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麻醉在局麻下鼻内镜术中应用

2022-11-05

目前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多采用全身麻醉。但是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费用高等问题一直未很好解决, 随着手术中局部麻醉方法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 局麻下开展鼻内镜手术逐渐被患者接受, 该院对部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采用了静脉强化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的方法, 效果良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该院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强化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组64例;对照组:全身麻醉组64例, 其中观察组鼻内镜鼻窦手术64例 (同时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28例, 分型:Ⅱ型2期[1]40例, Ⅱ型3期13例, Ⅲ型11例) ;对照组鼻内镜鼻窦手术64例 (同时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23例, 分型:Ⅱ型2期38例, Ⅱ型3期16例, Ⅲ型10例) 。围手术期处理2组患者均相同。

1.2 麻醉方法

观察组, 首先应用1%丁卡因20mL加入0.1%肾上腺素2mL浸湿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收缩鼻腔黏膜;1%利多卡因10mL加入0.1%肾上腺素0.1mL, 局部阻滞麻醉患侧眶下神经, 于患侧鼻道复合体部位黏膜下局部浸润麻醉。切开钩突时静推盐酸派替啶50mg+异丙嗪25mg, 然后缓慢静推丙泊酚, 用量在80~300mg之间。对照组, 气管内插管复合麻醉。麻醉诱导:丙泊酚1~2mg/kg、芬太尼2~4ug/kg、维库嗅铵0.1mg/kg, 万可松静脉快速推注给药, 术中丙泊酚静脉加异氟醚吸入维持, 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需要时采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

1.3 术后随访

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 (0分无痛, 10分剧痛) 。进行住院手术治疗总体评价表总结, 包括VAS评分、出血量、治愈率、手术费用、患者自我评价等。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患者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分值属于轻度疼痛。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组 (P<0.05) 。术后6个月治愈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3 讨论

合适的麻醉方式对鼻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全身麻醉是目前该手术的主流方式, 病人依从性好, 手术精细程度高[2], 但也有不利于眼部等周围器官症状观察, 易发生眼、眶并发症等缺点[3]。全身麻醉对于全身重要器官及系统有较大影响, 术后有可能出现血压波动, 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麻醉技术及手术器械的改进, 提出了局部麻醉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可行性。目前大多数的患者是属于Ⅰ与Ⅱ型的鼻窦炎患者, 如果经过正规的围手术期治疗, 可以使炎症状态得到了良好控制, 术中观察病变较清晰, 这也为局部麻醉下手术提供了基础。该院进行了局部麻醉联合静脉强化麻醉的临床研究。其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临床疗效、卫生经济学等四方面观察组的优点显著, 同时大部分患者获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因此, 该观察认为, 局部麻醉联合静脉强化麻醉的手术效果与全身麻醉无明显差异, 但患者对住院手术过程的总体评价优于全身麻醉, 值得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强化麻醉联合局部麻醉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该院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128例, 随机分成2组, 即观察组:静脉强化麻醉联合局部麻醉组;对照组:全身麻醉组, 观察术中出血量、治愈率、费用、患者自我评价等。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患者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愈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麻醉联合局部麻醉行鼻内镜手术安全有效。

关键词:强化麻醉,局部麻醉,鼻内镜手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134.

[2] 朱伟, 沈彤, 张旭文, 等.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麻醉问题[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11 (3) :130~132.

[3] 许庚.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3, 28:284~2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下一篇: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现状及趋势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