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旅游规划范文

2024-03-05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范文第1篇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城市概况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二)气候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

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合理利用原则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

4、文脉传承原则

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

2、湿地

公园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就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湿地规划必须在科学

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园湿地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然而公园湿地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通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改变湿地周围的土坡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最后,在竖向设计时,根据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区域的地带,设置生态过滤系统,将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水系统的循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是介质-微生物-植物系统。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整个水系内部的循环系统,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反应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确定湿地水体功能系统的完整与可持续,能够促使整个湿地公园系统的可持续,从而促使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环势必会带动周边湖泊及水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畅通,并对苏州的水质保护与治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公园湿地的水体保护中,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园中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园内对雨水的吸收就应当在公园的铺装上下功夫,应当减少公园中的硬质铺装的面积,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减少硬质铺装量,而是我们要对以往时硬质铺装的做法进行改进,不要做成那种不透气的硬质铺装,要在硬质铺装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进做成环保生态型。使自然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低下对土壤进行改善,增强地下水的储藏量。有利于当地生态气候的需要。

(一)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强的特征,它能够形成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国内外众多实例的证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应该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应建立在对规划区域现有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详尽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保护、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这是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良好基础。所以,对于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营造、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依据保护原则、设计原则来进行合理的营建。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前景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旅游活动,地点是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一大早,我3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起了床,匆匆洗漱完毕,拎着大包的零食以及饮料,和同我一起走的同学,一起早早来到了学校。

我们在5时50分上了大巴,在客车中度过了3个半小时,终于在9时20分到达了4A级的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首先,我们参观了宣教馆,详细地了解了各种湿地动物,观看了动物标本。其次,我们来到了文博馆,参观了东北古代原始居民遗留的石器等物品,了解了东北的文化历史。随后,我们来到了鬼屋,我原来是开路先锋,可走着走着,便不敢向前了,最后,我是第4个冲出鬼屋的人。这时已经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于是我们来到了北大荒风情园,吃到了丰盛的午餐。我们享想用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品尝了鲜美的老头鱼以及绿色猪肉,真是一顿健康无公害大餐。饭后,我们玩了最有趣的cs野战,一阵“枪林弹雨”,同学们在草丛中你追我“打”,在欢笑中上了回程的大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双鸭山安邦河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范文第3篇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 关键字:湿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湿地公园因其公园的特殊属性,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游憩观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湿地公园(图1)游憩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湿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地球上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因此,许多大城市湿地的很大一部分原生态湿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恢复城市中原有的湿地体系己经刻不容缓。

图1 湿地景观

1.2湿地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为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湿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阐述了湿地和城市湿地的定义、分类及功能,并指出了城市湿地的特征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建设的功能及意义展开了研究。

(2)在对国内外的一些城市湿地公园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恢复理论、游憩学理论等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展开理论研究,并提出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

2概念阐述

2.1城市湿地公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湿地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根据地域及湿地的特征等,将湿地划分为城市湿地和非城市湿地两大类,后者亦可称为乡村湿地。这一分类是湿地应用分类的新尝试。对于城市湿地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根据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城市湿地主要是指位于城市区域内和城市边缘的各类湿地,它是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的复合体,而其相对应的范畴即乡村湿地则是指处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的各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2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

2.2.1完备的生态系统

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属于一个完备的生态系统,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界限明晰,具备一定的规模。园内的生物应该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植物类主要包括:沼泽植物、盐沼植物、红树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底栖植物等。 2.2.2具有多种类型和区域特色

受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湿地或湿地景观呈多样性类型。从宏观上看,不同地域、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要求可以建成不同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微观上水域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的生态和景观的梯度变化明显,具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系列,以及鸟类、底栖动等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形成了湿地公园竖向变化的特色景观。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湿地类型、物种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同时,还可以将不同区域类型的湿地景观微塑到公园内供游人认知与体验。 2.2.3别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公园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生长、栖息着众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城市湿地公园中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空间多变,景观体验丰富。湿地景观生态格局由湿地中的基质——绿色片区,斑块——水域、森林、草坪、农田、广场,廊道——道路、河溪、林带等组成。景观的水平生态学过程使景观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密林、疏林、草坪组合成自然的景观植物群落,水中、水面、水岸、森林组合成立体的优美的景观画面。栈道、平台、廊架将公众引入自然的生境。观鸟、划船、采莲、垂钓、潜水、灌溉、喂养等湿地游憩成为人和自然的交心之旅。科普、考察、参观等活动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

2.2.4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构建与运行自组织体系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减少了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使公园持续发展,使得湿地公园具备比一般公园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2.3城市湿地公园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较强的调节城市气候能力;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游憩场所和教育场所;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有较大作用;经济效益突出;是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可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3国内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3.1国外湿地公园案例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包括人工湿地的兴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了成绩,建设了大批城市湿地公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国伦敦湿地中心,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华盛顿郊外的亨特利湿地公园。这些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都成为了当地居民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游憩和环境教育中心,本文在这里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公园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3.1.1伦敦湿地中心

伦敦湿地中心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离市中心5km,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min的车程,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该公园是由4个废弃的混凝土蓄水池改造、恢复而成,公园共占地105英亩。该公园规划的目标在于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除此之外,呈点状散布在公园内的建筑均为小平房木屋,和公园整体的环境相融合。该公园是世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 3.1.2奥兰多湿地公园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图2)是在伊斯特里(Easterly)湿地恢复工程中建立的。湿地系统中铁桥东部湿地区域被称为奥兰多湿地公园,在公园里沿着要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地周围有一条2英里的观鸟线路,公园中还专设有慢跑小道,自行车小道。园区内参观的主导路线上均竖立了引导标志,并为参观者指明最佳的观鸟地点。奥兰多湿地公园不仅被当地的中小学校用来作为进行环境教育的自然实验室,还被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学生和教授用作实习和科研的基地。

图2 奥兰多湿地公园

3.2我国城市湿地公园

目前,内地己完全建成的湿地公园并不多,大多都处于建设、规划和筹备阶段,这里就其中部分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简要介绍。 3.2.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图3)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公园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一期工程面积超过3.46k㎡,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图4)。西溪湿地公园特色:西溪之胜,独在于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民风,醇厚质朴。国际公约秘书长皮特先生认为西溪湿地很漂亮,“几乎完美的体现了湿地中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的特征要素”。

图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平面图图4 西溪景观

湿地公园西溪模式的精髓就在于以综合利用为手段,坚持积极保护方针,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也就是通过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 3.2.2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绍兴镜湖新区内,在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公园所在的区域是绍兴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势平坦、河网密布,该湿地公园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公园生境划分为三大区块。北部区块包括北湖景区、水花园景区、密林景区三个景区,该区块主要以烟波浩渺的湖泊湿地景观为主,展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风光。(图5)

图5 镜湖风光 3.3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

3.3.1成功经验总结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真正建成的湿地公园少之又少,因此对于成功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根据上述国外和港台城市湿地公园实例提出。成功经验可以主要归纳为,(1)灵活有效的协作开发模式,既国外很多的湿地公园建设大多遵循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投资为补充的开发模式。这一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资金投入,能够更大范围地动用社会力量来支持城市的生态建设;(2)生态、科技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湿地公园是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场所,因此公园设计应当充分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3)水的利用与湿地保护有机结合,这种开发方式即保护了湿地环境又打造了环境特色,生态保护与开发达到了完美结合及和谐发展;(4)旅游与湿地特色相结合湿地旅游特色,有别于其他生态公园,为喧嚣城市里来此的游客带来宁静优美的游览感受。 3.3.2存在问题分析

在对当前我国内地城市湿地公园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内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缺乏规范的管理,从整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缺乏规范的管理,致使在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2)未遵循生态设计原则,一些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未能真正遵循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如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盲目引用外来物种、游览设施和活动项目的设置未充分考虑公园的环境承载力等,导致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二次破坏;(3)公众参与性不高,游客参与性不高往往是由于湿地公园本身的旅游活动项目或环境科普知识宣传不到位、宣传方式比较单一而导致的,还有一些湿地公园虽然有很好的服务和功能设施,如湿地展览馆、湿地实验中心等,但由于缺乏引导和介绍,在公园对公众开放后,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4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与内容

4.1规划内容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内容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即物质空间和功能体系两个层面。 4.1.1物质空间层面的四个内容

(1)基础规划,湿地公园的基础规划是湿地公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居民点改造规划两个内容,是湿地公园建立的根本。

(2)保护规划,保护规划是湿地公园规划的首要任务,因为保护湿地生态和文化是湿地公园建立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前提。包括:分级保护、旅游承载力的规划、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文化保护。

(3)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包括旅游策划、基础设施建设、多种经营规划等方面,是对湿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

(4)景观规划,城市郊区湿地作为可见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对于当地社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地区计划者和企业家来说,要想吸引商业和旅游业,景观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开发湿地时,在计划决策中必须首先考虑景观的问题,根据旅游要求和湿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湿地景观规划。

4.1.2功能体系层面的四个内容

则对湿地公园的软系统进行规划,这样“软硬兼施”的湿地规划是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保证。它包括对各系统完整性的设计和分析论证,并提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运转的措施和策略,主要有以下的内容:生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规划、能量流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和管理系统规划等。

(1)生态系统规划,包括对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障设计。首先应从生态系统各个级层检测现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找出缺失或薄弱环节,并作出专门的恢复、补救建议,同时提出保障措施。其次,建立生态网络,保证景观斑块-廊道-基底结构单元的完整性,同时将整个园区纳入到更大区域的景观格局中。

(2)物流系统规划,包括对物流设施和物流基础网络的建设。物流系统的网络由点和线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完整规划物流的来源供应、供应链及最终排废的处理过程;强调物流的末端处理,寻求材料的最大化在循环和再利用,通过替代材料的使用和开展园区范围的一体化废物处理,减少有毒材料的风险。通过资源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将园区产业和周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在一起。这些产业可以开展副产品交换;园区内部的物流系统应与外部能量流结合,形成完整的物流链。

(3)能量流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及旅游开展的能量来源、消耗过程的一个辐射系统的高效化。通过对设备的设计或修正,进行热能联产、能源梯级使用以及其他方法最大化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企业间的能源流动获得更高的效率,广泛使用可更新能源。如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对风能的利用等,都是使能量流系统更加高效的方法。

(4)水系统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供水系统的高效化、无害化;一是湿地水系统网络化和联通化。水使用系统考虑用水量,应尽量就地取水,减少建设费用,同时成为保护水质的内在需要;根据水的不同质量开展水的梯级使用;强调水使用的末端处理,达到无污染排放,应有明确的设施与措施,对污水的最终排放进行处理,防止对自然水功能体系规划是从对湿地公园进行统完整性与可持续性规划,它与以上各项专项规划并不矛盾。这四个功能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规划理念隐含在物质规划的内容中。

4.2规划原则

湿地公园能够给予当地社区适当的利润,将湿地旅游活动与湿地生态保护相联结;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利用适当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技术提供旅游服务,使当地居民从中获益,同时游客可满足其旅游体验;并为所属城市居民提供短期旅游休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规划中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4.2.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郊区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城市郊区湿地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也是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4.2.2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郊区湿地公园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湿地公园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城市郊区湿地公园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湿地公园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4.2.3突出自然原则

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单纯商业化倾向。 4.2.4环境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湿地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湿地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城市郊区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5分区管理原则

根据湿地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湿地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结语

湿地公园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对待自然资源的一种新的态度和理念。我们应该看到,仅仅通过规划师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对城市郊区湿地进行复兴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人们对城市郊区湿地的哲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包括规划的参与者、决策者,同时也包括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同时规划师也在城市郊区湿地保护与开发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城市郊区湿地这一种集中了生态、经济、社会多重因素特殊的规划对象,规划师应该打破专业的局限,吐故纳新,转变传统的规划设计观念,邀请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规划中来,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出多种途径的解决办法,使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各项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周多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J].城市研究,2000(4):7-9.

[3]克雷格.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L2005. [4]彭少麟,任海,张倩媚.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26-2030.

[5]陈宜渝.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阴冲国基础科学,2002(1):17.19.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叨.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7]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8]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等1999.21(6):34-37. [9]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M].规划师,2001,17(6)

[10]陈久和.生态旅游的绿色设计:以杭州西湖西进为例的研究[J].浙江学刊,2002,1:185-188.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范文第4篇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

一个国土水利调配的战略源点 一个回归生态文明的典范之园 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生机之地 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湿地之城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战略地位

“江河淮汉”,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是中国大陆的最主要水系,其中汉江年径流量堪比黄河,而汉水的水质在所有四大水系中为最优。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战略水利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供水线路,分别将长江、汉水的南方优质水源供给北京及北部河流。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汉水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在国家水利资源调配的生态战略地位上意义重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于水质最优,对未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饮用水质可持续性战略具有重大影响,而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将成为这一重大生态战略的有效保障。

丹江口水库自有“中国水塔”之称,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中线工程开通会对汉江流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汉江中下游水量及水质将有一定程度影响,如何面对水量减少,水质受损等一系列挑战,也是本次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方案竞赛的一大议题。

生态文明的回归

原始蛮荒时代:几万年前,原始聚落远离河流以防水涣河流自然泛滥;

农耕文明发端:约五千年前,神农尝植五谷,农耕定居的开始,农耕对灌溉之需趋近河流;

封建士大夫时代:几千年前,封建士大夫怡情自然,苑囿与自然相结合,江河湖塘成为诗人咏唱的主题;

现代工业文明:近百年前,城市临水而建,江河被齐整的河堤束缚,河流成为自然资源的采掘地和污水的排放地,农田和江河难以形成自然有效的联系; 生态文明的回归:二十一世纪强调城市与水的和谐而生,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亲水与利水的重回之地,农耕乡土依靠生态系统的复建而得到复兴;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回归,是乡土文化社会的回归,是解决人与资源共生发展的唯一途径!

五大目标的整合

生态湿地——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恢复、栖息地保育、蓄水灌溉系统、河堤修整、水质净化工程;

农业——五谷农业 有机蔬菜庄园、生态渔业养殖、花卉药材基地、茶果林业; 文化——三元文化交汇、神农文化发源地、汉江民俗文化;

旅游——生态科普教育、历史景点文化、农业休闲观光、野外拓展训练;

商业——公园配套服务、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故道水城餐饮休闲、故道水城购物娱乐;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对比众多已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战略地位尤显重要,另外依据公园内的资源现况,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具备更加复合化的目标总体定位;

生态目标是根本,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复建、公园循环稳定的水系统建设,以及防洪、防旱等综合生态目标意义重大;

农业与文化是特色,原生的农耕乡土化社会以及源远流长的谷城多元文化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重要特征;

旅游与商业是保障,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需要生态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引入人的活动, 适量的旅游与商业休闲开发将给汉江湿地公园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规划框架的整合——人工干预敏感度分区

人工干预敏感度是汉江湿地公园保护性建设框架的前提性分析,基于对现有资源的生态性叠加分析,我们将公园划分为三个等级,每一等级区域呼应相对的生态敏感度和生态建设策略和措施:

1. 人工干预低强度区:退耕还滩,自然得青,行洪安全区; 2. 人工干预中强度区:保有现存乡土结构,引导观光农业、有机农业发展方向; 3. 人工干预高强度区:实施人工化湿地复建,故道恢复,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等。

规划框架的整合 ——特色功能分区

“半环”:汉江、南北二河的河滨滩涂湿地保护带;

“一带”:北河故道风光带及相关广场节点和故道水城商业开发; “一心”:中央湿地生境区;

“四村”:结合现有村落的湿地文化观光文化村; 规划框架的整合 ——交通观光系统

“内部观光环”:结合汉江二道堤在公园内建环状观光道路,将公园南北入口、主要景点和文化村落相连,考虑设置电动巴士系统;

“外围生态考察环”:沿汉江一道堤和南北二河堤顶路形成主要的生态考察线路,考虑主要结合自行车等绿色交通;

“农业观光线” :在外围生态考察环与内部观光环之间建设联系各个特色村的农业观光线;

“休闲步行网络”: 设置连接各个重要节点的休闲步行网络,提供最直接的生态观光体验;

规划框架的整合 ——多样化活动的空间叠加

商业娱乐活动:结合故道水城等商业旅游配套设施的商业娱乐活动; 度假休闲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活动; 观光体验活动:对自然生境系统的参观游览活动;

生态考察活动:对湿地及生物系统的生态考察调研活动;

生活生产活动:包括现有农业生产和访客参与性的农业生产活动。

规划框架的整合 ——实施及后续经营管理

公园经营管理面临两大问题: • 问题一

原有村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公园旅游相互干扰问题; • 问题二

公园经营与维护的问题。

针对这两大问题,规划提出两大解决方式: • 方式一

原有村民进村道路与规划旅游路线交叉太多,互相干扰,降低湿地公园形象的同时也增加安全隐患。规划通过交通分流的方式来解决,公园沿二道堤有四个出入口,其中南北两个出入口连接一道堤,作为村民主要出入口和交通路线。中间两个出入口分别是五谷广场和新建出入口,作为游客出入口,连接景区主要游线。

• 方式二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的财富,但公园维护和管理所费何来。规划设计中考虑两级收费与景点结合的方式。一级是湿地公园入口门票费用,二级是重要景点如湿地科普馆的入场费。此外,麦田酒店、故道水城、农家乐也需与公园经营管理结合收取费用。 整合策略一 ——三大特色水系

现况水资源的三大挑战:“水量”的不稳定性由于受丹江口水库北调和众多上游中小水库的节流限制,汉江谷城段的整体流量将大幅减少,遭遇旱季,水位更是极不稳定,应对水量和水位的不稳定性是一大挑战。

“水质”恶化的趋势由于水量的减少,汉江谷城段缺乏水体的自净功能,局部水质遭受影响,应对水体自循环功能减弱是二大挑战。

“农业生产水系”的影响由于人工化湿地生境建设和故道水系的复建,会对现有的农田和鱼塘灌溉水系带来影响,如何保证现有农田和鱼塘灌溉水系的独立运营性对观光农业建设和特色渔业至关重要。 本案三大水系:

"北河故道水系":北河故道水系通过北河“鱼嘴”工程逐级将水通过太阳能驱动的水车提至引水口,故道水系由小变大,至后湖形成完整开阔的水面,最后通过南部闸口入南河;

"农业生产水系":北部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溉渠道,通过多个闸口从故道水系引入灌溉渠,通过中部的立交渡水槽,将农业灌溉水提至南部鱼塘区,最后排入南河;

"湿地生境水系":从汉江作为主引水口,进入中央湿地生境,汉江旱时,通过故道水系进行补水。

“鱼嘴”——北河故道引水口

原北河故道由于人为垫土农耕,导致地面标高远高于北河现有河底标高,恢复故道水系的通常做法是将故道标高挖至北河现有河底标高,让河水自留,但是这样会带来巨大的土方工程量,同时也难以保证故道水系的水位稳定性。

本方案借鉴都江堰鱼嘴,将北河水分流至多级蓄水池,形成稳定的内河水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故道疏浚的土方工程量。 农业灌溉渠

现有的农业灌溉渠维系着众多农田渔业的生产功用,方案考虑维持农业灌溉渠的现有生产功能,通过与故道水系的并存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湿地生境水系

湿地生境水系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内容,方案在公园内部低洼地带建人工化湿地系统。引汉江故道水做为主要补充,成为重要的蓄水、泄洪、生物考察等多种生态功能的湿地生境系统。 滨江滩涂湿地

汉江、南北二河、滨江滩涂是湿地公园主要的自然湿地类型, 通过局部栈桥修建和水泡生境的维育,可以创造非常有特色的自然生态鸟类科普基地。

整合策略二 ——乡土农业的复兴

乡土化循环绿色农业的复兴

方案结合湿地公园内现有村落的农业经营现况,将绿色循环农业经济融入其中,现有村落将有各自结合未来资源发展方向的特色化经营主业。五谷有机农业、特色花卉及药材、林木及特色畜牧、特色水产和公园内已经发展起来的玫瑰园种植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同时这一循环产业链既复兴了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也促进了湿地公园的旅游观光产业发展。 麦田酒店

通透的酒店临架于五谷麦田和湿地之上,让居住于此的人感受春忙播种之景,盛夏蛙鸣之声,秋收满仓之喜和冬梅暗香之幽。 百蔬果园

特色百蔬果园让您可以尝百蔬有机健康、品瓜果飘香酣畅。 楚人渔家文化村

深处竹林,听竹叶风声,独钓湖塘、品独享之雅,居于民居、忆楚人风骚。

整合策略三 ——多元文化目的地

多元文化的交织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将融汇最具多元化的文化要素于一身;

包括当地流传已久的五谷文化、江汉文化、荆楚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等;还包括当地的自然民间传说,这些文化通过遗迹和创造的人文景点成为载体,从而注入整个公园的大旅游规划体系;

另外自然湿地文化依托人工化的湿地生境提供丰富的文化成分,通过自然景点的营造,创造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体化生态系统的营建; 最后包含现代商业休闲文化的特色化餐饮、茶道以及民俗娱乐网点,支撑了汉江湿地公园的整体化的文化交织网络。

整合策略四 ——故道水城

特色水系规划

故道水城的整体开发将建立在安全的汉江二道堤防之外,同时结合故道内河的开通,实现外部水景和内部水景的充分接触,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滨水开发空间。

整合化建筑功能分布

故道水城倡导混合化的建筑功能分布,文化、旅游服务、餐饮、特色购物以及特色旅游度假功能成为湿地公园的有益补充和价值体现。 特色化的景观视线组织

故道水城的景观设计强调与水景及主要道路的视线组织,形成开合有度、收放有致的整体效果和氛围。

整合策略五 ——激活谷城未来发展

激活区域旅游资源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将提供一个外地游客体验谷城丰富旅游资源的观光网络。依托汉十高速的外来交通条件,将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出发点,体验完湿地乡土农业风光后,通过放射的几条山水游线去连接谷城县域的丰富观光旅游景点。 一体化的环城游

谷城的特色发展将实现一半湿园一半城的整体特色。方案考虑将湿地公园的整体游线与县城市区的重要景点观光游线形成环路,实现谷城县城区内部的观光特色游览体系。 公园南商务休闲区

公园南商务休闲区是谷城依托湿地公园发展起来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的综合城市核心区。该区紧邻故道水城的商业旅游界面,南靠南河北岸,是谷城市区内部重要的现代化商务办公娱乐的综合职能中心,体现了谷城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城市区域发展的综合目标。 公园北综合功能区

汉十高速以东,湿地公园以北的地区未来将发展为融现代化宜居、特色化商务休闲以及特色化旅游配套产业的综合功能新区。新区将最大程度的实现绿色低碳城区的综合发展目标。 北河高档住宅区

北河北岸与汉江交叉口处是谷城县城区境内难得的自然景观风景地带。依托南部的湿地公园资源,这里将发展为汉江流域最具特色的乡野化高档度假住宅区。

主要设计师: 宋志生 姚楠 石卿 设计团队: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范文第5篇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

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

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

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范文第6篇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城市概况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二)气候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

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合理利用原则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

4、文脉传承原则

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

2、湿地

公园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就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湿地规划必须在科学

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园湿地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然而公园湿地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通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改变湿地周围的土坡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最后,在竖向设计时,根据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区域的地带,设置生态过滤系统,将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水系统的循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是介质-微生物-植物系统。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整个水系内部的循环系统,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反应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确定湿地水体功能系统的完整与可持续,能够促使整个湿地公园系统的可持续,从而促使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环势必会带动周边湖泊及水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畅通,并对苏州的水质保护与治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公园湿地的水体保护中,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园中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园内对雨水的吸收就应当在公园的铺装上下功夫,应当减少公园中的硬质铺装的面积,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减少硬质铺装量,而是我们要对以往时硬质铺装的做法进行改进,不要做成那种不透气的硬质铺装,要在硬质铺装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进做成环保生态型。使自然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低下对土壤进行改善,增强地下水的储藏量。有利于当地生态气候的需要。

(一)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强的特征,它能够形成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国内外众多实例的证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应该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应建立在对规划区域现有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详尽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保护、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这是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良好基础。所以,对于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营造、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依据保护原则、设计原则来进行合理的营建。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诗词曲五首练习范文下一篇:生产作业计划编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