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化疗范文

2024-05-05

常规化疗范文(精选6篇)

常规化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3例;年龄20~71岁, 平均 (32.38±11.37) 岁;病程7~72天, 平均 (28.21±4.37) 天;初发肺结核27例, 复治肺结核17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4例;年龄21~73岁, 平均 (33.13±12.17) 岁;病程8~75天, 平均 (29.29±4.83) 天;初发肺结核24例, 复治肺结核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相关内容, 患者存在咳嗽、咯血、胸痛、消瘦乏力、舌红少苔等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服用过利福平、异烟肼、丁胺卡那等药物, 经化疗治疗后, 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不佳。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化疗, 初发肺结核患者采用半年的2H3R3Z3E3/4H3R化疗方案;复治肺结核患者采用8个月的2H3R3Z3E3/683R3E3化疗方案。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肺痨汤治疗, 药方组成为炙甘草6g, 天花粉9g, 丹皮10g, 沙参、知母、鱼腥草、白芍、百部各12g, 玉竹、麦冬、地骨皮各15g, 黄芪20g。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证加减, 腹胀、纳呆者加鸡内金9g, 焦三仙12g;咯血者加侧柏叶12g, 藕节25g, 仙鹤草30g。以上方剂, 加水500mL煎煮15min, 取汁300mL, 每日1剂。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经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均消失, 痰菌连续阴性或转阴, X线片示病灶基本消失或减少>5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均显著好转, 痰涂片连续3次阴性, X线片示病灶减少>1/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痰涂片阳性, X线片示病灶无变化或扩大。总有效=治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09%,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91%,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 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 1例出现皮疹、脱发;对照组有3例患者脱发, 2例皮疹, 3例月经紊乱。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常规西医化疗联合自拟肺痨汤治疗肺结核安全性更高。

3 讨论

中医将肺结核称为“肺痨”, 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 西医胸片、结核菌素试验均可准确诊断该病。该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在古代为不治之症。尤其是难治性肺结核具有耐药性强、病程长、病情严重等特点[3],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治疗肺痨的历史悠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西药在抗肺结核治疗中基本取代了中药, 但这并不代表中医在肺结核的治疗中毫无用处, 其与西药合用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肺痨是由于患者正气虚弱、痨虫入侵肺脏而引起, 以咳嗽咳痰、胸闷胸痛、低热盗汗、痰中带血为主要临床症状, 肺结核晚期患者形体消瘦, 舌中有裂纹, 脉细数[4], 治疗以滋阴润肺为主。中医学认为肺为水源, 为气之主宰。肺痨患者肺部受损, 产生气虚、阳虚症状, 故应祛邪扶正并举。《三因方·劳淤诸证》中提到:“诸证虽每天都不同, 但其根部大多有虫。”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结核杆菌感染”致病说有一定相似之处。

本研究使用的自拟肺痨汤中, 玉竹、麦冬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地骨皮具有凉血退蒸、清肺除热的功效;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清热平肝的功效;百部、天花粉具有清热润肺、补肺杀菌的功效;仙鹤草具有止血活血的功效;鱼腥草具有抗炎杀菌的功效;黄芪、炙甘草具有补益肺气的功效[5]。此外, 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加减, 同病异治, 疗效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0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91%,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更少。提示采用自拟肺痨汤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肺结核疗效显著, 可有效杀灭结核杆菌, 促进转阴,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科, 何芳.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现状及展望[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12) :100-102.

[2]甄增国.自拟肺痨汤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痨38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14) :23.

[3]雷海春.自拟肺痨汤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21 (10) :26.

[4]郑莉, 孙昕, 刘恩顺.中医药辅助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 2013, 19 (12) :2199-2201.

常规化疗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40例癌晚期患者, 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20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 年龄28~64岁, 平均 (51.33±8.23) 岁。其中初治16例, 复治4例, 腺癌12例, 鳞癌8例。根据MCC1997年分期标准, Ⅲb期14例, Ⅳ期6例。中医证型:阴虚热毒型8例, 气阴两虚型12例。对照组20例,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10例, 年龄30~66岁, 平均 (54.02±9.113) 岁。其中初治15例, 复治5例, 腺癌13例, 鳞癌7例。根据MCC 1997年分期标准, Ⅲb期13例, Ⅳ期7例。中医证型:阴虚热毒型9例, 气阴两虚型1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中医证型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均采用GP方案进行治疗, 吉西他滨1000mg/m2, 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m L, 静脉滴注, 第1和第8天, 顺铂25mg/m2, 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m L, 静脉滴注, 第1~3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2009年:0905211) 60m 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 L中, 每日1次缓慢静脉滴注, 21~28d为1个周期, 2个周期后对患者病情进行一次评估, 每周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对于胃肠道反应较大的患者予保胃、止吐治疗。

1.3 观察指标[1]

(1) 根据W H O标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 有效率为CR和PR之和。 (2) 根据Kamofsky体能状态评分评定患者体能。 (3) 化疗过程中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

中医诊断标准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非小细胞肺癌分型标准, 选择阴虚热毒型、气阴两虚型。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2组的1年存活率、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生存质量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的生存质量提高稳定率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2.2 副作用

对照组白细胞减少6例 (30%) , 其中Ⅲ、Ⅳ度5例 (25%) ;血小板减少的有5例 (25%) , 其中Ⅲ、Ⅳ度3例 (15%) ;恶心呕吐的有12例 (60%) ;观察组白细胞减少5例 (25%) , 其中Ⅲ、Ⅳ度3例 (15%) ;血小板减少的有6例 (30%) , 其中Ⅲ、Ⅳ度3例 (15%) ;恶心呕吐的有13例 (65%) , 上述这些毒副作用在针对性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消失, 无因此导致死亡。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 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经过临床验证发现,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疗效远远高于单药或者吉西他滨联合其他药物的疗效, 吉西他滨和顺铂具有协同治疗的作用, 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的脱氧胞苷类似物,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 阻断了G1期细胞向S期转化, 导致DNA合成中断, 起到抗癌作用, 吉西他滨还有自我强化作用, 进一步提高细胞内活性复合物的浓度。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可通过形成胞苷类似物增强顺铂与DNA嵌合的稳定性, 抑制被顺铂损伤后的DNA修复而起协同作用。

参麦注射液主要用于益气固脱, 养阴生津, 生脉的作用, 主要成分是由人参、麦门冬经超滤法和水醇法制成的纯中药制剂, 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麦冬黄酮及微量人参多糖和麦冬多糖。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麦门冬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 两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生津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人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 能够有效地抑制过氧化脂质形成, 减少机体脂褐素的含量与此同时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血液中的含量,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同时, 人参皂苷的主要成分Rg3可作用于细胞生殖周期的G2期, 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前期蛋白质和ATP的合成, 使癌细胞的增殖生长速度减慢, 并且具有抑制癌细胞浸润、抗肿瘤细胞转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2,3]。

总之, 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对肺癌晚期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 无明显副作用, 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赛福丁·柯尤木, 曲彦丽, 唐夏.国产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 14 (11) :1025-1026.

[2]王文玉, 周云, 张晓菊, 等.消癌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 14 (10) :936-938.

常规化疗 第3篇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舒适护理,常规护理,康复效果

随着人类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结肠癌发生率不断上升, 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统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 结肠癌的发生率高达3.4%~11.8%[1], 其中男女比例约为2∶1, 以40岁~5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最高。因结肠癌起病隐匿, 早期基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故早期通常不易发现, 一旦发现, 大多已到了中晚期, 病死率非常高, 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三位[2], 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肠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一经诊断应尽早实施结肠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 术后辅以化疗、放疗和免疫疗法等。然而手术引起的并发症较多, 例如疼痛、切口感染、出血、呼吸系统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 故在术后常需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 由此降低结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目前常用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舒适护理与常规护理, 我们对38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分别进行上述两种护理干预, 比较其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38例确诊结肠癌并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42岁~63岁, 平均年龄48岁。

1.2 方法

1.2.1 化疗方法

患者行结肠癌根治术后均采用FOLFOX4方案进行化疗, 方案如下: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注射 (d1) 、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注射 (d1~2) 、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 (d1~2) , 氟尿嘧啶600 mg/m2持续静脉注射22 h (d1~2) 。14 d为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1.2.2 分组及护理

分别将男性和女性患者随机平均分配至A组和B组, A组给予舒适护理, B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舒适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模式, 其在护理活动中不断研究患者的主观感受, 目的是给予患者最舒适的护理, 以减轻患者痛苦, 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悦, 以促进康复。舒适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指导、宣传教育和并发症干预[3]: (1) 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学会正确调节自我情绪, 增强自身应对能力, 使患者放松、生活作息规律、身心愉悦。 (2) 宣传教育:加强结肠癌相关的健康教育。去除患者对化疗的恐惧及厌恶, 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 增强其对抗癌症的意志。 (3) 并发症干预:a) 术后疼痛:术后疼痛是可发生于任何手术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短期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 因此, 良好的镇痛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的焦虑, 提高生活质量。b) 切口以及造瘘口的护理:由于结肠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而该年龄段的人群组织修复能力以及再生能力均较差, 且常常伴有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 从而导致手术后切口以及造瘘口的愈合时间较长, 进一步使得切口、造瘘口裂开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应密切观察切口以及造瘘口有无渗血、渗液, 有无并发感染以及愈合等情况。c) 预防呼吸、泌尿系统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情况, 防止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等的感染。

1.2.3 评估方法

(1) 结肠癌根治术后, 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如切口疼痛、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 呼吸系统感染等。 (2)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4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5个因子:焦虑、恐惧、抑郁、敌对以及躯体化, 采用5级评分法:分为0~4分, 其中≥3分为存在精神障碍。 (3) 护理质量满意度评估: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估表, 根据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2.2 2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见表3。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方法主要依据护士的个人经验和个人思维来进行, 故其人为主观性较强, 极容易受到护士个体的影响, 由此而造成护理对临床治疗影响的难控性[5,6]。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 目前, 现代护理模式已经从生理护理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护理。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护理模式,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以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和舒适度为前提, 降低患者的不愉快程度, 使患者社会、生理、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进而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7]。

结肠癌发病的高峰期为40岁~50岁, 此时患者手术的危险性较大, 因该年龄段的患者组织修复能力以及再生能力均较差, 且常常伴有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 使得切口裂开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且结肠癌起病隐匿, 早期基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故早期通常不易发现, 一旦发现, 大多已到了中晚期, 病情通常较严重。因此术后常常需要较一般疾病更为细心、舒适的护理, 以促进手术的愈合以及疾病的恢复。然而, 不同的护理策略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本研究着重比较了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对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康复效果, 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 而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优于B组, 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说明, 舒适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护理模式, 与常规护理相比, 不仅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舒适度, 还有益于患者的心理健康,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疾病康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秀华.老年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 :13-14.

[2]吴秀华.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 2011, 8 (11) :124-125.

[3]武娇, 陈晓平.舒适护理对老年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指标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 8 (6) :83-84.

[4]滕金亮, 赵永泉, 陈伯銮.术后镇痛对呼吸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0, 21 (3) :160.

[5]谢桂娟.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9) :380-381.

[6]鲍时珍, 张继红.急性梗阻性结肠癌术后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243-244.

常规化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例患者均为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24例,女30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可以确立肺癌临床诊断。(1)X线胸片见肺部有孤立性结节或肿块阴影,其边缘呈脑回状、分叶和细毛刺状,并在短期内(2~3个月)逐渐增大者,尤以经过短期积极药物治疗后可排除结核或其他炎性病变者。(2)段性肺炎在短期内(一般为2~3个月)发展为肺叶不张,或肺叶不张在短期内发展为全肺不张者,或在其相应部位的肺根部出现肿块,特别是生长性肿块者。(3)上述肺部病灶伴有远处转移、邻近器官受侵或压迫症状表现者,如邻近骨破坏、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短期内发展的腔静脉压迫症、同侧喉返神经麻痹(排除结核和主动脉病变后)以及颈部交感神经节(排除手术创伤)、臂丛神经、隔神经侵犯症等。

肺癌分期判断参考国际抗癌联盟的(UICC)TNM分期标准执行。

1.3 分组治疗方法

上述病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分别进行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化疗的方式,据实际情况可分别选用NP或GP方案治疗,具体方案GP[吉西他滨(健择),1250mg/m2,30 min滴完,第1、8天;顺铂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NP[长春瑞宾(诺维本),25mg/m2,10分钟滴完,第1、8天;顺铂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上述两方案均21d为一周期,共2周期,所有患者在化疗时均常规给予止吐、水化及相应对症处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四诊合参,将患者分为胸阳不振、痰瘀互结,气阴两虚、热毒内蕴,脾肾阳虚、痰湿蕴肺等类型,相应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包括瓜蒌薤白半夏汤、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三子养亲汤等为基础的加减),2次/d,21d为一周期,共2周期。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1.4.1 生活质量

治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1周内分别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存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3]。

1.4.2 疗效评定

分别于治疗前1天,第2疗程结束后1周作胸部X线、CT和MRI检查,测量瘤体大小。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际通用的WHO《实体肿瘤近期疗效的分级标准》。完全缓解(CR):治疗前见到的病灶完全消失,无新的病变出现。部分缓解(PR):病灶已缩小到治疗前的50%或更小,无新的病变出现;多灶性病变时,没有见到一个病灶增大。稳定(SD):病灶面积缩小不到50%;多处性病变时,总面积有缩小,且没有一个病灶增大超过25%,无新的病变出现。进展(PD):单个病灶面积或多个病灶总面积比治疗前增大25%及以上,或出现新的病变(包括转移)。有效率=[(CR+PR)/(CR+PR+SD+PD)]×100%;稳定率=[(CR+PR+SD)/(CR+PR+SD+PD)]×100%。

1.4.3 毒副作用

主要观察血常规,分别于用药前及第2疗程结束后复查一次。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健康因子量表评分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健康因子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的总健康因子量表评分的上升更为明显,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注:*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与自身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的有效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注:*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情况见表3。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的WBC与PLT水平在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WBC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

注:*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与自身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肺癌中晚期最大特点是虚实夹杂,变证从生,病因病机临床上多以“虚、瘀、痰、毒”四字概之。我们在临床应对中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点,总结出临床上常见的3种复合证型,并分而论治,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进一步确认了辨证论治为治疗肺癌的不二法门,并客观上完善了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肺癌的治则治法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通过对临床研究,我们发现中医药配合化疗相对于单纯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控制效果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此外,中药的联合治疗在血常规方面使得患者白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明显,提示我们其毒副作用更小。因此,我们认为中医药配合化疗相对于单纯化疗能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且有稳定瘤体及减毒增效之功,从而有可能延长生存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常规化疗干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4例入选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单纯化疗,治疗组27例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加用中药,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生活质量、血液学毒性及瘤体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健康因子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的总健康因子量表评分的上升更为明显,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有效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WBC与PLT水平在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WBC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药联合化疗能有效的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稳定瘤体,减轻毒副作用。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杨瑞森.肺癌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新技术[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7):745-748.

[2]Rivera MP.Multimoda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J].Semin Respircrit Care Med,2004,25(Suppl):3-10.

常规化疗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26例MM患者均符合国内MM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18例, 女8例;年龄45~77岁, 中位年龄58岁;ⅢA 期20例, ⅢB 期6例;IgA 型8例, IgG 型14例, IgD 型1例, 轻链型3例。其中初治患者19例, 复发或难治病例7例, 病程3~48个月。骨髓中各期浆细胞占19%~68%;M 蛋白定量IgG 型55.6g/L (36.5~81g/L) , IgA型76.5g/L, 3例轻链型24h尿蛋白定量2.62g、4.7g、14.1g。

1.2 治疗方法与疗效 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 其中7例采用MP方案 (马法兰、强的松) , 5例采用M2方案 (卡氮芥、环磷酰胺、马法兰、强的松、长春新碱) , 11例采用VAD方案 (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 , 3例采用CHOP方案 (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 多次化疗。同时加用沙利度胺每晚顿服, 起始剂量100mg/d, 每周增加50mg, 2周后增至200mg/d, 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疗效判定根据国内疗效标准[3]。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血常规、血沉、血清M蛋白、蛋白电泳, 肝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 心电图, 常规头颅、胸部、骨盆X线摄片, 骨髓涂片及活检, 同时观察临床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x¯±s表示, 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

2 结果

沙利度胺治疗12~48周后, 26例患者中, 6例CR 率23.1%。7例 (26.9%) M蛋白下降50%~75%, 8例 (30.8%) M蛋白下降25%~50%, 总有效率80.8%。显效最早出现在第3周, 最晚第8周。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的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0.8% (8/26) ,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一般发生在化疗后7~14d。予以升白细胞、输血小板等治疗后好转。合并感染者9例 (34.6%) , 感染以肺部为最多见, 3例患者均因化疗无效、感染未能控制而死亡。非血液学毒性反应:2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 使用沙利度胺中, 只有1例患者出现荨麻疹及严重水肿, 减药后好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和嗜睡, 1/3的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皮疹, 2例出现轻度周围神经炎, 上述副作用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可改善。

3 讨论

最新的研究发现, 血管新生在MM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并与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2]。因而, 抗血管生成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开始应用于MM的治疗中。1999年, Singhal等[2]首先报道用沙利度胺治疗复发性及难治性MM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沙利度胺作为一种抗血管生成药, 其抗肿瘤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 抑制骨髓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BFGF2) 的活性和骨髓血管新生; (2) 抑制骨髓瘤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间的粘附, 改变肿瘤细胞的生长、生存和耐药; (3) 抑制促进骨髓瘤细胞生长和生存的细胞因子 (IL-6、IL-1β, IL-10, TNF-α) 的分泌或降低其生物活性;激活NK细胞,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沙利度胺治疗MM 的剂量和用法尚未统一。国外推荐剂量为200~800mg/d, 起效时间为4~12周。但沙利度胺治疗MM的最适剂量尚有待确定。Palumbo 等[4,5]报道低剂量沙利度胺 (5~200mg/d) 治疗, 获得相似的疗效, 不良反应轻微。Johnston[6]等认为使用小剂量沙利度胺 (一日100~300mg, 平均175mg) 获得的有效率与大剂量无明显差别, 但患者能更好耐受。笔者使用的剂量为200mg/d, 避免了高剂量带来的不良反应, 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经对26例MM患者采用了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 并在治疗12周后根据M蛋白下降程度和骨髓中浆细胞减少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达80.8%。而传统的联合化疗不易使难治及复发患者病情获得改善, 提示沙利度胺与常规化疗联合应用可能具有逆转耐药的作用。这与Dmoszynska等[7]观察了30例耐药或复发的MM采用沙利度胺治疗后18例有效的结果是一致的。

以上经验表明:老药新用, 沙利度胺在治疗MM方面低剂量 (200mg/d) 联合常规化疗取得初步疗效,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Olson KB, Hall TC, Horton J, et al.Thalidomide (N-phthaloyglutamimide in the tretntent of advanced (J) .Clin Pharmacol Ther, 1965, 40:292-297.

[2] Singhal S, Mehta J, Desikan R, 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thalid-omide in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J) .N Engl J Med, 1999, 341 (21) :1565-1571.

[3]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M) .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73-374.

[4] Palumbo A, Ciaccone L, Bertola A, et al.Low-dose thalidomideplus dexzmethasone is an effective salvage thetspy for advancedmyeloma (J) .Hematologica, 2001, 86 (4) :399.

[5] Lelen x, Magro L, Fawaz A, et al.Efficacy of a low dose of thalid-omidein advanced multiple mueloma (J) .Blood, 2002, 100 (4) :1519.

[6] Johnston RE, Abdalla SH.Thalidomide in low dose is effective for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or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and forplasma cell leukaemia.Leukaemia (J) .Leuk Lymphoma, 2002, 43 (2) :351-354.

常规化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老年初治性髓性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例, 女17例, 年龄60~79岁, 平均 (65.49±4.79) 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患有AML, 符合形态学、遗传学、免疫学检查指征, 被确诊患有AML[4]。在疾病分期方面, M01例, M15例, M213例, M43例, M57例, M61例, 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 笔者要求所有患者精神正常, 发病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经影像学检查未见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患者在治疗前一年内无手术史, 无长期服药史。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 观察组年龄61~78岁, 平均 (65.65±3.95) 岁, 对照组年龄60~79岁, 平均 (65.12±4.95) 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CAG预激方案, 对照组使用常规化疗方案。CAG预激方案以14 d为一疗程, 在治疗前8 d内, 静脉滴注阿克拉霉素10 mg/d, 同时在整个疗程, 每天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μg/m2和阿糖胞苷10 mg/m2, 如果患者治疗过程中白细胞高于20×109/L, 停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待降低至1×109/L再继续使用。患者一疗程治疗结束后, 休息14 d, 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选择使用HA方案或TA方案。所有患者均行对症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文研究指标包括三部分, 首先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 笔者将两个疗程中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下降未超过50%的患者归为无效未缓解 (NR) , 将下降比例超过50%但未达到正常的情况归为有效部分缓解 (PR) , 将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情况归为完全缓解 (CR) , 比较两组患者CR率之间的差异。本研究第二部分是对两组患者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主要包括骨髓抑制、合并感染、中性粒细胞过低 (小于0.5×109/L) 及血小板过低 (小于20×109/L) 四种, 比较两组患者血液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本研究第三部分是对两组患者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主要包括黏膜炎、脱发、脏器功能损伤、肌肉酸痛和皮疹, 因此类并发症在AML治疗过程中发生率较高, 所以笔者只统计经过治疗, 患者依旧不可耐受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可耐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Hb、WBC和BPC水平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WBC和BPC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CR率80.00% (12/1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 (5/15)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65,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86.67% (13/15) , 而对照组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00% (15/15)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14, P>0.05) , 但观察组中性粒细胞过低持续时间 (6.58±2.84) d和血小板过低持续时间 (8.84±3.78) 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10.37±3.37) d和 (14.38±5.48) d,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3, P<0.05;t=3.22, P<0.05) 。

2.4两组非血液系统不可耐受不良反应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在非血液系统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者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 (2/1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00% (9/15)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03,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是日益下降的, 且常常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在血液病治疗过程中, 常规化疗方案效果不佳, 尤其易引起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5,6]。根据已有的临床报道[7,8], 无论是DA、TA或HA对于老年初治性AML的诱导效果均无法取得满意结果, CR率较低, 且并发症较多, 甚至增加了早期治疗的死亡率。CAG预激方案是最早应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AML的一种化疗方案, 并且在AML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相关研究[9,10], CAG预激方案的作用机制在于可上调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凋亡, 诱导其分化, 而体外实验表明, 几乎所有的AML细胞都可以在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进入快速增值期, 进而使周期特异性药物发挥更为理想的作用效果。在本研究中, 笔者使用CA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性AML,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C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印证了以往实验研究对于CAG预激方案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初治性AML的作用, 同时也证明了此种效果在老年患者中同样有体现。两组患者在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未见差异, 但在两种最主要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过低和血小板过低持续时间方面, 观察组患者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笔者认为, 其血液并发症没有差异是因为在化疗过程中, 血液并发症的发生率极高, 且本次样本相对较小, 所以未能体现出这种差异, 而观察组并发症持续时间较短, 可证明CAG预激方案对老年初治AML的化疗并发症是有一定抑制作用的。同时, 在非血液系统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者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笔者认为, 这也体现了CA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初治AML不良反应较少的特点。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CAG预激方案可以更有效地治疗老年初治AML, 其在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同时, 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CAG预激方案与常规化疗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 (AML) 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老年初治性AML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化疗方案, 观察组使用CAG预激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液系统并发症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非血液系统不可耐受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G预激方案可以更有效地治疗老年初治AML, 其在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同时, 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关键词:CAG预激方案,老年,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

参考文献

[1]许丹, 孙振球, 龙飞, 等.湖南省新农合参合住院老年患者疾病谱[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814-2817.

[2]福建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临床协作组.福建省2010年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情况调查[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33 (11) :902-905.

[3]范芸.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 2011, 51 (12) :7-8.

[4]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1, 32 (6) :426-432.

[5]王黎, 沈志祥.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点和治疗策略[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 (1) :76-79.

[6]张冰.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策略与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6) :883-886.

[7]陈芳源.老年白血病的特点及治疗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3, 19 (1) :7-11.

[8]秦继霞.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进展[J].白血病·淋巴瘤, 2011, 20 (2) :123-125.

[9]曹红花, 程昊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荟萃, 2011, 26 (7) :637-641.

上一篇:国际期刊下一篇:差异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