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践范文

2024-05-12

高中语文实践范文(精选12篇)

高中语文实践 第1篇

一.更新观念, 树立平等意识;鼓励质疑, 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有所改变, 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老师应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树立平等意识, 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 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声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催化剂。同时,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敢张扬个性。所以, 我们只有增进教学民主, 给学生松绑,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才能启发学生的发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倡导多元化见解, 容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而且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容许学生打“横炮”, 容许学生犯“错误”。

东汉王充说:“不学自知, 不问自晓;古今行事, 未之有之。”“人才有高下, 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不问不识。”北宋张载则认为存疑是求学的重要途径, 多读是产生疑问的前提。可见古代学者就非常重视学、思、疑、问的关系了。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本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 只能说明不想探究, 甚至不想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 我从不过多解释, 而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让学生与学生对话、答辩、争论, 让学生在争辩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的方向。

例如我在教学《祝福》一文时, 有同学提出疑问:“小说中写到, ‘阿阿, 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祥林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笑了?这一笑有什么内涵?”我当场就肯定了他的疑惑, 并立即让同学们探究这些问题。有的同学说这是无奈尴尬的笑;有的同学说, 柳妈的话让祥林嫂想起了跟贺老六在一起的短暂幸福, 更忆起了儿子阿毛, 她的笑, 饱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希翼和留恋;有的同学说, 这一笑, 证明祥林嫂不是天生的木讷, 她也有正常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是太多的苦难使她失去了笑的机会;有的同学说, 这一笑, 使我们感受到了比哭更深沉的哀伤;有的同学说, 祥林嫂失去笑的机会, 失去了人的天性, 完全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社会扼杀的……同学们畅所欲言, 面对他们的种种“理解”, 我不急于下结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 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真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他们智慧的光芒终于闪耀出来了。

同样, 对学生的“惊人之语”, 我没有立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表态, 而是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对《窦娥冤》的解读, 有一个学生认为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是一祸及百姓的反抗, 不能说窦娥是善良的。我没有立即否定他的看法, 也不批评他无中生有, 而是肯定他正是多读、细读、多思才得出这一“惊人之语”的,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让窦娥产生这样变态的复仇心理?假如窦娥生活在今天, 她的命运将会如何?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 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很全面, 他们就在这样宽松、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探究, 从而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给予学生质疑的空间, 赋予学生提问的权利, 让学生充分而自由地阅读, 真挚而率性地体验, 独立而个性地理解, 从而使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主体的探究意识和质疑能力得到提高。

二.激发兴趣, 增强探究意识;课外延伸, 扩展学习语文空间。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人的兴趣、能力, 作为心理特征, 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兴趣爱好吸引人去从事某种活动, 促进人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 并从中得到成果, 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因此更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兴趣爱好, 增强能力。于漪老师也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动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学习要通过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科内外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补充、挖掘有趣内容, 适当向课外延伸, 将课内课外有联系的内容打成一片, 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学《鸿门宴》一文, 我从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中的歌词入手, 并让学生简介电影《霸王别姬》的故事情节, 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布置课后任务: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史料;2.简述项羽的性格特点。下一节课检查时, 绝大多数同学都找出了“楚汉相争”、“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这些与《鸿门宴》有关的史料。他们不仅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掌握了枯燥的文言知识, 还多角度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项羽性格特点的评价, 绝大多数同学都历数项羽的“优柔寡断”, 符美娜同学却引用苏轼的《范增论》, 认为项羽有君子之度, 有统治者的宽广胸怀。可见, 只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角度切入,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才会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有时在课堂教学中, 我还引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有趣课题, 使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 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时, 曾适当地给学生谈到苏轼人性化的另一面。先从以前学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起, 让学生背诵此词, 并点拨让学生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手足情深, 再延伸到苏轼与他小妹闲遐时的玩笑。苏轼笑小妹眼窝深, “几回试擦深难倒, 留却汪汪两道泉”, 小妹也不甘示弱笑哥脸长,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腮边”;苏轼笑小妹额头突, “未入庭前三五步, 额头先至画堂前”, 苏小妹笑他胡子长, “嘴角几回无觅处, 忽闻毛里有声传”。如此幽默有趣的材料,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 使学生不仅知道了苏轼有“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豪迈情怀, 更领悟到苏轼作为兄长的柔情。这样不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扩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抓住某一方面的契机, 引发学生点点滴滴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走出课堂, 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介入生活, 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是本着“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的原则, 以课堂为主阵地, 充分开发课外文化资源的过程。新课标也指出:“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俯拾即是的, 蕴藏着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与完善, 也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主体。

我在教《秦腔》一文时, 顺势挖掘本地文化品牌———醒狮文化。我要求学生用二个星期的时间, 围绕“打造醒狮名品牌, 建设遂溪好未来”为主题, 对遂溪醒狮文化进行一番探究。两个星期来,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从村委会、镇府办、县志办、图书馆、县委网站等渠道找到有关醒狮的资料。凝聚着同学们汗水和心血的资料交上来了, 我让每个小组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把它们编辑成不同文体的小文章。

有的同学专门介绍醒狮的动作和表情, 有的同学则对醒狮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有的同学介绍了民间艺人制造醒狮的高超技术。

有的同学则采访了醒狮运动员, 并附有感慨: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艰辛。

也有同学从更深层次来解读醒狮文化:有的认为醒狮实质是遂溪人民不畏艰苦、永往直前的精神象征;有的认为遂溪应大力发掘醒狮文化, 以引发家乡情结, 让遂溪人民产生自豪感, 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有的认为遂溪应趁着世界对醒狮运动喜爱的这股东风, 在打造醒狮文化品牌的同时, 多领域拓宽遂溪各方面 (如热带经济作物、自然景观等方面) 的优势, 全方位提升遂溪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把遂溪引向世界……我趁着同学们对醒狮文化探究的热情, 又下达了探究任务, 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 分别是: (1) 木偶戏, (2) 雷剧, (3) 人龙舞, (4) 飘色, (5) 石狗, (6) 湖光岩, (7) 红树林。这些都是湛江地区极为有名的文化品牌或自然景观, 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 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任务, 研究成果也非常显著。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能使他们真切地感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犹如树与土的关系。土活椒兰茂, 源开江海深。根深扎于土, 方能枝繁叶茂。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

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让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实践 第2篇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高中语文,正是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

高中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平面化的,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是直观的、僵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合一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接触一定规范的语文材料后,习得语言,学会用语言交流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相互作用、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结果。

可见,体验阅读获得的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当学生体验某种特定性质的知识时,知识所内含的特定内容和掌握方式,就以改造了的形式转化为学生个性经验的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发展是在体验阅读(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那么,教师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教学实践 第3篇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将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细分成了几个小段,在每个小段内达成小目标,进而让学生分段习得课文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灵活选择朗诵或是背诵的学习方式来辅助教学。由于诗歌主要由言情的表达方式构成,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学生要善于在诗歌中寻找这些勇于表达情感的事物。其次要学会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意境的再现。而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诗歌当中,教师在课堂当中要学会挖掘这一部分情感。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朗读应该定时为十分钟左右。而在课程的最后十分钟,应当留给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在这段时间中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退居次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本节课的内容都灌输到了学生的记忆中。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教学实践 第4篇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 《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问题与实践 第5篇

九寨沟县中学苏金香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版块第二课,也是高三必考9大修辞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从高一到高三,老师们会反复讲解和训练,学生对联知识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熟读《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又有“只学习不温习”的不良学习风气,学生普遍出现参差不齐、两层分化的现象,老师不能不讲,又不能重复地讲,教学极其尴尬。那么,怎样走出这一“迷局”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分析错例巧归因

要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问题在哪。于是,我要求学生就我提供的上联拟写下联,然后我将学生拟写的下联按照对联的基础要素要求进行分类,挑出典型的错例,制成幻灯片,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指出所展示的下联不满足对联的哪些基本要求,学生实在找不出来,我再引导他们完成。举例如下:

1.上联“六尺绫罗三尺缠腰三尺坠”,学生拟写的下联为“十分课间五分排队五分拉撒”,比上联多一字,明显字数不相等,这一点学生很容易找出来了;

2.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学生拟写的下联有“日晒稻草万队兵”“雪下大地万里白”“雨打静湖万粒珠”“雨打枯叶万片蝶”,学生在词性、短语和修辞等方面考虑都没找到错处,于是我展示对联“叶垂万口剑,干耸千条枪”,引导他们“叶”对“干”,“剑”对“枪”,它们都属于一类,学生很快找出“稻草”“大地”“静湖”“枯叶”与“马尾”不属于一类,所以内容不相关;

3.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学生对的下联“朋友是损友,好损坏损,常损无交”,学生找出“缘”与“损”词性不相对;

4.上联“妇扫乱柴呼叔束”,学生对下联“爹跌气恼揪儿耳”“妇扫乱柴”与“爹跌气恼”短语结构不一致,而“哥割杂草唤姐接”与原联“姨移破桶叫姑箍”毫无二致;

5.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学生对的“恶犬勿入饿犬入”,按照现代汉语读音,“入”为仄声,不符合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的特点,而“懒者莫行览者行”在词性、短语、内容等方面都对得很严整,与“贿者莫来慧者来”不相上下。

讲到这里,进行一小节,得出对联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对得差的学生得到正确方法,对得好的同学得到表扬,给别人挑出错误的学生得到有效演练,都有收获。

二、循序渐进巧提升

可是,这样只是满足学生学习对联的浅层次需要,还不足以迎战高考。于是,我趁热锻铁,为学生补充一些学习对联不得不知的常识;

1、给学生拓展“对联三禁忌”同字、合掌和对开,然后仍是举学生对的下联,让学生挑错,进行巩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找出问题。

2、给学生拓展“对联无情对、诗钟、当句对三特例”并举例,依次为“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给学生分析这几种特例的特殊要求,并引导学生这些都是文联大家的“出格”之作,学生初学对联要以“入格”为主,拟写对联先满足基本要求,日后如对对联有兴趣。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3、巩固对联中手法的运用,并且指出所给对联所使用的手法,如果对联有瑕疵的也一并指出来:比如上联“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学生对的下联“白水江(流经九寨沟的一条江)中翻青鳞,粥裹绿豆”,比喻修辞和歇后的格式都很好,可是青鳞和佳人内容不相关,并且,“豆”字为仄声,音韵不相协;相比之下“电风扇前站袁菁(班上一女生名),风吹柳条”不仅运用了比喻、歇后还用了夸张,在手法上更进一层,用女生名与佳人对,也属同类,与原联“清水河边洗和尚,水浸葫芦”比毫不逊色。

三、高考真题巧练兵

我给学生举几个高考真题,和学生研究这几道题的题目要求,跟学生明确,有些题目会明显写出运用对联修辞,而有的题目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但也适合运用对联知识来解答,比如2011年湖北卷: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题目中只说运用一种修辞,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用什么修辞,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很少考虑对偶,我要求学生尝试使用对偶,其中“身为门客智勇双全成伟业,位超廉颇公私分明传美名”就很满足题目要求;

再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这本来是一道普通的仿写题,题目中并没有要求使用修辞,但是根据所给文字的特点,很容易分析出要使用对比,而要让补写的内容与原文结构一致,就需要从对偶知识入手,找到“春夏”要用“秋冬”来对,而与“兰荷”相对的则应是“秋冬”季节的花草,自然容易找到“菊梅”,可见,对联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审题。

总结:经过前面错因分析、循序提升和实战练兵几个环节,不仅让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而且也将老师从不尴不尬的境地“解脱”出来,这种根据学生问题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方法,不失一种好方法。虽然要很多的时间好经历,但是可以为以后讲解同样知识提供经验,尤其是积累很多错例,这些错例如果不是自己耐心总结,是不容易得到的。

高中语文小说鉴赏实践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鉴赏;实践教学

随着高中生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的增长,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小说阅读鉴赏的条件。然而小说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文学体裁,并不仅仅是人们用来打发时间的娱乐性消遣读物,如果要通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进一步的挖掘小说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就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小说鉴赏能力。

一、高中语文小说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单调

首先,教师的授课手段比较单一。目前高中语文的小说鉴赏课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停留在对小说的三要素的分析,或是具体对小说段落结构的分析,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的死气沉沉,原本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说内容也变得呆板无聊起来,学生不会在课堂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考,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因为小说产生启发,教学效率低,同时也打消了学生本来对小说的兴趣。

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同一篇小说可能会讲授上百遍、上千遍,久而久之变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甚至教师的备课教案都可以不怎么改动,把几年前的教案拿出来直接讲课。固定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小说鉴赏课程缺乏新意。

(二)学生阅读能力不强

一方面高中生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等还不足以理解小说中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不少高中生就读过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但是大部分冲着小说新鲜、怪诞、有趣的娱乐性去读的,但是对于书中更深层次的讽刺意义则无法品位和理解;另一方面,高中生的课程内容紧张课余时间比较少,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体裁没有时间阅读,再加上一部分家长对于小说的偏见,使高中生阅读小说的机会就更少,这样就导致了高中生的小说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三)课堂效率低

当前高中语文小说鉴赏课堂的效率比较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台,学生只是课堂上的观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发现,现在的高中课堂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前对课堂进行设计,是指拿着教材参考去上课,部分不用教学参考的教师则拿着自己用了很久的教案去完成一节课的课程。这就丧失了高中小说鉴赏教学的效率。

二、完善高中语文小说鉴赏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第一,情境导入法,不断地深化、层层的深入情境。情境导入法就是在授课之前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幻灯片、录音、课件、或是图片或是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的方法,使学生随情入境能体会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加强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教师能够准确切入学生的心灵上的感悟,是学生有兴趣去体味小说的内容,走进小说的世界。

第二,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创作背景。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对小说文本的是作者以作者的创作背景的了解是文本深入了解,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第三,解析人物形象,鉴赏小说语言。在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中应用延展性讨论、解析,人物呈现立体化的生动性。在高中阶段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小说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在鉴赏人物时应开动思维多样性,把握到人物的立体形象,使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第一,制定适当可行的阅读计划,扩大小说阅读宽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好阅读计划,使学生在课文小说阅读中可以择优而选,避免盲目阅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二,设置小说精品推荐课,为学生打造生生交流平台。教师是小说精品推荐课组织者,以学生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小说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勤思、善问的小说阅读习惯,使教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得到最好的教学成果。

(三)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第一,为学生创造自由交流鉴赏平台。教师在课堂上把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小组的组长,由每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并将最终讨论在语言组织完成后公布结果。在这样的讨论环境下,同学们彼此之间畅所欲言,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获得了多角度的思考,可以达到对小说文本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第二,改编话剧,立体呈现小说内容。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既具有表现能力,可以应对不同的人物角色,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完全切合着高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改编剧本,表达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都对小说作品有了跟深入的了解,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现象了塑造着学生心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最终目的是通过话剧式的表演,更深刻的使学生了解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做到是就是及时组织学生体会小说文章主旨。

第三,适当并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声音与图象的结合无疑是对学生对小说产生学习兴趣的调动的最好的方法,面对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被更多的应用到教师教学中来。多媒体教学是对高中小说来说很有力的一种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小说经典片段的放映,可完全改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声象的结合,可以更好的结合学生的思维,多角度的对文本了解,拓广拓宽学生思考的范围,更有利于指导小说阅读教学。例如在《老人与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影片后再去体味文章主旨。在影片放映之后,教师要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方式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以电影的主旨为内容,写作一篇话题作文等等方式,及时的得到多媒体教学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分析文章内容向学生讲解重点、难点。

三、总结

改革现有的高中语文小说鉴赏课程是势在必行的。打破以往的僵化的古板的鉴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时鼓励学生的自我完成学习成果,这都是新课标准中要求教师积极努力去完成的。

【参考文献】

[1]薛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韩斯日古楞.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小说教学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王艺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刘春丽.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李佳雨.现代叙事学理论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D].山西师范大学,2013.

[6]王玉郁.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弊端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季海涛.探究高中语文小说人物鉴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60-61.

[8]王丽娜.浅议高中语文小说鉴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2:22-23.

[9]卢春凌.听障高等教育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听障中、高语文教学的衔接[J].毕节学院学报,2013,06:76-82.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分析 第7篇

一、高中情境教学现状分析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的了解不够深刻, 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为高中生创设一个虚拟情境, 并不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服务教学目标为目的。导致情境创设比较随意, 高中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 喜欢通过多媒体等课件为学生展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并且还认为这就是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 这种教学最终只会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离。因为创设这类情境教学, 很容易分散高中生的注意力, 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 在高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 李密《陈情表》的课堂教学中, 有一位高中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后, 向教师提出疑问:“老师, 为什么作者不能将自己的祖母带去上任或者是请求在自己家乡做官呢?”而教师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 直接在多媒体上进行搜索, 并要求高中生门一起讨论,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并没有任何的实质性。而这种对话也是直接远离了情境教学, 远离了本节课的课堂主题, 讨论的问题成了没有目标的闲聊, 因此, 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1. 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基础, 所以教师想要达到教学目标, 提升高中生语文成绩, 首先应当在课堂中, 通过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如何提高高中生自己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践, 教师引导高中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提倡高中生是学习的主体, 情境是用来帮助高中生理解知识与服务的, 这有助于高中生创造力的施展, 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授高中语文教材中, 第二册课本《鸿门宴》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让高中生进行自由分组, 然后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各色人物, 进行即兴表演, 通过收音机或者是其他多媒体, 配上相应的音乐,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到高中生们的注意, 还可以在他们即兴表演的时候,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内容, 继而让高中生愿意自己主动去学习这篇文章, 在这种情境中, 高中生的学习效率会更加高效。

2.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让高中生在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 实际上还是非常注重对高中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为了更好地鼓励高中生, 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先通过情境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悬念, 引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进而引导他们学会更多知识。高中生在小学与初中时期已经有了很多学习方法与知识的积累, 因此, 当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他们就会在脑海中搜索相关内容, 所以教师应当打破这种思索方式, 引导高中生面对新问题, 可以在原来的思维中跳出来, 对新问题进行多项思考, 找到正确的结果。例如,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当中, 在进行《荷塘夜色》这篇文章的讲授时,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引导高中生将其概括为干瘪的深层含义, 也就是直接把“弥望”理解为“满眼看到”, 这句话主要就是讲了荷叶、荷花以及荷香等等, 这样虽然是给高中生创设了情境教学, 但是因为讲解的太快、过于直白, 导致高中时对其直接失去了兴趣, 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与培养, 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还需要引导高中生自己去思考, 比如给高中生设置一些问题: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 用了几个叠词? 叶子为什么要用‘田田’来修饰?”等等, 让高中生通过自己的脑海去构想这幅美景, 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下这句话时的心情, 了解叠词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进而让高中生可以体会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了解作者笔下的荷花是怎样的美。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情境教学是专家学者在新课改不断深化之后, 研究分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例如, 部分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模式不是特别了解, 导致情境创设目的出现偏离现象等。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各方面的能力, 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效率, 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成绩, 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结合课堂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实践性的教学, 切不可随意创设情境。

摘要: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重要工具, 而语文正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基础学科。高中语文作为高中生学习所有科目中, 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不仅会让高中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 实现与他人之间的顺利交际, 同时还会教育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与阅读水平。而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出高中语文起到的作用, 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 这种教学是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 展开的一种实践教学。为此, 就将对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郭春玲.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 2015, (17) :133.

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第8篇

“学案”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语文教学实验。“实验”, 在西方语境下, 实验是指具有尝试性的活动;在中文语境下, 实验是指验证某种说法或做法的尝试性活动。教学实验指教学的尝试性成分, 也就是教学的一种实验性因素;说教学总是不同程度含有尝试性成分, 也就等于说教学总是不同程度地含有实验性因素。当教学活动中这种实验性因素还不很重要, 所占比重还不是很大的时候, 那么这种教学活动还是一般性教学活动;而当教学活动中这种实验性因素达到足以使整个教学具有实验性质的时候, 那么, 这种教学活动就是教学实验了。

目前“学案”教学实验已在全国许多地方开展, 且已经得到了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认可, 有逐步扩大的势头。这就给学术界提出了一个问题, “学案”为何会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学案”在实施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是, 一些学校的领导坚决实施学案, 同时部分教师持反对的态度或保留自己的观点。二是, “学案”实施之后, 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地提高了, 学生的语文能力明显增强了, 但是语文课语文味少了。

二、关于“学案”的名称及结构特征

“学案”只是一个统称, 各地在使用时, 名称多种多样。如山东青岛叫“导学案”, 河南新乡叫“教学案”, 河北衡水叫“学案”, 江苏东庐为“讲学稿”, 深圳为“学案”, 浙江西店为“课题工作纸”等。不仅内地有学案, 香港、台湾也有, 香港叫“工作纸”, 台湾叫“学习单”等。

“学案”的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尽管内容不同, 但总体布局存在共性。案头都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这几块。全国学案都包含三块内容, 即助学案 (助读) 、导学案 (研讨、练习) 、导练案 (巩固练习) 。助学案属课前练习, 在说法上不一, 或叫导学案、助学案、导读案。结构上大体包括:作者介绍、背景知识、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文章结构等内容。导学案在课内使用, 又叫教学、导学、助学案。包括内容有:文章结构、文章内容、文章的写法、重点语段、文体知识等。这五块即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导练案用于课后, 又叫练习、检测、拓展、导练案。题目类型有课内知识巩固、课外阅读延伸、自我学习总结、自我学习反思等。

三、“学案”教学的实践价值

“学案”的使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就是以生为本的“生本观”。“学案”的使用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向引导学生“学”的转变。

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每一篇课文学什么, 是经过备课组集体协商确定的, 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王荣生博士提出的“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在这里得到了落实。

教学设计系统化。教师的设计不再只考虑课内的研究, 而是要把课前、课中、课后当做一个系统来设计。这种设计是将语文教学置于课程的框架下考虑的, 因此, 它更符合课程设计的规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预习, 课间要与老师同伴交流, 课后要练习巩固并且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有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学案”实验的学校都有一种体会, 那就是实施之后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够有大幅度提高。在减负、“五禁”的情况下, “学案”更具实践价值。

四、对“学案”教学实验的反思

“学案”是否应该有个名字, 这个名字该叫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学案的名字无法统一, 但它的内涵是一致的, 即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

“学案”应该包含几个基本板块, 每个版块应该有些什么要求?“学案”包含的基本板块应该统一于新课标中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但是其结构、内容却是无法统一的。因为各个学校师资力量、学情、出发点都不一样, 不能强求一致。一旦固定化, 将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实施“学案”之后, 教师的主导性该如何体现?“教师是教学对话中的首席”该如何体现?“学案”并未否定课堂教学, 教师并非是课堂的旁观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饶杰腾提出“老师应带着问题进课堂, 而非带着教案进课堂”, 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带着“问题群” (是指问题不是零散的、随机的, 而是成体系的, 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思维的) 走进课堂。所以,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仍是首席。

“学案”分为三个部分, 课前、课间、课后, 这样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试验的结果是, 绝大多数使用学案的学校都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此问题能否解决有两个学校做法很典型, 南京溧水的东庐中学与浙江的西店中学。东庐中学规定, 不论搞什么案, 都要课内处理, 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案”关注的是学生的什么?“学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包括自主预习、自主研讨、自主巩固。

“学案”由谁来设计?目前, 大多数使用学案的学校, 是由备课组的老师共同商定的。其实也不可程式化,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课内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情, 由学生自主决定, 或师生共同商定。教学案既可物化, 也可在课上动态“生成”。比如, 可由学生在课上提出, 电脑上打出。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9篇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1. 概念

情境教学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有目的性地引入创设富有情绪色彩及形象主体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以起到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了解教材的作用,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情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内心情感;情境教学在应用操作上通过事物和境界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能够产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的作用, 也能更好地给予学生在思维创造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空间。

2. 情境教学现状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文对于人类来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中常见的字、词、句、章、语法、逻辑、修辞写作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逐渐失去了兴趣。近年以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已进行了减少古代文学文化的常识, 以及删除了部分逻辑性及美学知识, 如此易导致学生在语言方面出现逻辑、修辞、语言规律等错误。而情境教学的应用就能完美有效的解决这种课堂学习的局面;文本是抽象的, 但通过语文情境教学就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一些手法便能形象得将事物的特点展示出来。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落实策略

1. 情景教学的理论

通过具体的情境问题在原有的基础知识上在进行补充及创新, 是根据自身主动选择、接受、理解而从中获得提高自身的过程。要求自身不断的累积接收学习新的知识为以后能够在原有所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应用;此外, 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与学习能够产生加速提高的作用, 而情境教学就具有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下去接收语文教学知识的作用。

2. 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使学生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语文教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能很好掌握学习的知识;教师在平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帮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而如何能够使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兴趣呢?那么就需要使用情景教学方式, 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激活兴趣的作用, 能够生动有趣的展现出直观形象的情境, 促使学生激发自身对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有利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终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并提高其对学习语文知识的作用。

3. 创造情境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指导学生人生观的作用, 值得学习去认真对待与深入理解, 但在以往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并未达到该有的消息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在教学课堂中根据相应的语文教学文章内容进行播放不同的音乐, 同时教师在于学生授课时也应灵活运用幽默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这片课文时,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文中作者的豪情壮志, 可选用节奏舒缓又激昂的乐曲如, 古筝演奏的《彝族舞曲》, 其前奏舒缓节奏而又粗犷强烈, 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毛主席在和人民的坚毅意志。而在学习语文教学课文庄子《逍遥游》时, 配上古典高雅的曲子《千年风雅》, 在笛声悠扬婉转, 如泣如诉的音乐中能够让学生深深得感受到作者庄子得那种不追求名利逍遥自在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因音乐背景来创造出的情境易于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有利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与应用

随着我国对于教育的关注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自身的专家、学者等专业教学人士对情境教学方式非常关注, 并进了研究与实践。例如:韦志成提出“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分为,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江苏南通市的小学语文老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和《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显著的效果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综合以上所诉本文从高中语文情景教学的背景、策略实践与应用中清楚描述了情境教学的作用, 及对我国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是一种对高中生有利并能够使其更好的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方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性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而是使学生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真实感受了解其意义的真谛。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也应进行转型。而情景剧的应用方式在我国及世界都得到不同凡响的认可, 是目前国内高中语文的主流教学方式,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概念、理论、策略进行实践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韦成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探析 第10篇

课堂教学是各个学科教授基础知识、发展各项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任务的成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弊端和教学手段运用灵活性的制约,很多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仍然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科学的、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进行合理设置。

一、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一 )很多教师懂得“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却忽略同样重要的“学前预习”。“学前预习”不是简单地读课文、找生词,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体会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 另外,学生“学前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听教师讲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样的“学前预习”才是有效的。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预习案,通过提问题、导思考、引感悟的步骤和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前预习。

如《祝福》预习案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2.找出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句子,思考祥林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找出描写祥林嫂动作的句子,思考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通过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读过课文之后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对其中的深意进行思考。

(二 )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对课文深意的挖掘, 用其中隐含的智慧对学生加以启迪。 然而,很多有深意的文章将智慧隐藏在字里行间,要求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通过背景呈现、相关文章解读引导学生理解。 仍然以课文《祝福》为例,很多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疑惑,无法理解鲁迅对封建思想的痛恨。 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当时社会中的封建迷信习俗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设课堂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才能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意的文字具有鉴赏能力和喜爱, 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课堂导入语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 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音乐、视频、图片,从各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迅速营造优美的课堂意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在开课之初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夜色迷茫,江水漫漫,一轮古月高悬空中。 之后,琵琶声隐约响起,逐渐清晰,伴随着琵琶声响起的是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诵。 学生逐渐被课堂中的场景吸引,不由得跟随教师充满情感地诵读课文。显然,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情感,又通过诵读不断酝酿情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和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潜力挖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成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要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然后选取代表上讲台讲课。 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这一课,课下积极查阅资料,阅读名著原文。 课堂上,学生引经据典,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做出精彩讲解。 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生能畅所欲言,发表想法,充分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火花,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结语

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创造出高效的、有趣的高中语文课堂。 另外,教师们应注意总结经验,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向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有效教学”的新要求,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在各个高校的推广,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而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普及有效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但是,传统应试观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并没有完全褪去,遗留的各种细节问题制约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总结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分析,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毕志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B版,2013,(8):77-77.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8.080.

[2]龚小会.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5):21-21.DOI:10.3969/j.issn.1007-4309.2013.05.022.

[3]彭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6):34-34.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5-01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 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很低,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同研究的课题。作为职高语文教师,要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应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现状、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

一、从教材上寻找突破

1、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职高语文教材不仅体现专业性、实用性,更要考虑将其定位为能让学生接受一定文化熏陶的重要载体,即语文学科应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修养和道德水准。所以教材应当有适量的现代文、适量的文言文以及一定量的应用文体。

2、教材内容的选择。通俗、实用、直观、能接受、易感悟的文章应当为首选。文言文可选择一些有日常行为教化、感悟类的作品,如《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学习的范文,还可以加入一些颇有情节性和趣味性的作品,如《促织》、《劝学》等。现代文应以文学性作品为主,如《我的空中楼阁》、《雷雨》、《项链》、《警察和赞美诗》等文章,还可选择一些语言精美、贴近生活的小说和散文。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是重点,可以教学生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如请假条、托人办事条、留言条等便条,收条、借条、凭条等凭证条据;自荐、举荐、应聘类应用文;申请书、聘请书、感谢信等专用书信的写作方法。应用文应该有专业区别,如文秘专业要补充会议记录等特色应用文,财会专业要补充财经应用文等。

3、教材形式的选择。教材内容的选择有了思路,在教材形式上也要有所考虑。比如,漫画就是一种能清楚说明问题的形式。明代的《菜根谭》以精练明隽、雅俗共赏的文字道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但缺少趣味性,如果配上漫画,则更具效果。《论语》、《诗经》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二、从教法上寻求突破

1、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在讲读课文时多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图片。《科学是美丽的》是职高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来讲述“科学是美丽的”,“科学”离我们生活很近,又离我们很远。为了能把这个观点更鲜明、生动地传导给学生,图片和短片是很好的工具。可以找来我国宇航员从太空拍摄地球的美丽画面,利用卫星拍下的世界各地清晰图片,天文观察员用高倍望远镜拍到的流星雨等,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体味“美丽”。课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脑或书籍等,去找寻他们认为的“美丽的科学”,然后再一起坐下来交流和欣赏。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找来相关文章作趣味延伸。如讲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可以把除了夏洛克外其他三位吝啬鬼的故事精彩片段油印出来,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奥塞罗》等故事的生动情节。

2、将朗读作多样化延展。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需要加工、改编、动脑筋。比如话剧《茶馆》,作者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成的,十分鲜明、生动地描摹了清末民初北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面貌。我要求学生也用地道的方言改编《茶馆》的台词,允许学生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必须遵循原作人物的个性和身份。学生观看同学演示的宁波老话版的《茶馆》,在笑声中更好地理解了作品人物。二是配音朗读课文。在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前,我让学生先去找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其中有一个学生找来了悠远、深沉、带着淡淡伤感的《神秘园》。在《神秘园》音乐声中配上一位女生低沉的课文朗读,使学生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俄国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深深怀念和敬意。三是尝试给电影片段配音。在教曹禺的《雷雨》时,我找来电影《雷雨》,然后截取其中周朴园和梅侍萍30年后在周家重逢发生矛盾冲突的片段,让学生做配音。

3、用影视作品代替经典。《邓稼先》一文,虽文字流畅,感情线也很明晰,但还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邓稼先对我们民族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忘我工作、无私敬业的爱国热情。对此,我让学生在课前看一场纪实式电影《横空出世》,以使学生感受邓稼先等优秀的国防科研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效果较好。

三、在教室外寻找教学空间

让学生到车间里学习专业相关文体的写法,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文体来阐明车床操作,机器运转原理等;旅服专业的学生学习如何用生动语言向客人介绍自己酒店招牌菜的制作方法及味道,如何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客人介绍自己宾馆的服务内容等。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实践教学探究 第12篇

一、诗词诵读

“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古典诗词言语简短,但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却往往非常深厚。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慢慢进入这些文字里,才能够和作者靠得更近,进而对于教学文本有更为深刻的领会。

例如,《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国至死不渝的忠诚。这首诗歌中情感极为强烈,字里行间里洋溢着作者胸中报国无门的哀伤与痛苦。在学习这首诗作时我会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诵读实践教学,通过反复诵读来抓住关键词语,进而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诵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们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诗词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加深学生们和诗词作品间相互交流的形式,对于那些意味深刻的作品可以以诵读为切入点,进而逐渐引导学生们对这些作品有更好的理解与体会。

二、体味语言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过程而言,许多字词或语句往往与今天我们熟悉的现代汉语不同,在从语言层面展开对于诗文含义的推敲时,教师要确保学生们对于字词有准确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一步思考语言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透过诗词语言更好地领会到作品的意蕴。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在抒发感慨时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这首词作中语言也非常精炼,许多用词与用字都十分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们从透彻地弄懂作品的文字含义着手,在很清晰地了解了词作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语言习惯后,再来引导学生们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来感受词作中所传达的作者心里的那种忧虑与悲愤。在体味语言的过程中也可以慢慢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字素养与语言能力,让学生们在体会诗词中好的用语时也不断进行自身语言语料库的积累。这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文学素养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三、品味意境

在确保学生们从字面含义上对于文意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来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这不仅是古典诗词作品的精髓所在,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走进作品中,也能实现与作者的交流,深化自己的学习体验。

上一篇:隔音效果下一篇:理想中的大学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