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2023-01-16

《劳动关系》是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运行以及劳动关系矛盾的处理等内容, 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不能有效凸显其应用性特点, 而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劳动关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 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一、多元化教学法简介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 所选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多元化教学法是对单一的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要求下,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 多个教学主体参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在多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综合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 直接影响到高等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能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 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多元化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对知识融会贯通, 掌握较多教学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 主讲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课时安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程延园主编的《劳动关系》 (2011年版) 教材为例, 将《劳动关系》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 课时各占一半。其中,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制度和劳动关系主体等内容。在理论部分着重以课堂讲授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在《劳动关系》教学设计中, 关于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掌握。为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 案例尽可能挑选能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最前沿的、最具代表性的真实素材。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女性权益保障问题、加班费问题、工会职责问题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在班容量允许的情况下, 把学生分成3—5个小组, 对案例结论持不同意见的, 可以相互辩论。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做出点评和总结。情景模拟主要用于劳动争议处理和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的教学中。比如:模拟因劳动合同履行而发生了纠纷, 可以让学生充当当事人、调解员、仲裁员、法官等角色, 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培养他们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考试方式也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在《劳动关系》课程中引入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后, 为了考察它的教学效果, 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活动。学生评教主要是针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4届共168位授课学生进行了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85.6%的学生认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88%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 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 这种方法讲授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比较深刻。通过多年的从教实践, 笔者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几乎存在10%~15%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但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学相关知识, 对于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学生而言, 这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四、多元化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限制因素

多元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 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

(一) 政策导向

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使得大部分教学一线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比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对专业教师发论文有奖励政策, 根据论文所刊登期刊的级别不同, 每篇论文的奖金在2000元~8000元, 主持课题有科研经费。在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审条件中, 也把科研放在了头等位置, 而对教学的要求仅仅是完成工作量而已。

(二) 教学行为惰性

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 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 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其实践运用。但在现实中,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对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缺乏了解, 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 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法, 而多元化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诸如“不愿自学”、“懒于思考”等惰性表现。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

(三) 学校的硬性规定

学校的硬性规定使得多元化考核学生的方式较难实施。传统教学认为只有通过正式的期中期末考试, 才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好方式, 而且试卷题型必须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 比如必须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 每种题型的分值不能超出一定的比例, 出题教师还得付标准答案。这种统一硬性呆板的要求, 对于以专题调查、专题分析等这类开放型发散式、无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无法进行, 这无疑阻碍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四) 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 无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 会给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 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学》目前是34课时, 在有限的课时约束条件下, 对于案例谈论和情景模拟只能有选择地进行。

五、总结

多元化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我国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倡导方向。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不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部和人社部应改革目前高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出台鼓励政策, 学校教务处改变传统的硬性要求, 为多元化教学提供宽松的条件,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 学生加快适应多元化教学方法。只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摘要:多元化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作为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很有必要应用多元化教学法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笔者根据《劳动关系》课程的内容、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及多年探索的实践经验, 应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劳动关系,运用,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曦等.大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1 (4)

[2] 丁芝华.影响教学改革的大学生惰性学习心理刍议[J].广西教育, 2009 (9)

[3] 杨建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对比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于农村学生的视角下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办公室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