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项目式教学

2024-05-07

德国项目式教学(精选6篇)

德国项目式教学 第1篇

课程项目式教学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最常用的教学模式, 以霍夫应用科技大学工业控制工程专业机械与电子控制课程为例, 介绍项目式教学的组织过程, 课程项目式教学组织过程按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按模块手册确定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试规则。模块手册是德国高校教学的指导文件, 由高校联合委员会和联邦科学委员会制定, 联邦教育部批准, 具有法律效应。各高校的专业教学必须按模块手册执行。模块手册分为专业模块手册和课程模块手册。

在德国各高校, 相同专业的专业模块手册、相同课程的课程模块手册全德国统一, 相同专业的相同课程, 不同学校、不同教授来授课, 讲授的内容要75%相同, 只允许25%自由发挥。学校和教授不能擅自修改模块手册, 根据专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上报联邦教育部批准, 每五年修订一次。如下表为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工程控制工程专业机械与电子控制课程的模块手册。

第二步:教师下达项目任务

项目任务:绘图仪的设计与制作。

要求:对绘图仪的结构、控制原理、形状都没有具体的要求, 只要达到功能要求即可, 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步:工作细节交代1.分组:5~6人为一组。

2.交作业时间:年月日交给谁:教授

3.任务安排进度:如, 5月19号上理论课, 5月21号上实践课, 5月26号与学生谈话, 6月1号检查进度等。

4.评分细节:方案制定如何、项目实施情况、产品功能如何、产品结构如何等, 按项打分。

第四步:学生实施项目

1.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2.产品功能定位:确定产品做什么用。3.设计。

4.CAD绘图。

5.分析评估: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最佳方案。6.资料归档:编写设计说明书, 把资料存档。7.加工, 按照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8.出产品。

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教师充当顾问、专家、咨询员、指导员角色, 适当教学理论课 (25学时) 和实践课 (20学时) 。

项目实施过程中, 涉及的知识点:

1.图纸:零件需要绘制图纸, 图纸知识包含制图知识、CAD、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知识。

2.设计原理:绘图仪的工作原理可以采用机械原理、电路原理, 也可以采用软件控制。使用哪种控制方法, 就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3.加工知识:零件需要加工, 那么对加工零件采用的机床、刀具、夹具、加工工艺、加工方法等知识都要掌握。

由此可见要完成一个项目, 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学生主要靠自学来完成, 教师只是适当地指导。

第五步:作品点评、打成绩

下面是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工程控制工程专业四组学生对绘图仪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完成的作品。

绘图仪作品

四个作品的结构、形状不同, 工作原理也不同, 有的是机械原理控制的, 有的是电路控制的, 有的是采用软件控制的, 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项目式教学具有如下特点: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心得体会 第2篇

所谓项目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接触项目学习法时,并不以为然,还怀疑是不是老师偷懒。我们大脑里的教学方法,应该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听,而项目学习法,是老师布置并介绍任务,由学生完成,老师进行指导,最后互评,老师再讲。但是经过完成几个项目后,慢慢发现,我已经开始喜欢上这种学习方法了,因为《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果老师还按照常规的授课的方式,老师只是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满脑的柱、墙、钢筋混凝土等,我们会感觉很枯燥,在老师的强制下最多能记到一些死的知识点,但是项目学习法不同,比如老师为我们设计的其中一个项目“私人别墅施工图识读”,老师是上课之前就准备好图纸、项目任务,在上课时提前讲解识图的方法、注意事项,安排恰当的时间段下发任务工单,由学生分组完成个人任务工单和小组任务工单,每位成员为了完成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会很快的进入状态,房间的开间是多少、进深是多少、楼层有多高,在图纸哪个部位查到的,做的对不对,都是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检查、讲解等核对答案,掌握相关知识点,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监督、指导我们完成任务,对出现错的地方老师并不立刻告诉我们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发现、自己纠正,这样我们会很有成就感。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后,老师再对我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好又快,哪个小组需要加油等等,这样更激发我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德式教育成就德国品牌 第3篇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主要应归功于它所拥有的一套完善合理的基础教育体系、职业培训系统以及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探索与创新精神的机制,这其中尤其值得一书的是由德国青少年科技基金会主办的“青少年科技成果比赛”。而这一切恰恰是正在大力推动万众创新、努力摆脱低端产品标签并致力于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的中国亟需学习与借鉴的。

教育和培训体制的“双轨制”

德国为什么能久居世界工业金字塔之巅?德国成功的原因,主要应归功于德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这个被世界多国“移植”的体制大致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德国有一套合理而又稳定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即人们常说的“双轨制”。这一体制既保证了德国顶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又提供了大批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力量。

德国的教育由各州主管,因而教育体制略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四年小学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就开始有倾向性地选择未来的职业大方向。德国的中学类型分得比较细,有高级文理中学、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综合中学则兼顾前三类中学之长,学习期间学生可以转入其他类型的中学。但就各类学校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取向看,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级文理中学,学制12年~13年,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大学,未来自然成为德国的顶级人才。但这部分学生只占到每年中学毕业生总人数的30%左右。另一类则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中学,学制5年~6年,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专科学校或专科学校,经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成为德国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他们是德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保证。

这种教学体制有两大优点:其一,可以避免学校、家长和学生不顾现实条件和社会需求,全都一门心思地奔大学,误以为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才有前途可言。结果是部分大学生学非所用,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如果这部分人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其二,提前选择职业学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等于提前接触并熟悉他们未来的职业。当然,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职业培训时间只占学时的四分之一。这样一来,学生就兼备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毕业后可以较快地熟悉他们所学的行业技能,顺利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四年基础教学之后德国青少年未来的职业选择就“一锤定音”了。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德国政界和学术界都不乏未读大学而走上成功之路的例子。

全社会通力合作的产物

第二大特点是,这种教育和培训体制是德国全社会通力合作的产物。这种体制之所以能出现在德国,并在那里开花结果,有赖于多重因素的有效结合。

首先,日尔曼民族向来有务实精神,他们重视科学技术甚于仕途升迁。鉴于这种求实理念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德国的学生家长不认为让孩子在技校就读是“无奈之举”,孩子也不觉得上技校是“无能的表现”。这就保证了各类职业学校照样有高质量的生源和积极学习的好风气。

其次,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德国人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职业培训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德国产品的信誉和德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德国全社会联手推进职业教育。德国《职业培训法》规定,不仅联邦政府每年要为职业教育拨出大笔专款,大中型企业也要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培训岗位和部分资金支持。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必须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培训期间,企业除安排学生食宿外,还要给实习生支付适当的报酬。在法律制度完善的德国,企业所提供的此类职业培训也同样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职业培训法》就规定,职业教育要接受各自行业协会的监管。此外,在报酬问题上行业工会也拥有发言权。

正因为各方管理到位,所以德国的教育支出虽略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但德国具有高中学历以上的人口比例却高出该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青少年科技成果比赛:为国家搜罗人才

第三个大特点是,德国拥有一套激励青少年踊跃参与技术探索与创新活动的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青少年科技成果比赛”。这个活动的组织者是德国“青少年科技基金会”。基金会没有自己的资金,其活动经费主要由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和德国《明星》杂志提供——因为基金会是在该杂志前任主编亨利·南宁先生1965年的倡议下成立的。当时德国经济不景气,尤其是科技发展缓慢,而同时期苏联的科技却在快速提升。这使许多德国人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南宁先生虽然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国家领导人,但却清醒地意识到,国家要想发展必须有扎实的技术基础,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同时,人才的培养又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南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为国家搜罗人才”。

自1965年以来,德国每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科技比赛活动,全国性的活动由大企业牵头。50年来,参赛人数不断增加,参赛项目不断扩展。比赛内容涵盖环境技术、生物、化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数学与信息学、物理、技术创新等七大领域。1966年举办第一届全国比赛时只有244项成果参赛;而2014年参赛成果已多达1.2万项。

这个原由民间发起的活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除州一级政府授予州级赛事获奖人奖金或实物奖励之外,德意志联邦研究会也设立了专业大奖。对特别优秀的科研成果,联邦政府还会给获胜者颁发“总统奖”或“总理奖”。这充分说明德国今天的成功是德国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鼓励创新的结果。

50年来,这项活动成绩斐然,已经为德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例如被誉为“德国的比尔·盖茨”的安德里亚斯·冯·贝希托尔斯海姆就是这个活动的早期参与者。现在,他是德国信息领域的领军人物。再如,荣获“莱布尼茨物理奖”的吉赛拉·安东教授也是从在学校参加物理赛事开始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设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总协调人、德国学者安德里亚斯·施莱歇尔先生同样曾是德国“青少年科技成果比赛”的获奖者。多年前,年仅15岁的拉德齐恩斯基突发奇想,想对火车车厢里菌体滋生的情况进行一番探究,于是他登上火车,开始了奇特的“科研”之旅。这次尝试成就了他的职业生涯,此后,他一直从事细菌研究,并创立了自己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该公司正致力于推广生物燃料技术。无数事例证明,“青少年科技成果比赛”对于激发青少年的探索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有裨益。

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大批的尖端科学家,同样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大国工匠”。如何改进中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德国恰恰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 第4篇

摘 要: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项目式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文章介绍了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 项目式教学 案例设计 注意事项

所谓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融合多种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自适应学习理论,探索性学习架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设计一项合适的工作任务,即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项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案例设计须注意以下事项:

1.生动有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有集中精力、不畏艰难、不惜时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意愿。因此,在项目案例设计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案例应尽可能来自工程实践。来自工程实践的案例具备高度的真实性,这种与学生将来要就业的岗位具备高的关联度的项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便为胜任未来岗位打下基础。案例可以来源于各种相关竞赛题目,尤其是国内、国外重大竞赛,通常给参赛人员带来较大的挑战性,能够充分调动和体现参赛者的各种综合能力,大学生群体通常愿意尝试这种有挑战性的任务。

1.2学生可以参与案例设计或者自主设计案例。学生可以参照身边非常熟悉的产品,重新设计和制造产品,提高学习兴趣。

2.难易适中,便于操作

学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过于简单的案例由于比较容易解决,往往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且由于缺乏挑战性,学生容易厌倦;过于复杂的案例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学生较难有成就感,这对于学生的信心、毅力都是巨大的挑战,将极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应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功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且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和实践,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能够较好地解决剩余问题。

3.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同一门课程的`案例设计中,要注意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防止各模块教学过程衔接不当。项目之间应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而非简单的重复。后续项目相对于前一个项目而言,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循序渐进,更是能力体系的逐层递升。

如果一个项目中用到大量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那么学生单靠自身努力短时期内可能无法完成该项目,甚至是无从下手。其结果是在项目正式实施前,教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详细讲解这些知识和技能,然后才能实施相应的项目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与传统方法的先按顺序讲基础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作业的形式做综合练习几乎无异。

4.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设计的案例中必须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每一个案例所覆盖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都比较广泛,但在案例设计时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即要在所设计的案例中体现出教学目标。

5.典型案例,举一反三

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既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又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可来源于工程实践,但绝非将实际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很多企业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对能力的要求相对侧重于某个方面,把这种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将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的案例应来源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需要采集行业内多个产品,并对每个产品所要求的能力的侧重点进行分析,然后对某个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或重新设计一个案例使之能够体现本行业内未来的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全方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很快胜任不同的岗位。

6.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案例的设计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尽可能不断完善。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案例也是一件产品,要经受实际教学的检验,聆听学生的建议,及时接受用人单位对所培养的学生能力的反馈,并认真总结,不断改进项目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紧跟行业内技术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对从业者的新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并通过改进项目教学案例融入这种新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数控加工工艺学》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中注意以上事项,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比分析后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所培养的学生能更较好地适应就业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杨结群.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18.

[2]张新有,杨燕,袁霞.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10(6):265-268.

[3]崔占军.机电类项目式教材编写实践中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7:54-55.

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转型的背景下,深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分析了《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从注重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培养双师双能团队、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项目式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 转型 品牌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42-01

一、关于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分析

《品牌形象设计》是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之一,也是学生毕业后赖以生存技能之一。实践性成为视觉设计专业教学的本质要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现在各行各业岗位有着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于岗位人才的需要。通过对就业咨询以及课程教学的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一)学院企业合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项目式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目前的教学中缺乏与企业、公司合作关系,在教师的教学中只能通过网络上征集的专业相关项目来进行指导方案、设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能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设计环节不能切身体验,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实战经验,缺乏对于行业特征以及精神内涵的体现,所以导致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差。同时,网络项目存在弊端:学生缺乏与客户真实的面对面沟通、合作不稳定、无法长期进行有效的合作关系、育人与用人脱节。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欠缺。目前《品牌形象设计》教学多采用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设计实践,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不利于学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进行团队合作的培养,学生往往在进行以后的团队工作时,对于合作、协调、互助的关系锻炼欠缺,以至于进行团队合作项目时,分工、任务布置、方案筛选等出现矛盾,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

(三)校内实训室建设滞后是展开项目式教学的薄弱环节。要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室的建设是重要的环节,就目前实训室建设来看:投入过小、设备欠缺、实训时间不够、效率低等问题,不利于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的项目导入。

二、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如何进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的推广与应用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技能应用的能力,将教学与就业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项目式教学:

(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关系

有效的进行项目导入教学,就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与企业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场地互通的产教融合模式、共同进行人才的培育、实践结果进行共享等合作机制,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新的教育体系。以往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都是由教师进行定制,然而进行更加行之有效教学计划以及能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对就业岗位对口,可由校企双方的专家要共同商讨之后,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是把品牌形象设计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选题来源,从而展开一系列项目式教学模式。

(二)强化实践过程的辅导

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实用技能为重点、以真实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以项目经验为学习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体系教学方式,精心安排课程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进度将多个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单元。

实践项目应根据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杜绝虚拟的项目设计,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教师应在学生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相关任务布置、每个进度要求学生汇报,担任创意指导、筛选、评选的任务,与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的完成,每个项目小组根据老师给学生指导性的意见进一步做好设计稿的修改,然后再与客户进行正式提案,最后把客户反馈的相关信息与老师沟通,老师进一步指导并要求学生进行方案修改,直到把整个项目完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三)加强实训室的建设

按照学校“深度转型发展”工作方案要求,“推进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设计师职业标准对接,品牌形象设计教学运行和设计公司项目设计过程对接”,深入探索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系部自建工作室,以多名教师为主要团体成员,分组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训,组建成教学平台,实施真实的企业化、公司化的实战团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介绍、分析项目,引领学生实践操作,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加强“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需要教师以专业职业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学校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从企业引进技能型人才或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修。组建一支“双师双能”教师队伍,既承担学院教学任务的,又承担企业、公司的项目设计任务;在提升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基础上,重点在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积累专业技能积累,丰富教师的设计实践经验,提高项目式教学的效果。

(五)改革课程考评标准

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探索,变终结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结合考核。

在整个品牌形象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分阶段性进行多次考核,学生的工作进度汇报、任务完成过程实况记录、以及最终作品和最后项目完成总结经验,都将纳入整个考核过程,改变以往只考核最终设计成果的方式,改革为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最后综合为总成绩。教师的对学生的考核根据学生在整个项目执行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以及作品最终效果进行评分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在项目中分工所完成的任务情况来考核评分,以达到成绩的公平性,避免学生滥竽充数。

三、结束语

例析高中生物项目驱动式教学 第6篇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与传统相比,项目驱动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它是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来重新组织教材内容

一般来说,传统教学的内容组织是以教材的内容和安排为依据,按照已规定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而项目驱动式教学则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来重新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把学习内容按项目的拓展和递进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占很大比例,而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提出学习项目和任务,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去分析学习项目和任务中的问题,思考解决所遇到问题的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步骤,并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完成学习项目和任务。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驱动式教学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学生进行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习项目和任务的最终完成大多需要依靠学生团队的努力,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要求

1.学习项目和任务的意义性

项目驱动式教学以项目和任务为主线,因此,学习任务的设定和其内在的教育教学价值是最为重要的。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必要设计成学习项目和任务?设计成怎样的学习项目和任务?通过学习任务实现怎样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些都是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项目驱动式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学习项目和任务的明确性

一般来说,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一节课由2-3项学习任务组成,而每项学习任务又可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因此,项目驱动式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事先设计出方向明确、难易适中、实际操作性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可以利用的相关学习资源,将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怎样才算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

3.学习项目和任务的主体性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分析、对任务中所涉及问题的思考及相关资源的运用,并通过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说,学生参与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程度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否则学生也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以下是笔者在《细胞中的化合物——核酸》一课的复习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案例。

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说明核酸的基本结构和种类;认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简述检测核酸的实验原理,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学习项目与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1):回顾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结构通式,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肽键的结构式等。

学习任务(2):核酸的组成与分类。

学习任务(3):DNA、RNA、蛋白质的水解和代谢。

学习任务(4):如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教学实施

(1)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两个小组分配同样的任务。

(2)学生在组内根据本组所分配到的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完成教师事先下发的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3)各小组选择代表对学案上的问题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与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并总结。

4.分析与思考

本节课,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教师综合素质下一篇:爆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