听话听音。他的比兴寄托,哪里“唯有落花知”呢?

正直的词人一生屡遭贬谪。这次又是哪一年春天?贬在何处?是杭州,还是湖州、黄州、惠州、儋州?这恐怕真个要叩问落花了,虽然落花不语。不过我们分明知道,诗人一定会从忧郁中超越,依然旷达,一任平生烟雨。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赏析 苏教版

九上古诗赏析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夕阳 落

花 归燕)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

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

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第三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及训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陈子昂,唐代诗人。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训练: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3)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

1 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鸿雁来传递家书了。

训练:

1.本诗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 之情。 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 5.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的词语是“ ”和“ ”。

6.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有“小李杜”之称。杜牧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慨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应该说只是一般的叙述而已,也就是说诗人在在江边的泥沙中发现了一把折断了的尚且还没有完全腐烂的的古代兵器,打磨之后依然可以辨认出是前朝的兵器;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是诗人抒发感慨之源。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个假想,意思就是说当年如果不是天公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轻易战败曹操,“二乔”也许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乐。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

这首诗表面是借古战场遗物评古,实则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叙事、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一大特点。

训练:

1.“东风”,指 事。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了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3.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

4.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王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是写景。“地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为什么是“地白”?这样把诗题中“十五夜”与结句中的“秋”联系看,应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所以,是“地白”。这里,暗示了诗人想念家乡、亲人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营造了氛围。“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这不但使首句入韵,倒装句易于产生诗的韵味,而且以动衬静(乌鸦鸣叫了),更好地烘托了中秋月的明亮,夜的静谧。

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写景。“冷露”即寒冷的露气、露水。到了中秋时节,雾气开始下降,到了晚上凝成露珠。这里,诗人在“露”前加一个“冷”字,使“露”这一意象具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但写出人的感觉,突出秋夜的凉意,更表现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一个“湿”字用得也很妙,它表明秋夜露水的浓重,又说明诗人站立的时间很长了。“桂花”是中秋节常见之物,诗人这里运用“桂花”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团圆的时候。这一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月色如霜、露桂飘香”的幽寂、凄凉的中秋月夜的景象。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诗意一转,由写景进入抒情。“人尽望”由己及人,由个人到群体,将诗人一个人的深夜不眠、望月怀人的情景推想到每一个人身上,不仅诗人如此,天下人都如此。这里,诗人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但强调了十五中秋自己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而且在推己及人中扩大了诗歌的境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3 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诗人承上句情感而来的。“秋思”即“愁思”。这里,一语两面,既指离家在外的人对家的思念、向往,又指家人对游子的牵挂、期盼。“落”用得很妙,首先一个“落”字,不但化无形的秋思为极具分量的重物,突出了愁思深沉、浓重;二是,联系上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愁思好似从月中飘飘洒洒而来,把思念的和被思念的联系起来,思念的和被思念的都成为思念的,都成为被思念的。这样,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深远。诗人在结尾采用问句,不但突出了思念的情感,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总之,全诗以写景起,以情结,推己及人,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含蓄蕴藉、委婉动人。

训练:

1.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是 。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

3.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5.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6.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7.《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

4 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训练: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左迁”的意思是 。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又渲染了 的气氛。

3.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 ”,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 、思乡的子归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 之情。

5.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7.试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5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

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训练: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 ”,一个是“ ”、一个是“ ”。

6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 “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7. 本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弟弟的字,其名为 ,他和苏轼,苏洵 并称文坛“三苏”。

8.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 ,下阕问 ,归根到底是在问 。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6 “ ? ”。

10.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 。 1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1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开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

7 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诗的最后两句在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训练:

1.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2.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4.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 5.“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七语上册现代诗训练

冰心诗训练:

(一)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这首小诗的主题是 。

(二)“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三)“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2、请从内容上和艺术上谈谈你读完后的感受。

内容上:

。 艺术上: 。

(四)《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现时的明艳”比喻什么? 2.“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比喻什么?

8 3. 读完这首小诗,有什么体会?

(五)A.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B.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C.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D.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 1.以上小诗选自著名作家冰心的诗集

2.仔细品读小诗,指出这几首诗的共同特点。(说出两点即可) 3.上面几首小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请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郭沫若诗训练:

(一)阅读《天上的街市》,完成练习:

1.诗中哪些部分是实写?哪些部分是想像?两者有什么关系?

2.诗中反复出现“定然”有什么作用?

3.“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中的“点”能否改成“亮”或“闪”?为什么?

4.最后一节说“那朵流星”,为什么不说“那颗流星”?

5.诗歌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二)《静夜》阅读训练。

(1)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2)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1.《静夜》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 》、《 》等。 2.《静夜》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 的基础上,转而进入 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3.在《静夜》的第(1)节中,诗人用 、 、 、 、 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4.《静夜》中借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5.《静夜》的第(1)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9

七语上册古诗及现代诗赏析与训练答案

《登幽州台歌》答案:

(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次北固山下》答案:

1.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3. 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生”和“入”

6.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赤壁》答案:

1. 火烧赤壁 2. 折戟

3.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里。

4.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十五夜望月》答案:

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3.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4.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5.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

10 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6.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7.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案:

1. 听到;贬官

2. 春末夏初;离恨伤感。 3. 杨花落尽子规啼 4. 同情和牵挂

5.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 “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水调歌头》答案:

1.B 2.A 3. 说“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 “我欲”,“又恐”、“何似”。 6. 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7.介绍写作缘由。苏辙。 8.问月;问天;自己。

9.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D 12.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11 《十五从军征》答案: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2.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3.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4.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5. 惊喜而又急切的心情

冰心诗答案:

(一)歌颂童真

(二)岁月会改变青年人的容貌,却不能改变青年人内心奋斗的雄心壮志。

(三)主题: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内容上: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自傲孤芳自赏;艺术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四)1.“现时的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

2.“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比喻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和作出的牺牲。 3.体会: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学习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五)

1.《繁星·春水》

2.(1)形式短小(2)语言清新自然(3)富含哲理

3.示例:我喜欢第一首,因为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形象而有力地阐明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道理。

郭沫若的诗的答案:

(一)1.第①节是实写,第②③④节是想像、虚写,实写是为想像作准备的,想像是对实写的升华。

2.强调肯定,表现诗人坚信天上街市的美好,反映了他对理想的执著。 3.不能,“点”说明有点灯人,暗示天上的街市有幸福的人们生活。 4.用“朵”更能突出流星的美丽,暗合流星像花的比喻。 5.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

1.《女神》《星空》 2.写景 想像。

3.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 4.鲛人流珠 惆怅、无奈

12 5.不好。因为“漏”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小而亮,突出“疏”字,而“露”只是一般地显现。 6.“略”

13

第四篇: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一、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作点赏析。

答:例如: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答:适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浪漫的鲜花,这是有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答: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答:“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3)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上”。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四、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从诗中的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 答:三两

先知

欲上

2、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答:“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暖”、“欲”是画面所找不到的,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3、“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反映了一定的哲理意义,你知道吗? 答:敢为人先,勇于探索者才能获得真知。

七、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谈谈你对词的上阕中表现的景与情的认识。

答:景是凄冷秋夜、如钩残月,梧桐遮蔽下的幽深小院构成的孤寂凄凉之景;情是被幽禁的作者的浓重愁情。清景中人,人眼中景,彼此烘托渲染,使景与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环境气氛,愁苦之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词的下阕用了

的修辞手法,用

来写离愁,形象地表现离愁的

答:比喻

一团乱丝线(丝)

纷繁杂乱,无端无绪,难以解开。

八、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答: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答出2句即可)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落寞、孤独

3、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新”与“旧”对比;(“去”与“来”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的作用是什么?

答: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之情。

九、《相见欢》(词)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1)“无言”、“独上”可见词人之浓重愁情。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者,实非梧桐深院,人也。“锁清秋”,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寂寞、凄凉。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直抒胸臆。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写出了离愁的纷繁和难以解开。“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写出离愁的滋味,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试题链接】

- ⑴词的上阙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词的上阙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世界。“无言”、“独上”写出了诗人痛苦的内心。“月如钩”,.借缺月象征人的缺憾。“清秋”,“寂寞”者、被“锁”者,词人也,写出了词人的悲愁无尽,内心的寂寞、痛苦。 ⑵这首词对“离愁”的描写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结合词的内容,说说词人是怎样把抽象的离愁写得具体、可感的?

答:运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十、《浣溪沙》(词)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两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试题链接】

⑴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⑵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⑶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旬,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偶:这一句时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

一、《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士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1)写遮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鸟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盛行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3)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千百年来曾引起无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 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狐裘不暖锦衾薄 裘:____________ 衾:__________ (2)散入珠帘湿罗幕 罗幕:__________ (3)都护铁衣冷难着 着:____________ (4)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___________ 阑干:___________ 答:(1)皮衣 被子(2)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3)穿 (4)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2、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3、试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写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答:“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5、“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答:表达感情相似:都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表达感情的方式相似:都借助凝望友人远去的背景表达感情。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赏析学案 人教版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作者借 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 ”,劝勉 。(惜时劝学)。 ◆ 写法有何特点?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东皋薄暮望,” 点明时间 、地点 、事件 。

2、“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 ,颈联写的是 ,以动衬静,意境更显 。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 ;②乡关: 。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

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 , 。王绩有 , 。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中“惬”意为 ;颔联中“迷”指 。

用心

爱心

专心

3 “ ”。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宋 苏轼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 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 的精神和 的人生态度,

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 的感伤。(感时伤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总结下一篇:采购部工作制度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