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辅以肾上腺素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效果分析

2022-10-17

大肠息肉为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 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其中的腺瘤性息肉与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是一种癌前病变[1], 因此, 一经发现宜立即切除。在结肠息肉检查率不断提高及治疗技术不断改进下, 内镜下进行大肠息肉的切除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此种手术既满足了患者对微创的要求, 降低了治疗费用, 而且有效的降低了大肠癌的发生率。临床最为常用的是高频电切, 对细长蒂和直径小的息肉切除效果满意, 但对直径大的广基息肉, 切除难度大, 且容易出现出血现象, 引发穿孔的危险。我院在进行内镜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前先注射肾上腺素, 取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2年来单纯采用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42例患者 (对照组) 和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再行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51例患者 (观察组) , 2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所有的患者在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压、心率等, 并排除恶性肿瘤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前进行肠道清洁, 禁食8h, 利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将镜插入至回盲部, 进行息肉的检查。发现息肉后, 仔细观察息肉的位置、大小、蒂的有无、息肉表面情况等, 确定息肉情况后, 根据息肉的大小、形状和性质进行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于息肉直径在0.5cm以下的患者采用电热钳灼除, 而息肉直径在0.5cm以上的患者采用圈套器。息肉切除后将息肉送往病理检查, 创面给予抑酸剂、黏膜剂, 并给予恰当抗生素, 并禁食2餐,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询问患者有无腹痛, 大便情况, 告诫患者勿做剧烈运动。

观察组:检查方法同于对照组, 在进行息肉处理前先注射1∶10000肾上腺素2~20mL, 肾上腺素量根据息肉抬高情况而定。待注射肾上腺素的息肉体积变小后, 套入圈套器, 慢慢收拢, 将息肉轻提起, 待息肉表面为深紫色后, 进行高频电切。术后处理同于对照组。

1.3 观察项目

观察2组术后出血情况、有无穿孔并发症、术后复查愈合和复发情况。

1.4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通过χ2检验, P<0.0 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2组患者主要为腺瘤型息肉、错构瘤型、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见表2。

2.2 2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

2组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手术, 均未出现腹痛和穿孔情况, 对照组术后3d创面出血渗血, 出血率为7.14%, 观察组无出血现象,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随访3个月中, 2组复查均未发现复发情况, 愈合良好。

3 讨论

3.1 大肠息肉的病症分析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变的情况下, 大肠息肉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大肠息肉好发于结肠, 尤以直、乙状结肠多见, 有学者报道其检查率分布为26.6%及35.8%[2], 本组研究中2组患者与以往研究特点相符合。大肠腺瘤性息肉尤其是腺瘤型息肉是导致大肠癌的主要原因, 一般腺瘤型息肉体积越大, 癌变几率越高, 从本组研究病理结果可以看出, 腺瘤型息肉占主要, 因对大肠息肉的治疗对预防大肠癌有重要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2 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分析

内镜下进行大肠息肉切除在临床已有多年的历史, 由于此手术能够避免传统手术剖腹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 而且经济实惠、简单易行, 逐渐成为结肠癌前期病变、筛选早期结肠癌、降低结肠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3], 同时还能够减少单纯机械摘除术中并发出血的危险。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已是临床较为成熟的治疗大肠息肉的方法, 对长蒂和直径小的息肉效果尤为突出, 但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 对于粗蒂和直径大的息肉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大出血和穿孔。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 针对不同类型的息肉采用不同方式处理, 我们的做法是息肉直径在0.5cm以下的患者采用电热钳灼除, 而息肉直径在0.5cm以上的患者采用圈套器。能够针对不同大小和部位的息肉进行切除, 且能有效的减少出血。

3.3 术后出血的处理

由于高频电切术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高热烧灼息肉再进行切除, 虽然此种方法高效、方便, 但术后出血是此种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如何减少术后出血并发症成为临床需要攻克的难题。我们的做法是在电切前注射肾上腺素, 能够让血管收缩, 血管类纤维蛋白变性, 致使血管腔狭窄、闭塞甚者形成血栓, 从而达到减少术后出血的并发症。同时能够增加粘膜下层的厚度, 发挥液体垫的作用, 在电凝时起到缓冲作用, 从而避免肠道深层组织被灼伤, 防止发生穿孔[4]。从本组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中未出现1例术后创面出血, 而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 证明术前注射肾上腺术的有效性。

3.4 手术成功的关键

内镜下进行高频电凝电切手术虽然已是比较成熟的手术, 但要想手术圆满成功,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出现出血现象不仅与操作有关, 而且与术前准备也有密切关系, 因此术前要认真检查胃肠和凝血功能, 对患者出血有预见性的准备, 同时要对所用仪器进行调试,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 肠道的清洁:内镜检查和手术成功与否, 与肠道准备有密切关系, 由于手术对术野要求比较高, 因此, 肠道一定要保持清洁, 我们的做法是术前禁食, 给予口服蓖麻油, 禁止用甘露醇; (3) 息肉处理:在处理有蒂息肉时, 将内镜调整到最佳位置, 以保证切除时能够让套圈自根部将息肉完全切除, 收缩圈套时, 缓慢用力, 避免用力过度致使蒂部勒断造成出血。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辅以肾上腺素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2年来单纯采用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42例患者 (对照组) 和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再行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51例患者 (观察组) 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均一次性切除成功, 对照组中有4例术后3d创面出血渗血, 观察组无出血现象, 随访3个月中, 2组均无复发和不适。结论 内镜下行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疗效确切, 而辅以肾上腺素能够减少创面出血的发生, 让手术更安全, 促进康复。

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高频电凝切除,肾上腺素

参考文献

[1] 刘厚钰, 姚礼庆.现代内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29~238.

[2] 郑芝田.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02~706.

[3] 刘勤发.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临床疗[J].海南医学, 2008, 19 (7) :74~75.

[4] 陈学清, 卢俊勇, 姜泊, 等.注射肾上腺素减少体积辅助结肠巨大息肉内镜下摘除[J].现在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8, 10 (3) :184~1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激励机制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下一篇:浅析高级中学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