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训练的体能恢复研究

2022-09-11

运动疲劳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 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能力暂时下降的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后出现的正常疲劳对身体并无损害, 而且正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性信号或称保险阀。疲劳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过多, 肌肉运动收缩时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的积聚, 大脑神经细胞转为抑制, 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及内环境稳定性失调等均可能引起疲劳的发生。生理学家的研究认为, 运动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过程, 它与人体多方面的因素及生理变化有关。

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1.1 能量学说

人体在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的过程中, 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很快。如:100m跑中, ATP的消耗量可以达到3mol/ (kg·s) 比静息状态时增大了1000倍。在运动中ATP的过快消耗会导致肌细胞中ATP的质量摩尔浓度降低。如果ATP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就会使运动能力急剧下降。所以在ATP消耗的同时同步进行ATP合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人体在运动时ATP的补充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肌酸激酶反应; (2) 肌激酶反应; (3) 糖的无氧酵解; (4) 糖的有氧代谢。

在上述过程中, 一旦肌细胞内再合成AT P的机制不能与AT P水解率同步进行时, ATP的浓度就会降低, 能量不足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性、功能性变化为特征的导致器官功能下降, 感觉不适, 能量缺乏等疲劳现象。这时运动的强度不能维持应有的水平, 就会使肌肉产生疲劳。

1.2 代谢产物的不断堆积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代谢产物 (特别是乳酸) 的大量堆积。肌肉在工作过程中, ATP-CP消耗增大, 体内储量逐步减少的过程中, 肌肉中的乳酸不断堆积, 导致通过肌组织和血液中的p H值下降 (H+浓度增大) , 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和减慢糖酵解过程, H+代替肌钙蛋白中的Ga2+, 降低肌肉收缩能力。H+进入血液以后, 再通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脑可引起疼痛、恶心, 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H+增多抑制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与脂肪组织内激素-敏感脂肪酶的活性, 并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

1.3 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由于人体代谢产物中酸性物质的堆积, 使环境p H值下降, 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 以及血浆中色氨酸与支链氨基酸的比率上升, 5-羟色氨在脑中生成量增加, 使大脑中抑制过程加强, 产生困卷感。同时, 在运动时大脑中ATP的生成量减少, 从而影响大脑活动。

1.4 突变理论

在运动中, 肌肉的疲劳是能量的耗竭力量的兴奋性的下降等多方面引起的。当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时, 运动时大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质相应神经细胞, 使其长时间兴奋, 导致能量消耗增多, 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为了避免进一步耗能和对大脑皮质的保护, 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 便产生了抑制过程。

2 恢复措施

2.1 教育学恢复措施

训练计划中教练员要根据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和负荷制订出详细的放松活动的方法、手段, 并在放松时督促运动员认真完成各项内容;在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运动负荷、恢复时间、恢复方式等;训练后注意积极性休息与消极性休息相结合, 研究表明, 在放松过程中, 进行轻微的活动, 肌肉和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的消除比单纯静止休息要快得多。运动后做一些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痉挛, 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 有利于加快恢复。因此, 大强度训练后应安排一些放松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 也可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放松性游戏等。

2.2 运动医学恢复措施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了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了使肌肉放松, 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物质的补充, 防止因身体负荷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每次训练结束后, 可以采取按摩、理疗、热敷、沐浴等手段帮助恢复。另外, 还可以用中草药外敷、熏洗等方法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经济有效, 操作简便, 对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2.3 营养学恢复措施

营养对运动员的训练、机能状态、体力适应、恢复过程以及运动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生训练非常刻苦, 但成绩一直徘徊不前, 究其原因, 除了先天的素质和技术掌握的好坏之外, 日常膳食营养供应不足恐怕是个主要原因了。教练要通过营养与恢复的知识传授, 改变学生那种没有目的性, 吃饱就行的错误观念。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伙食条件比不上专业运动队, 所以在选择科学合理进餐时间的同时, 应力求膳食营养可口、注意食物的酸碱平衡, 增加奶制品, 豆类、水果、蔬菜等, 合理补充糖、蛋白质、微量元素、催生素C、B1和E的摄入量, 必要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科学合理服用营养类药物, 有助于消除疲劳, 恢复体务。

总之, 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 运动训练的恢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教师和教练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力所能及的运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 延缓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使运动员身体的尽快恢复, 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参与体育训练, 运动性疲劳是难免的。并且, 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的能量变化与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的一种现象。而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良性过程。疲劳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消除疲劳, 使人体消耗的能量得到及时补充, 体力得到很快恢复, 以至达到超量恢复。如果人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或前一次的疲劳没有消除, 而新的疲劳又产生, 可能会出现疲劳积累, 久而久之会产生过度疲劳, 影响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能力。

3.2 建议

(1) 进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首先要讲究科学的素质与能力、技术与战术训练。 (2) 及时的进行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力的恢复, 这样既能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的健康, 又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3) 要求教练员不仅要有渊博的运动训练理论, 又要掌握有效的疲劳消除与恢知识。

摘要:对课余体育训练的体能恢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我校体育队对训练后的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运动训练后的恢复科学化程度不高以及时间等问题制约了课余体育训练后的恢复质量。转变观念, 提高运动训练后的体能恢复水平是今后我校运动训练队重中之重。

关键词:课余训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运动能力,恢复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步标.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 黄淑辉.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 陆耀飞, 魏安奎.运动生理学[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出版社, 2002.

[5] 李颜合, 潘珊珊.中医药方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4) :7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气相色谱仪的优化使用下一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