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工作内容范文

2023-10-01

湿地保护工作内容范文第1篇

摘 要:以Landsat-8卫星影像和Google Earth 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提取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信息。通过连续3年对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人为活动变化的研究表明: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斑块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保护区主要的人类活动是池塘和围网养殖。本文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对策。

关键词:洪湖;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斑块;保护对策

长期以来,生活在湿地周边的人类对湿地资源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开发,忽略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致使湿地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湿地资源不能得到正常的修养生息。洪湖湿地是我国乃至国际的重要湿地,为研究洪湖湿地周围人为活动的状况,本文对2013~2015年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做了比较研究,并提出洪湖湿地的保护对策。

1 研究区域概况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江汉平原荆州市所辖的洪湖市和监利县境内的长江中游北岸,系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的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2′28″~113°28′49″,北纬29°41′40″~29°58′01″,自然保护区以洪湖围堤为界,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现规划总面积41412.069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2851hm2,缓冲区面积4336hm2,实验区面积24225.069hm2[1]。

2 材料与方法

2.1 遥感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遥感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下载的Landsat-8遥感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为30m,可以满足研究空间分辨率的要求。遥感影像接收时间分别是2013年9月、2014年9月和2015年9月。数据总体质量较好,影像清晰,无云层遮盖,且处于不同年份的相同时间段,影像解译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根据ENVI5.0专业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提取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信息,主要有农田、鱼塘、围网养殖、居民点和旅游用地5类。利用ArcGIS专业软件,对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以及实地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2,3],如图1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为干扰活动监测结果

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及现场实地考察验证结果,统计出保护区人类活动斑块面积信息,因面积变化趋势相对于整个自然保护区很小,肉眼难以看出变化,仅以2014年为例,如图2、表1所示。

3.2 人为干扰活动变化趋势分析[4]

根据遥感监测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主要有鱼塘、农田、居民点、围网养殖和旅游用地5类,主要的人类活动是围网养殖和鱼塘,其中农田仅在实验区有分布;洪湖的渔民房屋大都在保护区的外围,只有北部半岛有少量农田和居民点分布,因而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小;围网养殖大多分布于远陆地,实验区最多;旅游用地有2处,1处位于实验区,1处位于实验区和缓冲区的边缘;保护区存在大量鱼塘和围网养殖,面积之和在保护区总面积50%以上。

根据遥感解译结果,2013~2015年3年间,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人类活动斑块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70%以上,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尤其以围网养殖增长最快。保护区存在大量鱼塘和围网养殖,而旅游用地占地较少,而且旅游用地面积变化较缓,表明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现状较落后,保护区内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渔业养殖。这是导致保护区人类活动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长期任其发展,将会导致湿地退化,湿地面积逐渐减少。

4 湿地保护对策

4.1 建立健全洪湖湿地保护条例,有法可依

对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应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划和可行的保护措施,建议颁布《洪湖湿地保护区条例》,使洪湖湿地的保护、利用都有法可依。目前洪湖湿地管理局已经成立,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指导下已经组织开展相关的洪湖拆围、渔民安置工作,制定《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可以为今后依法管理增加助力。

4.2 加大保护区管理力度,健全管理体系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加大管理力度,健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到位,合理布局,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管理队伍,严格管理。

4.3 推广高效养殖模式

洪湖渔民的主要收入依靠渔业养殖,且“各自为政”,大面积围网养殖,布局混乱,占地广而产量低、效益差。调整养殖结构已经刻不容缓,应由水产专业进行调研考察,推广高效的养殖模式,将过去高密度、高投入、低质量的水产品经营方式转变为低密度、粗放型、优质水产品的经营方式,使整个区域的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遏制当前大面积围网养殖的态势,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

4.4 合理发展生态旅游

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滞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目前国家提倡、各阶层普遍认同、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潮流的湿地主导政策,包括“保护”与“合理利用”两个不可分割的目标。发展旅游业,寻找人文景观和湖光水色的结合,实现洪湖独特的旅游风貌,这是洪湖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使渔民顺利“转业”,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促进洪湖拆围、渔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葛继稳,王虚谷.湖北自然保护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7.

[2]袁涛.基于遥感影像的梁子湖湖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陈佑平,蒋仕伟,赵联军,等.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趋势及管理对策[J].四川动物,2003,22(4):51-54.

[4]印红.中国湿地保护战略[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5,1(1):10-13.

(作者单位:1.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中国地质大学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研究所)

湿地保护工作内容范文第2篇

1 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与内容

本次湿地保护区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从前期的设计问卷到后期的分析处理可分为5个相互联系的过程[4~5], 即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预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与处理调查问卷和编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湿地保护管理的培训需求调查表的内容包括5部分, 即填表人简况、填表人通讯地址、个人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和对湿地保护区开展培训工作的建议。其中个人培训需求又分成8个部分, 即自然保护区管理与规划、湿地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评估、湿地恢复与重建、3S技术、执法与巡护、其他内容和目前个人最急需培训的3项内容。

本次培训需求分析调查先后向194处湿地保护区发放了调查问卷。截止到2008年4月1日, 共收到来自64个湿地保护区的365份调查问卷;在反馈问卷的保护区中,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31个, 反馈率为79.5%;省级湿地保护区23个, 反馈率为44.2%;县 (市) 级保护区10个, 反馈率只有9.7%。这是因为国家级保护区人员、机构健全, 而且对参加湿地保护区人员培训的积极性较高, 所以反馈率高;而很多的省级保护区有专职人员但没有专门的机构, 且人员一般较少, 大多由当地的林业、环保等主管部门代管, 故反馈率较低;而县 (市) 级保护区基本上是有名无实, 既没有专门的机构, 又没有专职人员, 所以反馈率很低。

2 保护区基本状况和样本人群特征分析

(1) 保护区人员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职称普遍较低, 受过高等及其以上教育的仅占总人数的28.4%。具有高级和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21.6%。这是制约保护区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同时也体现了开展湿地保护区人员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 在保护区人员性别构成中, 男性占绝大多数, 为77.7%。在保护区人员年龄构成中, 40岁以下的占据了大多数, 为74.5%。在保护区人员工作岗位构成中, 执法巡护人员最多, 占42.4%, 其次为科研监测人员和其他人员, 分别占19.6%和17.4%。

(3) 在反馈培训需求调查表的样本人群中男性占绝大多数, 达80.1%;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78.1%;在样本人群的工作岗位构成中, 科研监测人员占样本总人数的32.2%, 执法巡护人员占26.6%, 保护区主要领导占19.3%。样本人群中科研监测人员和保护区主要领导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他们在保护区人员中的比例。

(4) 样本人群中, 受过高等及其以上教育的占总人数的63.8%, 具有高级和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36.9%, 而在保护区人员构成中这两类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4%和21.6%。样本人群的文化程度和技术职称都远远超过保护区人员的平均水平。

3 保护区和样本人群培训需求结果分析

(1) 各级保护区的培训需求。

各级保护区的培训需求与保护区的现状、管理要求和工作需求以及国家当前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国家级和省级湿地保护区侧重于知识和信息的培训, 县 (市) 级湿地保护区则主要侧重于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训。

国家级和省级湿地保护区由于建立保护区的时间较长, 机构和人员比较健全, 因此其培训需求主要侧重于知识和信息的培训, 而且多数培训需求是一致的, 如保护区管理计划、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等。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国家级保护区由于已经在保护区总体规划、湿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开展过工作, 因此, 目前并不需要这些培训, 而省级保护区目前正面临着开展这些工作的需要, 因此, 急需这方面的培训。随着《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实施,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对湿地恢复和重建的技术方法的培训需求则显得极为迫切。

县 (市) 级保护区则主要侧重需求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训, 如湿地水鸟的野外识别、湿地野生动物调查方法、湿地植被的调查技术与方法、野生植物的识别等4项内容就排在其需求的前5位, 另外还包括与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基础知识的培训。

(2) 湿地保护区各类人员的培训需求。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各类人员的培训需求都是与其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相一致的, 保护区主要领导侧重于理论与宏观管理方面, 其余各类人员侧重于与其职责相关的具体的技术和方法。

保护区主要领导的培训需求侧重于理论和宏观方面, 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与规划方面的内容较多;科研监测人员则侧重于具体的技术和方法, 如湿地及保护区管理技术、湿地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3S技术、英语和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执法巡护人员的需求侧重于湿地保护区的执法巡护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公众宣教人员则以宣传教育方法与技术、宣教中心的使用与安排、社区宣传材料的制作、英语和办公软件的应用等为主;其他人员的需求主要集中于英语学习、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等方面。

4 培训形式

目前, 主要培训形式有以下4种形式:短期培训、学位学习、研讨会和参观学习。短期培训以多专题的课程学习方式, 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短期培训是主要的培训形式。

通过对反馈调查表的统计分析, 在最希望的培训方式中, 有59.8%的人选择了短期培训, 有40.9%的选择了参观学习, 另外有21.9%和7.3%的人分别选择了学位学习和研讨会;在最可能的培训方式中, 有74.8%的人选择了短期培训, 有38.2%的人选择了参观学习, 另外有7.0%和3.7%的人分别选择了学位学习和研讨会。

5 结论与建议

(1) 各级湿地保护区, 特别是国家级保护区对开展湿地保护区培训工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相当重视, 均寄予了厚望。

(2) 在培训方式上, 对保护区主要领导以安排参观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宜。科研监测人员、执法巡护人员和公众宣教人员则以短期专业培训为主, 辅以野外实习或参观学习。

(3) 每一期短期培训的时间最好为10~15天, 为提高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人数以10~15人最佳。

(4) 为简化组织管理工作, 提高培训效率, 实行以培训对象分类为基础的按需组合, 即在培训活动的安排上, 应主要体现不同培训对象类型的培训需求。

(5) 目前阶段, 培训以保护区主要领导和科研监测人员为主, 随着培训条件的不断成熟, 培训人员范围可以逐步扩大到执法巡护人员、公众宣教人员和保护区其他人员。

(6) 为提高培训效率, 培训机构可指定一名培训协调员或培训经理, 负责培训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和监测。

(7) 对培训活动实施监测和评估, 以确保培训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摘要:为了解基层保护区的湿地保护管理的培训需求, 对194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发放了湿地保护管理的培训需求调查表。在对已收到的反馈调查表进行数据录入、提取等工作的基础上, 分别对不同级别的保护区 (国家级、省级和县级) 以及各类人员 (保护区主要领导、科研监测人员、执法巡护人员、公众宣教人员和其他人员) 的培训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 最后将各级保护区和各类人员的培训需求按培训对象进行组合, 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 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基层保护人员对湿地保护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培训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 外交部, 国家发改委, 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林业出版社, 2000.

[2] 雷昆, 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 2005, 3 (2) :81~86.

[3] 王献溥, 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 周俊.现代培训需求要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08, 10:84~86.

湿地保护工作内容范文第3篇

1 湿地公园概况

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所辖牙克石市境内大兴安岭中段的东南坡, 总面积22871.25 hm2, 湿地总面积21 442.27 hm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93.75%。地理坐标为北纬48°18′07″~48°48′57″, 东经121°40′12″~122°28′14″。

2 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

2.1 功能定位

2.1.1 水源地保护功能

维护雅鲁河河流水量的平衡与稳定, 确保雅鲁河源头的水质安全, 保护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

2.1.2 完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保护雅鲁河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与湿地公园周边国家公益林区及南侧喇嘛山国家森林公园构成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完善该区域生态安全屏障[1]。

2.1.3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保护湿地公园内湿地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 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 维持区域的生态平衡。

2.2 建设目标

1) 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保护的示范点。2)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国家公益林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复合环境保护体系示范区。3)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试验区。

3 规划思路

3.1 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巴林林业局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精神, 并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 加快策划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 扎实推进巴林林业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具体体现。

3.2 明确与大流域水系的关系

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水系为雅鲁河源头, 雅鲁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对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中显示, 湿地公园所在区域雅鲁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2002) I-II类水标准, 是松花江流域水质最好流域之一。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雅鲁河源头水质安全, 维护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强调河流源头全流域的保护

雅鲁河发源于巴林林业局博克图林场新南沟附近, 在巴林林业局境内流程约73 km, 为了切实实现对雅鲁河源头的全流域保护, 规划中将雅鲁河干流及其支流全部纳入湿地公园保护范围。

3.4 突出区域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

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与周边国家公益林区及南侧喇嘛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同构成了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弥补了该区域在湿地保护方面的空白, 这种“国家公益林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3.5 顺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形势

2014年开始贯彻实施的《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中,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重要的试点区域, 巴林林业局所辖各林场经营结构将进行转型, 未来的经营和增收的渠道需要拓展[3]。湿地公园通过开展生态旅游, 依靠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 将促进巴林林业局所辖各个林场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创收渠道, 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4 主要保护措施

4.1 加强雅鲁河源头保护

加强对雅鲁河源头周边村庄居民的环保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当地政府宏观统筹, 加强对雅鲁河源头水系的保护与管理, 禁止非法饮用源头水系及开采地下水等活动。

4.2 加强内部水源管控

加强湿地公园内部水资源管理, 禁止非法引水、开采地下水等活动。由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宏观统筹, 通过与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协调, 统筹安排湿地公园周边居民点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取水量, 采取合理的取水方式, 保证雅鲁河总体水量的平衡与稳定, 保证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水位稳定。

4.3 加强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治

在雅鲁河干流与农田交界的区域, 以落叶松、山杨等乡土树种进行防护林带的种植, 塑造局部微地形, 通过微地形阻止农田灌溉用水直接流入湿地公园;利用防护林带对该区域内浅层地下水的吸附作用, 对渗入地下的农田灌溉用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 减少渗入地下的农田灌溉用水流入湿地公园。

4.4 加强雅鲁河水文监测

在喇嘛山村南侧设置水文监测点, 配备水文监测设备, 用于监测雅鲁河水质水量变化情况。通过数学模型模拟或定性分析, 预测雅鲁河水质水位的变化趋势, 为加强监控与预警、建立水污染事件预警和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4.5 加强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由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宏观统筹, 通过与城建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加强雅鲁河沿线社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尽可能避免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雅鲁河。

4.6 加强湿地公园周边林草植被的建设

加强湿地公园周边林草植被建设, 提高湿地及林草植被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护岸林的建设应该以保护自然植被带为主, 针对现有良好的自然植被带加强管理, 保持自然植被带原本的自然风貌, 在需要进行人工种植的区域, 植被的种植采用乡土物种, 景观风貌上要延续现有自然植被带的整体风貌[4]。

5 结语

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鲁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维护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以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几点思考, 旨在为该地区河流湿地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微薄的借鉴。

摘要: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水源涵养区, 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 又是我国重要的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河流湿地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该区域生态安全, 维持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浅谈关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河流湿地保护规划的思考, 希望对同类湿地保护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河流湿地,源头保护,区域生态保护体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参考文献

[1] 吕宪国.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 赵思毅.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玉钧.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湿地保护工作内容范文第4篇

湿地公园以水景作为全园的核心景观,通过将黄河水引入,形成水系并进行地形的处理,在景观空间上形成开敞、幽闭,形成形式不同的水体景观。并在水与岛、水与绿之间架设形式各异的木桥,将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根据花木的不同特性,选取恰当的绿化方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将现存的芦苇等植物予以保留,恢复其茫茫草海的大尺度景观效果。

湿地公园的建设将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使干道绿化带、农庄村落融为一体,保留现状植物和水域,在湿地游览沿线体现不同风格的湿地景观,如水生植物区、沼生植物区、水生鸢尾区、鸟类观赏区等,从而形成游览活动景观的对比和区域特征。

湿地保护工作内容范文第5篇

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湿地公约》简介

《湿地公约》是全球性政府间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公约。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责无旁贷地要认真执行该公约的各项规定,履行缔约国的义务。保护好广州这块湿地不仅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拟规划建设的崇明东滩湿地国际公园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境内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交界处,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间的东旺沙B滩,面积为3万亩建成后的湿地国际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是建设中的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补充

表面流人工湿地(FWS)

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增加停留时间,以蛇字型流向设置,以保证布水均匀和一定的推流效果。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避免出现水流死区。通过植物来吸收大量的氨氮。此类型湿地对氨氮有良好的去处效果,去处率≥90%。

在该系统中,废水在湿地的土壤表层流动,水深较浅(一般在0.1-0.6m)。与SFS系统相比,其优点是投资省,缺点是负荷低。北方地区冬季表面会结冰,夏季会滋生蚊蝇、散发臭味,目前已较少采用。 潜流式生态床(SFS)。

填充炉渣等水力传导性能及吸附性能良好的填料,生态床上部种植常绿水生植物,通过介质吸附和微生物的作用来强化系统的除磷脱氮效果。

床体规格 :长宽比影响BOD ,TSS和氨的去除 ,较大的长宽比较好 ,一般为 4∶1。

在SFS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的表面下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动,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且卫生条件较好,是目前国际上较多研究和应用的一种湿地处理系统,但此系统的投资比FWS系统略高。该系统去处氮、磷和SS效果较好。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填充煤渣等吸附性强的填料,去除无机磷与总磷的效果较好。

综合生物塘

综合水生生物处理,对水体进行深度处理外,具有生态和景观效果。

编辑本段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

第一,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编辑本段湿地公园管理分级

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1)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2)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编辑本段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技术 1.湿地土层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

2.湿地护岸生态设计

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编辑本段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强调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其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几点。

保持湿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考虑人的需求之外,湿地景观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通过调查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期望等情况,在设计时才能统筹各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这样也才能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而且与水体污染物的处理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

植物的配置设计,要从湿地本质考虑,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从植物特性上考虑,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地选择植物品种

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落羽杉、池杉、楸树、黄连木、乌桕、苦楝、石楠、枫杨、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芦苇、金鱼草、水竹、水蓼、水葱、金鱼藻;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3] 编辑本段首家湿地公园介绍

广州万顷沙湿地的资源很丰富,而且是珠江三角洲的一块很重要的湿地,现在已建成广东省首家湿地公园。

公园离广州闹市区只有五六十公里,却是个“一川稻田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虾跳,万顷碧波流”的“世外桃源”。富饶美丽的万顷沙,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融入了大自然的韵律,心旷神恰。水网纵横交错,一块块碧绿方正的田园镶嵌在防护林带之间。万亩稻田、万亩蕉园、万亩葵花、万亩莲荷、万亩鱼塘、万亩果林,气势磅礴地构成了万顷沙南国水乡的田园风光。过了“百万葵园”,便转入“海景走廊”,就是“广州湿地公园”。各种草本、灌木、乔木植物,构成了一片绿洲,有浓绿、淡绿、黄绿、深绿、新绿。右边是浩瀚的大海,江海连天,千帆竞揖。

湿地公园的核心区,是一个3000亩的植物园,这里刚引进了30多种植物在盐碱地上种植,有东南亚的无瓣海桑,生长得特别嫩绿壮实,枝叶飘摇,种植不到两年时间已有五六米高;来自华北盐碱地上的怪柳开着粉红色米粒状的小花,地上也萌发出许多浓绿色的小苗;芦苇在不断地扩张地盘,一幅芦苇荡的美景正在孕育;有“海底森林”之称的木榄,正在海滩上布网;还有大叶紫薇、水蒲桃、水黄皮等树种都生长良好。公园正处在生态环境培育的初步阶段,开始把荒沙滩变成绿洲。

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湿地公园已发现的鸟类有22种,主要有黑翅长脚靓苍鹭、斑嘴鸭、白骨顶、燕鸥、花脸鸭、黑脸琵鹭、白琵鹭、鸽称鹭鸯等,是一个“鸟儿天堂”。深居朝鲜半岛“三八线”的黑脸琵鹭,全球目前仅存774只,比大熊猫还珍贵。黑脸琵鹭过去大多数在台湾省台南市的曾文溪口越冬,近年来已越来越少。由于珠江口的湿地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它们每年中秋时节,顺着北方的气流,带着刚刚长大的孩子经过数千公里长途跋涉,一路风尘,飞到这里来,开始一年中长达6个月的越冬生活。

为了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当地政府和森林公安分局以及围垦公司的工作人员日夜巡逻,宣传禁猎的法令。广州湿地公园位于新垦的十九涌,面积1.7万亩。为了不惊扰鸟儿,他们规定从十五涌开始,就不准燃放鞭炮,以保持么园的安静。

万顷沙是由珠江流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条支流出治口的泥沙天然淤积与人工围垦而成。这里每年有5000万吨泥沙丁泄。由于河水流速骤然减慢,加上南海潮流的顶托,以及咸淡水混和产生的化学凝聚作用,大量泥沙便在出海口滞留下来,积聚成海涂。近年来勘测的资料表明,这一带水面不到5米的海涂约有30多万亩,其中离水面不到2米的海涂就有20万亩。这些海涂,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100至200米,淤高5至10厘米。从十八世纪初这里出现沙洲起,经过人们一代接一代围垦,因而形成了大片湿地。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

梁鸿湿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旅游景区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境内,东与鸿山遗址公园农业生态展示区接壤,西边濒临泰伯渎,北起泰伯渎瞻桥,南至自然村落桥头巷,总规划面积1333亩,一期工程600亩,2009年4月10日开园。

梁鸿湿地以吴地文化为内涵,以江南农耕湿地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富有魅力的水文化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为一体,集聚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展示、艺术创意和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拟建成长三角都市圈中最知名的文化生态湿地。

太湖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将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门票60元/人,不是吴中区胥口镇附近的太湖公园。

南沙湿地公园

南沙人工湿地游览区地处出海口珠江西岸。围垦公司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中,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放养鱼虾蟹,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碧水蓝天,满目青翠。在19东围约200公顷的游览核心区,种植有成片的10多个品种的红树林、芦苇,吸引各种鸟类在这方乐土繁衍生息, 形成珠江三角州难得一见的鸟类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丝光掠鸟从北方飞来越冬,有24 种上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野鸭成群、苍鹭伫立。以吸引多品种和多数量的飞鸟在公园内觅食、栖息、繁衍,以种植红树林维护生态,以种植芦苇形成一个上千亩的芦苇荡,以大面积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壮观的荷景,以开挖约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宫。在这里游览,可享受 “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 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境意。

北京湿地公园

三里河湿地公园是北京市第一个湿地生态公园,位于延庆县城西北,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自然湿地林带公园。它途经三里河、上水磨、下水磨、北关、王庄、西关等镇、村,全长2000 余米,规划面积1200 亩,首期己完成 510亩河道、村庄、林地的改造与建设。

该公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林地、植被,栽植各种乔灌木2.7万株,竹子 2000株,花卉草坪10000平米(主要为水生、陆生湿地植物)。园中建有叠水池一座, 混凝土园路四千米,木栈道一千米,石群两处,形态迥异、高低错落,参差彼伏。尤其是四座小木桥和一座茅草屋,更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园中有白马泉一处,位于三里河西侧,此泉四季常流,泉内水草一片碧绿,泉水清澈, 甘甜可饮,这是三旦河湿地公园的又一迷人景观。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

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宿州市湿地公园。石龙湖湿地地处泗县城南15公里处,湿地正常水面约1万多亩,是保存完好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水质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构画出秀丽的碧水清波,周围分布着明朝开国名将邓愈故里、西楚霸王项羽驻兵地等历史景观,极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汉石桥湿地公园

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然风景区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野生动物17种,这里大面积生长的芦苇,在北京近郊地区更是绝无仅有的,成为汉石桥湿地的标志性特征,由此赢得了“京东大芦荡”、京郊“小白洋淀”的别称,具有极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洪泽湖湿地公园

洪泽湖湿地生态水景苑位于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它是集生态游览、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内陆淡水湿地中排名第12位,华东第2位。2001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11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景区已建成湿地生态博物馆、洪泽湖鱼类水族馆、千荷园、鱼类繁育中心、垂钓中心、湿地芦苑区、精品荷花池、水上网球场、沙滩排球场、水上运动中心等旅游景点和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的金水山庄度假村。景区外湖水浩淼,原野广袤,景区内荷苑飘香,曲桥蜿蜒,芦荡深深,百鸟齐鸣。游览景区,宛如走进一幅原始、自然、生态的旖旎画卷。

白洋淀自然湿地保护区:

白洋淀自然湿地保护区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京津腹地,以各种鱼类【54种】水鸟【197种】、湿地原貌、芦苇【约15万亩】、荷花【约12万亩,366种】、香蒲【9万亩】为主要景观。这里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天水相连,苇绿荷红,水草丰美,鱼鸟成群,是我国北方最典型和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泽型湿地,是华北最美的湿地、有日出斗金、北国江南之称。是白洋淀旅游必选之地。是唯一免费的景点。是纯原生态自然风光。

自然湿地保护区分为1:缓冲区【禁止机动船通行】2:核心区【禁止所有的捕鱼和捕猎活动】

[4]区内有鸟类1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大鸨、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颧),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6种(灰鹤、大天鹅、鹰科、隼科等),有重要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的158种,河北省有重要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的52种,有野生两栖爬行动物3种,哺乳类14种,鱼类54种。自然湿地保护区,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品基地之一,鱼、虾、蟹 、鸭蛋类销往各省市,拓宽了养殖范围,丰富了百姓餐桌。

12个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

黑龙江省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

江苏省

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

扬州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浙江省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江西省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市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陕西省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工作内容范文第6篇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城市概况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二)气候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

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合理利用原则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

4、文脉传承原则

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

2、湿地

公园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就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湿地规划必须在科学

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园湿地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然而公园湿地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通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改变湿地周围的土坡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最后,在竖向设计时,根据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区域的地带,设置生态过滤系统,将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水系统的循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是介质-微生物-植物系统。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整个水系内部的循环系统,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反应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确定湿地水体功能系统的完整与可持续,能够促使整个湿地公园系统的可持续,从而促使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环势必会带动周边湖泊及水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畅通,并对苏州的水质保护与治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公园湿地的水体保护中,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园中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园内对雨水的吸收就应当在公园的铺装上下功夫,应当减少公园中的硬质铺装的面积,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减少硬质铺装量,而是我们要对以往时硬质铺装的做法进行改进,不要做成那种不透气的硬质铺装,要在硬质铺装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进做成环保生态型。使自然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低下对土壤进行改善,增强地下水的储藏量。有利于当地生态气候的需要。

(一)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强的特征,它能够形成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国内外众多实例的证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应该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应建立在对规划区域现有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详尽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保护、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这是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良好基础。所以,对于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营造、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依据保护原则、设计原则来进行合理的营建。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市长在全市的讲话范文下一篇:山东学访感想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