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管理技术范文

2023-09-23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范文第1篇

——湿地资源保护

项 目 建 议 书

编制单位: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日期:2008年7月19日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范文第2篇

——蒋村街道贯彻落实《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 自《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后,蒋村街道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做好“三个一”。使大家充分认识以“生态最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条原则,配合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撰写一封公开信,向蒋村原住民介绍宣传《条例》有关内容,特别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的条文。例如对水体的保护,不得将污水排入湿地;对物种的保护,禁止擅自砍伐、移植、毁损园内林木;对环境的保护,禁止游泳、洗澡、清洗机动车辆等。进一步提高了辖区居民的保护意识。

举办一次普法讲座,通过对机关中层干部、事业站所负责人、社区负责人等进行教育培训、举办湿地保护知识讲座、科普知识培训班等各种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湿地。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范文第3篇

1 湿地公园概况

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所辖牙克石市境内大兴安岭中段的东南坡, 总面积22871.25 hm2, 湿地总面积21 442.27 hm2, 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93.75%。地理坐标为北纬48°18′07″~48°48′57″, 东经121°40′12″~122°28′14″。

2 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

2.1 功能定位

2.1.1 水源地保护功能

维护雅鲁河河流水量的平衡与稳定, 确保雅鲁河源头的水质安全, 保护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

2.1.2 完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保护雅鲁河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与湿地公园周边国家公益林区及南侧喇嘛山国家森林公园构成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完善该区域生态安全屏障[1]。

2.1.3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保护湿地公园内湿地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 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 维持区域的生态平衡。

2.2 建设目标

1) 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保护的示范点。2)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国家公益林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复合环境保护体系示范区。3)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试验区。

3 规划思路

3.1 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巴林林业局落实十八大生态文明精神, 并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 加快策划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 扎实推进巴林林业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具体体现。

3.2 明确与大流域水系的关系

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水系为雅鲁河源头, 雅鲁河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对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中显示, 湿地公园所在区域雅鲁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2002) I-II类水标准, 是松花江流域水质最好流域之一。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雅鲁河源头水质安全, 维护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强调河流源头全流域的保护

雅鲁河发源于巴林林业局博克图林场新南沟附近, 在巴林林业局境内流程约73 km, 为了切实实现对雅鲁河源头的全流域保护, 规划中将雅鲁河干流及其支流全部纳入湿地公园保护范围。

3.4 突出区域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

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与周边国家公益林区及南侧喇嘛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同构成了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弥补了该区域在湿地保护方面的空白, 这种“国家公益林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3.5 顺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形势

2014年开始贯彻实施的《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做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中,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重要的试点区域, 巴林林业局所辖各林场经营结构将进行转型, 未来的经营和增收的渠道需要拓展[3]。湿地公园通过开展生态旅游, 依靠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 将促进巴林林业局所辖各个林场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创收渠道, 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4 主要保护措施

4.1 加强雅鲁河源头保护

加强对雅鲁河源头周边村庄居民的环保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当地政府宏观统筹, 加强对雅鲁河源头水系的保护与管理, 禁止非法饮用源头水系及开采地下水等活动。

4.2 加强内部水源管控

加强湿地公园内部水资源管理, 禁止非法引水、开采地下水等活动。由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宏观统筹, 通过与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协调, 统筹安排湿地公园周边居民点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取水量, 采取合理的取水方式, 保证雅鲁河总体水量的平衡与稳定, 保证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水位稳定。

4.3 加强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治

在雅鲁河干流与农田交界的区域, 以落叶松、山杨等乡土树种进行防护林带的种植, 塑造局部微地形, 通过微地形阻止农田灌溉用水直接流入湿地公园;利用防护林带对该区域内浅层地下水的吸附作用, 对渗入地下的农田灌溉用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 减少渗入地下的农田灌溉用水流入湿地公园。

4.4 加强雅鲁河水文监测

在喇嘛山村南侧设置水文监测点, 配备水文监测设备, 用于监测雅鲁河水质水量变化情况。通过数学模型模拟或定性分析, 预测雅鲁河水质水位的变化趋势, 为加强监控与预警、建立水污染事件预警和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4.5 加强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由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宏观统筹, 通过与城建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加强雅鲁河沿线社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尽可能避免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雅鲁河。

4.6 加强湿地公园周边林草植被的建设

加强湿地公园周边林草植被建设, 提高湿地及林草植被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护岸林的建设应该以保护自然植被带为主, 针对现有良好的自然植被带加强管理, 保持自然植被带原本的自然风貌, 在需要进行人工种植的区域, 植被的种植采用乡土物种, 景观风貌上要延续现有自然植被带的整体风貌[4]。

5 结语

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鲁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维护松花江上游流域水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以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几点思考, 旨在为该地区河流湿地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微薄的借鉴。

摘要: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水源涵养区, 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 又是我国重要的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河流湿地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该区域生态安全, 维持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内蒙古巴林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浅谈关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河流湿地保护规划的思考, 希望对同类湿地保护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河流湿地,源头保护,区域生态保护体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参考文献

[1] 吕宪国.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 赵思毅.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玉钧.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范文第4篇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南理工学院新闻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5;

3.湖南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5;4.湖南省华容县农业局,湖南 华容 414205)摘要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感知指数,研究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已经意识到以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他们的意识还只限于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土壤肥力、捕鱼量和健康问题,对于看不见的影响的感知还很薄弱。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不利影响的感知。提高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感知,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复杂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洞庭湖;水稻主产区;环境感知;高产农业技术扩散;Tobit模型

近年来,以化肥、农药、除草剂为代表的高投入的现代石化农业(以下简称现代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方式、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而农户对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技术的环境影响感知是自然条件下分散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发性意识,它对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和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农民对以现代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科技扩散的环境影响感知,对农民合理使用现代农业科技以及控制、引导和培养人们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制定生态环境政策和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学和心理学依据。

农户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的环境影响感知(以下简称农户感知)属于农户行为主观认知研究,目前相关研究资料不多,周锦、孙杭生[1],吕君、刘立梅[2] ,朱启臻[3]等人的研究角度为环保意识内涵、农民环境意识与新农村建设、如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研究方法为农户调查和理论探讨,这些研究基本没有定量分析,但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学者运用参与式调查方法研究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知与采纳,他们将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知与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归纳为农户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农户自身因素主要分为:①年龄性别: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农户对生态农业认知水平有所不同,有学者[4]认为,巴西农场中男性农药施药者对农药的残留感知比女性高,表现为施药的保护措施和农药知识学习方面,而邢美华[5]认为较男性而言,女性对生态农业的认知程度高、采用行为更普遍。黄季焜[6]、孔祥智[7]、胡瑞法等[8]认为年龄因素也是影响农户生态农业认知的因素,通常是年龄大的农户比年龄小的农户认知程度更高。②文化程度因素:汪三贵[9]、高启杰[10]、黄季焜[6]认为农户文化程度与化学农业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认知存在正相关,若农户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学习吸收各类专业知识能力较弱,对化学农业技术的危害性认知较弱。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分为:①地域因素:曹光乔[11]、邢美华[5]认为由于种植结构、城镇距离远近、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认知和保护行为有所差异,一般认为,距离城镇越近、基础设施越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的农户对对农业生态环境认知和保护程度越高,农户生态环境意识程度高。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培训与推广: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感知,此外国内学者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是否开展订单农业和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是否通畅等因素对农民生态环境认知影响也有研究。

邓正华等: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1分析框架、理论假说与方法选择

1.1分析框架

洞庭湖区作为我国传统水稻主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基地,一方面在保障当地乃至全国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技术广泛使用,且对湖区湿地保护重视不够,在农业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对湿地的负面影响等方面问题日益凸现:一是化肥、农药、薄膜以及石油的大量使用使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健康。研究表明,湖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而稻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0.5%-0.9%,稻区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同时大量氮肥的施用,农田和饮水中残留过量的亚硝酸盐沉积,对人畜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二是资源过度开发极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产出下降、水质污染状况有恶化之势,如大量沟河开挖,改变了废水输送途径,打破了湖区景观结构,使地方特有水生动物和候鸟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三是三峡大坝建成后,有力防止了湖区的洪涝灾害,但导致季节严重缺水,湖区岳阳、常德和益阳三市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加上近年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不前,不仅使部分稻区灌溉困难,而且导致部分湖区居民水源缺乏、饮水困难。农户对以上农业客观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观感知对建设环洞庭湖国家星火产业带、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是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感知指数和影响因素为分析对象,而农民生态环境感知作为主观意识,不能直接量化,根据课题组专家讨论和前期探测性调查,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农户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影响感知主要集中在土地产出、身体健康、水源污染和水稻疾病4个方面,为了方便农户理解,我们将4个方面影响进一步细分为降低土壤肥力、影响身体健康、减少捕鱼量、增加水稻疾病、增加水稻病虫害、水源污染等6项可感知的因素,表1简要地说明了农民环境感知指数(EAI)的构建过程:农民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环境影响意识分为两步:首先,把7条特定的环境影响读给农户听,并且要求他们要针对每条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Ej)。当农民回答对没有感到这项影响时,记分(Xi)为0;当农民回答对这项影响感知很低时,记分(Xi)为0.2;当农民回答对这项影响感知很高时,记分(Xi)为1分。第二步,计算某项影响的综合权重(Wj),综合权重由420个样本农户对这项影响感知打分总和除以农民对所有影响打分总和。这样每个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指数(EAI)就可以等于∑6i=1xiwj。

表1农民环境意识指数的构建

Tab.1Construction of farm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ndex

第J项影响的评价

Evaluation of the

Jth impact不同意

Disagree同意

agree取值(Ej)

Value (Ej)01农民回答

Farmers answer0很低低一般高很高得分(Xk)

Score(Xk)00.20.40.60.81第J项影响的综合权

The comprehensive

weight of the

Jth impact(Wj)Wj=∑420ixi/∑420i∑6i=1xij第i个农民环境意识

指数(EAIi)

The environment

perception index of the

ith farmer(EAIi)EAIi= Xk Wj1.2理论假说

农民决策行为研究是近期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代表性观点有舒尔茨的理性小农学说,他认为农户能够为实现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决策,农户做出理性决策取决于农户自身内在因素和所处外部环境,结合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农民行为相关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将农户对以化学农业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感知的自变量设为农户自身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现代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特征,其中农户自身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性别;家庭特征因素包括种植面积和收入水平;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土壤肥力水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与农业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指现代灌溉设施或水利工程覆盖面积,农户与农业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指农户是否参加过农业推广部门的指导、培训与示范活动,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特征指现代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的水平或程度、现代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应用时间(见表2)。根据上述研究,文章作以下假设:农户自身因素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影响,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形成环境感知影响较大;土壤肥力水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与农业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对农户环境意识有正向关系;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户生态环境意识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验证;以现代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的应用时间、水平或程度对农户生态环境感知有显著影响。

1.3方法选择

本文研究问卷关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稻作农户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化肥、石油、农药和除草剂等高投入的现代石化农业技术和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环境影响感知及其影响因素,问卷分两个部分:一是农户环境意识指数分析表,指数构建过程见前文2.1;二是农户环境意识指数影响因素分析表,为确保问卷质量,课题组对量表进行了前期探测性调研,并根据探测性调研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应调整,得到各个变量的最终测量题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调查问卷,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含义与赋值见表2。

本次调查在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核心区域展开,对东洞庭湖区和西洞庭湖区5个县(区)6个村农民对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的生态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走访,样本采用分层逐级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东洞庭湖区域样本4个,西洞庭湖样本2个,共发放了480份问卷,共得到有效样本420份,占总样本的87.5%。调查采用严格的参与调查程序,笔者对65名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农村参与式调查培训,并设计了统一的市场调查计划书和问卷,在农业主管部门和样本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学生到样本村进行两周的专题调查。调查过程中,我们吃住在农户,要求学生融入农村,和住户先从情感上和谐融洽,再进行调查问卷。数据由采访学生编入数据库程序,再由笔者进行校对与抽样核实,文章所有数据由调查原始数据得来。

表2特定变量的描述与影响

Tab.2The description and impact of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s单位

Unit预计方向

Expected

direction均值

Mean

value标准误

Standard

error技术特征高产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或程度亩+8.21.56高产农业技术应用时间年+5.51.50农户自身因素农户教育水平年+6.63.02年龄年+40.212.05性别女=00.460.31男=1社会经济特征水稻种植面积亩+9.61.60与推广部门联系有=10.240.40没有=0+/-非农收入水平万元1.80.51区域特征+基础设施数值+41.34土壤肥力水平好=10.670.16差=02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2.1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被调查农户基本特征。从调查对象上看,本次调查对象男性197个,占样本总数的46%,40岁以上的有266人,占样本总数的63%;样本总体教育年限为6.6年,平均年龄40岁,家庭平均常住人口4.2人,劳动力1.9人,户均水稻种植面积9.6亩,单产为450.9公斤,农户家庭平均总收入3.5万元,147人、35%的农户有非农收入;运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为代表的高投入的现代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技术的户均水稻面积8.2亩,占农户水稻种植面积85%,技术平均使用年限为5.5年,反映了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水稻主产区对化肥、农药、除草剂为代表的高投入的现代化学农业和高产农业技术使用广泛。调查发现,农户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的环境影响感知主要集中在土壤、水源、水稻和身体健康等4项因素,并具体化为6项影响(详细得分见表3)。

(2)被调查者的生态环境感知程度。根据表1计算,样本调查区农户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中总得分最高的是降低土壤肥力

表3调查地点与有效问卷量

Tab.3Investigation region and valid questionnaire quantity

调查地域

Investigation

region调查县区

Investigation

county or

district抽样镇村

Sampled

Town

or Village有效问卷量

Valid

questionnaire

quantity占样本

比重(%)

Propotion

accounted

for the

sample东洞庭湖区华容县团洲乡

团南村7819万庾乡

塌西湖村7518君山区采桑湖镇

烟墩村8220岳阳县中洲乡

天灯村6215西洞庭湖区澧县官垸乡

濠口村6315西洞庭农场祝丰镇

团结村6014(∑EAIS)为344,平均得分EAIS为0.82,意味着样本农户明显感到了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反映了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应用对土地产出的影响大,农户对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最高;其次是水源影响(主要体现为减少捕鱼量和水源污染),总得分(∑EAIW)为287,平均得分(EAIW)为0.68,反映了样本农户已经感到了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对水源的影响;再次对水稻影响(主要体现为增加水稻疾病和增加水稻病虫害),总得分(∑EAIC)为226,平均得分EAIC 为0.54,反映了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对水稻影响感知程度较低;最后是身体健康影响,总得分(∑EAIH)为164,平均得分(EAIH)为0.39,反映了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对身体影响感知程度最低。样本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综合感知平均指数(EAI=∑EAIi /420)为0.61,反映了农民已经意识到了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的环境影响,但感知程度还停留在一般水平,其中55%的农户认为还不需要采取行动来改变农业投入方式,45%的农户认为需要愿意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投入方式(见表4)。

2.2模型选取与变量选择

(1)模型选取。在农户技术决策分析中,由于使用了所有观察结果,且自变量观察值会出现“0”(非采用者)或“1”(采用者)的示性函数,托比特(截取回归)模型被普遍采用,在本研究中,农民即使采用某项高产农业技术后,也可以不知道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就是他们在一定范围

表4农户环境感知得分情况表

Tab.4The score table about farm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序号

Order项目

Items总得分

Total

score 权重

(%)

Rate

(%)平均得分

Average

score感知程度

Perception

level1降低土壤肥力344340.82高2减少捕鱼量189180.45一般3身体影响感知164160.39低4增加水稻疾病155150.37低5水源污染97100.23很低6增加水稻病虫害7170.17很低综合感知指数10201000.61一般内具有零环境意识,所以托比特(截面回归)模型依然适用,托比特(截取回归)模型表达式如下:

yi=βXi+μiif βXi+μi>0

0if βXi+μi<0(1)

i=1,2,…,n

式1中:n表示观察值数量,yi是因变量农民环保意识,Xi是自变量的矢量,代表技术属性、农户自身因素、农民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和区域特征,μi是服从标准正态分布随机误差项。模型假定,当观察到环境影响是积极的,其潜在的随机指数为βXi+μi,它也符合没有观察到的潜在变量。所有观察的期望值为Ey,在此基础上的条件期望值Ey*,两者的关系为Ey =F(z) Ey*,其中F(z)是累积密度正态分布函数(z=Xβ/σ),这样,第k个变量Xk对y的影响可以分解为

dEy/dXk= F(z)(dEy* / dXk)

+Ey*( dF(z)/dXk)(2)

式2表明,y的弹性总变化可以分解为:①农民已经意识到的意识强度弹性(意识变化),②意识弹性变化(意识形成概率)

(2)模型估计。因为整个EAI综合指数形成要考虑到6项影响指标,为了验证解释变量的一致性对这些子范畴的影响,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个目录清单归纳出4个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子索引是:①土壤相关影响(EAIS):包括降低土壤肥力,挤压或使土地变硬,加重土壤侵蚀,增加土壤盐度和毒性;②水资源相关影响(EAIW):包括污染水源,导致水浸和增加水的毒性;③对水稻的影响(EAIC):增加害虫的袭击和作物的疾病;④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EAIH):人类健康的影响(见表4)。

表4显示所有五种应用到Tobit回归程序的模式的参数估计。除了年龄和家庭规模的变量,剩余的8个代表农民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条件的系数,至少在0到10%的水平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这些变量能够正确地解释农民环境感知(如表4第6列),概率比测试结果(表4的底部)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变量在解释农民环境意识水平上贡献显著。在这些模型中,当一个变量不为零,每个变量在方向上的影响是一样的,表明这些变量在解释农民环境意识上是很稳健的。根据式2,Tobit总弹性分解为意识弹性和使用EAI参数的意识强度弹性(如表5最后两栏所示)。

表5揭示了这些变量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相互关系归纳如下:

(1)3种技术属性即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程度和时间,对农户的土地影响感知以及生态环境影响感知有显著影响,这与我们的事前假定是一致的。不难理解,以化学农业为代表高产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程度和时间对土地的影响更为直接,对农户感知的形成与改变的正向关系,应用水平和时间的总弹性分别为0.57和0.61,它们又分为各自的两个部分,形成意识的弹性是0.34和0.35,意识强度弹性0.23和0.26。这表明,通过现代技术应用面积扩大10%或者持续时间增长10%,将导致感知概率增长4%和意识强度增加2-3%。

(2)教育和技术推广部门交往在提高农户对高产农

表5影响农民环境感知因素的估计Tobit模型

Tab.5The estimated Tobit model of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s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弹性

Elasticity土壤影响指数

EAIS水源影响指数

EAIW水稻影响指数

EAIC身体健康影响指数

EAIH环境感知指数

EAI感知形

成弹性

感知改

变弹性

常数-0.03

(-0.25)-0.14

(-0.60) -0.09

(-0.30)0.54

(1.18)0.13

(1.55)技术特征高产农业技术应用水平

或程度0.02

(2.20)**0.07

(2.20)*0.08

(1.97)*0.15

(2.23)0.04

(2.67)**0.34

0.23

高产农业技术应用时间0.00

(2.28)***0.01

(2.12)0.01

(2.12)0.02

(2.23)0.00

(2.91)***0.35

0.26

农户自身特征农户教育水平0.01

(2.32)**0.01

(2.32)0.00

(-0.10)0.00

(-0.10)0.01

(2.38)**0.35

0.18

年龄0.09

(0.13)*0.10

(0.17)*0.15

(0.23)-0.17

(-1.01)0.12

(0.14)0.10

0.20

社会经济特征水稻种植面积0.10

(0.78)*0.33

(1.44)0.21

(1.98)0.14

(1.21)0.12

(0.65)0.11

-0.13

与推广部门联系0.05

(1.32)*0.08

(1.20)*0.15

(1.73)0.04

(2.25)0.06

(1.94)*0.32

0.20

非农收入水平0.06

(1.58)*0.16

(2.20)0.10

(1.14)0.12

(0.82)0.19

(2.07)*0.09

0.20

区域特征基础设施-0.01

(-2.09)**0.01

(-1.09)-0.03

(-2.01)-0.01

(-3.72)-0.02

(-3.18)**0.25

-0.10

土壤肥力水平0.00

(3.20)***0.12

(1.01)0.06

(2.48)*0.18

(0.77)0.10

(2.90)*0.24

-0.17

似然比(卡方检验值

Χ2(8,0.95))57.46***42.00**42.77**31.63**78.09***注:每栏括号上面数值为双尾T检验概率值:***表示在1%水平显著(P<0.01),**表示在5%水平显著(P<0.05),* 表示在10%水平显著(P<0.1)。根据总环境影响感知指数(EAI)模型参数估计计算弹性值。

业技术的环境影响意识有显著的作用,并且对意识形成概率影响较大。教育与技术推广部门交往程度越高,农户对由于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交流的机会,农户认识到生态环境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形成具有更多意识。它们的总弹性值是为0.54和0.52,表明教育水平或者技术推广接触每增加10%会导致意识概率增加3%-4%和意识强度增加2%。

(3)区域特征(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状况)对农民感知有一定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状况对农民对高产农业科技应用的环境影响感知形成呈正向关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它能方便地获取资源与信息,因而对农民形成环境感知有正向关系,而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与环境感知强度变化呈反向关系,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较差的区域,农户对土地等农业资源产出更加敏感,因而对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的环境影响感知比较强烈,因为农民的意识与感知是技术采纳行为前提和条件,这个研究结论部分解释了在洞庭湖水稻主产区灌溉设施和机械缺乏区域现代水稻良种技术扩散停滞的原因。

(4)农户水稻种植面积、收入水平和年龄对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环境影响感知不显著,这个实证研究结论与前人研究结论和假设不相符。本文认为,农户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尤其是非农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他们对水稻收入重视程度下降,所以他们对高产农业技术环境影响感知不明显;年龄也对高产农业技术应用的环境感知不明显,可能原因是年龄大的农户对高产农业技术使用时间长而年龄小的农户高产农业技术使用范围广程度深导致了年龄对高产农业技术环境影响感知不明显。

3结论

本文通过对洞庭湖湿地保护区3个地级市6个乡镇420个农户样本分析,将农户对以现代化学农业技术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影响感知进一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通过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在农户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环境影响感知中地位和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保护区水稻种植农户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了以现代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农户的生态影响感知中,以石化农业技术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应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显著,农户对土地资源的感知程度最高,其次是对水源影响感知,并且水源影响的感知呈上升趋势,最后依次是水稻影响和身体健康影响。

(2)高产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范围和时间对农户感知形成和感知改变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减少化肥、石油、农药和除草剂等投入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时间可以提高农户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与技术推广部门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户感知的因素,提高教育水平、增加技术推广部门交流、通过洞庭湖区土地整治工程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户生态环境意识。而农户水稻种植面积、收入水平和年龄对农户生态环境影响感知不显著,这些因素对农户生态环境感知没有直接影响。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锦,孙杭生.江苏省农户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3):47-52.[Zhou Jin,Sun Hangsheng..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Peasants in Jiangsu Province[J].China Rural Survey, 2009,(3):47-52.]

[2]吕君,刘立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40-49.[Lu jun,Liu Limei. An Investigation of Farm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Level in Tourism Development Grassland[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1):40-49.]

[3]朱启臻.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1,(1):28-31.[Zhu Qizhen.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an insufficiently Attracted Question about Farm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J].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2001,(1):28-31.]

[4]Adesina A A, Zinnah M M.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Farmers 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Decisions: A Tobit Model Application in Sierra Leone[J].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4): 297-311.

[5]邢美华,张俊飚,黄光体.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认知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济,2009,(4):72-79.[Xin Meihua, Zhang Junbiao, Huang Guangti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erception of Farmers NotParticipating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4):72-79.]

[6]黄季焜,胡瑞法,宋军,等. 农业技术从产生到采用——政府、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行为的比较[J].科学学研究,1999,(1):27-31.[Huang Jikun, Hu Rifa, Song Jun, et 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rom Production to Adoption—An Behavior Comparison about Government, Scientists,Employees for ATE and Farmer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1999,(1):27-31.]

[7]孔祥智,方松海.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3):85-95.[Kong Xiangzhi, Fang Shonghai.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ousehold Endowments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 in West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3):85-95.]

[8]胡瑞法,黄季馄,李立秋. 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5):50-57.[Hu Rifa, Huang Jikun,Li Liqiu.China’s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J].Management World, 2004,(5):50-57.]

[9]汪三贵.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进步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1992,(1):32-34.[Wang Shangui.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abou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in Impoverished Areas[J].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2,(1):32-34.]

[10]高启杰. 农业推广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Gao Qijie. Agricultural Extension[M].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Press,2003.]

[11]曹光乔,张宗毅. 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8,(8):69-72.[Cao Guangqiao, Zhang Zongyi.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Farmers Adoption on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ies[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8,(8):69-72.]

[12]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12-18.[Su Yang, Ma Zhouzhou.Research on Chinas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R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2):12-18.]

[13]Gengaje. Rural Development In Villagers Perceptio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Strength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People and Officials—the Case Study of a District in India[D]. 2008:179-198.

[14]Rahman. Econological Change and Food Production Sustainability in Bangladesh Agriculture[J]. Asian Profile,2004,(12): 233-246.

[15]吴林海,候博,高申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35-48.[Wu Linhai, Hou bo, Gao Shenrong. A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Farmers‘ Households’ Perception on Pesticide Residues and the Main Determinant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Chinese Rural Economy,2011,(3):35-48.]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范文第5篇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 湿地公园建设,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市级湿地公园、县(区)级湿地公园。 申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按照国家林业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 县(区)级湿地公园的建立,由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六条 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宣教和生物多样性湿地景观,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库塘、湖泊等权属明晰无争议,湿地公园边界四至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无重叠或者无交叉。

(三)管理机构明确,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第七条 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市级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所跨县(区)人民政府联合发的同意建立市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二)拟建市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

(三)反映拟建市级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四)县(区)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市级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以及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证明文件。

(五)所在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文件、申报书,以及相关部门对总体规划的汇审意见。

(六)申报市级湿地公园所需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八条 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按照以下程序:

(一)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考察、评估和评审。

(三)对通过评审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公示。

(四)对公示无异议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授予市级湿地公园称号。 第九条 市级湿地公园采取下列命名方式: 重庆 湿地名 市级湿地公园

第十条 对建立的市级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

市级湿地公园的撤销、合并和范围的变更,须经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十一条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林业等相关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参照有关规定编制。

第十二条 湿地公园实行分区管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三条 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第十五条 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少占市级湿地公园的湿地。确需占用、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补偿。

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临时占用期限届满,占用单位应当对所占湿地进行生态修复。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二)组织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三)制定和实施湿地公园具体保护和管理制度。

(四)负责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和建档工作。

(五)负责湿地公园内有关事务的协调工作。

(六)负责湿地公园内基础设施和其他事项的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禁止在湿地公园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 开(围)垦湿地,放牧、捕捞;

(二) 填埋、排干湿地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

(三) 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

(四) 开矿、采石、取土、修坟;

(五) 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等;

(六)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采挖野生植物或者猎捕野生动物;

(七)引进外来物种;

(八)其它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

湿地保护管理技术范文第6篇

1 植物修复技术概念

即通过某些植物对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吸收、固定、转移等诸多特点,来减少或者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得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的一种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来修复,主要涉及到水体中无机物(如重金属、氮磷营养盐等),还涉及到有机污染物。那些生长比较迅速的高等湿地植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发挥出营养库的功能,利用科学方法将许多无机物转移出来;同时,维持其生物量,保证水体环境有较高的净化能力[1]。不仅如此,植物还能够利用吸收和降解、生物酶等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将水中污染物除去。

2 修复原理

2.1 湿地植物

2.1.1 吸附、沉降作用

湿地植物具有非常健壮的根茎,可以在水里面构建起一个良好的过滤层,当水经过该层的时候,其中含有的污染物能够被滤除,根系将吸附许多不溶性胶体,并发生吸附、沉降等一些的反应。另外,根系上的许多微生物当进入内源呼吸期后将形成菌胶团,其能够利用悬浮性有机物与沉降新陈代谢产物的方式使附近水体得到净化。

2.1.2 吸收作用

水生植物生长时,其根系可以对水中的营养盐进行吸收,然后将其转化,并积累,使其生长所需营养得到满足[2]。研究发现,水生植物中氮、磷含量均高于其生长需要的最低数值,而且伴随水中氮、磷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改变。不仅如此,由于它们的生命期大于藻类,所以,氮、磷等在其中可以稳定储存。当把它们从水中移出的时候,污染物同样会从水中排出,最终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2.1.3 微生物作用

水生植物具有丰富的根系,从而为微生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系会将光合作用形成的O2释放出来,这样就可以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有氧条件,使其能够将附近沉淀物氧化分解。另外,根区外地厌氧环境对其反硝化作用非常有帮助,使反应持续进行,最终能够将其中的氨态氮除去。

2.1.4 抑藻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对水体之中的藻类形成一定的竞争抑制作用。首先,水生植物利用竞争光和营养物质的方式来实现对藻类的抑制。其次,部分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产生一种抑藻物质,对藻类生理代谢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该方法来对其生长进行抑制。例如,菇类化合物、类固醇等[3]。

2.2 修复效果

2.2.1 对外源污染物的拦截

该类物质大体上涉及到城镇与农业污水,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其中有个关键因素。湿地植物在拦截外源污染物汇入水体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2.2 降解有机污染物

此外,还发现,水生植物能够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袁蓉等相关专家人士通过凤眼莲来对萘污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能够实现92.0%净化率。黄文凤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厌氧-水葫芦-吸附组合工艺来处理RDX与TNT废水,使其中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达到国标。

2.2.3 吸收氮、磷等营养盐

湿地植物能够对水中营养盐(主要是氮、磷等)进行充分吸收。张彦海等相关人士探讨了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研究发现,美人蕉浮床系统内DO不断减小,对TN、NH3-N、TP的吸收率依次为56.8%、66.1%与49.4%。

2.2.4 富集重金属

水生植物能够将水中重金属除去。Zhu等相关专家人士指出,通过水葫芦来将其中的Cu6+、Cd2+去除,具有最佳效果,排在第二位的是Se6+、Cu2+,然后是As5+、Ni2+,不仅如此,研究还指出其根部是富集的主要器官。

2.2.5 抑制藻类生长

研究发现,湿地植物能够对水体中的藻类生长起到抑制功能。该结果最初是哈斯勒等专家学者研究发现的。科甘等业界人士发现,金鱼藻可以对蓝藻水华产生明显的抑制,然而对绿藻却没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阿尔卡等指出,水葫芦叶与根两个部位的渗滤液都可以对斜生栅列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4]。

2.3 湿地植物的应用概况

2.3.1 人工湿地系统

该系统主要利用模拟自然湿地来构建起湿地系统,以此来对污水进行处理,这属于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第一,其建设费用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也不高,非常容易进行维护,同时还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第二,其可以有效修复生态体系,该方面的优点对修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发展成当前业界的焦点问题。

2.3.2 净化塘

这属于通过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的常用技术之一,其是为以某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湿地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构建起的一个系统。主要是利用湿地植物所具有的富集、吸收等功能与植物群落的吸附、阻滤功能来对其中存在的污染物发生作用,最终实现净化的效果[5]。

2.3.3 人工围隔系统

通过该方式构建水生植被对水体进行修复,深受专家学者的青睐。2000年,中科院某所选择在莫愁湖构建围区,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富营养化湖水进行净化,在其中陆续种植各种湿地植物。例如,凤眼莲、伊乐藻等,来展开一系列的研究,然后发现,该系统既可以明显除去水中的氮磷物质,还能够抑制藻类生长,而且在很短时间之内将水体透明度提高。另外,还能够对外源污染物形成良好的缓冲能力。

3 结语

污染水体湿地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成本相对较低,效果较好,因此,其应用潜力十分宽广,特别是该技术的综合生态效益具有优势。然而,因植物修复技术在现阶段属于新型方法,应用实践相对较短,同时非常繁琐,并非单一学科队伍就能够完全研究明白的,因此,在今后需要业界人士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摘要:现在,水体污染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湿地植物修复技术成为解决污染水体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成为业界人士的研究重点。阐明其概念和基本原理,希望为推动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污染水体,植物修复,湿地植物

参考文献

[1] 李吉锋,叶玉超.国内湿地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7):164-166.

[2] 温闪闪,刘芳.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修复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4(4):9-13.

[3] 林芳芳,丛鑫,黄锦楼,陈琴.人工湿地植物对重金属铅的抗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4(6):2329-2334.

[4] 刘春梅,王正扬.挺水植物修复技术在处理受污染开放水体中的实验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4(4):59-61.

上一篇:四川一事一议项目范文下一篇:书店年检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