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2022-09-14

1 新课程是需要重新定义的概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是有效地传递和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上传下达”。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种变化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权威性, 注重了知识的主观性、发展性。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教师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 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是教学内容不断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内容,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材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气候变化、能源污染、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和地球未来的重大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可根据教材来挖掘地理“潜在课程”的活动, 如“ESNO的形成及影响”、“水污染治理讲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活动形式,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

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从以教材为本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 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为主, 上课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 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想, 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领导者。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有着人格碰撞和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

3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习主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 忽视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 教师对教材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沿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 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

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 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经历思考与情感体验,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教学过程从简单的传递、接受知识转变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4 评价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 常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对成功者是一种激励, 但对失败者无疑是一种打击, 影响学生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 地理教学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进行“个人比较”评价, 即进步的评价。现代的地理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和价值是学生才能的发展变化, 学生个体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阶段进行评价, 使每个学生和谐, 愉快的发展。

5 面对新课改, 解决新问题

在新课改中, 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 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教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 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 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以教师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传授知识、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 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增长和学生心理的变化。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教师成为学生探索知识路上的引路人和帮助者, 智慧的启迪者。以教材为基础, 帮助学生借助教科书、课外读物、网络、报刊等途径, 扩大知识来源, 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力求知识讲授方法的新颖, 要调整认知策略,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把需要掌握的知识, 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的融入课堂之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挖掘教材中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点,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学生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一分子, 由于自己的参与, 使别人从自己身上学习知识、技能、思考方法。同时, 自己也从别人身上有所得, 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 探究发现获得知识和能力。

6 运用新课程理念,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以往的地理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 对于学生来说, 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 或只有肤浅的问题。地理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 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 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开展探究性学习,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开启创新思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小组探究学习, 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 克服困难, 培养学生的组织参与能力,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要敢放善放, 既要大胆放权, 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 又要注意方法指导, 做到收放自如。

中学地理具有“广博性”特点, 其教学内容包罗万象, 涵盖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 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多个方面, 再加上地理空间教学又非常抽象,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 经常遇到课堂教学解决不了问题, 久而久之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学科成绩下滑。有鉴于此, 我们认为在平素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尤为必要。

地理课内、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选择活动内容时, 要力求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例如:

(1) 趣味类活动。如猜谜语、情境旅游、手工拼图、知识竞赛、故事会等。

(2) 实践类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地理板报设计等。

(3) 调查类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状况调查、家乡工农业生产布局调查等。

(4) 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实施一些体验类活动。如:郊游、参观、访问、野外考察、观看录像、电影、欣赏地理专题报道等。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 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 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 一种立场, 一种态度, 一种不懈的追求, 好课留给学生的一些东西是永恒的。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地理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认知策略,人文关怀,体验课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武威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问题研究下一篇:火力发电厂的节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