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片区范文

2024-05-05

规划片区范文(精选9篇)

规划片区 第1篇

城市水系, 包括穿梭于城市中的河流、沟渠、湖泊、水库等公共水资源, 城市水资源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文化历史, “鱼米之乡”就是对很多城市的美誉。水系的保护与发展, 是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城市水系片区如何发展, 需要在生态景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寻找平衡, 三者和谐统一, 才能满足生态要求、促进经济腾飞发展。这就意味着城市规划中, 对水资源乃至整个水系片区用地, 将如何规划设想, 如何控制保护, 如何提高更高的经济效益, 本文结合规划经验和实例, 对水系片区发展规划进行阐述。

1 现状水资源分析

在城市水系片区规划过程中, 首先需对片区水系资源进行现状分析, 主要分析内容为:1区位分析:分析水系片区所处位置、城市的发展状况、交通条件、土地利用现状, 为下阶段规划分析做基础准备;2水系现状资源条件分析:包括水量、水质、气候条件、地形、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通过现状资源分析, 判断水系污染状况, 分析周边产业布局, 确定自然环境优劣;3环境景观分析:包括水系周边功能组团、山水格局、文化资源、空间节点、空间廊道等环境资源, 挖掘水系片区传统文化, 传承历史, 同时发展新兴创意文化吸引点;4规划分析:解读上位规划思路, 结合水系片区城市规划用地性质, 预见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梳理出包括城市水系、绿廊等在内的景观资源空间。通过一系列水系现状条件分析, 探索水系片区发展定位, 发展模式, 土地利用规划及配套产业规划。

2 发展模式分析

城市水系资源有效利用, 有效保护, 水系发展模式定位是关键。在城市水资源环境比较好的区域, 如城市滨河两侧, 水库片区, 大型湖泊周边, 水系片区发展模式分析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即原状水系分析、生态景观指引、土地价值优化、产业发展转型分析、空间重构、功能复合。通过对现状、远期、经济发展及同类城市用地借鉴分析, 形成目前比较成熟有效的水系片区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景观优势, 构建生态景观环境、引导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带动区域周边土地热度, 达到缝合生态景观带、激活土地优化节点、催化产业结构、重构空间结构、复兴整体区域活力的目的。

3 生态景观规划

水系片区规划, 如何营造资源优势的氛围, 打造有活力的城市形象, 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增强片区辐射功能, 水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是需要最先考虑的规划要素。通过水系生态景观规划, 将城市融入自然, 缝合都市与自然的关系;在滨水片区, 结合滨水景观改造, 建设更加丰富的市民活动空间, 提高市民公共生活质量。生态景观规划, 通过生态提升、景观营造、指示指导、公共活动策划、节点设计等策略。对水系河道、湖泊进行生态修复, 湿地重建, 促进水系生态系统的完善;对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 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系空间想象;通过对相关借鉴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进行数据分析比较, 形成统一规范的指导成果, 为后续设计做指导;合理利用水系片区的公共空间, 并与水系空间相结合, 形成市民可参与性亲水空间, 丰富城市生活;与此同时, 规划设计典型的景观节点作为生态景观规划的核心部分, 设置有水系特色、文化氛围的景观节点, 增强水系片区整体影响力。

生态景观规划, 景观营造, 还需对水系功能进行划分, 依据上位规划、场地特质、发展机会、主导功能等要素, 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分段, 如河涌两侧可规划为:都市风情带、休闲活力带、自然体验段等;城市大型水乡轴线周围, 可规划为田园印象带、江河印象带和城市印象带。通过功能划分, 形成不同特色的景观分区, 形成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核心, 休闲、娱乐、居住、旅游为一体的景观生态园。

4 旅游规划

我国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 旅游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和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旅游业也被许多地区确立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是围绕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繁荣经济、增加就业、致富百姓,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愉悦人们的身心,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水资源作为天然资源, 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亲水, 近水, 戏水, 是人类的天性。发挥水资源景观优势, 规划旅游是很多水系片区发展的思路。比如大型湖泊, 其水域辽阔, 水质清澈, 风景优美, 气候宜人, 是开发旅游产业的理想之地;河流水域, 作为联系城市景观节点的纽带, 可沿河道规划景观公园, 休闲湿地、滨海绿道, 可开展游线运动、游船观光;水库区域, 可规划为休疗养度假区, 天然氧吧体验区。通过各具特色的旅游规划, 以水乡资源为依托, 引进现代都市农业, 逐步形成以幸福导向型产业为主体的特质旅游区域, 同时引导周边地区产业升级、空间优化, 为土地价值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

5 土地利用规划

水系片区规划, 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范畴, 其目的是体现土地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利益双赢。水系片区规划, 应将水系资源作为视觉通廊, 贯通山水, 联系周边土地开发。通过产业梳理, 积极寻求土地发展机遇, 以产业为先导, 同时注重生态景观规划, 旅游规划, 规划布置综合型城市水系片区。现今我国很多河道两侧, 由于不注重统筹规划, 河道两侧现状用地利用率不高, 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而导致用地结构功能缺失。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水系的独特资源, 合理布局水系周边用地, 激发用地的不同需求, 规划不同的功能分区, 如康体休闲区、综合商务区、文化创意区、旅游度假区、怡人居住区等。用地周边交通发达, 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 可规划为中央景观核心区、综合商务区、配套设施服务区;靠近核心水资源, 自然环境优越, 交通便利地区, 可规划为旅游休闲区、主题公园区、商贸旅游区;水系资源历史悠久, 存在一定的古文化资源地区, 可规划为文化创意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展览区;水系资源周边用地符合上层次土地规划要求, 资源环境优美, 用地体量大的地区, 可规划房地产业务, 规划为居住区、高端住宅区、别墅区。通过功能分区, 让不同形态的土地, 发挥最大效益。

6 结语

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人文特征, 需要文化的依托, 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而水环境则是城市发展所依托的生态基础之一, 城市水系环境, 依托现有水域脉络,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本文结合水系片区规划需要经历的环节展开论述, 水系片区土发展规划, 直接影响水系资源保护与传承, 影响片区经济发展展望, 是规划设计的重点环节, 值得我们广大规划设计人员共同探讨研究, 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城乡规划法.

[2]GB 50513—2009,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S].

济南中心城规划53个片区 第2篇

济南中心城规划53个片区

根据市规划局确定的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我市按照“分区—片区—街坊—地块”的四级地域划分体系,将市区划分为七大分区和53个片区进行规划。这七大分区主要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结构,结合地理特征及行政界线,从西向东依次划分为大沙河分区(长清区至槐荫区腊山河)、腊山河分区(腊山河至二环西路)、旧城分区(二环西路至二环东路)、大辛河分区(二环东路至东绕城高速)、巨野河分区(东绕城高速以东)等五个分区;北部以济青高速为界线,以北划分为黄河分区;南部以二环南路为界线,以南划分为南山分区。在已确定的分区内,按照用地性质相近和建设用地面积在4—20平方公里的片区划分原则,参照铁路、快速路、河道、山体等地貌特征,济南中心城的这七大分区又可细分为古城、商埠、千佛山等53个片区,规划面积共计约541平方公里。按照计划,我市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实现济南中心城控制性规划全覆盖,53个片区的控规修编计划于明年全部完成。(记者赵治国)

四川某片区市政排水管道的规划 第3篇

关键词:排水管道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洪水顶托

1 项目概述

1.1 片区概况

本次规划片区为四川某市规划新区, 规划区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现代农业产业用地为主, 规划区面积约11km2, 其中建设用地约9km2, 规划居住人口约10万人。

1.2 现状排水情况

规划区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规划区西侧边界外以山地为主, 东侧、北侧边界外为江河及其防洪堤, 片区南侧江河上设置有水电站, 雨水出口位于南侧水电站坝后。片区水系发达, 现状水系一般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排放, 水系主要以片区南侧水电站坝后河道为出口。

片区分布有少量居民自建房及工厂等, 由于片区污水处理厂暂未建成, 片区污水主要以化粪池、沼气池等简易设施处理后就近排入沟渠、水系, 给当地水环境造成污染。

1.3 片区地质情况

片区现状用地以农业用地为主, 除西侧少量山地外, 其余均为平原地带。片区地质自上而下依次为耕植土、粉质粘土、砂卵石层等。其中砂卵石层透水性良好。

1.4 现有相关规划

规划区已有总体规划及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水系规划等。

总体规划及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片区用地、片区水系、市政管线、污水处理厂等已有相应阶段的规划方案。

片区水系规划:对片区水系做了详细规划, 明确了设计洪水位、沟底高程、渠道断面、渠道汇水面积等内容。

1.5 规划内容及期限

本次规划主要内容为片区排水管道规划, 规划期限与片区总体规划规划相一致, 为2015~2020年。

1.6 排水体制选择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片区排水体制为分流制。

2 排水管道规划

2.1 雨水管道规划

2.1.1 雨水系统分区规划

本次规划雨水系统分区需结合片区规划水系, 根据片区水系规划, 可供片区雨水管道排入的规划水系共有8条排洪沟渠, 因此, 片区雨水分区亦分为8个分区, 每个分区对应一条规划水系作为分区雨水排出口, 片区规划水系最终均排入片区南侧水电站坝后。

2.1.2 雨水管道平面规划

在结合片区道路规划的基础上, 雨水管道平面位置一般布置在规划道路下, 同时根据道路坡向及规划水系位置考虑雨水管道排向, 雨水排水采用就近排放的原则, 规划雨水管道就近排入片区规划水系。

2.1.3 雨水管道竖向规划

考虑到与其它地下管道交叉的需要, 雨水管道起端覆土一般按2m考虑, 为合理控制管道埋深, 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一致的路段, 一般取道路坡度为管道坡度, 相反的路段, 一般取规范允许的较小坡度为管道坡度, 以便尽量减小管道埋深。除此之前, 雨水管道高程还需与沿线涵洞、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管道出口水系、沟渠等相协调。规划雨水管道采用管顶平接。

2.1.4 雨量计算

本次雨量的计算主要采用了推理公式计算法 (用于集雨面积在2km2以内的雨水管渠) 计算。

推理公式计算法:Q=q×准×F

式中:Q———雨水流量 (L/s) ;

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

φ———综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 (ha) , 根据规划地形高程划分管道汇水面积。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P———设计降雨重现期 (年) ;

t———降雨历时 (min) , t=t1+t2, t1为地面集水时间:取5~10min。t2为管渠内流行时间。

2.1.5 管渠水力计算公式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按满流计算。

流量Q=v·A (m3/s)

式中: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m2) ;v-水流断面的平均流速 (m/s) 。

式中:R———水力半径 (m) , R=A/P, P-湿周 (m) ;

I———水力坡降, 重力流管渠按管渠底坡降计算, I=h/l (管渠起终点高差与该段长度之比) ;

n———粗糙系数, 其取值与管道材料相关。

2.1.6 主要参数规划标准

(1) 设计暴雨重现期

根据片区控规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014年版) 的要求, 雨水重现期取值为:

一般地区重现期采用P=2~3年。

重要干道、重要地区重现期P=5年。

(2) 综合径流系数

综合径流系数ψ:对于建筑密集、城市化面积较高的城区采用ψ=0.65, 其余地区采用ψ=0.60, 绿地采用ψ=0.25。

2.1.7 雨水管道规划成果

经过上述规划过程, 得出片区雨水管道规划管径为d600~d1600, 规划雨水箱涵尺寸为BXH=1.5×1.0m~BXH=2.5×1.5m。规划雨水管渠总长约47km, 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 总投资约1.67亿元。

2.2 污水管道规划

2.2.1 污水系统分区规划

本次规划污水系统分区需结合片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及道路平面、竖向规划, 根据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片区规划有一座污水处理厂, 布置于片区南侧地块。根据片区道路平面、竖向规划, 自北向南贯穿整个片区的道路主要有两条, 同时上述两条道路地势较低, 因此本次规划考虑将片区污水主干管布置于上述两条道路。根据污水主干管的走向, 本次规划区污水系统共分为两个分区, 片区污水最终均进入污水处理厂。

2.2.2 污水管道平面规划

在结合片区道路竖向规划的基础上, 污水管道平面位置一般布置在规划道路下, 污水主干管布置尽量靠近排水大户及城市主干道, 考虑到片区规划水系发达, 本次污水管道布置时尽量避免穿越规划水系, 以便优化污水管道埋深。片区污水主管道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经处理达标后进入片区规划水系排放, 城市污水也可经深度处理为中水, 供城市绿化、浇洒等用水。

2.2.3 污水管道竖向规划

考虑到与其它地下管道交叉的需要, 污水管道起端覆土一般按3.0m左右考虑, 竖向总体上污水管道置于雨水管道之下。为合理控制管道埋深, 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一致的路段, 一般取道路坡度为管道坡度, 相反的路段, 一般取规范允许的较小坡度为管道坡度, 以便尽量减小管道埋深。除此之前, 污水管道高程还需与沿线涵洞、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沟渠等相协调。污水管道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

2.2.4 污水管道水量计算

污水量计算采用面积比流量计算的方式, 根据相似城市经验, 确定污水支管面积比流量q0取值为1.0L/s·ha (平均日平均时) , 污水干管面积比流量q0取值为0.8L/s·ha (平均日平均时) 。

式中:Qz-设计管道污水量 (L/s) ;q0-面积比流量 (L/s·ha) , F-管道汇水面积 (ha) ;Kz-总变化系数。总变化系数Kz由Kz=2.7/Q平0.11计算而得, 其中:Q平-平均日平均时污水量 (L/s) 。

2.2.5 管渠水力计算公式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同雨水管道公式。污水管道按非满流考虑, 其充满度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014年版) 要求确定。

2.2.6 污水管道规划成果

经过上述规划过程, 得出片区污水管道规划管径为d400~d1200, 规划污水管道总长约52km, 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总投资约0.8亿元。

3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为响应国家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 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结合片区用地规划、规划区地质条件等因素, 提出了规划区可采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透水铺装

规划区的人行道、广场等需要硬质铺装的地面可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 停车场等使用可渗透地面, 将雨水充分下渗形成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源, 减少地面径流量。

3.2 雨水调蓄池

与片区规划水系相结合, 在水系周边绿地设置雨水调蓄池, 既可起到调整洪峰流量的作用, 减缓洪峰排洪压力, 又可将贮存的雨水用作城市道路、绿地浇洒用水。

3.3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对于规划区建筑, 建议设置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收集主要采用绿化屋面或者屋面雨水收集器, 收集到的雨水通过雨水罐存储, 可作为绿化浇洒、景观用水等。

3.4 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在城市绿地设置的下凹的绿化区域, 利用下凹空间充分收集、下渗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减少地表径流, 有效增加了雨水调蓄容量、下渗时间的一种措施。针对规划区, 建议可在城市规划绿地、公园等设置下凹式绿地。

3.5 浅草沟、卵石沟及生态滤沟

可在绿地区域内修建浅草沟、卵石沟及生态滤沟, 与市政雨水主管连通, 并设置沉泥设施, 优先收集雨水储存, 多余雨水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或城市规划水系。收集的雨水可用作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等市政用水。

浅草沟表面铺设草坪, 内填一定级配的砾石、卵石及种植土, 利用这种近似自然植被的生态条件增强对雨水 (尤其是初期雨水) 的截流效果, 起到减水减沙的过滤和水土保持作用。卵石沟是填有一定级配卵石的可渗滤排水沟, 可促进初期雨水的入渗, 并对后期雨水进行过滤并输送。卵石沟能去除原雨水中大多数的悬浮颗粒, 及部分有机物和氮磷。

3.6 人工湿地

结合片区景观绿化设计, 建议在规划区低洼绿化带设置生态湿地, 将雨水收集后排入生态湿地, 利用生态系统将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雨水进行自然净化, 处理后排放到片区规划水系或进行资源化利用。人工湿地既起调蓄洪水作用, 又为城市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 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

4.1 洪水顶托问题

在洪水期, 规划区雨水管、渠雨水的排放均受到出口河道洪水的顶托作用, 为尽量减小洪水顶托的影响, 避免片区雨水内涝积水。本次规划对规划水系沿线洪水位进行了复核计算, 对于沟渠超高较小、易发生内涝积水的路段, 采取增大雨水管道管径、减小雨水管道规划坡度, 以便减小顶托段水头损失的方式避免产生内涝积水。

4.2 污水管道与规划水系高程交叉问题

本次规划区规划水系发达, 污水管道难免会与规划水系产生交叉, 为避免交叉后增加污水管道埋深, 增加工程投资, 本次规划考虑除必须与规划水系交叉的污水管道外, 其余尽量避免污水管道与规划水系产生交叉。

5 结论

市政排水管道规划的编制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从规划阶段对片区排水管道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明确, 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措施, 规划成果科学可行, 可作为后续市政排水管道设计、建设的依据及指导性文件。

参考文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2014年版)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4, 3.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 (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

柳州市静兰片区规划方案出炉 第4篇

http://.cn2010年11月05日 07:45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字号:大 中

广西新闻网柳州讯(记者王剑)由柳州市城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静兰片、都乐片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完成方案设计,昨日开始向社会公示。记者了解到,静兰片未来将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公共服务职能与产业职能、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高品质综合新区;都乐片则依托开元寺的重建,建设成为柳州城郊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区,打造中国-东盟重要的佛教交流中心和广西旅游观光胜地。

静兰片:

设置三组标志性建筑

静兰片规划范围东邻在建的水上运动基地,西、南、北三面分别由静兰路(原学院路南段)、西江路和桂柳路围合而成,总面积约187.6公顷。

片区用地以居住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和商业办公混合用地为主,面积合计达90.49公顷,占片区总面积的48.23%;道路广场用地、绿地面积分别为26.67公顷和11.95公顷,占比分别为14.21%、6.37%;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面积合计为39.82公顷,占片区总面积的20.22%。

规划将片区中心设于华展华园东面,通过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开放公园等多元素空间的组织与渗透,实现城市住区、城市公共服务组团在空间上的融合,以此形成片区居民的公共活动和娱乐休憩中心。

规划结合路网现状及城市发展方向布置路网,在柳州卷烟厂北面开辟东西向道路通往水上运动基地,并以之作为片区功能发展主轴。主轴规划路将与横向的桂柳路、西江路,以及纵向的静兰路和规划东部路共同形成“三横两纵,环网结合”的“日”字型道路网结构体系。根据规划,主轴规划路沿线将集中布置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并通过道路两侧城市景观序列的营造,在东部独凳山周边形成功能轴线序列的高潮。

济南解放阁舜井片区概念规划 第5篇

项目地址:济南

占地面积:128,000 m²

总建筑面积:318,000 m²

设计团队:温子先、温群,傅明程,郭文斐,辛黎黎,阮竞,牟瞳,王祥,孔迪,Simon Murphy,汤青,Benjamin Chen

建筑高度12m-45m

设计时间:2009年

南解放阁不仅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也已成为济南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本方案的设计是对历史街区场所精神重塑的必要性的展现,同时将解放阁与周围规划的现代建筑场所完美融合。

基地位于济南城市中心腹地,紧邻济南市历史文化地标解放阁。基地内部拥有数个保留建筑增加了设计的难度。设计以中央广场为核心区域向四周扩散,从而将基地周边交通干道的人流吸引并汇聚到项目基地中心,增加项目活力并形成汇聚广场。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四条步行走廊将基地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分别为SOHO办公、百货商业、住宅和零售街区。其中解放阁被作为借景引入到中心广场。

温子先

台湾铭传大学建筑系主任

清华大学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规划片区 第6篇

1.1 城市背景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古城青山环绕,城内水网交织。东街则成为水运交通时代的主要商业街,此商业属于一种自发状态,交易商品属城乡手工产品及工业日用消费品,属“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商业雏形阶段。

近年来,东街商业区逐渐衰退,与城市的建设重心、人口发展,以及交通方式和商业业态的演变相行。湖州主要发展方向是西北及北面,尤其是2000年设立仁皇山新区、西南分区、太湖新区后,城市向北发展,而江南工贸大街的兴建,使市中心由骆驼桥一带向北转移,同时新型商业形态(超市、百货商场、高档店等)的出现更使传统业态的小型店面走向衰退。

1.2 基地概况

湖州东街片区位于主城商贸区的东南面,周边多为住宅,用地面积为37 209 m2。紧贴地块南面的是潜园、湖笔博物馆和作为城市绿肺的莲花庄公园,西北面有千甓亭。地块内还有两处保留完好的民居,分别是王履模故居和承天寺巷民居。这对延续湖州市文化重镇的城市脉络大有益处。

1.3 存在问题

建筑形态老旧,与现代生活严重不符:由于这一片区历史悠久,不管是住宅还是公建,均呈现非常破旧的形态,而且建筑内部的功能格局也早已不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此区域缺乏协调规划,导致土地使用高度混杂。

内外交通环境的日趋复杂:随着北移的中心城区的不断拓展与东街商业街的空间融合,市中心的交通设施建设逐渐展开。东街区块原本窄小的街巷空间,加上众多的城市内部次要道路,形成了日趋复杂的交通环境。而这显然不再符合新的城市发展,必须进行基地内部道路的再规划。

景观序列缺乏系统性营造:杂乱的基地现状、破旧的建筑外观、混杂的建筑功能,使本地块难以形成连续、整体的线性景观界面;我们主导的文化轴沿线空间呈现无序的状况,缺少开放性的空间景观节点,也未有具标志性的建(构)筑物。

2 规划理念分析

2.1 认知基础

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历史街区也是如此。它们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历史街区既要“保护”,又要“更新”,在对待历史街区传统特色营造的问题上,应该强调在继承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修整、改造,而不是裹足不前的保持原样。在不割断历史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用现代建筑更新的手段进行营造,打破原先的暮气沉沉、没有生命力、古董式的破街巷道,从而保证历史街区的健康发展。

2.2 规划理念

1)和谐传承。

自然与城市之和谐——营造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节点。历史与现代之和谐,现代对历史之传承——营造可以让人们感受和参与历史文化的空间。文化与生活之和谐,生活对文化之传承——强调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生活之理念,实现“文化化石”到“文化活化石”的转变。

2)规划目标。

以东街区块保留民居为引,构建市中心湖州文化复兴地,形成文化轴,置入公共性强的城市功能,并建造数个联系视线的建筑节点。在吸引人气的同时,构造一条别具意义的城市风景线。在轴线确立后,以此轴线作为枝干,在A1,A2,A3地块,发展出商业、办公、住宅等分枝脉络。B1,B2地块修缮以后发展商业、娱乐、休闲等内容。在建筑形态的构筑上,也采取南低北高,文化轴线低轴线两边高的空间形态。而功能布局,也按照人流的分布进行密度调整。

3)精神传承。

《辞海》:“院落:四周有墙垣围绕,自成一统的房子与院子。”传统院落的产生首先要有实体对周边进行空间限定——“围合”,实体可以是墙,也可以是房屋。建筑以背外面内的方式组合,对内部最多的开启,对外部最少的开启,这样便形成了对内部空间的亲和,对外部空间的排斥,由此产生了院落内向的空间品质。

3 总体规划方案

以和谐、传承、复兴、共生为规划设计理念,发掘地块的地域特色,激发街区的城市活力,反映文脉的延续性。

3.1 空间布局

以三轴,六广场为空间结构体系:

1)三轴。

人文景观轴——王履模故居和承天寺巷民居在修缮之后,以商业娱乐为内容,传承着古典民居的气质。

城市绿色景观轴——将莲花庄的绿化扩散延伸,与城市绿化及广场绿化融为一体,由绿化“面”至绿化“线”,最后再延伸到点,形成湖州东街片区完整的绿化景观体系。

物质景观轴——高密度的建筑体型,前面小型特色店铺和后面大型商业相结合,大型商业共享空间和现行步行空间相渗透。

2)六广场。

特色商业步行街(王履模故居)入口广场,是莲花庄公园到特色商业步行街的过渡。

特色商业步行街(王履模故居)中心广场,以绿地广场为主,是城市绿肺莲花庄公园的延伸。

沿威莱大街办公商业入口广场,是从威莱大街进入商业综合体的主要入口。

特色休闲步行街(承天寺巷民居)入口广场,与隔威莱大街的办公商业入口广场相呼应。

办公入口广场,既是城市绿轴向居住小区延伸的节点,又是办公楼的入口广场。

居住小区的入口广场,城市绿轴的继承点。

3.2功能布局

整个设计地块分为四个功能分区:

历史复兴区———对王履模故居和承天寺巷民居进行整体设计及修缮,保留其建筑外观,赋予建筑现代文化、休闲功能。

中心商业办公居住综合区———下部商业上部居住办公,前面沿街小型店铺,后面大型商业。

办公区———考虑日后为地块东侧的家具广场服务。

居住小区———完整独立的居住小区模式,住宅底部沿街界面设置两层高的商铺。

3.3交通流线

A 1,A 2,B 1,B 2地块采用地上地下人车完全分流的模式,A 1地块和B 1地块之间为人行步行街,南园路可考虑采取限时通行的模式。A 3地块为独立的居住小区,采用人车混行的模式。

3.4绿化景观

利用人文景观轴的绿化,将莲花庄的绿化扩散延伸,与城市绿化及广场绿化融为一体,由绿化“面”至绿化“线”,最后再延伸到点,形成湖州东街片区完整的绿化景观体系,以此提高整个区块的环境质量。

3.5空间景观

受景面最大化———所有的建筑向保留民居和城市绿带跌落,营造多层景观平台,将自然景观的利用率最大化。

绿色休闲平台———处于办公和住宅之间以及住宅之间的大型绿化平台,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第二客厅。

空中娱乐体———在办公和住宅适当的高度安排供人们交流娱乐之用的空中休闲体块。

空中庭院———部分住宅采用空中入户花园,可以小范围改变气候条件。

3.6建筑风格

A 1地块沿特色商业步行街(王履模故居)的界面采用小体量的现代中式风格,体现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理念传承。A 1地块沿威莱大街和南园路的建筑采用简洁的现代建筑语言,并向保留民居层层跌落。

A 2地块采用与A 1地块统一的建筑风格。A 3地块运用简单的青砖和白墙的穿插,体现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理念传承。B 1,B 2地块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

摘要:通过湖州东街片区地块的规划与建筑概念设计介绍,从城市设计角度探索了新老建筑如何共生、协调发展,并给出了实施策略,从而激发街区的城市活力,提高整个区块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和谐,传承,复兴,共生,规划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规划片区 第7篇

建水古城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北岸。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 1994 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古城风景资源以古建为主, 著名的有雄镇东南的朝阳楼、保留宋式建筑风格的元代大型木构建筑指林寺、金碧壮丽建筑规模居全国第二的文庙等。

本文研究的武庙片区位于建水古城西部, 西起清远路, 东至文庙学海, 北临武庙街南抵临安路, 规划区域整体呈现三角状。街区内主要景点有古城民居、武庙等。古城民居中有代表性的是谢家大院及王家大院, 民居保存基本完好, 以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著称, 体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居样式。武庙是建水七寺八庙之一, 处于对关羽忠义的崇尚于清朝同治年间修建。但由于2013 年的一场火灾, 主殿被大火付之一炬, 沦为一片废墟, 原本的五进院落在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只有马殿、药师殿、后殿和一个摇摇欲坠的牌坊, 现成为了建水县家具有限公司所在地。

2 武庙片区存在问题

根据对建水古城武庙片区的考察发现, 武庙片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五点:

1) 片区内各类用地混杂零乱无秩序, 影响了古城景观和形象。并且缺少应有的公共绿地和有集散功能的广场空间, 用地布局极度不合理。

2) 片区内道路狭窄未成系统。街区内部只有一条主路即武庙街, 各主要街道没有形成环路, 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和功能, 街道路面基本为青石板材质, 与街巷景观整体协调, 但有部分街巷仍为村民自发铺设的水泥板路面, 年久失修, 路面坑洼高低不平, 与街区整体风貌不统一, 急需统筹规划道路系统。

3) 历史建筑保护不到位。片区内武庙历史建筑保存情况较差, 建筑历史风貌受人为干扰较严重, 急需进行保护、修缮及建筑风貌的整治工作; 谢家花园和王家花园民居建筑群保存情况相对较完整, 但也需要加强保护和修缮。其次片区建筑风格不统一, 建筑密度较大, 采光不符合日照和防震间距要求, 建筑质量和卫生条件差, 室外无排水系统。

4) 片区景观环境脏乱差。建水古城建筑沿用中原汉制, 又结合了当地文化, 形成了独具边地的儒文化建筑形式。白墙青瓦, 局部采用石材, 极具云南特色。但随着当地经济发展, 部分区域出现与片区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 且原有传统民居由于年代久远, 建筑外墙面在自然作用下遭受腐蚀, 白灰墙面大片脱落, 墙面黄土斑驳, 建筑质量下降, 影响了片区街道整体的景观形象; 局部地区有居民私搭乱建的窝棚, 多采用空心砖和红色粘土砖, 且非法占用街道用地, 妨碍消防; 架空电线乱搭现象严重, 对街区整体景观影响严重。片区绿地多为院落绿地, 面积较小且不成系统。

5) 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片区内部缺乏公共厕所, 不方便游客的观光旅游; 缺乏垃圾收集点和垃圾回收处理装置, 导致街道脏乱影响街区整体环境卫生质量; 没有集中的公共停车场, 车辆大多沿街停放, 极大影响街区风貌; 标识系统缺乏, 分布零散, 设计老旧, 形式简单, 并没有形成体系, 拉低景区的整体水平。

从武庙片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来看, 如何保护名胜古迹, 改善片区风貌环境, 处理好片区内存在的问题,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增加片区游览多元性是本次规划设计探究的重点。

3 规划设计原则及内容

建水文物古迹众多,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武庙片区作为古城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特点。首先, 片区内景点相对集中。武庙与谢家大院直线距离仅50 m, 与王家大院的直线距离只有100 m, 与片区周边的文庙、学政考棚、天君庙、白衣楼等景点都相距不远, 都是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景点, 但景点规模较小。其次, 景区景点历史悠久, 其中武庙始建于清代。最后, 景区作为建水古城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规划与建水古城的整体开发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针对以上的特点, 规划原则应该遵循以下的内容:

1) 保护优先原则。在严格保证片区内的风景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情况下, 寻求满足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发展道路。

2) 修旧如旧原则。片区内现存文物和景点的抢救修缮和恢复改造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 最大化还原景点本身的历史、文化魅力。对于街区建设应按照当地传统街区样式进行恢复改造, 控制现代商业建筑对景区风貌造成的破坏, 以充分展示建水人文历史特点。

3) 和谐开发原则。根据武庙片区的资源价值和空间特征, 科学地确定景区范围, 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尊重历史、包容传统、因境随俗, 做到自然与地方文化和谐统一。

4 武庙片区保护规划

保护“点”。“点”即景点, 重点保护武庙片区内最具历史人文价值的景观点, 尤其是武庙、谢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名胜古迹及传统民居, 它们是建水文化的见证与传承。

整治“带”。“带”指风貌带, 由于武庙片区内整体风貌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只能采取以局部带动整体的形式进行片区风貌的整治。结合清远门古城墙恢复工程, 在片区内各条主要街道及对片区风貌造成一定影响的公共管理及服务设施及住房进行整治或拆除, 形成以街区为主的古城特色风貌带。

控制“体”。“体”为体量, 以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体量控制为主, 即严格控制规划区域内的建筑体量的高度, 逐步拆除片区内影响古城街区风貌的景观障碍点。

5 总体布局规划

武庙片区规划范围确定为西起清远路东至文庙学海, 北临武庙街南抵临安路的区域内, 总规划面积约65 600. 9 m2。总体布局划分为三个区域:

1) 核心保护区。景区内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 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核心保护区包括武庙保护区、谢家大院保护区、王家大院保护区。

2) 风貌协调区。景区内风景资源集中的区域, 包括武庙、谢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古建筑保护区外围的仿古商业休闲游憩区域。根据自然人文景观和环境容量, 适当进行人工改造建设, 但在建筑使用性质、风格、体量等方面必须严格控制。为满足保护与协调传统风貌的要求, 区域内建筑层高使用分级控制: 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层高须控制在1 层以下且层高不超过3. 5 m。在风貌协调区范围内的建筑层高须控制在2 层以下且层高不超过7 m。在建设控制区范围内的建筑层高须控制在3 层以下且层高不超过11 m。

3) 建设控制区。会影响到武庙片区景观或安全需要的区域。片区内除上述两个分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均属于建设控制区。包括文庙学海西侧及清远门周边。

6 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武庙片区的景点分布、空间特征、总体布局设计以及适宜的功能活动内容要求, 武庙片区在空间结构规划上呈现出“一主三次五区七点”的结构形态。

一主, 主要是指规划片区内的主要南北干道 ( 武庙街) 形成的主要景观轴线, 串联片区内多个主要景观景点, 是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

三次, 主要是指规划片区内西侧清远门城墙恢复后沿城墙南北走向形成的次要景观轴线, 沿武庙东西轴线形成的武庙次要景观轴线及片区内西侧古建筑肌理形成的南北次要景观轴线。

五区, 主要是指规划片区内包括高端酒店住宿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旅游商品展卖区、特色餐饮体验区、游览接待服务区。

七点, 主要是指分布在规划片区内的游览景点及主要景观节点。游览景点包括武庙、谢家大院、王家大院及恢复后的清远门城墙。主要景观节点包括片区南侧主要入口处的景观节点、片区中部武庙次景观轴线与主要景观轴线相交的中间节点、文庙东西轴线与主要景观轴线相交形成的主要节点。

7 结语

建水古城武庙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结合了建水古城的现状, 以保护片区内的历史人文资源为重点, 以整治片区风貌为目标, 继承和弘扬了历史文化传统, 展现了云南建水古城地域文化特色。规划设计由点及面, 由面及体, 逐步分类规划区域, 最后提出针对古城片区的合理而完整可行的规划方案, 希望对建水古城的规划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蒋高宸.建水古城的历史记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 2000 (2) :88-89.

[3]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25 (10) :25-32.

[4]沈斌.建水古城的保护与更新[J].规划师, 2004, 20 (10) :39-40.

[5]李强.千年临安古城的复兴之路——对建水古城历史风貌保护恢复的思考[J].创造, 2014 (12) :64-67.

规划片区 第8篇

1 山地滨海地区排水工程规划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山地滨海地区, 既包含了具有一定坡度及海拔高程的山地地形, 也包含了较为平缓的平原地势, 同时具有绵延的海岸线, 并且通常建有防潮大堤。因此, 在对山地滨海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时, 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山洪客水对城市排水的影响; (2) 防潮大堤对排水设施的影响; (3) 外海潮位对排水出口的影响; (4) 具有相对独立的区位, 生态环境相对敏感脆弱。

2 山地滨水地区排水防涝规划主要原则

2.1“高低水分流、主客水分流”原则

由于山地滨海地区背山面海, 其城市规划建设区域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与海岸线相衔接的滨海平原地区, 另一部分则是介于山体与滨海平原地区之间坡度较为平缓的适宜建设地区, 可见规划建设区域通常为后方的山体及前方的海域所包围, 这片区域也成为发生降雨时山洪流入海域的必经之地。因此, 合理划分排水区域, 将高低水、主客水分流, 使山洪通过适当的引导措施进入海域而避免进入城市建设区成为城市排水的一部分, 是山地滨海地区排水防涝规划的重要原则。

2.2“自排为主、强排为辅、调蓄结合”原则

由于滨海地区具有高程较低的特点, 为避免对规划区进行大规模的填方, 其外围通常建设有防潮大堤, 这同时也阻挡了规划区内的涝水外排的通道。同时, 海水具有周期性的潮汐现象, 因此规划区外排水位也存在时高时低的特点, 在高潮位时可能出现外海的潮水位高于片区内的地面高程, 若规划排水管直接排往外海则可能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因此, 规划宜在片区内保留一定的受纳水体用以承接排水管所收集雨水, 并对排水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同时, 在受纳水体的末端设置防潮闸门及强排设施, 当出现高潮位时通过关闭闸门并开启强排设施进行排水, 大多数潮位不高的时间则可自流排水。

2.3 生态优先原则

山地滨海地区的规划建设区域是一个自然与城市的衔接地段, 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度和脆弱性。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活动影响下, 滨海沿岸生态敏感区甚至更大范围内将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因此, 对山地滨海地区的开发建设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尽量减少人类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排水规划方面, 除了应尽量保留原有山体、水体、沟渠等自然地形, 还应杜绝城市地面的初期雨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海域造成滨海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

3 以汕头市南滨片排水工程规划为例

汕头市南滨片区位于汕头湾南岸、濠江区北部滨海地带, 背山面海, 整个南滨片区北面临海 (汕头湾) , 东、西、南三面被山包围, 用地相对独立。可见, 汕头市南滨片区是典型的山地滨海地区, 其排水工程规划可作为同类规划的借鉴。

南滨片区大部分仍为未开发的平坦陆地, 其中又有大片的水域与汕头湾相联通。规划区内现状无污水处理设施, 现有村居、公共建筑及工业企业均采用合流制排水体制。

3.1 排水体制

根据“生态优先”原则, 南滨片区规划远期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考虑到葛洲村—澳头村在规划中予以保留, 近期内改造为雨污分流制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近期仍采用合流制, 远期逐步向分流制过渡。

3.2 污水工程规划

3.2.1 污水处理规划

南滨片区位相对独立, 片区内产生的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 污水处理可考虑在片区内独立设置污水处理厂或送入濠江区的南区污水处理厂。独立设置污水处理厂将对规划区整体的景观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并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污染, 降低周边用地的土地价值;同时, 其处理单位水量的占地面积较大, 工程投资及运营成本较高, 另外还需设置一套运行班子。因此, 规划区污水由濠江区的区域性污水处理设施———南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2.2 污水管网规划

根据南滨片区的地形地势及竖向规划, 污水主干管主要布置在南滨南路及濠州路, 其余干道布置次干管。同时, 考虑到规划的近远期实施时序及各片区的排水要求, 污水管网分为三个分区进行规划。各分区污水主干管在南滨南路与濠州路交叉口汇合后, 通过濠州路污水主干管统一送至污水泵站。污水管的管径主要根据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 按照其产生的污水量、污水的最小排放管径等来确定和控制。

3.2.3 污水泵站规划

规划南滨片污水通过设置污水加压泵站送至南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规划污水加压泵站位于规划区东南角, 泵站最高日设计流量为7.75万吨, 占地面积4076平方米。规划区污水经过1公里左右的加压管后, 再通过3公里重力管进入江北路污水管, 最后输送至濠江区的南区污水处理厂。

3.3 排水 (雨水) 防涝工程规划

3.3.1 排涝设施现状

南滨片区现状山体及空地排水以地面漫流为主, 村居及其他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已建有排洪沟、排水管等排水设施。其中红星村地处洼地, 还需承担大量上游过境水, 局部地区尚未建设到规划设计的排洪或排水的标准, 由于受到潮水顶托经常产生内涝, 葛洲村、澳头村排水相对顺畅。

3.3.2 排水防涝规划

南滨片区范围内地势相对平坦, 整体趋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南滨片区中部现状有红树林公园保护湿地, 红树林公园通过与外海相通的渠道进出水。规划本片区雨水排水防涝系统主要由水体、排洪渠道、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雨水泵站共同组成。

(1) 水体。在红树林核心保护区的外围地段和规划的海洋公园内部, 在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同时, 也保留了现状的大量水体, 使其不仅具备优良的生态景观功能, 而且具备一定的蓄洪、调节流量等功能, 体现了“调蓄结合”的规划原则。

(2) 排洪渠道。根据“高低水分流、主客水分流”的规划原则, 结合南滨片区的地形地势, 规划形成了以南滨片区西侧排洪渠、南滨南路排洪渠、东湖西路排洪渠等主干渠为主要排洪设施的排洪系统, 以红树林公园内部水系为受纳水体, 收纳雨洪水最终通过连接红树湾与外海的渠道排入外海。规划根据各排水渠的汇水面积及洪峰流量确定各排水渠的设计断面, 建议设计断面在下一步设计中结合生态、景观作进一步优化。

(3) 雨水管网。规划雨水管网主要以各排水渠为受纳水体, 以分散排放、就近排入水体为原则, 结合竖向规划进行布置。根据南滨片区的地形地势及排出口的位置, 南滨片区主要分为五个排水分区, 各排水分区根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势, 以“就近排放”为原则自流排入各片区的主要排水通道。

(4) 雨水泵站。南滨片区东、西、南面均为山体, 北侧则为防潮大堤所包围, 在汛期会受到山洪及海潮的影响, 片区内的主要排水路径为南滨片区周边的排水渠道, 最终通过红树林公园的出海口排入外海。红树林公园通过渠道与外海相通, 多数情况下湾内的水可以自排入海, 但在汛期由于山洪的影响雨水流量剧增, 且排水出口将受到潮水顶托无法自流排出洪水。根据“自排为主、强排为辅”的规划原则, 规划在红树湾排水渠出海口处防潮堤外设置一处雨水泵站, 泵站规划规模为81m3/s。

4 结语

山地滨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临山滨海的地理位置, 排水工程规划既要消除山洪对城市建设地区的影响、避免海水倒灌等引起城市内涝发生的因素, 也要注重山体和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其中, 雨水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降低城市建设区潜在的山洪危险和城市内涝的可能性;污水集中收集进入濠江污水处理厂既保证了片区的景观效果, 也避免了对汕头内海湾水体自净能力的破坏。作为汕头的城市次中心区, 汕头南滨片区排水工程系统的完善与否对片区的开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滨片区排水系统工程规划将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排水设施的建设。

摘要:山地滨海地区具有独特的背山面海的区位条件, 往往集聚大量的商业、商务、居住人口, 建设安全、合理、高效的排水设施对保证居民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山地滨海地区排水工程规划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出该类地区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原则, 并以汕头市南滨片区排水工程规划为例详细说明了山地滨海地区排水工程的规划措施。

规划片区 第9篇

古榕片区的禅意从容

未来的古榕片区该拥有怎样的气度?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 天坛代表的是神的气度, 故宫彰显人君的气度, 而百姓的气度则通过民居来传达。古榕片区的气度, 不仅需要寻找合适的规格层级, 更需要使榕树与建筑气度般配, 相得益彰。根据西来古镇的整体定位, 古榕片区的建筑要能体现雅致的禅意, 有大家之风, 同时要能与博大包容的榕树风姿相呼应。

1.谦和:建筑以长坡一面和一层柱廊面对榕树, 在高度和体量上保持谦逊的姿态。

2.退让:建筑和榕树之间保留合适的距离, 不喧宾夺主。保证榕树景观核心的地位不受影响。

3.融合:建筑群沿河布置, 水平延展, 前后进退, 高低错落, 与古榕气度般配, 共同营造出树屋融汇的河岸新场景。

新老建筑之间的后院模式

为使古榕片区与其他片区之间和谐递进, 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原有民居与新建建筑之间设置后街, 但后街功能不明确, 同时占用了河岸的进深, 不利于整体环境的营造。另外一种是设置后院模式。后院设置于原有民居与新建建筑之间, 既起到新旧建筑空间关系上的过渡, 又对提高建筑品质、改善局部氛围、利于功能使用起到很大作用。榕树区与河岸区建筑的距离加大, 为河岸公共氛围的营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建筑与景观:镶边与锚固

西来古镇的定位是“禅茶佛地”, 具体的建筑风格及其形成的整体建筑风貌至关重要。如果采用二层建筑, 逐层退台, 则建筑有些过分逼近榕树, 造成冲突, 有害于禅意从容之表达。如采用大体量建筑, 建筑及建筑群体的气势会超过榕树, 过分彰显自身, 同样不能与“禅茶佛地”的定位相匹配。如采用临河二层建筑格局, 沿河立面尺度偏高, 建筑等级反而偏低, 与榕树和高端业态气度不般配。

综合考量的结论是, 在新建筑与古镇通过院落过渡, 两者形成较为明晰的分隔, 又产生必要的关联。同时, 通过建筑带状布局, 使之成为古镇现有建筑的镶边;沿用古镇铺地, 使之成为沿河景观的镶边, 还原古镇沿河情态, 共同形成“双重镶边”的效果。“双重镶边”的策略使新旧交织, 融为一体。

为使古榕片区水的灵气侵染全镇, 通过延续古镇巷道, 保持街巷肌理, 疏通视线通廊, 使沿河景观成为巷道对景, 渗透古镇。建筑布置顺应河岸的自然状态, 横向延伸, 纵向错落, 意境澹泊、平远。以河岸、榕树和古镇建筑作为依据, 灵活布置建筑单元, 使每个建筑单元的位置都有理有据。不同等级的建筑沿河设置, 活跃统一临河立面, 形成疏密得宜、张弛有度、参差有序的整体建筑体验序列。

西来古镇的景观园林, 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插入, 烘托“禅茶佛地”的禅意。榭、廊桥、台、亭、塔等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植入, 既提升西来的人文气氛, 又完善了中国性景观的表达。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上, 以榕树为基础, 补种大树, 使建筑锚固于树林之中。

建筑策略:序列与对话

从建筑表情的角度看, 面向榕树一面为长坡和柱廊, 强调大屋顶和柱廊水平延展的禅意, 表情雍容、大气。面向小镇的屋顶为短坡, 立面采用民居化饰面材料和处理手法, 表情亲和、融洽。“三段式”形制源于古典三段式传统的建筑形制, 契合西来古镇古典禅意定位。空间上, 通过檐廊平台划分出半公共空间, 成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过渡, 形成河岸公共空间、台基半公共空间、室内私密空间、院落过渡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态序列。

不同尺度的建筑区分不同的建筑等级, 体现了建筑的不同重要性和整组建筑的秩序感。正房、厢房、偏房, 平顶景观小品、附属一层单元、一层单元、两层直坡建筑、两层举折单元, 形成不同等级的建筑序列。为呈现西来古镇的生态内涵, 所有建筑会尽量选用本地材料。使用新型胶合竹型材这种现代、环保的本地材料, 既传达了建筑的本地特色, 又带动蒲江县本地新型建材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 恢复蒲江传统砖窑, 生产大尺寸青砖作为装饰材料, 既延续本地手工艺传统, 又振兴了乡村经济。

此外, 相似材料在不同的位置形成对话关系;色调上区分传统民居 (青灰屋面, 木色墙面) 和新建建筑 (木色屋面, 青灰墙面) ;屋顶竹型材纵向排布, 呈现与小青瓦屋面肌理相似风貌, 使新建筑与传统建筑情态相近, 而气度不同。

上一篇:差别与策略下一篇:列车调度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