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2024-05-07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精选12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第1篇

1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拉姆萨尔公约 (Ramsar Convention) 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具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维持区域水平衡, 控制环境污染, 调节局部小气候, 提供丰富物产和美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本身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 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 并建设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 以便人们进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 以及休闲娱乐等若干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的宗旨是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近于自然景观状态, 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 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从而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

而为了保护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天然湿地类型, 又出现了城市湿地公园这一概念。所谓城市湿地公园, 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 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以形成湿地保护、知识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在于生态性、自然性和主题性, 它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 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城市湿地公园的必备条件如下:必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 占地面积必须达到33hm2以上;必须具有天然湿地类型, 或具有一定代表性;必须具有观赏、科普教育, 以及科研价值。此外, 城市湿地公园还应具有自然生态特质、社会效益特质和经济效益特质 (表1) 。

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一些理论基础, 其中包括:

2.1 生态恢复理论

恢复生态学主要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优化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 使得该湿地变回稳定的生态系统。

2.2 生态美学理论

生态美学, 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具体运用到园林景观规划领域, 则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建立美观的景观造型, 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 景观的布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游憩规划理论

游憩是闲暇时间内所发生的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一切积极健康的活动, 其规划理论包括游憩发展理论与游憩空间布局理论。游憩发展理论是对游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 是游憩空间布局理论的研究基础。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在湿地公园中建立一定数量的游乐设施, 以便游客能够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3 国内外相关案例介绍

湿地保护经历了过度开垦和破坏、保护和控制利用、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3个阶段, 目前, 加强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湿地研究学界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开始, 就有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开始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恢复生物栖息地,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而言, 国内湿地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在湿地恢复及湿地保护策略等方面相对滞后, 近些年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下面以国内的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外的伦敦湿地公园为例, 介绍下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

3.1 国内案例———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湿地公园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 总面积15.63km2, 是我国首批开放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于2006年4月30日正式开园。湿地公园内自然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水平高, 有沼泽湿地、河流草丛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湿地, 动植物种类繁多, 尤以白鹭闻名。镜湖湿地公园作为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以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的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 水上游线更是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湿地美景, 体验悠闲情调的游览方式, 沿河多个景点串连成线, 不管是走水路还是陆路, 都让游客们目不暇接。

3.2 国外案例———伦敦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畔, 公园距离市中心只有5km, 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路程, 交通十分便利, 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共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及沼泽组成。设计者将湿地分为6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区域, 各个区域的湿地通过园路和蜿蜒的水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个湿地公园的布局是以主湖为中心, 其余水域围绕其错落分布, 形成多样的湿地水系、地形地势, 如同一个湿地博物馆, 它既保护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 又为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近湿地、接触湿地生物、游览湿地的机会, 是一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较早, 各方面也相对完善, 可以作为我国进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非常好的学习对象。虽然我国城市湿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跟风科学论证不足, 择地设计不合理,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政策与制度亟待完善, 缺乏大量人才和成熟技术等。所以, 前期足够的科学论证, 正确选择湿地位置, 完善的设计、建设, 以及管理等, 是之后进行城市湿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4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 在项目设计中, 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 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 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 信江中下游, 因“涟漪旋其中, 雄鹰舞其上”而得名, 地理位置优越, 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 东至白露河, 南至浙赣铁路线, 西至西湖路东侧, 北至老206国道, 规划面积约100.8hm2。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 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 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 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 分析周边用地性质, 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 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 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 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 景观以水为主题, 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 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 建设生态廊道, 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 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 融入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 成为城市生态绿肺, 带动旅游发展, 引领绿色环保理念, 宣传健康运动生活, 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 生态建设规划。

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 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 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 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 (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 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 大量栽植乡土树种, 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 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 即绿网和蓝网, 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 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 必须实行保护优先, 恢复先行, 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 恢复场地记忆, 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 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 设计理念———“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鹰在天空飞翔, 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 我们以“鸢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 构成独特的结构, 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

本次设计的重点之一是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 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 形成有一定净化层次的自净生态系统, 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季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 与水体接触面积大, 形成密集的过滤层, 起到过滤作用。而且湿地植物发达的通气组织不断向地下输氧, 从而使根区附近变成好氧环境, 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好氧分解。人工湿地系统在具备好氧条件的同时, 由于系统独特的结构设计, 使得整个系统下部存在永久饱水层, 形成了系统底部局部厌氧的环境, 这种好氧与厌氧条件的共存为根区的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了不同的适宜的小环境, 水生植物对氧的传递释放以及植物凋落物也有利于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 必将促进废水中N、P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直接吸收。同时可以硝化底泥, 从而加速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进一步净化水质。

4.2.4 湿地公园景观之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也是景观视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 植物的配置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此湿地公园内的植物分为3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和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采用缓坡护岸的方法, 植物在种植的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在水生植物欣赏区域内, 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玉簪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等净化功能较强的植物一起搭配, 成带状或片状种植, 形成一定的规模, 展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 林下增加玉簪、蝴蝶花、紫萼等耐阴湿的植物, 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 形成季相色彩丰富和突出林面倒影的景观效果。

本次设计采用多层次复层立交的仿自然群落的配置手法, 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绿量, 同时兼顾不同空间的景观要求达到疏密有致。针对不同的水深及面积形状选择相应的水生植物, 主要水生植物的种类有挺水植物如荷花、莲花、鸢尾、菖蒲、芦苇等, 浮叶植物如睡莲, 滨水植物的种类主要有垂柳、池杉、水杉、水松等。4.2.5湿地公园景观之交通组织与绿道规划。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道路由堤顶景观通道、主要游步道路、二级游步道路、三级游步道路构成。一级游步道是园内的交通干道和区域游览的主要道路, 要求自行车可以通行。在主路的基础上, 建设二级及三级游步道, 大多布设在林下, 沿路进行了景观设计, 即满足行人、车行要求, 又满足生态景观要求。

公园规划统一整体的绿道系统, 沿着河流旁边、特色景观周边, 利用桥体的下穿、形成整体绿色环境的、具备城市观光性、独立性强、无障碍的、贯穿性的绿道系统 (自行车骑行路线) , 并将绿道系统贯穿各个景观节点、弘扬健康运动休闲生活。

4.3 自然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世间万物皆源于自然, 归于自然。在大的层面上从主轴的起点处设计自然风貌的芦苇滩涂, 主轴线中段为经过人工仿自然的生态中央公园, 再过渡到蕴含水文化的河道景观, 最终在主轴的终点回归到生态的芦苇滩涂, 寓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是从自然中来回归到自然中去;在细节的处理上, 使用可回收的钢木材料、生态的碎石路面、低养护耐贫瘠的当地原生植物, 保护城市生态圈。

驳岸有利于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水体的自净等生态作用。湿地驳岸形式设计为:混凝土驳岸、石砌岸、水泥砖砌岸、自然式土岸、网箱式驳岸等。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 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 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而本设计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湿地驳岸、草坡驳岸、沙滩护坡、石块护坡, 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 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 既防止了水土流失, 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 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4.4 主题理念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本计划中, 贯穿全园轴线的主题是———水的记忆。水是一座城市的源动力, 是文明的起源。本设计融入江南水乡情景, 如清淤围垦, 信江抗洪, 渔市买卖, 码头上搬运工等, 形成一组连续关联的情景节点, 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在新城水道的长流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动, 将曾经的故事源远流长。

5 结论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本文通过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这一具体案例探求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建设的一般规律, 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结论:湿地植物景观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主体, 也是湿地公园发挥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最主要载体;水岸环境的生态化处理方式是城市湿地公园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园的重要特征, 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 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和生态的自然式驳岸。通过对园区水体设计以及植物配置, 维持森林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营造舒适、优美的水体生态景观, 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林业出版社, 2005.

[2]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R], (2005) 97号.

[3]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Z].2002.

[4]王宪礼, 李秀珍.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1997, 16 (1) , 12-18.

[5]王浩, 汪辉, 王胜永, 孙新旺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6]崔保山.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特征变化及其可持续性问题[J].生态学杂志, 1999, 18 (2) , 43-49.

[7]关午军, 李路平.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J].重庆建筑, 2006 (3) :43-47.

[8]王凌, 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1:39-41.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第2篇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地理位臵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臵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

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 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植运用乔、灌、草相结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灰色景观带”和城市河流---“蓝色景观带”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带”作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5、亲水的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沿某某河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开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河边布臵铺装硬地,布臵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里上的惬意,同时,又可在立面上丰富河道景观。

6、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娱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臵了园路,达到线型流畅,步移景异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臵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为指导

遵循某某新城区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建筑及小品、石景、绿化造景等造园要素,突出湿地主题,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提高某某新城区的城市品味。

2、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

注重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使整体环境具有较好的景观观赏性,同时使某某湿地公园景观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以及景观特色。

3、选择性的保留部分现有树木

该地块经过褪耕还林建设,现有植被覆盖率较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在新的环境景观建设时,尤其是园林建筑和小品建设,应有选择的保护好现存乔灌木,并根据景观建设的需要,采用乔灌草多层次配臵造景的手法,增加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以提高植物群落的景观品味。

4、园林建筑和小品体现时代特征并融入自然环境

园林建筑和小品既要具有现代所必须的设施和便利,体现时代特征,又要在外形上力求与湿地生态风格相符。

5、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继承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湿地公园完整的环境体系,使建筑及小品能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成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五、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和总体构思

某某河原为农业生产灌溉用的农灌河,周边均为农田,菜地。随着某某县城建设的发展,该项目周边规划为城市功能用地,滨江大道南侧为某某一中,河道的性质亦将转变成县城景观河道。因此设计的目标是将规划范围内的滨水绿带建造成某某县城带状开放性滨江湿地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通过滨河绿地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调节周边自然环境的氛围和城市色彩。

湿地公园的初步分为五大功能区:

1、湿地生态景观区

2、水上运动休闲区

3、疏林草地区

4、百鸟园自然生态区

5、农耕民俗文化区。

六、空间意境构想

1、意境构想

沿湖滨景观道徐行,喧闹声渐渐远去,主游路两边绿树林立;某某河长河似练,春水东流。水溶于景,景包含水,粼光闪耀,轻舞妞扬,明月之夜,把酒临 风或泛舟其上,“舟遥遥以清风飘飘以征衣”,桃源胜景乍现眼前,心情随之雀跃奔腾,波澜不惊的紊流荡起细致涟漪,远处花木葱郁,青翠欲滴,亭台廊架隐于山林中;时而空间感受狭长,时而豁然开朗,空气中慢慢弥漫晨露,令人浮想。

2、景观设计意境:

湿地觅趣、栈桥卧波、荷塘诗意、蛙鸣鱼跃 绿波引胜、鱼舟唱晚、四季花溪、杉杉相印、碧野芳踪、竹翠桃碧、阳光溪地、秋色生辉 林深鸟鸣、桑青水碧、层林尽染、芦荡掩映

七、景观元素和景观主题设计构思

1、景观主题一 水景

水,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水是极为重要的构图元素。设计中经常利用设臵湖泊,池泽,流泉,匕瀑等水景来丰富景观,调节生态,甚或作为组织空间的脉络。

人见流水而思源,登高山而望远,进庙堂而思佛追古。水为万物之灵,生命之源。水令人致远,石令人思古。临近水边,使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静谧和平。

水,更赋予公园以最自然的灵性美感,穿越曲折苍劲的老松木板桥,蜿蜒的卵石水溪,各种嶙峋的露头石或散点或成组的摆放,半掩半露;各种奇花异木弥漫开的是带有森林的气味;耳闻某某河哗哗的水声,溶于景内,鸟语花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通过有意的设计,将人与自然交流的精神境界合并,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本案萃取了中外园林设计精华,充分利用某某河下游滚水坝建成后,水道变宽、水流变缓,因地制宜,引某某河水进入园区,形成小溪在林间穿行的景观效果,并在各景观节点则设臵旱地喷泉、亲水平台等,构成景观设计的高潮,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如此点、线、面结合,使水景设计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空间富于变化。

2、景观主题二 驳岸线;

某某河岸线多为不规则驳岸,蜿蜒回旋,结合湖畔郁郁葱葱的林带,成萦绕迂回之势,水清木华,空间峰回路转,虚实退进,千姿百态。沿湖而行,水流勃勃,落英纷纷,美不胜收。将白然引在身边,成就长远以来人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梦想。

3、景观主题三 园路;

本园的道路基本以 “曲路”和“直路” 构筑。曲路延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做法,萦绕迂回,曲径通幽令人不禁浮想联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路是采用带有西方景观设计的时尚。在平面脉络的规划上,以直线与曲线交替变化,穿插交切,融合贯通,让整个路脉系统“顺”起来,同时多变的园路铺装形式和现代与传统材料的交叉运用使园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实现“移步换景,景随步移”。

在立面垂直空间的处理上强调了空间之间互相交错与流动,增加了公园的通透性;公园的台阶坡道、绿地高低错位,叠泉流瀑,亭廊的点缀,地形有机的波动,串连各组景观,构造出一个大气、舒展、蜿蜒的空间。

4、景观主题四 园桥

景观设计中有桥可造,可谓锦上添花。我们的先辈有着非常优秀的造桥技术和艺术。去江南看看,那里有数不尽的桥,连成一气,桥桥有景,桥桥有情。

而在此项目中我们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一曲桥连接休闲岛与湖岸。轻巧的桥身,简约的护栏扶手,舒适的防腐木板材…,在这里应该称得上是“隐隐妞桥隔夜烟,石攀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水流,洞在清溪河处边… ”

5、景观主题五 植物;

绿色总与环境连在一起,江南的早春最是风景,绿色之营造应考虑其四维特点,即时空之变化。

在植物配臵上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状况,避免一季开花、一季萧瑟,偏枯偏荣的现象,尽量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使得绿色(花草树木)有春之绚烂、秋之金黄。

在配臵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叶、果,冬之枝、干都是很好的素材,或以春花为主,或以秋实为主,或可侧重一面,突出一季:可建成为桃花源、葡萄沟、批把林、杏花村、幽兰苑、荷花塘、修竹园、梅花弄、杨柳城等,更具诗情画意。植物配臵上体现本地鲜明的季相特点,顺应天时,景色随四季而变;使空间更具观赏。

6、景观主题六 农耕民俗文化;

某某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杰地灵,文化根基雄厚,本设计充分利用某某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氛围,将之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引古博今,让历史长河徜徉在古朴的大地上塑造新的家园。

农耕民俗文化区主要表现某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从农耕、桑蚕、渔事、服饰等等方面,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将其表现在方寸之间。园区内放臵某某的特色农耕物品,如:水车、手摇船等等

八、景观环境和小品设计

建筑和景观小品是构架臻善臻美生态水景公园的主要硬件,两者互动,空间上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映照,共塑公园环境的完美与和谐。本案运用推窗即见景、低首即望水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结合景观小品、雕塑和绿化、各种形态路面和水面的交汇,浅滩溪流配合设臵,层层递进。从而达到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环抱围合的优质生态。

公共活动场地绿化、湖岸绿化、道路绿化等均有细致入微的设计,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虚实结合,从而真正达到景观设计的匀质感和理想化。

九、地相景观设计 从早春到深秋,景观的颜色由浅到深,但总的色相为绿色,在这个颜色的底色上,植物配臵的色彩与季相对草坪空间景观与艺术效果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景观中的色彩需要组织,要掌握好补色对比、冷色对比、中和色、近似色补色对比的应用造成的不同景观和意境,如在受光的草坪上种植大红的花木和花卉,能取得明快的对比效果。

树木的色彩体现在叶、花、果、干四个部位,设计时应最先考虑叶色的安排。除少数色叶树外,大多数树木的叶色都呈绿色,但随树种、四季时间的不同而有深、浅、浓、淡之分。据了解,很多落叶树的叶子在阳光透射下会形成光影闪烁的效果,叶背呈

现出嫩黄色显得轻快活泼。落叶树的冬态也可持续较长时间。常绿树叶子浓密厚重,冬天其色彩过于醒目也会造成重点分散而影响整体布局。

草坪上配臵的植物宜选择花、果艳丽,花期(果期)较长的树种,如紫薇、石榴、月季、蔷薇、桃、杏、绣线菊类、樱花、海棠类、珍珠梅、迎春、连翘、棣棠、锦带花等。

草花或其他地被植物及石块等组成一些色彩艳丽、灵活多样的花丛、花境、模纹及小景,在草坪的边缘或中心,可以疏密相间、曲折有致地配臵。在这类植物配臵中,草花的栽植要根据草坪的空间形式、地形特点灵活掌握。另外要随季节及时更换品种,保证花开不断,常见的有国庆菊、一串红、万寿菊、太阳花、宝石蓝、鸡冠花、羽衣甘蓝、金盏菊等;模纹和图案植物色彩搭配一定要与草坪的绿色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或较大的色度差,品种一般常用红叶小桨、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等,而且要及时修剪,保证模纹、图案的清晰、整齐。

十、水景的生态驳岸的设计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同时至少满足3一5年的

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

1、自然原型驳岸

对十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自杨、构树以及芦苇、葛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葛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十一、种植设计

在设计中,种植景观上考虑一定的层次,采用复合层次的绿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积系数。采用常绿、落叶、色叶、香花乔木搭配,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根据公园物色,用植物造景和造型,构图新颖别致,绿化与美化相结合。色彩上强调整体感,大色块对比。以植物造景为手段,以清新、高雅、优美为目的,强调视觉上的效果,不仅有图案美,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树种的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的土壤及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其次,要选择净化能力,抗风能力强,以及对土壤、气候、病虫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最后,在临水区要选持而湿树种,并采用垂枝打破水与地面的空间距离感,并在水边多种临水植物,丰富湖岸的景观层次。本案主要树种:

常绿阔叶乔木:香樟、深山含笑、广玉兰、白兰、柚子、桂花。落叶阔叶乔木:枫香、樱花、乌柏、喜树、无患子、银杏、合欢、朴树、合欢

常绿针叶乔木:南洋杉、罗汉松、洒金侧柏、湿地松

花灌木:龙爪槐、紫荆、丁香、垂丝海棠、碧桃、云南黄馨、春鹃、紫薇、大花栀子、夏鹃、山茶、腊梅、月季

色叶树:红枫、鸡爪槭、南天竹、红花继木、红叶李、桃叶石楠、红背佳

攀援植物:紫藤、凌霄、木香、络石、葡萄

地被和草坪:高羊茅、红花酢浆草、铺地柏、葱兰、二月兰、花叶蔓常春藤、满天星、麦冬、迎春

竹类:方竹、菲白竹、孝顺竹、佛肚竹、凤尾竹 球类:无刺构骨球、红花继木球、海桐球、大叶黄杨球

十二、给排水设计

本案给水主要分为功能用房给水与绿化给水。

功能建筑相对比较少,给水比较简单,主要根据建筑的位臵就近接入市政给水管网。

绿化给水主要人工拉皮管浇灌方式,坦设的水管采用PPR管。按间距不大于40米布臵洒水栓,由养护人员皮管浇灌。另外也可以采用移动水泵从河中直接抽水用于绿化浇灌,可节省成本。排水主要分为功能建筑污水和绿地雨水,污水就地建化粪池,经处理后呼绿地的雨水通地形处理直接径流某某河。

十三、景观电气照明

主要考虑从使用功能和景观效果进行布臵

绿化照明分别采用高杆庭院灯、园林小品装饰灯、高压汞投光灯和草坪灯五种灯具。

高杆庭院灯-----H=3—4m,布臵于邻水道路内侧。

装饰灯------根据园林小品夜景需要进行点缀装饰

高压汞投光灯-------用于雕塑、假山、花钵等小品的单体照明 草坪地灯-------主要用于灌木丛边缘,增加绿化照明的趣味。背景音乐:在管理用房设背景音乐音响系统设备,园内各主要道路及广场旁按15m左右设扬声器,可根据环境选择相关形式的扬声器。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第3篇

摘 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公共游览、休憩、观赏、旅游、文体及健身等活动的场所之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丰富城市景观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甘肃省兰州市永靖县滨河南路景观工程为例,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基于生态理念的规划设计原则、要素以及设计布局的分析,提出具有资源再生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性化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湿地;设计

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同时也是地球上独特的、重要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因此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湿地也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通过城市发展来看,水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其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1]。但是,城市湿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区域,土地利用、以和城市开发强度以及景观设计的不合理,都会导致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要素的不协调,也会导致景观生态功能减弱,甚至是城市湿地水体环境的恶化[2][3]。

一、项目概况

永靖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东北与兰州市接壤,南濒刘家峡水库,西北与青海省民和县为邻,位于东经102°53′至103°39′,北纬35°47′至36°12′之间,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2010年)。

永靖县滨河南路景观工程位于永靖县县城西端,该用地范围总用地面积366432.0㎡;南以滨河南路为界,北以黄河河堤为界,东起楦头尖桥,西至折达大桥以西350米处;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300米~80米不等。

二、设计说明

设计中结合自然保护与城市开发,组织区域的内外交通、空间层次,确保交通可达、步行友好,水岸与门户效应,旅游城市湿地的生态意象。

设计采用几何抽象的折线型湖水纹样斑块,结合所提炼的当地文化符号、生态形象运用到景观中,再通过自行车慢行道路和湿地水系将湿地休闲园、湿地康体运动园和湿地艺术园三片区连接,最终构建出一条画面和谐、网络交织,沿岸舒展的景观带。

节点处融入生态湿地设计,此区域将为城市提供充足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空间,将黄河滩地打造成为永靖县重要的绿化生态带、湿地景观带、文化旅游带及经济活力带。

三、设计原则

(一)地方性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的核心是“设计应该根植于所在的地方”。一个适合场地的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和地域文化,再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和地形地貌进行设计,设计时应当充分使用当地植物材料,尽可能利用和保护地方植物。

1.传承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是当地特有的东西,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切需求均依赖于此。其生活空间里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含义的。一个适宜的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必须应该考虑到当地的传统文化所给予的启示,使其成为一个关于场所精神关系的设计。

2.保护自然生态景观的原则

自然是有它的更新和演变规律的,同时也有着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自身的恢复能力。在本方案设计中,我们利用地域内湿地的自然机理搭建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保留现状植被、梳理湿地景观,以“线”串联“点”从而带动“面”,来优化区域内生态环境,并结合城市规划构建网状生态廊道,使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最小干预原则

所谓最小干预,就是指通过外界干预手段的最小化来达到最佳的促进效果。为了达到生态设计这一原则,将人类对这一生态平衡系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基于这一理解,努力把人类的干扰降到最小,并且通过科学恰当的设计手段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利用,是生态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本方案设计中,采用覆绿+补植的种植原则,对场地内现有植被进行保护,实现最小干预、最大效果。

(三)显露自然

当代城市居民已经远离自然,自然过程和自然元素日益消失。因此,要让人关怀环境和参与设计,就必须重新显露出自然过程,通过树叶的摆动,使人感受到自然风的存在;通过花开花落,使人体验到四季的变化,等等。

(四)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

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通过生态化设计会使干扰降到最低程度,而通过设计手法可以促进自然系统的能量循环及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原有生态格局和自然过程。本案通过当地的地形和原有生态系统,建设了湿地休闲园、湿地康体运动园、湿地艺术园三片区,以此来达到最小干预和最大促进的原则。

四、设计要素

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各个因素,以整体和谐为宗旨,主要包括内部结构之间的协调和设计形式。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中,要求除去和自然景观特征相互冲突的元素,强化具有特色的景观要素,从而提升湿地的景观特征。湿地景观具有稳定的功能和结构,所以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原有设计,让人为引入的景观负作用达到最小化,以此来保证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完整。

(一)景观要素

1.空间形态

这是塑造湿地型景观有机秩序的具体表达形式,也是湿地每个要素体现的现实承载力要素。其中空间层次的完善、公共小空间的发展、因地制宜的空间形态与人工环境良好的结合,都将促进城市湿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活力。

2.水体景观

水体是十分活跃的一个构景要素,有水景才能有活力。水的审美特性包括空翠清纯之美、飘逸洒脱之美、生生之美、律动音色之美以及环境创造的集成之美,等等。

3.景观小品

(1)照明设施

良好的照明环境可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夜晚游憩场所,并能强化湿地轮廓,展示丰富多彩的照明序列。本案中,景观照明主要分为人员密集区和人员稀少区。人员密集区(硬质铺装区):主要展现地面铺装、各类花卉、各类材料打造的景观小品、雕塑及园路,属于中、高亮度照明区,按平均照度不低于10LX进行设计。人员稀少区(绿化为主区):主要展现一片清新宜人的绿色景观,属于低亮度照明区,按平均照度不低于5LX进行设计,突出节能、环保的特点。

(2)景观坐凳

在景观坐凳的设计和选用时,应该以当地环境和特色为宗旨,在用材方面也应该选用节约绿色的材料。本案中景观坐凳的设计,是以湿地泡泡为设计语言和水的线性进行湿地标识的设计和园区的小品设计。

(3)植物造景

合理的造景是一个营造理想适地景观的关键要素,是构建适地生态系统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元素。在植物利用与选择上,要以多培养地方性植物、乡土植物为主,同时也要重视水生植物在湿地上的应用。本方案在植物选择与配置中,主要选用适宜的乡土植物,采用粗放的种植模式与合理的植物搭配,形成“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观,展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本案所选用的主要树种如下:

景观绿化种植带:枣树、柳树、白杨、紫叶李、苦楝、红枫、枫香树等。

滨水植物种植带:芦苇、香蒲、泽泻、菖蒲、慈姑、水葱、荷花、千屈菜等。

(二)人文要素

场所精神是生态设计人文要素里的主要内容,它表达了自然湿地与人工景观之间感知与能量的交流,是城市湿地公园在空间上的重要方面,是城市湿地公园在设计行为的实质性表现,也是生态设计所追求的空间上的理念。本方案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调查,提炼出当地文化符号和生态象征,设计了湿地休闲园、湿地奥体运动园和湿地艺术园三个景观片区。

(三)生态要素

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主要靠其组成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和个体功能性发挥出来[4]。本案通过节点处融入生态湿地的设计,此区域将为城市提供充足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空间,将黄河滩地打造成为永靖县重要的绿化生态带、滨水景观带文化旅游带及经济活力带。

五、空间设计布局

本案依托场地周边的城市功能与山水环境背景,根据场地自身特性与景观功能,营造以“湿地休闲园、湿地康体运动园、湿地艺术园”为主题,再通过自行车慢行网络和贯穿于整个区域的木栈道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条网络交织、画面和谐的总体景观格局。

(一)湿地休闲园

以城市生态形象展示为主,运用生态湿地恢复的生态手法结合后期开发区,形成湿地、湿地养生度假的休闲游憩圣地。

(二)湿地艺术园

以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主题,通过保留场地现状资源形成以生态展示、农教体验和运动为特色的科普教育园。

(三)湿地奥体运动园

以湿地为特色的户外康体休闲园为市民提供假日户外运动休闲地。

(四)交通系统

为方便游人进出,一共设置9个出入口。在湿地片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段,景观园路全部采用木栈道,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同时又可以满足游人亲近自然的需求。在靠近滨河路段用一条自行车道贯穿整个景区,在开阔的地段通过景观园路的曲折变化连接各个活动空间。

六、结语

永靖县滨河南路景观设计工程是一个在当地及周边地区较为典型的成功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该设计体现出了具有特色的城市湿地空间设计、驳岸的亲水性设计、人性化处理、当地乡土树种合理科学的运用以及对当地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可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价值。同时,通过本案例的设计和分析,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以及保护好城市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刚,李岚,李瑞冬等.城市公园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3]杨倩.大都市滨水城区的再开发思考:以上海苏州河东段为例[J].城市管理,2002(4):39-41.

[4]张园媛.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5]肖莉.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景观构建——以西洞庭湖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华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缪尚伯,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关中地区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关中地区,可行性,景观营造

一、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在一定规模和范围的基础上, 以湿地景观为主体, 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进行充分的保护和合理开发。需满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展示、科普教育以及一定的文化和没学价值, 以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它作为一个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兼具物种栖息地保护及生态旅游与教育的功能。

湿地公园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大, 且具有地域特色。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湿地的生态恢复是较为重要的方面, 其次是在平衡场地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基础上, 有效地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并且适度满足一定的游憩科普的功能。因此将湿地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景观营造相结合, 不仅为城市空间环境增加了生态景观系统, 更是对城市景观在生态方面、经济方面、人文方面等社会价值最大化的提升, 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关中地区湿地公园

1.关中地区环境特征

关中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大省的陕西省。自然条件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春夏冬少雨, 秋季多雨, 年降水量550-700mm。该地区有泾、渭、灞河等构成的“八水绕长安”。然而如今河流由于污染严重、水位下降明显, 水资源生态环境得不到合理保护和利用。经济方面, 近几年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接连建立起很多的经济活动圈。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城市整体环境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城市生态建设制约性问题。地域人文方面, 关中地区文化历史悠久, 依托陕西浓厚的社会文化底蕴, 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积淀, 使得关中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2.关中地区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

上文中对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简要概述, 可以看到这些条件因素的叠加就促使城市应该向一个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同时, 陕西省也为加大绿色建设, 将流经的部分河道、河滩两侧一公里内的湿地景观纳入保护范围。因此, 在这种绿色建设的趋势下, 合理的景观营造是保护和改善关中地区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结合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城市发展需求、湿地公园景观的建立条件、区域规划等综合因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压力, 为多样性生物提供更加稳定健康的栖息场所。不仅如此, 也将提高该区域的景观生态价值, 为周边的市民提供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总体来说湿地公园的建设可起到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水源、保护动植物资源、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维护民俗文化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三、关中地区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1.关中地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1) 关中地区湿地公园资源分析

湿地公园设计初期, 需要掌握详细的场地建设条件。对于关中地区湿地公园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水文资源、气候条件等;旅游资源条件如区域内湿地景观、水文等;社会经济条件如该地区人口、发展建设史、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设施条件如场地及周边内外交通等, 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资源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合, 构建一个适宜性的前期建设体系。

(2) 关中地区湿地公园空间功能布局

根据关中湿地公园资源特征及分布情况, 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和管理需求, 按照自然、人文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的原则, 划分一定的空间范围, 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湿地公园最为基础的空间布局划分应该为湿地保护区、缓冲区、功能活动区。若按照功能分区, 则可以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3) 关中地区湿地公园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景观建设主要分为水体景观、植被景观、人文景观这三个主体建设。其中水体景观的边坡宜采用当地常见的材料作为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植被景观建设则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植物的配置与管理为目的。应考虑植物种类和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需求, 所用的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如宽叶香蒲、芦苇、萱草、梭鱼草、浮萍、水葫芦等。人文景观建设则是各种源于湿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建设。应与周边湿地自然景观相协调, 体现地域特色。应优先采用生态材料和工艺。基本原则是需要景观元素的完整性、尺度大小的协调性、易辨识性以及文化元素的体现性。

2.关中地区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1) 自然环境与景观美学的融合

湿地作为多样性生物圈的载体, 为各类物种的和谐共生提供稳定的场所。而关中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稳定的生态环境建设相当迫切。因此湿地公园景观的营造中应回归自然模式, 充分发挥环境的生态功能。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 规划和引导人们合理科学地进行景观营造, 通过对原有场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减少对湿地的二次伤害。例如关中地区大部分为黄土, 表层土壤营养丰富, 为植物提供主要生存的养料, 在营造湿地景观时应保护场地原本的自然土壤层意见对土壤层结构营养的破坏。其次, 植物、水体作为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也应科学合理的利用地域性的植物群落地形地貌等的自然资源。

(2) 城市发展与湿地景观的融合

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的发展与湿地景观应随着时间的改变而相互融合。这便要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前期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有详细的调研,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 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

(3) 人文与湿地景观的融合

首先, 人作为环境中的一个主观方面, 是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必须要着重考虑的因素。设计中要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美感的需求, 并且还需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人群等对湿地景观不同功能的需求。其次文化作为景观设计中另一重要元素, 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 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 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特色, 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湿地公园景观。

四、总结

湿地景观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益, 是城市发展中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共赢的良好措施。本文阐述了湿地公园在关中地区建设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并且也简要介绍了关中地区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重点内容以及景观营造原则, 通过对关中地区的自然、文化、地域特征以及场地的湿地资源分析和合理利用进行适宜性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但新球, 但维宇.湿地公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2]成玉宁.湿地公园合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3]胡卿.人工湿地在关中地区的景观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5篇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谈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塑造与规划 第6篇

关键词:景观特色 湿地公园 水生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42-01

不同城市的湿地公园应该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不能千篇一律。所以,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应该紧紧抓住当地的景观特征进行设计,突出当地的特色。湿地公园离不开水,离开了水就不能称作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紧紧围绕水这个主题充分展示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景观特征,以水为主题进行的景观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特征,也是感染熏陶游玩人们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对景观规划的要求,应该考虑把河流、湖泊、池塘和溪流等自然水体纳入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载体。在把水的灵动明快自然属性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礎上,更要深挖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个性或景观特色,融入自己的实际当中进行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最终塑造成当地的景观文化特征。这个要求是设计城市湿地公园的关键之处。

1 水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水的性格是动态和变化的。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在赞美水的过程中用了这样的文字来形容水的柔性之美。水,具有形态之美,那辽阔的水面令人产生宏伟的感觉,水平如镜宁静的水,在人的心中产生静谧的感觉。而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磅礴的气势,水的不同形态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水又是清澈透明的,不仅滋润万物,还反射一切周围的,给人以明亮一尘不染的感觉。

湖泊、池塘和水潭是自然界自然形成的静态的水。动态的水在自然界一般以五种形式存在,它们分别是瀑布、河流、泉水、雨雾和浪涛。瀑布的特征就是水从高处急剧的落下;河流的特点是水在地面缓慢自由的流淌,而泉水的特点就是水从地底下急剧的涌出,而下雨中水的形态则是以点滴表现出。至于浪涛,以磅礴以气势展现出来。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水的不同形态,把静止的水和动态的水充分考虑进来。这是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依据,也是城市湿地公园的艺术所在。

在以往利用水的艺术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的艺术手法,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倒影成双、借景虚幻、优化画面、逆光剪影、动静相随和水里“广寒”等。这些艺术手法再和自然界气候上的天气状况如雨雾雪霜等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变化,造成无穷的景观,产生无穷的乐趣。动态的水景多姿多彩、声色并茂、变化无穷,可以柔和公园中硬的人造建筑物,从而给环境增加柔和色彩,同时水也代表着生命和生机,这有利于满足现代城市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内心渴望,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艺术享受。

水造就了生命。有了水会带来水生植物,各种水生动物如鸟类和禽类,这又丰富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同时也为景观带来了新的内容。

2 植物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园林观赏植物是—类的大的植物类群,其中水生植物在这个类群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湿地公园中水景的表现需要和园林植物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才会表现充分。鲍世行做过一个实验,在中国东部选取一处山地湖泊作为试验对象,把湖泊景观系统的因素分为景观要素和美景度,然后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山石和植物点缀湖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湖泊的美景度。这可以给我们一个经验,通过对水边栽种植物可以丰富景观,增加美观。

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滨水植物选择范围广泛。需要注意的是水景总终还要以水为主,植物不可完全盖满了水面,防止喧宾夺主。多数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水面植物应不超过1/3—1/2。留有一定的水面,也就留出些许明亮。植物应该着意于丰富水面而不是无限制的占领水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对水生植物加以适度控制。

3 文化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文化景观是当地最大的景观特征,塑造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价值巨大。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一般宜从控制的角度、以时间为标准,来确定处理的方式:

(1)让时间静止,保留原貌,禁止任何干扰。

(2)适度利用,但不破坏原有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3)改造原有的文化景观,重新加工创造,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还有一种就是形式的改变,但保留原来的历史文化。

(4)采用时间倒退法,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仿造历史建筑。

4 滨水设施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水景是城市湿地公园最重要的景观,以水为主题进行造景要突出水的景观特征。滨水景观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绝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传统园林对理水有深刻的理解,各种设施的位置、构图、材料都应纳入造景范畴。举例来说,在北京昆明湖、承德避暑山庄规划设计中,多用堤和桥来对宽阔的湖面进行划分水面,这样可以增加水景空间的层次;又以苏州园林为例,水体采用更加复杂的聚集,分散,开流和合流等手段来搭配周围的岸石和周围环境,从而就构成了更加复杂的层次,产生了更深的景深。这种设计让水景更加复杂和美观,增加了园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价值。

堤,从造景的角度来看,常被用来作为分隔水面的重要手段。在实际中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堤,可以改变水面的形状,让水面拥用更多的层次与景深,塑造各种空间感,从而增添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审美价值与观赏趣味。

水面有时候不可能被完全隔离,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桥来进行连接。为了增加公园的美观度,人们设计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这样在城市湿地公园的桥就不仅具有了美学上的审美价值,还具有了生活中交通的实际功能,游人可以通过桥从陆地进入岛屿或者游船。桥的形状和高度要综合考虑美学要求和实际中功能要求,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在水面上与陆地完全分离的土地是岛和洲。游人能通过陆地上的路到达的我们称为洲,不能到达称之为岛。我们设计岛屿时要按照水流自由冲刷的自然规律。岛与洲上通常有大量的湿地,这些湿地功能很大,可以作为水禽的生活繁衍栖息地,成为城市湿地公园里最原始自然最具生命的区域,也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的最具标志性的当地景观。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无论规划设计模拟的生态系统还是自然的生态系统,都应该讲求生态平衡,达到平衡之美。城市湿地公园紧紧以水为主题,以湿地为载体进行展示景观特征。在规划设计是就要求充分协调水与水生植物的相互关系,水生植物与整体环境的关系。满足了这个要求,才能塑造好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吴国清.旅游形象研究理论进展与前瞻[J].地理与地理信息相学,2004(2).

试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第7篇

1 概述湿地公园的概念

湿地公园 (英文即Wetland Park) , 它的概念指与小型的自然保护区比较类似, 但又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上的公园的概念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总结来说, 湿地公园既不能等同于自然保护区, 也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 它更侧重于生态旅游和生态的教育功能, 在地域要求上, 它是更强调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湿地景观区域。本文所提到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在城市或者城市的附近通过利用现有的或是已经退化了的湿地场所, 以人工恢复或重建的方式, 根据生态学的规律来进行改造、规划以及建设, 以期建成新的湿地生态系统。

2 湿地公园湿地水生植物构建技术

2.1综合考虑水生植物应用设计前环境条件

进行水生植物设计时前, 应考虑以下几个条件:底质:底质是根生植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地和生长场所, 底质通过营养物和底泥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对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效率产生影响, 健康的水生植物被其分布及其群落类型特点与底质密切相关;水深:水深密切关系到水生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分布, 它对各类水生植物的分布格局和面积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沉水植物可达10m左右深度, 浮叶植物最大适应水深一般在3m左右;水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的N、P营养盐浓度。当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在合理范围内时, 营养盐浓度的增高会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

2.2构建水生植物群落, 符合自然湿地群落特征

长久以来, 自然保护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的重视, 人们自然保护意识的提高也直接体现在了园林种植与设计中。在城市湿地生态的恢复及构建过程中, 可以侧重于对地带性湿地植物群落进行模拟, 从而完成近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的设计, 以期获得增加物种重新迁入的机会, 从而对物种潜在的共存性进行提高。如在建群种和优势种选择和配置上符合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特征, 如江南一带可以构建满江红、芦苇群落、红菱、茭白群落和莼菜水生植物群落等。

2.3 增加沉水水生植物群落设计, 实现净化水质功能的提高

水生植物尤其沉水植物能够有效地进行水质净化, 从而有效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速度。在浅水湖泊主要的生物组成和重要的生物环境中, 它能够积极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恢复是非常必要的。在吴振斌等人在武汉东湖中进行的实验, 证明了当沉水植物占优势时, 对水体水质清澈有积极作用, 也有比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如江南一带可选择的沉水植物如苦草、黑藻、竹金鱼藻、轮叶狐尾藻等。

2.4选择乡土水生植物为主, 新优品种为辅的种植模式

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水生植物, 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对本地物种的利用, 是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一定的节约。如果盲目地对外来物种进行引进, 则很有可能不利于当地湿地原有生物的生存与成长。如在江南一带可以选择如石菖蒲、芦苇、中华萍蓬草、水蜡烛、水烛等乡土水生植物可以进行种植。湿地水生植物营造中要对新优水生植物种植设计特别重视:如在江南一带可以有目的种植设计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水生植物;此外还可应用稀有本地稀有水生植物种类, 满足人们观赏时的猎奇心理。

2.5根据水域不同特色, 以特色植物群落营造独特意境

湿地公园主要涉及湿地和陆地2 个生态系统, 而湿地到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以及景观的梯度有明显变化, 以此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 根据自身水环境的特点, 选择植物种类。特色植物群落的核心是物种多样性充分合理利用, 既可以体现湿地公园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 又可以体现通过水生植物景观意境营造来体现湿地的美学价值。这里以杭州西湖的西进景观营造为例, 比如在杨公堤景区的西面, 正在修建的冷水溪塘, 大面积种植叶形美观、花色悦目的莼菜, 每逢夏秋时节, 叶片争翠, 花朵竟放的场景, 也就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情调。

2.6注重色彩和层次变化地配置水生植物

很多研究表明, 色彩是表达感情的有效方法。针对色彩的分析, 一般如下, 红色代表温暖、活力;黄色代表光明、智慧;白色代表安详、纯洁与希望;蓝色代表深远、沉静;绿色代表生命、凉爽;紫色代表高贵、优雅。现代园林种植设计上关于色彩感情原理的应用比较广泛。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植物色彩或色彩组合表达其相应的情绪, 比如利用水生美人蕉与黄菖蒲配置, 以暖色调营造欢快的气氛, 提高游客观赏兴致。在水生植物的配置中, 也要注重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的丰富层次, 比如睡莲与水葱、中华萍蓬草与慈姑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不同观赏层次, 使得叶、花、果形成立体的景观效果。

3 对当前发展情况的讨论与展望

3.1以江南一带为例

目前在湿地水生植物的景观营造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常绿植物少, 而且植物的花期多集中于夏、秋, 造成冬季及早春缺少景观, 这就要求需要逐步加大常绿水生植物和冬、春开花水生植物的引种和应用, 以及相应植物生长条件的开发和利用。

3.2当前的乡土水生植物种类很多

但目前对其净化能力也缺乏全面定量研究, 因此, 影响着湿地景观水生植物选择, 在这方面今后也要加强研究。

3.3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群路的配制

需参考当地的气候和植物区系, 尤其要注重对接近自然植物群路类型的构建, 以期有效地发挥多种水生植物的组合在植物之间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 从而保持对营养元素及其很好的净化效果, 但这方面研究不多, 因此, 今后要加强水生植物群落优化配置, 才能体现很好的水体自净功能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3.4经过腐烂分解后的植物部分死亡组织

在水中会大大增加水的可溶性碳, 从而对COD产生影响。因此, 在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要增加沉水植物群落设计, 提高水质净化功能, 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上应用不多, 今后要在湿地公园中加强水生沉水植物群落构建。

3.5湿地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除了保护之外, 对破坏地方进行通过水生植物种植进行生态恢复, 到达水质净化, 生物繁衍和体现湿地公园功能, 但湿地公园水生植物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因此今后也要加强人工水生植物景观演变过程的研究工作。

3.6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对湿地公园水体的水质进行净化及维持

如果开发利用的过程不恰当进行, 就可能带来第2次污染等问题, 外源性污染物质尤其是外源营养物质进入湿地公园, 也是控制其营养化关键措施之一, 只有外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水生植物植被恢复和景观营造, 才能花最小的代价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 如何在湿地公园中减少污染物的排入, 发挥湿地的作用, 通过对现有的良好植被进行保护, 有控制性地对水生植物进行恢复, 在湿地自身净化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建造乔木林及分别建立挺水与沉水植物群落, 从而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

摘要:文章对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的营造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提升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水平和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功能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营造

参考文献

[1]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宏文, 梁娜.水生植物的生态敏感度研究[J].生态学杂志, 2001, 20 (2) .

[3]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第8篇

1. 湿地

至今为止, 湿地定义有多种。目前, 最被国际上认可的是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正式通过的国际《湿地公约》 (Ramsar公约) 。公约中提出: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 包括低潮时, 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2.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体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 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二、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种群落设计理念及生态设计原则

1.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设计理念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必须满足多层次、多物种植物合理搭配, 提高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性能和景观品质, 滨灞绿带过渡区符合生态修复结合水质净化的种植理念。

2. 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原则

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特点, 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位特征, 借鉴湿地公园或临近区域的地带性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构建以木本湿地植物为骨架、草木湿地植物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群落, 提高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指数, 形成健康、稳定、高效的近自然湿地植物群落, 以维持和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2) 生态性原则

立足区域生态, 遵循生境相似性、生态位、群落演替原则, 选择以地带性的湿地植物作为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素材。适度引进外来生态安全的特色湿地植物为辅材, 构建具有当地植物区系和植被特征的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格局。

(3) 功能综合性原则

湿地植物具有多种功能, 在规划湿地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湿地植物的景观、生态、文化教育、安全等功能, 增加湿地景观、改善湿地环境, 发挥湿地和湿地植物的多种功能。方便市民参与城市湿地建设与管理, 达到人与湿地和谐共荣。

三、浐灞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体系是以景观生态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构建斑块——廊道——基质的植物景观空间格局。植物景观的镶嵌结构, 根据地形、地貌、水文等情况, 建立不同生境类型的植被斑块, 交错分布形成镶嵌结构。增强景观异质性及低抗干扰和破坏的能力, 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四、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营造

1. 区位与性质

浐灞湿地公园位于灞河与渭河的交界处, 由灞渭河交汇处的河道自然湿地保育区 (河道区) 、灞河大堤东岸人工恢复湿地区 (东岸区) 、灞河大堤西岸人工恢复湿地区 (西岸区) 三区共同构成, 总面积约798.2公顷。属于西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河口人工恢复湿地 (如图1) 。

2. 现状植被物种调查

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具有经济及观赏价值的物种较为丰富。经调查, 浐灞生态区湿地植被面积为1 996 hm², 野生植被类型均为河漫滩湿地草甸。在该植被类型下, 划分为垂柳-杂草类群系、芦苇-杂草类群系、香蒲-杂草类群系、杂草类群系和水生植被五种群系 (群落) 。整体群落结构简单, 群落组成单一。

3. 浐灞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生境营造

(1) 生态功能

1) 鸟儿栖息地的营造

湿地既是生命的起源地, 又是生命的栖息地, 是天然丰富的基因库。鸟类的生存与植物的种植质量息息相关, 所以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需同时考虑鸟类的栖息、取食、筑巢等。

主要植物群落:

陆生:垂柳——南天竹+金焰绣线菊+黄杨——莎草、国槐+构树——黄杨;

湿生:莎草——泽泻——千屈菜、水生鸢尾——花菖蒲+虎耳草+择地早熟禾;

水生:泽泻——野慈姑、香蒲——芦苇、荻+水葱——虎耳草+小婆婆纳+莎草;

岛屿:山茱萸+三角枫——火棘+南天竹——狼牙草、果石榴+紫叶李—玉簪。

(2) 特色湿地展示功能

依据不同的湿地生境, 构建相应的植物群落模式。通过当地气候、自然植被、生境的特点、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植物生长习性、植物所能发挥的功能性、季相变化、观赏特点等手段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 成为自然和谐的人工植物群落。浐灞湿地地处陕西关中平原, 因此湿地类型的大多数来自生活。多样的湿地类型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湿地类型的特点, 如池塘、荷塘、沙湾、岛屿沼泽、溪涧、旱沟、涝池等。

1) 溪涧湿地是一个水草丰茂且色彩丰富、溪上有树荫, 溪中有砥的自然景观。

主要植物群落模式:

陆生:垂柳——狭叶十大功劳+迎春+珍珠梅+丛生黄栌——松果菊+耐湿组合 (花毛茛+金鱼草+千屈菜) +滨菊;

湿生:枫杨——耐湿组合2 (千屈菜+薄荷+荆芥) +红蓼;

水生:菖蒲——水葱+再力花。

2) 旱沟湿地, 以耐旱植物为主, 营造节水型植物群落。

主要植物群落模式:

陆生:刺槐+白蜡——木槿——小叶女贞+丛生紫薇——滨菊+鸢尾;

湿生:加杨+杜梨——连翘+忍冬+丛生丁香——花叶芦竹+麻黄;

水生:芦苇——香蒲群丛;

岛屿:君迁子——连翘——细叶针芒+花叶芦竹。

3) 沙湾湿地, 以沙土为主。植物选择以耐旱贫瘠、抗日灼、喜透气、耐沙埋、固沙为主, 耐旱植物最大特点是叶子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陆生:柽柳+沙枣——铺地柏+沙地柏——芨芨草;

沙枣+海红子——锦鸡儿+沙蒿——羽状三芒草+冰草;

水生:香蒲+芦苇——海韭菜——荻——黄花菖蒲;

岛屿:沙棘——薄荷+马蔺。

4) 池塘湿地是针对养殖种植等农业活动形成的, 以水面为主, 具有一定的水深条件。因此, 植物群落再构建时应注意表现耐水湿植物群落和耐阴植物群落。

主要植物群落模式:

陆生:垂柳——南天竹+金焰绣线菊+黄杨——莎草;

湿生:水生鸢尾——花菖蒲+虎耳草+择地早熟禾;

水生:荻+水葱——虎耳草+小婆婆纳+莎草;

岛屿:山茱萸+三角枫——火棘+南天竹——狼牙草。

5) 荷塘湿地是营造以“荷”为主题, 用色彩不同的荷花营造蜿蜒曲折的静谧荷塘。

陆生:栾树+女贞——狭叶十大功劳+珍珠梅+蜀葵+平枝荀子;

湿生:柳树+水杉+刚竹——水杉美人蕉+花叶芦竹;

水生:荷花——睡莲+荇菜;

6) 涝池湿地可长时间聚集水, 用于灌溉农田。

主要植物群落模式:

陆生:合欢——迎春——月季——早熟禾;

湿生:枫杨+垂柳+白蜡—美人蕉—金娃娃萱草;

水生:水葱——再力花群落。

7) 岛屿沼泽湿地植物群落以观果为主, 以耐阴、耐水湿植物为主题, 主要营造出湿地草甸沼泽景观。使其具有生态野趣的园林景观效果, 并赋予“有生命的沼泽地”和“鸟类的沼泽地”的意义。

陆生:垂柳——南天竹+金焰绣线菊+黄杨——莎草;

湿生:莎草——泽泻——千屈菜;

水生:泽泻——野慈姑;

岛屿:柿树——草坪、果石榴+紫叶李—玉簪。

五、结语

浐灞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模式应根据其湿地类型特点, 在遵循生态回归的基础上应用艺术设计手法, 构建机构合理生态系统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 为今后浐灞湿地公园以及相类似公园的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景营造具有特殊性, 本文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 依托景观生态学理论。从湿地公园的功能角度考虑, 根据湿地环境的不同特点, 从陆生、湿生、水生、岛屿四种环境特点总结出浐灞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组合的营造模式。

关键词: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生境营造

参考文献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第9篇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 研究区域

洋湖垸湿地公园位于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 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 总占地面积5.2km2, 公园规划面积4.85km2, 其中修复和保育区域面积4km2, 河流湿地0.85km2, 是中部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区域整个地势为中间低, 四周高, 最低点为27.4m, 最高点为115m, [14]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7.2 ° C, 年平均降水量为1422.4mm。

2. 数据来源

通过查询政府网站、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等方式, 获取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并通过查询国家政府网站等方式确定其参照值, 由于数据获得的有限性, 对于湿地公园尺度基础设施状况及进入景区的通达性, 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得。

二、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及权重

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等相关的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15,16,17]本文采用目标—基准—测度三级体系与Delphi法, 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并同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表1)

2.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洋湖垸湿地公园进行景观健康评价, 评价指标值和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元指标值的计算:根据各元素指标对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方向,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计算:正指标:D=F/R;逆指标:D=1-F/R。式中:D代表指标计算值, F代表指标实际值, R代表指标参照值。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BCD=∑WiDi;BCD为湿地公园综合利用指数, Wi为评价指标权重, Di为评价指数。BCD为0~100之间的连续变化值。

3. 调查问卷

笔者于2014年3月10~18日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整理, 问卷主要针对游览过洋湖垸湿地公园的游客发放的。 本次问卷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调查网站问卷星 (http://www.sojump.com/login. aspx) 发放, 共回收问卷283份;一部分在湿地公园向游客发放, 共发放问卷322份。总共发放问卷605份, 其中回收有效问卷为6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游客对湿地公园的总体满意度及对湿地公园内基础设施状况和湿地公园的通达性的满意度情况如表2、3、4所示。

三、结果分析

1. 各指标标准值及量化

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洋湖垸湿地公园各指标标准值和量化结果 (表5) 。

根据以上指标值的计算和权重的确定, 得到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的综合评价值 (表6) 。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等级划分

参照相关研究[18]划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等级为:80分以上为湿地公园景观的健康状态;60~80分为湿地公园的较健康状态;40~60分为湿地公园的相对健康状态;40分以下为湿地公园的不健康状态。 (表7)

3. 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分析

洋湖垸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综合评价得分为85.73, 处于景观生态健康状态, 生态环境适宜, 景观生态结构完整合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 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高。

城市宏观尺度方面,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得分只有70.22, 相对较低。其中, 城市湿地面积比和城市受保护区域面积比的得分都比较低, 说明城市的湿地资源以及对城市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的得分都比较高, 说明城市的经济环境能够给湿地公园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支持。城市旅游业收入得分为91.6, 说明城市的旅游业比较发达。保护物种比例得分为87.8, 说明湿地公园对于城市物种的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湿地公园尺度综合分值相对较高, 说明湿地公园自身有很好的自我维持能力, 但从三个一级指标来看, 社会经济指标相对较低, 其中基础设施状况的得分比较低, 只有71.1, 与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正处于建设开发期有一定的关系, 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在湿地公园的功能指标评价中, 其中科研能力比较低, 由于洋湖垸湿地公园还未建设完成, 其对外开放时间也还较短, 所以针对洋湖垸湿地公园开展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随着公园的开发建设的继续, 公园内的基础设施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其吸引科研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摘要:景观健康研究是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健康的新方向, 景观健康的标准体现在景观能否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湿地的洋湖垸湿地公园, 其可持续性表现在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功能的和谐发展。基于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视角, 从城市宏观尺度和湿地公园尺度选取22个评价指标, 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 对洋湖垸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洋湖垸湿地公园的综合评价得分为85.73, 处于景观生态健康状态, 生态环境适宜, 景观生态结构合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 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高。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第10篇

湿地公园本质是在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2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简介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南京东南方,公园东起胜利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园大街南下,北起石杨路,南至纬七路,占地总面积约66.67hm2,由秦淮河与运粮河围合而成。公园以保持原有地貌、沟通水网、保护湿地、生态造林为主要手段,使600年的明代古桥、精致的雕塑、潺潺的跌水池、蜿蜒的木栈道、新颖别致的观鸟屋巧妙融合,再加上太阳能、污水净化等技术的应用,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现代理念。

3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目的

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发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突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湿地景观特色。开发设计湿地时,应该根据规划目标设计湿地公园,以设计理论为指导,合理利用并且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减少人为干扰,体现湿地自然的景观能动性。建设湿地公园主要目的有2个:一是规划湿地结构,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环境,为生物创造合适的繁衍空间,进一步恢复和保护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结构。二是湿地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能为参观者提供休息和近距离接触湿地野生生物的地方,体现湿地文化。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正是基于以上的目的而兴建。

4 植物选择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应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利用水生植物造景,选择的植物品种除应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要求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栽植方法除了直接就地栽植外,还可以在水中安置高度不等的种植池,既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水深,又可控制植物的蔓延,在无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条件下也能保持自身的景观稳定。湿地公园中常采用去污效果比较好的挺水植物有茭白、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等;漂浮植物主要有满江红、菱、水鳖、浮萍等;沉水植物主要有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森林沼泽主要树种有水杉、石楠、黄连木、黄檀、山合欢、香樟等地带性植被种类;草本沼泽类比较多,如有芦苇丛、香蒲丛、苔草丛等湿地景观植物。

5 景观的营造

5.1 水上丛林

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缓坡护岸,缓坡可增加水路过渡带,形成浅岸,以允许不同植被带的植物群落逐渐过渡,因此,多样的湿地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湿地植被,而多样的湿地植被可以维持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生长,大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的缓坡边除了种植大量的乔木外,还保有了少量的枯木,枯木作为构成景观的一个要素同样不可或缺,枯木和周边茂盛的植物形成对比,并且也是湿地鸟类良好的栖息地,使得整个湿地景观更加生动。

5.2 植物观赏区

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玉簪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中群岛上主要种植水杉、金钱松、八角金盘、鸢尾、睡莲等观赏植物。在浅水滩涂区主要种植菖蒲、鸢尾、再力花等观赏植物,而在深水滩涂区则以原有芦苇为基础补植大量芦苇,形成片的芦苇荡。而在芦苇荡中则架起了一条木栈道,让游客能够徜徉与芦苇荡中,感受芦苇荡那宁静的气息。

6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及湿地公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公园给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带来一丝清新感,丰富了城市公园类型,并且还以特别的感受被市民接受。可见城市湿地公园被称为“城市之肾”当之无愧。湿地公园是对以前传统园林的发展与继承,同时又是一种生态型公园,是人们对亲水性的总要体现,是人们长期破坏湿地环境的一种反思及认识,也是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向往在舒适、健康环境生活的一种愿望。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时,应该以原有的植被现状,结合该地区的文化,历史问题,选择该湿地公园里面最有特点特色的植被当做重中之重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必须要考虑到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又要加强湿地的休息、恢复和保护等。

摘要: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参考文献

[1]谢华辉,包志毅.城市水体生态区野生生物栖息地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6

张掖湿地公园遐思 第11篇

无论走到哪儿,如影随形的总是那些蓬勃坚韧的芦苇,密密匝匝,一片疯长。湖心小洲上的芦苇迎风摇曳,这时就会有无边的生命讯息漫过我的脑际。芦苇的根须像网一样罩着地面,越伸越长,抵挡雷电、风雨,抵挡岁月的磨砺。站在古朴的栈桥上,脑海中不由得涌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然而,蒹葭依旧在,经岁月的风一摆,那几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试图打捞到伊人已是奢望。留下古思的自己打旋在水中央。在门口,我看到一块矗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李中锋先生撰写的《湿地公园赋》,我浸润其中,体察深思。蓝蓝的水面、翩跹的水鸟、嬉戏的野鸭、闲适的游人,一切仿佛都被铺天盖地的芦苇覆盖。我也怕,经风一摆,这些鲜活的东西会跑得渺无踪迹。

甘州不干,到处有水,水沟、水池、水库、水泊随处可见。有水就有芦苇,就有酒,就有歌赋文章,就有传说故事。史载,禹导弱水与合黎,入于流沙。寥寥数语,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眼前就出现了一个葛衣麻鞋、满脸胡茬、孔武有力、指挥一帮水工导水的英雄形象。又据载,颛顼生于弱水边;穆天子溯弱水而上,西巡,与西王母会于昆仑山下;隋炀帝在张掖参加万国博览会,召见各国使者……诸种传说,都与水有关,实际上也与湿地有关。当那些玉辇华盖经过张掖大地时,车中的人一定睁大了他们骄傲的眼睛,面带惊异眺望这一方水域,眺望起伏似涛的芦苇,眺望勤劳的张掖人民。

站在亭子四处眺望,蝴蝶、蜜蜂、水鸟飞来飞去,入眼的还有灯草花、甜蜜花、苜蓿花,水面清澈如镜,湿柔如绸。淙淙的水流声像芦苇的呼吸,像恋人的轻吟,像慈母唤儿的乳名。我想,历史上,湿地旁一定有先民居住。匈奴、鲜卑、回鹘、靺鞨、羌人、羯、氐等民族一定也看好这里丰美的水草。他们高阔的帐房就扎在这里,头戴雉翎,身披貂皮大氅,弯弓射雕,饮马长河。战争余暇,就在我身边的这块湿地旁,在草地上操练,刀光剑影与天光水色交融,飞镝鸣矢,鸟翔马鸣,战争杀伐与自然造化竟和谐地相融于一起,你能不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再过些日子,当蒙古高原的寒流袭来时,树叶变红,霜色凝重,大雁横冲,芦苇璎珞似的穗子吐出苇花,湿地逐渐消瘦,游人绝无,那该是一幅令人心碎的画景。最不敢想象的是冬季。水面封冻,苇子滑溜地泛着惨白的光,白雪飘飘,这时,天地茫茫,心事茫茫。设若在湿地公园里有一柳翁,一蓑一笠,一杆一壶,水面上有一冒着热气的冰窟,呷一口酒,悠然地将钓竿抛出去,那是一种多么惨壮的行为,回看四周,苇荡似洁白的山峦,树木成了伫立的时光老人,水鸟野鸭已悄然飞逝……

湿地公园营建设计策略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特征,项目适宜性,空间形态

1.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场地,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地域化湿地景观再现的营建为目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形成兼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湿地公园是一种综合保护、利用湿地的有效方式。

1.1 受人为干扰影响大

与大规模的天然湿地保护区相比,通常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叠合的游憩环境,相对于自然湿地受到较多人为干扰:一方面由于游憩、科普以及展示的需求,湿地公园中湿地分布相对不均,系统结构脆弱;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水位调节以及水体净化等主要依靠人工手段调节;另一方面,人为的适度干预有效的调整场地内部的生态环境,改善场地原有缺陷,如采取人为土壤熟化的方式以改善淤泥质土、扩大滩地以及引入适宜性湿地物种等。

1.2 植被生长量大,生态不稳定

湿地作为由水生系统向陆生系统过渡的特殊生态环境,其本身并不稳定,而湿地公园由于人工的干扰,其植被抗干扰能力差。一方面湿地公园通常会选择一种或几种植物作为优势种(或基调植物种)栽植,以利于形成较为系统的景观效果,但当人工湿地略为干旱时,杂草便大量地入侵,并抑制湿地植物的生长,影响生长速度,造成湿地植被群落的衰退1;另一方面,湿地公园往往会通过密栽植以快速实现景观效果,这导致了每年大量植物残体、鸟类粪便以及果实等堆积,若无人为清理,湿地会快速地被死亡植物等有机物的沉积而逐渐消失,从而向陆生系统转化,造成湿地的退化。另外往往优势物种又会过量的生长影响到劣势种,造成湿地公园物种趋向单一化。1.3竖向变化较少,空间均质

由于湿地本身通常位于大区域的负地形地带,湿地公园通常地势平坦,并且由于环境内人工建构筑物规模小而分散,往往水体面积较大,因此湿地公园往往竖向变化较少、天际线平缓,空间形态较为均质。

2.当下湿地公园营建的缺失

由于湿地具有上述特征,虽然湿地公园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当下的湿地公园的设计往往大多是从形式上出发,强调公园的景观的空间效果及娱乐休闲功能,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一方面湿地公园本身具有较为特殊生态环境与空间形态,而大量设计中并没有正视环境本身特征,对场地采取了过多的人工改造,将其作为一般水景公园来对待,大量的挖池(河)堆山,不仅人工痕迹过重,缺少以“滩地”为特征的湿地环境,常常是“湿地不湿”;

另一方面,现有设计中缺少对场地固有小气候、地貌、植被特征的认知,采取程式化的设计手法,导致了不同环境基底的湿地景观同质化;

湿地公园作为具有复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其功能效益的发挥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等各种要素的影响,而当下湿地公园设计营建过程中仅重视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如过密的绿化种植、放养未经风险评估的动物物种等,从而缺少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的考虑。

3.湿地公园集约化设计策略

针对湿地的环境特征及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强调通过协调与整合多层面设计目标,针对生态环境、功能要求以及空间形态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集约化设计策略,以求营造整体化、系统化的湿地景观环境。

3.1 保护与利用优先策略

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利用两者并不矛盾。一方面湿地公园不可能采取完全封闭式与绝对的保护;另一方面,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强度是有限的,必须在保持湿地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价值。因此,在保护的前提下争取湿地效益的最优化,寻找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是关键。

1)湿地生境保护策略

保护好湿地资源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前提,注重湿地公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联,保护原有生物廊道;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栖息的环境空间,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中珍稀物种、群落,维护具有典型特征的地貌、水体、栖息地等原有形态及代谢过程,从而实现保护湿地群落的稳定性。

2)合理利用策略

重视湿地水文、土壤以及植被的生态功能,形成具有一定游憩观赏价值的景观环境,适度发挥湿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包括了合理利用场地水文、土壤等生态资源开展相关科研与科普教育活动;合理利用湿地景观的观赏价值开展适度的游览、休憩活动。

3.2 项目适宜性设计策略

自然景观环境自身有着和谐、稳定的结构与功能,因此人为功能的介入必然要适应环境。湿地公园中开展的活动项目应以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为前提条件,服从于湿地保护的要求,总体上应以强度低、污染少、游客密度小的活动为主。同时由于其立地条件的特殊性,湿地公园不仅是作为观赏、游览以及休憩的需要,其还兼具科普、生态保护等功能。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根据不同使用要求以及对场地干扰强度的差异可以大致可概括为三大类: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湿地景观的展示、湿地环境的体验与游憩,不同的设计项目其对场地干扰大小各异,具体见表1。

针对不同项目对场地的干扰大小,合理配置相应的游憩类型,明确其在场地中的分区,这包括了各类项目的比例、其在场地所处位置、相应配套设施等多个方面。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囊括了科学研究、室外湿地景观展示、室内湿地科普展示等多种项目,由于采取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定位将各类项目加以布局:公园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湿地探索中心放在了入口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而如红树林浮桥、河畔观鸟物等干扰较小湿地资源展示项目则依托公园西北的米埔湿地保护区加以开展,保证公园内生态的平衡。

3.3系统协调性设计策略

统筹协调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生态环境及功能需求,是湿地公园设计的核心,大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统调。

1)整体形态与湿地生态特征相协调

湿地公园空间调整不仅是为了形成典型湿地景观空间,同时应有助于湿地生态过程的保护与恢复。如苏州南石湖是典型的农田型湿地基底,设计结合现状条件加以恢复改造,采取了改造岸线、调整植被等手法,在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的同时,恢复原有地貌,优化原有湿生生态系统,再现湿地景观。

岸线改造,放缓入水坡岸,改造原有呆板平直的岸线,营造曲折迂回水陆交界线;同时就地平衡土方,调整原初堤岸的过大体量,减少陆地面积的同时增加滩地,扩展水陆交错带的范围,为湿地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创造良好环境。

视线调整,将堤岸部分土方调整至西南侧深水区域,形成浮岛、滩地、沼泽区等典型湿地景观。各滩地相互交错,在对南侧城市环境的视线遮挡的同时优化原有空间格局,形成陆地——滩地——浅水区——岛——深水区的空间结构,营造具有自然风貌的湿地景观;

2)空间形态与功能要求相协调

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与空间调整是交互进行的,一方面,湿地公园功能分区是在对空间格局加以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另一方面,根据生态条件形成的功能分区,如保护区域、恢复区域等,明确湿地空间的改造强度,从而优化空间形态。如江苏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东扩项目中,从原初的场地空间格局入手,在此基础上调整各区域空间层次、竖向变化等,融入相应的湿地特色景观节点,通过生境、空间与功能整合设计,优化湿地公园景观效果。

协调空间格局与湿地生境:根据现有水岸及斑块形态进行功能分区。场地北侧围埂密度大,斑块数量较多,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将其功能定位为湿地景观的展示(湿地示范区、湿地植物精品园区);场地东侧大面积水域生态条件良好,空间形态规整,设计将其作为公园的保育区。

调整功能定位与空间形态:在明确场地功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分区的定位进行空间形态的调整,如针对湿地示范区延长滩地面积,调整岸线形态;对于民俗文化参与展示区采取调整竖向,通营造岛、半岛、堤、洲、滩等典型湿地特征来丰富场地空间。

结语

和谐的湿地公园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环境素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湿地公园的设计必须以尊重、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为基础,在充分认知场所的前提下,统筹各设计要素、协调设计过程,通过系统的方法,营造有机协调的景观系统,从而实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李广贺,张旭等.滇池人工湿地的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9:570-573

[1].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吕宪国,刘红玉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崔心红,钱又宇.湿地公园[J].中国园林,2004.4:60-61

上一篇:地震解释系统下一篇:企业能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