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战略模式范文

2024-05-08

创业战略模式范文(精选12篇)

创业战略模式 第1篇

为进一步直观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现状, 笔者选取了选取了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 围绕大学生创业态度、创业行为、创业困境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896份, 有效回收率89.6%。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

SWOT (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 分析法, 又称优劣势分析法或态势分析法, 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史提勒 (Steiner) 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 常用于企业战略选择的分析: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 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在创业实践中既存在一定优势和机会, 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弱点和外界威胁。

1.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Strength)

在笔者的抽样调查中, 当被问及:“你觉得大学生创业最大优势是什么?”, 38.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学习能力”;31.6%选择了“大学生年轻有活力, 敢于尝试, 并持有热情和动力”;20%的人则认为“大学生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素质”。

2.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Weakness)

(1) 未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一定程度上存在盲从跟风现象。正确认识对待大学生创业直接影响到其创业行为。就“对大学生创业意义认识”问题中, 仅有65.4%的人认为创业意义重大, 57.5%的调查对象赞成大学生创业, 20.8%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为了规避就业难现象。

在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调查, 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的动机从在盲从性和误区。30.6%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为了赚钱,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23.2%调查对象则是因为“创业难而创业”;而“为赶时髦而选择创业”占19.7%。

(2) 不具备充分的从业经验和风险承担能力。大学生绝大精力在学校里的课堂学习, 对行业的了解认识亦局限于课本知识, 未能深入市场亲历各行业动态发展从而准备把握市场需求, 进而进行理性的风险分析。

3. 大学生创业的机会 (Opportunity)

(1) 创业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逐渐改善

“在新经济发展的时代, 创业者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这里孕育着无限的优势和机遇。”《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凡符合规定条件的, 可享受注册资金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

(2) 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依托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同样, 在中国, 自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以来, 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素养的过程中, 高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职能作用。

4. 大学生创业的威胁 (Threat)

(1) 高等教育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历史来看, 我国高校缺乏优良的创业传统。具体来看, 高校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学习, 相应的在实践应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造成知识、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造成大学生创业的先天性不足。

(2) 来自同行业和普通创业者的竞争

有着更多经验和更强承受能力的先行创业者们, 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研发能力。由此带来的同行业的残酷竞争对大学生创业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大学生创业的SWOT矩阵分析及其战略研究

1. 发挥优势, 利用机遇的S-O战略

S-O战略亦称为发展策略, 是自身优势和外部机遇的结合, 强调依靠大学生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外部机会, 这是这四种战略中最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战略。这种战略背景下,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文化素质、创新精神、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等, 充分利用国家资源、政府学校平台, 对宏观大环境、资金筹集、市场条件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 并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中, 摸索实践中不断成长, 为创造社会财富,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贡献大学生自身力量。

2. 利用机会, 回避弱点的W-O战略

W-O战略亦称约束战略, 是外部机会和自身弱势的结合, 是利用外部机会来补救自身弱点, 通过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一种战略。这策略的特征是大学生处于各类政策大力支持的良好背景下, 创业市场商机无限, 但是大学生自身存在一些弱势, 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创业素养。

一方面, 参加企业家讲座、创业课程培训、创业项目孵化等, 让自己从思想到实验, 从实验到实践, 一步一步完成创业前的经验积累阶段

同时, 积极参加社会、学校和各企业组织的创业活动, 比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模拟创业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 并把自己所学的创业理念、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不断丰富自身创业技能。

3. 利用优势, 降低威胁的S-T战略

S-T战略亦称多元战略, 是外界威胁和自身优势的结合, 它需要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 规避或降低外界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使用这种战略的大学生因其具有一定创业素养, 比如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亦或科研能力等, 能够很好定位, 但是又受到外界环境一定冲击和威胁, 这就需要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创业的最佳时机和最适合领域。比如:那些技术功底扎实, 学科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可以选择高科技领域进行创业, 软件开发等。

4. 克服弱点, 规避威胁的W-T战略

W-T战略亦称为紧缩性战略, 是外界威胁和自身劣势的结合, 旨在收缩自身弱点, 规避外界环境威胁的战略。这是四种战略中最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战略, 在大学生自身存在不足和弱点的基础上, 同时又面临着外部威胁。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调整好心态, 认真踏实学习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商业、社会知识与基础理论知识, 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在真正投入创业前通过模拟创业或见习积累相应经验;组建具有相应水平和能力的创业团队, 发挥团队里成员最大优势, 以弥补个人的弱点;在真正投入创业时, 要切实结合自身特征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投资少、风险少、创业门栏比较第的项目。

三、结论

SWOT矩阵分析法表明,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内在资源禀赋、外部机遇、内部创造力与外界资源不断优化重组的过程, 有着自身内部的优劣势, 同时又受到外界大环境的影响。结合当下就业形势与创业环境, 在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前提下, 综合运用SWOT战略, 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战略模式, 为自己寻求最大的创业利益。

摘要:在就业相对不易的背景下,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充分关注, 提出“以创业促就业”。本文以温州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数据依托, 综合运用SWOT分析理论, 对当前形式下的大学生创业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在校大学生创业的S-O发展战略, S-T多元战略, W-O约束战略, W-T紧缩战略四项对策, 以便在校大学生为自己寻求最大的创业利益, 从而提高成功创业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SWOT,战略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张炜,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美]科特勒, [美]凯勒.营销管理[M].王永贵,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浦卫忠, 姜闽虹.大学生创业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3) .

[4]戴依依, 顾小燕等.融资约束下的上海大学生创业研究报告[J].中国市场, 2014 (12) .

创业企业的增长战略 第2篇

首先提出一个框架跟大家分享,就是我们想找到增长来自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树型图分析,从三个纬度去看它,

增长树

第一个是现有客户和新客户这个纬度。你会有一些现有客户,一些现有的客户的发展会获得更高的收入。还有一种方式寻找新的客户。

第二个增长纬度就是现有产品和新产品。你可能是将现有的产品进行一些修改、扩张,另一种方式是发展出全新的产品线。

第三个纬度就是区域,一个新的区域、新个国家,这里我用的区域可以意味着你在国内进行扩张,也可以指在国外进行扩张。

现有客户、现有产品以及现有区域,加上新客户、新产品、新区域,意味着在这个树型图上可以找到八个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你公司内部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增长方位制定不同的战略。

我问过很多公司,让他们找出三个最重要的公司的增长的区域。经常看到高级管理层里,大家对增长来自哪一个方位,大家是有不同认识的。我觉得这样的树型图可以帮助大家很快达成一致。

为什么要明确增长点来自哪里,这涉及到增长能力,比如说要开发新客户的能力和我们开发新产品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开发新客户需要更强的销售、营销市场的势力,如果开发新产品,可能内部要有更强的工程设计能力,不仅有设计人员,也要有懂销售的人员。

增长动力和增长阻碍

第二要讲的理论框架就是增长动力和增长阻碍。我找了很多高管人员,问他们你的公司要继续增长,你觉得最主要的动力是什么?不是今后半年,比如两到五年以后,你认为你们公司营收增长主要的增长动力是什么?

有些高管认为今后公司两到五年,新产品、新服务是主要的增长动力。还有高管告诉我,我们企业的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战略制定非常正确,我们了解到底谁是我们竞争对手,定价也很合理,是经过审慎的对竞争对手研究制定的等等。这些公司高管给增长的动力给予不同的权重,有些侧重于新产品,有些侧重于新客户,有些是区域性战略。

我还会问,你认为今后这段时期影响公司增长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让这些高管写下来公司的三大动力三大阻碍,然后让他们坐到一起交换看看。基本上来讲,很多企业他们的看法往往非常不一样。

很多情况下企业增长不够快可能是公司高管比较保守,这是一种增长阻碍。而另外一种情况,公司高管有非常好的战略,非常清楚公司有什么资源,而且他们能很好的把资源同公司增长方向进行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管层可能是公司本身增长的动力,而如果高管动力不足、理念不正确会是公司增长的阻碍。大概一年前我所调研的50家公司当中,发觉公司最大的阻碍是高管层本身,一年以后我发现最大的阻碍因素变成了流动性和资金来源,也就是融资的能力。这就意味着环境在不断变化,动力和阻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了解审视。

全球化战略的选择

全球化的战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公司一开始就全球化,一种是延迟全球化战略。比如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才走出美国市场。

这样做有不同的理由,比如说如果我本地区有很多客户群,我首先应当努力抓住现有客户,建立强大的本土市场。这是延迟全球化最大的好处。

第二个赞成这种方法的理由是你可以首先在初创阶段尽力做好本地市场,如果一开始进入五六个市场,要保证公司人员、资源集中程度,这可能就影响公司成长速度。

第三个延迟全球化的理由是,公司集中做好本地市场,万一出现问题可以集中力量迅速解决。不会所有区域都出现问题无法收拾。

全化的战略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有哪些负面效应呢?第一就是你会遇到很多模仿者,你的创业模式很成功,产品很成功,一开始就没有抢占其他市场的话,就会遇到仿效者企业。第二如果你尽早全球化的话,可以在海外市场测试一下你的产品,学到经验教训,运用到你们公司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下面举一个星巴克的例子,是很好的延迟全球化的企业。

1988年的时候星巴克在西雅图有12个门店,它首先扩张到美国的七个城市,他们不是一次性扩张到七大城市的。头五年扩展到80个门店,这是新管理层的目标。80个门店有50个都集中在十英里范围内,这是非常聚焦的战略。但整个过程中,他们一直在纠错,寻找问题。他们问客户,有什么体验,这种体验在饭店里吃饭喝咖啡有什么不一样,同时他们要不断进行员工培训,他们和快餐店员工的工资是不一样的,

大家一定以为星巴克发展起来之后是快速全面发展模式,其实不是,他们是一步步审慎地扩张的。在他们扩张过程中,积累了以往的经验,把本地市场发展的经验运用到新的市场,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到1995年,他们有了700多家门店,都在美国国内,没有一家是北美以外的区域。

他们为什么早期发展那么快,动力是什么?首先第一大发展动力是有一个新的产品理念。第二点发展动力就是高级管理层。他们对自己的市场是关注的,非常自信,因为他们已经成功的从零增长到800家门店,所以高层的确有魅力,有很多人相信他们。第三大发展动力就是人力资源。他们不是找便宜的员工,他们找的是最合适的员工,员工流失率是很低的。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开始考虑全球化了,他们还是卖同样的产品,但他们开始关注新的区域,这是新区域的增长。

他们有几个选择进行全球扩张,首先做的是并购。底初的时候,有一家英国公西雅图咖啡公司接触了星巴克,它所有理念全是照搬星巴克,这家公司建立的目的就是发展到一定规模把自己卖给星巴克。星巴克决定买下这家公司。

星巴克对全球市场化战略进行分析,他研究了市场机会,关注国家的GDP增长速度,以及愿意喝咖啡人员的比例是多少,做了竞争对手分析等。

星巴克进行扩张不是看国家,而是看城市,关注城市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

他们在日本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同时星巴克还把他们的经营模式通过许可经营的方式授予其他经营者。合资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家公司每个国家的全球化策略都不一样。

再看看星巴克中国的发展特点,星巴克不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他们把中国分成几个大区,比如有北京及周边地区、上海及周边地区、华南地区等等,不同地区他们和当地企业的合资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会研究中国当地合资企业伙伴方给经营带来什么优势和实力。因为他们要决定到底是自己直营还是通过合资伙伴方经营,而最近星巴克的方法是通过合资经营的门店重新收购,把合资店变成直营店。

星巴克刚刚创立的时候,成长速度非常高,但随着公司越变越大,要保持这么高的增速很难。这是重力效应。

过去三个季度,我们不仅看到星巴克有些公司的增长速度下降了,而且出现了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有很多人把公司出现的任何问题归结于现在外部环境不好,经济不景气等等,但我的看法是,不仅过去四个季度,实际上星巴克西雅图总部早在七个季度以前就开始出现了问题,我认为星巴克必须找到方法,维持他的产品竞争力。因为星巴克的理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并不是说无法仿效的。

可能有些市场消费者比较喜欢星巴克的经营模式,但要多付30%的钱我愿意么?我不愿意。而且麦当劳也进入了这个市场,他卖咖啡只有星巴克咖啡售价的一半。

再来看一下盈利情况,星巴克一旦走到海外市场,利润水平就下降了。他们要进行海外的扩张而进行投资。他们必须找到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盈利水平下降,是不是投资方面更加审慎,还是经营模式要改变,还是他们进军的市场不足以支持这么高的盈利率。

星巴克关了很多门店,这次他们关了几百家,他们要想存活下去的话,必须减价。

我现在讲一个亚洲的例子,百度。百度的搜索引擎业务起步,在此之后又扩展了自己的产品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慢慢面临了瓶颈。是哪些呢?一旦公司发展速度不如以前快了,股价也减少了,就会面临高管离职,有些是很有才能的人。这是全球的现象。他们的第一大阻碍是有才能的高级高管会走。

同时百度开始进行全球化进军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百度第一个要进入的市场是日本,日本市场上,一直有人关注百度、关注Google。所以在日本也已经早有日本版的Google或者百度。第二Google越来越聪明了,Google承认我们在中国彻底被百度打败,所以他们要早点进入日本市场,和日本合作伙伴合作,雇用最好的高级管理层,管理他们日本的业务。

创业板的战略价值 第3篇

最近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很多县市一级的地方去调查。观察中国的经济现象和企业群体,在省会大城市里还感受不全面,要真正深入到第一线,就能感受到更深刻、更鲜活的变化。从真实的情况出发,再思考我们资本市场的体系设计,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新的市场。

创业板市场在10月底就正式推出了,第一批企业已挂牌交易。围绕着创业板,各界长期以来有很多讨论,我们究竟怎么理解内地的创业板,为什么已有了中小企业板还要还搞创业板?有了创业板还要设立柜台市场?为什么要发展这么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多层次资本市场布局的考量

首先,中国必须需要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干差万别的中小企业群体的不同融资需求。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前十大经济体里面,其他地区的资本市场基本上都发展了上百年,我们才建立了二十年。怎么在短时间内让资本市场能满足中小企业旺盛的需求,怎么设计出合理的制度,牵涉很多问题。各界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或批评,但我认为,创业板经过10年的磨砺和审慎决策,必然有很多非常复杂的要素考量。

我们经常与海内外的专家和同仁交流,大家会提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堆问题,但怎样去解决更重要。比如我们创业板应该怎样创新,毕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想法,每个人的观点各异,只能寻找相对共识,减少质疑。如果只看创业板的财务门槛,有成千上万家企业都能达到最低财务标准,但这些企业短时间都能上市吗?还要考虑到普通投资者的诉求以及市场监管的现状等。

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细分”,创业板推出以后,和中小企业板还有一点儿竞争,但至少有了两个可以让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市场出口。现在中国经济的本质就是中小企业经济、创新型经济,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本身就有行业细分,而通过细分资本市场层次就可以进行更专业的服务、更专业的监管。分析一下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不难发现,和中小企业板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内地的创业板和海外的创业板,我觉得没有太多可比性。首先建立的基础不一样,内地创业板最低的门槛指标是“两年连续盈利且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但实际上执行的标准和这个门槛又有差别,因为现在达到门槛的企业非常多。从创业板第一批挂牌的企业来看,最近一年的平均净利润达到4,000多万元,最高的超过2亿元,最低的也接近2,000万元。创业板办法中的门槛制订的低一点。可以把一些财务指标相对较低但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也纳入进来。以后上创业板的企业可能靠近最低门槛指标的会越来越多。对于内地的创业板,我们不是要担心流动性的问题或者上市资源的问题,最担心的应该是风险管理和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

我们现在理解的创业板会在实践中演变,目前设计出来的制度,是依据现在的智慧和现实情况做出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再完善。今天理解的创业板和明天理解的创业板,现在这个阶段上创业板的企业和未来几年上创业板的企业,都会有所不同。

创业板要成为新兴企业的摇篮

创业板要成为新兴企业的摇篮和制度创新的平台。现在说起纳斯达克,我们马上就想到互联网、新经济,像中国的百度、新浪等公司都在纳斯达克上市。我想以后说起中国的创业板,能够给人们一个非常强烈的概念,就是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管理层现在也提到,创业板要更加关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领域。其实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因为在保荐机构储备的上市资源中,这几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比较多,这也反映出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基本现状。

从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群体中可以看出,行业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这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因为中国的计算机通信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积累比较扎实,信息化也开始跟各个行业相结合,发展非常迅猛。其他像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产业,正反映了国际上的产业发展趋势,也符合国家产业创新战略的基本要求。创业板应该更加突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创业板能否成功,就是要看几年以后它能不能在这些领域培育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包括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的企业。

观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时不能光从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要到企业第一线去,能发现很多过去不了解的更真实的情况。比如去一个二线城市,前后几年一对比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天翻地覆,发展非常快。中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现在一、两年的发展,就可能相当于过去五年甚至更长。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所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4.8%,但上报创业板的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长速度2008年近40%,2007年则超过100%。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有条件培育出一批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十年以前我们曾专门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很难找到几家国际一流技术的企业。但最近这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每年至少要看上百家企业,专门看有独特模式和亮点的企业,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敢宣称自己的技术能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起飞阶段,这不是广义上的经济起飞,而是技术创新起飞。我们有大量的技术人才,过去由于缺乏制度上的配合,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现在有了制度配合,尤其是下一阶段资本市场的配合,将极大限度地释放人们技术创新的生产力。这也和中国制造业三十年的积累密不可分。

制度变革的力量非常重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已逐步成型,如果我们敢于和善于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我相信会带来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经济变革,我称之为第四次大变革。第一次大变革是1950年代初搞土地改革,每个人分得一亩三分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后面没有持续下去。第二次大变革是1980年代再分地,彻底释放了农民的生产力。第三次大变革是1990年代初,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现在要经历的第四次大变革可能更为深刻,就是以多层次资本市场驱动中国最伟大的一次创业创新活动,培养中国自己的世界级企业。

创业战略模式 第4篇

大学生创业园集企业、市场、政府于一体, 融产学研于一身, 依靠其规范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机制和产业化发展机制, 可以在发展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促进资源枯竭地区就业、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方面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成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

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为杨家杖子矿务局, 是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该地区因采矿时间早, 矿藏丰富被誉为新中国的钼都。1999年因当时找矿技术条件所限以及市场价格等因素, 资不抵债, 依法破产。杨矿破产后, 为了承接这一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国家于2000年成立了经济开发区, 并于2006年8月上升为省级开发区。近几年来, 开发区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正在探索尝试出一条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点, 促进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转型的振兴之路。

二、大学生创业园的营运模式选择与战略走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园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创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两个基地的正确选择与运营, 可以为创业园及其孵化产品的发展壮大创造适合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 可以实现园区内外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1. 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中的创业孵化基地营运模式选择。

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孵化器运营机制的基础上, 选择了一种新型的营运模式:政府引导, 多元化投资, 市场化运作。具体的说就是, 由园区管理委员会主管, 由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出资组建成股份制机构, 并由该机构联合选派经理队伍,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对孵化器进行管理, 是真正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自收自支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兼顾的现代综合型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严格的上下级控制与服从关系, 孵化基地日常的决策不需要政府部门的严格审批, 其日常决策和经营过程相对独立和灵活, 只是在活动中必须体现出公益性要求。

2. 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运营保障体系分析。

开发区通过建立五项研发保障机制, 为创业园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园区内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委员会, 由区领导与有关的合作单位领导共同组成, 是园区运行的决策指导机构。委员会下设股份制公司, 由公司派出经理团队, 负责园区内一切科研人员、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选拔与任用, 彻底实现用人自主, 自主经营。人员管理上实行全员聘任, 在用人上充分体现规范化和自主化。

二是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园区内的工作人员, 除按规定享受基本工资待遇外, 还可以按企业化的分配机制, 收入与效益挂钩, 彻底体现市场化运行的灵活分配机制。对外地科技人员带科研成果到园区来实现产业化的, 不仅可以享受本地成果转化的一切待遇, 还可以按贡献大小, 享受政府的无偿提供住房待遇。

三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孵化基地在运行的初期由政府提供两项公益性服务:投入6500万元的启动资金, 为孵化基地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费用;开发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园中设立“大学生无偿创业资金”, 以借款的方式向创业者提供无偿支持。孵化基地正常运行之后, 政府再为其提供三项接续服务:以开发区自有的“科技三项费用”等方式, 为基地中的创业人员提供无偿资金支持;以开发区设立的金融担保投资公司为平台, 向创业人员提供资金筹措担保服务;提供正常的税收返还及一切优惠政策服务。

四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园区管委会为进入孵化基地的创业带头人、科研人员和创办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提供档案和户口保管、转正定级、办理保险等相关服务。孵化基地中的工作人员的“五险一金”均由基地按照最高的投保比例上缴。同时, 开发区专门为科研人员建立了“科技人员公寓”, 为前来园区发展的各种科技和创业人员提供免费和优惠的住房服务。

五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园区管委会规定, 创业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孵化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开发区鼓励并协助园区内的企业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 以此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五个保障机制的建立, 不仅使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拥有了完全的人事权、经营权, 具有了融资、市场化分配方面的保证, 还获得了社会福利保障和专利权保障。五个机制的建立, 尝试出一条大学生服务中心营运的新模式。

3. 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内外服务体系透视。

创业园整合园区内外服务资源, 为前来创业的大学生创建了“技术孵化风险模式”的服务体系。这种创业服务模式将大学生自己拥有的专长或技术发明通过“知本雇佣资本”的方式, 并借助公益性的孵化器及科技创业中心的扶持, 通过技术的产业化, 逐步成长为新型科技型企业。

在创业园区的内部通过建立“金字塔”式技术带领与创业扶持网络平台, 构建“三层联动”内部服务体系。在“金字塔”的最顶层是由国家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的创业技术指导领头人, 他们直接参与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指导。第二层是由国家高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研发机构, 他们直接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及鉴定和产品技术研发与试制服务。第三层是园区中健全的服务人员队伍, 他们为创业人员提供场地等硬件服务与信息咨询等方面的软件服务。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共同为大学生创业人员群体服务, 同时, 每个上层的服务体系还要承担为下层服务体系指导业务的职责。

为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的成功率, 开发区将创业园区内的创业支持网络与创业园区外部的咨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政策信息服务中心等五个服务经济发展的“网络平台”相连接, 形成了一个以孵化器为核心, 以网络为手段, 吸引创业资本、相关中介服务和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孵化产品产业化外部服务体系。

通过内外服务体系的构建, 将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及无形的关系资源纳入园区发展体系之中, 同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将体系做成开放式系统, 吸收创业园区外部的技术、管理、资金、成果等游离资源, 达到内外资源的有效融合, 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创新支持网络, 保证创业园区的成功运作。

三、大学生创业园运营模式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的实务发展研究, 结合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政府支持是大学生创业园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创业园发展的关键是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壮大。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史中,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孵化基地发展前期, 政府都扮演了一个积极、重要的角色。政府可能通过直接投资、给予补贴等方式支持孵化基地的建立和发展, 但政府不能参与孵化基地的正常运营。到重视。

2. 企业化运作是大学生创业园发展壮大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必须像一个企业那样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提供综合性服务和必要设施。大学生创业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唯一的出路是企业化管理。

3. 依法治理是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发展的保证。政府对创业园的支持不仅表现在资金和优惠政策方面, 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法规, 使创业园的运作有法可依, 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4. 任何类型的中小企业都可以成为被孵化企业, 不单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不仅可以对孵化基地内的企业进行孵化, 还可以对孵化基地外的企业进行管理和投资服务。

5. 孵化基地的公益性, 对于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更应该得

摘要:大学生创业园在营运模式的选择上受到了思维、背景、制度、融资、产权、区域等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辽宁葫芦岛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科技兴区的实务研究, 指出应该从正确舆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保障体系、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来创建大学生创业园。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园,营运模式,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岱松, 李学伟.中国企业孵化器营运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志章.硅谷怎么办.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

[3].杨继瑞工作室.城市新区开发与建设路跨越式发展思考.经济体制改革, 2007 (5)

[4].孟韬.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创新与战略取向.改革, 2007 (11)

创业投资发展战略论述论文 第5篇

一、我国创业投资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被投资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1.被投资项目成长具有高风险性

我国创业投资项目大多处于种子期,投资的对象多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技术产品还处在研发阶段,对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在企业后续的生产中,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配备一定的相关技术,也许仅因一项配套技术的不符就会造成被投资项目失败。同时由于被投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或新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这一外部环境因素的依赖性很大,一旦企业外部生存状况发生恶化,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被投资企业面临极大风险。若达不到投资时预期的盈利能力,创业投资公司就会遭遇巨额亏损,尤其是对于高价哄抢的被投资项目,其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2.创业投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给创业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创业投资是对新创立企业的投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过程,只有拥有有效的创业投资信息获取渠道,掌握了精准信息,创业投资公司才能对投资项目进行专业且有效的评估,才能找到更合适的投资对象。但是创业投资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存在,缺乏实时、有效的信息衔接,创业投资公司只能依靠被投资企业有关人员的解释和项目资料说明,导致创业投资公司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因而无法对创业投资的风险作出客观的评估,可能会造成巨额损失。

(二)创业投资公司自身层面的问题

1.盲目投资

许多创业投资项目与自身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无多大联系,因为创业投资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被投资的项目常常为一些高风险项目。其次,诸多创业投资公司都希望通过自己所投资的项目早日上市来实现高额利润,这使得很多创业投资活动并未与自己的专业、管理以及资源实行有机结合,因此被投资企业很难从创业投资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管理资源服务,这就使得创业投资行为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项目经营风险。

2.创业投资中介机构欠缺,创业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创业投资中介机构欠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阻碍了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创业投资的高风险性与投资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创业投资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高要求。然而,诸多创业投资公司缺乏精通金融、财务、经济、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模式上,现有的创业投资人才都还不能满足创业投资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3.退出渠道不畅

创业投资不仅仅是为了分享被投资企业的账面利润或者成为公司的股东,还要在证券市场上顺利完成资本退出,从而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回报。目前所有投资者都希望从资本市场退出,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导致我国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不畅通。

二、进一步推动创业投资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创业投资人才

创业投资的发展需要以多种方式加快创业投资人才的培养,应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科技、经济、法律以及预测和处理各种风险等多层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在高等院校中针对创投人才的需要设置创业投资课程,加强高校与创业投资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使创业投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国外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从社会上引进懂技术、善管理、会资本运作的人才从事创业投资运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我国创业投资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2.建立创业投资信息平台,提高创业投资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

首先,要对被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专业化的评估,最大程度降低创业投资活动的风险,这就需要尽快建立由政府部门领导,由经济、金融、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创业投资评估咨询机构;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信息网,加快建立相关网站与投资实时对接服务系统,并通过投资服务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库来建立与完善投资信息披露机制,以丰富投资项目信息的收集渠道,以便创业投资机构获得更广、更快、更精、更准的信息,提高创投机构的应变能力和决策水平。

3.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

神舟汽车:创业绿公司的战略演进 第6篇

从卖技术到做产品的战略转型

作为神舟汽车带头人的陈杰,身为教授下海办企业,自然而然地选择自己的优势领域——技术服务,神舟汽车最初的定位是做设计服务。专用汽车的型式成千上万,每一种型式的定型又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改进、完善、成熟,需要五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这在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的大环境下,对成立伊始只有二十几人的神舟汽车无异于老虎吃天,根本无法下口。自主创新,千辛万苦拼命拼出来了几项技术,却又马上体验到了不成熟的中国技术市场带来的尴尬。当没有技术时,客户强调技术的神秘和重要,一旦技术展现在他们面前时,客户又会说技术简单,不值多少钱。而且,从技术转化为产品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不能立即拿来用、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买方很难评估其商业价值。

神舟汽车在汽车设计服务技术市场上遭遇了失败,公司也徘徊了三年。陈杰认为,神舟汽车必须转型,从做技术服务转型成为做产品的公司,走向自己开发、自己制造、自己营销的经营模式。结合全球资源紧张的趋势和中国环境日益恶化的苗头,神舟汽车认为与汽车相关的节能环保将是未来的主题,公司立志于抓住节能环保的历史机遇,“打造环保节能汽车技术的领军者,用环保节能的汽车技术造福人类”;至于产品方向,有过除尘器研究经验的陈杰决定瞄准细分市场,扬长避短,将产品定位在“节能环保车辆及其核心部件”、“汽车电子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两方面,公司名称也进行了前述的相应变更。

同时,确定了交大神舟开发产品的四项原则:一是需求原则,产品要有足够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二是创新原则,做别人没做过或没做好的产品;三是自主原则,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并不断进步;四是品牌原则,让客户满意,让客户印象深刻。

于是,根据市场状况,经过分析和决策,神舟汽车进行了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选择了主动退出投资巨大而且市场推广速度缓慢的无轨电车领域,把主要精力用于空气动力节能公交车(也称液压混合动力公交车)的研发上。

愿景引导的战略可持续发展

神舟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净益”为战略愿景,力求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负面影响最小化并发挥最大的积极效应。神舟汽车的战略根植于文化,但其制定则是探索中分阶段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各部门根据当时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并执行的企业制度中。

现在回头来看,2006年的神舟汽车,处于产品摸索阶段,最终选择与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相关的节能环保技术方向,并将此作为公司的名称,属于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潜意识的认同。

2006 年至2009 年,处于产品的研发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选型和设计的简洁、节省使用成本等方面。

2009 年以后,尽管各项产品的研发仍在继续,但从员工数量上,公司的生产成为重要环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体现在对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上。

未来,随着公司业务板块的不断成熟,以及现代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公司将持续地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隐性走向显性: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经济、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环保的产品和服务;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充分体现在包括战略、组织、文化、基础设施、技术及研发、供应链、生产、营销及内部管理等的各个环节。“净益”的战略愿景,体现在公司的发展理念上和生产经营范围中,以通过各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效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把公司打造成产品环保、经营节约的低碳型企业,并坚持以“用环保节能的汽车技术造福人类”的使命,与客户、供应商及社会公众共同获益。

随着企业战略的逐步清晰,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交大神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款核心产品:高效真空吸尘车、公交车空气动力节能系统、车船用油耗计量仪。

以技术突破支撑战略落地

作为创业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如何在高新技术领域,与大牌国企甚至大型跨国公司抗衡?神舟汽车另辟蹊径,在少有企业涉足的领域甚至全新的领域进行开发,并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创新,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

“我们每一项产品都有将近十年的自主研发过程,当中确实碰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很乐观,而且越有困难越乐观。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差异化发展才是取胜之道,自主创新才是获胜法宝。我们要做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陈杰说,“在自主开发技术方面,神舟汽车没有与国外企业合作。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神舟汽车都要秉承着独立创新,研发自己的技术,打造属于自己、属于中国的品牌。”

从第一台吸尘车订单交付之日起,神舟汽车就与客户一起,考察现场问题,研究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长达近两年之久。2008年,神舟汽车的高效真空吸尘车终于在技术上实现飞跃,市场订单接踵而至,不但使神舟汽车当年一举扭亏为盈,而且随后几年每年200%的速度增长,支撑了公司80%的营收。

世界首创的空气动力节能公交车(液压混合动力车)的研发,神舟汽车也经过了七年的不间断努力。对此,陈杰曾感慨说:“当时在试验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挫折,但这个团队一直坚信这条路是对的,一款好产品要成熟起来,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四年时间肯定不够,酒越酿越香,这套系统也正是在一边试验一边改进中成熟了起来。”

2013年7月,神舟汽车荣获“十大绿色创新企业”,“以源头创新技术突破性地攻克关乎民生安全的一些顽疾难题,且成本低,易于普及推广,形成了系列节能减排效应,显示出可持续的巨大发展空间”,其核心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总经理陈杰,也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享受一个又一个不断失败后带来的成功、一个又一个不被理解后带来的认同,带领着团队将创新成果一件件、一步步推向产业化之路”,荣获“2013年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称号。对此,陈杰自己的体会是:步入新兴战略产业的机遇,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产业定位要超前、产品技术要领先、创新成功要不懈的坚持。

创新文化打造竞争力

创新是神舟汽车一直强调的企业文化。公司拥有90 余项专利技术,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闵行区小巨人培育企业。神舟汽车鼓励全员创新,每个年度都会评选出“五小活动”光荣榜,这是一个为员工创造出一些小创新所颁发的奖项,以此来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技术和产品。

每年一本的小册子记载着员工们的一个个小发明、小设计、小革新、小建议、小改造。每个获奖项目不仅载明了类别、参加人、内容、效果和评语,而且其“评语”都用一首饱含真情而又十分贴切的小诗来表达。比如,对2012 年度小设计一等奖“混合动力程序优化”的评语是:“混合动力最节能,控制环节要做精;刹车蓄能起步放,缓速还要继续行;程序修改千万遍,公交车上显神通。”对2009 年度小革新三等奖“厢体过滤网板结构”的评语是:“加上过滤网,不怕树叶多;如果你不信,钻进吸尘车。”《“五小活动”光荣榜》获奖项目,2009 年为41 项,而2010、2011、2012 年分别达到97、175、131 项。在这样的创新环境里,也培养出了地道农村出身的80后“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和“上海市劳动模范”。

陈杰认为:“创新来源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做企业要算计,一分钱都要算。比如油耗仪有一个排气装置,经过改进,成本减少了300 元钱,数据线减少了6 根,程序中的控制语句少了80 条,这样产品就更有竞争力了。”神舟汽车让创新基因扎根在生产一线,让创新成为一种绵绵不绝的文化传承。陈杰认为鼓励创新,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容错机制,管理者要敢于鼓励员工去试错。在神舟汽车有一句陈杰的名言:“你们去创新,成功了是你们的,我给你奖;失败了是我的。破釜沉舟之下才有出路。”

陈杰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创新“三段论”:有了好的概念,并使其成为成熟技术,概率不到20%;从好的技术到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产品,概率不到20%;好产品能在竞争惨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概率不到20%。以此推算,一个从零起家的自主创新企业,其成功的概率只有0.8%。而神舟的成功,是把技术与管理、市场紧密结合。对于技术保护问题,陈杰认为一是需要增强技术含量,让别人不容易被模仿,二是不断进行技术升级,让对手追不上。

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 第7篇

实施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 对其特质和规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 困扰和制约创业型人才培养长足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缺失。

2010年5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通知》, 并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首次从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这个层次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制定了一个指导性意见。但是综观整个创业教育体系, 其制度建设仅迈出第一步。虽然《通知》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活动、质量检测跟踪、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创业基地建设、扶持政策等多方位对创业教育工作进行阐述, 但总体看来, 其指导性远大于操作性, 微观制度建设远大于宏观制度设计。而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则是目前推进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创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制度, 需要调整政府、学校和社会在创业教育中的地位与角色。政府与社会的缺位, 使得学校在创业教育中孤掌难鸣, 许多工作举步维艰。

2.资源缺乏。

缺乏有效资源配置已成为创业教育的瓶颈。创业教育中最困难的是缺少支持创业实践的资金和具有创业经验和能力的师资。目前, 只有创业示范院校才能获得省财政一定的经费支持, 但其作用堪称杯水车薪, 且无后续财政资金投入。因此, 大部分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 都面临资金问题, 这势必影响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作为另一个短板问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工作, 则更不容乐观。高校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 讲理论在行, 但讲创业经验则气短。问题出在高校教师的聘任体制上, 片面地强调高学历或高职称, 将学校需要的创业教育师资人才拒之门外。很难相信, 没有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业型人才。

3.实践缺位。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创业基地建设成为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创业教育含金量的有效手段。但创业基地未能在各高校普遍建立, 且现有创业基地能够发挥其设计功能和作用的, 也寥寥无几。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成功人士讲座、模拟经营、创业计划书评比是当前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创业启蒙、启迪作用, 但与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对创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在学校教育这个环节, 学生未能得到应有的创业实践训练, 其必然要到社会中去继续摸索。

二、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的必然性

将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是促进经济转型, 推进教育改革, 解决就业问题等一系列工作的必然选择。提升创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是培养适应经济转型时期创业型复合人才, 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蓄人才力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1.舒缓就业压力。

1999年为解决当时的就业问题, 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当年就急升47.4%, 由1998年的108.36万人扩大至159.68万人。显然大学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整体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带来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 为大学生就业难埋下了伏笔。现在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国就业工作的一个难题, 2010年的毕业生数量规模达到了21世纪初的6倍之多, 预计在“十二五”时期, 高校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之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服务经济转型。

从中外历史来看, 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往往与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方式革新和教育结构调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产生对人才的新需求, 产生新的分配格局。高等教育因其前瞻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特性, 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创业教育工作,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会显得尤为重要。预计未来十年,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 特别是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会激增。因此, 当下高校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通过深化自身改革, 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转型要求的任务。将创业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十二五”发展计划中, 大力培养创业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3.富民强国之本。

2011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并明确指出“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将教育与创业挂钩, 把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创业能力扩展到高中教育阶段, 可见政府对创业教育的关注程度。教育是强国之策, 创业教育则是富民之本。通过恰当的创业教育方式让创业精神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一个部分组成, 并将创业的生命潜能代代相传, 创造出一个血液里充满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华民族。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关系民族企业能否在全球具有强大的创新竞争力, 关系到华夏大地的繁荣昌盛。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措施

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由学校内部系统和学校外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涉及各类各级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个方面。因此, 只有站在更高、更宏观的角度才能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1.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在创业教育中, 政府应担当主导角色[1] , 制定创业教育发展规划, 综合考虑未来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创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规模的要求, 统筹创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层次设置和类别架构, 形成创业教育发展规划, 纳入《教育规划纲要》, 载入国家五年发展计划。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多主体性、多层次性的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政府搭台、学校和社会合作的创业实训体系;形成以创业基地为平台, 老人带新人的创业人才孵化体系。同时要细化制度设计, 形成可操作的内容, 明确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工作中的责任, 并将这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2.地方财政支持与社会捐助并举。

对于创业教育资金的来源及筹措方式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从国家政策层面允许学校自行拓宽渠道, 并给予相对宽松自收自支的支配权。鼓励学校多方寻求资金来源。同时立法鼓励社会各界资助各类院校的教育, 特别是对创业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各级政府应在地方财政各类扶持创业、创新的专项资金中划出一块拨付给当地院校推动创业教育。同时在院校与社会各界间发挥桥梁作用, 鼓励那些有意愿为当地创业教育提供各类资源的企业、社会团体与院校结对, 为创业教育提供稳定、长期的帮助与扶持。各类院校也应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 获得社会捐赠, 拓宽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

3.校企联动, 形成创业人才培养摇篮。

从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角度出发, 各类院校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立创业实训基地, 也可以几个院校联合设置, 共享一个创业实训基地[2] 。院校间的创业实训基地还可以联合设立创业教育研究会、创业学会等研究机构, 分享创业教育的教学经验与学术成果。各类院校还应通过创业实训基地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 比如:创意园、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等等。形成一个院校与企业互动式的创业教育网络系统, 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通过“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借助企业之力去寻找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通过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让学生不但能在课堂上倾听创业人士的传经送宝, 而且能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创业者开创的那片天地。同时, 创业实训基地要成为创业型人才向创业人才转变的孵化器, 给予有好的创业计划的学生以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支持, 让创业实训基地成为创业人才实现创业梦想的摇篮。创业实训基地要建立“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 让创业成功者成为后来者的指路人。对于特别优秀的创业计划, 院校要大量引入风险资本, 让一个灵感火花、一个创业设想有机会转变成良好的商业前景。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制度缺失、资源缺乏、实践缺位等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创业教育应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地方财政支持与社会捐助并举;校企联动, 形成创业人才培养摇篮。

关键词:创业教育,战略,创业型人才,创业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郭万牛, 杨蓉, 伏永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 2009, (1) :119-121.

战略创业:概念结构研究困境及突破 第8篇

关键词:战略创业,竞争优势,效果逻辑,复杂科学,知识溢出

为了促进企业获得竟争优势, 保持长远发展, 使创业与战略管理的结合成为趋势, 创业与战略管理的交叉研究被认为是组织财政绩效提高及组织成长的重要途径。本世纪初, Hitt等人正式提出了战略创业的概念, 但综合战略创业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研究一直持续围绕结构维度进行, 造成研究重复循环的困境。本文将结合效果逻辑、复杂科学和知识溢出等学科, 对战略创业的概念内涵及结构维度进行分析并寻找突破口, 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支持。

1 战略创业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战略创业的概念内涵进行探索。例如, 以创业为视角的研究认为战略创业就是在战略框架下的创业活动, 战略管理活动与创业活动的整合可以达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有些研究则坚持从资源的角度对战略创业进行探讨, 认为战略创业是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达到组织的长远战略目标。作为战略管理与创业的整合概念, 战略创业具有与战略管理和创业研究不同的独特特性:长远性、广泛性、创新性。现存问题是大部分研究者采取的概念内涵都不同 (Lake, 2009) , 导致对战略创业的内容及结构也采取不同的观点, 进而研究所得出不一致的结论。

2 战略创业的结构维度

战略创业的结构维度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方面是多维度结构模型, 主要包括了四因素模型 (外部网络、资源与组织学习、创新和国际化) 和六维度模型 (外部网络、资源与组织学习、创新、国际化、高管团队与治理、成长) 。六维度结构在四维度结构的基础上更注重战略创业结构的基础性、动态性和过程性。除此之外, 另一方面则是二维度结构模型, Ireland和Webb (2007) 则从战略与创业两方面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探索和开发行为是战略创业的两大重要内容。并且探索活动建立在超过组织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探索过程成功的关键是有效使用广泛的资源并处理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不确定性。与探索过程不同的是, 开发过程主要集中于企业现有竟争优势的相关改良、提高效率等活动, 是一种用来逐渐促进组织现存竟争优势的活动。

3 战略创业的研究困境及突破

从前文中可以看到, 战略创业的概念及结构维度的研究成果都相当丰富, 但在概念内涵的本质上仍比较模糊, 可能导致结构维度的多样性和结构维度的研究视角多样化, 以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和不可比性,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战略创业现有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3.1 效果逻辑对战略创业概念澄清研究的启示

效果逻辑是旨在驱动创造新企业和新市场的动态和交互过程的一套系统。Sarasvathy (2005) 通过对专家型创业者的访谈, 收集了一系列创业者在面临未来不可见情境下的应对方法。在面临尚不存在的不确定性情势下所做的决策即为效果逻辑, 效果逻辑对战略创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机遇识别, 善于发现并创造市场;并从宏观上来说, 企业家主要是通过新的组合来实现创新, 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确指出在企业发展中创新及其意义;效果逻辑对资源和能力进行了区别性的定义, 并强调了利用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相同,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企业绩效。

3.2 复杂科学对战略创业内容的澄清

复杂科学在以下方面可以改进战略创业的内涵及内容:复杂科学强调了探索与开发活动的对抗性本质, 即战略创业活动中包含了探索与开发两种区别性活动, 二者缺一不可;其次, 是复杂科学对创业及其机遇的不明确本质的补充;复杂科学还对新奇的变革性本质进行了解释;再次, 就是揭示了创业的动态、多层次的特性;最后, 是对变革的过程本质进行陈述:变革是战略创业概念的核心, 而变革则是创新的本质。

3.3 知识溢出对战略创业的影响

知识溢出在很多领域已经被运用, 如组织学习、技术转让、网络化、创业、企业进化及内生性经济增长等。知识溢出与战略创业均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现存企业对知识的投资伴随知识创造的创业行为会造成企业战略性更新及新的企业形式出现, 进而促进企业的能力与绩效。通过企业的知识投资, 促使企业产生战略性变革, 进而使企业进入新的商业领域及产业。进一步产生不连续的转变及增加企业自身的变革。这种创业行为会要求更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投资, 而企业形式的改变如合并或战略联盟均可产生新知识。从这方面来说, 知识溢出可视为参与企业创造新创业机遇或发现现存但未被开发的机遇的行为。如果创业行为是为追求战略性竞争优势, 那么这种创业机遇的识别就具战略性。

因此, 本文对战略创业及战略创业的结构维度重新定义:战略创业是企业为了达到长远发展的目标不断调整及变革其战略, 结合创业行为围绕创新进行的系统化动态性的变革过程。而战略创业的结构维度则包含以下内容:

(1) 创业能力, 指创业者在企业变革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创业心态、创业文化与创业领导特质, 如愿景、意志力、知识技能、应对变革过程中问题等能力;

(2) 开发与探索, 指企业竞争优势与机遇的开发与探索活动, 包括创业机遇的探索以及战略性的管理资源;

(3) 平衡机遇与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来自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 而机遇则需要想法创意, 更要兼具可操作性, 所以要与企业现有的能力资源相对应, 即机遇与竞争优势的探索与开发活动会相互作用;

(4) 持续创新, 不仅针对创业者, 同时贯穿组织发展的整个过程, 是创造及执行新想法的变革性过程, 是战略创业活动的主要内容。

4 对战略创业未来研究的展望

未来战略创业的研究应该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 是对战略创业基本概念和内容的研究;其次, 是战略创业的测量, 现在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是借用创业导向的量表进行的;再次, 就是战略创业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最后, 是战略创业的跨文化研究。战略创业作为全世界范围的一个研究课题,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会表现得不一样, 不管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可能存在不同。

综上所述, 战略创业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现状研究中战略创业出现了概念内涵不一致, 结构多而杂导致研究结果的有效性降低的困境。未来研究可以从战略创业的概念内涵、测量、作用机制以及其跨文化研究方向继续进行, 不断完善战略创业的研究, 丰富其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浅析大学生创业的战略危机诱因 第9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战略危机,诱因

1大学生创业现状

我国大学生创业始于1997年,当时国内大学发现不少大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于是引进了这一新概念。清华大学于1998年率先举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随后,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于1999年举办,由此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但是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份报告披露,全国97家开张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5年内只有30%能够生存。据零点公司的调查,截止到2007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0.01%。战略决定企业的成败,战略危机无疑是大学生创业低成功率的重要原因。

2危机管理相关概念

危机是指在一定的风险条件下,具有发生的意外性、结果的破坏性和处理的紧迫性等特点的紧急事件。而危机管理就是组织对危机进行有效防范和全面处理,并使其转危为安的一整套工程。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通常将危机管理主体分为政府和企业,危机也相应的分为企业危机和公共危机,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是企业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现象时,提出将企业管理问题作为危机起源来研究其过程机理,他们认为企业管理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突变造成的冲突;二是内部决策不当所导致的问题。

3企业战略危机诱因分析

3.1无明确的企业使命、愿景和目标企业的使命是指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企业的愿景是关于组织未来的图画;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化。企业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实际上回答了企业为什么存在、是什么样的企业、想要成为什么、要做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创业通常有很强烈的激情和美好的愿望,但是缺乏对企业未来理性的、全局的判断与规划。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将企业使命定的过高过空,会导致企业脱离实际、盲目增加成本,最终入不敷出,走向死亡。一些大学生没有定量的、分阶段的目标,或随遇而安,或目标不切实际,一旦目标有较大偏差,就会心灰意冷、丧失信心。很多大学生创业时忽略了使命、愿景和目标的重要性,认为生存是第一位的,哪个行业利润多就选择进入哪个行业,但是忽视了高利润行业竞争的残酷性,也没有考虑到进入风险、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加之自身竞争力较弱和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往往会一败涂地。

3.2缺少对内、外部环境的评估或判断错误战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否则只是空谈。对企业外部进行分析会明确外部机会与威胁,对企业内部进行分析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工具就可以得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时,可以从直接环境、间接环境两方面出发:直接环境指企业所在的行业及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如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内竞争的五种力量等;间接环境主要指PEST,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环境。在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营销、财务、企业资源与能力。营销分析要对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进行具体分析,财务分析可从财务比率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是把各竞争要素按重要程度以及企业拥有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揭示出企业真正的竞争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业的大学生来自大学里的各个专业,有些人并没有系统学习过企业战略的相关知识,因此缺少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意识或技能,只能凭直觉、凭主观做出发展的战略,这些战略大多是片面、不符合实际的,只会把企业引向歧途。即使掌握了战略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不习惯对其产品和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例如:”全国最少也会有100万人需要我的产品,只要1%的人买我的产品,每件利润20元,我也会有20万元,而这1%还不是容易的很”,这种推断方法是不能成立的,而且常常起到误导作用。只有在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做好市场调研、得到可行性报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3.3战略选择的随意性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创业中大都是独挡一面,因而在战略选择问题上容易从主观上出发,凭自身的判断做出或频繁修改战略,导致企业失去稳定性,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由强盛走向衰败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史玉柱于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下海创业,依靠自己开发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挖到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随后成立了巨人集团。1992年,巨人集团决定建造巨人大厦,最初的设想是18层,预算2亿元,但在不久后出台的方案中改为38层。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在参观时看到大厦楼盘的位置非常好,建议楼盘由自用改为房地产开发,巨人集团很快将设计方案提高到54层。不久,基于建全国最高楼的目标,在加上设计单位认为盖54层的楼和64层的楼对下层基础影响不大,巨人集团很快将楼高定位64层。由于不喜欢这个数字,很快又加高到70层,预算12亿元。由2亿元到12亿元,巨人集团的资金被彻底拖垮在巨人大厦上,史玉柱的巨人集团由于战略选择的随意性而轰然倒下。

3.4战略缺乏资源支持在战略实施阶段,资源支持无疑是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的关键因素,缺少资源支持的战略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于小企业,人、财是最重要的两个资源,拥有优秀的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然而据麦可思公司2008年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显示:在创业大学生中,缺少资金支持的占31%,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占20%。人、财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创业大学生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肖海林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的构建 第10篇

一、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基本形势与特点

据教育部统计,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 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 整体增长趋缓, 再加上历年还有一些没有就业的学生, 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近年来, 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活动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条件。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全国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中有强烈的创业意愿的占有25.93%, 有过创业意愿的占到53.2%。在什么时间创业的问题上, 被调查者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创业的占52.8%, 选择只要有创业意愿随时可以创业的占23.8%, 选择毕业时创业的占13%, 选择在校期间创业的占10%。但是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在创业教育方面, 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GEM (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即全球创业观察统计的平均水平。

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发达国家有的高达2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 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 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 远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1]。由此可见, 虽然我国政府、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并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也相对较高, 但真正创业成功的却相对较少。

总结目前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和基本形势, 我国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 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制度转型期,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尚未完善, 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专业化的创业就业纵向整合体系, 因此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发挥上还有待提高。

第二, 虽然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主体都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为创业就业的有效开展和实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是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学生四者之间横向的整合平台尚未发挥有效的作用, 仍然需要建立四者之间创业就业的联动机制, 从而优化配置资源。

第三, 在当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队伍作保障。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在未来整个民族创新精神的树立和提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应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社会整体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认识不足, 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 致使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仍相对缺乏, 创业教育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

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

政府作为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者, 具有规范劳动力市场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就业政策作为政府实现就业规划、保障公共利益的工具之一, 在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3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2005年、2008年国家又发布了相关文件, 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 对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进行初期投资, 带动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审视近年来两会的建议提案, 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两会的代表委员空前的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 仅教育部就收到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建议、提案达200多件[2]。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通知, 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措施, 其中最主要的有这样几点: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 到中西部地区去;鼓励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允许高校的一些科研项目, 吸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 包括研究生、做项目的研究助理, 来延迟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时间;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建一批见习基地。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放在突出位置, 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发展自身优势, 而如何把大学生就业转变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两会委员讨论的重中之重。

除了国家出台的就业优惠政策, 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就业优惠政策, 特别是资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比如, 北京市规定, 从2006年开始, 北京高校毕业生在北京市从事个体经营, 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交五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上海市政府出台八项新政策鼓励创业, 实行零成本创业计划, 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江苏省采取诸多积极的新举措, 力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2009年重点实施了“江苏省2009届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黑龙江省政府降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门槛,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 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 (国家限制行业除外) 的, 按规定自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并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构建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整体形势的分析和把握, 同时总结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所实施的相关政策, 目前, 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效用的发挥仍有待进一步实现, 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体系构建应注重其整体性和战略性, 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联动作用。在这里, 从政府、高校、社会等三个层面, 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保障、促进和支持等四项作用的发挥, 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战略体系。

(一) 政府: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体系和保障体系

1.创建系统化的创业就业投资体系,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构建一个健全的创业就业投资体系,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首先, 政府应该积极建立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针对吸纳大学生数量较大的中小企业应大力扶持,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 同时对大量引进大学生就业的企业实行一定的税费减免, 促进企业引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 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财政支持, 例如, 政府直接投资、政府贷款、税收优惠、贷款担保、股权担保等。其次, 政府可以鼓励风险投资, 即鼓励那些资本要素的私人占有者将其资源投入到发展潜力大、可行性强的创业项目中。同时, 政府还可以联合企业或有关部门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 可以考虑在政府统一部署下, 联合高校和地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高校和商业银行联合设置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最后, 应加强对资金审批和资金去向的监管, 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大学生就业资金, 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 确保大学生就业资金专款专用。

2.调整产业结构, 以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 应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岗位。当前, 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结构偏差问题, 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行业主要是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等投资品行业为主的重化工业行业。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 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和发展符合国家长期经济和社会利益的产业, 通过创业活动的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3]。

黑龙江省资源型经济占主导地位, 各产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受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制约, 资源依赖度高、利用率低, 经济外向度不高, 呈粗放型增长。“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尤其促进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岗位。为此, 政府应为高校与企业搭建更多的平台, 推动校企联合项目的发展, 在地方产业的发展中,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优惠的条件。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中, 注重与高校的人才升级相结合, 实现产业升级与人才升级的共赢。

3.大力拓展基层创业就业空间, 采取多元化的创业就业形式

2005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2005]18号) , 从制度层面上确定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旨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2006 年2月, 中组部、人事部等八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 对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作出了部署。从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 每年招募两万名高校毕业生, 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两至三年的“三支一扶”工作, 并鼓励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扎根基层。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三支一扶等面向基层工作的多条政策和措施, 旨在拓宽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大学生在面向基层工作的过程中, 还存在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上难以获得切实保障等问题。对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大学生, 政策应出台更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从薪资待遇、生活条件、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保障面向基层工作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4.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培训, 搭建创业就业的信息平台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学校范围内, 大学生真正的创业活动可能开始于毕业后的一到三年, 对于这种情况已毕业的大学生, 政府应同社会相关的组织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训平台, 为已毕业且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培训。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活动的持续进行, 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也在全社会形成了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 政府有关方面应积极组建创业就业的信息服务平台, 协调利用全国各地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 建立综合性的“创业信息服务网”。通过逐年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信息的统计, 逐步完善人才信息库、创业信息库、政策法规库等等, 为后续的创业活动建立一个经验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 从而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长效机制。

5.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保障体系, 加强体系的反馈和监督机制

针对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应逐步完善其待业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 保障大学毕业生待业的基本生活, 完善大学生失业的社会保险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对建立在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就业给以极大的促进。因此, 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有保障力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 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保障政策实施情况, 应建立一定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从而在政策的执行上予以考量和评价, 确保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二) 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促进体系

1.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 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提出的, 大学生创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绝不应仅等同于就业教育, 这种功利化的目标将使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定位产生偏差, 创业教育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应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一个切入点。正如百森商学院创始人蒂蒙斯教授所言:“学校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 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4]因此,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核心应该是树立时代的创业精神,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人格和独特的创造力, 将创业精神内化为一种创业素质, 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2.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实现高校人才升级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人才是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 高校要努力探索“就业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开放, 产业引领下的专业开放, 企业引领下的教学模式开放”的模式, 拓宽人才升级的培养渠道, 提高大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5]。其次, 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根据地方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自身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实现高校人才升级的同时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最后, 高校应同地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 构建高校就业市场的社会网络平台, 形成创业就业的社会资本。根据地方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 构建人才反馈和评价体系, 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真正对接。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打造高校创业就业的特色品牌优势

高校的教育体制落后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应致力于自身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 培养特色型人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开发。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管理体制上推陈出新, 做到与市场需求的真正对接。同时, 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服务、创意策划、填补某些细分市场的空白等方面, 但是由于各大学的专业特长和生源背景不同, 具体研究的领域并不相同。因此, 高校应以自身的办学特色为主体, 打造自身创业就业的特色品牌优势, 建设有针对性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在明确自身办学目标、形成自身特色办学的同时, 更好地满足市场的整体需求。

(三) 社会: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支持体系

1.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等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

在政府、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同时, 社会上其他中介和服务组织也应发挥起积极的作用, 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在规范有序的市场和环境中进行。同时, 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实行职业中介和劳务派遣等就业社会化服务许可制度, 非政府性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服务纽带作用, 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创业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市场指导服务、创业人才服务等项目。

2.维护市场秩序, 构建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市场氛围。目前, 在我国的一些行业中, 还存在着垄断竞争的现象, 这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无疑产生了阻碍。从行业的长期发展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的角度来讲, 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打破垄断, 促进公平合理的竞争, 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 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使其能够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下优胜劣汰, 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壮大, 这样成长起来的企业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才是能够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并长期发展的。

3.转变家庭的创业就业观念, 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助力

目前, 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观念造成的。家长、其他社会成员要转变传统观念, 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 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暂时的挫折时, 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从心理上为大学生提供疏导和帮助, 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创业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发挥社会多种形式的力量, 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

充分整合社会的多种力量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平台。银行新闻媒体等大众媒体应完善工作机制, 提高工作水平, 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事迹, 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 政府、高校、社会都在体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都需要担当起组织和建设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配置创业就业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等工作。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不断完善, 必将真正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 从而为推进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目前,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议题。在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背景下,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基本形势与特点, 总结了我国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出的政策, 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战略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邱新桃.浅析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 .

[2]谭世芬.谈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2 (2) :224-227.

[3]林嵩.大学生创业政策:现状评析与制度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2) .

[4]张婷.迪蒙斯创业教育思想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6) :51-53.

创业战略模式 第11篇

全世界一般的就业规律是65%—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一个国家一般中小企业占97%以上;一个国家非正规和正规企业的从业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构成企业数量是50个左右;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业率为20%;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20到30个;人均GDP3000美元时,服务业容纳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0%左右。

而中国目前将个体工商户按照10个从业者构成一个中小企业折算,再加上其他企业,每千人不到10个;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的不到1.5%;在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率仅为31%左右。中国2008年的城镇失业率最保守估算,也在12%以上,2009年有可能达到15%以上;农民工的失业率,在15%左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除去外出务工的,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条件,更是以亿而计。目前,除去务工在外的,30%的劳动力创造了10%的GDP,而且GDP在农业领域中的份额逐步下降,是一个全世界的规律,中国不可能逆行。不持续地将农村和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出来,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民生是就业之本,特别高的劳动力剩余率和失业率,将会使大规模的城乡居民陷入生活的困境;将会因居民支付能力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就医难、上学难和住房难;将会因为国内消费不足对出口形成强烈的依赖:将会由于生产能力强及劳动参与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不足而在出口不顺时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将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会使居民对社会从心理上产生负面的感觉,将会成为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隐患。

因此,我建议将“创业带动就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上,我们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提出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一定要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不自主创新,科学技术不进步,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就没有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发展中就没有后劲;但是,不创业,没有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产品,没有一定的与我们大量的低知识水平的劳动力相结合的适度技术,中国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就会因闲置而被浪费。

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城市化,而容纳劳动力转移和需要就业人口的最大领域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创新型国家建设则是国家经济有竞争力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城市化和在城市中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创业和安居乐业,才能不会像我们目前农民工工棚式转移和钟摆式地流动,也才能不会像拉美和印度等国在城市周围形成大量的贫民窟,也才能不会发生粮食不安全问题,也才能使我们在发挥劳动密集优势的同时,有自主技术的竞争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四个战略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中国这样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和就业来看,可能建设创业型国家和中小企业发展,更为重要。

因此,我认为,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应当将建设创业型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其逻辑为:鼓励全民创业——创业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来增加工作岗位和劳动力需求——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来扩大服务业——使劳动力较为充分地得到利用——增加劳动力的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居民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消费能力,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创业战略模式 第12篇

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我国各级政府在应对危机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成功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不断培育和提升了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基础。常州高新区的发展对其所属的城市总体经济贡献、企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 是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目前, 常州高新区正处在再创业的关键时期, 有没有一大批高素质领军型人才的支撑, 直接关系到再创业的成败, 关系到高新区能否续写辉煌, 人才问题是高新区再创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新区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储备

1. 常州高新区十一五期间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

“十一五”期间, 常州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自主创新产业, 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为根本宗旨,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 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 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重新配置更加普遍, 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常州高新区必须立足高起点, 把创新创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并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新区。

2. 常州加大引进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战略储备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常州高新区 (新北区) 在常州市的经济地位和对其经济贡献越来越重要, 也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力量源泉, 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高新区对常州市的总体经济贡献、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创业首在人才。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新区, 就要加快从物 (产业、企业) 的集聚向人的集聚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 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凝聚更多各层次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

近年来常州市政府积极引进和重点支持引进的人才包括:第一,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第二, 能够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 特别是在纳米技术、平板显示、新能源、新医药、生物技术、环保设备、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现代农业等省重点发展的高科技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第三, 已经实施或正在申报省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平台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第四,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 且地方有专门人才计划实行配套支持的关键性高层次人才。在重点支持以上急需引进人才的同时, 择优支持一批由省内高校、重点文化产业部门引进的, 具有突出创新创业成就, 在国际上有重要专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常州市将筹措3.4亿元实施“梧桐树”计划, 拓宽引才范围和改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两年内拟引进20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1000名海归人才, 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据悉, 常州近年来通过实施“瞪羚计划”, 吸引了一批海内外领军型人才, 一批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对全市五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骨干企业引进的领军型创新人才, 给予50万元奖励;给予领军型创业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和紧缺高层次人才不少于10万元安家费, 奖励5年内缴纳个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这些战略性人才引进为常州经济的新发展和常州高新区的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常州高新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1. 常州高新区对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常州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周边先进城市仍有差距, 产业集聚人才能力不强, 人才扶持政策比较优势不突出, 人才资本增值竞争力不够, 人力资源工作在竞争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人才总体来说仍是稀缺性资源, 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地区也频频推出人才资源开发新举措, 人才流动的“极化”效应更加显著。因此, 目前人力资源工作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与国内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地区相比, 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 常州高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政府目前在吸引人才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 但是对高新区现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力度也不够大, 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和团队, 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 人力资本效益较差。

2. 常州高新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的人才战略思考

(1) 推进创新创业型高新区建设, 强化企业的创新创业主体地位

推进创新创业型高新区建设, 突出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创新创业型高新区建设, 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特别是帮助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以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新区、创新型企业为契机,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式, 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政策享受的主体,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 尽快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 使游离于企业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如果能够在高新区形成“处处都是创新创业之地、天天都是创新创业之时、人人都是创新创业之人”的浓厚氛围, 这样创新创业型的常州高新区建设才有希望实现。

(2) 完善创业、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建设, 加大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常州市政府机构以及常州高新区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产业载体在人才吸引、使用中的凝聚和标杆作用, 加大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业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科技创业中心、软件园、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人才载体建设力度, 努力搭建各类人才的创业、就业平台。加强对留学人员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通过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发等方式间接引进人才资源。构筑海外引才网络, 运用多种形式到海外招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结合常州市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常州市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的要求, 为了更好更快的培养和提升常州高新区创新创业能力, 使之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高新区应该重点放在加大力度引进这样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即能够符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的、能够促使形成高新区以及所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领军人物、高级经营管理营销人员、紧缺的高新技术人员。通过这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对于提升常州高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智力资源保障。

(3) 加大团队匹配的建设, 建立定制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领军型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充分发挥其才其能其智。要使引进的新兴产业的项目成果落地开花结果实还必须有匹配的坚实的工作团队作为基础, 这些团队成员的组成应该包括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就需要常州高新区重点加大这类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和培养机制的创新, 如这些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可以采取与江苏省内高校, 特别是在常州市的各级各类高校、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定制化人才培养基地, 实现校企双赢, 对企业、对高校来讲均是一种有效尝试和创新发展的机会。

3. 常州高新区内企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战略

(1) 企业明确定位创新创业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

作为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服务性企业, 必须明确定位自己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此方面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建立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使位于高新区的企业以创新创业带动企业的扩大、发展和腾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能够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 适应高新区总体发展目标要求, 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发展规律的要求。作为一种新思想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指导思想,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通过联结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来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造就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应有培育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之意, 从而创造持久性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创新创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

企业抓住人才培养、引进和用好“三个环节”。通过有效推进人才开发、人才集聚、领军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在人力资源引进与筛选中必须重点考核企业创新创业潜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在企业用人机制上, 必须要树立“所有”更应“所用”的理念, 始终保持一种广阔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 采取“候鸟式引才”、“柔性式引智”等各种手段和方法, 使更多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发挥潜能、施展才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和培养人才是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层次的基本手段, 是促进创新创业的源头工程。把“木桶理论”融入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针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短缺等制约创新创业的“短板”问题, 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业本领和创造能力。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带动产业集群新的管理文化的形成, 满足高技术人才追求社会承认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 形成一种创新文化氛围, 从而使高技术人才被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设必须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3) 企业建立有效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促使高新区的企业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必须建立有效的具有内驱力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 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在薪酬管理方面强化能力薪酬体系, 实行宽带薪酬管理模式, 对常州高新区的企业来讲也是积极信号。 (2) 建立完善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以解决战略人才的后顾之忧, 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支援。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考核制度。目前比较流行的平衡计分卡法和360绩效考核制度, 能够突破传统的财务型绩效考核, 采用了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法。 (4)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动态竞争机制。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劳动强度、风险程度、责任大小、权力范围等要素, 建立职责分明、有效放权的动态竞争机制。 (5) 做好战略性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通过做好这些人才职业生涯的管理, 可以激励人才为企业发展而努力工作, 才会充分发掘创新型智力资源的潜力。

4. 积极探索常州高新区与其他开发产业园区发展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常州高新区同时也可以探索常州与长三角地区等相关开发产业园区发展合作的一些配套支持政策, 达到共享高新区和开发区发展合作的机制和模式。例如常州与盐城自2001年开展南北挂钩合作以来, 建立起了深厚感情, 结出丰硕成果。常州高新区可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常用策略, 将具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企业北移, 派出管理人才进行经营与管理, 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而大丰开发区在充分利用合作的机会, 加快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合作既有政府合作也有商业合作, 既有资源合作也有资本合作, 既是当前合作更是长远合作。因此,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 要创新合作机制, 既要在政策上、环境上开放灵活, 更要在内部管理上严格规范。常州—盐城合作共建开发区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市场运作、实现双赢”为原则, 创新合作, 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政张克俊: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2) :5-11

上一篇:策略取向教学:成效下一篇:植物生物技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