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连贯范文

2024-05-12

系统连贯范文(精选10篇)

系统连贯 第1篇

关键词:结构隐喻,系统性,连贯

1 背景

自从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 phors We live By出版以来, 隐喻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学术界不再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饰语言的辞格, 而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莱考夫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概念隐喻, 其与通常所说的隐喻不同, 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以往关于概念隐喻的讨论中, 研究者们往往从认知上讨论概念隐喻, 注重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国内隐喻研究资深学者束定芳 (2000:112) 在其隐喻研究专著《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列举了隐喻的修辞、语言学、诗歌及认知功能。笔者发现, 除了上述功能, 概念隐喻还能构建篇章连贯。概念隐喻系统性在构建篇章连贯中起关键作用。本文试图从结构隐喻方面探讨概念隐喻的篇章连贯功能并对其连贯机制作初步探讨。

2 结构隐喻及其系统性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是概念隐喻其中的一种, 是指以某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外一种概念, 将谈论某种概念的各方面特征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金钱这个具体的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 时间也具有和金钱一样的特征, 这样, 人们可以“花时间”, 可以“浪费时间”, 也可以“节约时间”。由Time Is Mone这一隐喻概念出发, 英语中形成了下面的结构隐喻表达式:

1)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2)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3) 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

2.2 结构隐喻的系统性

结构隐喻的系统性体现在语言层和概念层这两个层次上。前者的系统性指的是源于同一结构隐喻的多个隐喻表达式或语言隐喻是成系统的。后者的系统性我们从其内部系统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系统性两方面分别讨论。

2.2.1 结构隐喻内部的系统性

在同一个结构隐喻中, 由于从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是整个概念系统的转移, 因此具有系统性。结构隐喻内部的系统性主要是由隐喻映射系统性决定的。Lakoff所提出来的“不变原则” (Invariable principle) 就是讲的这点。所谓的不变原则, 就是隐喻映射在与目标领域的结构保持一致的前提下, 保留起源域的认知布局, 即意象图式结构。例如Time Is Money (时间是金钱) 这一隐喻中, 起源域是金钱, 目标域是时间。起源域具有的显著结构特征包括:①可以浪费、②可以节约、③可以花。在这个隐喻的理解过程中, Mo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 都被系统地映射到了Time这一领域。所以Time与Money一样, 可以浪费, 可以节省, 也可以被用在某一事物或事件上。Lakoff等人认为, 起源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征决定隐喻的意义。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 起源域的结构特征被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中。因此, 起源域决定了目标域的意义。不过, 我们要注意到, “不变原则”也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在目标域中得到系统地保留的不一定是起源域中的所有特征, 而有可能是一些重要的结构关系。

2.2.2 结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

结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指的是同一本体可能有不同的喻体, 但它们之间不是矛盾的, 而是统一的。比如说ARGUMENT这个本体就有争论是旅途 (AN ARGUMENT IS A JOURNEY) 和争论是容器 () 两个喻体, 。这两个隐喻分别强调同一本体的不同方面, 旅途隐喻突出的是争论的目标和进展, 而容器隐喻则主要突出争论的内容。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排斥, 相反, 它们相辅相成, 从不同方面对同一本体进行说明。

3 结构隐喻的系统性构筑篇章连贯

文章将从两个方面分别阐述结构隐喻系统性是如何让篇章使用者构建篇章连贯的。

3.1 结构隐喻内部的系统性构建篇章连贯

篇章和篇章连贯是两个非常含混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学派由于学术兴趣等等一系列原因, 对于上述概念都有自己的阐述。本文中, 篇章仅限于指书写文本 (text) , 定义主要取Linke及其同事的看法, 即认为一个篇章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主题上和概念上相互关联的语言单位。篇章连贯发生在篇章深层结构, 按照Heinemann的说法, 篇章连贯是篇章内容在意义结构上的连续性, 是篇章使用者认知过程的结果。篇章中选用的知识和交际伙伴所存储的世界知识在联结之后产生篇章连贯。由此可见, 篇章和篇章连贯都是认知的结果。作者认为, 概念隐喻可以认为是一种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 , 帮助构建和理解篇章连贯。按照Johnson-Laird的解释, 心智模型是以无数次重复的日常行为的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样本或者知识结构。实际上, 心智模型就是一个固定的图式, 这个图式将我们的世界知识在大脑中组织和呈现出来。概念隐喻作为一种心智模型主要是通过隐喻蕴涵实现的。隐喻蕴涵是隐喻概念必然且明显的推论, 在日常语言中表现为“如果……即”或“如果……那么”等带起的句子 (冯晓虎, 2004:75-78) 。隐喻蕴涵不是预设, 而是隐喻概念的推论。例如, 世界是舞台这个隐喻概念的蕴涵有人是演员, 人出生就是上场, 人死亡就是下台等等。隐喻蕴涵有个人性、文化依赖性及时间性等特点, 不同的人,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候对于同一个隐喻概念会产生不同的隐喻蕴涵。

隐喻蕴涵来自隐喻概念中源域和目标域各自蕴涵的互动之中。在上例中, 舞台作为源域蕴涵了演员, 演员上台下台等等一系列知识和事件。这些知识和行为也以框架及脚本心智模型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世界这个目标域中以框架及脚本蕴涵了人及人的生死。在隐喻映射中, 源域中的框架与脚本知识系统地投射到目标域上, 隐喻蕴涵由此产生, 隐喻映射地系统性保证隐喻蕴涵地系统性。体现在隐喻表达式上, 我们有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这样优美、概念内容连贯的例子。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需要指出的是, 隐喻蕴涵在隐喻概念或一个隐喻蕴涵存在的条件下都能激活。由一个隐喻概念生发出来的隐喻蕴涵可以构筑篇章连贯。

3.2 结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构建篇章连贯

上面我们谈到单个结构隐喻可以通过其系统性构建篇章连贯,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个或多个结构隐喻构建篇章连贯情形。多个结构隐喻构建篇章连贯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即源于同一本体的结构隐喻平行或交织在一起构筑篇章连贯。我们来一一分析。

源于同一本体的概念隐喻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篇章中, 对一个本体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加以阐述。由于结构隐喻的系统性, 各个隐喻概念都是围绕同一个本体—即话题—展开的, 这样几个结构隐喻便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在各个隐喻概念统辖的次一级篇章中, 篇章连贯性以由隐喻概念的系统性构建, 这样整个篇章便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其连贯图式可略表如图1所示:

源于同一本体的概念隐喻也可以交织在一起构建篇章连贯, 它们之间通过重叠隐喻蕴涵 (overlapping metaphorical entail ment) 构成一个连贯的系统。以我们前文提到的争论是旅途 (AN ARGUMENT IS A JOURNEY) 和争论是容器 (AN ARGU MENT IS A CONTAINER) 这两个隐喻为例。我们知道, 一般而言, 旅途进展越多, 走过的路面就会越多, 这样, 映射到争论这个目标域上就成了:随着争论的进展, 争论面会越来越广。我们也知道, 容器的表面越大, 容器中的内容就越多, 映射到目标域上就是:随着争论的进展, 争论面会越来越广,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隐喻具有相同的隐喻蕴涵, 如图2所示 (Lakoff, Johnson1980:94) :

由于它们拥有同样的隐喻蕴涵, 这两个突出同一本体不同方面的结构隐喻就构成了一个连贯的系统。在语言中,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结构隐喻重叠出现在同一个隐喻表达式中的句子, 例如英语中有这样的句子 (Lakoff, Johnson, 1980:90) :

At this point 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

If we keep the way we are going, we’ll fit all the facts in.

虽然句子前后好像讲的是不同的事情, 但是由于前后隐喻概念蕴涵的一致使它们成为连贯的整体。虽然源于同一本体的隐喻概念侧重点不同, 突出的角度也不一样, 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目标域的使用目的, 各个隐喻概念之间总会由重叠隐喻蕴涵, 因此总能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4 结束语

上文简要讨论了隐喻概念的系统性在构筑篇章连贯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连贯机制。作为人类的概念体系, 隐喻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 我们也要注重把研究成果引进到篇章连贯的研究中来, 进来隐喻研究成果, 特别是福康涅和特纳提出的复合空间理论必然会给篇章连贯的研究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rown Gillian, Yule George.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

[5]文旭,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 2003 (3) :1-7.

语言表达衔接、连贯 第2篇

联合国秘书长利比亚事务特别代表伊恩·马丁26日在安理会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说,联合国一直希望卡扎菲和其他犯有严重罪行的人能够被捕并被绳之以法

②这与“过渡委”所下达的命令背道而驰

③有关卡扎菲政权故意杀囚以及反对派施暴的证据也越来越多

④但事实是他遭到虐待并被打死

⑤因此这些行为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下设的国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范围之内

A.①③④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①③②⑤ D.②③①④⑤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

《春水晴峦》是一幅山水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家笔下的朦胧意境,映照出实实在在的心情文章。

①山坡上舒展着绿色苔草 ②山脊在平原中突兀矗立 ③船帆在江河上影影点点 ④石间水口涌动着汩汩清泉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________。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________。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 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消费时代的市场影响力,不等同于文学成就。

②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上的。

③但不可否认,“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元素。

④享有不俗的市场影响力,使“80后作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⑤“80后作家”的创作却并未走出“成长”和“青春”的文学书写谱系。

⑥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A.②⑤④⑥③① B.④⑥①②⑤③

C.②③⑤①④⑥ D.④⑥①③②⑤

5. 为下面三则新闻撰写串联词。

10月28号晚上7点起,广州地铁四号线全线供电出现故障,至今尚未恢复。受困乘客从隧道步行回地铁站内,大量乘客滞留车站内。9点起公交开始运走滞留乘客。

(1)串联词:

今天(29日)早上7点到8点之间,京港澳高速邢台沙河段因大雾天气导致多辆大货车追尾,造成车辆堵塞。目前伤亡情况不明。目前邢台市已经有大批120救护车赶往事故现场。

(2)串联词:

今日可观赏本世纪最亮木星:29日,天空将上演“木星冲日”天象,届时木星将距离地球最近,亮度亦将达到21世纪以来的极大值。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在傍晚时分向东面的天空寻找这个太阳系中的“大个子”。

7. 学校举行“金秋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下面的三个节目撰写两段串联词。

第一个节目:高三年级沈明老师独诵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1)串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节目:高二年级教师代表队集体朗诵《奉献之歌》。

(2)串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绿道的骑行系统连贯性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绿道,骑行系统,连贯性,城市交通

0 引言

现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绿道”(Greenways)应运而生。绿道指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1]。当前多数城市的骑行交通通道都敷设在机动车和人行道之间的慢行通道上,机动车和骑行不可避免的有相互交叉的情况。交通拥挤所带来的交通事故在不断增加,骑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将绿道建设为安全连贯的骑行系统是绿道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嘉兴绿道为例,分析影响绿道骑行连贯性的因素,以探讨提高绿道连贯性的有效改造手段。

1 嘉兴绿道连贯性的调查

本文以嘉兴市绿道为例进行实例研究。选取嘉兴环城路(全长5.5 km)绿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环城区共发放520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436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7成以上的人每周会使用绿道,可见嘉兴绿道的使用频率较高。

针对是否遇到过入口进入不方便的情况,有31.7%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遇到,33.7%的人偶尔遇到;针对在绿道骑行过程中是否遇到突然中断绕行的情况,有34.8%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遇到,29.3%的人偶尔遇到。并且,有81.4%的被调查者在骑行中遇到被电动车、汽车阻挡的情况。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多数被调查者在绿道上骑行过程中出现过中断的情形。为了提高骑行系统的连贯性,我们从微观、中观两个层面,探究绿道入口类型、绿道入口位置、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以及其他因素对绿道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2 绿道入口类型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在绿道系统中,入口类型有多种形式的表达。不同的绿道入口类型对绿道的可达性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统计了绿道入口的5种类型。

2.1 绿道入口类型

1)台阶(见图1),骑行者从马路转入绿道需抬拎自行车,极其不便。2)台阶+缓坡(见图2),台阶入口增设缓坡,方便推行。3)坡道(见图3),坡道解决了从马路转入绿道的连贯性问题,然而坡道只适用于马路与绿道存在较小高差的情况。4)楼梯(见图4),存在于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高差大。与台阶入口缺点类似,需要骑行者手抬自行车,加上高差大台阶步数多。5)楼梯+坡道(见图5),存在于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高差大。与前者相比,增加坡道只需推行自行车就可以转入绿道。

2.2 小结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坡道类型入口便利度最高,此类入口占比最低。台阶式入口便利度低,但在类型中占比最高。从桥上马路转入桥下绿道的情况,多为楼梯式入口甚至不存在入口。楼梯式入口同样只考虑了步行者的情况,存在坡道缺失的现象。只有少数新建成的楼梯式入口在台阶两侧增添了坡道。

为台阶式入口增添坡道式入口、为无入口的地段增添楼梯—坡道入口,以及为楼梯式入口增设坡道,是在微观层面提高绿道骑行系统连贯性的解决手段。

3 绿道入口位置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绿道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有机组成,有分散城市交通流量的责任。因此绿道入口多出现在交通交叉路口,使骑行者、步行者可以快速进入绿道,一方面缓解了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为骑行者、步行者快速进入安全通行道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将环城路区域的环状绿道作为调查对象,绿道入口位置共有两种位置: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桥梁端处)。

3.1 绿道入口位置

1)第一类为丁字路口,见图6。车流量有较小的汇集,绿道入口分布于人行道端口两侧。此类入口使城市交通上的骑行者可以转入绿道。实地调研统计,全段环城路丁字路口数量总计为28个,其中设有绿道入口的为16个,占比57.1%。将近一半的丁字路口还存在绿道入口缺失的情况。

2)第二类为十字路口,见图7。嘉兴环城路临河,因此十字路口多连接桥梁,绿道入口的设置将影响其能否发挥交通分流作用。桥梁两侧的绿道入口共计10处,其中桥梁两侧有绿道入口的共计5处,而其余5座桥梁所处的十字路口均存在绿道入口缺失的情况。其中,建银大桥、城北桥、吉杨桥不仅桥端有绿道入口,而且可以横穿桥下直接通过,无须经过十字路口,保证骑行者不与交通车辆混行,是最理想便捷的类型方式。

3.2 小结

丁字路口与十字路口绿道入口的缺失,导致绿道骑行系统的分流作用收效甚微。骑行者由于在十字路口无法转入绿道,被迫在城市道路上骑行,增加了安全隐患,降低了绿道骑行的连贯性。针对这种现象,在交通入口增添绿道入口是提高连贯性的解决手段。

同时,桥梁两侧绿道若能实现通过桥下连接,而不直接通过路面十字路口,就能在缓解地面路口的交通压力的同时保证骑行的连续性,使骑行过程更加顺畅、安全。

4 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绿道上行驶有电动车,甚至出现了其逆行的情况。电动车的闯入无疑导致了骑行危险系数的增加,从而降低了骑行者的连贯性体验,因此我们对电动车混入绿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4.1 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的原因

1)路面缺少非机动车道:由于路面非机动车道的缺失,导致部分电动车为躲避机动车而驶入了绿道。

2)绿道入口过于宽敞,缺少隔离性:绿道入口为缓坡且宽敞的情况下,电动车较易驶入绿道。

3)非机动车道宽度过窄:非机动车道过窄,导致了电动车涌入绿道,例如在中山西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宽度仅为3.5 m,使得非机动车道上的电动车驶入绿道。

4)绿道会被截断,迫使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绿道区块之间缺少连接,常出现绿道断裂,导致了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例如三塔路段两端的三塔公园与范蠡湖公园有绿道,而三塔路中段绿道缺失。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此路段交通混杂,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同时行驶在一条道路上,安全隐患极大。

5)交通的拥堵使电动车驶入绿道:交通拥堵时段,非机动车道较拥挤,电动车选择了绿道,从而导致在车辆高峰期内电动车与自行车混行。

4.2 小结

电动车涌入绿道,多为非机动车道设置不合理,在交通流量大的地段,电动车往往会驶入绿道来缓解交通压力。为了实现自行车与电动车的分流,有必要对现有非机动车道进行改造,调整绿道与非机动车道宽度比例关系,在绿道入口增设路障和警示标志提醒电动车勿入绿道。

5 其他因素对骑行连贯性的影响

绿道设施本身存在的缺陷对连贯性的破坏,在此归纳为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物理因素,多为施工、规划等问题引起,发生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另一类是人为因素,是绿道建设后人为影响。以下是对物理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具体分类。

5.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为绿道上出现电线杆、路标、树、台阶。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原有的市政设施和树木没有合理规划,例如在三塔路岳王祠附近的绿道上出现了路标,阻挡骑行。同样在三塔路上发现了阻挡在绿道中央的电线杆,在环城西路勤俭大桥附近,在绿道中央有树木阻挡。这些障碍会使绿道的畅通性降低,对骑行多了一重安全隐患。

物理因素还有一类,即经过性台阶。在骑行过程中,经过性的台阶往往使自行车辆发生颠簸。较大的台阶则需要下车推行甚至抬车通行,极大地影响了骑行体验。

5.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市民缺乏对绿道的认识,占据了绿道。例如环城南路至禾兴路段,绿道上出现了停放的车辆,骑行者只能绕行。在环城西路城南路路口,绿道被占用来停车。建银大桥附近的绿道上出现了摆地摊的商贩。

另一类人为因素是垃圾和废品的占道。例如在绿道建银大桥和城北桥段绿道清洁不足,有废品回收占道,影响绿道美观以及骑行者的安全。

深入分析这些人为因素,一方面,在自上而下的规划中,管理者对绿道的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统一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现阶段广大市民对绿道的认识不足,缺乏维护绿道的意识。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人为因素对绿道骑行的影响。

5.3 小结

物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后期改造需要对症下药。针对物理因素,应以改造为主,通过对现有绿道的整修,如移除障碍物、改台阶为缓坡的形式将物理因素消除,如果遇到整修困难的情况,可以灵活改变绿道位置来绕开障碍物。针对人为因素,应采用宣传为主、改造为辅的手段,在绿道上设置告示警示勿停车,同时在必要情况下增设停车位。

6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嘉兴绿道在全国建设中属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许多可以优化改造的可能。

在微观层面,绿道入口类型影响了绿道进入的便利性。为现有的绿道入口增添缓坡能够方便骑行者进入绿道。同时,绿道上物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障碍亟待改造。微观层面的改造可以保证小范围内骑行连贯性提高,并且改造难度低,资金投入少。

在中观层面,绿道入口位置影响了绿道与绿道之间的连通程度,影响骑行者在不同绿道之间的转换。目前交通路口处绿道入口缺失,骑行者无法避开城市交通道路实现快速转换。日后改造措施应按照交通流量,在拥挤程度较高的地段增设入口。此外,对现有非机动车道及绿道的宽度进行适当调整以避免出现自行车与电动车混行的局面。中观层面的改造应针对区域性绿道,改造工期较长,投入资金大,需要结合规划部门做长期计划。

依托于城市绿道系统的绿道骑行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中重要的辅助功能。通过微观、中观层面的改造,绿道骑行系统将更加连贯,不仅可以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骑行队伍,提倡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起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语言连贯题训练 第4篇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_______,________。果然,稍微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就好象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得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亮光,________,______。

①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③射得人眼睛发痛④我重大太阳要从那里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个地方

2.下面是两段内容关联的文字,其中第二段文字顺序混乱。联系第一段文字,将第二段带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列,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序号)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①古借虽狭小,却并不失于平直简约

②把整个一座古镇跌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赖

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

3.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填句子序号)

①车往上升

②和黄昏一起,我到了复兴,在日本时代的老屋过夜

③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

④车行一路都是山

⑤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

⑥满山是宽大的野芋叶,绿得叫人喘不过气来

⑦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

4.阅读下面一段话,并从后面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入空处。

你看到丑恶,假装没有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__①_____。你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耳聋,脸上毫无表情,___②____。你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脸上绝不露出少见多怪的惊异,___③____。

A人们就会以为你少年老成,有大谋大略气概。

B人们就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

C人们就会感觉你老于世故,可以依赖。

①处________②处________③处_________

5.把下列文段后的句子重新排序填入横线上,上下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上海磁悬浮列车选用德国最新的TR08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在TR系列中,TR05之前的型号采用的是短定子直线电动机驱动,TR05到TR08采用的都是长定子直线电动机驱动。

①我们研究的车型均用TR加编号命名

②有人把德国生产的世界第一台载人能力的磁悬浮列车称谓TR02

③德国是最早开始研究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国家

④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磁悬浮列车技术上。

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参考答案]

1.②④,③①。

2.④③①⑤②

3.④⑥③①⑤⑦②

4.①b ②c ③a

系统连贯 第5篇

关键词:语篇连贯,显性衔接,隐性衔接,关系

对于显性衔接,通过韩礼德、哈桑和胡壮麟三位专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将主要探讨隐性衔接机制对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1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语篇中,特别是口语语篇中某些上下文无法弄清楚的意思,需要参考使用语言时发生的时间、参加者和时空方式等因素才能贯通起来[1]。这类信息虽然没有形式特征来体现,但由语言形式预设的情景意义关系可以到情景语境中去找到。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有人听到“Fire”的呼叫声,这个单词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语篇,是因为听话人一听到呼叫后会立即作出反应,寻找呼叫的方位,观察他人的奔走方向,判断火情的程度,最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所以它是一个连贯的语篇。再如:

(1)Nancy is in love with that fellow over there.

例(1)这句话是交际存在某个现场的交际话语,没有上下文,那么指谁,在语言形式上就无法得到解释;同样所指的具体位置是什么,也无法在语言形式上得到说明。这两个项目的解释必须在情景语境中得到。因此情景语境不仅使得语篇意义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还把语篇与语境联系起来,标示语篇在语境中的地位和作用[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讲,情景语境另一层含义是一个人应注意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考虑这些因素,说话就会不得体,使对话难以进行,这样的语篇就会不连贯[3]。

2 文化语境

我们知道每个言语社团都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语、信仰和价值标准等,文化因素几乎涉及了一个言语社团的所有方面。这些必然会在该言语社团的共同语中有所反映。语境因素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成了文化语境[4]。

(2)Smith fought instead of running,and he met his waterloo.

上例中,对于缺乏欧洲历史文化知识,对拿破仑与waterloo的关系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就难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而不能建立起语篇的连贯。又如英美人常在离别之际唱“Auld Lang Syne”这首名歌——美国影片《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它源出苏格兰著名诗人Robert Burns所写同名抒情诗,意为“往昔的情谊”。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文化语境和真正涵义,和朋友分别吟唱起这首歌曲时,就会感慨万端否则无动于衷,毫无感触。再如中国人见面,一句“你吃过了吗”来传达亲密的问候“你好吗”。而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国家的人会因为你这一句而欣然随你用餐,因为以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认为是:“我请你吃饭,好吗?”同样,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邀请的一句话:“Let's get together sometimes.”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却通常将其解释为:“I must go now.”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的看出,假如读者没有这些相关的文化语境信息,有时就可能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或不能建立语篇的衔接关系,也就无法对之作出充分的理解和欣赏。

3 心理认知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情感、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推理的能力都可以影响语言交际。主要探讨双方共有的知识、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对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作用。

相互共有的知识是只有交际双方才具有的信息,即只能交际双方共享,其他人不能与之共享的信息[5]。

(3)Tua:Peckie refused again.

Nils:Oh damn.Where are the gloves?

(4)A:明天再到哪个地方集合吧!带好东西。

B:好吧!带上手电筒。

C:到哪儿去啊?

例(3)是Enkvist(1977)引用了一段发生在他自己家里的对话,当时是Peckie这只猫需要打青霉素,但它总是不肯,所以给它打针首先要戴上手套,以免被它抓伤手。可见,对他们两个知情人来说,运用双方共有的知识完成了最简洁明了的表达。例(4)中,A与B之间共有许多知识,所以只把关键的信息提供出来即可。两人心照不宣,不必要费力就理解了对方的意义。而对于C来说则不知所云。因此双方共有的知识使其话语简练,但能使双方达到默契,从而使交际成功而有效。

此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联想、想象等思维手段的运用对于实现语篇连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6)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上述两首词中作者故意把一组表面上看来毫无逻辑联系的意象堆砌在一起,而读者能依靠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模式在心中构成连贯的语篇,形成了凄清和苍凉的意境。因此思维模式是实现语篇连贯不可缺少的一种隐性衔接机制。另外知识结构对建立语篇连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下例由于讲话者与听话者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熟悉程度不同,就会出现在讲话者看来连贯的语篇,在听话者看来则是不连贯的。

(7)A:到我办公室去,用Powerpoint把哪个文件支撑幻灯片。

B:你说的什么?我不懂你的意思。

从认知能力上讲,如果听话者的认知能力不如讲话者高,就会出现听话者跟不上讲话者的思路,使交际中断的现象。反过来讲,如果讲话者认知能力比较低,需要把每个事情都说得很清楚才能理解的人,那么,他的讲话对于听话者来说就会显得特别罗嗦,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降低语篇的连贯性。

(8)A:对不起,先生,到图书馆怎么走?

B:拐过这个角,往前走再右拐就快到了。拐过这个角你会看到一个七层大楼。向前走50米,就会看到一个岗亭……

A:谢谢。

上例中A显然认为B的第一句话就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不必要再讲下去。但B认为不这样A就不能顺利地找到图书馆,所以又要给他提供更详细的信息。A显然有些不耐烦,所以打断了他的讲话,表达了谢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语篇连贯不仅可以通过显性衔接得以实现,而且隐性衔接更是实现语篇连贯必不可少的手段,二者应该相间使用,相互补充,共同促进语篇连贯的建立[6]。充满显性衔接而无隐性衔接的文字是平淡无味的,而充满隐性衔接却毫无显性衔接的文字又是晦涩难懂的。只有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机制的适度融合,才能产生内容连贯、形式优美的篇章。因此衔接与连贯是相互对应、相互匹配的,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要辨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82-187.

[2]王扬.论语篇的外部衔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20(3):106.

[3]王加贵,龚从贵.语篇连贯的多种连接机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5):79-80.

[4]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78.

[5]孙伟.论语篇连贯的显性和隐性衔接机制[J].滨州师专学报,2004,20(3):67.

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 第6篇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许多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对语篇连贯进行了研究。其中, 真正引起人们对语篇连贯研究重视的是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在此书中, 韩礼德和哈桑探讨了非结构性衔接机制。他们认为把衔接机制与语域结合起来才能确定语篇连贯。许多研究也表明:有衔接机制的语篇不一定连贯, 没有衔接机制的语篇不一定不连贯。即衔接机制不是语篇连贯与否的唯一标准, 它还受到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个语篇时, 产生的理解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说话人或听话人都是按照自己已知的概念集合去构建有关世界的心理模型或表征, 而这些表征是受人主观性的制约。人们的这些心理表征对构建语篇连贯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 连贯的定义

随着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一书的问世, 连贯就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 关于语篇连贯的定义, 众说纷纭。凡·戴克 (1977) 在《语篇与语境》一书中认为, 语篇连贯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的连贯性:“线性或顺序性连贯”和“整体性的语义结构”, 即“宏观结构” (macrostructures) 上的连贯, 是一个语义概念。威多逊在《作为交际的语言教学》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一书中指出, 衔接是句子或句子部分之间命题的发展, 而连贯是这些命题的言外功能的表现, 是一个语用概念。 (威多逊, 1977:52) 嘎那姆 (Garnham, 1991)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待语篇连贯。他指出“连贯不是来自于一系列连贯关系, 而是来自于有关世界和论元结构的知识是怎样用于组成语篇, 或组成话语的”。朱永生 (1977) 把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 是系统功能学的语义概念。张德禄 (2003) 认为, 连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是语篇在各个层次上衔接和在语境中发挥适当作用的总体效应。心理语言学认为, 连贯是语篇理解不同于句子理解的最关键的地方。连贯既是局部的, 也是全篇的。如果语篇中的句子之间有联系, 那么该语篇就是局部连贯的;如果语篇中所有的句子都可以和某一个主题相联系, 那么该语篇就是全篇连贯的。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而言, 一个语篇是否连贯, 不仅仅需要看它是否具有衔接手段, 更需要看它是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的习惯。当语篇实现的意义符合人们理解事物的习惯, 且能被人们所理解, 那么该语篇是连贯的;反之, 它是不连贯的。因而, 语篇的连贯更多的依赖于人们主观性的理解, 它是一种心理表现, 体现在内部结构是一种心理表征。

3 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

表征 (representation) 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理学认为, 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 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 代表客观事物, 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语篇连贯的产生表现在形式上, 是各种类型和各个形式层次的衔接手段。然而, 语篇连贯的产生不是由语篇整体上的语义联系和语义特征决定, 更多的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行为潜势” (behavioral potential) (Halliday, 1973) 。这种“潜势”体现在个体就是人的心理认知模式 (如图式、心理模型等等) 。因此, 语篇连贯的研究必然要考虑说话者或听话者是如何在自身的主观意识下来建立语篇的连贯。人们在构建和理解语篇时是运用心理表征来理解语篇, 识解语篇的。因而, 语篇的连贯就具有了人们心理表征上的连贯性。桂诗春 (2005:409) 在语篇理解过程中, 提到两个重要的心理语言学问题, 即 (1) 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时刻里用语码所传递的语篇包括一些什么信息内容; (2) 这些内容的心理表征如何建立。连贯在第二个问题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语言学家通常认为, 连贯是理解者的心理概念, 而不是篇章中的概念。因此连贯并非是语篇的一个属性, 而应是语篇的心理表征的一个属性。

4 语篇连贯的条件

总体而言, 语篇连贯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朱永生, 1996-1997) 。外部条件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认知图式”、“心理思维”等因素, 即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交际者的认知模式、交际目的、人体心理思维特征等来影响语篇连贯。语篇的内部条件则是从语篇自身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来影响语篇连贯。

影响人们识别语篇连贯与否的基本因素是外部条件中文化语境和认知图式。从个体而言, 它体现在交际者或说话者根据实际的交际环境来猜测交际意图, 以实现理解对方和交际的目的。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相互联系则影响和决定了语篇中什么意义特征需要由形式特征来表现, 什么意义特征不需要由形式特征来表现, 不体现在衔接机制上, 从而成为语篇的隐含意义。为了理解语篇的隐含含义, 在分析语篇的衔接机制特征基础上, 解码者需要借助非语言因素才能还原隐含意义, 理解语篇, 从而实现语篇整体意义的连贯。

5 连贯的范畴

Halliday&Hasan (1976) 指出, 连贯是“用来连接前面提到的东西的各种可能性”, 他们认为有七种连贯范畴。它们包括:共指 (Co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词 (Conjunction) 、词义性重复 (Lexical Reiteration) 、同义词性 (Synonymy) 、下义词性 (Hyponymy) 等。

共指是一种连贯手段, 是一种语义关系, 用来解释在篇章中其他地方出现过的项目。它可以进一步分类为:代词性 (Pronominal) 、指示词性 (Demonstrative) 、比较性 (Comparative) 等。比如:

(1) The woman lost her mobile phone at mall.She became very worried.

(2) That was the best song I had ever heard.

(3) It’s the same lesson that we had last night.

例 (1) 中“she”指代的是前句中在商场丢失手机的女人, 与第一句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整体的含义;例 (2) “That”指示的是听者听过最好的歌;例 (3) “same”则是另外一种用于表示比较的指称, 与之前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也常用与此类似的词汇来联系过去, 指称特定的事物, 如“different from”、“similar”等等。

替代

(4) -Do you have a pen?

-Yes, I bought one yesterday.

省略

(5)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with me?

-Yes, I do.

为了避免重复啰嗦, 例 (4) 中“one”用于替代前文提到过的“pen”来完成语句的连贯性。在例句 (5) 中, “do”用于替代前文出现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此类省略看作一种特殊的替代。

连词

(6)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so I have to change the plan.

我们常用连词来完成连贯, 除了例句中的“so”, 我们还有“but”、“however”、“yet”和“though”等等连词来完成连贯。

词义性重复

(7) I love the singer.The singer won the fi rst award in the show.

同义词性

(8) The boy won the game.The lad was delighted afterwards.

下义词性

(9) The boy won the game.The child was delighted afterwards.

例句 (7) 、 (8) 、 (9) 中斜体部分字体利用了重复词汇、同义词汇、下义词汇来完成连贯。

在这七种范畴中, 除了连词, 其他几种都可以说是上指式 (anaphora) 。例如例句 (1) 中“she”是上指式, “her mobile phone”可以理解为先行词。这种上指式能帮助人们理解语篇, 因为上指式和先行词讨论的都是同一个事物, 或者是相近的事物。如果我们要理解一个句子或语篇, 我们就必须要提取记忆保存中的先行词, 并把它与上指式联系起来。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句子或语篇都是上指式与先行词相近或一致, 甚至在语言字面上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就给解码者造成了识解的困难, 需要借助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完成理解上的连贯。

6 连贯的策略

语篇理解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需要识辨词语、对句子结构进行语法分析、提取句子的意义、对语篇信息进行表征等 (贾志高, 2002) 。理解语篇必须要理解句子和篇章之间连贯性。连贯性是语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语篇的连贯关系除了通过语言明确表现出来外, 还能通过非语言等因素来表现。当语篇的连贯性不那么明显时, 需要解码者利用连贯的策略来进行识解。

6.1 已知和未知策略

语篇连贯的策略多是建立在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基础上。已知信息是指说话人或作者假定听话人或读者已经知道的信息, 而未知信息则是说话人或作者假定听话人或读者不知道的信息。Clark&Haviland (1977) 认为, 读者期望作者使用已知信息来指读者已经知道的或能找出的信息, 用未知信息来指读者还不熟悉的概念。他们根据这个假定提出已知/未知策略 (given/new strategy) 的句子组合模型。该模型认为, 句子理解过程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a) 找出目前句子中的已知和未知信息。

(b) 在记忆中找出已知信息的先行词。

(c) 在记忆中把未知信息定在该位置。

6.2 直接匹配

在目标句中找出已知信息, 并与语境中的另一个句子的先行词进行匹配。

(10) We can buy some flowers for our teacher at the shop.

(11) The shop was closed last week.

在例句 (11) 句中“t h e s h o p”是已知信息, 而“closed”是未知信息。我们在理解该句的时候, 先在记忆里搜索前句与“shop”相关的信息, 通过语境进行理解, 并与其匹配来完成整个句子的理解连贯性。

6.3 搭桥

有些句子的已知信息中, 没有明显的先行词, 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句子的理解。这种情况下, 需要读者作搭桥推理 (bridging inference) 。如:

(12) Let Tom drive you home.

(13) Tom got drunk.

在这两个例句中, 已知信息中没有直接的先行词, 但是通过“got drunk”的信息, 读者可以推测出Tom已经喝醉了, 不能开车的信息。

6.4 重新恢复老信息

当一个句子指向前面提到过、而又不在前景的事物时, 读者或听话人需要重新恢复那些与目标信息相匹配的信息。前景又可以称为焦点。Sandford&Garrod (1981) 在说明语篇的记忆表征时指出, 前景 (或焦点) 分为两类:明示焦点 (explicit focus) 和隐含焦点 (implicit focus) 。具体而言, 明示焦点指的是语篇前面明确说出来的内容, 且处于当前焦点的项目, 它们可以用代词进行指代;隐含焦点则是可以通过明示焦点来推论的项目, 它们不能用代词进行指代。Sandford&Garrod (1981) 比喻到:当一个房子处于明示焦点的时候, 房子的屋顶、墙壁等处于隐含焦点。这些体现在具体的语篇和句子之中, 便是句子或语篇中没有明显的先行词, 或先行词与目标句的距离很远。因此, 这种情况读者推理的难度增加, 推理时间也更长。

Zwaan&Rapp (2006) 认为有一个可以让小孩回答的问题:你用什么办法将大象放进冰箱?答案很简单:把冰箱打开, 把大象放进去, 关门。接着另外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将长颈鹿放进冰箱?读者很可能按照第一问题的回答模式来回答, 然而, 正确答案是:打开冰箱, 取出大象, 再把长颈鹿放进去, 最后关门。另外一个问题:所有的动物参加丛林王举行的大会, 只有一个动物没来参加, 是哪个动物?答案是长颈鹿, 因为它在冰箱里。最后一个问题:许多鳄鱼在河里, 你用什么办法过河?答案是游泳, 因为鳄鱼正在参加丛林王举行的会议, 所以河里现在很安全, 可以游泳过河。为了正确回答这四个问题, 读者需要联系先前的问题和答案背景, 并结合当前焦点的信息。总而言之, 读者必须在脑海中将这四个问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即所有的动物都在丛林中。每一个问题都与之前问题的语境相关, 且回答下一个问题都必须恢复之前问题相关信息 (王亚同、李文岗, 2011) 。

6.5 找出语篇的新话题

当信息是全新的, 且目标是在语篇中建立新话题时, 读者需要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增加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建立理解的连贯性的目的。这些新信息增加的往往是细节。一旦说话者或作者增加了新信息, 这些新信息就可以作为后面语句的先行词。这种结合的过程是情节性记忆的一个分层结构。这种语篇的记忆表征可以用图5.1表示:

7 结语

语篇连贯是理解者的心理概念, 不是篇章或社会语境的概念。语篇连贯不是更多地依靠衔接手段来实现, 而是靠听话者或读者的认知机制实现心智上的连贯性。语篇意义的连贯性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但是语言形式只体现显性意义和提示预设意义, 隐含意义则需要听话者或读者运用百科知识、共有的社会文化语境、现有的交际语境, 并建立连贯策略等来推测完成。语篇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单向过程。语篇的生成、语篇的识别和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 是双方心理表征的过程。因而, 语篇连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表征。

参考文献

[1]David, W.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富饶.建立语篇连贯的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2) :96-97.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410-420.

[4]罗迪江.语篇连贯的主观性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3:150-152.

[5]梁国杰.议语篇连贯概念的界定[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 (9) :47-48.

[6]茹金霞.心理表征和语篇连贯的解读[J].美中外语, 2005 (3) :56-57.

[7]王纯磊.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10) .

[8]王亚同, 李文岗.心理语言学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系统连贯 第7篇

Coherence and cohesion is a pair of indispensable concepts.According to Thompson(1996/2000:147),cohesion is the language mechanism used by speakers to express the coherence of experiential meaning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a discourse Cohesion is realized by reference,ellipsis,and replacement etc.Coherence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form of language but the context of culture,cognitive model,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so and so forth.Coherence is the feature of semantic facet characterized as the connectivity and consistency from the whole discourse in semantics.

2. An a na lys is on the dis cours e Ca t in the Ra in

2.1 Cohesion.

Refer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express semantic relationships.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1976),it can be divided as personal reference,demonstrative reference and comparative reference.In the novel,the wife is given a couple of“names”,such as“the American wife”,“the wife”,and“the American girl”,but without a real name.Her husband is called as“her husband”,“the husband”and“George”.Why the wife is nameless?She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novel anyhow.Approaching deep into the discourse,we would sense the reason.She is unsatisfied with her marriage but she is not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and that’s why she cannot escape from the title“wife”and thus wife is going all through the discourse.This realization of knowledge is given by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at,it appeared in“Outside right under their window a cat was crouched under one of the dripping green tables.The cat was trying to make herself so compact that she would not be dripped on.’I’m going down and get that kitty,’the American wife said.‘I’ll do it,’her husband offered from the bed.‘No,I'll get it.The poor kitty out trying to keep dry under a table.’”

The cat,new information in the discourse,is referred to“a cat”for the first time.Then it is called“the cat”in the next sentence as known information.And then,the author uses personal reference“herself”,“she”to refer to the same thing because the personal reference is dependent on the subject“the cat”.They are consistent.Then“the cat”is replaced by the demonstrative reference“that kitty”and finally“the poor kitty”to avoid unnecessary repetition.In the sentence“I’ll do it”,“do”i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previous verb“get”.

2.2 Coherence.

In the research of coherence in discourses,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contributes a lot.Halliday and Hasan(1976:23)state the two criteria of discourse coherence:If a discourse is coherent in context,it is consistent in register;if the discourse itself is coherent,it is cohesive.The consistency of register is the sentences or paragraphs forming a discourse belonging to a same context of situation,namely,the discourse are developed under the same field of discourse,tenor of discourses and mode of discourse.The factors of context of situation constrain the options of meaningful potential.The process or result of the options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rms of language finally.

The table was there,washed bright green in the rain,but the cat was gone.She was suddenly disappointed.The maid looked up at her.“Ha perduto qualque cosa,Signora?”“There was a cat,”said the American girl.“A cat?”“Si,il gatto.”“A cat?”the maid laughed.“A cat in the rain?”“Yea”,she said,“under the table.”Then,“Oh,I wanted it so much.I wanted a kitty.”When she talked English the maid’s face tightened.“Come,Signora,”she said.“We must get back inside.You will be wet.”“I suppose so”,said the American girl.

In this paragraph,“the table”is certainly under which the cat stands.We can easily figure it out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It is known information.So the readers can set up relevance.“she”is surely the reference of the American wife since the whole frame or script of the story tells us that only the wife wants the cat so badly that it must be her not others who is looking for the cat.Since the story happens in a Italian hotel,in order to match the context of culture,the maid and the hotel keeper choose Italian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ife which makes the discourse authentic.Their greeting and communication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A coherent discourse should happen in a whole frame or script which helps the reader to set up relevance and take the discourse as a coherent one.For example,Cat in the Rain contains three fields basically.First in the hotel’s room,the wife spots the cat in the rain,and a short conversation with the husband;second out the hotel,a conversation with the maid;last her returning to the room and a long conversation with the husband.In the first ECM(short form of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reader’s may establish a prototype of a hotel room,and imagine everything the author mentions to make the room a whole one according to Gestalt Theory.So in the sentence“The American wife stood at the window looking out”,we would naturally take the“window”as a part of the room,i.e.the window in the room where the American couple is,not the window of the maid’s room.And when the wife comes out of the room,readers will follow her go downstairs and will not be surprised when the maid says“Come,Signora”“We must get back inside.You will be wet”because we know the default context is just outside the hotel’s gate and the known knowledge is that it is raining heavily there.

Additionally,the context of culture,the context of situation,and the cognitive model are all realized i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Back to the novel,we find that there is no explicit topic sentence but the whole story is under a psychological thinking.Why the wife needs the cat so badly?Why she proves affection to the old hotel keeper when he serves her as a lady?Why when she finds it nowhere and comes back to her room,she complains about her hair and shows dissatisfactory about her life?The reason is that she is really tired of life now.She wants it to change.When the hope of chances to change life seems slim,she would like to find any other possible ways to comfort herself.So first she makes the poor kitty her target.When the hope is destroyed,she turns to make a different hairstyle to compensate.But her husband’s denying and indifference drive her to a desperate complain of her whole life.“I want to pull my hair back tight and smooth and make a big knot at the back that I can feel”“I want to have a kitty to sit on my lap and purr when I stroke her”“And I want to eat at a table with my own silver and I want candles.And I want it to be spring and I want to brush my hair out in front of a mirror and I want a kitty and I want some new clothes.”In these sentences,there is a“want”in every of them.Here,so many“wants”don’t seem redundant.However,they make readers feel sharply about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American wife.The husband is reading on bed throughout the story.His behaviors are also tightly related to the climax of the conflict.Just because of his flee from the real world and indifference to his wife’s emotion,the wife’s surpassed mood exposes desperately.From the above,the consistent topic of the story is clear that all the apparent or surface conflicts source from the little communication and non-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couple.The basic reason is the marriage itself.A coherent discourse is not simply a total add of several isolated sentences but sentences guided by a same topic.This is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a coherent discourse.

3. Conclus ion

From the above analysis,we find that a coherent discourse is constrained by many conditions,such as context of culture,context of situation,information structure,cognitive model,psychological thinking and a consistent topic.These factors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none of them is dispensable.In the discourse Cat in the Rain,Ernest Hemingway successfully creates the characters.Though the story is short and simple in plot,its vivid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leave readers much space to figure out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story.So a coherent discourse has adequate relevance within certain or comparatively fixed field of discourse,with a sam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mode of discourse.

In order to make a discourse coherent,cohesion is sticky to it.Cohesion i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coherence.By means of cohesion,a discourse may look more coherent.Dealing well with the two,cohesion and coherence,a discourse will be probably well-organized.

参考文献

[1]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Jack C.Richards,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德禄.语言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1999,(6):24-31.

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研究 第8篇

何谓语篇?胡壮麟(1994)的定义是:“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这里强调两个要素:一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二是超乎句子语法的范畴。何谓语篇连贯?王东风(1998)认为:“语篇分析将语篇内外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统称为连贯。各种连贯的总和称为语篇连贯。”国内对连贯的研究注意力多放在语篇内连贯的研究上,而国外语言学家还强调语篇内符号和语篇外因素的连贯,以及语篇内符号所体现的真实或可能世界中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连贯,强调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的认知心理及世界知识在语篇连贯的构建与解读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将连贯构建成了一个纵联语法—语义—语用各层次,横贯词素—词—句—篇各单位,内涉语言各个因素,外及社会、文化、认知各方面的立体框架系统。

德·波格然德(De 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ler)在《篇章语言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1981)一书中介绍了篇章语言学的七个标准: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l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篇际性(intertextuality),从而确立了衔接与连贯在篇章语言学的重要地位。在这七个标准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其它标准的基础。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而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

关于语篇与翻译关系的观点,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翻译是语篇,翻译是一个语言形式及语言过程相结合的语篇过程。语篇是交际,特别是翻译的建筑材料。语篇必须被看成翻译研究的主要目标。”(Neubert, 1992)在实现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要对语篇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正(Hatim, 1994)。国内第一部以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问题的专著是李运兴的《语篇翻译引论》(2001),此书的研究方法是从静态的词句视角转到动态的语篇视角,并提出了多元系统翻译标准为语篇翻译的标准。本文拟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来研究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 语篇衔接

1976年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合著了《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书中指出衔接的5种手段为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连接词语(conjunction)、指称(reference)、省略和替代(ellipsis, substitution)。这5种手段除过省略是一种语法手段外,都和词语的运用有关。可以认为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在语篇翻译中,要充分认识原文中的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衔接方式,有时在译文中也可变换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达到和原文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语篇翻译中,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以下从词汇衔接、连接词语、指称和替代四方面说明。

2.1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的是运用词汇达到语篇衔接目的的手段。根据李运兴(2001)的分类,把词汇衔接分为同义衔接和组合衔接两类。在翻译中辨别词汇衔接,找出相对应的译文词语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同义衔接为例说明,例如:

原文:The festival has been running since 1947.It began unofficially, when several theatre group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rived, uninvited, at the first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 Arts and performed in small buildings, churches and in the streets on the festival’s edges, or fringe.The following year the separate Fringe Festival was set up, to run in paralle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译文:流苏艺术节始于1947年。刚开始是非官方的。当时几个戏剧团体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第一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们并没有接到邀请,所以只能在艺术节会场周围的小楼里、教堂里、教堂或街上表演。第二年,独立的流苏艺术节得到确立,与国际艺术节同时举行。(《英语世界》:99/8)

原文中“fringe”这个词有“流苏”和“周围”、“边缘”的意思。那翻译成流苏艺术节合理吗?在原文划线部分“fringe”和“edge”构成明显的词汇衔接上的同义关系,译者在选择译文对等词语时必须考虑到这一衔接关系,否则就会造成译文词汇衔接的断裂:读者读到上述译文时,根本无法在其中的“周围”和“流苏”两个词语间建立任何词汇衔接关系。为了再现原文中的衔接关系,可将“流苏艺术节”改为“外围艺术节”或“边缘艺术节”。

2.2 连接词语

连接词语指的是原文中某些词语在整个语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翻译时要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非常有条理地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Halliday (1985)在论及语篇的衔接时,谈到连接词语的衔接功能,并按其功能列出了三类连接词语:引发进一步叙述的(elaboration) (in other words, for example, to be more specific),使语义得以延伸的(extention) (and, but, on the contrary)以及使语义得以增强的(enhancement) (even so, all the same, as a result)。例如:

原文:There’s certainly too much pepper in that soup!Alice said to herself, as well as she could for sneezing.

There was certainly too much of it in the air.Even the Duchess sneezed occasionally;and as for the baby, it was sneezing and howling alternatively without a moment’s pause.The only two creatures in the kitchen that did not sneeze, were the cook, and a large cat...

译文:“我看那汤里的胡椒一定搁得太多啦!”爱丽丝说着就觉得要打噴嚏。

实在那空气当中的胡椒面儿是不少。连那公爵夫人自己也有时候打噴嚏;要说那个小孩,那就不是打噴嚏就是叫,不是叫就是打噴嚏。那厨房里只有两个不打噴嚏的,一个就是那个做饭的老妈子,一个是只大猫……(赵元任译)(方梦之,1999)

在这个例句中,译者加强了句子与句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的衔接,使整个语篇文脉流畅,对某些具有连接作用的词语,作了精彩的处理。如:为了使段落间语义更加紧密连接,将certainly译作“实在”,放在句首;even和as for照常译作“连……也”和“要说”;将“alternatively without a moment’s pause”译作“不是,就是”。

2.3 指称

指称通常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和分句指称。就英汉翻译实践来说,人称指称和指示指称是最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在翻译时,要认清人称指称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英译汉时,英语中的代词必须被还原为汉语的名词,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Proverbs are heirlooms, 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Still, they persist.After all, youknow what they say: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译文:谚语是前人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受人珍视并世代相传。我们认为那些洗练的警句概括了永恒的智慧,不过它们是否全是货真价实呢?心理学家发现谚语有的说得对,有的就不对。这种情况至今依然未变,说到底,你们知道它们讲的内容都是古老的习惯,陈旧的论调,一成不变的。(《英译汉教程———理论与实践》)

原文句群中划线的三个they分别译为:谚语、这种情况、它们。译文对指代关系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上述英语句群中存在如下的衔接链:proverbs—these pithy phrases—trusims—they—they—they。这些词的所指基本相同,也就是说,第二个they不应译成“这种情况”,而应译成“这些(谚语所表达的)道理任然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一句可改为:“还是谚语里那句老话:老习惯难除———老谚语还不是一样。”

2.4 替代

替代指用较短的语言形式替代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使行文简练流畅。它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就翻译过程来说,动词性替代最具有实践意义。例如:

原文:As for the soul of man, the Eskimos do not claim toknow exactly what it is...but then who does?They see it, however, as the beginning of life, the initiator of all activities within a being and the energy without which life cannot continue.

译文:对于人的灵魂,爱斯基摩人没有说他们确切知道其为何物……可是又有谁能说清呢?但是他们把它视为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全部活动的发起者,是生命延续所必需的能源。(《英语世界》,1999)

原文中“does”替代了“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汉语中没有这样的替代方式,因此,译文中采用了同构的方法,使其形成词汇衔接关系。

3. 语篇连贯

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上、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的逻辑结构从头到尾贯通全篇,将所有概念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达到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进层次分明的效果(李运兴,2001)。连贯是区分语篇和非语篇的基本条件(张德禄,2003)。可以说,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逻辑层次特点,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实现连贯的手段是有区别的。首先,在小句级层,英语是主语加谓语的句法结构,而汉语却可能呈现话题加评论的语义结构。其次,在句子和语篇层次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少用连接词语,且造句谋篇倚重词语而非小句。最后,在逻辑和连贯关系上,英语呈显性,即它的逻辑和连贯是通过句法结构来体现的,汉语呈隐性,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变通,使译文的连贯结构能充分地体现出原文中连贯结构,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语篇连贯问题主要表现为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保证译文语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不然的话,译文就会出现凌乱、混淆乃至误译。

3.1 语篇翻译中的逻辑连贯重构

就语篇连贯而言,译者首先要认清原文的语义层次和逻辑脉络,因为翻译过程不仅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逻辑关系和连贯结构重构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思维转换过程,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人们思维惯势的对应、对照,甚至冲突。例如:

原文: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朱志清《背影》)

译文: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 (杨宪益译)

以上中文原文似乎是由几个并列的流水句组成,在表明上看不出有什么连贯逻辑关系。但仔细分析之后发现此段中文隐含着逻辑关系,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就应该把汉语中的这种逻辑连贯关系显性出来。以上的英文译文中分别用了关系副词、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等,在句法上较好地体现了汉语原文中隐含的逻辑连贯关系。又如:

原文:A merchant, whose daughter had married a man withwhom it proved she could not get on very well, was surprised some weeks later to see the young lady return home with all her belongings.

译文:某商人有个女儿新近成婚,由于与丈夫关系不合,几星期后便携带衣物回到娘家。商人看到女儿,感到十分意外。

此例中英语原文用关系代词使语篇前后连贯,达到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紧凑,而汉语句子结构呈流水式,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符合汉语的结构特征。

3.2 语篇翻译中的结构调整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审美观和语言逻辑不尽相同,具有特定功能的语篇构成形式也不尽相同。英国语言学家Kaplan (1996)认为:“篇章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而根据Kaplan对不同语言思维模式的分析,英语篇章的组织发展呈直线型,而汉语呈螺旋型。所谓直线型,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再由此展开,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则是先引出话题,然后阐明主题,再转述表面上无关话题,最后再加深主题。汉语的主题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较英语更随意,而且有时主题句根本不出现在文中。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就应对译文语篇结构作相应调整,以适合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如:

原文:Mrs.Clinton receives about 5, 000 letters a week, according to Lawrence senior Jenny Dunlavy, who spent the fall term in D.C.as part of American University’s Washington Semester Program.Working in the Office of First Lady’s Scheduling Correspondence, Dunlavy and others sorted through as many as 100 invitations a day requesting Mrs.Clinton to attend everything frombirthday parties to baby showers.

译文:由于参加“全美大学华盛顿秋季见习计划”,劳伦斯大学四年级学生邓拉维整个学期都在华盛顿特区为第一夫人日常信函办公室工作,每天她和同事要处理100多封请柬,都是邀请克林顿夫人参加从生日宴会到婴儿洗礼等各种活动。据她透露,克林顿夫人每周大约收到共5, 000封信函。(李运兴,2001)

原文主题句是第一句的划线部分,其他信息都是作为铺垫的背景信息或具体的细节,这正是英语语篇开宗明义,直接切入主题的表达方式;而汉语译文则体现了汉语语篇的表达习惯,将背景信息或具体的细节放在前面,然后再结尾部分点明主要信息。如果汉语译文按照英语原文的结构顺序翻译,汉语译文恐怕就晦涩难懂了。又如:

原文: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精神的鼓舞下,在××会议的推动下,在××方针的指导下,在党委的情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们这个讲习班开学了。

译文:Respected Leaders,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I have the honor to declare the seminar open.I’d like, if I may,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convey our gratitude to those whos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have made the seminar possible.Our particular thanks should got to... (袁晓宁译)

这是一段带有浓重的中国“官场腔”的汉语原文。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时有必要在结构上和表达上进行调整。把主题句先找出来,汉语的主要信息在句尾,翻译时放在首句,再加以补充和描述。译文符合英美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能起到交际的作用。

3.3 语篇翻译中的补全与忽略

在语境层次,要求译者充分注意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尽量使译文语篇所承载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李运兴,2003)。例如:

原文:六十年代起,振羽蒙受十五年冤狱,当时,不少人都感觉莫名奇妙。

译文:Since 1960s, Zhenyu had been wronged in politicalcampaigns and was incarnated for 15 years.This unjust treatment of Zhenyu had left many people bewildered. (《中国翻译》, 2010/2)

六十年代起,振羽蒙受十五年冤狱,熟悉这段历史的中国读者指导他是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可能需要一点引导,所以在译文里补充了这个内容,填补了句子意义的间隙。

关于忽略的情况,忽略原文里一些可有可无的成分,及一些影响衔接连贯的成分。如:

原文:直到他1978年出狱,才听说到许许多多关于振羽在狱中斗争的故事,多到一时耳塞。

译文:It was not until 1978 when he was released from prison that we learned many of his struggle stories in jail.(同上)

句子里的“多到一时耳塞”是汉语习惯性的夸大,其实就是“许许多多”,没有特别的意识,而且如果保留它,反倒有碍译文的连贯效果,因此在译文里将其删掉了。

4. 结语

综上所述,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翻译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和特征,是翻译实践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翻译时,应在充分理解原文语篇结构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译入语衔接和连贯手段,注意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的重构,使译文既能充分、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6) .

[5]袁晓宁.语篇翻译中的重构现象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 2008, (3) .

[6]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7]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8]Hatim, Mar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Norman Group Limited, 1994.

生动形象 连贯得体 第9篇

2010年11月21日,在本届亚运会上获得三金两铜的中国龙舟队在三个月前才正式组建,但这支“临时军团”为了让龙舟这个中国传统项目取得好成绩,吃了很多的苦,抽筋、呕吐几乎是家常便饭,每一次下船,所有人的全身都是湿的。这次的三块金牌中,1000米比的是耐力,500米比的是速度,最后一个项目250米最艰苦,在这个项目中,中国队并不是最强,参赛的每个队都对250米金牌志在必得,尤其像印尼队,他们男子项目拿了两块金牌,女子队特别想拿到一块金牌,大家拼得很厉害,冲刺的时候真是拼了命,夺冠的优势只有0.135秒,可以说,这块金牌是中国龙舟队用了最大力量拼出来的。

你对中国龙舟队队员们说:

2. 根据下面设定的情景,假如你以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请设计两个你想了解的问题。

中日关于钓鱼岛主权之争由来已久,2010年9月7日发生撞船事件后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争端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主权争夺公开化”。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对于日本的公开挑衅,国人义愤填膺。请你以《学生通讯社》记者的身份就这一话题对外交部长杨洁篪进行采访。

(1)

(2)

3.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街接、语序正确的一段话。(只填句子序号)

①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

②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

③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

④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⑤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在绵绵的春雨里,一眼望去,它们竟构成了落“叶”缤纷的世界: 落入地上的泥浆里。

(2)啊!春天的落叶啊!你“ ”。

①徐徐落下,稠密如雨;②稠密如雨,徐徐落下;③落得辉煌,失得惬意;欣欣而来,尉尉而去④欣欣而来,尉尉而去;落得辉煌,失得惬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在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诗句。

从《文选》的赋、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有多少关于楼馆的描写。“ 甲 ”多么旖旎,“ 乙 ”多么凄清,前者大概高不过两层,后者也许只是江边的吊脚木楼;“ 丙 ”,我想只存在于游子的凝望之中。然而这些诗句,不因它写到的绣楼其实或只是寻常百姓家那清瓦粉墙一窗如洞的丈许危楼而减色,因为情是真的,使你不觉其夸饰,并且相信“ 丁 ”。

A. 独倚望江楼 B. 满楼红袖招 C.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甲 乙 丙 丁

6.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世界体育爱好者齐聚广州。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写一段欢迎词。(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明得体,字数在60字以内。)

7. 如果你买了一本书想送给同学,请你写一段随书送达的寄语。(不超过80字)

8. 下面是新华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时一位嘉宾代表的致辞,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得当,请找出并改正过来。

今天,我们不辞辛劳地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参加母校的50周年校庆典礼。作为新华中学的一分子,当听到新华中学将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的消息后,我们都十分高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只要母校有困难,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

9. 根据下面设置的情境,请写一段文字来描写黄昏时分的景物,以此来衬托人物心情。(语言要鲜明生动形象,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李媛同学在武汉市的艺术小人才比赛中获得了舞蹈组的一等奖,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为她颁发了奖状,黄昏时分,她走在回家的路上……

语篇连贯手段整合方案研究 第10篇

一.理论基础

根据韩礼德的语篇连贯理论, 连贯是语义的关联;衔接是连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H alliday, 1994:308)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主述位理论:他从句子的交际功能出发, 提出一个句子可被划分为两个基本成分:主位 (Them e) 和述位 (R hem e) 。主位位于句首, 是句子的第一部分,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充当论述的起点, 引起话题, 所表达的通常是在已给情景中交际双方已知的信息;述位位于主位后面, 是对主位的说明和阐释, 往往是表述的核心内容, 是要传达给受话者的未知信息。大多数的语篇基本上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 各个句子不仅从语法和语义上相互联系, 还表现在从主位到述位的发展进程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总结成主位变化的基本模式, 即:主位推进模式。各句的主位向前推进, 由于主位结构本身内部的联想或聚合关系, 整个语篇逐步展开, 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 (H alliday, 1994:37-67;吕岩, 2009:19) 。同时, 语篇连贯的实现借助各种明显的衔接手段, 如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下义词、局部关系词和搭配等词汇手段以及照应、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 这些明确的衔接手段为语篇的理解起到了路标的作用, 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 即语境。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H alliday&H asan1976:206) 。语境可指语篇内部的环境, 即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 (context) ;它可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 事件的性质, 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 即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它还可指说话人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即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 。以上的三类语境能在语篇缺少显性衔接手段的情况下, 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建立隐性的衔接链, 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总体而言, 连贯是一个广义的意义概念, 是语篇在各个层次上衔接和在语境中发挥适当作用的总体效应 (张德禄2000:103) 。决定语篇连贯性的因素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大类。内部条件是指语篇意义和衔接机制, 外部条件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认知图式”、“心理思维”等因素 (张德禄, 刘汝山2003:13) 。

认知心理学认为, 图示是信息在长期记忆中储存的方式之一, 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组成的大型信息结构。图式是语义记忆里的一个结构, 它对一群信息的一般和期望的排列做出规定。图式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带有很多节点的网络, 当一个图式的大部分空挡被填满时, 该图式便被调用了 (戴佳, 2009:218) 。大量的认识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石, 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 依据图式来解释, 预测, 组织, 吸收外界的信息。如果大脑中存在着和外界信息相关的图式, 那么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就顺利, 反之, 就会遇到困难。

二.实验数据

我们集中系统分析了40位本科学生的作文, 得出他们作文中语篇连贯在各个层次和方面的实验数据具体如下:

1.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使用一些相互之间存在意义联系的词语, 从而建立一个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 保证语篇的连贯性。为了使分类名称浅显明了, 本文综合韩礼德 (1976) ) 、胡壮麟 (1994) 和朱永生 (2001) 的分类方式, 将词汇衔接分为重复 (repetition) 、泛指词 (general word) 、同义/反义 (synonym/antonym) 、上下义关系 (hyponym y) 和搭配 (collocation) 等。学生作文中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见表1.1及表1.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学生作文中使用的各类衔接项目的总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其相应的错误率又远低于对照组。

2.指照应

照应是通过在句子层面和超句结构中与照应对象之间形成相互参照或解释从而发挥衔接功能。根据H alliday的语篇连贯理论, 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指示照应错误比例较高的是定冠词the, 基本上都是漏用。由于比较照应在语篇中出现较少 (总数分别不超过10个) , 并且基本不存在使用错误, 此处不再作统计分析, 同时人称照应错误较少, 因此也不作统计。

3.连接

连接包括详述、延伸、增强等。详述“是对前句或基本小句以及句或小句中的某一成分给以进一步的说明、评论、或举例 (胡壮麟1994:107) 。”延伸“是表达在前句或基本小句的语义之外, 从正面或反面增加新的陈述, 或交代其他例外情况 (胡壮麟1994:107) 。”增强是指语篇中一个句子或小句为前句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增强语义。学生作文中连接成分的使用情况见表2.1和2.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学生作文中使用的各类连接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在增强这类连接上数量差别最大。学生作文中连接成分使用错误主要有两类:一是由于对词语的意义把握偏差导致错用;二是学生主观上想尽量多用连接词语, 以加强句际衔接, 但结果是连接词语过分堆积, 甚至使句际语义联系在逻辑上造成混乱。经过训练后的实验组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

4.省略

省略是英语的一种习惯用法。省略形式多样, 从单词、短语到分句, 都可以省略, 而且各有一定的衔接关系, 不容臆断。“省略结构的出现预设了被省略成分的存在, 正是由于省略结构与被省略成分之间的这种预设关系使句子或语篇前后衔接 (朱永生2001:63) 。”H alliday将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统计情况见表3.1和3.2:

由于语篇的特点, 在作文中, 省略手段的使用总数不多, 并且基本上都是属于可以省而未省的情况, 经过分析这些文章, 作者发现多数学生是由于没有意识去运用省略。在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这三种省略方法中, 最不常见的就是小句性省略。

5.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推进模式有五种基本形式:平行型 (亦称主位同一型或放射型) 、集中型 (亦称述位同一性) , 与主位同一型相对、延续型 (亦称梯形模式) 、交叉型和派生型。下面是针对学生作文所作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结果。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两组学生使用平行型和派生型居多, 比较擅长线性思维, 且较为单一, 在形成复杂的逻辑思维方面较为欠缺;语篇内部, 句际之间的横向联结关系较为简单。

6.语域语境

语境的理解和处理在英语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关系到用词是否地道, 语式是否灵活的问题, 对作文的整体感至关重要。统计见表5:

语篇连贯的网状图式简化模型以图示的方式从整体上反应出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它高度概括, 同时又简单明了。实验证明, 在对大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 用网状图式简化模型将语篇在各个层次上的衔接和在语境中的整体效应展示出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篇连贯的全局观,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建构起一种形象的思维图式, 从而更加熟悉英语作文的整体脉络, 进而生产出连贯性强、整体质量高的书面语篇。推广语篇连贯的网状图式简化模型对提高写作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但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深化, 许多细节问题 (如何建立语言图示、内容图示等) 亟待解决和验证, 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摘要:本文根据Halliday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论和语境理论、Hoey的词汇重复模式理论等, 从认知心理学出发, 采用离散数学和图论中的重要工具——线、树、网, 提出语篇连贯的网状图式简化模型指导英语写作。通过分组实验, 检验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模型对提高本科学生英语写作连贯水平的积极影响。作者建议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将这方面作为重要训练内容。

关键词:语篇连贯,隐性连贯,显性连贯,写作

参考文献

[1]戴佳, 图示理论与英语写作[J].科技促进发展, 2009 (1) :218-219.

[2]何星, 从阅读到写作——交互式阅读模式对英语语篇连贯写作方法的启示[J].外语研究, 2004 (6) .:55-59.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td, 1994:37-67.

[4]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206-401.

[5]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107.

[6]吕岩, 主位推进模式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外国学院学报, 2009 (2) :19.

[7]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3.

[8]张韧弦.语篇连贯的认知图示方案[J].外国语, 2002 (2) :15-22.

[9]赵永青.语篇连贯的有力手段——囊括和预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4) :19-20.

上一篇:生态城市理论与发展下一篇: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