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施肥技术与机械化

2024-05-07

玉米施肥技术与机械化(精选8篇)

玉米施肥技术与机械化 第1篇

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正在发生着快速、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匮乏正推动农业生产不同形式的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在上述背景下, 本文对我国玉米生产中的施肥技术及对机械化施肥的需求展开讨论。

一、对我国玉米施肥的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948项目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于2001年和2008年进行了大样本农户调查。据此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我们对我国玉米施肥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我国玉米生产中的肥料用量在持续增加

2000年, 我国玉米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88 kg/hm2、63 kg/hm2和25 kg/hm2, 单位面积化肥总用量为276 kg/hm2;2007年, 单位面积化肥总用量增至328 kg/hm2, 增加了19%, 其中氮肥增加到225 kg/hm2, 钾肥增加到41 kg/hm2, 磷肥用量基本保持稳定。我国玉米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如表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 同期玉米单产的增加速度显著低于肥料用量的增长。

2. 区域间、农户间施肥变异巨大, 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

从上述平均的施肥量数据看, 我国玉米施肥基本合理。但是如果详细分析地区差异和农户间差异, 就会发现很大的不合理性。图1表明, 不仅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 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些农民施肥不足, 一些农民施肥过量。这些差异之大远远不是由农户间产量水平不同或土壤地力不同所能解释的, 更多的是由于小农户经营和农民施肥知识不足造成的。

kg/hm2

3. 分次施肥难以做到, 施肥方式不合理

调查表明, 我国农民长期以来的施肥习惯是一底一追 (大喇叭口期) 为主。但是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的匮乏, 玉米中期追肥越来越难实施。很多地区农民采用了“一炮轰”的一次性施肥方式, 这种方式尽管节省了劳动力, 但是在很多地区既不利于高产, 又造成肥料的大量损失。玉米生产迫切需要改革施肥技术。

4. 养分损失多, 环境代价大

玉米生产往往雨热同季, 这虽然有利于玉米生长和高产, 却容易造成养分的损失。随着玉米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方式的不合理, 玉米生产中养分, 特别是氮向大气和水体的流失也在增加, 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文献调研结果表明, 试验条件下我国夏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平均只有28%, 春玉米为35%, 而农民生产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要低于试验条件下。

对上述我国玉米施肥问题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源于以下几点:一是1990年—2005年农学研究的投入不足, 导致对玉米施肥技术的研究积累不足;二是我国土壤质量先天不足, 供肥能力和保肥性均不佳;三是小规模经营导致的田间管理不到位;四是农民教育与技术推广存在不足。

二、玉米推荐施肥技术与机械化施肥

1.“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氮肥管理技术

氮肥施用不合理是限制玉米增产的原因之一。氮肥施用不足, 会造成产量下降;氮肥施用过量, 易造成群体郁闭、易感病虫害、易倒伏、抗逆性下降等, 从而也造成减产, 因此合理地施用氮肥非常重要。

一方面, 由于农户间施肥差异很大, 而且非常不合理;另一方面, 由于小农户经营的特点, 逐个农户、逐个田块的精确推荐施肥在现阶段既不经济又不现实。为此, 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 提出了氮肥分区域进行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的技术思路。具体来说, 就是根据特定区域的土壤状况和农民生产管理情况, 确定区域性的氮肥总量控制指标, 同时, 根据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供肥保肥性能, 决定分期调控的方式。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积累, 对全国玉米生产大区域的氮肥总量控制指标已基本明确。具体来说, 在当前产量并有所增产的水平下, 东北地区春玉米和黄淮海区夏玉米的氮肥用量宜控制在150~180 kg/hm2;西南玉米的氮肥用量宜控制在210~270 kg/hm2;西北雨养玉米的氮肥用量宜控制在150~180 kg/hm2, 而灌溉玉米的氮肥用量宜控制在210~240 kg/hm2。在超高产 (800~1 000 kg/0.067 hm2) 水平上, 根据2005年以来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实施的大量田间试验, 氮肥总量宜控制在225~270 kg/hm2。当然, 区域性的控制用量与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及栽培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 产量水平越高, 中后期的氮素供应越重要;土壤肥力和保肥性能越差, 中后期的氮素供应越重要。因此, 在氮肥总量控制的基础上, 合理的分期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如前所述, 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日益匮乏, 以人力或畜力进行玉米追肥的方式已日趋减少, 而一次性施肥又不利于玉米高产和肥料高效。在这一背景下, 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的玉米追肥技术。近年来, 我们在华北地区进行了小型中耕追肥机的应用推广, 在东北地区进行了大中型中耕追肥机的应用推广, 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机械追肥具有节省劳力、降低劳动强度、施肥效果好 (均匀, 深施) 、增产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功效。表2为在河北省曲周县应用的小型中耕追肥机与人工追肥的效果比较。

2. 磷钾管理与区域配肥技术

(1) 磷钾管理与区域配肥技术

结合作物高产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 我们建立了基于土壤肥力变化的磷钾恒量监控技术。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各主产区玉米磷钾推荐施肥的技术指标已基本建立。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 表1中可以看到, 2000年—2007年, 我国玉米不仅磷钾肥的平均用量正趋于合理, 而且不合理的变异也在显著缩小。测土配方施肥在大面积上应用, 离不开技术物化产品区域配方肥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目前, 基于GIS的区域配肥技术已经成熟。

(2) 区域配方肥对机械化施肥的要求

区域配方肥的应用除了要求肥料产品满足施肥技术要求外, 机械化的施肥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玉米施肥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结合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土壤条件及农户生产特点, 我国玉米施肥全程机械化的模式为:①夏玉米:基肥 (配方复合肥, 与播种同时完成) +1次机械追肥 (氮肥, 苗期或大口期) ;②春玉米:基肥 (配方复合肥) +种肥 (专用种肥或二铵) +1次苗期机械追肥 (氮肥) 。

实现玉米施肥全程机械化, 可以保证高产玉米全生育期的养分需求, 均衡增产;可以减少氮肥损失, 提高肥料利用率, 保护环境;可以减小农户之间不合理的施肥差异, 实现区域施肥标准化;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 减轻农民劳作之苦。

三、玉米施肥机械化的技术需求

玉米施肥机械化是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除了政策、体系等的配套支持外, 今后必须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

1. 机械化条件的区域玉米施肥技术

我国玉米生产覆盖面大, 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四大主产区土壤、气候条件千差万别, 栽培管理和产量水平也差异很大。因此, 要加强机械化条件下的区域玉米施肥技术的研发, 使之更加适应机械化和高产高效的要求。

2. 不同类型的玉米施肥机具

当前我国玉米施肥机具的应用仍停留在低水平上, 需要大力研发适应不同生产规模的基肥抛撒机、播种施肥 (种肥) 机和追肥机具。

3. 适应机械化施肥的肥料产品

玉米需肥特点及施肥技术浅析 第2篇

玉米需肥特点及施肥技术浅析

主要介绍了玉米的需肥特性,氮、磷、钾营养不足或过剩对玉米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玉米营养失调症的诊断,如何为玉米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玉米施肥技术等内容.

作 者:杨燕江  作者单位:农垦九三分局鹤山农场农业科,黑龙江,嫩江,161443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S5 关键词:玉米   需肥   施肥   技术   分析  

玉米大豆机械化施肥技术探讨 第3篇

如何才能做到分层深施肥, 经生产实践, 笔者认为要使玉米、大豆机械化施肥达到分层深施,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要求, 就必须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及特点采取2~3次机械施肥作业。

1 玉米需肥规律及施肥量

1.1 需肥规律及特点

玉米是喜肥作物, 对化肥尤为敏感, 肥粮比高, 其需肥规律是前期重磷, 后期重氮。且玉米的生育期长、产量高, 需肥量较其它粮豆作物大, 因此玉米施肥必须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下做到基施、种肥、追肥、叶面肥相结合, 分期施用。即秋施或春施基肥, 播种时施种肥, 封垄前进行根际追肥, 关键生育期进行叶面追肥, 因需施用锌、硼等微量元素。

1.2 施肥量

施肥量在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下, 应结合经验施肥, 根据目标产量确定, 如每公顷目标产量为12000kg, 一般公顷施肥纯量为280~300kg。N∶P∶K= (1.8~2.1) ∶1∶ (0.5~0.8) , 折合成商品量每公顷尿素为270~300kg、磷酸二铵150~195kg、50%硫酸钾90~120kg,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 肥料最好分3次施入土壤中。

2 玉米机械化施肥方法

2.1 基肥深施

应在进行秋起垄或春起垄的同时进行深施基肥, 利用八五二耕作机厂生产的1ZQ-390整型起垄施肥机或友谊产1ZQ-440整型起垄施肥机进行作业, 深度为种下或种侧下12~14cm。深施肥量为总施肥量的1/3~1/2, 即每公顷施尿素100~120kg、磷酸二铵75~105kg、钾肥60~75kg。

2.2 施好种肥

在播种的同时按农艺要求施好种肥, 即做到距种子侧5cm、深6~8cm, 种肥施肥量为每公顷尿素30~60kg、磷酸二铵75~120kg、钾肥30~45kg。

2.3 根际追肥

因玉米需肥量较大, 应在玉米6~8叶期进行根际追肥, 主要追施尿素, 公顷追施尿素量为120~150kg, 可使用八五二农场或友谊农场生产的中耕追肥机进行作业, 追施位置应以株侧10cm, 深度不低于5cm为宜。

2.4 叶面追肥

叶面追肥前期采用机动喷雾器, 后期采用飞机航化作业, 可结合玉米健身防病进行。在玉米拔节后、喇叭口期、抽雄初期喷施2~3次, 根据生长发育状况有针对性地施用尿素、磷酸二氢钾、速乐硼及硫酸锌、硅肥等肥料。

3 大豆的需肥规律及施肥量

3.1 需肥规律及特点

大豆需肥规律及特点与禾谷类作物有着明显的差别, 其一是由于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 开花始期以前, 养分吸收量仅占全生育期总量的25%左右, 而禾谷类 (例如水稻开花始期吸肥量已占总量的70%) 。可见大豆生育后期荚粒所需营养相当大部分要靠根系从土壤中吸取, 所以后期供肥对大豆产量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大豆有根瘤, 一般禾谷类作物的氮源主要是利用根系从土壤吸收, 而大豆除从土壤中取得氮源外, 据测算根瘤菌固氮可满足大豆所需要氮素的50%左右。以上所述大豆的需肥特点就是科学施肥的理论依据。

一是大豆施用磷钾肥增产效果显著, 而且能起到以磷增氮的作用, 因施磷不仅能促进根系生长, 幼苗健壮, 而且能使根瘤数量明显增加, 这样大大增强了大豆自身的固氮能力。磷肥的施用时期应早施即播前深施或播种的同时施入土壤中, 因磷肥早施效果好, 有利于促壮苗, 使幼根及根瘤发育良好。施肥位置, 由于磷肥移动性小, 大豆前期吸收较少, 而开花鼓粒期需肥量较大, 所以适当深施效果好。

二是大豆施用氮肥一方面考虑到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 同时要考虑对大豆根瘤菌固氮的影响, 因氮肥过多有抑制根瘤固氮的作用。因此, 大豆施氮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但大豆一般在出苗两周后才开始根瘤固氮, 固氮高峰在结荚、鼓粒期, 其后根瘤衰老, 固氮作用下降。由于苗期根系较弱, 气温又低, 生育后期根系老化等原因, 致使大豆生育前期与后期土壤氮素供应量少, 也因此造成大豆生育前后两期出现两个“氮肥饥饿期”。因此, 适时、适量施用氮肥可促进大豆产量的提高, 但施用量不宜过大。

3.2 施肥量

施肥量在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下, 结合经验施肥, 根据目标产量确定。如每公顷目标产量为3000kg时, 一般公顷施化肥纯量150~180kg, N∶P∶K为1∶ (1.2~1.5) ∶ (0.5~0.8) ;折合成公顷施化肥商品量尿素40~60kg、磷酸二铵10~12kg、50%硫酸钾75~90kg, 施肥量与比例, 可根据土壤测定肥力变化情况及茬口情况酌情增减。

4 大豆机械化施肥方法

4.1 基肥分层深施

施肥方法在进行秋起垄或春起垄的同时, 施入基肥, 基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3。第1层施在种下7~9cm, 占基肥的2/3;第2层施在种下12~14cm, 施肥量占基肥的1/3。

4.2 施好种肥

在播种同时, 按农艺要求施好种肥, 即将施肥总量的1/3作种肥, 施在距种子侧5cm、深3~4cm处。另为防止尿素烧种, 所以应该用磷酸二铵作种肥, 以利保全苗。

5 叶面追肥

在大豆开花期至结荚期进行, 因这个时期正是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是大豆需肥的高峰期, 所以要想夺得大豆高产必须进行叶面追肥, 以补充土壤供肥不足的问题。叶面追肥选用的肥料品种根据田间大豆长势和缺素情况而定, 一般选用肥料品种有尿素、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硼肥等。叶面追肥一般不少于3次, 为降低叶面施肥成本, 可与健身防病、虫结合进行。

玉米施肥技术与机械化 第4篇

一、机械化精量播种一次性施肥的好处

1. 节约种子、化肥, 减少投入, 精量播种亩用种2.5千克, 普通播种亩用种3.5千克。生产实践证明, 当化肥被水解时, 能够被土壤胶体吸附, 增加肥效。

2. 节省人工, 便于管理, 精量化播种免除了间苗生产工序;一次性施肥免除了繁重的人工追肥, 同时避免看天等雨现象。

3. 提高产量, 增加收入, 精量播种一次性施肥技术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而且具有籽粒饱满、抗倒伏和避免中期脱肥等优点。

二、精量播种一次性施肥技术的要点

1. 深松整地与施肥。

首先要全面冬春灌溉。正确处理浇水与施肥的关系问题。因为玉米一生所需N、P、K的高峰分别出现在孕穗38%、开花37%、灌浆35%三个时期, 先浇水后施肥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要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机能耕、水能灌的高产地块。播前深松整地, 深松35~40厘米, 并且利用旋耕机整平耙细, 无坷拉, 无根茬。达到齐、平、净、细、墒、瑄, 整地好坏与否关系到能否一次播种抓全苗。结合整地施足底肥, 玉米亩产800~9000千克的施肥水平:农肥2t+纯N15千克+纯P10千克纯K10千克+硫酸锌1.5千克。根据上述指标, 亩施40千克长效缓释肥。

2. 选好化肥。

玉米专用肥的合格产品应颗粒整齐、均匀、干燥并且有一定的硬度, 不应破碎, 袋中没有或少有粉末, 到国家指定的定点单位购买。

3. 品种的选择。

选对品种是关键, 因为在农业生产要素中, 品种是最为先决、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品种的好坏 (高、稳、抗) 关键看稳产性。玉米是高光效作物, 通过适当密植增产的潜力很大。2013年推荐的品种有:郑单958、辽单565、宁玉309、北育288、良玉88。

4. 种植形式。

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模式, 大垄100厘米, 中间种两行玉米, 大行距60厘米, 小行距40厘米, 采取机械四平头整地法做成台畦, 台面宽60厘米, 台底宽80厘米, 台畦高10~15厘米。

5. 播种时期、方法、密度

(1) 时期。原则是霜前播种, 霜后出苗。一般地表下5~10日平均地温稳定在8~10℃, 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 播种较适宜。一般在4月25日~5月5日播种。

(2) 方法。

(3) 密度。紧凑耐密型:郑单958、辽单565、宁玉309、北育288。掌握在4000株/亩, 株距33厘米;中密品种:良玉88。3500株/亩, 株距38厘米.耐密型品种精量点播, 每穴播1粒。

(4) 播种质量要求。要求整地细、底墒足, 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5~6厘米, 要有专人跟车观察开沟、下种、下肥、覆土情况。保证化肥在种子下6厘米, 如深度不够, 易造成烧种, 播种后, 要适度镇压。

6. 田间管理

(1) 苗期。地膜及滴灌系统为玉米苗期提供了良好的温、光、水、气环境, 能够完全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这一时期的管理目标是培育强壮的根, 侧重地下管理。苗期少浇水, 有利蹲苗。对先播种后腹膜的地块, 要注意放苗、炼苗, 以防烧苗, 助苗出土。4~5片叶及时定苗, 并且要压好苗眼土。

(2) 拔节期。拔节后玉米根、径、叶加速生长, 进入雌雄分化阶段, 这时田间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65%~70%, 施入长效缓释肥可不用追肥, 节省了人力。这时的温度管理, 最适温度24~26℃, 当温度低于20℃, 将延迟抽穗。地膜可有效地起到提温的作用。这时的水分管理很重要, 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40%时, 将延迟抽穗, 并且雌雄出现的时间间隔拉长, 导致阴阳失调, 造成雌穗部分不孕或空秆。因此遇旱必须进行灌水。

(3) 开花期。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高峰期, 要求一米深土层内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这时正处于伏天, 要特别注意防高温、多浇水。这时最适温度25~27℃, 此时温度过高32~35℃, 相对湿度低于30%, 大风等易引起柱头干枯, 温度在35℃以上1~2小时花粉死亡。浇水能够影响田间小气候, 提高产量。吐丝授粉后 (7月下旬) 发现果穗以下四片叶退劲早衰迹象时, 应及时结合灌水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0千克。

(4) 灌浆期。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要确保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可有效增加穗粒数、防止空秆和秃尖, 增加千粒重。总之, 玉米除苗期外, 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低于60%时应及时灌水。

(5) 防治玉米螟。当玉米心叶出现空洞时, 一般玉米正处于大喇叭口期, 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 每亩250克拌细沙5~6千克, 撒于植株心叶或叶腋处;授粉后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

(6) 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发病初期, 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 每隔5天喷1次, 连喷2~3次。

(7) 控徒长。地膜玉米前期营养生长过于旺盛, 在玉米生长到11片叶时, 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 对水50千克喷雾。

(8) 防早衰、保粒数、增粒重。为延长根系叶片的生理活性, 可分别在8月15日、8月22日分两次喷施2%磷酸二氢钾+2代喷施宝。

玉米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第5篇

玉米植株高大, 是高产作物, 对养分需求比较多。玉米全生育期所吸收的养分, 因种植方式、产量高低和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而异。每生产100kg的玉米籽粒,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 (N) 2.68kg, 五氧化二磷 (P2O5) 1.13kg, 氧化钾 (K2O) 2.36kg。N:P2O5:K2O大约为1:0.5:1。玉米对营养元素吸收的速度和数量各生育期差别很大, 一般规律是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对养分的吸收速度加快, 到灌浆期、成熟期逐渐减慢。春玉米和夏玉米各有其特点。

夏玉米苗期植株小, 生长慢, 需肥较少, 这时对氮、磷的吸收量为总吸收量的10%左右, 以后逐渐加快。从拔节到孕穗吸收速度达到高峰, 在20~30天中吸收氮、磷分别占总吸收量的76.2%和63.1%, 平均每天吸收3%~4%, 这时累计吸收的氮、磷已达到总吸收量的85.9%和73.2%。而后吸收减慢, 到抽雄期氮、磷的吸收量已达到90%。所以夏玉米需氮、磷的关键时期是拔节孕穗期。施肥时应根据这一规律采取前重后轻的原则。

春玉米生长期常, 前期气温低, 植株生长慢, 需肥的高峰比夏玉米晚的多, 也没有夏玉米集中, 一般到拔节孕穗时, 氮、磷的累计吸收量为34.4%和46.2%。到抽穗开花时吸收量才达到53.3%和65%, 以后逐渐减慢, 但到灌浆成熟还需要吸收46.7%的氮和35%的磷, 这比夏玉米生育后期要多得多, 所以春玉米后期还要施一定量的肥。

春玉米和夏玉米各生育期对钾的吸收量, 均在拔节以后开始迅速上升, 到抽穗开花期达到顶点。灌浆到成熟植株体内的钾素还有少量外渗淋溶, 使植株中钾的含量下降。所以, 钾肥应施在前期, 后期没用施钾肥的必要。

2 施肥技术

2.1 施足底肥

玉米施肥应采用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具有后效长、肥劲足、养分完全的特点。长期施用可以培肥土壤, 增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这是保证玉米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基肥用量约占全部施肥量的70%~80%。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配合磷、钾化肥。一般地块施优质有机肥15 000~30 000kg/hm2, 过磷酸钙600~750kg/hm2, 缺钾的土壤上可适当增施钾肥, 一般施氯化钾225~375kg/hm2。

春玉米施用基肥以早为好, 早施可以使肥料充分分解, 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根据实验, 秋施基肥比春施增产13.8%。为了充分发挥基肥肥效, 宜采用沟施或穴施的方法, 兼起种肥的作用。

夏玉米施用基肥, 可以结合耕种或浅耕灭茬时进行。在一年两熟制中, 夏玉米抢时播种很重要, 往往来不及施用有机肥做基肥, 可以采取给冬小麦增施有机肥, 磷肥作基肥, 让麦收后播种的夏玉米利用有机肥、磷肥的后效, 这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产都有重要的意义。如有条件, 也可采用小麦根茬秸秆还田的办法来弥补夏玉米基肥的不足。秸秆还田要配施氮素化肥。

玉米是对锌敏感的作物, 玉米施锌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情况下, 施硫酸锌15~30kg/hm2做基肥, 能增产10%~15%。

2.2 种肥

种肥能促进根系发育, 使幼苗健壮, 对春玉米和夏玉米都有良好的增产作用。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基肥用量又不足的情况下, 增产效果更明显。种肥可用有机肥, 一般用腐熟的优质圈肥7 500~15 000kg/hm2。尿素、硫酸铵也可用作种肥, 用量为7.5~15kg/hm2氮 (折尿素15~30kg, 硫酸铵37.5~75kg) 。如果在播种前未能施用磷肥作基肥, 也可用颗粒状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之类的氮、磷复合肥作种肥。过磷酸钙用量75~150kg/hm2。磷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效果好。施肥方法宜采用条施或穴施。为防止烧种、烧芽, 种肥最好与种子分开, 施在种子测方5cm处。

2.3 追肥

春玉米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应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施肥方式。前轻, 指玉米拔节前后施肥, 拔节肥也叫攻秆肥, 一般在播后45天左右, 此时正是玉米茎叶旺盛生长, 雄穗开始分化。追肥可促进穗位上叶片增大, 增加茎粗, 促进穗分化的作用。春玉米拔节肥应占氮素追肥总量的30%~40%, 追肥多少应根据地力、底肥用量和苗子长势增减。如有必要, 磷、钾肥也应在拔节期施用。中重, 是指大喇叭口期重追, 此期追肥能够提高结实率, 起到保花、保粒的作用, 是争取穗大、粒多的重要时期。大喇叭口期追肥应占氮素总追肥量的40%~50%。后补, 是指开花授粉期追肥。

春玉米后期需肥较多, 为了防止脱肥, 后期施攻粒肥能充实籽粒, 减少秃尖。此时期追肥一般占追肥总量的10%~20%, 补肥也可以采用根外喷施的方法。夏玉米在定苗后施苗肥, 应以氮肥为主, 用量约为氮素追肥总量的30%。磷肥 (或钾肥) 如果在基肥或种肥中未施, 也应全部作苗肥一次施用。大喇叭口期施肥, 对春玉米和夏玉米都是一次关键性的追肥, 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肥占总追肥总量的60%。夏玉米最后一次追肥为攻粒肥, 在开花授粉前后施用。其用量占追肥总量的10%。上述追肥技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采取各项措施时, 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灵活掌握。例如上述的夏玉米追肥技术是“前轻后重”式的, 适用于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在土壤肥力水平低下, 特别是套种的夏玉米, 由于苗期玉米生长细弱, 所以, 应采用“前重后轻”式的追肥技术, 促进幼苗早发、快长。旱地玉米追肥效果受降水影响较大, 故追肥宜早, 雨后可及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机械化施肥技术发展现状与思考 第6篇

“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施肥。但是, 长期以来我国农作物施肥仍然以人工为主, 作业效率低, 劳动强度大, 生产成本高, 施肥均匀性差, 肥料的利用率低, 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加快机械化施肥技术开发应用是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减轻农民负担,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1机械化施肥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机械化施肥技术发展起步较晚, 早期的施肥机都是在传统的播种机、中耕管理机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作业性能比较落后, 普及程度也不高。因此, 机械化施肥问题也成为各地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江苏省现行使用的施肥机械主要有以下三类:

1.1 撒肥机

撒肥机可将肥料均匀地抛撒在农田表层, 适用于大规模撒施基肥。根据使用肥料种类的不同, 撒肥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化肥撒肥机, 主要适用于颗粒化肥或粉状化肥撒施, 常见的有摆杆阀门式撒肥机、离心圆盘式撒肥机和气力式宽幅撒肥机;另一种是有机肥撒肥机, 可以撒施不同类型的堆肥、沤肥和厩肥等, 常见的有机械刮板式撒肥机和离心式撒肥机。

1.2 播种施肥机

播种施肥机由播种机发展而来。该机具通过在播种机上加装排肥器等装置, 可以实现播种和施肥的同步作业, 主要用于撒施种肥。目前, 市场上的播种施肥机主要有条播施肥机和穴播施肥机两种 (也可根据施肥位置分为侧位深施机和正位深施机) 。过去使用较多的是条播施肥机。该机具作业时由行走轮带动排种轮和施肥轮旋转, 让种子和化肥按要求各自排入输种管与输肥管, 再经开沟器落入开好的沟槽内, 然后由覆土镇压装置覆盖压实。其施肥质量主要取决于排肥器和开沟器, 常用的排肥器类型有外槽轮式、离心式、滚轮式、链指式、钉轮式、振动式、刮刀转盘式、螺旋输送式、搅刀拨轮式、星轮式和摆抖式等。近年来, 随着精密播种技术的发展, 一些单位开始研究开发穴播机。穴播机能够实现种子穴与肥料穴的一一对应, 既可保证肥料能被充分利用, 又可以节约肥料、保护环境, 是未来播种施肥机发展的重要方向。

1.3 肥料喷洒机

肥料喷洒机是由农药喷洒机等植保机械发展而来的, 可以用于喷洒尿素等水溶性肥料, 通常作为追肥机械使用。常见的有人力 (手动) 喷洒机、畜力喷洒机、自走式喷洒机、航空喷洒机、厩液施洒机等。厩液施洒机主要用于施洒基肥, 分泵式和自吸式两种。作业时, 泵式厩液施洒机用泵将厩液从贮粪池中抽吸到液罐内, 运到田间后用泵对液罐增压喷洒;自吸式厩液施洒机利用拖拉机作动力, 通过引射装置将厩液从贮粪池中吸入液罐内, 再运至田间施洒。在设施农业中, 有一种水肥一体化技术, 主要是将肥料配兑成肥液, 借助压力灌溉系统, 将水和肥按照作物生长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适时适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 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给, 具有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省工及改善土壤和微生态环境等优点。

2存在问题

2.1 示范推广不够

在我国农村, 大多数农民种庄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手工撒施化肥。这种作业方式简单方便, 但劳动强度大, 施肥均匀性差、效率低。也有一些种田大户、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使用圆盘离心式和摆杆阀门式撒肥机进行撒肥作业, 虽然撒施的化肥不是非常均匀, 但后续的耕整地作业能弥补这一缺陷, 并且撒肥幅度宽, 作业效率高, 适用于大田作业。但由于示范推广力度小, 近几年全省新增离心式撒肥机数量不多。目前正在示范的集秸秆还田、旋耕、播种、施肥、开沟、镇压等多道作业程序为一体的施肥播种机, 由于缺少令人信服的节本、增效、增产的科学试验对比数据, 还没有形成全面推广的态势。苏南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引进了国外性能较先进的施肥机械进行试验示范, 但机具价格昂贵, 配件缺乏, 农艺不配套, 作业量有限, 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尚未起步, 还谈不上推广应用。

2.2 施肥位置不合理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主要靠根系来吸收肥料, 其根系是逐渐向下生长并向四周蔓延的。传统人工撒施的肥料撒在土壤表层, 不能被根系很好地吸收, 肥料的利用率低, 还污染环境。采用侧位施肥方式,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有肥的一侧根系比较发达, 肥料过剩, 无肥的一侧根系比较弱小, 缺少肥料, 既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又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另外, 将化肥与种子混合排入同一输种管后施入土中, 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 容易造成烧种, 降低出苗率。只有正位施肥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对肥料的需求, 但是作物与肥料的距离要控制好。若肥料与作物相距太远, 则肥料不能被作物充分吸收, 会造成肥料的浪费;若距离太近, 则容易造成烧种烧苗现象。

2.3 自动化水平较低

现有施肥机型大都以拖拉机为动力, 结构简单, 对肥料的适应性差, 施肥量控制精度低, 在拖拉机起步和调头时施肥很不均匀, 浪费严重。施肥机部件及工作参数监测控制技术缺乏, 也影响了施肥机的作业质量和效率。因此, 要根据拖拉机前进速度和输出动力对单位面积施肥量实行智能化控制。另外, 现有的精准施肥技术、变量控制技术和肥料输送技术等关键技术水平不高, 气力与液力施肥技术发展缓慢, 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施肥技术。

3思考与建议

3.1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兴建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 主要农作物生产规模化势在必行。机械化施肥是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 要加强农机与农艺部门的深度合作, 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施肥技术体系。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现有在用施肥机械的宣传力度, 大力推广新型、适用的大田作物施肥机械, 通过试验示范, 用科学、严谨的数据和事实说话, 让群众感受到机械化施肥的好处, 指导帮助农民选购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施肥机具, 积极推动机械化施肥技术的应用。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根据江苏省农机装备需求调查, 到2020年, 全省的施肥机械需求总量将达5万台以上。地方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 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施肥水平。要拓宽“三农”资金投入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发展新型适用施肥机械的引导示范作用, 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补贴和金融扶持等各种措施, 引导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种田大户和农民增加对施肥机械的投入, 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先进适用的施肥机械, 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3 加快新型机具研发

玉米施肥技术 第7篇

1.1 重视化肥的使用,而忽视微量元素

化肥虽然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的生长,但是其应用仍具有一定的弊端,如土地性质的恶化、肥性保有能力的降低等。而有机肥和腐熟的还田秸秆不仅能为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而且具有肥效期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等作用。在化肥应用过程中,忽视微量元素的施用会导致作物的生长表现较差。黑龙江省农作物的生长表现为普遍缺锌,部分地区出现缺硼等症状。

1.2 施肥器具不合理,施肥的深浅、距离不标准

经过有关的资料调查可知,黑龙江省玉米田的化肥施用深度大多在地下0.1 m左右,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肥料吸收的深度是不断变化的,磷肥在地下的移动较小,这种过浅的施肥方式,会严重降低玉米的产量,即使是在较为干旱的季节,由于施肥深度较浅,所以玉米的根系分布不深,这样就会影响对水肥的吸收,并且由于化肥的难融性,也会导致玉米减产。

1.3 未按照玉米的生长规律进行施肥

要依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来施肥,在其生长前期要做好肥料的供给工作,后期要保证没有脱肥。但是,现阶段黑龙江省的玉米施肥技术大多数都重视底肥的供给,所以造成了前期肥料营养过剩而后期肥料不足的现象发生。

2 正确的玉米施肥措施

2.1 增加对有机肥的应用

有机肥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基础养分,还包含大量微量元素。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够解决黑龙江省玉米种植施肥不均衡的现状,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还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1]。黑土地是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壤类型之一,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有助于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施加有机肥,还能够降低农户的化肥资金投入,提高农户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此外,一个良好的施肥设备也是十分重要的。

2.2 把握好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

虽然“一炮轰”的施肥措施具有很高的便捷性,但是无法解决玉米在生长期及生长后期的养分供给。故而,要能够合理地进行追肥,实现营养的均匀供给。同时,也要避免施肥过多带来的土地污染结块问题,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

2.3 实现高效和平衡施肥,重视对资源的保护

实现高效和平衡施肥,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的品种价值及生产潜力;重视对资源的保护,让黑龙江省的农业种植向着高效、增产、增收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作物生产大省,其农作物生产产量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全国的社会生产力,还会更好地促进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其中,玉米就是黑龙江省培育较为广泛的一种农作物,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为了保证其生产的质量和产量,需做好施肥工作。然而施肥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如果不能够合理地开展施肥,不仅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还会对该地区土层产生很大的破坏,进而对该地区未来的农作物种植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现阶段的黑龙江玉米施肥技术而言,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但是就长期效果来看,仍有一定的弊端。所以,相关的研究人员要重视玉米施肥工作,并让农户掌握正确的施肥技术,以有效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施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做好玉米的施肥工作,不仅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更能够保证玉米的绿色生产。基于此,对玉米施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正确的玉米施肥技术,旨在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

关键词:玉米,施肥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兰宏敏.黑龙江省克山县黑土玉米的优化施肥技术[J].北京农业,2016(4):73-74.

玉米施肥技术 第8篇

一、常规施肥

1.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建立土壤水库和恢复、培肥地力的主要手段。在玉米生产中,有机肥应结合秋整地施入,用量一般为2000~3000千克/亩。

2.合理施用化肥

合理施用化肥能够缓和土壤养分的供应矛盾,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运转及利用能力,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目前,辽宁省玉米主产区71.7%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农田土壤酸碱度比较适合玉米生长。在具体区域上,辽西地区养分较差,一半以上农田土壤为中性,其余为微酸性或微碱性,氮含量中等,普遍缺磷,约2/3农田缺钾,近一半农田有机质含量较低。依据测土配方情况,在常规施肥基础上,适当追加所缺乏养分,如辽西地区,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应适当增加磷酸二铵用量或增施磷钾复合肥。

3.施肥方法

口肥。口肥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种子发芽以后、玉米植株根系能吸收底肥以前的苗期养分需求,磷酸二铵较好。亩施肥量7~10千克/亩,可与种子同施。

底肥。目前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底肥多以三元素复合(混)肥为主。底肥应采取深施的方法,防止烧苗。建议采用侧位深施的方法,即肥料与种子之间保留5厘米以上的土壤分隔层,施肥深度10厘米以上。

追肥。追肥因施用时间不同分为苗肥、穗肥和粒肥。目前生产实际以拔节期追肥为主。肥种主要是尿素,追肥量30~40千克。

采用哪种施肥模式,主要看地块地力情况。一次性深施肥容易导致后期脱肥,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或有一定数量的农肥,可采用一次性深施肥。

反之,要采用底肥+追肥模式,防止后期脱肥,肥效利用率也能提高。

二、叶面施肥

一般来说,用于叶面施肥的肥料和用于根部土壤施肥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凡是无毒、无害并含有营养成分、能溶解于水按一定剂量和浓度喷施到作物叶片上,起到直接或间接地供给作物养分的作用的有机无机肥料,均可作为叶面肥使用。

1.叶面施用氮肥。称取尿素1千克,用清水100千克充分搅拌溶解为1%的尿素水溶液;生育中后期如有脱肥现象,或生长期连续降雨,土壤积水,根系吸收养分困难时,即可喷施。

2.要根据生长情况和生育时期确定施肥时间,一般应在生育后期施用。

3.要选择无风阴天,或晴天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后喷施,以增加叶片吸收量,防止伤害叶片,喷后4小时遇雨,应于雨后补喷。要严格掌握喷施浓度,浓度大易伤害叶片,造成肥害。

4.喷药时要喷匀喷细,叶的正反面都要喷到。可用DA300-D型喷杆喷雾机,喷施叶面肥。

施用叶面肥的同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与化控剂、病虫害防控药剂混合施用的方式进行,以减少进地次数。

三、目前玉米生产肥料使用常见的几个问题

1.不能因地有针对性的购买和使用化肥。农户在购买、使用复合肥时,盲目追求高含量,增加的含量往往是氮肥,而土壤中缺乏的往往是磷和钾。

2.播种作业环节施肥铲深度不够,致使种、肥隔离不够,土壤墒情越好,或播种后遇有降雨,引起烧苗,反而缺苗。

上一篇:实然下一篇:辽西谷子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