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2022-10-25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大全)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 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 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

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五、教学流程:

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 、CO 、CO2 、H2CO3 、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 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 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 (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2)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 (3)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

七、教学重点:C、CO 、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八、教学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型: 复习课

十、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黑板

第二篇:第六、七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应用单元知识小结

1、金刚石、石墨、C60,他们是物质(填“同种”或“不同种”),所以把这几种物质放在一起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类似的物质还有白磷和红磷,也是属于种物质)。

2、金刚石、石墨、C60 ,由于他们的组成元素都是元素,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填“相同”或“不同”),而物理性质,原因是。但这几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都(填“活泼”或“不活泼”),原因是地下部分烤焦的原因是。

3、① ,但金刚石 (填“能”或“不能”)导电。

②石墨的质地,可用于制作和;石墨还有性,可用于制作电极。 ③焦炭、活性炭、木炭等由于有结构,所以有吸附能力,他们的吸附性属于性质,利用其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和,制白糖就是用活性炭来脱色。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高温时碳能发生许多反应,如:①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时反应方程式为:,氧气不足时反应方程式为:。 ②碳和氧化铜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 ③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②③两反应都是还原反应,但③中反应也是反应。这两种反应中的碳是剂,CuO,Fe2O3是剂。

5、① CO2的物理性质是色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②CO2的化学性质:a. 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其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不稳定,容易分解,反应为。b.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

6、CO2的用途有

7、空气中CO2含量增多会造成效应,为防止空气中CO2增多应

8、①CO的物理性质是色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但基本接近;

②CO的化学性质:a. 可燃性: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b.还原性:CO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现象为:

c.CO的毒性:CO有毒的原因是

10、燃烧的条件是:①②③所以,灭火的依据是:只要破坏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灭火的方法有:①②③

11、爆炸指,如面粉、煤粉等在有限的空间中燃烧能发生爆炸。

12、三大化石燃料指、、。

13、干馏指,干馏是变化。分馏指,分馏是变化。

1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煤气主要成分是,石油主要由元素组成,煤主要是由元素组成,“可燃冰”主要含。

15、a.燃料充分燃烧必须考虑 ①②b.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应采取①②③

C.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有①②③

16、比较清洁的燃料有氢气、乙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但最清洁的燃料是。

在学习的道路上你并不感到孤独,要知道有许多同龄人和你一样在不停的攀登,不停地赶路!!!

第 1 页,共 3页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铅笔的故事素材教案

有关铅笔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的人真的是用铅做笔芯,后来有个牧羊人在一个被大风连根拔起的大树留下的坑里发现了石墨,刚开始用石墨做铅笔芯的时候很容易破碎和折断,于是人们就把石墨碾成粉,掺入粘土,然后烧制而成,这样就不容易折断了 还可以通过配比控制铅笔的硬度,铅笔的型号就是这样来的 。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有铅笔供应,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命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而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铅笔芯。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B"是英文“Black"(黑)的开头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考试时用来涂答题卡的铅笔标号一般为“2B”。

根据铅笔的硬度,偏硬为H,偏软为B,b-black(黑的深度),h-hard(硬度) 目前我见过的最高型号为12B和12H,而不画画的人大多是没有见过6H以上和6B以上铅笔的。决定铅笔硬度的因素为制作铅笔芯的石墨中掺入粘土的多少(粘土为最常见的增硬剂,也许还有别的),掺入粘土越多,铅笔越硬,反之越软

HB铅笔MS为粘土和石墨对半的铅芯H数越高,铅芯越硬,字迹就越淡,B数越高,铅芯越软,字迹越浓,当然也就越容易断,削时要小心。一般写字用HB到2H的铅笔,画素描起稿一般用6B-9B,上浅色调子则是HB到3H左右 速写一般用8B以上。

第四篇: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原因,了解一些碳单质的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

5.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步骤。 6.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低碳生活、碳纳米材料的热点问题及温室效应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2、 同时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化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做中学”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达到熟练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目的,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建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二、教学过程

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先让学生填写基础导学学案,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复习计划; 【创设情境】

设置关于碳父及其化合物的趣味故事引入复习 【角色扮演】

1、学生活动: 让一名学生扮演一氧化碳,进行自我介绍

2、通过介绍进而帮助学生回忆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并完善

3、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张二氧化碳的个人名片 【对抗竞赛与分组合作】

幻灯片投影关于单质碳的知识并以抢答竞赛的形式完成 【对比归纳】

以表格方式对比归纳碳的化合物及其单质碳(金刚石、石墨、C60)各两组物质的性质及用途的异同 【提出问题】

1、 建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物质相互转化的网络图

2、 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介绍典型反应的现象以及所属反应类型 【巩固达标】

【实验探究】设置碳酸盐检验的探究实验,学生演示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二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三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四 、教具准备

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 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五、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2.学习 碳的化学性质

[投影]资料: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设问]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回顾提问]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O2CO2 [介绍]当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总结板书]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2C+O

2CO2(充分燃烧) 2CO(不充分燃烧) [引导]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交流]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粉末中有红色物质。分析得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设问]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都已确定,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板演] 2CuO+C 2Cu+CO2↑

1 [分析]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讨论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 [讲解并板书]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练习]焦炭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 2Fe2O3+3C

4Fe+3CO2↑

请问:

这个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属于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回答]此反应是还原反应,其中碳具有还原性。 [介绍]工业上常利用碳的还原性,制取多种金属。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总结了碳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了还原反应及还原性的概念。 七 、布置作业 习题

6、

7、5,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

CO2(充分燃烧) 2C+O2

2Cu+CO2↑

2CO(不充分燃烧) (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2CuO+C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听教育专家讲座有感下一篇:天津大寺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