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范文

2023-09-19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人们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已被越来越多的重视,进而许多地区开始在规划时借鉴湿地景观的概念,以达到人居与自然环境的较好融合。如何将生态设计原则应用在湿地景观设计中是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湿地;景观;生态设计;自然和谐

湿地是极重要而又特殊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护生物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一、湿地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湿地景观的设计应接近于自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遵循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达到生态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

二、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一)保持湿地的完整性。利用原有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保持

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湿地景观进行整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设计的形式与湿地内部结构的协调关系,保证生态设计的要求。湿地景观设计应力求与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相一致,修改或剔

除不相符的部分,使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原有环境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湿地水文特征、水质、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水岸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原有人类活动与湿地的关系等。

(二)湿地景观形态设计。自然湿地的形态各异,有凹岸、曲流、

河心岛、浅滩、沙洲、深潭等,各形态相互交替形成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这种自然的变化既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减少洪水带来的破坏。设计时,应随形就势,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形态,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统一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圆形、矩形等过于规整的形式,破坏自然的不规则性。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保证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以营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

(三)植物的配置。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配置中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选用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使湿地植物系统其形成一个生长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这样还可极大的减少养护管理的费用及难度;以外来植物为辅,但应密切关注外来植物的入侵性,避免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物种搭配要满足生态的要求,在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考虑动植物搭配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互补功能。例如:进行多种类植物搭配时,首先,植物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必须协调一致,满足视觉上相互衬托,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以达到优美的景观构图;其次,根据地域的水深及水流特点,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第三,湿地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垂柳、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石竹等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与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此外,设计中还需考虑动物的生活习性,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在靠近湿地景观区域一侧的水体尽量不安排高大的乔木,以便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四)护岸的生态设计。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也是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处理更应精心考虑,确保湿地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工硬化护岸将严重阻碍湿地与周边环境的液、气、固交换,破坏湿地的过滤和渗透功能。为满足景观和生态的需要,应选择自然的方式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设计,可考虑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和亲水护坡,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营造出多元生态环境。理想的湿地生态护岸处理,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土壤沙砾替代人工砌筑的硬质驳岸,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从景观视觉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又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观效果,真正营造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五)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设置应该严格控制其体量和布局,将小品及构筑物融于湿地大背景之中,避免其突兀感。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多有栈道、桥、围栏、水榭等,设计这些小品时,除了要符合功能特性与审美需要外,可适当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与设施,选取生态化、乡土化的建材,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以提升空间品质,并鲜明地表现景观的性格与品质。

(六)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湿地生态管理措施是以确保湿地动植

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主要原则。在湿地植物种植上,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作为湿地缓冲区,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缓冲区的自然演替和恢复过程,以利于湿地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湿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满足湿地缓冲区的自然交替过程,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

三、结语

设计湿地基本参数的确定根据国内外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经验,本项目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其主要特点是:污水基本上在湿地床表面下流动,保湿效果、衛生条件好,污水处理能力较强。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污水的处理效果。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二是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在根系周围形成好氧/缺氧/厌氧区;三是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选择人工湿地的植物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适合本地,来源广泛;耐污染能力、净化能力、抗虫害能力强;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生长周期较长;具有经济、观赏价值;合理搭配,易管理。根据项目的环境条件及相关因素所选湿地植物主要有:芦苇、风车草、灯心草、美人蕉、香根草、象草、黑麦草、皇竹草。同时,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合理布局,以使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高效运转,最终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原有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景观设计过程要贯穿生态理念,从而确保湿地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的理论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3) .

作者简介:

严淑云(1975.12出生)、女,籍贯(浙江杭州)、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邮编310008)助理工程师职务、研究方向(湿地、植物、生态景观)。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旨在对西藏拉萨拉鲁湿地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体系,为拉鲁湿地保护和管理、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持续发挥等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拉鲁;分析研究

Key words: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lu, analysis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拉萨市城区西北,东西长5.1km,南北宽4.7km,平均海拔3648m,总面积12.2km2,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分别为6.6km2、3.4km2和2.2km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为有效地保护湿地环境,199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拉萨市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拉鲁湿地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護区。拉鲁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拉萨城区地下水补给、气候调节、水质净化、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教育科研等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同时拉萨高原高寒缺氧干燥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拉鲁湿地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典型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湿地所没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

1、拉鲁湿地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近年来,国家对拉鲁湿地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湿地生态环境逐步稳定,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逐步减少,但由于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主城区,保护工作受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影响显著,湿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突出问题。

1.1湿地面积明显减少

拉鲁湿地有效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超过12km2下降到目前核心区的6.6km2,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基本已被占用,累计减少面积5.4km2,剩余面积仅为原有面积的55%。1999年,随着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区管理局的设立,拉鲁湿地面积逐步稳定下来。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加大,连续实施了三期专项保护工作,对位于湿地范围内的部分居民、单位、餐饮等进行搬迁。

1.2干化沙化退化问题突出

拉鲁湿地属沼泽型和沼泽化草甸型湿地,水源主要来自流沙河河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20世纪50年代初期,湿地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水位较高,整片湿地终年积水覆盖,因地势形成的水位梯度变幅为0.3-0.8米。近年由于气候变化、地下水开采、农田灌溉,尤其是为了汛期泄洪需要修建了中干渠,拉鲁湿地水位大幅度下降,水面面积大幅缩小,枯水季节流沙河出现断流现象,湿地退化明显,甚至出现干花、沙化现象。

1.3生物结构出现变化

调查发现,湿地的外来物种主要是湿地7种鱼类中的鲫鱼(Carassiusauratus)和黄鳝(Monopterusalbus),其主要来源于西藏传统的“放生”习俗。目前鲫鱼在湿地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对本地鱼类的生长繁殖产生压制作用。

1.4局部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尽管湿地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营养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形成湿地富营养化。调查研究发现,拉鲁湿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体富营养化,湿地东侧北侧水体有高浓度污水进入,黑臭现象明显,在冬季枯水季节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2、拉鲁湿地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城市建设和山体开采影响

60年中期开始,湿地周围盲目围垦开荒、滥批退休房屋等致使湿地面积显著减少,结构和功能变化较大,诱发邻近片区的湿地沙化、退化。80年代起,湿地北面巴尔库建立了多个花岗石采石场,废石、砂砾等一度阻塞河道,泥沙也大量滞留。山体破坏又造成植被受损,加剧水土流失,致使湿地北面以每年10-20亩的速度被碎石泥沙侵占。

2.2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

由于流入湿地的流沙河是上游农田区的主要灌溉水,灌溉后的河水将农田中含大量的农药、化肥等的污水排入湿地。同时,作为最重要水源的北干渠、中干渠引水距离长,周边居民向其中丢弃各种生产、生活垃圾,导致湿地氮、磷超负荷,水中浮游藻类大量生长,水质污染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由于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周边部队、学校、社区等大量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收集处理,直接进入湿地水体。

2.3过度放牧与鼠害加重

周边娘热村、巴尔库、夺底乡等村落居民放牧于湿地的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过多的牲畜终年啃食、践踏,利用强度远远超过草场的负荷量,很多湿地植物自我维持机制失调,草层变矮和产草量降低,导致湿地退化。退化湿地又为西藏高原特有物种高原鼠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栖息与繁殖场所,导致鼠兔泛滥,加重了湿地的旱生化,形成恶性循环。

2.4管理机制不完善

草场得不到应有的休养生息和适当的补偿性投入;修筑公路,盲目扩大建设,无组织的挖采泥炭、捕猎等,使拉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受到威胁;监测体制不完善,缺乏对水质、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监测。

3、加强拉鲁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3.1多补少取增加湿地水量

通过蓄水坝、溢流堰建设等,开展保护区北部湿地补水,恢复北部区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干渠向北干渠、流沙河补水系统。加快推进拉萨市地表水厂建设,停用岳王山、北郊地下水厂,全面封停工业企业、洗车场等的地下水取水井,提升湿地及周边地区地下水位。

3.2源头控制减少污水流入

在现有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一期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加快1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对拉鲁湿地周边的生产生活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改善湿地水环境。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

3.3严格监管减少人为影响

强化湿地管理水平,全面取缔周边砂石开采活动,严格控制畜牧放养规模,对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的居民、社区、部队继续加大搬迁力度,加大对湿地内芦苇收割的调度,禁止周边群众进场擅自收割采挖。

3.4强化宣传提高保护水平

将湿地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科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专门的鸟类观察站和通道,通过合理有效的生态旅游,建立良好的和游客的交流机制,让社区居民从中得到实惠,减少对湿地的掠夺式利用。

4、结语

研究拉鲁湿地生态保护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探讨在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承载力不高等基础上的高原湿地的保护措施,为西藏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华国春,李艳玲,黄川友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2005(11)

2、王东辉,王禹,林志华拉鲁湿地及其保护的工程措施[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2003(10)

3、张天华,陈利顶,普布丹巴西藏拉萨拉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5(25)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第3篇

2012年06月07日07:10西安晚报[微博]我要评论(4)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 记者 魏影 摄

昨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 记者 魏影 摄

自驾游路线图 本报讯 (记者 程慧) 昨日,我市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市长董军宣布开园。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学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启文、市政协副主席郭若为、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安等出席开园仪式。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省文联副主席翟志荣,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西京,著名画家崔振宽为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开园纪念石揭幕。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我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公园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

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进展,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董军多次深入建设一线检查和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项目顺利建设。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 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湿地公园 市民可免费游

本报讯 (记者 程慧) 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芦苇、香蒲、河柳等植物郁郁葱葱,白鹭悠然栖息,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湿地生态画图。昨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上万名市民来到这里,目睹令人向往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芳容,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治理

大美城市生态湿地现城东

“不敢想啊,以前这里河道都是大沙坑,现在风景竟然这样美。”十里流动水面、十里绿色长廊、十里绮丽花海。昨日,来自洪庆街办燎原村70多岁的唐大爷和同伴在公园里游览,灞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分。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2012年6月,投资近5亿元的一期工程完工。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如今,在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区域内,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波摇石动,各种植物郁郁葱葱,野生水禽悠然栖息,徜徉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真叫人心旷神怡。

美景怡人

市民尽享自然野趣时尚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最大限度保持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景观结构包括一河两岸三段,一河是指灞河河道景观,两岸是指左右岸绿化景观,三段为指以花荡为主体的湿草景观区、以河心岛为主体的亲水体验区、以柳园飞雪、生态荷塘为主体的湿地景观区,从而形成一幅重塑灞柳风雪胜景的自然画卷。

昨日,前来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堤顶路上修有自行车道,两边遍植柳树,不时有游客骑着自行车而过。漫步园中,小广场上、灞柳深处不时传来悠扬的音乐声,以及厚重的秦腔声,一湖清波,满目葱笼,无不散发着城市山水的诗意,处处呈现出优美和谐、天人合一的惬意景象。

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园内有植物213种,原生态鸟类33种,原生态柳树20000余株。

九大区域

打造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记者获悉,公园二期目前已正式开工,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到2013年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成为既具有原生态魅力又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独特“古城绿道”。

原生态湿地、“亲水线”乐园、百花千树植物园„„ 美哉 五大园 乐哉 亲水游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昨日起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到底有多“迷人”,只有亲身去体验一番,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绿、它的美„„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无论是欣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还是带小朋友来这里“亲水游”,或是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打球、骑车,不同的园区让每个游客都能尽兴游览。

●原生态湿地公园

公园建设以原生态为基础,利用原有生态环境,以保护、治理为主,重构为辅,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整,形成了一个由2000亩湿地、33种鸟类、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4478.5平方米芦苇荡组成的绿色原生态湿地公园。让游客避离城市喧嚣,畅游原生态大湿地。

●“灞桥柳河”文化展示园

自古以来,灞桥一直以“灞桥、灞柳、灞河”闻名,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体现自然乡土风情,集中展现桥文化、柳文化、河文化。这里融合了各种桥文化,有木桥、石桥,有平桥、拱桥;有早期已建成的桥,有已经规划准备修建的桥。这里有14种、近20000棵柳树将重现“灞柳风雪”的人文胜景。灞河,西安的母亲河,古称滋水,是滋养帝都长安的八条水脉之一。灞河公园段平均宽度为400米,最宽处达500米,颇为壮观。

●“亲水线”休闲娱乐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沿河有7公里的水岸线,可以近距离接触灞水、大湿地,观赏水生植物,与鱼儿私语,看水禽嬉戏,尽情呼吸久违的新鲜空气。漫步亲水石滩,卵石或高或低错落排布而成,行走其间感受别样风情。公园里还有20余处休闲娱乐设施,生态商业街、风土博物馆、民俗观演广场、儿童乐园,还有规划中的红酒庄、茶馆等项目。

● 绿动灞水运动公园

21公里的沿河小径、环河堤顶路是散步的绝佳之地,堤顶路两边遍植柳树,徐徐清风扑面而来。堤顶路上特别修建了自行车道。右岸的集中运动广场更是闲暇的好去处,可以打篮球、羽毛球。

●百花千树植物园 这里是花的海洋,植物的王国,这里有大片的池塘,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这里保留了原有乡土植物,增添了适合在灞河生长的植物,形成了1765亩的植物园。柳树、大叶女贞、青桐、连翘、德国鸢尾、玉簪、长春藤、风铃草„„ 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所组成的植物园让人目不暇接。

“开园活动周” 10项活动让您饱眼福

6月6日至6月10日将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内举办“开园活动周”。 “开园活动周”包括举办生态影展、民俗展演、放流活动等10项系列活动。包括风土博物馆里的秦腔老腔表演、民间杂耍;亲水码头的放流活动;公园堤顶路的东城新一家运动会等,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来参观。

公交、自驾 怎么走? 7条公交线可到达

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战略桥)之间,市民可乘坐

213、30

1、7

18、530、90

7、2

33、237路公交车至西安市第34中学站下车。 :

由北向南游 给您推荐这些景点 ●花 荡

花荡,从华清桥到西临高速,绿化面积10.7亩,水域面积约9000平方米,共由15个植物园组成,分别为:红枫园、常夏石竹园、红花继木园、大花金鸡菊园、隶棠园、天人菊园、黄金菊园、红王子锦带园、红帽子月季园、美女樱园、红叶石楠园、紫穗槐园、金叶女贞园、红叶石楠球园、海桐球园。置身花海之中,可以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静地。

●湖心鸢尾岛

湖心鸢尾岛由两桥一亭组成,拱桥名为念柳桥,全长21.2米,宽3.3米;平桥名为紫鸢桥,长17.46米,宽5.5米;木质景观亭名为柳心亭。通过平桥和拱桥将河道内的岛屿连接,并配以木质景观亭和鸢尾绿植,小桥流水,亭影玲珑。婉转莺声常醉客,婆娑柳浪欲迷鸿。这一处水面从千年古城变迁而来,亲近的不仅仅是水,更是这块土地流淌的文化根脉。

●秀水廊桥 灞桥,因水得名,以桥闻名。秀水廊桥全长424米,桥面净宽3.5米,每跨长度为20米,桥面略呈拱形,采用塑胶铺设,并配有3个彩色钢构廊亭,方便游人来往灞河两岸,以最佳视觉观赏灞河湿地景色。

●柳园飞雪

早在明清时期,“灞柳风雪”便是“关中八景”之一。公园里共有14种柳树,分别为:垂柳、龙爪柳、馒头柳、桎柳、银芽柳、旱柳、金丝垂柳、水曲柳、绦柳、杠柳、大柳树、雪柳、杞柳、龙柳。柳园飞雪处面积约为7.7亩。近20000棵柳树将为您重新呈现“灞柳风雪”的壮景,重温古人折柳送别、十里相送的一抹温情。

●生态荷塘

生态荷塘总面积为46.2亩,共由10个园组成:分别为月季园、荷花园、睡莲园、香蒲园、菖蒲园、石榴园、石竹园、漏斗花园、金光菊园、火把莲园。欲滴莲花送月香,抚琴弄笛醉荷塘。10个花园荷塘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集中体现了生态之美。

●亲水石滩

亲水石滩面积约为3.6亩,此处景观充分利用灞河卵石,以不规则的形状,对滩涂进行铺装,便于游人在枯水期直接进入河道,近距离观赏灞河湿地植物景观。千年的河水流觞,优越的地理位置,亲水石滩是改造滩涂的杰作,让游人近距离亲水,充分体验原生态之美。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10月25日08:09西安晚报我要评论(0)

本报讯 (记者 史佳) 10月24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西安最令人向往的湿地公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项目是灞桥区和西安市纺织城综合发展办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生态新城的重要举措。项目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全长15公里,规划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实施。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项目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公园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已建成,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并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建设最大限度保持了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彻底改变了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的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原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创造出一个拥有生态丰富,适于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的绿色河流廊道。

10月24日开工建设的公园二期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在灞河西路与灞河东路之间,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工程概算投资5.5亿元。公园二期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浏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的保护。湿地生态是地球中很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资源。但是,由于人类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了自然环境,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来改善湿地生态,恢复自然环境。对湿地生态和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湿地生态和资源修复策略,以期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使人类和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

关键词:湿地生态保护;现状;资源修复;策略

湿地生态和资源具有结构独特和系统多样的特征,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特殊生物的主要栖息地。但是,现阶段湿地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所以需要保护好湿地生态和资源,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升生态建设的质量,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1   湿地生态和资源的现状

1.1   管理结构不合理

湿地生态和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结构不合理。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就无法准确、全面地开展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使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只能停滞不前,难以将其本质功能完全发挥出来。

现阶段,在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管理方面主要存在3个问题:第一,由于没有将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管理地位凸显出来,导致其對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很难起到指导作用。其二,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强,导致现行的管理方式与实际工作不匹配,工作效率偏低。其三,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工作人员懈怠工作、人才流失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1]。

1.2   环境和外来物种

现阶段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空气、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受到污染就会严重破坏湿地生态及资源,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会造成湿地生态和资源退化,甚至消失。其中,水污染是破坏湿地生态及资源最严重的因素之一,主要因为湿地生态和资源大都建立在水资源的基础上,生活和生产中的水体污染直接对湿地生态和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空气中的微粒子、二氧化硫对湿地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破坏生态系统及资源;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农药、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这些会使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酸碱程度失去平衡,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和资源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外来物种的入侵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因为外来物种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强,且没有自然天敌,它们的迅速生长和繁殖不仅影响了湿地生态和资源的多样性,也加重了原有湿地生态和资源的负担,最终导致湿地生态和资源发生退化或消失。

1.3   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足

湿地环境、生态资源保护系统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对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视力度较低,通常都只停留在保护工作的表面,对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无法使人类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增强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力度的策略

为了提升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需要在策略上保证其科学有效性,要立足于实际的生活进行研究,针对湿地生态和资源的现状,拟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管理策略。

2.1   健全管理体系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管理工作高效、稳定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平台的基础。相关部门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协调和梳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避免在管理体系上存在漏洞,影响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所以,就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增强其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从而适应新时期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同时,可以在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管理部门中,构建有关湿地生态和资源修复工作的管理基金,保证保护和修复管理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管理工作中,形成投入和产出的循环模式,提升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2.2   做好综合治理

因为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要将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归纳到生态系统建设和环境治理的修复体系中,增加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综合治理的平台。通过对环境整合和周边治理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落实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可以借助林业和环保部门的力量,做好外来物种的控制,降低外来物种对湿地生态和资源的影响程度,提升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功能。

2.3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要想做好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就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和政府、社会团体及广大群众的支持力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使人类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重点宣传湿地系统在水资源、物种生存和防洪防旱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升社会对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认可度。在宣传工作中,利用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系统的宣传,采取灵活、多样和实用的宣传方式,提高人民对湿地的认知,促进人们自觉对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修复的监督维护。

总之,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有效的保护及修复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和优势。所以,要加强湿地系统的科学有效性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大对湿地生态和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关注力度,改善湿地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机制、平台问题等影响,为湿地生态和资源的创新和保护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 1 ] 赵建琪.西宁地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7):53-54.

(收稿日期:2019-07-15)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第5篇

摘要: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来,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面临着干淀的威胁。现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如水量减少、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为维护白洋淀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安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具体保护措施。

关键词:白洋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对策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ai Yang Dian Wet Land

ZHANG Su-zhen1,MA Jing2,LI Gui-bao2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han 430077,China)

(⒈Shijiazhua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35,China;2.Hebei Provincial Acadermy of Water Pesources,Shijiazhuang 050057,China;

3.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dectr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38,China)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它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草原并称为陆地3大生态系统。同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湿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护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基因库,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1 白洋淀湿地概况

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北纬38°43′~39°02′,东经115°38′~116°07′之间,白洋淀四周主要以堤坝为界,东至千里堤,西至四门堤,北至新安北堤,南至淀南新堤,东西长39.5 km,南北宽28.5 km,总面积366 km2(十方院大沽高程10.5 m)。行政区隶属保定市的安新县、高阳县、雄县、容城县和沧州市的任丘市管辖,其中保定市占总面积的93%。当水位8.8 m(大沽高程,下同)时,85.6%的水域分布于安新县境内。

白洋淀地处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相夹峙的低洼地区,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汇水面积3.12万km。淀内主要由白洋淀、烧车淀、藻苲淀等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和3 700多条沟壕组成,淀底高程5.5~6.0 m。淀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4.9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369 mm。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80%的降水集中于6─9月,且多以大雨或暴雨的形式出现,往往形成洪涝灾害。淀区降水年际变化同样悬殊,如1988年降水量924.1 mm,1962年降水量仅210.0 mm。有时出现连丰、连枯的现象,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连续5年干淀,是历史上干淀时间最长的一次。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蕴,被人们誉为“华北明珠”,于2002年10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洋淀广阔的水面和沼泽湿地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河北平原乃至京津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源、调蓄洪水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白洋淀被誉为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寒暑表。但由于近年来对白洋淀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气候变干,入淀水量减少,干淀次数增加

白洋淀位于大清河中游,主要靠上游地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补给。因此,白洋淀的兴衰与气候条件的变迁息息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白洋淀流域气候发展总趋势是向着干旱方向发展,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2003年间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52.7 mm、555.5 mm、456.9 mm、497.8 mm和370.73 mm,见图1。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径流量的减少,白洋淀流域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年径流量分别为69.33×108 m3、37.52×108 m3、30.74×108 m3、20.53×108 m3

自1958年以来,白洋淀各河上游陆续建成134座水库,总库容量达36.19亿m3,相当于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35.66亿m3的101.5%,控制面积达10 987.3 km2,占上游山区面积的54.93%,而南支河流山区的控制系数已达0.83,目前除特丰年份的水库弃水外,仅白沟引河有水入淀,使入淀水量大大减少。据统计,1959年以前有40%的年份,入淀水量在22亿m3以上,而1959年以后入淀水量有36%的年份超过10亿m3。以年降水量和降水年内分配相似的1957年、1968年和1986年为例,其入淀水量分别为11.65、3.47、0;1988年降水量为819 mm,其入淀水量仅与1957年降水量为434 mm时相当,见表1。

虽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由于气候的干旱而间接导致白洋淀干涸的频次不断增加,湿地生态环境逐步退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淀区十年九涝,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年平均入淀水量分别为23.96、17.3、11.4、2.37、4.30亿m3,入淀水量呈下降趋势。干淀频次越来越高,50年代没有出现干淀现象,60年代出现2次,70年代出现了4次,80年代连续5年干淀,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持续干淀现象,特别是1984-1986年间滴水未进,1983-1987年5年入淀水量总计0.525亿m3。90年代出现一次,2000-2002年出现了连续3年干淀现象。自2003年引上游库水入淀和2004年引邯郸岳城水库的水入淀后,其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2.2 泥沙淤积,湖泊萎缩

20世纪初白洋淀面积很大,后因多年泥沙的淤积,致使湖泊萎缩,容积变小。1939年大清河雄县八排决口,莲花淀、高家港、里银淀、骆淀等地长7.5 km、宽2 km的区域泥沙淤高1.5~3 m。新中国成立后,白洋淀泥沙淤积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山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潴龙河、唐河20世纪50年代输沙量高达570.0万m3,随着水库的兴建,河流输沙量大大减轻,60年代降为71.0万m3,70年代下降为66.3万m3。1970年白沟引河投入使用,将大清河北支洪水引入白洋淀,给白洋淀造成新的淤积。白沟引河在1970─1980年间,超标准行洪,输沙总量为317万m3,入淀泥沙215万m3。在长1 200 m,宽500至1 500 m的河口入淀部位淤积1.4 km2,平均淤高0.75~2.8 m。据统计,1955年到1979年,入淀河流平均每年向淀内输沙183万t,由于河口淤积和围垦造田,30年来白洋淀水面缩减34.8%。

一般来说,径流量和输沙率年际变化较大的河流,其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幅度也较大,见图2和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潴龙河和白沟引河的年径流量、平均输沙率、年输沙量3者之间年际变化过程基本一致,而且还存在多年沙与少年沙交替出现的现象,其周期大体为4~5 a。自1980-1987年之间潴龙河和白沟引河几乎无水无沙入淀,潴龙河1996年来水量较大,此后,几乎无水入淀;目前除特丰年份的水库弃水外,仅白沟引河有水入淀,可见白洋淀的泥沙主要来自白沟引河,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径流量减小,输沙量也随之减少。

2.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白洋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湿地,水质清澈,水生生物种类较多。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闸涵的修建隔断了鱼的通道,使洄游鱼类遭到破坏,溯河而上或顺流而下的鱼种繁殖场所遭到破坏,致使一些洄游性鱼类和螃蟹绝迹。在白洋淀定居繁殖的一些鱼类及放养的鱼蟹种苗,在汛期下游提闸泄水,因无防栏设施鱼蟹种苗随水下泄,导致了白洋淀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随着上游水库建成使用,白洋淀流域内用水量的剧增,天然来水量陡降,大量污水排入淀内,致使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随着上游来水量的减少和污染的加重,鱼虾大量死亡,鱼的种类减少,且优质鱼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另一方面还影响到淀区水生生物,使清水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耐污厌氧生物种群和数量增加。1991年9月,因淀水遭受污染,造成淀区鱼类大量死亡,直接损失达数千万元。据河北大学、河北水产学校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浮游植物类减少了28.6%,浮游动物类减少了18.3%~36.8%,而个体数分别增加了96.0%和15.1%;鱼类由1958年的54种减少为1993年30种,经济价值高的鳜、鲤、鲂鱼等大大减少,低质小杂鱼占绝对优势,年产鱼量由20世纪50年代最高值885万kg降至20世纪70年代的100万kg,河蟹曾两度绝迹。由于鱼虾等食物减少,栖息于淀内的鸟类也日益减少,过去野鸭满淀的大、小鸭淀,鹁鸪栖聚的鹁鸪淀,也只有三五结伴的野鸭和鹁鸪象征性地出现,淀区盛产的鸡头、菱角也近绝产,见表2。近年来白洋淀得到上游水库和岳城水库的补给,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和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

2.4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据统计,2003年安新县白洋淀淀区涉及的10个乡镇,39个纯水村中,淀内人口8.55万。如果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80 L估算,淀区水村的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每天684 m3,其中的污染物浓度COD为500 mg/L,BOD为350 mg/L;如果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1.2 kg估算,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为每天102.6 t。淀内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简易填埋会对淀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施用化肥,营养物质氮、磷流失而对淀区水体造成污染。2003年,白洋淀区有效灌溉面积为2 303.13 hm2。农用化肥施用量453 t,其中氮肥214 t,磷肥49 t、钾肥51 t,复合肥154 t。按总氮的产生系数为440 kg/a·hm2,流失率为9%,耕地总氮产生量为1 013.4 t/a,排入水体的总氮为91.2 t/a,总磷的产生系数为69 kg/a·hm2,流失率为0.5%,耕地总磷的产生量为158.9 t/a,排入水体的量为0.79 t/a。地膜覆盖面积3.6 hm2,农用薄膜3.23 t/a。农用柴油消耗量292.5 t/a。农药使用量612.05 t/a。淀区的农业退水对淀区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2.5 淀区旅游业加重了水体污染

白洋淀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特别是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后,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统计1988─2000年先后接待游客370.4万人次。每年6月底至8月底(60 d)为旅游高峰期,1989─2000年高峰季节平均日游客量为2 500~2 700人,1992年日客流量最大为2 700人。游客的耗水量,产生的生活污染物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再加上船只的机油、柴油管理不善,也会使白洋淀的水质下降,码头附近已发现大片油污染水面,致使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过量的客流量会对白洋淀区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2.6 水质污染严重

据保定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2000—2003年间,除2001年丰水期淀内大部分水质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III类标准外,其余时段皆达不到III类标准。白洋淀区13个断面水质监测,评价结果为:Ⅲ类、Ⅳ类、Ⅴ类水质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3%、38.5%和38.5%。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高锰酸钾指数、总磷等,特别是总磷超标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见表3)。

3 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及措施

3.1 鸟类保护工程

白洋淀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淀中有淀,沟壕相连,苇田与水面相间分布,淀内多种水生动植物可供鸟类进食。常见的鸟类有100多种,属于国家I级和II级保护的有丹顶鹤、大鸨、东方白鹳、天鹅、灰鹤、鹊鹞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鸬鹚、白鹭、黑嘴鸥等,为了给水鸟创造一个更好的栖息觅食环境,让众多的水鸟在此更好的生存和繁衍,需在东北部和东南部各建一个野生鸟类保护区。这里水质优良,环境幽静,水域辽阔,活动范围广,远离人群,适合鸟类的栖息和觅食。白洋淀湿地又是丹顶鹤、大鸨、东方白鹳、天鹅等国家级珍稀野生保护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徒停歇地,在离鸟类保护区最近郭里口村和圈头建立鸟类监护中心,为受伤或掉队的水鸟提供救治和保护,日后放飞大自然[6]。同时对在保护区内长期居留的珍稀鸟类进行人工繁育,以扩大种群数量。

3.2 清淤工程

清淤是恢复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白洋淀接纳上游8大河流入水,由于泥沙淤积,致使淀底抬高,淀区萎缩,蓄水量下降,影响了淀区的缓洪滞沥、调节气候等湿地生态功能。为扩大白洋淀的调蓄能力,减缓泄洪对下游造成的危害,有效地保卫天津、华北油田、交通干线等重要城市和设施。在淀区各主航道实施清淤工程,以加大水体交换量和蓄水量,提高防洪能力,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3.3 污水治理工程

在安新县及周边县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同时,完成改造、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企业,严格控制污染水体的项目上马。加强淀区燃油机船的管理,控制燃油机船的使用数量。

3.4 芦苇湿地污水处理工程

利用自然地势,在府河入淀河口处建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利用芦苇等生物的抗污去污能力净化入淀污水。将保定市区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经府河(30万t/d)引入白洋淀西部的藻苲淀、鸪丁鸟淀等浅水淀泊和芦苇台田,利用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去除氮磷,以改善府河入淀的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亦可提高芦苇产量。

3.5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程

白洋淀内的烧车淀水域面积广阔,淀区生长着大量的水草和藻类浮游植物,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因此在淀边建立饲料加工厂,既能减轻淀区自身污染,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又能促进淀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淀区的自养能力。

3.6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工程

在安新码头建立集环境管理、科研、监测、信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对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水生植物种群演变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提高白洋淀流域水质动态监测能力,实现在线监督、监测、快速、准确地掌握入境和过境的河流水质动态状况,为流域环境监管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6]

3.7 生态林建设工程

将周边堤防、干渠的郁闭度低于0.3的疏林地,出材率低于30%的低质林以及处于衰退状态下的林分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根据堤防干渠及外缘的地势,针对不同性质的土壤,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以乔木、灌木、经济林为主,包括杨树、柳树、白蜡、银杏、杜仲、国槐、枫树等乔木;柽柳、月季、黄杨、紫穗槐、木槿等灌木;苹果、梨、桃等等果树品种。同时在淀泊以外的湿地全部营建小带距、小网格生态林带(网);在淀周边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对生态景观区的堤坝等地进行规划栽植,以改善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和景观。

3.8 水产养殖工程

充分利用白洋淀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力争建成环京、津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一是在淀区周边建设生产工艺先进、设施配套齐全、经济效益好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及产品深加工基地。二是加强引种工程。在实施白洋淀野生品种保护工程的同时,引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如青鱼、桂鱼、元鱼等。三是建设无公害生态鱼类和休闲鱼类养殖工程。四是开发建设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的综合利用工程。确保白洋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9 优化淀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着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将使人们迫于维持生计而破坏生态环境。只有的合理产业结构,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搞好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白洋淀内有39个完全被水包围的村庄(纯水村),有8万多人。千百年来,纯水村居民的生活大多靠打渔、苇编为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加之,湖水污染造成鱼类数量减少,因而过度捕捞现象屡禁不止,致使渔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必须坚决杜绝过度捕捞现象,优化淀区产业结构。

(1)变单一的淀内淡水鱼捕捞为淡水捕捞与海洋捕捞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具有捕捞技术的渔民进行海洋捕捞,特别是大力支持和发展远海捕捞。国家可在技术上给以培训和指导,并适当地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2)调整水产养殖业生产结构。为了减轻因鱼粪和饲料对湖水的污染,压缩淀内人工水产养殖面积,将现有淀内人工水产养殖面积4万hm2调减至0.3万hm2。充分利用淀外池塘进行水产养殖,实行淀内养殖与淀外养殖相结合。为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

(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利用淀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开办家庭餐饮、旅馆,开发具有白洋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生产活动,这样既扩大了白洋淀的知名度,又可增加淀区人民的收入。

3.10 南水北调中线及水库补水工程

目前,白洋淀依靠补水来维持其生态系统的安全。近年来,采取生态用水的应急供水措施,引其上游的大西洋水库和安格庄水库以及邯郸的岳城水库的水济淀,以保证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用水。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可利用引江水补淀,以获得高质量的、充足的补充水源,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安全。

3.11 淀区纯水村改造和移民工程

对白洋淀区39个纯水村进行改造,完善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时控制淀区居民数量,适量外迁,以减轻对淀区的水体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位于保护区内核心区的纯水村——北何庄的居民实施外迁,北何庄居民约600人,人口较少,将分散搬进周边村庄[6]。对实验区的纯水村进行自身环境污染治理,以减轻对淀区的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3.12 宣教培训工程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淀区居民进行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安排和组织文化讲座,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同时,加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建设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 安新县地方志办公室.白洋淀志[Z].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

[2] 安新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安新县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 朱宣清,弓 冉,穆仲义,等.白洋淀环境演变及预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

[4] 保定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白洋淀水体营养状况防治措施的调查与研究[R].1993.

[5] 张素珍.白洋淀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D].2002.

[6] 张素珍.河北省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R].石家庄:石家庄学院,2002.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第6篇

1.1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建立在城市及其周边, 具有一定自然特性、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 能够发挥一定的科普与教育功能, 并兼有游憩休闲作用的特定地域。它在改善生态状况, 为人们提供游憩、康乐的场所, 涵养城市水源, 维持区域水平衡, 调节区域气候, 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 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是伴随着人类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新思潮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 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 可通过人为措施, 重建或修复水陆生态结构, 岸栖生物丰富, 景观较自然, 形成自然岸线的景观和生态功能[2]。

目前使用较多的生态驳岸有三种做法: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和多种人工自然驳岸[3]。

2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总体规划

2.1 规划区概况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望城县格塘乡, 属长沙市管辖, 距长沙市区40公里, 距望城县城12公里。公园规划区总面积13800亩 (含千龙湖度假村10000亩) 。在国内许多大小河流及湖泊的驳岸主要以硬质直立驳岸为主, 这种驳岸破坏了原生态斜坡驳岸的生态群落结构, 只有合理加以修正才能满足不同工程实际的需要[4]。因此,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的设计应尽量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适当加以人工改造, 采取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生态驳岸建设模式。

2.2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建设的全局, 以国家关于湿地保护、湿地合理利用、生态旅游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总方针, 充分保留千龙湖湿地的原有自然风貌,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同时积极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湖湘湿地的人文资源, 使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景观成为公众领略湖泊湿地风光、认识湿地、了解湿地、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教育窗口。

2.3 规划原则

(1) 生态保护优先,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湿地资源, 是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建设中必须予以优先考虑的。这包括保护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连贯性;保护千龙湖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以及保护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2) 保护千龙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在千龙湖湿地驳岸景观建设中, 有计划的引进外来物种, 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 (3) 与周边环境融洽, 与整体景观协调;在进行千龙湖驳岸带设计时, 应该倡导“原生态、纯自然”的规划理念, 在保护并美化原有环境的同时, 也让人们感受到和谐的自然气息。 (4) 突出地域特色, 注重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驳岸建设突出湖泊湿地的生态特征, 尤其是湘江下游的独特湖湘地域景观特色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 让游客在领略湖泊湿地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 了解湖湘文化、民俗及其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 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景观设计

3.1 千龙湖生态驳岸宽度研究

千龙湖生态驳岸宽度的确定遵循了3个步骤: (1) 弄清千龙湖生态驳岸廊道的关键生态过程及功能; (2) 基于现有驳岸的空间结构, 将河流从千龙湖水库到团头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3) 将最敏感的生态过程与空间结构相联系, 确定每种河流类型所需的廊道宽度。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m时, 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当宽度大于80m~100m时, 能较好地控制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根据千龙湖湿地公园驳岸的现状和不同地段的功能要求, 从而确定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的宽度为10m~100m不等。

3.2 千龙湖湿地公园水岸带类型

(1) 大湖区驳岸类。

(1) 自然溪沟驳岸:主要位于团头湖区该区由于人为活动较少, 人为活动对湿地破坏程度较轻, 在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中作为湿地景观恢复和野生鸟类救护中心的主要区域。该湖岸带岸边侧较为平缓, 全靠植物根系稳固岸堤, 驳岸不需要人为改造即可达到抗洪功能, 这样的湖岸称为自然溪沟河岸。 (2) 自然山石湖岸:位于千龙湖与团头湖相连的区域, 水流湍急, 对湖岸的冲刷较为严重, 地形也较其他地段徒陡。

(2) 小湖区湖岸带类型。

(1) 垂直型湖岸:垂直型湖岸对缓冲带可以进行保护, 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是千龙湖渡假村小湖区最主要的驳岸形式。 (2) 滩涂型湖岸:千龙湖渡假村湖区部分地段经改造后较为平缓, 浅水区为斜坡地形, 并且设置了种植池, 增加了水生植物种植范围, 增宽了湖岸消落带。

3.3 千龙湖区生态驳岸建设模式

(1) 码头驳岸;采用了浆砌石立式驳岸, 与台阶式驳岸的结合, 方便游船靠岸停泊, 增加亲水性。码头驳岸也成为小湖区的主景。 (2) 退式台阶驳岸;退式台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具有浓厚的时代艺术气息, 虽然它不具生态驳岸的诸多优点, 但它可以很好地体现园林造景的效果。 (3) 缓坡型湖岸;千龙湖区与团头湖之间的部分驳岸带, 周边有较多区域为缓坡型地形, 在这些区域构建梯田式湿地, 增大湖水水质净化效果。 (4) 树桩驳岸;对于土堤容易塌滑的沙土型驳岸, 为达到防洪抗洪要求, 在湖岸边用防腐树桩做驳岸处理。 (5) 垂直型驳岸;垂直型湖岸对缓冲带可以进行保护, 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是千龙湖渡假村小湖区最主要的驳岸建设模式。

4 结语

驳岸在湿地公园中是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典型的生态过渡带, 是湿地公园中展现湿地风貌、体现湿地文化的重要窗口。驳岸带的建设理应与人们当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新思潮紧密结合起来, 即驳岸带在结构和功能上不仅要达到固岸的作用, 还应具有相应的生态净化功能, 可以兼顾自然和人类的共同需求, 使人类和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摘要:在湿地公园中, 驳岸环境作为一种独特的线性空间, 是湿地系统与其它环境的过渡地带, 由于“边缘效应”其生物种类异常丰富。本文以湖南望城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驳岸设计为例, 阐述了结合实际提出生态、新颖的城郊湿地公园生态驳岸的设计理念和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驳岸景观设计的方案, 希望能为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城郊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形成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驳岸,湿地公园,千龙湖

参考文献

[1] 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13~16.

[2] 汤学虎, 赵小艳.香港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设计[J].2008, 3.

[3] (英) 西蒙·贝尔[著], 王文彤[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医药代表招商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环艺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