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

2022-12-02

第一篇: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

浅谈战时人防心理防护和干预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人防宣传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人防部门的重要职责。《人民防空法》规定:“国家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笔者有幸参加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举办“全国战时人防心理防护与心理干预培训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深受启发,作为一名人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现就如何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提升人民防空行动能力谈一下粗浅看法。

一、战时心理防护应对未来战争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谓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民群众具有承受战时心理压力的训练活动,如心理学教育、宣传、心理疏导、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事故的摸拟演练等。

从近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遭受打击的军民承受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心理战双重打击是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结果也是史无前例的。在未来反空袭斗争中,能不能在群众的心里上筑起一道坚强的防线,与平时的宣传教育有直接关系。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人防心理防护与心理干预开展较早。例如:美国“9.11”事件,第一座大厦被撞后,仅17钟就有专业人员组织疏导,同时每人得到一块湿毛巾、一个口罩和两瓶矿泉水,使混乱的人群安定下来有序的撤离,减少了伤亡。没有专业的心理干预,就会出现抢湿毛巾、口罩、矿泉水等恶性事件。日本是多灾之邦,致使他们通常都有良好的心理防护能力。海啸、地震等灾难他们伤亡却甚微。例如:2005年广东汕头某宾馆起火死亡31人,其中住顶楼的三名日本人全部逃生,因为他们住酒店会先看安全通道路线图,更重要是他们个体战时心理防护稳定。只要重视心理防护与心理干预就会减少伤亡。

现实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平时社会管理难度大。在战争状态下,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战打击使人心更难统一,社会更加难以控制管理。加之我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普遍未经历过战争生与死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突出表现在盲目的从众心理严重。这就要求群众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要坚定。要通过平时的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使群众面对战争威胁和重大灾难事故,保持理智,泰然应对。当突发事件来临,没有组织和疏导的个体、团体,会混乱、逃离、踩踏、相互哄抢等等。例如:北京某县元宵节踩踏事件、江苏响水万人出逃、日本海啸中国抢盐、四川等地抢蜡等等。因此,在和平时期,深入研究和广泛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民心士气在未来防空袭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袭,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空袭战场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国土防空向太空和水下延伸向网络和电子空间扩展,空袭手段发生的变化,向隐身无人发向,和精确打击提升,空袭方式发生变化,它的突然性,毁破灾性将给军队和人民群众极大的心理震荡。

鉴于现在防空袭斗争的极端形势,民众心理防护也受到各国的日益高度重视,世界民防从现代战争中得出的共同经验是,民众保持良好的心理是战争成败的关键,空袭战争中破坏是第二位,而对对方人员心理打击是第一位的。在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中,为收服南联盟和伊拉克,美国和北约联军,不仅利用电台,电视台配合国际互联网进行心理作战,而且还派飞行广播电视台,以一架代号为突击队的EC130飞机,在一万米高空利用南国家电视台中波调频波段以及塞尔维亚语播放空袭信息,煽动南联盟反对党和居民推翻米洛舍维奇政府。在空袭前,北约大造舆论,甚至直接讲空袭时间的强度和可能采用的空袭手段,公布于众,制造强大的心理威慑。在空袭中,北约和英美联军精选能造成南联盟领导人和民众恐慌的总统官邸和电视台实施斩首行动的重点打击。同时,采用石墨炸弹等先进武器破坏南联盟的用电系统,使广大的居民长时间处于无水电和食品缺乏的状态,从而对政府居民生心埋怨,对战争产生厌恶,从而最终丧失了抗击意志。无数事实证明,当警报响起,炸弹从天而降,造成满天大火,房倒人亡时,如果人们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必然引起恐惧而惊慌失措,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其间接损失将大大超过直接损失。

在当下,军事家们把心理战称之为海陆空之外的第四种战争,由此可见战时心里防护和干预,在未来防空袭战争中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战争没有彩排,搞好战时人员心理防护,主要是靠平时的心理防护能力建设。特别是以军事信息化武器为基础的现代战争,往往出战就是决战,不会给民众很长的时间来心理调整,那么谁的战争准备充分,谁能把握先机,甚至至对方于死地。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包括心理准备在内的战争准备,被赋与了前所未有的意义,要赢得这场战争,就必须充分估计到在将来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有针对性从物质和精神上作好准备,更多的通过在战争之前,战时高昂的民族士气和良好的防护措施,要在平时日积月累的教育训练中来培养。

三、加强战时心理防护是当前人防工作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们的干部群众掌握的防空知识,面对突如其来重大灾害,所需要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乱不慌的心理素质,以及在战争的地位和位臵有很大的差异。

(一)组建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是灵魂,是各级制胜的法宝,同样战斗精神也是人防战斗力的灵魂,是人防对防空袭斗争克敌致胜的法宝,特别是人防队伍的组成基本为地方人员,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没有经过严格战争考验面对复杂的严酷战争的威胁,更加需要战斗精神的培养。如果没有强大的战斗精神作支撑,就很难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保国安宁的神圣使命。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组建了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治安、防化防疫、通信、运输七种人防专业队,部分城市还组建了伪装设障、信息防护等特种高技术专业队,但尚未建立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伍。我们必须在城市组建一支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通过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学知识,熟悉心理疏导方法,会使用心理防护器具。平时由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深入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组织群众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战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二)人防专业队的组织训练要与时俱进。人防专业队是人民防空群众的生力军,战时担着坚巨的任务,是人民防空战时、平时应急的主要支援。人防专业队是群众性组织,不同于军队,军队是国家武装力量,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作保障,也不同于民兵,民兵是武装力量的补充部分有政府和军队共同建设保障。而人防专业队分散到各个领略,是松散体制,平时由人防部门和对口单位组织较短时间的训练,而且平时的训练工作也很难落实,战时由人民防空指挥部统一指挥行动,战时人防司令部能不能完成“走、藏、消”的任务,主要靠平时的组织训练。人防的教育训练工作也随着防空袭斗争形势的发展,将防空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化武器,作为防空袭教育工作任务逐步展开。

(三)要通过训练大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共御外敌,敢于斗争,是赢得防空袭斗争胜利的重要群众精神和有力保障。目前,我国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保障能力还不强,训练条件还不具备,全面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比较困难,但训练直接影响人民防空行动能力。为此,我们要一边抓训练保障建设,一边抓心理防护训练,做到两不误。在训练保障建设方面,首要的是组织一批心理、军事方面的专家学者,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战时人民防空行动需要和平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编写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教材,解决学习无课本的问题。要在人民中间树立英雄,需要通过我们教育训练,要通过人防宣传教育工作来实现,我们要通过这一训练,消除一部分民众的恐惧心理,激发斗志,促进生产,推动战备工作的进行。

(四)要坚持不懈抓好人民群众的防务知识和训练。要以保护自己为目的,切实抓好人民群众的防空知识和技能工作。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两军相杀就要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打仗就是打钢铁,两次世界大战都体现了钢铁战争和绞肉机的特点,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军民伤亡人数达到了9000万人,仅斯大林希特勒大会战,德军就死亡了150万人,前苏联军队死伤也达到了110万人,战争的残酷性显而易见。现代战争条件下,由于迫于国际舆伦的压力,直接攻击平民目标的现象不再出现。同时,由于精确打击作战方式的广泛利用,客观上降低了负载毁伤。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磁化系统,人道系统,干净系统并不是由战争的机器和技术含量学习水准决定的,而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负载毁伤问题也是,由能否获胜为前提的,若不必大动干戈的可磋商,就有可能降低伤亡程度,以减少不必要的政治代价,但如果不能磋商,精确打击的效果就可能不顾及负载毁伤的扩张。在近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不仅仅为了夺取战略优势,而且为了加快战略进程,也频繁使用配臵有先进精确臵导系统和精确打击功能的集束炸弹,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所以,坚持不懈的抓好人民群众的防务知识和训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战时防空素质和自救互求能力,在战时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五)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切实抓好人防心理防护。一是明确组织形式,以人防办代表政府牵头,以心理咨询协会为平台,以各院校宣传部门为干部为主,组建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二是确定好具体的社会机构,指定任务。成立专家咨询组,心理防护组,宣传教育组,后勤保障组。专家组由心理学专家教授组成,平时对政府搞心理咨询服务,战时对人防指挥部搞心理防护工作咨询服务,为群众心理防护决策提供帮助。心理防护组由心理学医生、心理系老师和心理学系的学生组成,平时主要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利用人防大型活动,开展心理防护实践,提高心理防护本领,战时结合战场情况对民众进行心理促导心理干预心理教育活动。宣传教育组由当地的宣传媒体部门和大学生自愿者组成,平时宣传人防工作,战时深入人民群众开展人防宣传教育工作,坚定战胜敌人战胜困难的信心,撑握舆伦导向。后勤保障组由人防部门牵头组成,负责平时人防心理工作的财务保障。三是搞好训练,开展活动,发挥作用。队伍的建设,不开展活动,不组织训练就是聋子的耳朵是摆设,人防部门要制定好计划,按训练计划组织教育训练,专业训练,要带头开展活动,要做好保障,要舍得出钱,在设备装备上搞一些建设,达到队伍整齐,装备齐全,训练有素,保障人力的建队水平。人民防空斗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有力量,人民防空胜算就有了保障,战争是对一个国家全部经济实力和组织力量的一个考验,未来的防空袭斗争,不仅考验我们人防工程设施防空袭功能,更考验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和行动能力.

第二篇:22 心理应激与挫折的应对

一共6道题,每页6道题

单选类型试题:

1) 下列对心理防卫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A. 是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B. 是指个体采取措施解决现实问题,以免受挫折的打击

C. 是当事人有意识应用的防卫机制

D. 这种策略的运用,往往并不能减轻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

2) 霍姆斯-拉赫压力测试中,下面哪一项的得分最高:

A. 工作或业务改变

B. 住所改变

C. 丧偶

D. 结婚

3) 挫折具备哪些条件:

A. 具有动机和行为

B. 引起挫折的因素和境遇

C. 挫折引起的情绪状态和体验

D. 以上都是

4) 下列哪一项属于不良应激因素中的急性应激源:

A. 自然灾害

B. 失恋

C. 离婚

D. 工作压力

5) “丧失自信、失眠、高度紧张、肌肉抽搐、消化道溃疡”以上症状出现于压力发展的哪一时期:

A. 警示期

B. 抵制期

C. 衰竭期

D. 以上都不是

6) 常见的心理减压法:

A. 阅读减压法

B. 运动减压法

C. 社交减压法及心理咨询减压法

D. 以上都是

第三篇: 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摘 要 分析护士心理产生压力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及采取的应变对策,要求护士要提高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对处理突发纠纷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通过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出现;通过认真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加心理卫生知识,从而提高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使护士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关键词 护患纠纷 护士 心理应激 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护患纠纷日渐增多并呈上升趋势。护患纠纷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同时也给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应该针对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不同心理应激,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保障护理服务质量,才能使护理工作越

护患纠纷中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恐惧、惊慌:出现护理差错后害怕患者及家属采取过激行为伤害自己;害怕影响自己的声誉及发展前途等。因此她们出现焦虑、恐惧心理,面对纠纷束手无策,整天心神

心情抑郁、失望: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及心理应激能力的培养,当纠纷发生后,郁闷压抑、心灰意冷,如得不到领导、同事及家人的及时关怀和帮助,则感到工作压力大、前途无望,

心理委屈、愤怒:发生纠纷后即便不是护士的错,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及歪曲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也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认同。由于护士所受的健康教育与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大多数缺乏自我调节训练,一旦在工作中受挫,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

精神焦虑、紧张:发生差错后,往往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思维混乱,心跳加速,因不知将如何处置而情绪不稳,

过度谨慎、逃避:部分护士尤其是有过纠纷者,在面对稍微复杂或曾出现过纠纷的护理操作及格外挑剔的患者及家属时,易过度谨慎产生逃避心理,谨小慎微或让他人操作,甚至无原则迁就,担心稍有不慎再次引起纠纷。久而久之,

心态沉稳、镇定: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纠纷的发生、后果及处理事项。保持冷静、积极配合的心态,积极寻找主、客观因数,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杜绝外界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以良好的心态

尽快解决护患纠纷:发生护患纠纷后,护理管理者不应回避矛盾,要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仔细听取患者及家属的申诉,找当事护士核实具体事实,准确定性,公道处理[1]

;属于服务态度差、服务不周到则要向患者当面道歉,并及时纠正。赔礼道歉将成为医方侵权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对无理取闹的患者及家属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不能无原则的迁就。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有序的进行下去。同时护理管理者应讲究调解纠纷的艺术、善于化解矛盾,必要时按法律程序解决纠纷,避免长期纠纷给护士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要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即使发生了纠纷,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有理有节

[3]

[2]

积极稳定护士的情绪:发生护患纠纷后护士的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恐惧、愤怒、委屈、迁就或悲观心理。有关研究认为,护理职业责任大、工作烦重、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的危险

[4]管理者应尽快通过交谈、倾听等方法使护士内心压力得以释放,合理宣泄消极情绪,避免带着不良情绪进行护理工作而

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说过:“医学有两件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可见语言也是医疗手段之一

[5]患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低年资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促进及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就容易产生护理纠纷。而良好的沟通可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护理人员对病人的了解,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降低病人的投诉率,同时护士也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识别和满足病人的需要,促进病人的康复。护患沟通是一种“风险沟通”,一旦尺度把握不当, 酿成纠纷,往往导致医疗机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沟通中我们要注意交谈的气氛,避免简单、粗暴、生冷的语言,应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0]

[9]

[8]

[7][6]。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的护理效果的基础

[11]

强化护士的综合素质:护士应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技巧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整体护理模式,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12]

。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欲无求、诚信奉献,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修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护理管理者应关心和支持护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调查显示:某医院在多年临床实践与3年接待处理投诉过程中发现80%的护理纠纷发生在低年资护士中[13]。所以医方应加强对低年资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提高应对护患冲突场景下有效沟通的能力。经常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应提高学历和水平。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护士职业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提高其自律性。由于医学和医务工作者的行为的特殊性,那么我们在处理医患关系特别是医疗纠纷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在实践

加强护理文书质控:在医疗事故争议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既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病历资料是法定的证据资料。而护理文书如体温单、住院首次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又是患者病历中的重要客观资料。护理文件书写是对病人从住院期间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及遵照医嘱实施护理过程的客观、真实、动态的记录,具有法律效应,在护患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中起着重要的法律作用

实行人性化管理:发生纠纷后护理管理者不能将个人遭遇与个人能力不强混为一谈,不应单纯认为纠纷由个人因素造成,还应考虑排班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过大及护士的心理状态等,实行人性化管理,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同时,不应一味训斥和批评护士、伤害护士自尊心,在纠纷发生后推脱管理者的责任或对护士“一锤定音”。管理者还应经常深入病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防纠纷发生。许多医院病区护士低于国家颁布标准1:0.4,而目前国内护士人力不足工作负担重,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状态。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低,离职率高和护士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不仅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护士短缺,同时临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低。对心理素质较差的护士,应从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理解她们的苦衷,帮助解除精神负担。落实国家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切实改善护士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前景,稳定护士队伍。

护士在医院这一特定的服务场所,难免因各种原因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在纠纷中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千变万化。作为护理人员怎样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纠纷的发生,积极寻找主、客观因素,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是

1 康珍.精神科护理常见法律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3,18(6):459-460.

2 梁丽.护理操作中护患沟通程序的应用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2):1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S].2005:8.

4 薛朝华,薛峻岭,罗汉萍.护患纠纷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9):50-51.

5 高燕,龚崇玲.浅谈ICU护士素质[J].护理研究,2005,19(8B):1671.

6 袁晓玲,赵爱平.低年资护士自我效能与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上海护理,2010,10(2).

7 褚秋红,那美云.护患沟通障碍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C):2802-2803.

8 邹燕辉.护患沟通技巧现况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A):776-777.

9 梅花.护患沟通障碍导致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9C):2448-2449.

10 张玉凤.护患沟通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2006,30(4):40-41. 11 赵长云,范宇莹.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3.

12 赵体玉,李秀云,张亮.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9):12-14.

13 谢蒲辉.重视规范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纠纷[J].现代医院,2007.7(15):99-100.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

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山师心理学院 徐夫真

“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地区抽样选取16472 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79.4% ,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 ;小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为问题按比例排列,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在努力地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随着生理的发展成熟,他们的自我认识、道德价值观、性心理及性别的社会化等构成了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常的青春期发展可能伴随着许多令人苦恼的、骚动的和不可预知的想法、感情和行为。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若要区分真正的偏离行为和较小的发展危机,了解发展的知识和个体正常行为范围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Copeland “个体特质”自我意识高涨。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个体尤其关注自我形象,有时认为是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有时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情绪一落千丈,极为自卑。个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是怎样的我?”充满幻想。个体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往往是偏激的或不切实际的,往往会随着个体体验到的强烈冲动和强烈的情感而变化。自我表达的需要。Copeland 称之为“做你自己的事”,摆脱对父母的依恋或依赖,追求独特的自我,不再遵循父母设定的发展模式。“我的生活,我作主”。充满哲学抽象、理论和理想。心中充满了诸如“绝对真理”、“极限真理”等哲学问题。不轻易接受权威的观点甚至表现出某种叛逆性。对性感兴趣。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是指个体在个体时期顺应自己性别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点而表现出的性意识、性情感等心理活动。个体开始变得非常关注外表和衣着,打扮自己。从众。为了求得相互的接纳,这一同伴群体内部也表现出求同的趋向。高敏感性、情绪波动、冲动的倾向(如叛逆行为甚至是犯罪和反社会行为)、行为抑制甚至是社会退缩。主要内容

一、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表现与类别

二、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

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心理与行为问题干预策略阿德勒指出,个体的不良行为具有四个目标1 .寻求关注寻求关注的个体认为,只有成为成人或同伴关注的中心,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他们可能会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目标。一是积极的行为:如取得成功、施展才能、外表好看等;二是无用的行为:如调皮、炫耀卖弄、毁坏东西等。对情绪障碍和社交恐惧症者的关注可能会适得其反。个体焦虑、担心、哭泣、逃避和忧伤――成人的关心(同情和担心)――强化个体的行为结果――使之与病人同等――再次出现焦虑或恐惧反应。2.权力反抗成人或者其他权威人物的控制。他们不会受成人规则的限制,也不会屈服于被处罚的威胁。3 .报复指个体对伤害他的成人或者成人所代表的社会作出反击。受报复驱使的个体最喜欢采用的行为包括撒谎、偷盗、欺骗、咒骂老师和父母、破坏行为和暴力行为。4.假装无能如果报复行为没有达到目标,他们就会停止针对父母和老师的行为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不活跃和消极行为,他们放弃斗争,不关心学校、家庭和朋友,很少或不写作业,不再参加课外活动。在家的时候多数时间待在卧室里看电视或听音乐,他放弃了一切,也想让人们放弃他。他的生活变成了一系列的失败、挫折、羞辱和伤害。会变得抑郁甚至会有自杀的危险。表现与类别品德性问题行为心理性问题行为学习问题与障碍品德性问题行为1.过错行为2 、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3 .逃学或离家出走4 .恐吓、勒索5 .参加不良组织心理性问题行为1.一般适应性问题主要指个体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1.1 自我评价欠佳随着自我的发展,中学生明确有“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但两者往往具有较大的落差,且他们对理想自我的塑造过于精细但不稳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等。1.2 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问题―“亲其师,方信其道”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师生关系不良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同伴关系问题个体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同伴群体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统,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经验信息、情感、学业、人格养成等方面具有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因家庭或学校给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危害性也是极大的。所以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一课。1.3 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有效地排解因挫折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很快调整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一般耐挫力较强的个体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耐挫力较弱的个体则会紧张、消沉、颓废,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或走上邪路,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arie Joyce 博士认为,心理承受力差的个体不是具有低挫折忍耐力而是缺乏有效的挫折忍耐力,并将缺乏挫折忍耐力定义为:不愿意忍受为实现目标而必须忍受的挫折。独生子女生活较为优裕、丰富,聪明多知,视野开阔,然而在意志品质、心理情感方面却很脆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心理挫折的考验,缺乏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在长辈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据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初中13.6% 、高中18.79% 的中学生在面临挫折时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紊乱,表现出冷淡、孤独、抑郁、偏执、冲动等的多种变异的人格特征。因此,有人称当今个体患有“精神缺钙症”。1.4 缺乏韧性,责任感淡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能将“责任”理解为父母、老师或社会要求他们去完成的任务。成长环境的优越和父母的关心,孩子几乎不存在在自身责任感的驱使下凭借意志努力来实现行为目标的机会。这种机会的丧失是对个体人格与人性进步的一个严峻阻碍。他们甚至认为:书是为父母读的,考试也是为父母考的。做事缺乏耐心与韧性,往往以热情开始,以不了了之而结束。甚至为利己目的而损害他人利益且不感到愧疚。责任意识淡化,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任的个体,他们无法理解普遍价值的意义,他们的人格是萎缩的而不是丰满的。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在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承受较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有:抑郁和退缩:当个体不能通过可接受的、现实的方式来减轻失败感和孤独感的时候,就会退缩到自我的小圈子里从而引发痛苦和抑郁。“隐匿性抑郁症”的潜在危害尤其大。如果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越轨行为很多通过伤害那些否定他们需要的人来减轻痛苦,比如漠视规则、埋怨他人,他们不害怕处罚,甚至会期待惩罚。在承认和强化自己作为失败者的角色之后,他们就会变得敌对,经常违反学校和家庭一些规则。因为无论如何他们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以此作为自己任性行为合理化的一个借口。通过惩罚他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和得到注意,被惩罚是痛苦的,但总比受冷落要好。社交焦虑―视线恐怖症青春期对人恐怖症(视线恐怖症)也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人格失调人格失调的中学生一般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智能是正常的,意识是清醒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人格状态的自知,常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也很难从错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并加以纠正。在个性心理状态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个性的压抑状态、个性的放纵现象。疾病―心理问题的躯体症状或躯体化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如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神经性皮炎和没有原因的头晕目眩等。阿德勒认为精神疾病是“沮丧”的一种反应而非疾病,当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低人一等的感觉时,他就会变得“沮丧”,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心理治疗本质上是鼓励和再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患者获得直接面对生活任务和挑战的勇气并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学习问题与障碍1,学业困难:指排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业困难往往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人格缺陷有关。2 ,学习压力厌学:不仅是学习

第五篇: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

刘婧(永州市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100)

【关键词】高龄 股骨颈骨折 心理分析 护理干预

一般来说,老年人因为性激素水平下降、骨质丢失,易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外伤时易引起骨折 [1] 。骨折后由于患肢疼痛,又不能活动,加上卧床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给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基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必须及时了解其特殊心理和患者在各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2]。我科于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间共入住37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由于在护理过程中及时采取相应手段及措施,对病患的心理进行分析及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7例患者中,男10例,女27例,年龄一般在65~92岁之间,均为单纯股骨颈骨折不合并其他疾病。致伤原因:车撞伤11例,摔伤26例。手术方式:采用内固定术10例,行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置换术13例。37例高龄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

1.2方法

由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强亲和力的护理人员负责,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用访谈和行为观察的方式,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对肢体功能锻炼的看法,观察其性格、情绪、意志力等,分析其心理特征,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分析和护理[3]

一般而言,高龄骨折患者普遍存在以下心理:

2.1 恐惧心理

高龄骨折患者发病急,患者往往缺乏心理准备。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对手术有顾虑和害怕,认为骨折后很可能致残,害怕自己从此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把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威胁做适当说明,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手术需要的时间及术中配合,让患者心中有数,增加安全感。

2.2 焦虑心理

高龄骨折患者,住院后不能很快适应患者角色转换,饮食习惯、医疗费用、个人及其家属、亲友关系发生紊乱都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护士应从患者一入院开始就要热情、友善、耐心地向患者介绍环境,科室布局及主管医生、护士的一般情况,相关的医学卫生知识,鼓励患者表达他所承受疾病的感觉,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2.3 自责心理

老年患者由于骨折,功能受到影响,生活不能自理,又要拖累到家庭,因而内疚,不恰当而且过多地谴责自己,一些患者怕给子女增加负担而拒绝做手术。根据家庭状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开导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意义,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手术费用虽然高些,但患者恢复健康后不为疾病所困扰,从而可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并争取亲人的合作,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对子女的重要性,从而使其接受手术。

2.4 抑郁心理

高龄患者由于突然丧失自我料理能力,加上本病病程较长,绝大多数患者产生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此时患者常表现出心情压抑、苦闷,郁郁寡欢,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这时医护人员要充满同情心,以高度负责的服务态度温暖患者的心,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努力使患者改变想法,引导和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其兴趣,树立信心,使其看到希望,消除负性情绪。

2.5孤独心理

老年患者情绪多变、孤僻、多愁善感,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骨折住院卧床后,由于远离亲人,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机会少,患者有度日

如年之感,易产生孤独寂寞感,表现为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敢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家属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5]。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理解患者孤单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安排亲人探访或陪伴,组织病友间交谈,多与患者沟通,消除老人孤独感,使患者心情舒畅。

2.6被遗弃心理

绝大多数老年人曾对社会和家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住院后若得不到社会及家庭的关心和帮助,如住院后费用无人支付及生活上无人照料等都会使患者产生一种负性情绪,独自承受内心的苦闷而产生一种遗弃感。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耐心、舒缓的语言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支持,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护士可帮助患者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等,增加其正向看法,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并周围人对患者提供关心和帮助。

3护理干预措施

3.1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访谈时要尊重患者的感受及其社会地位感使他们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由此分析其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3.2加强个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合的宣教方式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功能锻炼的方法,从而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3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对自信心不强或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老年人要进行对比疏导,告诉患者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的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长期卧床生活质量极低,从而增加患者的心理优势得到心理平衡感。

3.4 争取家属对患者的支持,让患者有归属感。

4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后,本组37例患者均能克服心理障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在家属配合下正确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总体而言,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在术后3周左右出院。

5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一直高达20%~30%[4]。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病情的和预后,通过对本组3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正确的心理疏导,有效地改变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7例患者出院时均达满意效果。因此可见心理干预是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并能减少相关并发症[6]。

[参考文献]

1李亚珍,杨欣. 性激素对骨细胞功能的调节[J].中国妇产科临床科杂志,2006.7(4):313-314,263.

2 陈梅,陈晓文.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与健康指导[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83-685

3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7-118. 4王亦璁,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月5 支秀玲,岳红霞,李艳红,等.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实用骨科杂志,2002,8(1):77-78.

6 陈月春 覃正茂.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2007,7(4):20-2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座谈会会议精神汇报下一篇:主题班会慢性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