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就业探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

2023-01-31

中国加入WTO后, 国际间的经贸活动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量快速增长, 随之衍生的国际货物运输也得到快速发展, 对国际货物运输方面人才需求, 特别是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高等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以培养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特点, 决定着它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力军, 但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 专业的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 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困扰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一大难题。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社会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大, 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育现状是:毕业生就业困难, 而相关企业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 大量的毕业生经过在校的系统学习, 仍然需要用人单位进行较长时间、多方面的岗位培训才能上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不相符合。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使用教材很多是本科教材缩减后冠之以高职高专教材;教学中理论有余而实训不足, 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 特别是实训内容和条件方面又不能满足行业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 以技能应用为目的。这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必须从行业领域有效的岗位需求中去探索, 也就是对职业岗位群的分布情况、工作特点以及相应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针对岗位特点, 确定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最终指导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应用型课程体系。

2 企业的岗位与能力要求

根据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调查, 货代企业的岗位群主要有国际货代销售员、国际货代操作员、国际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 分布情况与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有关。大型货代企业分工较细, 按岗位不同具体分工协作;规模较小的企业则要求一专多能, 往往一个员工要承担多项岗位职能。岗位群的具体职能要求如下。

(1) 国际货代销售员:要求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跟踪国际运输市场动态、对市场信息及时整理和分析, 向客户提供适当及时的信息资讯。通过市场调研、业务洽谈等活动, 搜集市场信息, 根据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采取适宜的销售策略和手段, 制定销售计划, 努力开发客户资源。职业资格证书有:国际货代员, 商务部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发证。

(2) 国际货代操作员:负责快速、及时地把相关单证送抵外协单位 (或客户) , 及时反馈海关、运输公司、港口业务动态的最新信息。安全、迅速地把重要单据 (提单、核销单、发票、报关手册等) 送抵客户。从业者不仅要懂得国际货运代理、现代物流等相关知识, 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还须熟悉相关法规、监督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有:国际货代员, 商务部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发证。

(3) 国际单证员:快速、准确制作操作过程所涉及的单证, 合理、及时安排所涉及的每一个操作流程, 确保所有操作流畅无误, 准确、及时处理与客户往来的单证, 快速反馈必要的信息给客户, 做好全程跟踪, 提供最大客户满意度。职业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 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发证。

(4) 报关员:需要熟悉掌握海关的基本法规、海关监管制度、海关操作程序、进出口贸易估算、外贸运输和保险等知识。经海关注册, 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 取得国家海关总署颁发的《报关员资格证书》是做报关员必备条件。

(5) 报检员:在外贸企业、代理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门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应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熟悉检验检疫有关法律, 掌握报检业务基础知识和业务流程, 并能独立进行实际操作, 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报检员资格证书》是报检员必备条件。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人员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岗位能力, 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具备对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控能力。

3 技能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应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针对工作岗位的特点和岗位能力分析, 确立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设计教学体系和培育方案, 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注意基础理论教学以基本够用为限度、应用型实践性教学以学生熟练掌握为标准, 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强调专业基础教育、关注实践环节的同时, 强调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沟通的技能并重, 强调综合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专业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突出实践性特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技能应用型课程体系结构, 也就是按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安排课程, 以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实施课程设计。其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强化学生在国际货运代理岗位上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力度。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 还需要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要求来设计、组织、实施课程结构和内容。将岗位就业所需的基本素质融入公共基础课类课程, 该类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现多样化, 如讲座、专题片、参观等, 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岗位就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相应的职业基础课课程, 采用专题讨论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注意理论深度, 强调实务性;将岗位就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扩展延伸技术融入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课程, 采用课堂教学和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设置要把握经济动向, 掌握最新资料, 注视热点问题, 进行适当调整;将岗位就业所需的技能融入职业实训课程, 采用模拟或企业实际操作, 根据岗位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将岗位就业准入所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融入所有相关课程。

4 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教学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已大幅度提高, 但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仍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距离, 还存在用记忆知识的多少来检验和反映教学效果, 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终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来设计实践课程体系, 不仅在实践课程中安排模拟上机, 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和深化, 还需设计系统的职业技能实训课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 实验实训与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

4.1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密切结合, 既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要培养学生必需的业务技能, 成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一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课程实训。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一些课程本质上就具有实践特点, 如:国际贸易实务是报关与国际货运的一门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不单讨论国际贸易理论, 而且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 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是一位货代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基础, 要求“精讲多练”, 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等。二是针对业务运作中的重要环节设计的单项能力实训项目。如:外贸单证实习, 由于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单证是交易双方交接货物的依据, 单证工作是对外贸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单据的缮制、签证、审核等进行详细讨论、大量练习, 使学生掌握在贸易过程中每一环节 (特别是货运环节) 相应的单证缮制和运行过程, 达到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知识、技能等方面满足单证工作的要求。三是综合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职业素质于一体的综合技能应用实训项目, 它需要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知识, 并加强业务岗位的模拟和现场操作, 如报关与国际货运模拟实习、顶岗实习, 以各种国际货物运输方式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国际贸易运输和报关报检为背景, 针对国际贸易运输中市场销售、货运操作、单证制作、报关报检等主要业务进行训练。

4.2 实训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校内实验、实训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 校外实训是培养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 (1) 校内实验、实训。由于国际货运及相关企业对客户资料等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 加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认为实习生没有工作经验, 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 校外实习受到一定限制, 校内实验、实训就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校内实验、实训主要对学生进行国际贸易运输专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 报关与国际货运仿真模拟实验室应运而生, 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校外实训。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仅靠校内实训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尤其是随着国际贸易运输业务的快速发展,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对学生参加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 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 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 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也可以大大降低学生毕业后失业的风险, 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3) 创办经营实体。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创建或独立创办经营实体, 尝试“公司化运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可以联合创建“国际货代公司”或“报关行”, 让学生直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 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提高处理国际贸易运输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注:职业技能知识涵盖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 识包括:国际货运代理 (揽货和操作) 、国际商务单证、报关、报检等。

4.3 教学考核体系与方法的建设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等, 考核的方法根据实践的性质和内容, 可选择采用项目考核库、跟踪评判、问答考核、审阅报告、巡回调查、考证代替等方式。项目考核库可由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多个考核项目, 如报关与国际货运模拟实习, 其中可以设计出单证制作、报关、报检、货运代理操作等项目操作考题, 学生在考试前10分钟抽签确定考核项目, 以该项目考核成绩和平时的跟踪评判成绩综合评定报关与国际货运模拟实习的成绩。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上, 应强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 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 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4.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如果说实训的场所和先进的设备是教学必备的硬件, 那么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教学必需的软件, 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目前,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和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师, 他们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但实践经验不足, 尤其缺乏技能操作经验。高职的实践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 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 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对这些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可以通过不断钻研业务, 改革教学方法, 参加社会实践, 脱产到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自有教师的业务素质,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可以采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 这些外聘教师都是来自报关与国际货代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特别是实践课程, 关系到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 是否适应企业实际需求。因此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专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文章分析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育现状和企业的岗位与能力要求, 根据企业岗位与能力要求, 深入探讨技能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运,技能应用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 刘守义, 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梁春梅.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

[3] 陈峰.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6.

[4] 蒋筱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

[5] 范建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发展战略, 改革与战略[J].2005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型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论文下一篇: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