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两个问题

2022-09-13

一、《庄子·天下》篇的主旨

钟泰先生说《天下》篇的提纲是“内圣外王”。《庄子发微》:“此一篇之提纲, 庄子著书之意已略见於此。‘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郁而不发’, 三语最要。由此可知庄子之学, 实为‘内圣外王’之学。其所以著书, 即为发明此‘内圣外王’之道也。”[1]755-756那么何为“内圣”?何为“外王”?梁启超先生曰:“《天下篇》又言‘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郁而不发。’庄子著书之意, 将以明其暗而发其郁, 契合真我者, 内圣也;不离现境者, 外王也。明此纲领, 可以读《庄子》。”[2]335什么是“契合真我”?什么是“不离现境”呢?“庄子之学则近于大剩者也, 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所谓‘充实不可以已, 上与造物者游, 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 皆言契合真我之意。所谓‘不傲倪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所谓‘应于化而解于物也, 其理不竭’, 皆言不舍现实之义。”[2]335据梁启超先生的说法, 内圣是契合真我, 外王是不离现境。契合真我为自我精神的突破与超越, 不离现境是与世俗相处, 不隔绝与世俗的联系。但是察《庄子天下篇》全文, 实是对当时学术的梳理与归队。 (在汉以前还没有对学术作那家那派的说法, 下文论及。) 开篇便说“天下治方术者多矣,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 不能相通。”[3]344-355下文将学说相近或相似的加以划分为七类, 客观评价其学术优劣之所在, 不偏不倚, 开后世学术品评的先河与范例。所以, 就《天下篇》的主旨而言愚窃以为“天下治方术者多矣,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 不能相通。”两句最能概括此篇大意。“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郁而不发”是当时学术发展所呈现的问题, 庄子指出的症结所在。“内圣外王”为庄子著书之意也是正确的, 梁说“契合真我者, 内圣也;不离现境者, 外王也。明此纲领, 可以读《庄子》”。就庄子内篇而言:首篇《逍遥游》, 庄子破执, 举寓言以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二、关于《天下篇》对当时学术分类梳理的问题

《庄子天下篇》一文, 愚窃以为可分为三部分。首段为总括, 明此篇主旨, 和天下学术的来源。第二部分, 为中间各段, 庄子将天下学术, 按其立说大体分为五组, 此五组论述有相同的格式套语。最后一部分是对当时社会热点——名辩学说的一个讨论, 即惠施和名辩之徒。

首段明此篇主旨前文已有说明。有学者称首段论说的是儒家, 把儒家冠与诸家学术之首。“其在于《诗》、《书》、《礼》、《乐》者, 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庄子天下篇》) , 钟泰先生注此句曰:“‘邹’与鄹同。孔子鄹人之子。言‘鄹鲁’, 举其地也。‘搢绅’搢笏而垂绅, 儒者之服如是。言‘搢绅’, 著其类也。先百家而言之者, 百家皆儒之支与流裔, 儒本不在百家中也。”[1]759-760此说有可供商榷的余地。首先, 先秦没有流派某家之说, 梁启超《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一文说:“以流派论诸子, 起于汉人, 前此无有也。《庄子·天下篇》, 《荀子》之《非十二子篇》、《天论篇》、《解弊篇》, 《尸子·广泽篇》, 《吕氏春秋·不二篇》, 《淮南子·要略》, 皆胪列诸家主义学说, 比较评骘, 而未尝冠以流派之名。”[2]327那么将“搢绅之士”先“百家而言之”, 以举“搢绅之士”, 恐非周之本意。“其明而在数度者, 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明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 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3]345倘若将“搢绅之士”冠于诸家之首, 那也可以说将“史”冠于诸家之首。这其实是对学术作历史流变的梳理, 包括下句:“《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 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3]354“小大精粗, 其运无乎不在”到“其明而在数度者”, 至“其在于《诗》、《书》、《礼》、《乐》者”直至“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 都是学术流变的轨迹。其称举《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因为这些文献资料, 在当时是公共素材, 非儒家所专有也。“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也影射了学术的下移, 王官之学的衰降。

第二部分, 是对庄子之世的学术所作的分类划分。第一组是墨翟、禽滑釐;第二组是宋钘、尹文;第三组彭蒙、田骈、慎到;第四组关尹、老聃;第五组庄周。除去对其学说的优劣作客观评价外, 其都有格式化套语“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闻其风而说 (说同悦, 《庄子发微》全作‘说’《庄子集解》‘说’、‘悦’共用。) ”这种格式套语是第一部分 (首段) 与第三部分 (末段) 所未有的, 这也是将中间几段划作同一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说明这些人是秉承古之道术的, 也是学术发展轨迹的一个点, 是古之学术在当下的流变。这五组中, 第一、四、五组没有较大的疑问。第二组宋钘、尹文, 《庄子集解》引成云:“宋、尹, 并齐宣王时人, 同游稷下。”[3]348《汉书艺文志》均列名家。第三组彭蒙、田骈、慎到, 《庄子集解》引成云:“并齐之隐士, 具游稷下, 各著书数篇。”[3]350《汉书艺文志》慎到入法, 田骈入道。若成玄英的注解无误, 庄子除了以学说的相同性为划分依据外, 群体性或许也是划分的依据之一。再者, 庄子划分为一类的人物, 他们在《汉书艺文志》中却归为不同的类别, 可见单就学术思想而言, 一个人物的学说是立体的, 各自以不同的视角去看, 就会看到不同的方面, 慎到的思想有法家的痕迹, 亦有道家学说的影子, 若只是取一面而论, 则或分为道, 或归之于法, 庄子划分只是大体倾向而已。最后, 为何要划分顺序是从墨翟、禽滑釐依次到关尹、老聃直至庄周?“《天下篇》叙各家之学, 自墨翟、禽滑釐以至关尹、老聃, 乃由粗而精, 由小而大。此其意于关尹、老聃之章发之, 曰‘以本为精, 以物为粗’, 又曰‘关尹、老聃乎, 古之博大真人哉!’知关尹、老聃之为精为大, 则知墨翟、禽滑釐之为粗为小矣。”[1]764钟泰先生此说可从。

第三部分, 述及惠施及其名辩之徒。没有第二部分那种显著的格式化套语。可见, 形名之学不是古之道术所在, 而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兴的产物。文章最后一部分论及惠施、桓团、公孙龙, 这种顺序也是对“名学”学术的梳理。桓团生卒年不详, 但据钱穆先生考证[4], 惠施当早于公孙龙, 由于二者年岁差距较大, 胡适之先生通过对二者活动时间的分析“驳斥了对《庄子·天下篇》的通常的解释:惠施与公孙龙相与辩论。”[5]860所以惠施、公孙龙先后顺序的提法应该是对学术发展和传承的梳理。马世年教授在上课时曾讲“名辩之学是当时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化, 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 是诸子在思维层面上达到的高度。”同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一样, 这是人类思维深化, 理性认识提升的表现, 西方在上古时期逻辑学就很发达, 中国德逻辑学在上古时期也有所发展, 一直内含在称为“名家”的这一帮先贤智者的学说之中, 可惜历来被冠以缴绕之名, 未能正确的认识。形名之学, 其实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谈论者风起云涌, 参看胡适之先生的《先秦名学史》可知老子、孔子、墨翟及别墨、惠施及公孙龙、庄子、荀子均是名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者[5]768-917。而且章太炎先生说:“名家最得大体者, 荀子”[6]2769所以说, 形名之辩是当时学术的一个热点问题。最后一部分, 列举惠子的历物十事与辩者的二十一事, 是当时社会上的代表性观点。惠施位尊为卿相 (为梁惠王相) , 而且多方博学“惠施多方, 其书五车”桓团、公孙龙为门客, 从卿相到门客可见论述名辩问题人群的广泛。所以, 将最后以段视为一部分, 是对当时新兴学说的评析, 是当时的热门学科。

摘要:本文主要论及《庄子·天下》的两个问题, 其一《庄子·天下》篇的主旨。窃以为主旨是“天下治方术者多矣,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 不能相通。”二句“内圣外王”是庄子著书之意, 是一纲领。其二论及关于《天下篇》对当时学术分类梳理的问题, 此篇可分为三部分, 首段为第一部分, 末段为一部分, 中间各段总为一部分。首段以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学术流变, 且阐明《天下篇》的主旨, 中间论及当时学术发展的概况, 最后一部分是对当时新兴的热门学术所作的评析。

关键词:主旨,内圣外王,学术

参考文献

[1] 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4.

[2] 梁启超.梁启超论诸子百家[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2.

[3] (清) 王先谦撰;刘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新编诸子集成) [M].上海:中华书局, 2012:12.

[4] 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后附, 诸子生卒年世先后一览表[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5.

[5] 胡适.《先秦名学史》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 1991 (12) .

[6] 章太炎.章太炎国学演讲录[M]上海:中华书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州地铁工程勘察总体的投资控制管理下一篇:TP391.41分类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