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2023-03-18

第一篇:浅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所谓信心教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树立信心,并在信心的激励下,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完成某项工作.当今社会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心,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走向成功.

1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法国的大仲马说过,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但如何让每个学生都不失去这份权利呢?我在工作中利用学校的集体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形成自信.

在班会上,我列举出古今中外的科学家 ,革命领袖树立信心,坚定信心,自强不息的事迹,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努力进取.

组织学生不定期的进行以信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这不仅是一种使学生树立信心较好的教育方法,也是让学生自觉树立信心的过程.除此之外,像运动会,各种评比等集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的有效途径.

2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当前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根本不会,而另一部分是由于怕自己说错而不敢大胆发言,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能相信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时时刻刻都在激励学生大胆去想,积极思考,说错了没关系,要相信自己.渐渐的,学生能在课堂能

够发表自己的想法了.

3培养学生坚强的自信品格

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比岸,理想是比岸,行动则是河流的桥梁.”所以,我认为在信心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吃苦意识.信心教育不仅是学生战胜过去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自己现在的过程.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老师正如同那不灭的航灯一样,不仅要给学生渡过河的勇气,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只有克服困难,才能顺利到达比岸,这才是信心教育的最终目的.

4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体验自信。

为了开展班级工作,我在班干部队伍中选拔了五名大胆负责、组织能力强、威信高、成绩好的班干部,每周每个干部个之值日一天。当我把想法告诉他们时,他们就犹豫着:“我怕自己不行,怕同学不听我的。”“只要你们自己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你们干敢试试吗?”就这样,他们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每天都要向我汇报情况,有时还给我出主意,当参谋,令人欣喜的是,值日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使我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进步。同时,小干部们对自己有了信心,体验到了成功地喜悦,工作更加努力了。

5扶持后进生,从自信起步。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信心教育也不能只强调整体性,还应在整体推进中结合个体特征因材施教。一年两度的学期末操行鉴定,是我们对不同学生进行信心教育的较好途径。

我以充满情感,激励性的语言努力寻求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奋发进取。学生从老师饱含希望亲切的评语中,感受到老师一片诚挚 ,自觉地增强了成长的信念。

在辅导后进生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教会他们所缺的指示,而是要在不伤害它们自尊心,不让他们失去自信心的前提下,东芝疫情,小织毅力,他们的思想就转变了,学习也能上来了。

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学习差,整天不离人,表情呆滞,情绪低沉,对自己没有信心。怎么帮助呢?批评吧?你不批评,他还不理你呢;批评,效果更糟。我对它采用“微笑外交”。给他以亲切关怀,平易近人之感。我找他谈心,耐心帮助他分析学习吃力的原因;鼓励他相信自己,并知道他先从最容易的基础知识开始,由浅入深。我还让办理的小干部主动关心她,帮助他。他来找我问问题,无论怎么简单我都要鼓励她。说这是他的一个进步,坚持下去,一定会出成效。此后,他学习劲头比以前更足了,自信是他和同学们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对于这些担负未来中人的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教育的重任则要求我们苦其心“志”,实干巧干相结合,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让学生在资信中走向成功。

第二篇:浅谈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发展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已然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创新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文,结合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了对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了高职电子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及方法。

关键词 高职 电子类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一、引言

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层出不穷。在电子技术成果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职业教育如果仍然只重视技能训练,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乃至长远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高职电子类学生的培养既要抓实践能力也不能忽略了创新能力。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探索和分析了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二、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

所谓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基础上,通过思考和改进,创造新事物、产生新认识、形成新思想的过程。而创新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外在体现。对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专业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在此基础上打破常规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改进和创新。因此,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各种相关能力的塑造。

1、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与突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的基础是对前人智慧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是对书本知识的灵活分析与应用,是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发表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是对已知的重新构建和转换。由此可见,原始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实践能力。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就需要开始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五小竞赛等。教师可以先引导,然后抛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接着鼓励学生通过理论推导或实验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发散思维;同时要多鼓励和赞赏学生,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自信心。

3、创新精神。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集脑力与体力劳动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往往要经历许多的失败与挫折,需要耐心的分析与等待,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因此,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不畏艰难、敢于尝试、不拍失败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总之,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之上,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不惧艰难、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

三、电子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1、注重基础技能培养

电子类学生一入学便会安排基础技能操作训练,但实训的模式及内容相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基础技能的训练对学生日后的深入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考虑以具体的电子产品为载体,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教学[2]。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但不强调相同的操作内容。例如:电路的装配与焊接项目,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识别、电路焊接、电路装配、电路识图。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电子产品练习,从而激发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完成预期目标。同时,可以成立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比如:电子协会、手机协会、机器人协会等;组织开展小家电义务维修、课外创新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推行改进式实践创新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一个很难的过程,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创新对于他们来说很遥远。然而创新并不神秘,也许只是一个位置的改变、一个参数的调整,一个功能的拓展,就能使产品更合理。创新实际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在进行汽车音响电路的制作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改进目标,让学生思考完成改进方案。“在原电路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实现音量控制、左右双声道、话筒输入,并设计布局合理的PCB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鼓励学生提出多个不同的方案,然后评点改进。通过引导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3、大力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

开放式实践教学其实就是:目标开放、内容开放、过程开放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后,加之教师对于创新思维的启蒙,学生会慢慢产生一些新的创意或是想法。可以通过开展开放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而自由的平台,完成自己的创新项目或是小发明、小制作。在此阶段,教师只进行答疑解惑,整个项目从方案到设计到制作到调试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3]。另外,可以组织有潜力的学生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大学生电子创新大赛,通过更高层次的锻炼培优培先,选拔人才,在校园内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不能只教会学生如何做,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引导,思考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能力培养循序渐地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符合职业标准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琼.从电子技能竞赛谈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2]万乐平.高职电子技术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6).

[3]刘生建.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实验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浅谈对农村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

【摘要】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本文主要是根据《标准》要求,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工作实际,以生活为依据,分析了制约农村学生数感培养因素,提出了数感培养几个途径,既是个人教学心得,也是对生活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 小学生 数感 培养

在农村小学的工作中,我总是觉得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反应迟钝,缺少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感悟能力,不能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不能估计结果的合理性,从而形成对于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的素质,即使老师反复讲解,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就是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能力。所谓“数感”,《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我的理解是:数感就是学生对数和运算概念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感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自主意识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感知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感受数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目前,制约农村小学学生数感培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数学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2、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数感的培养,花费时间长,收效慢,小学数学相对简单,几乎看不到直接效果,所以一部分教师不愿花精力研究。

3、教师对生活的态度也影响着对数感学生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是人们对生活实践的抽象概括。新课程更是提倡数学的应用性,要求要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发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数的意义,建立数的联系,从而初步建立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在估算训练中强化数感

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最有效的途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学生、教师受“标准答案”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精算,而不重视估算。即使估算,也只是在限制了取值范围的估算,所以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没有完善,估算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会,对学生自学感知数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国家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合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见,估算在学生形成数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估计、大约、略大于、远大于、接近于某某之间等术语,可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知。

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我会让他们知道15比16少一些, 5比16少的多;知道爸爸比妈妈高一些,爸爸比自己高的多;知道40比70更接近50;知道小车比自行车快得多„„初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会在估算中让学生对数据提取加工并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如,爸爸每月2470元、妈妈每月2155元,每月家里日常开支大约3150元,那么小林家一年大约可以收入结余多少元.不同程度的学生计算结果有所不同,经过交流,使学生的估算结果合理.因此,要把估算当成一种自觉的习惯,随时随地的自觉应用估算,就会逐渐升华数感。

三、在交流中优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在活动课中,老师提出10万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计时员和汇报员。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许多种表示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一本数学书有68张,100万张相当于14708本书的厚度,一本书的厚度1厘米,那就是大约147米,我们的操场跑道长150米,可以绕一圈,我们一层楼房的高度是大约3米,那么叠在一起就有大约49层楼房的高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不禁赞叹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别人进行了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的数感就在讨论和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我直接写出1/5+1/3=8/15, 1/3-1/5=2/15 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再让小组合作讨论“老师为什么能直接写出结果”。学生兴趣明显高涨,讨论很热烈。有的学生说:“老师是背出来的吧?”有的反驳说:“不可能,肯定有速算的方法。”于是,几个人开始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和得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终于得出规律:当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互质数时,以它们分母的积作分母,以分母的和或差作分子。就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实际应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应用中才能得以巩固并升华 ,所以,运用—不但是数感培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数感,才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 提取“数”,才能找出生活中的数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思维,用数学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在教学比和比例时,学生一直分不清含有三种量的比之间关系,我就准备一个小天秤,准备好水和盐,让学生一边秤,一边放,一边写比例式,很快学生就掌握了盐、水、盐水之间的关系。在教“概率”时,我让学生准备好硬币,先让他们估算执10次、50次、100次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出现的次数,然后在教室中自己边执边记录,最后和估算对比,看相差多少,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就掌握了概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巩固了知识,更重要 的是培养了实践的兴趣,使数感在实际应用 中得到了升华。

数感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教学行为,它花费时间多,见效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抛弃功利目的,不要为了应付考试,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标准”之下,教师要对生活有感悟,在引导学生时,才能激发灵感,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创造数感体验的情景,培养、发展、升华学生的数感,便学生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正确,良好的数感意识。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个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复杂的社会情况交叉影响,独生子女大量产生,加之腐朽,陈旧观念的影响,人们在重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不当的观念、不当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今少数青少年的自私自利,孤僻冷漠,自负浮躁,懦弱胆怯,骄横粗暴等毛病,都是人格缺陷。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研究员介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通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如浙江省的一个高中生用榔头砸死自己的母亲,并从容处理母亲的尸体。本地也曾出现某校高中生杀死班主任之妻、杀害班主任之事件„„面对学生如此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到了高度重视健全人格教育的时候了。

其实,某些孩子的缺点,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自己以此为乐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有好的品行,经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所以,高度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起时代中人的国家栋梁,健全的人格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基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

1、要有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

2、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3、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4、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

5、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

6、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呢?

一、 教师的博爱是实施人格培养的基础

1、确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它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客观上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似乎无“平等”可言。但是,从师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来讲,两者之间人格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传统的师道尊严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师生间缺少沟通亲近。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来看,传统的教育就是不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做工具来塑造,把儿童作为一种附属物,一种社会的集体的附属物。因而导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师生间就无法沟通,无法心心相印。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2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爱每一位学生成长,是教师的天职。人本论强调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个学生的力量和价值。以学生为本,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重度弱智儿舟舟,其理性智商只有相当于

四、五岁的孩子,24岁仍然不识字,但他情感智商高,人际智商也很好,其父母注意发掘培养,最终使他用指挥棒划出了美丽的弧线。若是我们的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有亲子教育之心,从人本论的观点出发,去培养、发掘、塑造每个学生,我们教育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3 教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人格培养的效果

教育者们自身个性、生活、家境不同,工作中各个时段的心境也不同,把握不好,情绪外露,会妨碍教育效果。因此一位老师自我表白:我高兴时,学生可以享福,反之学生就会遭殃。这种做法不可取。身为教师,不能驾驭自己的正常情绪,因烦恼而迁怒学生,因失意而怨恨学生,因苦恼而板着脸孔,甚至训斥挖苦学生,这对塑造学生人格会产生负面效应,极易造成学生精神压抑,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一位名家曾说:当演员来到剧院时,他应把个人的一切不快与隐私都留在剧院外。因为在剧院里,他整个人是属于艺术的。演员如此,教师也应如此。

4 在人格的塑造中,要有包容性

教师千万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尺度去衡量每个学生。学生来自千家万户,个性基因和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千人一面,那大千世界就不成为五彩缤纷的世界了。我们要求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应当允许个性差异,只不过通过教育弥补某一个体的不足,纠正某一个体的偏差。包容是一种美德,应尊重、理解、容忍学生犯错误,有反复,这体现了宽以待人的原则,使学生体会得到抚爱,扭转思想弯子。包容是一种耐性、弹性、机动性、策略性、灵活性,有助于学生人格养成。

二、教学实践活动是塑造人格的主渠道

1、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育人作用,结合课文中的育人因素,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

任何时期的教材都体现了当代教育目标并适应塑造儿童人格的需要。如现行小学首册思想品德课中就有一日常规教育,有尊敬师长、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自我服务、爱护公物教育,有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诚信教育等。我们的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去浇灌幼小的心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在实际中加以引导规范,决不能把这些教材当作一般道理空泛讲讲说说。再如现行小语第一册入学篇,品味起来,其充满了人情味。“小朋友好”“教师好”!“咱俩一起玩吧。”还有环境教育、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图片等。我们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和语言,向儿童进行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的“爱心”人格教育。还可展示师长关爱儿童“慈爱”之心,使儿童入学之始就有沐浴在爱河里的感受,从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性品格。还有其他学科,也渗透有健康人格的教育内容,关键是认真发掘教材,注意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另外,数学、品德等各科教学都能渗透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地道德情操和健康地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严禁地科学态度和独立地创新能力,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

2、利用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队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通过班干部轮换制,打破班干部终身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让每个学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三、学校应与家庭社会联手教育,以取得人格塑造目的的一致性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只有三者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每天基本上使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雅的学校环境对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子女成长,教师只有与家庭常沟通、交流,才能取得支持、配合,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如家访、联系手册、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站传递等。使家长改变那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帮助孩子端正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重点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人格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另外,学校环境和教室环境应布置的四季如春,格调高雅,努力营造一种催人向上的氛围。这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由于孩子不理解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及意义。所以做事总是任性所为。稍不如意就会走向极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人生经历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因此,老师应和家长交流,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重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用过劳动不紧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和家长达成一致,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因为,孩子终究要独立的面对社会,以自己的劳动获取生存和发展。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途径还很多,如何实现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在制度管理和环境育人中。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说服教育法,情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意志磨练法等。这里仅就教师在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之见。

第五篇: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浅谈中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知觉的现实性和自我的客体化、具有毅力意志、经得起挫折考验、具有广延自我、协调相融的能力。

(一)适当灌输。

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中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观看《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践体验。

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愉快”,从而生成一种“勤奋感”。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氛围。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学生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我们还可以在实践中有意识、有量度的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面临挑战,甚至受到一些挫折,以便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奋斗和努力,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成功地掌握一些简单军事技能的同时,由于严格的训练,也锻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转换角色。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归根结蒂,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人”,人格的形成本来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前提介入,让儿童成为模拟的社会角色,对其人格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担当自己向往的角色,如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画家、记者、解放军战士等,顺应他们渴求的情感趋动,让学生进入角色,畅谈怎样当好所向往的角色。使之产生一种特定的角色意识,以社会角色来同化他们,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儿童的人格水平。再如让学生走上社会,到马路上做小小交通警、小小环保员、到商场当小小售货员、到地方向残疾人伸出友爱的手……直接充当社会角色。进一步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情心、交往合作能力等。

(四)“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行为矫正。

对已经出现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的不良人格表现加以矫正。例如对于某些儿童的攻击(挑衅)性行为,可以采用不理睬、不关注等消极强化,使他们得不到愉快的结果(如成人的赞赏),从而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退、避免,也可以采取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使其改正自己的行为。行为矫正,也可从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来施行。

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渐次提高的“层梯”,一旦各层次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其人格发展就到达了一个最完善的境界,否则就会产生某些人格缺陷。

不少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摆在我们老师的面前。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中, 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物理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与物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经验为参考,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省道路运输工作会议下一篇:浅谈对机关党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