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2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业余体校、少体校、体育学校,虽然名称不同,但大体都可划作为培养体育人才而生的中低等教育院校,简称为少体校。体校,香饽饽不香了从50年代开始,为改善并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立了各个项目的国家队,各省、市、县的地方政府成立专业队、体育学校及其他形式的运动队伍。

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篇1:

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摘 要: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基础。与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 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萎缩、学校体育工作 不容乐观等多方面的挑战。青少年体育司成立一年来代表政府履行着自己义不容辞的指导、 管理、服务和监管的责任。面对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要求,我国 青少年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

Important Measures Facilita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hina’s Sports

——On the 1st Anniversary of Dept. of Juvenile Sports of the General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ZHONG Bingshu

(Beijing Sport Un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Key words: juvenil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2010年开始,本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当世界以慨叹的目光,打量中国体育“从极度落后发展成为成就卓著、举世瞩目的体育大 国”[1]60年不平凡的拼搏时,“中国体育依靠60年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宝贵经 验,已经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的奋斗历程。”[2]此后,应该靠什么保证中国 体育60年辉煌成就的持续性?中国体育必须做出回答。

“不断探索、创建和完善具有特色、富有实效的发展体育的中国模式。”“进一步认真 履行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2010年初 全国体育局长会议新的远见开始凝聚,新的任务迫在眉睫。其中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 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就显得更加紧迫。

1 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毛泽东同志针对学生健康 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要求“要把学校体育工作 搞好……要发展少年业余训练”。江泽民同志也强调“保证和提高亿万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体 能素质,始终是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2007年胡锦涛同志主持通过的7号文件,明确 要求“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 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3]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能够身体力行 ,用在青少 年时代练就的健康体魄为祖国的建设鞠躬尽瘁。另外,“劳卫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系列法规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青少年体质的提高和优秀体育后 备人才的培养。历史经验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为我 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多方面挑战

与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体育发展现状仍存在相当的差距。15 岁以上人口经常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23.5%,[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体育后备 人才培养规模萎缩,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建设出现危机。学校体育工作不容乐观。 学校担心体育课发生危险,因噎废食,把单双杠、丢沙包统统列为危险项目;家长只关心文 化课成绩,怕体育活动占用学习时间,很少顾及孩子健康;学校更多想提高升学率,重智育 轻体育,重考试分数轻身体锻炼;地方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关心不够,资体育设施投资不 够,校园场馆开放开放,导致青少年学生无处可锻炼。现阶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刻不 容缓。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搞体育的人往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受这种观念的 影响,人们看到的只是体育运动的健体作用,忽略了体育运动对人智商和情商的双重培养功 能。其实,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是体育和教育的手段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的重要途径,塑造着被训练者的体育精神、道德品质。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无从解释运动 员在运动场上表现出的体育道德、优良作风、过人才智、拼搏精神是如何形成并成了各行各 业学习榜样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下,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北京孩子每天学习 时间约为14.4 h,上海学生13.2 h,广东学生11.9 h。[5]这种做法造成的结果 是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眼睛近视率居高不下;[6]新兵 体质差影响部队正常训练;体育锻炼和课余训练被排挤,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 要求,中小学业余训练无法维系。致使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呼吁“把中 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呼吁“加快教育改革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12月就加强学校体育工 作出台《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提出“把加强学校体育 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7]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或过分强调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 度等生物学指标,使体育教学带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趋于军事化、程式化,忽视或压 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或过分强调“快乐”,“放羊式”教学,学生想怎么玩 就怎么玩,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或“健康第一”被“升学率第一 ”所替代,体育教学也步应试后尘,注重学生运动会成绩,忽略学生体育教育。[8]

长期以来,在传统苦练观念影响下,长期、反复的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导致或诱发运 动性伤病,致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群体出现较高的运动损伤比率;运 动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学习和其他活动。“体育系统内各级各类体校文化教育师资严 重薄弱,文化课难受重视。运动员承担的大量训练和比赛任务,又严重挤占了文化学习的时 间,学训矛盾突出;省级以上的专业队长于运动训练,短于文化教育,有的地方虽然挂了运 动技术学院的牌子,但往往重文凭不重文化,文化课甚至形同虚设,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 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体校培养目标单一,学生如果不能成为尖子运动员,既无文化 ,又无技能,难以就业。”致使我国高收入家庭不愿意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比例高达77.8% ,中等收入家庭为74.6%,低收入家庭也达69.8%。[9]

长期以来,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 及恶性肿瘤等疾患。中国疾控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 1亿人以上。就在青少年体育司正式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当天,湖南永州发生了枪杀法 官事件,其它诸如校园伤害事件,富士康13跳等等,都需要我们关注人的心理健康。体育运 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容置疑,因此加强体育运动,关注今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能 够减少明天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体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数据 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而我国只有0.7%。在我国,居于体育产 业核心地位的体育竞赛市场始终开发不力,其中的问题多样,但全民体育意识的薄弱是制约 我国体育市场开发的重要因素。今天再不努力转变青少年体育观念,未来的体育产业在哪里 。没有在青年时期培养出的体育观念做基础,成年后参与终身体育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低, 体育产业、赛事开发等都将成为失去发展根基。只有全民体育观念转变,把参与体育、观赏 体育作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全面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3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3.1 各国重视对现代人格的培养在“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 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0]的时代,世界各国为了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 上的发展态 势,都在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以培养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年青一代。 国外许多国家能从基础教育抓起,把体育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

日本“把在‘轻松愉快’中培育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今后孩 子们必须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 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严于自律、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协调、感情丰富和充满 人性。更要有能强健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11]

韩国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必须是:具有很高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生存的人;具有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能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懂得劳动 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精神的实干的人。[12]

美国公布了21世纪美国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了解整个世界、跳出思维的局限、懂得聪 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13]

尽管各国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不同,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都要求所培养的人必 须具有现代人格。

3.2 开创我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工作新起点  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强调“增强青 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 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支持。”[14]

2007年,我国教育部发文,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5]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3]

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009年8月8日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全民健身日”诞生,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 群众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9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 加1小时体育活动,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运动会,要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远足、 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体育活动,以切实保障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权益,增强他们的 体质健康水平。”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地方各 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整合工 作,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16]

2010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青少年体育司,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和推 进青少年体育工作。

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要求,“切实加强青少年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 ”[17]

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的萎缩,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客观上 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体育总局成立青少年体育司的科学决断, 坚定了人们从危机看生机的决心,预示着中国青少年体育管理的新的发展起点。

4 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健康合格的接班人

4.1 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民族昌盛、社会进步、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 养良好品 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3]“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 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和谐机制,一种财富基石。”[18]

“强健而活跃的身体对培养强健而活跃的头脑至关重要。”“如果孩子能在一生中早 早地养成对体育运动的爱好,成年以后,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活跃好动的人。如果他们成为活 跃的成年人,他们可能会避免他们的祖父母现在正面临的命运:渐渐陷入轻微的认知损伤, 最后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得出如此的结论并号召人们要像光顾 图书馆一样光顾体育馆。[19]

此时此刻,国家体育总局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的政府指导,把加强青少年体育摆在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 认识,摆在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来认识,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广 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关系到我国体育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我国青少年在未来 发展中能否拥有健全的现代人格。

4.2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现代社会中体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运 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法》也有同样条款,因此任何公民均 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和义务。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 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要大力 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20]这对各 级政府和体育 系统加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正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其“根 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1] 学校体育工 作也应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 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青少年体育司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的关怀,是新时期开展我国 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青少司成立一年来,对全国业余训练、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 总局各项目中心青少年体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调研,制定的《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 ,为今后开展青少年体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5 青少年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青少年体育工作,勇于创新,努力开创新局面,国家体 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成立一年来代表政府履行着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5.1 把青少年身心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中国的学校体育是有组织的、带有强制性的体育教育过程,它有别于以健身为主要目的 的群众体育,有别于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 和结合部。从历史过程来看,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中国青少年体育,抓住了中国人 的体育。搞好学校体育,要求体育部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作,通过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的实 施和学生体质的监测,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把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 况,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指 导职责。

5.2 建立管理体制,构建运行机制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规范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性质、任务、评价指标等,使其在政府 的监控和调控下逐步推进。要构建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制约青少年体 育工作的关键问题。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 建立教练员、体育教师综合考核办法,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强化培育全面发展人的意识和观 念。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管理职责。

5.3 构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业余训练是中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 人才及群众体育骨干的重要任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青少年业余训练主要的组织形式。搞好业余训练,需要体育部门加强 与各级教育部门的配合,完善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指导和推动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服务职能。

5.4 丰富青少年体育的服务功能关心、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加大社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投入,加大体育场地建 设力度,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对青少年开放,是青少年体育得以发展 的基础。丰富青少年体育的内涵,发挥多元化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积极与社会力量 结合。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调动全社会参与青少年体育投 入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资本加快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呼吁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关心和投入 ,需要体育部门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和发展规 划,组织协调重大综合性青少年体育比赛和体育交流活动,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 青少年体育服务网络。在这方面,青少年体育司履行着自己的监管责任。

6 小 结

人类历史往往由那些影响巨大、引出历史变化的重大事件引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 中国人、对中国体育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她标志着“靠多拿金牌证明中国人行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已完成,中国体育要实现更高的目标,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22]。每一次的重大 事件,往往 引起目标的变化,常常带来调整的机遇;每一次抓住机遇的调整,都会成就影响深远的变化 。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又一次站到新的历 史起点。

参考文献:

[1] 刘鹏.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新中国体育60年[J].求是,2009(16 ):27-29.

[2] 刘鹏局长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10-11-28.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 7-05-25.

[4]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9-02-27.

[5] 王怡.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不相关[N].北京晚报,2009-03-18.

[6] 学生体质呈连年下降趋势[N].中国体育报,2007-03-6.

[7]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教体艺[2006]5号.

[8] 慈鑫.只求名次体育教学也步应试后尘[N].中国青年报,2007-05-12.

[9] 数字解析羽毛球业训的昨天和今天[N].中国体育报,2003-01-13.

[10] 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N].人民日报,2006-08-31.

[11] 蔡宝来,徐李洁.21世纪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2 ):4.

[12] 刘力南.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项战略措施——调整培养目标[J].教育研究,1997 (10):15.

[13] 美国《时代》周刊发文称美国教育制度正在落伍[N].新民晚报,2006-12-11.

[14]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新华网,2007-4-23.

[1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

[16]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 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号.

[16]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中国政府 网,2011-02-24.

[18] 刘鹏局长在2010年全国群体工作会上的讲话,群体司,2010-03-30.

[19] 〔美〕玛丽•卡迈克尔.更强•更快•更聪明[J].美国新闻周刊,2007-03-26.

[20]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1-03-16.

[21]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学习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国新闻网,2008-02-23.

[22] 袁伟民.现在是中国体育转型的最佳时机.新华网,2009-10-10.

作者:钟秉枢

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篇2:

少年体校何去何从

业余体校、少体校、体育学校,虽然名称不同,但大体都可划作为培养体育人才而生的中低等教育院校,简称为少体校。

体校,香饽饽不香了

从50年代开始,为改善并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立了各个项目的国家队,各省、市、县的地方政府成立专业队、体育学校及其他形式的运动队伍。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人员也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享受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运动员退役后也大多由国家安排工作,国家承担各级体校直至国家优秀运动队的一切费用。就1952年的体训班的运动员来说,享受军队排长级别的标准,每人每月9元钱的伙食补贴,衣服上印有中央体训班标志的干部服。

在这一大背景下,少体校的待遇自然也不会差。在上世纪80年代,体校队员毕业享有中专或大专待遇,干部编制,毕业分配后,有一个城镇户口和一份体面的工作。同时,供应、运动训练补助亦有一定的标准,吃穿有保障。举国体制之下,为祖国体育实力而生的他们可谓令人羡慕。

少体校是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实际上体育人才的成材率很低。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曾组织乒乓球等6个项目的运动员进行文化考试,结果令人堪忧。作为基层体育训练单位,体校围绕金牌转的要求过于单一,在封闭的运动训练环境中忽视了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统计显示,10%的体校学生能够进入上一级体工队,另有10%可以继续升学,而剩下的孩子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跟不上同龄人,国家包分配中专毕业的体育学校学生时,他们还有退路,而如今双向选择就业,大部分企业、单位都不需要体育人才,缺少文化课学习又使得他们在应试考试中处于劣势,少体校培养模式可谓危机重重,队员们出路何在成为严峻问题。

让体校先成为学校

其实,顾名思义,体校就是一个培养体育人才的学校,它首先是一个学校,然后才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地方。但是,在追求金牌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体校忘记了体校首先是学校这一事实,让一些人成功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陷入了困难境地。教育的缺失,使得体校学生和退役运动员在未来的生活中困难重重。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如今体校遭遇招生“瓶颈”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想让体校突破当下遭遇的招生“瓶颈”,关键在于要让体校先成为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的培养,确保培养出来的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长远来说,必须让体校“回归”学校。

实际上,在国外很少有体校,他们的学校通常只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他们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全部都是在普通学校里完成,而且成绩同样非常突出。在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浙江省温州体校在文化课方面,体校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市教育发展规划,教学经费纳入市教育行政经费,教学工作由市教育局直接指导监督,文化课教师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由市教育局统一调配。这些内容正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号文件)的要求。

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在青少年运动员教育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和教育部联办体育中专及少儿体校;省级青少年比赛推行文化考试,不合格者取消比赛资格;2013年新一轮体育后备基地认定工作将采取一票否决制,如果文化教育考评不过关,即使曾经培养出后来拿到奥运会金牌的队员,也予认定。

作者:本刊综合

业余体校文化教育论文 篇3:

社会环境不同 体校改革必行


一些家庭更愿意让孩子掌握一两项专业运动技能,对将来升学有不少好处。

北京是具有教育和体育传统的大城市,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有众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之所以向43岁的杨海滨了解业余体校的情况,因为他学的是文科,并非体育出身,调任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不过两年,此前大部分时间是在高校等教育机构任职。中国体育多年呼唤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有教育工作背景的杨海滨与长年在体育圈里的人视角不尽相同。

访谈从如何评价业余体校的历史作用说起。

杨海滨:青少年业余体校是北京竞技人才的摇篮。上世纪60年代的庄则栋、80年代的郎平、新世纪初叶的张怡宁等人,就是这些体校选拔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代表作。在传统体制下,业余体校成为北京市竞技体育出成绩、出人才的主渠道,有些项目甚至是唯一渠道。至今,体育界中的老辈人说起业余体校,仍保有一份深深的情结。

北京市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几次变动,区县多达20个,近年来不断调整,这对业余体校的布局会有一定影响。加之所处位置和环境差异,发展中既有共性的矛盾,也有要靠自身积极探索出路的难题。突出的问题还在生源。

杨海滨:直到现在,北京城郊16个区县的青少年业余体校都还在运行。这些体校规模和项目设置不尽相同,但近年来招生难的情况普遍存在。前些年曾经出现主要生源是外地学生的情况,这两年政策调整后,限制招收外地学生,招收多名本地学生才能搭上一名外地学生,而本地生源又明显不足。

从生源结构看,通常说的中产家庭更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训练,掌握一两项专业运动技能,对将来升学有不少好处。这些孩子受家庭影响,文化学习普遍成绩不错,考大学大都不成问题,之所以参加体育训练,无非是多一些高考录取的选择,能有加分当然更好。但是,要从这些孩子当中选拔培养竞技体育专门人才,动员他们参加专业竞技训练,家长这一关就很难过。尽管他们都支持和鼓励孩子练点什么,可绝不是想当运动员。这在现实社会中也很正常,付出多、风险大,孩子可能从兴趣出发,而家长则要理智得多。

这种情况已经超出体育选材范畴,是一个特定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在体育人才培养当中的反映。以往,中国体育曾经专门到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和山区挑选苗子,认为他们吃苦、肯练、好管,在一些训练艰苦枯燥和体能类项目上,成材率相对较高。实践中,在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等大赛实现突破的运动员有不少是这样选拔和培养的。

杨海滨:经过几十年经济建设,北京市已经不存在绝对贫困之地,城乡孩子没有那么大的差别,生活条件变好,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再把竞技体育视为一技之长,借以改变经济状况和人生命运。同时,因为体育训练需要时间和精力保证,势必对文化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多数家长都会觉得不划算。这种想法不完全因为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就是有兩个孩子,家长也还是会选择让他们读书升学。所以,训练与读书的冲突更集中反映了体育与教育的矛盾。

业余体育学校,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完成普通中小学教育之余开展专业教育的学校。既为学校,教育部门就必须尽到责任,认真监管。但是,长期以来,业余体校学生脱离或半脱离普通中小学,文化教育与竞技训练比重颠倒,综合素质不高,出路不畅。

杨海滨:生源是办学的重要基础。北京市的基层业余体校同样存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压力,但都比不上招生的难度。就算孩子乐意、家长同意,现在培养人才的方式越来越多,选择的目标、标准也越来越多,体育部门对社会多元化培养竞技人才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利益方面的问题和政策也要重视起来。

在尚无解决良策的时候,一方面是专业运动队抱怨后继乏人,说明业余体校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还难以替代,另一方面业余体校招生难,说明从体制到观念的改革不能再拖了,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
北京的体校是许多人的美好回忆。

东城体校足球队在比赛中。

作者:汪大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管理论文下一篇:高速铁路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