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

2023-03-15

第一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13.7亿,人口密度为142.7人/平方千米

排名 地区 面积(万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数)

1澳门 25.4平方千米55.23万21744

2香港 1101平方千米709.76万6447

3上海 0.632301 91483654

4北京 1.681961 23681167

5天津 1.131293 82241144

6江苏 10.267865 9903766

7台湾 3.62316.2643

8山东 15.389579 3065623

9广东 1810430 3132579

10河南 16.79402 3567563

11浙江 10.25442 6891534

12安徽 13.975950 0510426

13河北 18.777185 4202382

14重庆 8.232884 6170351

15湖南 21.186568 3722310

16湖北 18.595723 7740308

17福建 12.133689 4216304

18辽宁 14.594374 6323300

19江西 16.74456 7475267

20海南 3.4867 1518255

21山西 15.633571 2111228

22贵州 17.63474 6468197

23广西 23.64602 6629195

24陕西 20.563732 7378182

25四川 48.148041 8200167

26吉林 18.742746 2297147

27云南 38.334596 6239120

28宁夏 6.64630 135095

29黑龙江 45.483831 222484

30甘肃 45.442557 525456

31内蒙古 118.32470 632121

32新疆 1662181 333413

33青海 72.23562 67227.8

34西藏 122.8300 21662.5

前11名人口密度大于韩国,前14名大于日本,前20名大于英国和德国,前27名大于法国,前28名大于西班牙。

第二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纪实

人口大国总点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纪实

1370536875人。

这是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刚刚发布的全国总人口数。

这是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的辛勤结晶。这是全国上千万普查人员克服无数艰辛,走入4亿多户家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宝贵“家底”。

从2010年11月1日起的10天里,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进行了一次人口总点名。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10天13亿多人,1天超过1.3亿!简单而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光辉路程。

掌握国情,科学决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肩负着重大使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切实搞好人口普查、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20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年份,也是国际人口普查年,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这一年开展人口普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调查的国家之一。《后汉书》记载,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现代意义上的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的。

“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每一次得出的全国人口数据,都是中国发展历史上重要的资料,为当时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介绍说。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为准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的,总人口为59435万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给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准确全面的人口数据,总人口为100818万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科学制定“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总人口为126583万人。

中国的发展航船正扬帆起航。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而紧迫。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必须掌握国情国力,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而人口状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信息。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命重大,挑战空前。

——人口总量庞大,居住地域广阔。13亿多人分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有的住在大山深处,有的游移于江河湖海,有的生活在广袤的高原。要在10天内对每个人进行普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口流动性大,锁定普查对象难。全国2亿多人口在流动,比10年前几乎增加了一倍。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锁定普查对象,做到不重不漏,难度超过以往历次人口普查。

——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获得真实完整的数据难。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向外人透露职业、婚姻、住房等情况,更担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成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首次普查外籍常住人口,沟通理解难。按照联合国“将人口的国际迁移作为人口普查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建议,这次普查首次把常住大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对象,此前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循。

四大挑战实实在在,一个也绕不过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场十分难打的硬仗、苦仗。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大规模社会动员一举成功

人口普查需要广泛动员全国13亿多人参与。能否调动各方面力量,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难题。

正因为其重要而艰难,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率先垂范,接受人口普查。2010年11月2日上午10时许,中南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微笑着同前来登记的两位普查员亲切握手,并逐一回答了普查员的询问。普查表登记好后,总书记认真加以核对,并郑重拿起笔在“申报人”一栏中签下名字。

这一天,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以普通公民的身份,或在中南海亲自参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或委托家人申报人口普查信息。

正因为其重要而艰难,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人口普查给予了高度重视,作出周密部署。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76号国务院令,颁布施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对人口普查工作进行规范,从法律上明确了积极参与配合人口普查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从法律上明确了要对普查数据保密,要防止人为干扰普查数据。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担任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24个部、委、局、办的相关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前夕,李克强向全国人民发表了广播电视动员讲话。

正因为其重要而艰难,作为这次普查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全国统计系统,更是全体动员、全力以赴。

“无论多么艰巨复杂,有中央的高度重视,有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一定会排除万难,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准确完整。”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

为了确保普查成功,国家统计局提前3年就启动了人口普查准备工作。从2007年8月在江西进行外出人口试点调查开始,到2010年11月进行入户登记,3年多艰苦细致的备战,逐步拿出了对策。

破解流动人口普查登记难题是关键。科学设计普查方案至关重要,流动人口普查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高低。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重登率为千分之零点一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为千分之零点六,但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漏登率竟达到了百分之一点八一。问题出在哪呢?原来是仅仅按常住人口原则进行普查登记容易出现疏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做到不漏不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取“两头堵”的办法。也就是说,普查员逢人就查,见人就登。不仅在居住地登记,在户籍地也登记。两边登记之后,由计算机汇总软件根据事先设定的条件来剔除重复。提高数据质量,既要靠方法创新,也要靠技术保障。这次普查首次借助了遥感影像来确定普查区边界,将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4亿多户人家,按照每个普查小区80户左右的规模,划分成550多万个普查小区,每个普查小区无缝衔接。

为搞好这次普查,有关部门给予大力配合,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

栉风沐雨,流血流汗,普查人员以难以想象的付出平均每天“清点”1.3亿多人

2010年11月1日零时,对于普通人来说正是沉浸梦乡的平常时分,但对于上千万人口普查工作者而言,却意味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的到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终于迎来了决战时刻。从这天开始,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椰风怡人的南海;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共和国的领袖,到普通百姓,都在为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关键战役——入户登记而共同努力。上千万人口普查工作者们更是全体出动,全力投入。

2010年11月6日清晨6点,河南省汝阳县王坪乡两河村54岁的人口普查员赵建娃喝了碗头天晚上剩下的稀饭、啃了一个干馍,就挂上普查员的牌牌出发了。这时天还黑黢黢的,看不清脚下的路。

“为了把人找全,一个院子我去了20次。能够遇到人、找到人,是我心情最好的时候!”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普查员杨智智说。“找人”,是让许多普查人员感到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杨智智负责的曼边村委会第24普查小区大多数人口是流动人口,治安不是很好,而且几乎家家户户养着狗。流动人口大多在外打零工,要找到他们非常困难。

为了把人找全,杨智智专门挑中午和晚上吃饭时进行摸底,饿了就在小卖部买个面包应付一下。持续超强度工作使得杨智智很久不曾发作的痛风和心脏病相继复发,他拄着拐杖一户一户慢慢地走,硬是把这个普查小区摸了个门儿清。比“找人”更难的是“进门”。有些人家明明开着灯,可普查员一敲门,灯就灭了,怎么敲也不理;有些租房户,普查员敲门时,听说是人口普查的,就推脱说在老家已经登记过了。

在10天时间里,完成对13亿多人口的逐一“清点”,普查员们的工作强度和紧张程度常人难以想象。他们有的因为夜以继日地工作病倒了,有的在普查途中遭遇车祸,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0年11月14日,星期天,山东省临沂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魏永像往日一样到岗值班。连续加班和下乡普查使得他身体严重透支,头痛难忍,他悄悄到医院输了液,回来继续工作。下午3点,他对同事说感觉不舒服,在沙发上躺下休息就再也没有醒来,献出了年仅34岁的年轻生命。

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全国各地先后有十多位普查人员因公殉职。让我们铭记住他们的名字: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人口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汪小林,40岁;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大佑镇普查员余耿秀,49岁„„

“上千万普查人员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圆满完成了这项党和人民交给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们是人口普查的脊梁,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马建堂说。

全民动员,八方响应,4亿多户家庭打开家门提供真实情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场总动员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全社会的配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这次普查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选聘近800万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再加上其他普查工作人员,是一支上千万人的普查大军,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国家的人口总量。

各地广开思路,多种渠道选聘普查人员:社区干部、退休干部和教师、物业员工、楼栋长、邮递员、应届大学生、村会计、村民小组长„„经过严格培训后,这些人成为称职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

人口包括你我他,普查准确靠大家。13亿多人口总点名的浩大工程能否成功,取决于全国4亿多户家庭能否打开家门、如实提供信息。

从人口普查入户登记一开始,著名作家舒乙就主动联系所在社区,欢迎普查人员到家中登记。早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舒乙的母亲、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就曾为人口普查亲笔题字:“普查人口,利国利民”。这次普查,舒乙先生也题了字:“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文明社会”。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靠着一位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以顺利推进。

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前,80多岁的卜礼让走进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人口普查办公室。原来,老人最近要出趟远门,担心自己被漏登了,他拿出一张写满了字的纸,上面详细写着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北京市丰台区城乡接合部,一家木器装潢公司的老板郭永轩在人口普查时有难言之隐。郭家两代单传,到了他这一代,先生下了两个女儿,在京城生活期间,又生下了第三胎,是个男孩。在人口普查摸底阶段,郭永轩将真实情况瞒了过去。“乡下人知道好歹,老实人懂得感恩。”郭永轩经过认真考虑,觉得正是改革开放使他这样一个江苏偏僻乡村的农民来到大都市变成小老板,女儿获得了在京城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国家需要了解每个人的真实情况,不应该对国家隐瞒。在人口普查正式入户登记的那一刻,他向普查员如实申报了家庭人口信息。

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接受普查时也大多比较配合。居住在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的台湾同胞蒋文宪看到普查员留下的预约单后,主动联系普查员。第二天,他用香茶把上门登记的普查员迎进门,非常配合地完成了登记工作。山东省诸城市海亮私立中学的美籍教师施华安,面对普查员的询问,做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正是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方一股劲,万众一心,齐心合力,才形成了推动人口普查扎实有序开展的强大社会合力,创造了世界人口普查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铸就了共和国人口普查的又一座丰碑。”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在人口普查入户登记阶段结束后,向全国人民表达了真诚的感谢。

数据翔实,家底摸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动员了千家万户,经历了千辛万苦,中国最新的人口 “家底”终于摸清楚了。

对这份成果的质量,老百姓充满期待,普查工作者充满自信。

这份自信,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来自上千万普查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工作,来自老百姓的支持和配合,也来自现代化的数据处理技术。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简单而清晰的一笔笔数据;我们看不到的,是细致繁复的数据整理、汇总和处理过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光电录入技术,一方面可以节省手工录入所需的大量人力投入,减少手工录入可能产生的错误;另一方面,通过识别程序对扫描的图像进行自动识别,从而得到原始数据并进行汇总,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但要把全国每一个人的信息准确无误地扫描到计算机里,将6亿多张纸介质的普查表,转换成计算机存储、管理的数字信息和图像,再利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改错等处理,形成可使用的净化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加工,仍然是艰难浩大的工作。

10万名数据处理人员在计算机旁守候了上百个日日夜夜,进行着紧张的数据处理工作:普查表的光电录入、图像存储、数据的校对、校验、质检、导出、编审、归档上报、备份„„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国人口数据信息库。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大国的第六次总点名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这次人口普查,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最新人口统计财富。它让我们数清了我国人口的最新数量,搞清了我国人口分布、结构等方面的最新变化,掌握了我国人口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的最新情况,了解了我国人口婚姻、生育的最新态势。这对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新的统计信息支撑。

这次人口普查,还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上千万普查大军凭着无私奉献、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了在复杂情况下开展人口普查的世界奇迹。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次人口普查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全社会展示出的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方一股劲的强大精神力量,将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第三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成立了以李克强副总理担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并与今年5月24日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为普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乌苏市消防大队在总队、支队及地方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扎实推进普查各项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筹措普查经费、落实普查要求、在乌苏人口普查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普查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和普查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队领导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普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人口普查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一方面这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行政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另一方面本次人口普查为“十二五”规划提供了可靠参数。

乌苏消防大队党委、中队党支部科学谋划,优先保障,合理安排,确保人口普查工作在我大队有条不紊地进行,大队领导积极思考我市新形势下如何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

第一,依法普查。我大队严格按照《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人口普查方案,依法开展普查,规范我大队普查员的普查行为,按要求向官兵发放资料和宣传品,并讲解此次普查的重要性。严格为调查对象

的普查资料保密,指定专人负责,严格执行保密条令。

第二,确保质量。乌苏大队全体官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做到应登尽登,不重不漏,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普查登记的数据质量。大队还要求指定的普查员做到事前预防,集中控制,事后验收。凡发现弄虚作假者,坚决严肃处理,若发现有质量问题的普查表,要及时进行纠正,确保普查工作的保质保量。

第三,做好宣传。大队加大宣传力度,在提高官兵支持和配合程度上下功夫,利用好板报、刊物、报纸、讨论会等方式,发挥一切可动用的宣传力量,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宣传效果,并积极开展向社会的宣传,为乌苏市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第四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财政局全力保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09]23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的通知》(黑政发

[2009]77号)精神,我县于2010年6月11日召开了全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会议,会议上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廖太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县统计局局长、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江同志汇报了全县经济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普查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下步工作安排。

人口普查工作涉及到我县的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工作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任务艰巨。普查经费是普查工作的基本物质保障,为普查工作提供必要经费保障,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是财政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责无旁贷。

根据国务院和县人民政府的要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经过认真测算并报县人民政府同意,县财政已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县本级工作经费作了安排,并已列入了县统计局相应年初预算。在本次人口普查县本级工作经费安排上,我局与市统计局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衔接,充分考虑了工作需要,做到了足额安排。

在切实做好普查经费保障工作的同时,要认真总结历次

普查经费的管理经验,切实加强对普查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要本着实事求是、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原则,保证普查经费用到实处。要根据普查进度和工作实际需求安排支出,及时拨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在各种普查物资的准备上,要精打细算,尽量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必需补充、购置的,要严格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

总之,我们财政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密切配合,扎实工作,为确保圆满完成我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任务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第五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新京报讯 中国十年来人口持续低增长,增速远低于上一个十年,预计到2032年人口会达到零增长。国家统计局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普查,加上港澳台的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马建堂分析,这表明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1.3亿,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表明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后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中国的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中国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此外,此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70万人没有户籍,原因涉及多方面。

焦点

1 出生人口仍男多女少

总人口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但出生人口的男多女少问题依然存在,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

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尽管如此,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范围。他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

2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马建堂表示,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年龄的比重在缩小,“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他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此外,中国要重视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3 流动人口十年增一亿

流动人口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大陆31个省份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也呈现出一些变化。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马建堂分析,从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中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1 人口零增长

人口零增长未必是好事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表示,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2032年、2033年左右,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才能进入零增长,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零增长实现前,人口的数量还是会增长,但更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化,比如少儿比重、劳动力比重和老年人比重,将来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投资、消费和劳动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对于怎么看待零增长,陆杰华认为不能简单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过去认为零增长是好事,那个时候是考虑到人口是人‘口’,要占有资源像粮食,但是后来也发现人口也是人‘手’,是劳动力和家庭供养,到了零增长不完全是个好事,要看结构的变化。”

与此同时,老龄化伴随着子女减少和高龄老人增速越来越快是一种普遍的趋势。陆杰华说,“这个问题与我们目前讨论的人口红利有关,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对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还是劳动密集型。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养老的投入,但中国目前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少了意味着养老资源减少,今后怎么支撑养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2 计划生育

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陆杰华认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但过去理解计划生育就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观点在不断改变,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要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合理的范围内要逐步调整,比如由现在的“双独”可生两个孩子,变成“单独”可生两个,这几年慢慢的都会改变。其实也都提到了日程,有些省份已经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他认为,将来肯定不会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但二胎三胎都是计划生育,根据研究者的设想,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国民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不论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普遍生二胎。但是在过渡的时候,总是渐进的,比如由“双独”过渡到“单独”,要考察政策长期累积的效果,如果一下普遍放开二胎的话,零增长就不是2032年了,可能就要推迟了。

至于各地的政策取向,陆杰华分析,计划生育条例都是各省制定,各省都对生育有长期监测,包括生育水平等各种变化,决定是不是要采取政策调整或完善,但不会全国一刀切的放开,肯定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步开始。

他认为,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一些城市化比较快的地区,生育率比较低,就要考虑开始调整。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是一个临界值,这些地区都是相对很低的,需要完善调整。

关键词3 流动人口

地区经济受制于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因有大量流动人口,因此并不觉得缺劳动力,不需要做人口政策调整。陆杰华认为,这些地区享受的人口红利都是靠外来人口,而这些劳动力不是长期的、固定的,将来这些人的流动就会对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他以北京为例,认为北京的人口红利也是暂时的、短期的,不解决二元体制问题,这些人很难在城市稳定,现在1000多万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劳动力。陆杰华认为,现在13.39亿人口,两个超过亿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他认为,2亿多流动人口,只有“进口”,却没有融合的制度安排,将来会是很大一个问题。此外,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虽然在五年或者十年完全做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趋同很难,但是要有时间表,消除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待遇上和服务上的差异。要让外地人成为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样社会才会比较稳定。针对1370万人没有户籍,陆杰华认为,虽然这部分人从总量上不是特别大,但是和过去统计时瞒报、漏报有关系,有的人可能不愿意报,比如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这部分,生了孩子以后不申报。

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要把人口的各种信息收集到,这1000多万中超生的比重应该比较大。由于目前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根据人头来算,比如教育、卫生等,这将是很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将来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国工商行政查询系统下一篇:全国各地美食特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