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现状调查——基于嘉兴学院的数据分析

2023-02-07

一、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消息,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834万人,超过2018年14万人,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难”并不是指找不到工作,而是指大学生不能高效、适时地找到与自己专业、特征等相契合的岗位。“就业难”受多种因素影响,就业环境就是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环境是由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等诸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日趋重视,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校的学生扩招与企业人员的精简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态势,此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就业预期过高而忽视自身实际能力的问题,造成了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认知一方面是对内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是对职业的认知。正确的就业认知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实现就业。本文以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方面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状况,为国内相关研究实证资料,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6.2%。研究对象涵盖了大一(21.9%)、大二(37.0%)、大三(28.6%)、大四(12.5%)四个年段,涉及专业包括了工科类(22.3%)、理科类(8.5%)、艺术类(7.5%)、经管类(30%)、文史类(10.3%)、医学类(9%)、教育类(7.7%)以及其他(4.7%),其中男女性别比分别占比34.7%和65.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别占比43.7%和56.3%;政治面貌中,中共党员占比2.7%,预备党员占比8.7%,共青团员占比86.3%,其他占比2.3%;样本数据来源广泛。

三、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现状

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现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期望高但综合实力不足、自我实现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独立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有待提升、不同群体对就业环境认知存在差异等方面。

(一)就业期望高但综合实力不足

从目标行业的选择上来看,39.0%的大学生希望未来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等相关工作,21.7%的大学生选择三资企业。从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来看(见图3-1),19.3%的大学生想要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46.0%的大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其他较发达城市工作。在择业时,高达73.3%的大学生表示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才愿意入职。由此可见,稳定、待遇好、专业对口的工作深受大学生青睐。相较于上一代人,当代大学生多数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受精英教育和家庭期望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在更好的环境中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好的工作岗位也要求求职者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体现在过硬的专业笔试能力,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中,71.3%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必将有很大一部分人无法实现自己的就业期望,若他们不肯降低工作预期,那么只能面临失业的局面。

(二)自我实现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在就业准备的调查中,28.6%的大学生通过兼职实习获取工作经验,26.0%的大学生进行了知识技能的积累,16.9%的大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收集工作信息,了解职位要求,只有8.8%的大学生还未准备。由此可见,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大学生涯中利用好宝贵的时间而非虚度光阴,他们通过多样化的就业准备,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扩大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应对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就业目的的调查中(见表3-1),大学生选择“提升自我,实现价值”的占35.6%,选择“获取收入”的占34.2%,而选择“为社会做贡献”的仅占9.1%。在问及大学生“是否愿意至条件艰苦地区就业”的意愿倾向上,表示不愿意的大学生占51.0%,有国家政策才愿意的大学生占20.3%。基层、偏远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工作条件都不及大城市,但却急需高素质人才开发建设以提高整体生产力水平,但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兴趣及金钱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宁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至偏远地区就业,漠视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三)独立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在“家庭背景对获得就业机会的影响”调查中,45.7%的大学生认为有影响但主要是靠自身实力,27.3%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可见,多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把自身实力置于成功就业的首要因素,而不依赖于家庭提供给自己的资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更加善于思考,表达个性而非成为温室的花朵。从父母对子女职业选择的态度中来看(见图3-2),大学生父母选择提供建议的占68.3%,选择放任自由的占27.0%,而选择直接干预的只占4.7%。大学生父母在子女择业问题上显得民主开放,给予了大学生极大的自由,这也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问及大学生“将来择业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选择“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能力”不够的大学生占17.3%,超过选择“没有家庭背景支撑”(14.7%)的比例。当今的大学生无论家庭条件好坏,多是在父母的悉心陪护下长大的,他们高度自尊自爱,很有可能接受不了来自社会的否定与批评,受挫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四)不同群体对就业环境认知存在差异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是否有创业想法上有显著差异。在对男女大学生的创业想法调查中,卡方检验的p值小于0.05,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创业想法上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创业想法并开始为此准备的男生占21.2%,女生占5.6%;没有这方面打算的男生占36.5%,女生占52.0%,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创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时间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时间选择的调查中,卡方检验的p值小于0.05,表明各个年级在就业准备时间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选择进大学就准备的大一占26.9%,大二占18%,大三占14.3%,大四占11.1%;选择毕业前半年进行就业准备的大一占11.5%,大二占25.2%,大三占31.0%,大四占48.1%,说明年级越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早做就业准备。

四、结论与建议

本课题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大学生就业期望高但综合实力不足;2.大学生自我实现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3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有待提升;4.不同群体对就业环境认知存在差异。

本课题组对嘉兴学院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现状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校园、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既表现出敢闯敢拼的自我实现精神和独立意识,又演变成出功利化、自我化倾向。第二,高校扩招造成社会劳动力供过于求;此外,学校忽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相关就业技能缺乏。第三,大学生在良好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同时,家长的过分溺爱,也会导致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缺乏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第四,大学生自身由于生理、心理、能力、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对就业环境认知存在差异。为改善就业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促进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克服偏见,做到人尽其用;校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建设;家长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争取的就业、择业观,改善大学生就业认知偏差,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个人要独立自主,敢于拼搏,同时也要脚踏实地,调整心态,理性择业。

摘要:本文以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状况展开调查,分析产生就业环境认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认知偏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就业环境认知

参考文献

[1] 岳杰勇.90后大学生对就业环境认知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08):86-91.

[2] 勾晓晴,臧爽.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研究现状[J].科教文汇,2017(04):146-148;153.

[3] 蒲青江.“90后”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3):66-6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利多卡因应用于人工流产的分析论文下一篇:公路建设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