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2-09-14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病情重,治疗难度大,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严格各项无菌操作,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工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为我院2010年1~6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性34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61.3±7.9)岁;气管切开时间最短7天,最长3个月。基础疾病的种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重型颅脑损伤28例,各种手术术后12例,其他6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包括高龄、FEV1/FVC低、营养不良、吸烟史、合并疾病;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术后未采用PCEA、抑酸剂应用时间长等。所有患者根据护理干预的实施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系统性护理)与对照组(未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各36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入ICU病房,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瞳孔的大小、对光的反射、肢体活动的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再出血、脑疝先兆症状。护士在护理整个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医源性过度刺激和连续过度的护理操作,以免造成血压波动。

(2)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保持室内安静,每日紫外线照射,定期监测消毒效果。定期做好细菌学检测。医务人员在整个护理操作环节中一定要有高度的无菌观念及责任感。凡进入ICU室的工作人员要穿专用工作服、拖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感染性疾病者不能入室。有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员住单间病房,实行保护性隔离。病室每天用三氧消毒机严格消2次,定时通风换气,减少人员流动,实行无陪管理。每天必须更换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等[2]。

(3)气管切开的护理。严密观察伤口有无出血现象,气管切开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根据分泌物多少及敷料的清洁程度决定换药次数。一般每天1~2次,被痰液浸渍的纱布随时更换,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每天2次。气囊压力要保持在2.45Kpa以下。气囊放气时要求患者取平卧位,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分泌物,以避免由于痰多而出现气体测压不准的高压力显示或由于漏气造成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P<0.05),且合并的其他如皮下气肿、局部感染、脱管、导管阻塞、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1、2。

3 讨论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救治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合并肺部感染是ICU气管切开患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高龄、FEV1/FVC低、营养不良、吸烟史、合并疾病;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术后未采用PCEA、抑酸剂应用时间长等密切相关: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减弱,导致其具有清除痰液作用的深呼吸和咳嗽能力降低;多有吸烟史,术前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者,呼吸代偿和储备能力差;手术打击和术后伤口疼痛使老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延迟等。本文通过应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呼吸道的护理,鼓励并协助患者尽量排痰,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结果显示,干预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且合并的其他如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气管切开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72例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根据护理干预的实施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系统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6例,比较2组的预后、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干预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且合并的其他如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应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发症发生率低,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33.

[2] 李双玲,王东信,吴新民,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03~5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讨如何在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一篇: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