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改革创新的事例

2022-11-23

第一篇:勇于改革创新的事例

勇于改革创新

勇于改革创新,走自己的路

北京市崇文第三幼儿园园长 范佩芬四年前,幼儿教育面临市场经济体制的严峻挑战,相继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原有的弊端也展现了出来,园所减少、队伍流失、经费短缺,管理模式、办园形式单一,教育内容封闭,等、靠、要的惰性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崇文第三幼儿园也同样处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之中,怎么办?怎样使幼儿教育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步伐,怎样办活幼儿园?改革年代的出路必然是改革,别无选择。在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运用现代管理思想,改革存在的弊端,探求发展之路。我们经多方学习,艰苦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三幼发展的道路,即与台湾奇德儿幼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合作办园,这一思路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被定为我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园。在全体教职工一致同意尝试声中,于1993年9月1日正式试行。 改革了管理体制,转换了办园机制,打破政府包揽办园的格局,实行所有权与办园权分离。园所国有、园长承办、全面负责,走自主办园之路。 改革经费管理办法,不要国拨经费,按质收费,引进外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走以园养园之路。 改革了教育模式,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引进境外适合国情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教具、学具,实行多种教育思想、内容并存。深化教改,博采众长,提高质量,形成三幼独特的课程模式。 改革了办园形式,发挥幼儿园自身优势,实行多种入托形式并存,多项服务并存。优质服务,适应社会,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之路。树立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观念。在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一种以"强化幼儿园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紧密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幼儿园在社会公众中整体形象和竞争力"为目标的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制定了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职业道德实施细则要求,树立了服务意识和效益观念、质量意识和经营观念,全园上下自觉地、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变化,注意确立自己的新形象。 要生存发展,就要创造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抓住每一个机会,确立自己的形象,只要有活动,能展示三幼人风采,我们便邀请新闻媒介来园采访报道,提高社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我们注重内在形象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外在形象的设计,尽量体现我们幼儿园的特点和风格:温馨、活泼。我们选择了粉红色作为我园的流行色,我园的建筑是粉色,墙壁是粉色,家俱是粉色,还相继设计了以粉色为基调的教职工四件套园服、幼儿三季园服。我们设计了自己的园徽、园旗、创编了园歌、园舞,在表现幼儿园整体形象的同时,也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和内部凝聚力,激发了教职工、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自豪感和整体意识。树立自主经营管理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幼儿园的管理实现了从过去计划管理向自主经营型管理转变,不再是有困难请领导解决,没钱向上级打报告,而学会了自主经营、预算开支,把全体教职工的冷暖维系在全体教职工自己的身上,依靠自身力量,自我调节,实现愿望。树立了社会需要、家长需要、幼儿需要就是三幼工作方向的新观念。 市场法则就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断了皇粮的幼儿园不可能实行过去"等、靠、要"的做法。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主动向社会开放,增强信息意识,积极了解社会、家长、幼儿,确立"凡是社会需要、家长需要、幼儿需要就是我们工作方向"的新观念。为此,我们出台了九项教育新内容、十项服务新措施,深受家长的欢迎和称赞。

二、抓住重点、解决难点、突出主线。幼儿教育的超前性告诉我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由我们这里奠基, 我们办幼儿园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祖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我们抓住重点。就是要抓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建立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新模式。 四年来,我们博采从长,大胆引进吸收、借鉴发展,稳步引进许多优秀教育家如蒙台梭利、福禄贝尔、奥尔夫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还开设以双语活动、感觉统合活动、识字活动等。更新教育内容,对我园的质量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宗旨是集百家之长,融中西方文化之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的原则是吸收不是照搬,借鉴是与国情结合。我们的目的是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走中国化的道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需要、兴趣、能力,结合本国的实际,改革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使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实现教学游戏化、综合化、探索化和个性化。经过四年实践,编写出了融入许多优秀教育家教育思想的、适于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突出了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思路,运用了促进幼儿发展优化教育过程的现代教育技术,重视让幼儿亲身感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四年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解决难点。从教育的设施、教育环境上不断创造条件,使我园逐渐步入现代化的行列。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幼儿园是我们的追求。四年来,我们幼儿园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不断增加,现已达到一室五机(录音机、彩色电视机、幻灯机、投影器、放像机),还建立了闭路电视系统,电脑室、电脑投影讲台,这些现代化媒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既打破时间和空间对教育内容的限制,又可以使幼儿获得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 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带来教育办公设备的现代化。近年来,我们增置了摄像机、电脑、复印机、速印机、复膜机、誊印机、刻字机、扫描仪,运用这些设备,挖掘其功能,自制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学具、教具、玩具,成为教师们的好帮手,为教育的现代化锦上添花。 在环境的设置上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条件,立足于幼儿生活,又要高于幼儿生活。我园厨窗展出幼儿自己的作品,楼道设艺术廊,悬挂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圆厅设科普廊,创造了科学艺术的氛围。 现代化幼儿园离不开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我们随时了解市场信息,一旦发现新产品,只要对幼儿有利,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毫不吝惜地添置。目前,我园各班均有矿泉壶、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电热沐浴器、洗衣机、紫外线消毒灯、驱蚊器、诱蚊灯、毛巾消毒柜等。 园内院落铺上了橡胶地砖,布满了供幼儿各项体能发展的运动器械和现代化的游乐设施。食堂设备全部更新,四面墙壁贴上磁砖,地面铺上了通体砖、厨具、水池、灶具均变更为不锈钢材料,更新了冰箱、冰柜、烤箱、打蛋器等。 我们还新建了浴室以及与两座楼连接的长廊,解决了多年来幼儿冬季洗澡保暖难的问题。今年,我们还改造了平台,装置了造型独特的遮阳蓬,新建了铝合金门窗。礼堂、接待室及各班活动室进行了装修、改造,既解决墙皮脱落问题,又为教育环境布置带来了方便,提高了现代化程度。四年来,我园从里到外,硬件、软件、建筑风貌已焕然一新。突出主线。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主线。 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始终将提高教职工素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鼓励教师进修,逐步实现教师队伍学历大专化。 注重开展岗位培训,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涌入许许多多的新思想新内容。 我们教师的思想是在潮流前还是在潮流后?要在前,就要对

教师进行再教育,使她们接受新思想,才能教育好新一代。 四年来,我园的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关键是我们抓紧了对教师们的岗位培训。每年有计划、每学期有重点,使新教育内容得以全面实施。注重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位教师;长期坚持,不断给教师们输入新信息。走出去:参加社会上举办的教师培训,只要对我园教育改革有利,无论花多少钱,都让教师们出去开阔眼界;请进来:结合我园实际需要,请优秀教师来园讲学,请专家对全体教师培训。我们知道,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只靠一两个人,而是要靠全体教师的努力,因此,开展岗位再教育是整体队伍优化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坚持岗位练兵,我们每周开展园内观摩研讨,循环往复,坚持不懈,她们学的、想的,在实践中理解,在研讨后实践,使思想观念不断升华;给任务,压担子,更是培养队伍必不可少的途径,让每位教职工有成就感。我们每学期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总结专题教科研成果,提高教育的内在质量。还开展了结对活动,各岗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与新人、低职称人员结对,带徒弟,使青年健康成长,队伍质量不断提高。 为实现整体优化,我们不仅重视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保育员、炊事员、保健员、财务、总务人员的培训均未放松。如要示炊事员每人每月制作一种新花样食品,使我园伙食制作提高到较高水平,让他们在各处的岗位上创造出优异成绩。

三、脚踏实地、锐意改革、勇攀高峰。四年来,我园在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加大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人事、分配、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实现满负荷、高效益、优质量、高报酬的运作。形成竞争上岗、依目标工作,据标准考核,样样工作有人管,人人时时有事干的生动局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了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现代化幼儿园的管理机制。建立了与新机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人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前提。根据我园改革的力度,经民主讨论1997年又进行较大幅度修改。总结三年管理工作,修定出一本我园《幼儿园工作管理章程》共十章,详细制定了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各部门定编、定岗、定责任,制定了《满负荷工作程序》、《十项考核评价标准》、《十项工作制度》及《全园各岗各类人员工作职责》、《月百分考核制》等,使幼儿园各项工作在一条有序的轨道上运行。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决策机制。 园长对幼儿园全面负责,人、财、物、办园方向、保教质量、生源等要全方位思考,对幼儿园要进行整体发展设计。园长不再等、靠、要,而是拥有办园的管理权、经费的使用权、人事的招聘权,是承担办园法律责任的实实在在的法人代表,形成了一种自立、自强、积极主动的、民主的办园思路。园长的工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怎样让幼儿园生存、发展、提高。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聘任制直接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它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我们与台湾合作办园后,对教职工队伍素质要求与以前不同了,人员的结构比例也相应有所变化,为了实现园内人员最佳群体组合,建立稳定的优化教职工队伍的运行机制,保证人才流动,园长有权聘与不聘教职工,教职工有受聘与拒聘的自由,根据教职工的工作表现以及考核评价结果,使用了低评高聘、高评低聘、只评不聘、缓聘、解聘、转岗聘用等多种方式,保进了教职工队伍的优化和稳定,出现了人人安心乐业,个个自觉敬业的局面。 实行考核出任制坚持了几个原则:〈1〉任人为贤,择优聘任;〈2〉长聘、短聘相结合;〈3〉转岗聘用,也叫动态聘用;〈4〉留岗适用。对未聘人员没有出路者,实施了转岗聘用法。教师转向保育员,保育员转向炊事员或夜班,也有的是炊事员转向了保育员。因人而异,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教职工们更好地成长,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聘任机制。建立了工效挂钩的分配机制。1993年改革时实行的结构工资叫做"两类人员三级两档制"。经过三年的实践,发现它相对还存在论资排辈的因素,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后,再一次大胆进行工资改革,废除了"两类人员三级两档制"的分配方案,按照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制定了十项内容的结构工资方案,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重职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励教职工上水平、多贡献、出特色、多收入。 如岗位工资:体现了同岗同酬,同样的工作,同等的工作量,同等的收入,这里不看工作年限,不看资格、职称,干同样的工作,领取同样的报酬。虽在同一岗位上,但工作水平存在着差异,出现了水平工资,它突出了工作业绩,共分为六级,这里看实际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年轻教师大量创新,敢于实践,爱业敬业、成绩突出,可进入高水平级别,而年长教师,受传统束缚,业绩平平,水平工资就上不去,反而比青年教师低。又如:面对未来社会需求、我们设立了学历工资,未来社会高科技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师先要提高素质,我们鼓励教职工学习进修,获得高学历。在我园大专生的收入高于中专生,中专生高于普通学历,激励每位教职工学习进取。再有,幼儿出勤率量化工资体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班上幼儿多,工作量就大,那么收入就高。这套工资方案的出台,得到了教职工们的拥护,它大大调动了教职工们的积极性。 在评定工资级别的过程中,我们将此过程作为一次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再激励的过程,每一位教职工都要认真总结三年来的工作情况,做自我评价分析,自我申报级别,再经领导班子推荐,评价管理委员会审核评定,做到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自下而上,有民主有集中,透明度强,教职工们满意,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我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这套方案,为资历浅、水平高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发挥才智的天地;为学历浅、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对已具有较高技术职称的教师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少数后进的同志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建立了自我发展的服务机制。根据家长需求,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办园形式,提供多项服务。首先是让每一个幼儿吃饱吃好,幼儿伙食采取科学营养配餐,一个月内不重样;第二是开设了寄宿制,而且周末只接一次;第三是开设了2─3岁的小小班,将幼儿教育提前了一年;第四是周

六、日无人照顾的幼儿教师接回家中,共享家庭快乐;第五是为没有时间接送幼儿的家长,开设了娃娃接送车;第六是幼儿无寒暑假,不合班,做到冬暖夏凉;第七是设立临时整托,解决家长临时困难;第八是每周为幼儿洗澡、剪指甲,每日洗衣服;第九是幼儿生病,及时治疗,由医务人员全面护理;第十是每日晚开设各项艺术兴趣活动,幼儿可自由选择。形成了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机制,争取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我们的每一位教职工心中非常清楚,家长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家长们的要求我们都尽可能满足。建立了自我生存的评价机制。考核采取以平日工作中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以履行职责为本,以幼儿发展目标为中心,结合教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专业技能以及物品消耗、班务管理全面考核。考核成绩分为集体与个人成绩,形成动态考核标准,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通过自下而上的讨论,拟订出综合考核指标作为工作评价的标准,确定了考评方法、形式、制度、内容,每次考评后,将结果公开,形成一种积极进取、互相学习、不甘示弱、努力钻研、开拓创新的局面。园风代表着一个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是幼儿园内在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是我们幼儿园的灵魂和核心。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多渠道促使教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发挥出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起了团结、进取、求实、奉献、开拓、创新的良好园风。 我们的管理工作由硬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增强民主意识,开发智力资源,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事半功倍之效。实现了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转变。教职工学会自我调控,人人意识到我与三幼共生存共发展。

四、团结奋斗、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改革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改革带来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改革给了我们教师成长锻炼的机会。改革扩大了信息量。改革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改革促进了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改革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改革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改革带来了教职工收入的增加。改革为崇文教育节省了资金。改革带来了众多的荣誉。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与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它,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的基本经验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去的难点,群众是三幼发展的基础与活力,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积极探索合作办园的新路子冬爽珍北京金苹果幼儿园是首钢幼儿保教中心与台湾大地幼稚园合作开办的一所幼儿园,是首钢系统第一个走向市场,实现自负盈亏的幼儿园。对于开办这所幼儿园,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体制变化使教师增强了竞争意识 北京金苹果幼儿园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所幼儿园。幼儿园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首钢幼儿保教中心,因此,转变观念是办好幼儿园的关键。教师来到岗位上第一项工作就是到合办幼儿园实践体验,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幼儿园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幼儿园有哪些不同。经过半个多月的实践活动,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幼儿园的兴衰与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名员工都是幼儿园的主人,要想竞争上岗,必须要靠自身的能力和实力,要靠真才实学。 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每名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在幼儿园的筹备阶段,教师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寻找生源。对一直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来说,亲自到外边找孩子,还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更何况我们在生源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施工单位没有按时完工,周边幼儿园已都在

五、六月份提前招生;我园没有什么知名度,而收费标准又偏高。面对开园前的重重困难,教师们没有退缩。她们拿起招生简章,走出幼儿园,来到小区、公园。哪里幼儿集中,哪里便有她们的身影。教师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我们原计划招50-60名幼儿,没想到报名的幼儿人数竟突破了三位数。

二、提高服务质量是生存的关键 我们分析了转托幼儿的家长对原幼儿园的评价,家长的意见和不满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幼儿园关注幼儿生活不细,幼儿喝水、大小便的自由度不够;幼儿不喜欢上幼儿园;幼儿园在精神环境和教育质量上问题较多。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幼儿园开学后的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目标一:让孩子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要让幼儿尽快熟悉环境,让每一名幼儿认可老师,喜欢老师。目标二: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以教师、朋友、父母的三重身份出现在幼儿身边:在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时,要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在与幼儿游戏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在幼儿一日生活照顾上,要以父母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 生活照顾是新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家长反映最多的是幼儿在园不敢大便。我们分析了幼儿不敢大便的原因;一是幼儿不会擦屁股,而教师照顾不细,没有在幼儿大便后,主动给幼儿擦拭或指导幼儿;二是教师怕麻烦,往往不愿意让幼儿在幼儿园大便。针对上述情况,教师们通过游戏和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消除畏惧心理,鼓励幼儿在幼儿园大便,并主动帮助、指导幼儿。在全托班,教师建立了幼儿早晚排便情况记录,确保晚班、夜班的老师掌握情况。教师每晚19:00准时为幼儿测体温,根据体温判断幼儿是否要大便。在教师的悉心引导、帮助下,幼儿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排便也基本正常了。 我园没有专门设立全托班,全托幼儿均分布在各班。为了避免全托幼儿在晚接待中哭闹,吃完晚饭后,专门有教师从饭厅将全托幼儿接到游戏厅、小小书屋活动。晚上18:00静园后,全托幼儿在操场上尽情游戏。每天晚上。幼儿上床后,老师会和幼儿道一声晚安,并亲吻一下幼儿之后,幼儿听着有趣的故事进入梦乡。

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办园体制的转变 我们的做法是:第一,让员工清楚幼儿园的大目标,看她们是否认同,是否有共同的理想;第二,在给教师订立大的目标后,让教师自己去设计、实施,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发挥主动性的空间,让每个人在同等的机遇下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主动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第三,让员工体会到尊严,感到受重视,这是工作的源动力。我们认为,教师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适合的教师留在岗位,不适合的就流动。

第二篇:改革创新勇于担当

这次大讨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着力改变主观方面的不适应,破除客观方面的不符合,切实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担当的勇气,努力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这次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大讨论活动是对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和深化,必须牢固树立长期整改的思想,以锲而不舍、弛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使整改问题成为一种常态,使好的作风成为一种习惯,将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固化下来,真正变成永久性的成效;大讨论活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要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先导,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焕发出的热情和干劲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努力破除自满、封闭、守业、等靠的陈旧观念,不断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意识,建设经济强县的竞争意识,挖掘潜力、紧盯政策、趋利避害、敢抢敢抓的机遇意识,着力更新思想观念,改进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以新思路、新举措破解体制障碍和发展难题,促进工作落实、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步伐;大讨论活动也是深化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把已经形成的好作风长期保持下去,进一步刹住不担当、不作为等不良风气,引导和促进广大干部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干事创业。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勇于担当是推动改革的精神动力。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实现南郑的科学发展,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辈风范和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标杆,坚定勇于担当的政治定力,培养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锤炼善于担当的过硬本领,用勇于担当推动改革,用改革谋求发展。改革创新历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向改革要发展,用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大动力。但改革必然触动利益,越往前进行就越会遇到“硬骨头”、“拦路虎”;创新肯定要闯新路,越向前迈步越需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啃掉“硬骨头”,大胆闯新路,勇于担当的精神动力不可或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才能闯出新路子,干出新事业。勇于担当、锐意进取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本色和精神品格。唯有学习先辈先进的公仆情怀,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培养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锤炼勇于担当的过硬本领,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担起改革创新重任,从而不辱使命,走出发展新路,闯出发展新天地。

二、要紧紧把握这次大讨论活动的重点。要围绕深化改革开展大讨论,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思想碰撞中增强改革意思,树立改革信心,强化改革措施,真正让改革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围绕锐意创新开展大讨论,部门单位要立足职能,干部个人要立足岗位,深刻反思有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问题,认真查一查自身思想解放的程度、创新创造的劲头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找一找不适应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努力把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准确找明白;要围绕敢于担当开展大讨论,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在不正之风面前敢唱黑脸,在困难面前不退缩,要通过讨论,促使每位干部都坚持忠诚履职、勇于担责、敢于负责,把各自岗位的重任扛起来,把工作干的更出色。

三、要切实立足职能,注重实践,围绕各自职能,结合工作实际,大胆探索实践,把大讨论活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在改革创新的举措上,展示在增强干部担当意识上,坚决防止坐而论道、信口开河、纸上谈兵、光说不练;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重运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形成比担当、比创新、比贡献的良好氛围;要强化督导,确保实效,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找出了什么差距、树立了什么观念、理出了什么思路、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实效;要统筹兼顾,推动工作,将大讨论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改革的成绩、创新的业绩、担当的实绩,作为衡量和评判这次大讨论活动成效的标准,作为推动各项工作新的更大动力。“改革创新勇于担当”是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精气神。发扬这种精神需要自信与胆识,要具有高度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对待工作要充满热情和激情,还要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归根是要狠抓落实、推陈出新。近两年,面对经济下滑,财政压力增大,纪律约束越来越严越多的情况下,县财政局在收入征管、支持工农业生产、支出监管、为民服务、机关管理、队伍作风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在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继续发扬“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精神,要树立“主动、担当、配合和前瞻”四种意识,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振奋精神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从深入群众做起,着重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惠农资金兑付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执法和财政监督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改革创新要“温水里煮青蛙”稳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第三篇:改革创新求发展,勇于超越写华章

武汉航道学校2011年局工作会会议交流材料

一篇好的文章,定是开头精彩、中间充实、结尾响亮。年终岁末,回望2010年武汉航道学校走过的历程,无疑是书写了一篇学校创新发展的璀璨华章。这一年,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使服务航道的作用更加显现;这一年,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这一年,进一步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一年,进一步加强了质量管理,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一年,进一步推进了“诚信、笃学、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这一年,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一年,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的双丰收,为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年,我们主要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工作成绩:

一是局“六个一”职工素质达标工程实施圆满收官。我校根据长江航道局的部署,以服务大局,全面提高长江航道职工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局素质达标工程和职工教育计划,积极组织实施长江航道局职工素质达标工程。专、本、硕累计办班37个,全局1200余人依托学校的教育平台,实现了素质达标,占局达标人数的60%以上,实现了六个一素质达标工程的完美收官。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在局领导和局职能处室的指导下,规划了局高级人才孵化工作。主动深入航道一线,积极开展了职工技能培训工作。

二是海船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新的突破。2010年我校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的船员培训资质现场核验。学校以所取得的一系列海船船员教育与培训资质为依托,积极开展中职学历教育工作,2010年计划招生任务700人,实际招收新生1529人,在校生规模达2386人,分设两个校区教学,办学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实现创收2900余万元。为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航道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三是“诚信、笃学、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为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校园活力,2010年学校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制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一方面充分发挥班主任引领、指导作用和学生组织自我管理作用,注重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服从意识。一方面在全校兴起学习之风,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事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师生逐步树立积极的事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力表彰各类先进典型,在全校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先进处室、优秀学生干部、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评选活动,形式多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事迹,学习先进典型,弘扬先进精神,积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校园氛围。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诚信、笃学、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气氛更加活跃,学校更加和谐安定。

四是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和校园面貌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学校拿出700余万元自有资金,添置教学设备,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了新的 ARPA 雷达实验室,引进了当代最先进GPS、AIS 等教学设备;建设了模拟 GMDSS 机房、大型船舶电站实训系统、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等实验室,这些设备、设施的建设为开展职工培训、学生实训、考试评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010年,学校修建了新校门,提升了学校的外部形象,解决了师生出入不便;完成了校园的环境改造及部分道路修建,美化了校园环境;同时在航道局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改造了学校用电基础设施。

五是师资队伍得到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0年学校多次对外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考试,试讲和培训,从大专院校招聘了5名航海、轮机、港航工程、船舶机电、工程测量等专业的本科、硕士应届毕业生加入我校师资队伍;并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引进了近20名甲类船长、轮机长等职务的高级船员担任专业教师,先后选聘了近百名具有一定海上经历的高级船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另外,学校还派出20名教师分别到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进行专业教师师资培训。通过 “引进、接纳、外聘、培训”等方式,切实加强了我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了航海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服务航道,开展船员教育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六是持续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2010年,通过持续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职工观念进一步转变,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进一步高效,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促进了全校质量意识、规则意识、信息共享、程序意识的增强,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重程序、强基础、令行禁止、运转高效的管理局面。

七是党群工作不断创新和深化。2010年,学校党委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的特点,致力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大建设、大发展、大讨论活动和争优创先活动。文明创建工作在省级文明单位保级的基础上,顺利通过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检查验收。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政治动力。

细读武汉航道学校这本厚重的大书,2010年只是其中的平凡一章,而在这一章中,我们读到了:争优创新在航校已成为一种习惯,科学发展在航校已成为一种意识,团结和谐在航校已成为一种精神。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坚信武汉航道学校这本厚重的大书将会收进更加辉煌的一章。

第四篇: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

赵沁平

(1999年11月25日)

同志们,刚才至立同志就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德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开好这次会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深刻领会,结合会议文件认真讨论。我受远清同志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一下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一些思路,结合这次会上要讨论的几个文件,请大家提意见。主要谈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改革开放20年,特别是近五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回顾。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跨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点上来考虑未来的培养问题。

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至今,20年的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成绩是巨大的。我们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制度,积累了学科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995年,正当国家从八五计划向九五计划过渡的期间,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国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研究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工作方针。从五年来的实践看,24字方针基本准确地反映了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本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总得来说执行的情况是好的。归纳一下,五年来,取得了以下一些方面的进展:

(一)调整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五年来,进行了两次学位授权审核,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批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硕士点,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时促进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研究生招生数在92年以来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从1995年的5.0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8.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在校生数从1995年的1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2%。均超过了原先预定的7%的发展速度。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量上的增长是在注意保证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分层次办学、调整结构、改善布局的指导思想下平稳进行的。

(二)修订、调整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引导、带动了各培养单位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654种调整到381种,减少了42%;同时根据需要增设了管理学门类。新专业目录体现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适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学科、专业的规划上奠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格局,为研究生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的新的基础。

(三)推进和探索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改革。一方面,加大了按一级学科行使学位授权的力度,共批准设置了一级学科博士点391个,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进行学科结构、培养方向调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位授予权单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规划,目的是使培养单位的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工作切实建立在长期建设的基础上,使学位审核工作更为有序,更为紧密地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四)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的设置和改革工作。研究制订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导、规范专业学位设置工作。增设了法律、教育、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农业推广、兽医学、公共管理等9个专业学位,加上原来的工商管理、建筑学专业学位,一共设置了11个种类的专业学位,同时成立了各专业学位的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基本形成了专业学位的体系框架,覆盖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行业和职业领域,增强了研究生教育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中,学位办会同学生司进行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的联考改革工作,会同高教司进行了七年制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调整、修订工作,会同人事司、师范司、社政司进行了各级各类师资专项培训工作。会同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司法部、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实施了行业系统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的工作,进行了对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方式培养的探索,加强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拓展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实际部门专业队伍素质的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的欢迎。

(五)规范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修订、颁布了新的关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规定。针对这项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如:举行全国

1 外语水平统测和学科综合水平测试;实行逐级申请学位的政策;将对同等学力人员的认定、审批权限下放到学位授予单位等。通过这次修订,使这方面的工作更为规范,更有利于保证质量。

(六)加强了评估工作。先后进行了“试办研究生院”的评估、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质量的评估、对前四批博士点、硕士点的合格评估。通过评估,撤销、暂停了一些学位授权点,为建立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形成授权有效期制积累了经验。

(七)强化了培养工作的质量意识。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培养工作质量调查,基本摸清了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份涉及面较宽的调研报告以及提交这次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者是以教育部社政司为主起草的)。先后在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召开了培养工作的专题研讨会,在面上引导培养单位注意抓培养工作的改革、抓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了首届评选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工作,激励了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评选出版了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评选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与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学制和教学领域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丰富了培养工作改革的内容。

(八)初步形成了国家、地方、研究生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为适应高教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近几年加强了省级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统筹权。通过逐步下放硕士学位点审批权给省级学位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点布局的调整,使研究生教育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下放导师审批权,使各培养单位对导师队伍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促进了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九)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扶持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如成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去年又进一步成立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鼓励成立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在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行为和质量的监督以及行业自律开始进行尝试和探索。

(十)加强了法规建设。进行了将学位条例修改为学位法的工作,并在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专业学位设置等领域制订了规范性法规。同时起草了评估方面的规定等。

总的来看,95年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研究生教育战线贯彻24字方针,在改革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有些改革是具有前瞻性的,为跨世纪的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形势是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今年制定并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等具体工作目标。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所有这些,为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知识经济成份的提高,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重心上移,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学校通过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经济发展对知识、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两基的逐步实现,广大公众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获取高等学历、学位的热情与愿望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消费领域,并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潜在的巨大投资渠道。

(四)经过2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0年左右重点学科建设和三年多“211工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上面所述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主要反映在如下三方面:

(1)国际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不断给我们制造麻烦,千方百计扼制我们的发展。通过大型跨国公司逐步从利用我国市场、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向直接利用我国的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发展,形式也从单纯吸引我国留学生向直接在我国举办科研机构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转变;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加快了高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印度制定了“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到2008年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的目标,同时强调了改革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显示出印度政府

2 要在新世纪发展信息技术,占领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几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均面临一个境外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如内蒙古大学? 乌兰巴托的蒙古大学,新疆大学? 塔什干大学,广西大学? 河内大学,延边大学? 韩国的大学,西藏? 印度,**与我们争夺民族影响力),与我国在高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展开竞争;港、台地区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采取种种措施吸引人才,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下个世纪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否在大陆?这是涉及国力、制度影响力的问题)。来自这三方面的挑战,构成了我们的巨大的外部压力。

(2)我国社会发展导致各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医药、政法、军事、管理等领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各种专业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发展也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推倒象牙塔,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不断高涨,这三方面构成了我国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压力。

(3)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李岚清同志最近明确提出,创新应当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注。但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培养模式、后勤体制、运行机制尚不适应等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大力推进并深化改革,这是来自研究生教育战线内部的压力。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目前也有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既有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又有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所占高等教育结构比例偏低,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研究生的优秀生源偏少。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对研究生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研究生教育布局上的不平衡性更显突出。

(二)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在一些学科、一些培养单位和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研究生导师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变。

(三)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所提出的要求,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能力培养等与社会实际部门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质量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如何提高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加强社会对办学质量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随着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上述问题使得研究生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同志们,机遇和挑战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动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改革和工作的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或缓解存在的问题,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全体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三、关于今后几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根据上述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工作基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对95年提出的24字方针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新的24字方针,即:“加强建设,积极发展;深化改革,分类指导;注重创新,保证质量”。(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问题,但改进培养离不开目标,离不开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希望大家就此进行讨论,提出意见,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今后几年我们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下面我就此谈三点意见。

(一)关于发展

(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是需求缺口,二是发展的空间与制约因素,三是发展机制问题)

1、需求与缺口。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末期,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各条战线比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均上了两个台阶。由此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巨大的。对研究生的需要已从高教、科研领域扩大到各行各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促进报考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度上升,99年的报考数突破了32万人。研究生招生数95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5%,远远超过了武汉会议确定的7%的发展速度。原先讲适度发展,是要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相适应,同时兼顾教育内部各个教育层次的发展速度比较协调。但从九五期间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看,智力因素的影响比重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源及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的影响,这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先导性,这样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影响和制约于经济的发展。

目前,各方面高学位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有40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1.5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约10万人,分别占教师总人数的3.8%和25%(北大、清华两校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到30%);而目前美国大学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所占比例为94.8%。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系统中平均每年就有1万2千多名高级职称人员退休,上述缺口需要大量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而我们1998年毕业的博士生不足8千人。这一短缺状况在高新技术领域尤其突出(以计算机学科为例,9

5、9

6、97三年毕业博士不到300,平均每年不到100。97年毕业计算机硕士1800左右,而我们的普通高校1000多所,软件企业2000多家,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其他企业上万家,还有科研院所。而且据统计,计算机人才的流失率(去外企和出国)在40%-60%之间)。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先一些研究生教育薄弱的省份,也提出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愿望强烈,如广西、云南、贵州等,西藏也作了规划,提出今后10年要培养300名博士,1000名硕士(目前博士为零,硕士为1位数)。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就是印度,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他们1998年软件产业总产值22亿美元,出口额18亿美元,而我国同期软件产值是4亿多美元,出口额不到2亿美元,除了语言、产业政策等原因外,主要就反映了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差距。)

2、发展空间与制约因素。

下面谈一谈研究生教育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制约因素。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有关的主要有国家科技发展与投入、导师队伍、本科教育规模以及住宿等后勤条件。

研究生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差别之一是直接需要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拉动。国家对科技发展投入的经费,以高等学校为例,1998年全国高校的科技经费总量为70亿,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比1997年的56亿增长了14亿,增幅为20%。按培养一名研究生需科研经费每年3-5万元计,大体上高校98年科技经费可支撑18万研究生。而去年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是6.7万名)在校生约15万人,尚有不多的发展空间。再以清华大学为例,1998年科研经费总额为4亿元,(招收的硕士生2200名,博士生700名),在校研究生为8000人,发展空间已不是很大。其次,看研究生的导师总量,1998年,全国高校共有教授3.1万人,其中至少3万人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另有副教授、副高职以上人员12.4万人;以其中的60%以上能指导研究生计算,应有指导教师约9万人。按每位导师年平均指导3名研究生计算,一年能指导研究生约为27万人。导师队伍的关键问题是素质,是水平问题。导师队伍的质量,特别是至立同志刚才说的既能教人学问,又能教人做人的导师还不是很多,而且无博士学位的指导博士的状况也还未完全改变,还必须下力气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顺便谈一个问题,这就是谈到研究生教育规模问题时,常常有同志拿美国的大学与中国的比,美国可授博士学位的大学约300所,我国目前已有270多所,因此认为我们的培养单位和授权学科应当稳定了,实际上在这方面我们和美国的直接可比性不大。美国的大学大多是理、工、农、医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而我国大学基本上是多科性的,从学科覆盖面上美国大学大体是我们的3倍,从学位授权角度,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所有学科都可以授学位,而我国的大学是若干学科,而且还是二级学科。从这方面看,美国的大学大体是我国大学授学位能力的10倍。这一点也反映在每年的授学位人数上。因此和美元、人民币一样有汇率比。还是从授学位人数、导师队伍等几方面比较为宜)。再看本科生的数量。1999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数为92万人;和研究生之比高于10:1。授学位的情况,98年我国授硕士学位约4万人,博士学位0.8万人,学士学位40多万,学士与硕士比是10:1,而美国大体上分别是100万、42万和3万,本科和研究生是10:4。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占56%,如每年授工商管理硕士(MBA)7万人、教育硕士(M.ed)9万名、法律硕士(J.D)3.5万名、医科专业学位(M.D)等3.5万名,而我国专业学位起步晚,已设置的MBA等6种专业学位在校生2.2万,只是硕士生在校生的12%,其中教育硕士三年累计不到3000人。因此,硕士学位在我国还是有较大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关于博士生规模的问题我想谈点个人看法。我国以往的统计数字往往笼统地给出本专科生数和研究生数,实际上专科生和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很大差别,甚至是质的差别。硕士除一部分给博士作预备(在美国这部分是过渡性的),基本上是各行业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而博士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师资和科研人员,从来就是所谓“精英教育”。象美国这样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年也就3万博士,而我国现在博士生招生每年已达2万。现在大量博士生或者从事的科研方向很难说是学科前沿,或者是长时间陷在导师的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说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拉动力还不高,因此博士生招生从这一点考虑应当稳定,否则质量会进一步下降)。

最后是后勤条件问题,特别是住宿,越是好的学校,这方面越不乐观。(按理说研究生应当住公寓形式,最好是卧室分间,起居室公用式。)不改革,不搞后勤社会化,后勤问题很快就会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从导师队伍、本科生规模上看,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问题是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严格导师的遴选。科研经费支

4 撑不容乐观,还需积极争取。而后勤问题则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既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促进其发展,以不断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要加快改革步伐,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培养条件,改进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这也是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

3、发展机制

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发展,应当逐步解决好发展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具有一定先导性的、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改革,需要时间,这不单单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教育几方面形成共识,共同努力。这种机制应当具有先导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先导性要求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科学的预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94年第二次全教会大力发展高专教育,稳定本科教育的例子。简述国际高等教育的几个发展趋势:综合化、国际化、终身化、大众化、产业化。简述下一步制定规划的设想)。调节性和适应性需要大幅度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逐步做到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改变国家教育拨款方式,国家根据科技发展和通过经费投入进行宏观调控,学校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社会需求量、就业机会、薪酬回报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引入一定的市场因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来逐步建立起上述机制。(举清华MBA收费的例子)。(建立发展机制是一个大课题,因此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应当如何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这种机制。)

发展还必须有配套的质量保证机制。这一点我在下面谈质量保证体系时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二)关于分类指导

95年24字方针中提出的有关内容是相对集中,主要思想是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相对集中在办学水平比较高的大学和学科、专业,通过相对集中,体现分层次办学的思想。这对于保证培养质量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95期间的发展,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北大、清华两校99年在校研究生数占全国的8%。33所研究生院的学校在校博士生数占全国的60%,在校硕士生数占41%)现在提分类指导,含义更宽了一些,既有按人才培养层次分类的含义,也有按不同地区分类的含义。分层次办学仍然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同时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规划不同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国家地域广大,发展极不平衡,很难一条政策打遍天下,一刀切,齐步走是绝对不行的。94年全教会要求大力发展地区性专业,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不能一刀切,要分类指导。有的地区可以,对有的地区来说就缺少前瞻性。)

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在深化改革上先行一步,主要通过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配套改革,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逐步引入市场因素的途径和方法,尽快建立与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研究生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及其培养单位,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制订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满足本地区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对于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对发展较慢的地区,要在弄清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政策,对所需增加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招生人数可以较多地通过现有计划的增量部分来调节解决。对发达地区,则应更多地通过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引入一定市场因素来解决。与此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发展较快的地区对发展较慢的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重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势,并将这一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输送给边远地区的培养单位,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举人民大学援藏的例子)。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分层次办学如何来分,由谁来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层次是否可以改变?第四个问题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如何向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如何支援西部地区?)

(三)关于研究生教育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与此同时,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工程硕士、法律硕士、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类研究生一般都是从实际单位招收,采取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结合实际单位的实际做论文,毕业后仍在原单位,减少了人才流失。如工程硕士的培养,面向国家大中型企业,定点、定向为企业培养硕士研究生,论文课题直接来源于现场。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又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人才,既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 5 力,又稳定了企业技术骨干队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

当然在应用性研究生的培养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解决的问题,不能改变大力培养应用类研究生、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国企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强国企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大中型国企的改革关系到我国经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研究生教育战线要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决定,进一步打破封闭模式,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为国企改革作出直接贡献。(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提出的第五个问题,即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适应需要、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更直接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运行和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方面。培养单位是培养工作改革和保证培养质量的主体,要推进培养工作的改革,首先应当给培养单位松绑,使他们有足够的改革空间。因此,我们在提交会议征求意见的主文件稿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度”。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工作,主文件也是针对培养问题的。也许有的同志会问既然培养工作是培养单位的责任,放手让培养单位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搞这样一个政府文件呢?我在这里做个说明,首先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不是指令性文件;其次,文件的内容是经过大量调研,有的是经过多年试点工作总结提炼出来的;再次有些内容是针对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的,有些改革内容则是突破了学位条例实施细则的,有这样一个文件便于各单位在改革时有所依据。文件涉及到的改革内容大体有三类,一类是政策性的,如关于外语课的设置、弹性学制、非全日制培养方式等;一类是建议性的,主要集中在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方面;一类是国家要出台的一些措施,如设立“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加强研究生院建设等。希望各位代表主要就培养问题畅开思路,畅所欲言,多提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关于如何办、怎么办方面的建议。(这也是我的第六个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培养工作,在这方面政府发挥什么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研究生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保持和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保持并不断提高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高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我国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的质量,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但是,在质量问题上,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改进和提高培养质量,才能保持和不断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同时,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质量保证体系,使研究生教育在保持一定规模增长的同时,提高培养质量,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明确的组织体系和一定的工作流程,对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持续的过程控制和不断的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体系。我们初步考虑为一个三三结构体系,第一个“三”是国家、地方、培养单位三级管理部门,即: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省教委、省级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及研究生管理部门。第二个“三”是招生或水平测试、学位授权审核以及质量评估三条线。最后一个“三”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位授予单位这三个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对质量保证做出贡献。从国家和地方这两个层次上看,除了通过对培养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评审和评估为对质量进行宏观监控外,主要应建立使培养单位对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予以保证的政策和相应的体制环境,为培养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活动提供动力和体制上的支持。培养单位的质量活动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贯穿于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整个过程,它的重点是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组织从不同侧面参与质量保证工作。这一三三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各有分工,又互相衔接、互相监督制约,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法规可依,共同构成一

6 个能够确保质量的有机整体。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关政策和措施也要相应出台。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把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我的第七个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以后,如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一个高素质、高效率、了解国情、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能把握和引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局和发展趋势的国家政府部门。

第八个问题是学校自主办学需要什么样的法制环境和自律机制。

第九个问题是如何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对高校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的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我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了一些意见,也提出一些问题,供各位专家和同志们在讨论时参考。我想再强调一点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多、承担的责任之重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更大成就。

谢谢大家。

第五篇:做一个勇于创新的青年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21世纪的接班人,应该成为刻苦创业。“造福人类的一代;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一代;向往明天,创新未来的一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创新,就要虚心向前人学习。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正告诉我们:青要胜于蓝,既要虚心向前人学习,又要敢于超过前人。也正是那些虚心学习前人又敢于超过前人的人创造着社会,并不断推动着社会。

要创新,就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开括前进;不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我们应该像一代伟人一样,做一个艰苦创业,造福人类,为了创造未来美好的前景而勇于创新,用于开括前进的青年。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更需要有点精神,因为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中,生活道路一帆风顺,没有经力过大风大浪。我们要舍弃古人的东西,自创一番天地,这才是有志男儿,这才是创新精神。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建设和保卫21世纪的中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祖国的振兴而奋斗,为保卫21世纪的中国而献身。 让我们拥有点精神,实现自己多彩的梦想。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进入小康社会中,永立世界强国之林。

9年级12班:盛斌颖指导老师:许存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营销总监岗位说明书下一篇:用友办公自动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