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论文

2022-04-2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背景,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问题成为重要课题,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为创业教育提供动力,创业教育是途径和理念,应融入专业教育。阐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的必要性,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提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WeWorkshop协同优化新模式。

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论文 篇1:

基于全程教育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讨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自然学校也会愈发的关注。高校在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是否会对学生的素质学识等方面提高来增加竞争力并非我们所考虑的问题。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大学生毕业时关于就业指导模式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基于全程教育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为题,展开探讨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创业 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难题,每年都有超过五百万的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而社会是否能够提供这么多的岗位来容纳消化这些大学生,这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疑问。越来越壮大的大学生队伍,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人眼中,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依旧那样的炙手可热,还是冷清惨淡收场?大学生的就业,是对整个社会传统观念的维护还是颠覆?

一、关于实施全职就业指导的合理性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下,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的在扩大,整个社会面临着遍地是大学生的尴尬境地,而大学生队伍的扩大势必造成大学生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企业面临如此巨大的大学生队伍时,自然要慎重。高校在面临这么多的大学生眼看就要出校的问题上,自然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就业指导,但是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大就业改革力度,完善就业的管理、服务、教育、指导方法和内容,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素质,努力探索和研究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科学全程就业指导模式。

全程就业指导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的工作,全程就业指导将会贯穿于在校大学生的始终,全程就业指导所倡导的那种模式就是从大学开始时就要开始实施,在校大学生对于入职可以做到双向的选择,对于工作可以有更好更清晰的认识。在大学生上学期间,这种全职的就业指导模式就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优化,从内到外,不僅仅是学识,还有心理和状态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在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这种理论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在大一就已经对这种就业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早作打算的大学生在大一时候就开始注意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四年后真正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才会有好的状态和好的结果。

二、高校对于就业的对策与建议分析

(一)给予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足够的关注度

在每年毕业生超500万的当下,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就业率也成了评价一个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高校,他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让全社会都给予认同的,而并不是给予大学生一个好看的象牙塔。在大学已经成为了跳板的当下社会,高校的就业指导自然也该成为重中之重。

(二)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给予足够的支持

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自然,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一旦一个大学里面出来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时,这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等都会受到这个社会的质疑。而许多学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选择的都会是自己认为的“热门”:热门城市,热门专业,热门高校。这些所谓的“热门”就业率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作为高校无论合适,都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支持。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强大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做到经费、场地、人员的“三到位”,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

(三)指导就业队伍应该是有经验的、专业的指导团队

在面临大学生找工作的问题上,高校应该给予一只专业的、职业的,有经验的指导团队来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重心。自然,整个队伍中相关人员能否达到指导大学生的目的也将会是这个团队所要关心考虑的问题。

个人认为,应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聘请这个团队的工作人员,内部人员以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所需所求为目的来进行相关分析和解决。而外部人员已将企业为重点,了解企业的所需所求,为企业的相关要求做到分析归纳。最后,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对比,了解学生的期望与企业的供需有着怎样的差距,再进行相关的指导。

这个团队无论在何时都该富有创新意识和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具有相关的就业指导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相关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能力。这样在指导工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要进行各个高校的联络工作

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各个高校的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尽相同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因为各种高校的专业侧重点不尽相同,在相关高校的企业关注度自然也不大一样。但是,每一所高校的毕业生都为各个专业,有弱有强,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要关注其他高校是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的,如何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和不断的进步,我们便可以看到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将会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是整个过程中所需高校的凝聚力必不可少。

三、全职就业指导与高校的关联

关于全职就业与高校的相关问题,我们更加倾向于全职就业与高校相结合的情况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将会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更显得从容,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成功,对于学生和高校与企业达成三赢的局面。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如何使得大学生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当下,高校早已不再成为象牙塔,而更多地成为了一个跳板。这样,大学生觉得工作难找自然无可厚非,无论是再次深造还是其他,都只是为了寻到一份自己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作用更是凸显了出来。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当下,更要把握好机会面临挑战,这样才能拥有一个温暖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黄唯.试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7,(S1):107-109.

[2]王波.论全程就业教育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转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

[3]赵虎.高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9):86-87.

[4]张永祥,梁正瀚.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校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7):31-32.

作者:唐艳 吴杰 张龄润 李娜

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论文 篇2:

应用型转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构建与运行探讨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背景,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问题成为重要课题,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为创业教育提供动力,创业教育是途径和理念,应融入专业教育。阐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的必要性,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提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WeWorkshop协同优化新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协同优化

教育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现实中与专业结合松散成为创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创业活动取得较好成绩。据《全球创业观察2016/2017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年龄段是18-34岁的青年阶段,中国有70.29%的受访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各级政府都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系统安排。在中央层面,先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主张通过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升级。在地方层面,各省市也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部署。因此,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研究热点问题。

1.2 人才培养目标相同

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共性目标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的重要基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但对能力要求呈现出趋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提升这些能力无论对于传一个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至关重要。专业教育在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而创业教育在提升其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我国高校在根据国家有关促进创新创业的文件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某些方面,如众创空间、创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形成协同。

2.1 专业教育弱化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中回避了创业教育,由于认识的偏误,无论是理工,还是人文专业均在专业教育中主观忽略了创业教育。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已经广为宣传,但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对此并不认同,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偏差。为了解高校师生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的认识,我们访谈了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访谈结果显示: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当问到“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对所在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被访谈老师80%均表示“没有必要”,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创业教育当他们想创业时可以自己做,创业时没法教的。

2.2 創业教育中忽视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中忽视专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现主要针对有创业意向或进行创业的学生,没有形成全员教育体系;师资不足,教师多为原来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转型而来,且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同时我们也发现,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多与就业指导结合在一起,而忽略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这一认识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在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往往由就业指导部门管理协调、师资由原有就业指导教师转型、创业教育偏重就业指导内容,认识与操作的误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造成了目标偏误。

3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我们在促进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WeWorkShop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We”是共建共享;“WeWork”是众创空间平台;“Workshop”是团队研讨式学习。

3.1 全过程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

从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改变原有的班级制,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建“XX”众创空间,原有班级内各小组以创业项目小组的形式,改原有的班级管理为众创空间管理委员会和团支部,并讨论形成众创空间内部项目小组管理制度,这大大刺激了学生进行创业模拟和参与集体决策的积极性。众创空间内部定期进行创业项目头脑风暴会、项目演示会、创业政策宣讲会、小型项目实践成果汇报会等。当进入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要结合学生项目设计课程内容,同时众创空间孵化项目的重点为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有创新和创意的项目,如义工旅行、共享旅行、社交旅行、智能景点讲解、体验旅游、免费旅游、旅游分享平台等。当进行课程见习与实训时,与实践基地建立合作项目或共建众创空间,在旅游景区、旅游公司、地方众创空间合作成立各种形式的共建众创空间,如XX景区大学生众创空间或创业项目小组,XX县大学生众创空间或创业项目,并逐步形成众创空间联盟与众创空间共享平台,具体如图1所示。

3.2 We——共建共享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优化不仅仅是观念和内容的融合,还包括机制创新。高校应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把各方进行整合,打造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实训、师资队伍等多方面进行了共建共享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入学教育与职业定位——创业指导——专业项目化——创业创新实践”的协同优化逻辑;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创业指导与创业实践”;在教学内容上,细化了专业课程团队项目化实训和创业项目模拟;在实践实训上,增加了自主创业、众创空间服务、创业项目孵化的方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行专兼结合,校内外共享的方式。

3.3 WeWork——众创空间

2001 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 Fab Lab创新制造实验室,自此,全世界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 2015年,李克强总理对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做出批示,肯定了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众创空间模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实验室或实训中心,更加开放,面向学生的兴趣和具体需求决定。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建立多种众创空间,如校内众创空间:设立大学生旅行社、酒吧、体验吧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众创空间,形成校内课程教学实训项目和基地。也可以建立校外众创空间。与大型旅游集团、酒店等合作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众创空间。转变原有的实习聘用模式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如旅游景区把策划、推广、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接待等形成项目库,把原来的游客接待中心划分一部分区域为大学生众创空间,进行定向订单的方式,向大学生创业团队购买服务。

因此,高校可以打造“专业或班级-学校-校地(企)共建”各级众创空间,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生态系统,将学生服务与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与实践创新等结合起来。对内可依托实验实训中心、创业训练基地,对外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企业或产业集群、行业协会以及地方政府,把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结合,在学生专业学习中不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新路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形成新创意或创业项目。同时可以建立众创空间共享机制,专业或班级产生好的创意或创业项目可以推荐入驻学校众创空间给予政策与资金孵化支持,学校中凸显出的优秀项目可以推荐进入共建众创空间,获得更多更好的支持,从而形成众创空间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3.4 Workshop——团队研讨

众创空间内要有多个创业项目与创业团队。我们在教学中引入Workshop(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新的以团队探究式研修方式,在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培训中应用比较普遍,该形式有明确的目的性、协同性和交互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与创新,在创业培训与专业学习中都在普及。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形成项目小组,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中,调整项目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团队任务,并根据学习进度与专业知识深入学习,形成项目小组动态调整机制。因此,采用Workshop项目团队式学习既能够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

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运行保障

4.1 人才培养理念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不再是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理念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都有出彩展示的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形成的动能将不可估量,同时应该注意高校创业教育不能只注重创业活动开展与场地建设,不注重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只注重创业项目培育而不注重面向所有学生的创业教育。未来大学创业教育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面向所有专业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思维与专业技术迸发创意灵感,抓住创业机会。

4.2 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保障

高校应建立起系统化的支持政策与保障,各高校应成立全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业教育中心,统筹负责全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工作。

一是建立各级众创空间管理与资助指导制度。对班级或专业、学校、校外共建的众创空间给予不同的评定考核机制,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或支持等;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典型,特别是基于专业能力进行的技术型创业或成果转化项目的表彰力度,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广播、网站等进行主题宣传;三是开设各级创业培训、创业比赛、创业项目孵化、展演、成果汇报等形式,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类与专业结合类竞赛与项目;四是提供创业公共服务,把原有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转向各级众创空间,从创业指导、成果转化、信息服务、项目开发、财务支持等进行系统整合与管理,对创业项目和众创空间进行全力支持。

4.3 师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

众创空间生态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创业师资。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起“共建共享”,利用校内外资源,创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校内创业导师、创业创新团队、校外企业导师、风险投资者等。所谓“共建”是专业教师,借鉴德国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以管理类专业教师为主,就业指导和经过创业培训的辅导员为辅助,并且外聘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和政府相关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使一些企业家作为全职创业指导师,特别是一些卸任的企业高或政府官员等;同时选取部分教师到企业担任企业服务或管理人员,挂职锻炼交流,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建模式。所谓“共享”是建立双向共享交流模式,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的同时,与学校教师组成联合课题或项目小组,共享双方生产与技术中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案;校内外教师之间的共享由创业教育中心,學校支持各院系教师与创业教育中心进行理论研究、创业课程教学、创业项目指导等,并定期开展创业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会、教学改革主题研讨等,提高校内外、专兼职双师型队伍的能力水平。

4.4 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与文化建设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开展创业活动,营造优良的创业文化氛围,在专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服务社会的理念,倡导容忍失败、宽松自由的创业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另外,应用型高校应该在鼓励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形式各样的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活动和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在学生综合考评中,加大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比重,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5 结论

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针对创业教育中忽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中弱化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创造性提出构建WeWorkShop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优化模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融合,从而在培养学生应用型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希望通过该模式的构建与运行,能够为加快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转型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为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提供某些智力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2]郑琦.共生理论视角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2).

[3]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4]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5]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6).

作者:张尚民 王乾丰

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论文 篇3:

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当前,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从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应用转型探索中,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教学体系系统性有待完善、與地方发展融合度不高、高校自主性与驱动力不足等问题。要实现从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构建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相融的实践实训体系、高校教育与服务社会协同的创新创业服务评价体系,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引导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决策部署。由此,全国各地高校抢抓机遇,积极改革探索,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转型发展中,高校都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摆在重要位置,也遇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一、转型期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从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内在要求

麦可思公司2009—2017年连续九年出版《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1]: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和深造比例的逐年提升,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率呈逐年缩减的趋势, 2008届毕业生为81.0%, 到2016届下降77.3%。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就业岗位,减少了毕业生就业基数。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8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820万[2],就业形势严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既是落实国家决策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衡量一个高校是否属于应用型高校的重要指标。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高校以全面推进转型、构建应用型办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和产业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二)工作岗位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岗位内涵不断发展。工作岗位特质的变化:在职场环境上,安全稳定的特质逐渐消失,变化和竞争成为主流;在岗位内容上,从固定的工作职责转变为发展性和与时俱进的职责要求;在学习模式上,不仅要求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持续提高的竞争力;在人才标准上,从单一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创新型。新形势下工作岗位内涵的发展,要求转型中的高校必须结合产业行业岗位要求,以服务区域和产业能力为重点,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度,培养“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二、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教学体系系统性有待完善

对福建省转型中18所高校的调研显示,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有9所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6所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开设精品课程。但是总体来看,创新创业课程数量设置不足,以开设就业指导课为主,创业指导只是部分章节的内容,且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融合不够,相关教材匮乏。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学分,但学分偏少,课程考核以专业内容和实训操作内容为主,教学课程设计对创新创业的支撑力度有待提升。

(二)与地方发展融合度不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部分高校走进重规模重数量的误区。一些高校简单合并课程和实践资源,过分强调活动数量、平台规模和学生参与面,忽视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表面热闹,冷清收场。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强调“通识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存在脱节问题,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趋势明显。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387篇研究“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文章中,只有11篇依托地方资源研究特色鲜明的“地方模式”。绝大多数创新创业研究都采取“内涵—构成要素—培养途径”模式,结论具有趋同性。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低的问题。

(三)评价驱动功利化倾向与自主性不足

应用性高校以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构建资源共享的资源平台,但部分转型期高校存在“重成果轻过程”“重功能轻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误区。当前,创新创业主要以项目成果在社会贡献率、市场转化率和增加学生就业率为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功利化导向明显。另外,国外教育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影响明显。威斯康星大学受威斯康星思想影响,以“服务型大学”为办学定位。部分国内高校效仿该模式,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直接社会服务为目的。有学者提出“围绕他方需求为中心”的论断[3],部分高校追随阶段性市场需求,在教育实践引导和项目培育上步步亦趋,盲从短期利益,迷失办学方向。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片面强调服务性,容易成为企业行业附庸,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也大打折扣。

三、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要调整教育结构助力产业转型和社会经济战略的实施,即在大学期间进行意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非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大学期间获得创业“利益”上的“收获”。将创新创业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坚持“一个导向、三个重点、六个基本”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质疑、创新素质三种能力,基本办学模式为产学研结合、基本培养模式为工学结合、基本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基本教学方法为引导启发、基本教学手段为教学信息化、基本评价方式为形成性评价[4],努力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结合专业教育和地方特色,面向产业领域,将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科学育人理念。

1.以教书育人为根本。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培养和提高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教育始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以培育创新思维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关注应用和技能教育而忽略理念创新,学生在思维层面的灵感、顿悟、系统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首创活动,都属于创新创业教育范畴。师生要拓展创新思维,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创业思维为辐射,构成网状知识结构。

3.以特色化发展为原则。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把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面向全体学生,设立分类分阶段渐进式培养体系。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突出地区特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

(二)构建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强化分层分类指导,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转型期高校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围绕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创业实务操作进行课程设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并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充分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分层式课内外相结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凸显本专业教育理念与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与专业教育的一致性,将基本专业能力,基本专业素养的培养作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以培养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实务技能和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在专业课程开发开设了创新创业模块课程;每个专业安排学分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学分认定。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课程名称和执行计划,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素质培养,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精神塑造,“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多岗胜任力。

2.加强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性导向型教材。高校着力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专业教育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与企业紧密合作,挖掘通识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选在线MOOC开放资源等,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编写适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特色化、校本化辅导读本、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参考用书和不同行业企业的实务手册。构建基础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实践操作类和案例型分层次教材,按类开展实践取向的教材编写工作,形成实践导向型创新创业系列教材。

(三)创设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相融的实践实训体系

转型期高校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筑融入地方经济和岗位素质要求,匹配地方人才需求的分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模式。

1.积极搭建基础教育、培训选拔、孵化平台体系。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特点,科学制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构建“创新项目一创业实践一产业园一社会”逐步推进的实践模式。在各个培养层面、各个培养类别、各个培养阶段均有明确的教育和实践目标要求,并能提供相应的分层分类分阶段递进式指导与服务,形成“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模式。通过普及基础教育、丰富实践活动,初步形成创业教育从面到点的金字塔结构:底层为创业普及基础教育与创业意识的唤醒,面向全体学生,主要通过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融合的创客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等;中层为提升教育与精英培养,主要通过专题培训、竞赛等形式选拔创业人才,以创业模拟训练、科研项目、创业实战班为载体,采取创客训练营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5];顶层为创业项目孵化,在孵化体系建设上,整合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资源建设“创客空间”,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创客中心等集创意设计、创新实践、学生创业为一体的创客。通过搭建创业试验基地、孵化基地等平台,进行项目招募,选取合适的创业项目入园孵化,并将孵化成熟的项目推荐至大学生产业园,培养学生规范经营意识,推进优质项目迈向市场运营。

2.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行业特质和岗位需求。以地方资源“进岗”整合为核心,突出融入地方元素,加强岗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资源建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人才需求,增加能够体现“地方企业行业元素”的实践素材,提高学生的企业行业岗位意识和行业熟悉度。开展基于企业行业案例的启发式教学和产业背景讲座,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开展以创新创业项目单元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经历和岗位单元能力;开展以综合项目库为基础、企业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

(四)完善高校教育与服务社会协同的创新创业

服务评价体系

转型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抓住“育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校地联合、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构建“政校企—产学研”立体协同育人机制。政府要发挥政策支持和营造环境作用,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和政策保障。企业要主动对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变被动介入为主动参与[6],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实践实训条件支持和资金保障,推进学校专业技术成果的无缝转化,让创意与创新、创造、创业紧密融合。高校要从管理组度、保障制度、服务制度三个层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以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依托,以科研实践项目为载体,建立“同心圆”教育模式,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完善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平台,建立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家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开展科技活动、创新创业训练,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形成聯动的校内协同网络。

2.优化创新创业评价激励体系。在深入产教融合的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前瞻性,根据产业发展基本规律,探索人才需求基本标准。发挥高校在知识前沿的重要作用,注重知识创新发展,建设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粮食库”。通过调整创新创业成果评价体系,摒弃唯功能论和短期效应,对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思维培育、专业融入度、师资团队建设、资源整合效果、文化养成等方面进行过程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评价[7]。充分发挥评价激励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培育促进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普通高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一些误区。应突出高校“育人”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差异化,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保障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逐渐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地方特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

参考文献:

[1]李瑾,程利敏. 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基于麦可思报告数据[J]. 中国青年研究,2017,(10).

[2]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    (2018-08-10)[2018-12-31].http://www.eol.cn/html/ky    /2018report/zhaiyao.shtml.

[3]胡松,蔡昭权.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误区与策略[J].    教育评论,2017,(10).

[4]戴雪头.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    教育研究,2011,(9).

[5]焦晶.创新创业教育融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研究[J].    亚太教育,2016,(32).

[6]童亮.优化众创空间新生态,推动南京双创更好发展——    南京众创空间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    党校学报,2017,(1).

[7]李沁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锦州:锦州医科    大学,2017.

收稿日期:2019-04-04

作者简介:戴品怡(1986—),女,福建莆田人,厦门医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度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调研”(1730)

作者:戴品怡 章一莎 王宇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评估环节检验公共政策论文下一篇:心理学语言学转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