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人群范文

2024-05-06

流行人群范文(精选8篇)

流行人群 第1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年龄在18~65周岁, 一生中有过注射吸食安钠咖 (包括“偶尔”、“经常”吸食安钠咖) 经历的成年村民 (包括常住人口、临时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 无其他精神类疾病, 意识清晰, 可正常回答问题者进行抽查 (同时将调查期间新发现的18~65周岁范围以外的安钠咖吸食者也纳入调查范围) 。

1.2 方法及内容

采用多阶段系统整群抽样的方法招募调查对象。吸食安钠咖人群的规模依据县禁毒办公室、县公安局禁毒总队掌握登记的资料进行推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流行病室研究人员对调查县疾控中心调查员就调查方法、问卷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培训。问卷信息的收集采用不记名方式, 并对所抽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同时尽量采集每例调查对象5 ml血液, 进行HIV、梅毒钩端螺旋体及丙型肝炎病毒 (HCV) 抗体检测。调查内容:一般人口学特征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 ;吸食安钠咖情况, 患病及就诊史, HCV、HIV及梅毒感染情况。

1.3 实验室检测

HIV初筛采用北京万泰诊断试剂, 确诊采用珠海丽珠HIV抗体诊断试剂盒 (ELISA) ;梅毒螺旋体初筛采用珠海丽珠 (RPR) 试剂盒, 复检采用北京金豪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剂诊断试剂盒 (TRUST) ;HCV初筛采用北京万泰诊断试剂, 复检采用黄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HCV诊断试剂盒 (ELISA) 。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调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负责血液采集、血清分离工作,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负责HCV、HIV和梅毒初筛和确认实验和问卷的录入分析工作, 结果通过补充反馈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人双录入, SPSS15.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收集调查问卷1 021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0%;其中男性占90.7% (926/1 021) , 男、女性别比为9.7∶1;平均年龄 (48.9±8.5) 岁, 分布在23~76岁;吸食安钠咖持续时间为1天至30年不等;首次吸食年龄最小16岁, 最大48岁, 平均 (29.7±7.0) 岁;98.4% (1 005/1 021) 为汉族;83.7% (855/1 021) 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88.1% (900/1 021) 婚姻状况为在婚;79.5% (812/1 021) 职业以务农为主;家庭经济年收入<5 000元者占15.4% (157/1 021) , 27.1% (277/1 021) 为5 000~10 000元, 23.0% (235/1 021) ≥2万元。

2.2 日常生活方式及患病、就诊史

1 021例吸食安钠咖人群中, 6.6% (67/1 021) 承认有共用牙刷史, 1.0% (316/1 021) 有洗浴场所 (足浴店) 修脚史, 46.9% (479/1 021) 有共用剃须刀或刮毛刀史, 14.0% (143/1 021) 经常去理发店修面、修体毛或者刮胡须等。

2.3 高危行为分析

1 021例吸食安钠咖人群中, 最近一年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过性行为且坚持使用安全套者占0.6% (3/532) ;最近一年发生临时 (商业性) 性行为且坚持使用安全套者占2.9% (5/170) ;10.2% (104/1 021) 通过静脉注射, 其中2.6% (27/1 021) 有共用注射器史;吸食安钠咖的主要场所:68.4% (698/1 021) 为自己家里, 28.6% (292/1 021) 为同伴聚会场所, 3.0% (31/1 021) 为重大活动场所 (婚、丧、盖房等) ;20.2% (206/1 021) 承认有用杜冷丁史, 27.8% (284/1 021) 有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史, 7.2% (74/1 021) 有使用海洛因史。

2.4 使用安钠咖原因

使用安钠咖的主要原因为亲友、同伴的影响及为消除身体的疲劳, 见表1。

2.5 实验室检测结果

将所有安钠咖吸食者问卷的对应血清标本进行生物学检测, 发现HCV阳性者27例, TP阳性者16例, HIV无阳性病例。

3 讨论

本次调查县位于甘肃西北部, 东北和西北与内蒙古左、右旗的A县接壤, 两县群众婚姻联盟历史悠久, 村民交往频繁。据调查对象及当地村民反映, 内蒙古A县村民吸食安钠咖现象极为常见, 当地居民吸食安钠咖主要作为一种消遣或缓解疲乏的方式, 甚至在一些民间活动或重大事件中 (如婚丧、聚会) , 常以安钠咖作为招待“礼品”群体性滥用。本次调查县安钠咖主要是通过A县的亲朋好友串亲或公共汽车邮寄方式传入。在与部分村、乡卫生院工作人员访谈中得知,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安钠咖在当地未列入禁药范围, 大部分乡镇医生都有安钠咖吸食史。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首次吸食者以平均年龄为 (29.7±7.0) 岁的男性青壮年为主, 说明男性青壮年是吸食安钠咖的主体, 这部分人处于活跃期且社会交往比较广泛, 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吸食者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小学及以下占83.7%, 60.0%以上吸食原因及场所为亲友、同伴的影响和在自己家中吸食, 说明当地村民还未认识到吸食安钠咖的危害, 因此提示我们今后散发宣传材料应通俗易懂, 以利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理解。从初次吸食安钠咖的时间来看, 除3例为20世纪60年代以外, 其余多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陆续发生, 2010年为23例, 说明近年来吸食安钠咖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安钠咖的药理、毒理学和药理依赖严重程度方面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的滥用频率“偶尔”占89.6%。据该县禁毒部门介绍及海络因等其他毒品吸食者 (简称吸毒者) 自述, 该县所有吸毒者都曾使用过安钠咖, 因为无感觉而放弃使用。可以认为该县吸食安钠咖人群对药物依赖性不严重, 但这无疑是一种吸毒行为。在后果上, 长期大剂量使用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除导致瘾癖外, 还易诱发多种疾病, 影响生存质量。从该县禁毒部门缉获的样品来看, 安钠咖主要来源于内蒙古A县, 是当地居民利用某兽药厂生产的液体兽用药品炼制而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该县安钠咖吸食者90%以口吸和烫吸为主, 本次确诊的27例HCV阳性者均无静脉注射现象, 说明静脉注射不是该县丙肝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 需进一步深入调查。

参考文献

[1]刘志民, 孔繁围.安钠咖滥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中国药物滥用杂志, 2003, 9 (4) :3~5.

[2]刘志民, 刘锐克, 孙桂宽, 等.东北地区某村安钠咖滥用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杂志, 2009, 15 (1) :41~43.

流行人群 第2篇

【关键词】 狂犬病;流行特征;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512.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159-0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1]。狂犬病毒的宿主有很多种,如蝙蝠,老鼠,狗等,多在脊椎动物中发生感染并流行,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犬类动物是导致狂犬病的主要原因[2],也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宿主之一。目前该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犬类动物咬伤或抓伤人类后通过唾液感染人类,目前病死率为100%,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3]。其临床特征主要为恐水、怕光、怕风。该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最少一个月,最长可达数年以上[4]。近几年来我区狂犬病暴露呈上升趋势,对群众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主要与动物管理滞后,暴露人群处置不规范有关。为了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掌握流行动态和规律,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笔者对2012~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人口的狂犬病暴露进行了流行病的特征分析,以便对狂犬病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建议[5],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 2012~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门诊监测管理系统,均证实为狂犬病暴露案例。

1.2 方法 按照要求对广州市花都区的狂犬病暴露案例进行调查,根据时间、地点、人群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了解患者受伤情况、预防接种情况以及治疗的情况,同时对2012~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各镇街、社区医院和各大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对免疫史、症状体征以及暴露的时间、性别等方面进行统计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late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情况 广州市花都区2012~2014年共报告36260例狂犬病暴露病例,其中2012年11258例,占31.05%;2013年12088例,占33.34%;2014年12914例,占35.62%。广州市花都区狂犬病暴露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广州市花都区人口狂犬病暴露的分布具有年龄、性别差异,在调查的患者中各阶段年龄患者均有,其中以15~45岁的患者最多,占46.75%;0~15岁患者最少,占25.27%;45岁以上患者占27.98%。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有20704例,女性有15556例,男女比例约为1.33∶1。

2.3 地区分布 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我区狂犬病门诊监测和疫苗管理部门,接诊人数居全区之冠,狮岭镇作为人口仅次于中心城镇的行政镇,暴露病例数排第二,其余各镇街及社区卫生院均有数量不等的狂犬病暴露报告病例。详见表1。

3 讨论

狂犬病暴露呈世界性分布,高发于亚洲。我国的狂犬病发病率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狂犬病的暴露有一定的季节性,夏秋季高发,可能与夏秋季气温较高有关[6],犬只容易发狂,伤人的事件比较多,再加上此季节人们穿着比较单薄,被咬被抓更容易受伤且病菌感染速度更快,导致病情发展迅速。我区狂犬病暴露还有明显的人群分布特点,一是男性多于女性,可能由于男性较女性更多从事户外作业,与犬只接触更多有关。二是中青年人群较多,可能与经济能力、爱好兴趣有关,中青年人群具有相对成熟的经济承受能力,且兴趣、爱好也较广泛,为豢养犬只提供充分的条件。三是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7],农村养狗较多,且每家养犬多以放养为主,因此与犬只接触的机会更大,更容易受伤。同时农村人口对狂犬病的防范意识淡薄、危险意识不足,不知被犬咬伤或抓伤后应该及时诊治就医,存在侥幸心理。目前尚无针对狂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为100%,因此,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狂犬病危害很大,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疾病的影响也更为严重。狂犬病的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引起重视,全力配合,加强管理,明确职责。除此之外,更要规范养犬,从源头解决问题,对猫狗鼠等宿主动物管、免、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积极展开捕杀野犬、疯犬的行动,加强饲养犬只的登记管理工作,明确养犬人的责任,有效遏制狂犬病的发生。在控制源头的同时,应广泛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加大防范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对饲养的犬只及时注射疫苗,在受到伤害后第一时间进行伤口的规范处理。本次调查分析与杨千三等[8]人的调查结果相近,表明狂犬病的发生农村多于城镇,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与农村养狗不够规范,受伤后又不及时就医,防范意识不强等有关。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区狂犬病暴露较为多发,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加强防范,做好预防措施,宣传知识教育,密切监测疫情,使群众主动接种疫苗,使患者主动就医治疗。

参考文献

[1]柴良梅.狂犬病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J].医学信息,2014,(20):605.

[2]庞伟,江灿芬,周珊珊,等.狂犬病防控现状及对策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4):110-111.

[3]邹联斌,孙向东,郑列丰,等.广西狂犬病危害识别[J].畜牧与兽医,2014,46(6):124-128.

[4]王凤玲.狂犬病现存问题与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5):3623-3624.

[5]左志刚,叶俊锋.东莞市茶山镇7516例狂犬病暴露情况及防治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539-540.

[6]赵瑞芹.犬咬伤分布的季节性和地域性[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7):4013.

[7]刘娟,王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2010-2012年犬、猫等致伤人群分布和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9):132-133,135.

[8]杨千三,田洪瑞,龙东洋,等.2007年南充市狂犬病疫情分析及控制策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9):758-760.

流行人群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人群

调查地点为新疆乌鲁木齐市乌拉泊三队、米泉市羊毛镇、米泉市三道坝镇和吐鲁番市东风三队, 共调查294人, 年龄在5~86岁之间。其中5~25岁63人, 25~49岁122人, 50岁以上109人;男152例, 女142例。

1.2 标本采集

采集人体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 -20℃保存备用。

1.3 危险因素调查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调查人群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 调查地点, 是否外出, 有无发热、咳嗽、头痛、胸闷和乏力等信息。

1.4 血清Ot Ig G抗体检测

人血清Ot Ig G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 。血清以1∶80稀释后, 分别滴加至抗原片上, 置37℃湿盒中作用30min, PBS振荡清洗;加羊抗人FITC标记荧光Ig G抗体 (1∶80稀释) , 置37℃湿盒中作用30min, 振荡洗涤, 晾干,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情况。人群血清>1∶80, 出现“十”以上的荧光反应判为阳性。阳性标本做进一步的倍比稀释。Ot抗原片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 羊抗人FITC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5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3.0软件, 采用χ2检验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 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的因素, 再以Ot感染状况为因变量, 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人群血清Ot Ig G抗体调查情况

调查地区人群血清294份, 检出Ot Ig G抗体阳性标本34份, 阳性率为11.56%, GMT为135.92。

2.2 人群危险因素分析情况

2.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294名调查者Ot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 结果显示性别 (χ2=4.15, P<0.05) 、职业 (χ2=5.93, P<0.05) 、发热 (χ2=66.54, P<0.01) 和调查地点 (χ2=17.96, P<0.01) 四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因素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结果显示:性别 (Wald=4.77, P<0.05) 和职业 (Wald=4.06, P<0.05) 这两个危险因素与Ot感染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21和1.58;发热 (Wald=24.76, P<0.01) 这一临床症状也与Ot感染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而调查地点与Ot感染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恙虫病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 1985年以前, 该病主要流行于南方部分省份, 特别是北纬31°以南的广大地区。1986年以来, 中国北方诸多省份如山东、山西、河北、天津和东北地区都发现了该病, 恙虫病疫源地呈现不断北扩的趋势[2,3,4]。但有关新疆地区恙虫病的情况尚无明确的病例报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 对新疆地区人群血清标本的Ot Ig G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Ot抗体阳性率为11.56%, 表明新疆地区人群中存在Ot的自然感染, 且感染率较高, 这为进一步在新疆地区进行Ot感染的调查, 确证新疆地区是否存在恙虫病自然疫源地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显示, 性别、职业和发热与Ot感染有相关关系。性别这一因素与Ot感染相关性显著, OR值为0.21, 表明男性Ot感染率为女性的4.8倍。同时职业也与Ot感染相关性显著, 其中农民这一职业的Ot感染人数和感染率均高于其他职业。其原因可能是农民, 特别是男性农民, 从事田间劳动及野外活动较多, 接触鼠类及被恙螨叮咬的机会多于其他人群, 因此Ot感染率会高于其他人群。提示这一地区从事野外劳动的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同时当地政府也应积极开展灭鼠和灭恙螨的工作。发热这一临床症状也与Ot感染相关性显著, 这恰好与典型的恙虫病临床症状相符合[5], 表明有无发热症状应是判断恙虫病感染的重要指标。此次调查的294名被调查者中, 有发热史者24人, 其中22人IFA检测Ot抗体阳性, 提示调查的3个地区到目前为止虽尚未有恙虫病病例的报告, 但可能存在误诊、漏诊的恙虫病人。当地临床医生对发热病人, 尤其是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时, 应考虑到恙虫病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于恩庶.中国目前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7, 18 (1) :56.

[2]祖文刚, 李春明, 陈素良, 等.河北太行山区恙虫病疫源地调查[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5 (4) :插页5.

[3]陈香蕊, 郑乡占, 于强, 等.山西省首次流行恙虫病的证实[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6, 12 (2) :2.

[4]汪昭旺, 刘文东, 李正奎, 等.肥城市首次恙虫病暴行发流行的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 2001, 16 (8) :307-308.

流行人群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企业2009年8月参加体检的职工, 共1617人。其中男性1281人, 女性336人;平均年龄 (37.74±6.4) 岁, 年龄范围22~62岁。

1.2 调查方法

按卫生部相关规定的要求, 对职业史、既往病史、烟酒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 体检内容有身高、体重、血压、肝脾B超、血清总胆固醇、空腹血糖, 以及内外科等检查。肥胖程度的划分根据2003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的方法:体重指数 (BMI) <18.5为体重过低, 18.5~23.9为正常体重, 24~27.9为超重, ≥28为肥胖。BMI计算公式:BMI=体重 (kg) /身高 (m) 2。

1.3 资料分析

通过专用体检软件录入资料, 全部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超重、肥胖的现患率

职业人群超重和肥胖的粗现患率分别为34.0%、6.6%。男性职工总的超重和肥胖现患率显著高于女性职工。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有随年龄增高而增加趋势。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 (%) 。各年龄组间比较χundefined=46.8, P<0.01;男、女各年龄组现患率比较, 均P<0.05。

2.2 烟酒习惯对超重和肥胖的影响

因为绝大多数女性无烟酒习惯, 为了消除性别对结果的影响, 本次调查只对男性烟酒习惯对超重和肥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见表2、表3。结果显示, 吸烟组、饮酒组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97,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66, P<0.05。

2.3 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 BMI与血压、总胆固醇、血糖、脂肪肝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进一步研究发现, 60%的肥胖人群具有2项或2项以上上述疾病的聚集。随着BMI的增加,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该企业职业人群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人群占40%以上。该企业目前以35~44岁年龄组的人口居多, 由于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随着该企业的发展, 职业人群的老龄化不可避免, 预计未来超重和肥胖人口还会显著增加。所以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积极预防和控制。

男性职工总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在不同年龄组均显著高于女性职工, 这可能与男性职工多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嗜好有关。有调查认为吸烟和饮酒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4], 而有的调查则认为吸烟是一个保护因素[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吸烟和饮酒习惯对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外研究发现, 肥胖或超重常伴有冠心病、血脂异常、糖耐量减低、高血压等, 称为Reaven's X综合征或CHAOS (C指冠心病, H指高血压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 A指成人糖尿病, O指肥胖, S指综合征) [6]。这些疾病之间关系非常复杂, 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调查的结果同样提示, 超重和肥胖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影响不容忽视, 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对降低人群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的患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肥胖症的病因目前并未完全明了[7], 与肥胖症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很多, 因而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 如加强健康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提倡健康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改变不良烟酒嗜好等。实施干预措施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干预对象的依从性, 让他们实践简单的干预措施。国内外许多肥胖干预项目得出的成功经验是干预活动不只是肥胖者的事情, 而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1,3,8]。

预防和控制职业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应作为企业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 只要措施得当, 超重和肥胖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J].营养学报, 2004, 26 (1) :1-4.

[2]孙志娟, 黄之瑜.肥胖的研究进展[J].生理学进展, 2001, 32 (1) :39-44.

[3]马文军, 许燕君, 郭努宁.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 19 (3) :127-131.

[4]谢亚莉, 应焱燕, 王仁元, 等.宁波市城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2, 15 (5) :18-20.

[5]马文军, 许燕君, 李剑森, 等.广东省2002年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12) :1035-1038.

[6]封苏琴, 郝超, 沈红兵, 等.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 2000, 11 (4) :3-5.

[7]傅祖植.肥胖症//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31-836.

流行人群 第5篇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及舔舐伤口或黏膜引起, 一旦发病, 病死率达100%。目前, 该病无药可治, 只能预防。近年来丽水市饲养宠物数量逐年增加, 狂犬病暴露人数不断上升。为了解莲都区狂犬病暴露情况, 为防治狂犬病提供科学依据, 对690例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自紫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犬伤门诊狂犬病暴露人群数据。

1.2 方法

使用统一调查表, 内容包括暴露人群年龄、性别、咬伤地点、时间、动物名称、暴露伤口类型、暴露部位及暴露后处置情况。

2 结果

2.1 暴露人群人口学特征

2011年6月-2012年6月犬伤门诊共处置690例狂犬病暴露者。其中, 男328例, 女362例, 男女之比为0.91∶1;20~50岁暴露人数最多, 为597例。 (表1)

2.2 暴露时间

暴露人群全年均有发生, 但以7-9月例数最多, 为336例;10-12月例数最少, 为69例。 (表2)

2.3 伤人动物情况

伤人动物有犬、猫、鼠及兔。犬伤最多为621例, 占90%, 其中犬伤中宠物犬伤436例, 占63.2%。 (表3)

2.4 暴露部位

露部位为零处者 (黏膜、血液暴露) 7例, 占1%;单处者664例, 占96.2%;多处者19例, 占2.8%。690例共计751处伤口, 暴露部位以上肢最多, 为374例, 占49.8%;其次是下肢, 为306例, 占40.7%。 (表4)

2.5 暴露程度暴露程度以Ⅱ级暴露为主。 (表5)

2.6 暴露后的处置情况

690例受伤人群中, 24小时内到犬伤门诊处理伤口人数534例, 占77.4%;24小时后到犬伤门诊处理伤口人数156例, 占22.6%。全部暴露人群均接种首剂狂犬病疫苗, 有12例暴露者因思想不重视, 未全程注射疫苗。231例Ⅲ级暴露人群均注射狂犬病疫苗, 但只有207例暴露人群接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占89.6%。

2.7 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690例狂犬病暴露人群均接种首剂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7例, 均无异常反应的发生。通过对所有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人群的监测, 无一例发病。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 城市宠物饲养逐渐增多, 犬、猫等密度也迅速增加, 抽样调查结果约5只/100人[1], 因此狂犬病的防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减少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发生, 规范暴露后的伤口处置和疫苗接种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2011年6月-2012年6月紫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犬伤门诊690例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基本情况, 伤人动物以犬为主, 占90%, 且大部分是宠物犬伤人;其次是猫, 和全国及其他省报道情况基本一致[2,3,4]。以夏秋季较多。一方面可能与夏秋季天气热, 人们衣着少, 犬、猫等动物户外活动频繁有关;另一方面因犬的皮肤汗腺不发达, 高温天气时容易狂躁和被激惹, 导致伤人事件增加[5]。暴露人群中20~50岁组暴露率最高, 女性多于男性, 可能与饲养宠物犬为主, 且女性接触宠物的机会也较多有关。受伤部位分布与凯里市2010年报道的基本一致[6]。暴露部位以上肢为主, 因上肢与动物接触较多;下肢次之, 下肢由于部位低, 易于咬伤。暴露人群大部分能及时规范地进行伤口处理 (77.4%) 。未全程注射疫苗占1.7%, 都是由于思想不重视引起。Ⅲ级暴露人群中有10.4%暴露者未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主要因为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费用较高, 另外暴露人群对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但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之前相比,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接种率已大大提高。690例狂犬病暴露人群均接种首剂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7例, 均无异常反应的发生, 表明疫苗是安全的, 可以放心接种。总之, 动物防疫部门加强犬、猫尤其是宠物犬等动物的规范管理, 认真落实犬免疫工作, 强化群众防止动物致伤的防范意识及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对狂犬病暴露人群及时、规范进行处置, 提高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接种率, 是降低狂犬病发病率的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9.

[2]中国卫生部, 公安部, 农业部, 食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R].2009, 9.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重点传染病和病煤生物监测报告 (2005-2009) [R].2005年度狂犬病监测报告, 77-98.2006年度狂犬病监测报告, 92-103.2007年度狂犬病监测报告, 105-116.2008年度狂犬病监测报告, 117-130.2009年度狂犬病监测报告, 104-113.

[4]何剑峰, 康敏, 李灵辉, 等.广东省人群狂犬病暴露及其狂犬病流行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5) :532-533.

[5]金祝平, 庞志峰.2010年金华市狂犬病暴露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2 (9) :782-784.

流行人群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 以该市内既往有偿献血人员集中的区域、村庄居民为研究对象, 进行抽样调查。共计抽样300例, 男176例, 女124例, 年龄19~60岁之间, 其中有偿献血195例, 占样本总量的65.0%;无献血史105例, 占样本总量的35.0%。按照是否曾献血将调查对象非为两组, 有偿献血组和非献血组。

1.2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统一由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的疾病控制中心人员对研究对象一一访问, 抽取单个样本静脉血5 mL。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Excel进行录入, 建立数据库, 采用SAS6.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基本概况

该次调查采用一对一的科学问卷方式, 问卷有效率为99.5%。观察统计两组调查对象的各项特征, 见表1。

2.2 调查对象HIV感染情况

在所采集的300例样本中, 初次筛选HIV阳性者17例, 二次筛选HIV阳性者11例, 最终省疾控中心确诊11例。其中包括有偿献血人员9例, 非献血人员2例, 有偿献血人员的HIV感染率为非献血人员的2.4倍, 两组人群HIV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献血方式调查

根据195例有偿献血人员献血的方式, 将样本依次分为:单采血浆、血浆+全血、全血3种方式, 见表2。

单血浆献血者艾滋感染率显著高于血浆+全血献血者以及单纯全血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

2.4 首次献血时间与HIV感染的关系

对于所有的献血患者, 其献血时间均以首次献血为主。结果显示, 195例有偿献血人员最早献血时间为1984年, 献血方式为全血;最晚献血时间为2012年3月, 以单采血浆方式。其余样本有53.8%的人于1998年前后首次献血, 采血方式以全血为主 (91.2%) ;其次为2005年, 40.0%的人初次献血, 采血方式以单采血浆为主 (91.2%) 。其余样本采血时间累计为1999—2012年之间, 占总概率为6.20%。调查结果显示, 2005年有偿献血人员的HIV感染率为7.69% (6/78) ;1998年左右感染率为1.90% (2105) , 2005年至今的感染率为8.33% (1/12) 。由此可知, 2005年前的献血的HIV感染率最高, 与1998年、2005至今的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年龄、性别与HIV感染的相关性

该次调查中感染HIV的11例样本年龄均集中在28~53岁之间, 其中31~40岁内HIV感染率最高, 达到45.45% (6/11) , 与28~30岁和41~53岁的HIV感染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所有HIV感染者当中, 男性6例, 感染率为54.55%;女性5例, 感染率为45.45%, 男性的感染率较女性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此次调研对象中, 单血浆献血的HIV感染率显著高于血浆+全血献血者和单纯全血 (P<0.05, P<0.01) 。同时, 31~40岁内HI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 (P<0.05) 。2005年前的献血的HIV感染率最高, 与1998年、2005至今的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调查显示, 艾滋高危区献血人员的HIV感染率为4.6%, 非献血人员为1.9%。即高危区艾滋病可能从献血人员向非献血人员蔓延, 因此在预防过程中, 首先应当改善献血的方式和制度, 尽量以全血方式献血。同时应当完善献血时对献血者的体检制度, 避免艾滋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 有偿献血人员是艾滋病的感染率较高, 应当加强防范。相关部门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 对高危人群进行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积极防范一般人群的感染, 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徐钟渭, 张孔来.我国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研究现状[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0 (6) :626-628.

[2]季振南, 罗琼妹.桑拿场所艾滋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方法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 2009 (1) :46-47.

[3]刘晓云, 田瑞芳.鄂尔多斯市不同高危人群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1, 5 (2) :86-87.

流行人群 第7篇

为了探讨成都市城市人群中慢性肾脏病 (CKD) 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以及危险人群CKD的患病情况。研究人员对成都市常住居民中的铁路职工健康体检, 进行CKD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 (既往史、吸烟、饮酒等) 、体格检查 (血压、身高和体质量等) 和相关血尿指标检测 (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常规等) 。

在5326例资料完整的人群中, 经过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比校正后, 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为11.54%, 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为5.54%, 血尿的患病率为3.87%。该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8.32%, 知晓率为1.93%。3098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人群中, 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23.79%、28.00%、14.08%;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分别为4.76%、4.53%、3.26%;血尿的患病率分别为2.94%、3.20%、2.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 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高体质量指数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年龄、高尿酸和高血压是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饮酒与肾功能下降呈负相关;女性和年龄是血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 成都市城市人群中, CKD的患病率较高, 知晓率较已报道的城市人群低。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女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体质量指数等。控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可减少CKD的发生。

流行人群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1949-2007年出生(1~59岁)的户籍人口

1.2 抽样方法

2008年8-11月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是在各行政区以与容量大小成比例的概率(PPS)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居委会/行政村;第二阶段在已抽取的每个居委会/行政村中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住户,对所抽住户中1949-2007年出生户籍人口进行调查,最后按设计样本量补充调查2002-2007年(1~6岁)和1992~2001年(7~16岁)出生的2个年龄组儿童。

1.3 调查方法

经知情同意后,对所有被抽取的2周岁以上人群均采集静脉血4ml,对满12月龄但不足2周岁的儿童采集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存储待检。在血样现场采集的同时,用自制统一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乙肝疫苗接种史及乙肝患病史等。

1.4 检测方法

采用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酶联免疫测定(EIA)试剂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1.5 乙肝血清学标志判断标准

乙肝表面抗原(HBs Ag)S/N值≥2为阳性,对HBs Ag单独阳性以及HBs Ag和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对象用放射免疫(RIA)试剂确认;抗-HBs≥10mIU/ml判定为阳性。

1.6 HBV流行率

HBs Ag和抗-HBc任一项阳性者判断为HBV阳性

1.7 数据处理和统计

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双次录入并按事先拟定的清理方案进行清理,以确保数据质量。对处于不同的疫苗使用策略阶段的儿童进行接种情况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流行率统计。乙肝血清学标志流行率及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等采用带有抽样设计信息的调查权重进行估计并按广州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分性别5岁~组年龄外推1~59岁户籍人口总数进行事后分层调整,调查权重和调整权重的构建方法参阅相关文献[2,3]。使用泰勒级数线形法估计率的方差,藉此构建率的95%置信区间(CI)并以此进行率的假设检验。若2个率的95%CI互不包含或交叉,则2个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否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以上所有分析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AS 9.1.3编程实现[4]。

2 结果

2.1

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首针及时率和全程接种率的变化

2.1.1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

按乙肝疫苗免疫策略调整的时间,将样本分三个年龄组进行分析,1992之前出生的人群作为年龄组一样本,此阶段乙肝疫苗的接种由人群自主选择;1992-2001年出生的人群作为年龄组二样本,此阶段乙肝疫苗被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2007年出生的人群作为年龄组三样本,此阶段乙肝疫苗正式作为计划免疫用苗被广泛应用。

此次共抽取1949-2007年出生人群样本4 989例,其中年龄组一样本2 112人,年龄组二样本儿童1 475人,年龄组三样本儿童1 402人。总计3 088人确定曾接种过乙肝疫苗,标化总接种率为38.16%。通过对各年龄组人群接种率的比较分析发现,年龄组三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明显高于年龄组二,年龄组二又明显高于年龄组一,显示调整免疫策略后,接种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26.95%升至77.58%,再上升至97.04%,差异有显著性;各年龄组人群接种率不存在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表1)

2.1.2 免疫人群的首针及时率和全程接种率

由于1992年乙肝疫苗才被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故只统计了1992年以后出生人群的首针及时率与全程接种率,标化总率分别为68.11%和76.11%。免疫策略的调整不同程度地促使了这2率的提高,分别由年龄组二的61.78%和70.51%提升至年龄组三的85.14%和93.40%,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率均不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表2)

2.2 广州市人群乙肝血清学指标

2.2.1 HBs Ag(表3、图1)

广州市1~59岁人群的HBs Ag标化总阳性率为12.45%,三个年龄组人群的HBs Ag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随年龄的减小而降低。年龄组一的HBs Ag阳性率达14.72%(95%CI为12.49%、16.94%);年龄组二的HBs Ag阳性率大幅下降至4.54%(95%CI为2.67%、6.40%);年龄组三的HBs Ag阳性率进一步下降至0.48%(95%CI为0.08%、6.88%)。可见HBs Ag阳性率随接种率的提高而大幅下降,提示乙肝疫苗的接种覆盖率直接影响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1992、2002年的免疫策略使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大提升,从而减低了人群的易感性,有力地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59岁人群HBs Ag标化总阳性率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女性(8.67%)较男性(16.14%)低。从表3可以看出,HB-s Ag总阳性率的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高年龄组人群(17~59岁),年龄组一(17~59岁)的人群HBs Ag阳性率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10.30%)明显较男性(19.05%)为低。其他年龄组不存在性别显著性差异。

2.2.2 抗-HBs

广州市1~59岁人群的抗-HBs标化总阳性率为64.93%,三个年龄组人群的抗-HBs阳性率随年龄的下降虽有小幅上升,从年龄组一的63.77%上升至年龄组二的67.50%,并进一步上升至年龄组三的75.19%,但各年龄组的阳性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面抗体属于保护性抗体,可由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而产生,高年龄组的高抗体阳性率可能源于其较高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低年龄组则较大程度的归因于乙肝疫苗免疫。抗-HBs总阳性率以及各年龄组的抗-HBs阳性率均不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

2.2.3 抗-HBc

广州市1~59岁人群的抗-HBc标化总阳性率为62.11%,抗-HBc阳性率在这几阶段,随年龄的减小而降低,从年龄组一的69.28%降至年龄组二的36.07%,再次降至年龄组三的26.73%,年龄组一与年龄组二的抗-HBc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年龄组二与年龄组三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有关研究[5]显示HBV自然感染一般均伴有核心抗体的终身阳性,此次调查核心抗体阳性率的年龄趋势正符合我们先前关于不同年龄段人群获得表面抗体途径的推测,随着乙肝疫苗应用范围的扩大,接种率不断提高(年龄组二、三的人群),人群自然感染的机会减小,核心抗体的阳性率降低。

抗-HBc阳性率只在年龄组一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女性(64.14%)较男性(74.37%)低,与表面抗原的差异一致,提示男性较女性更易自然感染乙肝病毒。但这一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并未影响总体阳性率,1~59岁人群抗-HBc标化总阳性率无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可见疫苗产生的抗体逐渐取代了自然感染的抗体,而疫苗的广泛使用使这一规律不再明显。

2.2.4 HBV流行率

这个指标反映了人群乙肝病毒自然感染的状况。1949-2007年出生人群样本HBV标化总流行率为62.13%,其中年龄组一的人群HBV流行率较高,为69.28%;年龄组二的人群由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接种率有所提高,相应HBV感染率也大幅下降至36.07%;年龄组三的人群由于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接种率大幅提高,HBV流行率再次下降至26.94%。但HBV标化流行率只在年龄组一、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组二、三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组一的人群HBV流行率男性(74.34%)高于女性(64.14%),差异有显著性;年龄组二和三的HBV流行率无性别的显著性差异。(表4)

3 讨论

3.1 乙肝疫苗应用策略获得肯定

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调整促使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的提高,也改变了人群的乙肝血清学状况。1992年以后出生的人群HBs Ag、抗-HBc阳性率及HBV流行率比之前出生的人群显著下降,再次肯定了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成效。但2002年之后出生的人群自然感染率与1992-2002年出生人群差异不大,可能原因:(1)1992年的政策已使人群的自然感染率大幅度下降,要再次下降难度较大,只靠提高接种率这一措施难以实现;(2)在目前的高接种率情况下,低年龄组仍存在约26.94%的自然感染率,较北京[6]及2002年广东省调查结果[7]均高,提示要进一步降低人群的HBV感染率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有必要再次评价疫苗效果和调整新生儿免疫方案,同时应考虑水平传播在乙肝传染中的重要地位。

3.2 调查采样及统计方式的科学性

本次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免疫策略阶段出生的人群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评价了三种免疫策略的成效。调查所采用的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抽样的均衡和随机性,避免了样本偏性,使样本具有较强的总体代表性。本次调查对各检测指标的统计采用了带有抽样设计信息的调查权重进行估计并按广州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分性别5岁~组年龄外推1~59岁户籍人口总数进行事后分层调整,使各样本率外推的总体率更加准确,更具代表性。

3.4 指标定义的科学性

HBV流行率是用于评价乙肝病毒自然感染状况的指标。早期多数文献[8]的HBV自然感染定义为“HBs Ag、抗-HBs和抗-HBc中任一项阳性者判断为HBV阳性,不包括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且单纯抗-HBs阳性标本”,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乙肝疫苗接种记录并不完善,特别是大年龄人群,记录的丢失现象严重,采用此标准判断自然感染的操作难度大。而国内外研究认为HBV自然感染一般均伴有抗-HBc-Ig G抗体的终身阳性[5,6],抗-HBc的阳性可指示当前以及过去的乙肝病毒自然感染,而HBs Ag的存在则肯定意味着乙肝病毒的感染,因此我们选择的判断标准为:HBs Ag和抗-HBc任一项阳性者判断为HBV阳性。这个标准有着科学的依据,同时便于操作,更可以有效减少因回忆误差而造成的误判。

3.5 数据的局限性

由于广州市人口流动的频繁以及老城区大量空挂户的存在,使得全人群的抽样无法进行,故本次采取户籍人口为总体的抽样方式,血清学指标只反映户籍人口状况,不能反映整个广州市人口的阳性情况,但流动人口的免疫状况直接影响到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血清学调查应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3.6 为获得更准确的资料,队列研究将是更科学的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一次性横断面调查,各个阶段人群由于年龄的不同存在观察时间的差别,低年龄组不仅接种率高,而且观察时间也短于高年龄组,尚未被感染的低年龄组在今后几年内是否会被感染不得而知,因此可能出现对当前乙肝疫苗免疫策略评价偏高的现象,采用对不同出生队列进行相同时间的观察将会给予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更科学的评价。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乙肝疫苗使用策略对不同时期广州市人群HBV感染状况的影响,初步评价免疫策略所取得的成效。方法 2008年8~11月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市1949~2007年出生(1~59岁)的户籍人口4 989人。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 全市1~59岁人群乙肝疫苗标化总接种率为38.16%,HBsAg、抗-HBs和抗-HBc标化总阳性率分别为12.45%、64.93%和62.11%,HBV标化总流行率为62.13%。HBsAg、抗-HBc标化阳性率和HBV标化流行率随着接种率的提高而降低,年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在高年龄组(1992年以前出生)存在性别的显著性差异,女性较男性为低。抗-HBs标化阳性率的年龄组及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示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广州市1~16岁人群的HBV自然感染率明显下降,肯定了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成效。但7岁以下儿童的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和HBV流行率提示要进一步降低人群的HBV感染率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继续的研究和调整防控策略。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血清流行病学,流行率

参考文献

[1]http://whqlibdoc.who.int/hq/2008/WHO_BS_08.2098_eng.pdf

[2]Lohr,SL.Sampling:Design and Analysis.Duxbury Press,1999.

[3]刘建华,金水高.复杂抽样调查总体特征量及其方差的估计[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4):377-379.

[4]SAS Institute Inc.SAS/STAT R 9.1 User’s Guide.Cary,NC:SASInstitute Inc.,2004.

[5]Hepatitis B,page 44,WHO,Department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http://www.who.int/emc

[6]吴疆,张卫.北京市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6):555~557.

[7]罗耀星,张吉凯.广东省200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2):89~9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行人群】相关文章: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06-04

献血人群05-20

人群随访05-15

中国普通人群05-18

男男性接触人群05-07

高风险人群05-21

亚健康人群05-22

80后人群范文05-21

国特殊人群范文05-22

高端人群定位范文05-30

上一篇:平行四杆机构下一篇:种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