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研究说课稿

2023-01-15

第一篇:二氧化碳的研究说课稿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这是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介绍的第二种气体制取,通过两种气体制取对比,使学生掌握运用简单装置制取某些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上好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② 通过师生、学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重点突破:(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四、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基本技能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对一般方法进行归纳概括时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五、教法、学法

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导学案与PPT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学案给学生参与提供帮助,关注学生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PPT可以展示素材和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加强同伴互助,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利用评价激励学生。

学习方法有两个体现和四个突出。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活动,学习检测来体现教学设计层次性;从学案导学,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情境体验来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实验为基础,突出知识的形成,以练评为手段,突出知识的理解,以思维为核心,突出知识的深化,以习题为载体,突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本节课主要有6个环节):

情境引入----合作探究-----风采展示 ----总结提升-----当堂检测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猜谜语:

有一种物质,农民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员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二氧化碳)

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同学们想亲自动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吗?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本节课我们就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合作探究(本环节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并讨论它们是否在实验室中可行?引出探究活动一,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选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心,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探究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 A、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何反应物不同,装置就不同? 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C、收集氧气为何可以用这两种方法? 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在教学中本人将相关比较以表格形式列出,用多媒体展示,一边引导学生回忆氧气制取的装置一边归纳出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应考虑的因素。

(3)投影教材P111有关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相关仪器进行组装,鼓励他们设计多种方案。这样的设计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并让小组间交流各自的优缺点,反思自己设计装置的不足,进而选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让成功的学生体验创新发现的乐趣,让思维受限制的同学豁然开朗,并激起思维共鸣,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探究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明确了制取装置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该如何操作、如何检验、如何验满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示范:检验、验满的方法。 (2)学生完整的亲自体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三)风采展示

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对本组所做的实验从原理,装置的选择,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质疑或者补充使知识完整。

(四)总结提升------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把本节课的收获、感受或者体会与同学们交流,进行总结本节内容。最后教师出示本节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点、疏漏点,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当堂检测

我设置了5个小题,第

1、2题是基础知识,第3题是考察了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装置,第4题是一道知识迁移题。第5题是趣味实验:鸡蛋潜水,把鸡蛋壳放入醋酸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其中的奥妙。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检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七、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能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难点。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药品: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结束语:

课堂教学中追求的境界:

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调动。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去体验, 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克服, 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的课题进行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首先我来谈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配合教学大纲,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法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2)通过最终成功的操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出色的完成一系列探究试验。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

当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问,适当的引导、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

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学法指导

1、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习: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六、教学过程

1、悬疑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大家想不想抓住这妖怪呢?

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课上展示一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信息:

三种方法、两套装置;检密、验满、检验、收集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习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2)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我将几套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幻灯片投影,并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并进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操作。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面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2)自选仪器,自主设计新方案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从仪器库中选择仪器,并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的自由挥洒。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极少数学生选择了单孔塞,多数学生选择了双孔塞配合长颈漏斗,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有孔塑料板,弹簧夹。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

刚才我提到主线,悬疑和温故体现的是提问和分问,体验这个环节则体现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下面我来谈一下应用结论。

4、收获

请用你认为最适宜的药品,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去收集、验满、检验。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5、延伸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七、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和验满

1、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四、延伸:

实验室制取气体

原料:价格便宜、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

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分层练习: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始终贯穿着提——分——实——分——应这一探究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当然还有不足。

第三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宣化二中

杨懿颖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二中的杨懿颖,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分别进行研说。

一、说教材

我将从这4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1. 说课标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1. 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 说教材中的地位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又为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说教学目标 4. 说重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没有现象,必须借助指示剂才能验证,学生对石蕊不熟悉,因此这一条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校倡导生本教育。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分组讨论法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有: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问题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校倡导五环教学模式:

第一个环节: 情景预设,导入新课

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到: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我选择了一个干冰灭火的趣味实验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导入,这个视频是这样的。

这段视频选自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视频中,地上摆放着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主持人将干冰倒入热水中,瞬间产生大量的白雾,较矮的蜡烛全部熄灭,而较高的蜡烛仍然燃烧着,并呈现出了“I Love U”的字样。通过问题1:白色固体是什么?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告诉学生白色固体是固态二氧化碳,引入新课。通过问题2:为什么矮的蜡烛熄灭?引发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伏笔。

第二个环节:任务呈现,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幻灯片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达成目标

1.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共设置了四个实验。 1. 蜡烛台阶实验

课本中传统的蜡烛台阶实验在实际操作时不易成功,经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是倒入的角度不正确而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二是如果蜡烛燃着时间稍长,由于温度高,很难倒进CO2而导致实验失败。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烧杯中放入这样一个挡板,实验时,从挡板的一侧缓缓倒入CO2,另一侧的低、高两支蜡烛依次熄灭。

改进后,大大提高了该实验的成功率,与视频引入相呼应。 2. 检验可乐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考试说明中提到:“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因此我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个利用身边的物质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的实验。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检验可乐中溢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本实验由学生完成。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成后将实验原理给学生呈现出来。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实验过程、领悟实验原理。

3. 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对这一描述没有定量地体现出来,学生对这一描述感受不深,也没有体现出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因此,我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观看视频)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从5毫升变成了3毫升,说明有2毫升溶于了水,下拉活塞有气泡产生,说明压强变小,二氧化碳溶解得量变少。

改进实验的优点是①材料易得,学生在家中也可以动手做此实验(可用小苏打与食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②现象明显,该实验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做好了准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实验结果比理论值略小,引导学生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原因可能有两点①在吸入二氧化碳时可能已有一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不易溶于水的氧气、氮气。

改进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课本上是这样设计的。该实验难点在于石蕊是学生一无所知的物质,必须通过实验铺垫,先让学生意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那么就可以用石蕊来检验酸,若变红说明有酸生成。因此得出结论:水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生成酸。通过加热、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这个知识点。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理念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中。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用途。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提出问题1: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温室效应。

问题2: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有哪些?引出低碳生活理念。

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能源、环境与化学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物质观。 下一环节,“当堂检测,检测目标”。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

第五个环节:知识梳理,情感升华

通过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五、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第四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教材以硫酸型酸雨为背景,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主线,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本节课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它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学生建立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也是学生学习了氯、溴、碘、钠、镁、铝、铁、硅、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硫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因此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对硫酸型酸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建立“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且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学习者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学生的思维仍不够严谨,虽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SO2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实验探究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并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和发现事物。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并且将三维目标溶合于探究的过程中,以期达到有机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②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②通过实验探究得到SO2的性质,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知道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知道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关于欧洲的一个火山爆发向高空喷发了大量硫化物,形成了酸性极强的酸雨的新闻,引出酸雨的危害,并用多媒体展示被酸雨腐蚀前后的森林、花草、建筑等的对比图,让同学思考:什么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如何认识二氧化硫?

使学生了解酸雨对我们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展示]事先收集好的一瓶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观察颜色、闻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得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板书]

一、SO2的物理性质

问题1:二氧化硫能否溶于水?如果能溶于水,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具体又如何?让同学设计实验来证明。

通过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将会做出自己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做两个演示实验①教材中观察与思考的【实验1】②水加入到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矿泉水瓶中,矿泉水瓶憋了。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并解释现象。 继续追问:SO2溶于水仅仅只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

二、SO2的化学性质

联系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3,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测SO2水溶液的酸碱性,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生成的是亚硫酸,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于此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板书]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H2O反应:SO2+H2O

H2SO3

然后通过让学生加热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得出结论:H2SO3不稳定会分解,所以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问题2: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让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以及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通过回忆以及实验,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然后一一进行实验验证,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板书]②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③与盐反应

问题3:SO2除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之外还具有其它性质吗?

演示SO2使品红褪色的实验,使同学们认识到SO2有漂白作用,通过与Cl2的漂白实验对比,学生可得出 “二氧化硫漂白性是暂时的,而且漂白范围不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板书]

2、漂白性:不稳定、范围不广

问题4:橙色的 Br2水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通过此实验的探究,既回顾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又引出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在探究过 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学生将很容易推测出SO2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被氧化为SO24。教师进一步给出氯化钡、过氧化氢、稀盐酸等药品,让同学们自行操作实验进行SO2被H2O2氧化的实验,并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重难点的突破。

[板书]

3、还原性和氧化性 【知识回应,联系生活】

问题5:空气中也有强氧化剂,SO2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我再对同学的发言点评,通过SO2 的还原性解释其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上与引课时设计的情景相呼应,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板书]

三、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1、形成

问题6:既然酸雨有如此大的危害,如何防止酸雨呢?

将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环境学家、化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防治酸雨的方法。采取这样的角色扮演的模式让同学们在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感受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板书]

2、防治

【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一、SO2的物理性质

二、SO2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H2O反应:SO2+H2O②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③与盐反应

2、漂白性:不稳定、范围不广

3、还原性和氧化性

Br2+SO2+2H2O=2HBr+H2SO4 SO2+H2O2=H2SO4

三、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1、形成SO2+H2O

H2SO3

H2SO3

2H2SO3+O2=2H2SO4

2、防治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上册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学科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理念就是围绕“突出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基本理念来设计。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CO2的性质。它是初中化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部分,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本节课所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和强化,而且激发了他们做实验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尝试自我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熟练地操作相关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设计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方案;

体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过程和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自我设计实验,熟练地操作相关的实验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三、学情分析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二氧化碳的应用事例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某些性质在前面的内容学生已有接触,但这些知识比较表面、零碎,因此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进一步系统化的学习。所以,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本堂课我利用建构主义认识理论,将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 设计好学生实验,确定好有效性的实验,利用实验来呈现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我这堂课所要贯彻的一个重要科学思想。但正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学生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我主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我所要强调的两点有: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情景导入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总结归纳法

五、学法指导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设计方案,开展探究;

3、互动交流,归纳总结。

六、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趣味导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第一个环节:趣味导入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我采用【趣味问答】的形式,通过“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温故而知新,加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深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为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畅所欲言】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及我们的生活常识,说说对二氧化碳了解。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问题引入,实验探究 首先,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密度确实比空气大呢?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实验并展示:

实验1:向一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口袋下沉

实验2: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由于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将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实验,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我们了解CO2的密度,并且通过实验2的现象,还能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能供给呼吸。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接下来鼓励学生对CO2的溶解性进行探究,考虑到这一部分实验原理简单易懂,学生还是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实验:

方法1:收集一集气瓶CO2 ,加入半瓶子的水,振荡,然后倒置过来; 方法2:收集一塑料瓶CO2 ,加入半瓶子的水,振荡;

以上两个实验都可以说明CO2 能溶解在水中,并利用此性质,来生产饮料和汽水,[展示] 一瓶可乐。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汽水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从而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

以上是对CO2物理性质的探究,在学习物理性质时,我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通过追问我这里(可乐)装了二氧化碳吗?请问我们如何来设计实验证明里面的气体就是CO2气体呢?学生设计实验:

方法:打开一瓶汽水,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可乐瓶口,将逸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将通过这 个有趣的水变“牛奶”实验,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并归纳出其反应原理。这里我将会跟学生强调这个实验是检验CO2的常用方法,要学生理解并牢记这个知识点。

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回顾刚才的实验,瓶子变瘪,我们理解为CO2气体变少,即CO2 溶解在了水中。导致瓶子内压变小。那请大家再思考一下,瓶子被CO2 变少的原因除了因为CO2 溶解在水中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即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并演示【实验】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和普通水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将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

【提出质疑】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学生质疑,提出猜想:

1、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实验:【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稀醋酸

2、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水

3、把紫色花放放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4、把喷水后的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最后再通过加热滴有石蕊试剂的碳酸溶液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 【学习到这里,CO2的性质基本上已经学习完毕。于是进入第三个环节,课后小结。】 第三个环节 课后小结

【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我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四个环节 巩固练习

【而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于是进入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第五个环节 课后探究 【家庭实验】 自制汽水:

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

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妇产科每章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房产测绘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