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仿真论文范文

2024-05-12

SD仿真论文范文(精选3篇)

SD仿真论文 第1篇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是指在煤矿中从事诸如,爆破、瓦斯检查、采煤机操控等特种作业的技术工人,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煤矿人因事故调查结果看,与普通矿工相比,特种作业人员发生事故概率更高,危害性更大,仅仅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考核与健康检查,对于提升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绩效的作用有限。因此,在从“人”的因素探讨煤矿安全事故预防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提高其工作胜任力。

胜任力是将某一工作中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的个人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1]。基于管理者能力研究,胜任力理论逐渐成熟,并产生了一些针对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等的通用胜任力模型[2]。同时,学者们逐渐关注特殊职业领域的特殊胜任力。比如,朱国锋基于认知工效学角度,构建了海员胜任力结构模型与综合评价模型,包括反应能力、速度估计能力、深度知觉能力、注意力、短时记忆力。并产生了一些有针对证券经纪人、中小学教师、年轻飞行员等特殊职业的胜任力模型。

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胜任力可以借助于外界干预条件获得提升,且培训或者教育是胜任力水平干预的有效手段[3]。针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注意力等方面的研究表明,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4],并且研究了学校教育在学生认识等方面胜任力的作用[5]。然而,目前较少有研究定量考察培训对于员工胜任力干预的效果。在已有的文献中,John McCarthy研究了技能、培训以及资格证与指导人员胜任力的关系,认为培训周期和培训技术手段等都会影响培训对指导人员胜任力干预的效果[6]。Wendy E. Mouradian和Colleen E. Huebner关于对妇幼保健领导人胜任力的研究表明,培训对于领导技能等胜任力因素具有重要的干预作用,并提出领导胜任能力培训的方评估法[7]。国内学者中,何斌构建了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时勘等利用企业关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挖掘产生优秀绩效的能力要素,并研究了胜任力模型在培训方面的应用[8]。

总体说来,国内外胜任特征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从研究的职位层次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一线作业人员的胜任力研究较少;(2)在应用研究上,对于胜任力模型在具体企业、具体岗位,以及人力资源具体子模块上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胜任力提升的培训途径研究不足。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有效应用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培训干预研究不但拓展了胜任力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胜任力的研究对象。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模拟,可以将具有多变量、多重反馈等特征的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培训干预,进行有效的复杂系统定量分析[9]并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之精髓,对系统中各因子对整体胜任力影响效果进行有效仿真。并可以更为清晰的发现培训对其提升作用的大小,使企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本文以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剖析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在培训干预条件下的变化系统,构建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培训干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_PLE,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进行动态评价和定量预测,并基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培训投入组合及其调节时间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提升的影响,从而可以为煤炭企业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提升策略提供依据。同时,研究结论还将为其他高危行业作业人员胜任力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2 因子分析及其SD方程

2.1 影响因子及变量集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五维胜任力因子选取。李乃文等结合煤炭行业特征,通过对矿难人因事故报告材料分析,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行为事件访谈,以及现场工作日志分析,从中发现特种作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关键行为和素质,基于元分析(N=249)获得使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表现出高安全绩效的关键素质和行为特征,得到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集中体现于认知能力、性格倾向、自我管理能力、应对能力及安全责任意识五个维度[10]。

胜任力培训干预因子设定。凌文辁等的研究表明,针对胜任力的培训有较高的效度(能够直接提升工作绩效)和信度(标准的培训流程和方式) [11]。胜任力培训模型研究也表明,胜任力的培训应该基于胜任力缺口调查,进而根据企业预期的胜任力需求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从培训投入、培训的时间周期等几个方面确定胜任培训模型[12]。因此,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干预仿真也重点从这几个方面构建培训因子[13]。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胜任力同时存在内源性与外源性。内源性指一切本体的因素;外源性指一切非本体的因素,即来源自外部而能对本体发生作用的因素[14]。胜任力缺口的形成,一方面是由员工在培训前的内源性不足导致,另一方面是由员工胜任力会因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化,比如因设备的升级等方面造成的外源性胜任力不足。两者分别以预期的胜任力衰退和外源性衰退两个因子加入模型予以考虑。并将培训投入因子细化为有效的培训投入、需要的培训投入、培训净投入、培训资金到位时间、培训投入缺口等几个方面,以便更为细致的考察培训对于特征作业人员胜任力的影响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仿真,辨析培训系统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各构成要素的影响作用,以及在达到煤矿对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期望的前提下,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综上关于仿真影响因子来源依据与产生过程分析,将模型所涉及的系统变量符号化为如下: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competency of special operation workers,CSOW);性格倾向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CHD);认知能力提升(acknowledge development,ACD);自我管理能力提升(self-management development,SMD);安全责任意识提升(safety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SCD);应对能力提升(coping skills development,CSD);各构成因子提升对胜任力发展的影响权重(weighing i,Wi);胜任力技能培训对各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率(influence rate, IRi);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提升速率(lifting speed, LIS);胜任力技能培训(strengthen training, ST);有效的培训投入(effective training input, ETI);培训投入(training input, TI);需要的培训投入(desired training input, DTI);培训净投入(net training, NT);培训资金到位时间(time to fully funded, TFF);培训投入缺口(training gap, TG);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衰退速率(decline, DECL);预期的胜任力衰退(anticipative decline ,ANTD);胜任力缺口(competency gap, COPG);预期的胜任力(desired competency, DEC);培训需求(desired training, DET);培训需求的时间调整系数(adjustment time, ADT);外源性衰退(exogenous decline ,EXD)。

2.2 因果关系图

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在预期的衰退系数下衰减,且其实际拥有的胜任力与煤矿安全生产所期望的胜任力之间固然会存在缺口;培训强化是弥补衰退和缺口的有效途径;而由于培训资金利用效率的制约,使得预期培训投入与实际培训投入之间产生缺口,培训强化的有效强度最终决定于有效的培训投入与实际培训投入的拟合。

根据以上分析的主要因子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构建该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如图1所示。

2.3 SD方程

结合各因素因果关系,用Vensim_PLE进行仿真分析。其主要方程和相关参数如下:

L:CSOW.K =(LIS.JK-DECL.JK,60)×DT

L:TI.K = INTEGER(NT.JK,50) ×DT

R:LIS.KL = (W1×ACD.KL+ W2×SMD.KL + W3×SCD.KL +W4×CSD.KL +W5×CHD.KL) ×CG.KL×0.01

R:ACD.KL,SMD.KL,SCD.KL,CSD.KL,CHD.KL =ST.KL×IR i (i = 1~5)

R:ST.KL =TI.KL×ETI.KL

R:NT.KL = TG.K/TFF

R:DECL.KL = EXD

A:CG.KL = (DEC.JK-CSOW.JK)×DT

A:DTI.KL = DET.K /ETI

A:DET.KL = (CG.K+ANTD.K)/ADT

A:TG..KL = MAX( DTI.KL -TI.KL,0 )×DT

A:ANTD = SMOOTH(DECL,0.1)

3 SD仿真及结果分析

3.1 模拟仿真输入及SD流图

基于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安山煤矿调研数据,及相关仿真设计确定部分初始参数,方程中各因子水平初值如下:

假定煤矿招聘与甄选有效,即每一位到岗的特种作业人员初始胜任力为达标值60(单位),期望的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DEC)水平为90(单位)。由历史数据知,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衰退为0.2(单位/step);其缺口弥补的时间调整系数为0.5(月);有效的培训投入(ETI)为0.00125(单位/元);获取培训资金的时间调整系数(TFF)为0.25(月)。各胜任力因子提升对特种作业人员整体胜任力的作用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Wi = 0.173,0.216,0.339,0.118,0.154(i = 1~5;∑Wi = 1)、不同的培训投入组合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应对能力提升、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以及性格发展的影响系数IR各不相同,根据经验数据给定初始值分别为 = 0.205, 0.179,0.391,0.221,0.04(i = 1~5;∑IRi = 1)。同时,模拟控制参数FINAL TIME = 30Month(根据煤矿历史数据统计知,正常特种作业人员职业适应的最长时间为30个月);INITIAL TIME = 0 Month;SAVEPER = TIME STEP;TIME STEP = 0.25 Month。

利用SD仿真软件Vensim_PLE,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及其各影响因子进行仿真,其SD流图如图2所示。

3.2 模拟仿真的输出及结果分析

为了仿真出培训投入组合及其对时间调整系数,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及其5个胜任力构成因子的影响率,共进行8次仿真[15],第一次按照以上的参数和变量设定进行仿真,得出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的发展变化数据和趋势图(Current),随后增加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技能培训(ST),并调整培训重点:在培训对其它4个因子IR保持原始值的情况下,分别依次使培训对5个胜任力构成因子的影响率增加0.5,依次得到Current_ ackn,Current_sel-ma,Current_ sa_ con,Current_ cop_ sk,Current_ char。再将培训对胜任力构成因子影响率还原至原始值,调整时间调整系数(ADT)为0.25月,得到Current_ ad_ tim。将两种因素综合调整,得到Current_ syn。

从8次调整参数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若剔除培训强化,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水平一直到其职业适应的最后时间才能接近预期状态(90);在培训强化的作用下,特种作业人员的胜任力达到预期的时间得到有效提前。与此同时,在相同的培训投入数量前提下,分别调整其对单个因子的影响率(也即在相同培训资金的条件下,调整培训组合),其它4个因子的培训影响率不变时,每个因子的培训增加影响率取相同的增加值(0.5),可以看到CGOW上升的幅度并不相同,通过仿真软件生成的趋势图可以看出各个影响因子对CGOW的影响大小(如图3)。

胜任力提升的仿真结果

由表1和图3可知,Current_ ackn在第24个月达到理想目标值,Current_sel-ma,Current_ sa_ con,Current_ cop_ sk在21个月达到理想目标值,Current_ char在第26个月达到理想目标值。由此可以得出,在固定的培训强化投入下,对自我管理能力、安全责任意识,应对能力的强化更有利于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提升,培训对性格倾向的作用最小。

而在培训保持原始参数(即保持煤矿固有培训数量及培训产品组合)情况下,单独调整从胜任力出现缺口到培训实施的时间调整系数(ADT=0.25)可以使胜任力在第10个月达到理想目标值。若将两种情况综合,即从Current_sel-ma,Current_ sa_ con,Current_ cop_ sk任选其一,并与ADT=0.25相结合,将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快速达到预期(第4个月胜任力即为92.48)。

4 结论

(1)不同的培训重点带来不同的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提升效果。

根据仿真分析,各因子在培训强化作用下,对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水平影响的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应对能力、安全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认知能力、性格倾向。因此这给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从培训对性格倾向的影响相对微弱的角度而言,并在招聘环节重视员工性格倾向与岗位工作性质的匹配,从人力资源供给上提高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胜任力;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胜任力培训,应适当强化其应对能力、安全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并着力在此三方面改善培训开发技术与课程;五项胜任力因子的培训干预效果也为培训实施后的评估提供了参考,管理者应该降低培训对于员工性格倾向干预的预期,而应更加强调培训干预在特种作业人员应对能力、安全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与认知能力方面的效果。

(2)培训实施调节时间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提升影响明显。

培训实施调节时间在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干预系统中起着优于其它影响因素的作用,而目前煤炭企业较多缺乏对员工胜任力缺口的常规性观测,培训间隔周期僵化,培训决策制定时缺乏对培训周期确定与培训需求分析的整体考察,消弱了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的培训干预效果。因此,实践上应结合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绩效考核结果,及时发现特种作业人员的胜任力缺口;并建立科学的培训开发准备金,当发现特种作业人员出现胜任力缺口时,迅速配置培训资源,使之得到最及时的弥补。而与结论一相结合知,缩短培训实施调节时间,并优化培训资源的组合结构,将有效改善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状况。

(3)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个体而言,其胜任力提升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本文根据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安山煤矿历史数据的SD仿真知,一个特种作业人员的胜任力从达标到达到理想目标值最快要3个月。因此这给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应结合组织发展现状与预期等自身实际,建立特种作业人员供需模型,做好科学的煤矿人力资源规划,以保障组织对特种作业人员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摘要:为了辨析培训系统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各构成要素的影响作用,以及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在辨析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影响因素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基于SD理论对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培训干预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相同培训投入条件下,对特种作业人员应对能力、安全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能使其胜任力得到更为明显的提升,且培训实施调节时间明显表现出比其它培训系统构成因子更大的作用。应用该方法建立煤矿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动态调整模型,将为煤炭企业特种作业人员胜任力提升策略提供依据。

SD仿真论文 第2篇

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和多重反馈的特殊复杂巨系统, 其内部因素繁多, 石油工业、人口、经济、科技和环境等作为基本要素, 几乎包含了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所有内涵。经济发展是前提和基础, 油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人口控制是关键, 社会发展是目标, 教育和科技进步是动力。

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 是研究系统演化和信息反馈的重要理论方法,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 (Jay W.Forrester) 教授于1956年创立。1961年到1972年间, Jay W.Forrester 相继完成了《工业动力学》 (Industrial Dynamics) 、《系统原理》 (Principles of System) 、《城市动力学》 (Urban Dynamics) , 奠定了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世界动力学》 (World Dynamics) 著名的“WORLD Ⅱ”、《增长的极限》 (The Limits to Growth, 1972) 及《趋向全球的均衡》 (Toward Global Equilibrium, 1972) 等“WORLD Ⅲ”的研究[1][6], 系统动力学应用得到了加速发展。到目前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渐趋成熟, 成为“战略与策略实验室”[7]。

我国现阶段对油气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系统动力学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为此, 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SD模型, 对未来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石油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仿真, 促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2 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是由社会经济要素、石油工业要素和自然条件相互耦合而成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其发展呈现有序和协调的特点。

2.1 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因果关系图

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发挥整体效益, 以实现永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3]。系统整体的目标是由相应的子系统的目标确定的。

石油工业子系统研究的是我国石油资源, 包括原油生产、成品油生产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由于油气资源属于紧缺资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油气资源必然紧缺, 基于此, 需要重点研究石油工业发展对油气资源的生产、消耗、供给等能力影响, 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人口子系统是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条件及油气资源存量的限制, 全国人口的增长趋势、适度规模以及国民生活水平。同时, 针对教育对人口子系统的影响, 对劳动者的素质进行研究, 即在一定的教育投资比、经济水平、人口总量条件下, 我国教育应达到的水平、教育投资总需求以及全民素质。

经济子系统主要研究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 产业投入产出比问题。不同产业部门间的投入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及在人口、油气资源、环境条件的限制下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 也用于研究经济的增长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科技子系统是研究在科技投入一定的情况下, 我国研究成果、科技人力资源的变化对石油工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环境子模型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的发生、处理、投资力度, 探讨在一定的人口增长率、环保投资水平和工业发展速度下, 我国环境污染程度以及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

2.2 系统流图

根据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五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构建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SD模型总体流图如图2所示。

3 SD模型的检验

模型的检验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 一个模型不可能恰好是“现实”的精确再现。只应该要求它能反应记录所要了解的问题, 并能了解假设的影响, 最终说明假设是否正确, 得到的解只能是满意解, 预测未来的变化只能要求变化趋势的正确性。 (2) 有效性是相对的概念, 应该与其它模型相比较, 应该用实践进行检验。

对于所构建的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SD模型, 可以通过系统单位一致性检验和结构验证测试来检验构建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以此来检验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实的拟和程度, 此外还得通过模型的合理性检验, 来验证模型结构与现实系统之间的符合程度。对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来说, 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行为相符的保证[8]。以2001—2008年间我国相关行业的真实数据来验证模型拟合度。文中涉及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石油公司内部统计资料。

3.1 单位一致性与结构性检验

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有很多的变量, 而每个变量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它们的单位肯定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在构建SD模型时必须注意并保持变量单位的一致性。在进行模型仿真的过程中, 通过反复校正, 最重使得单位保持了一致性, 并且模型结构与实际系统相一致。

3.2 有效性及合理性检验

以下从石油工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科技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中分别选取油气总产量、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原油消费量、总人口数、GDP、专利授权量以及污染排放量等变量的模拟结果与同期的实际值相比较 (见表1) , 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一般情况下, 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在10%范围内, 代表模型是有效的。

通过以上模型的检验过程可以看出, 对2001—2008年间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SD模型中各子系统各典型指标的模拟值与相应时期的历史实际值的符合程度来看, 模型的模拟行为与系统的实际值拟合程度非常高, 平均误差远低于5%。因此。可以确定本文所建的SD模型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

4 系统行为动态仿真与政策分析

在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验证之后, 要通过模型来研究系统在各种不同政策条件下的一切可能性为, 从而能够帮助决策者了解各种状态下的系统行为结果, 进而做出更有的决策。

在进行系统动态仿真模拟时, 以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 通过政策分析, 分别选取各子系统中不同的变量状态, 对石油工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科技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进行仿真, 并且输出结果, 通过比较, 分析政策条件下仿真结果的差异, 通过比较找出未来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

根据表2中的方案, 得出石油工业子系统中的年油气产量以及油气资源短缺量这两个变量的系统仿真曲线图, 如图3、图4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 在未来如果要增强国内石油供需能力, 必须加大石油工业的投资和调整勘探开发投资系数。从图4看, 未来加大石油工业投资系数和调整勘探开发投资系数, 这样才能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状况, 进而减小由于石油资源短缺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 适当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增强经济发展质量也有助于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石油工业子系统两个受科技影响的因子进行调整, 并得出石油工业子系统中的年石油产量以及石油资源短缺量这两个变量的系统仿真曲线图, 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中的方案, 得出石油工业子系统中的年石油产量以及石油资源短缺量这两个变量的系统仿真曲线图, 如图5、图6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 如果执行方案3和方案4的政策, 我国石油年产量2015年原油产量将分别为21971.4万吨和17977.2万吨, 我国国内石油资源缺口2015年将分别为31401.6万吨和35359.8万吨。这说明, 在未来如果要增强国内石油供需能力, 必须从现有的储量和产量入手, 加大石油工业科技投资力度, 提高油气采收率, 减小石油综合递减率, 尽最大可能利用好现有的石油资源。科技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加大石油工业的科技投资, 也可以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状况, 进而减小由于石油资源短缺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选取跟经济子系统相关的一些可控变量第一、二、三产业产业投资比、三大产业固定资产出产率以及单位油气短缺, 来分析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表4中的方案5和方案6, 得出经济子系统中的GDP和净GDP变量的系统仿真曲线图, 如图7所示。

从图8仿真结果可见, 如果执行方案5和方案6的政策, 我国2015年GDP将分别为489809亿元和526517亿元, 净GDP将分别491613亿元和454580亿元, 这说明, 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我国未来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要加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能力, 需要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以保障我国经济有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加大石油工业和环保治理力度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选取跟人口子系统相关的一些可控变量:教育投资影响因子和基准死亡率, 通过仿真来分析人口子系统的总人口变化情况。

根据表5中的方案7和方案8, 得出人口子系统中的总人口变量的系统仿真曲线图, 如图9所示。如果执行方案5和方案6的政策, 我国2015年总人口将分别为134164万人和130538万人, 这说明, 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 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选取跟环境子系统相关的一些可控变量环保投资影响因子、工业三废排放系数等, 通过仿真来分析对工业污染排放量和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表6中的方案9和方案10, 得出环境子系统中的工业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对经济的影响变量的系统仿真曲线图, 如图10所示。

从图10、11仿真结果可见, 如果执行方案9和方案10的政策, 我国2015年我国工业污染排放量将分别为4646567万吨和3597742万吨, 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将分别35371.2亿元和5615.67亿元, 这说明, 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 工业三废排放系数对于发展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并且环境污染量与环境对污染的影响呈正比关系, 如果通过加强科技投入, 改善工业污染排放的系数, 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加大对环境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调整环保投资系数, 可以看出环境子系统的环境治理投资和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等变量的变化情况。

根据表7中的方案11和方案12, 得出环境子系统中的工业污染排放量和污染对经济的影响变量的系统仿真曲线图, 如图12、13所示。

从图12、13仿真结果可见, 如果执行方案11, 降低环保投资影响因子为0.013, 我国2015年我国环境治理投资只有5004.98亿元, 增幅不大, 此时污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则为38916.6亿元, 影响较大;若执行方案12, 增大环保投资影响因子为0.016, 我国2015年我国环境治理投资将达7579.52亿元, 并且增长的幅度有加大的趋势, 此时污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仅为191.07亿元, 影响较很小;因此, 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努力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有助于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 仿真结果与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以上系统模型的仿真模拟, 经过仔细对比各仿真模拟结构之后, 提出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如下。

5.1 石油工业发展战略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原油1.84亿吨, 而石油消费量3.46亿吨, 这些差额需要通过进口原油弥补, 199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仅为7%, 2000年增长到27%, 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47%。在现今高油价的情况下, 高石油进口依存度不仅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也使得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以上仿真结果,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提高石油工业的投资力度;寻找稳定的原油进口渠道, 建立合理规模的战略储备;开展科技增油战略。

5.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还要增强我国的经济运行质量,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以上系统流图和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 其中经济结构的调整、三大产业产出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影响尤为巨大。因此, 根据仿真结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优化现有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科技创新战略;合理的人口规模, 提高人口素质;资源节约战略。

5.3 环境发展战略

根据系统流图和仿真结果, 环境污染对GDP的增长和人口子系统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整环境治理投资影响因子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率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 因而, 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力度, 降低工业三废排放力度, 是治理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根据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加大环境治理投资, 可以降低污染排放量, 进而减小污染对经济的影响力度, 同时, 也为人民提供了良好而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 要促进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 保持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

6 结论

剖析油气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结构验证以及合理性和有效性验证, 运用所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政策分析以及系统动态仿真, 通过对比各种方案的仿真结果, 找出了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 该方法为我国石油工业宏观政策调控提供了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油气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建立了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SD模型基础上, 将SD模型分为五个子系统, 并对每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流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构验证以及合理性和有效性验证, 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运用SD模型进行了政策分析以及系统动态仿真, 通过对比各种方案的仿真结果, 找出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油气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CHALERMMON LERTPATTARAPONG.Applying system dynamicsapproach to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blem[D].Thesis of M.I.T.USA:MIT, 2002.

[2]张在旭.石油勘探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及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7, 31:276-277.

[3]J PETRIE, B COHEN, M STEWART.Decision support frameworksand metric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erals and metals[J].Clean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2007 (9) :133-145.

[4]C J CAMPBELL.The assessment and importance of oil depletion[J].Energy Exploration&Exploition, 2002, 20 (6) :207-436.

[5]于静.石油勘探开发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政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5) :150-153.

[6]席燕.基于系统动力学机制的组合港发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08 (3) :1289-1294.

[7]王宇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8) :66-69.

SD仿真论文 第3篇

SD90-5履带式推土机是山推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开发的一种高效大功率铲土运输机械,在整机匹配、热管理系统、模块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该设备能适应更加恶劣的作业环境,可以完成其它中小型设备无法代替的工作,是矿山、水利等大型工程土石方作业不可缺少的机械设备。

产品特点

1)整机模块化设计,拆装方便,维修简单。

2)采用V型、直喷、增压中冷的高效柴油发动机,动力强劲、油耗低。

3)带闭锁功能的液力变矩器,提高传动效率,可适合各种不同作业工况。

4)常闭式制动系统,发动机停止运转后实现制动,安全性高。

5)工作装置采用先导操纵,微动性好,操作省力。

6)铲刀双倾斜油缸,增加铲刀倾斜角度及铲土有效深度。

7)新型液控风扇系统,可根据工况调节风扇转速,降低能源消耗。

8)低噪声、符合国际标准的防翻滚防落物驾驶室,密封性好,室内噪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 K型浮动式支重轮悬挂机构及主节式密封润滑履带,减少震动,提高舒适性和可靠性。

10)可实现故障自检的彩色大屏幕显示仪表,显示准确、直观。

11)推土机智能服务系统,对机器实时远程监测、故障诊断。

12)全视野驾驶室监控技术,提高行车安全性和通过性。

SD42-3推土机

SD42-3履带式推土机选用最优配置:PPC阀先导比例控制的工作装置,K悬挂浮动式行走系统,全球智能服务系统,集中测压、集中润滑,翻车保护装置(ROPS)和落物保护装置(FOPS)等;具有结构先进、生产效率高、经济性好、工作适应能力强、驾驶操纵舒适等优点,是一款适用于矿山开采、施工建设等工程中土方开采、岩石剥离不可缺少的大功率推土机。

产品特点

1)康明斯KTA19-C525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动力强劲,高效节能。

2) 采用先进的减震系统可有效吸收冲击负载, 提高复杂工况下整车的稳定性, K型弹性悬挂系统可保证支重轮与履带链的配合控制, 提高了行走系统的寿命。

3) 行星齿轮、多片离合器、液压结合、强制润滑的变速箱, 终传动一级直齿轮、一级行星齿轮减速, 质量可靠, 效率更高。

4) 结构先进, 采用高强度钢板焊接的箱式主机架强度更高, 寿命更长。

5)采用高压小流量的液压系统,使得液压件结构减小。外置式工作阀,便于维护。

6)进口仪表,可靠性更高,显示更准确、直观,可对主要部件的运转情况和油温、油位、水温等参数实现电子监控和超限报警。标配冷暖两用空调,使工作环境更舒适。

7)新型的驾驶座椅舒适美观,可方便地进行上下前后调整,能更好地满足驾驶员不同操作姿势的需要,减少疲劳;操纵按照人机工程学原理布置,轻便灵活。

上一篇:土壤有机质提升下一篇:国际航空仲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