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案应用

2024-05-11

高中地理学案应用(精选8篇)

高中地理学案应用 第1篇

一、实施“学案导学,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1. 课前导学。

以备课组为单位提前一周编写学案, 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填写教学案, 把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再回收导学案进行批阅, 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2. 课内探究。

区别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模式, 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 课后延伸 (探索与思考) 。

有针对性地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 让学生课后做短时间的限时训练, 教师收缴批阅。

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

1. 给学生分组。

我们一般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 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同学来主持。

2. 让学生“自议”。

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的探讨时间, 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 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3. 让学生“自说”。

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鼓励质疑,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让学生“自练”。

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并获得了人生的体验, 激发了活力, 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高中物理学案 第2篇

知识点:电场、磁场的性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偏转;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问题:类平抛问题、圆周运动问题、复杂的曲线运动问题; 关键点:做出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图;

方法:按粒子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运动性质,找出遵循规律。

1、如图,在宽度分别为l1和l2的两个毗邻的条形区域分别有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电场方向与电、磁场分界线平行向右。一带正电荷的粒子以速率v从磁场区域上边界的P点斜射入磁场,然后以垂直于电、磁场分界线的方向进入电场,最后从电场边界上的Q点射出。已知PQ垂直于电场方向,粒子轨迹与电、磁场分界线的交点到PQ的距离为d。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大小之比及粒子在磁场与电场中运动时间之比。

2、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xOy位于竖直平面内,在水平的x轴下方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磁场的磁感应为B,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电场线平行于y轴。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小球,从y轴上的A点水平向右抛出,经x轴上的M点进入电场和磁场,恰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从x轴上的N点第一次离开电场和磁场,MN之间的距离为L,小球过M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轴的方向夹角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1)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方向;

(2)小球从A点抛出时初速度v0的大小;(3)A点到x轴的高度h.3、如图甲所示,建立Oxy坐标系,两平行极板P、Q垂直于y轴且关于x轴对称,极板长度和板间距均为l,第一四象限有磁场,方向垂直于Oxy平面向里。位于极板左侧的粒子源沿x轴间右连接发射质量为m、电量为+q、速度相同、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在0~3t时间内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电压(不考虑极边缘的影响)。

已知t=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恰好在t0时,刻经极板边缘射入磁场。上述m、q、l、l0、B为已知量。(不考虑粒子间相互影响及返回板间的情况)

(1)求电压U的大小。

(2)求1时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2(3)何时把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最短?求此最短时间。

v0

图乙

图甲

4、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在x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点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2)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5、如图所示,匀强电场方向沿x轴的正方向,场强为E。在A(d,0)点有一个静止的中性微粒,由于内部作用,某一时刻突然分裂成两个质量均为m的带电微粒,其中电荷量为q的微粒1沿y轴负方向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到达(0,d)点。不计重力和分裂后两微粒间的作用。试求

(1)分裂时两个微粒各自的速度;

(2)当微粒1到达(0,d)点时,电场力对微粒1做功的瞬间功率;

(3)当微粒1到达(0,d)点时,两微粒间的距离。

6、如题25图,离子源A产生的初速为零、带电量均为e、质量不同的正离子被电压为U0的加速电场加速后匀速通过准直管,垂直射入匀强偏转电场,偏转后通过极板HM上的小孔S离开电场,经过一段匀速直线运动,垂直于边界MN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已知HO=d,HS=2d,MNQ=90°。(忽略粒子所受重力)

(1)求偏转电场场强E0的大小以及HM与MN的夹角φ;(2)求质量为m的离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3)若质量为4m的离子垂直打在NQ的中点S1处,质量为16m的离子打在S2处。求S1和S2之间的距离以及能打在NQ上的正离子的质量范围。

7、如图所示,在xOy平面的第一象限有一匀强电场,电场的方向平行于y轴向下;在x轴和第四象限的射线OC之间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有一质量为m,带有电荷量+q的质点由电场左侧平行于x轴射入电场。质点到达x轴上A点时,速度方向与x轴的夹角,A点与原点O的距离为d。接着,质点进入磁场,并垂直于OC飞离磁场。不计重力影响。若OC与x轴的夹角为,求

(1)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速度的大小:

(2)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

8、如图所示,在坐标系xoy中,过原点的直线OC与x轴正向的夹角φ120°,在OC右侧有一匀强电场:在第二、三象限内有一心强磁场,其上边界与电场边界重叠、右边界为y轴、左边界为图中平行于y轴的虚线,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抵面向里。一带正电荷q、质量为m的粒子以某一速度自磁场左边界上的A点射入磁场区域,并从O点射出,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与x轴的夹角θ=30°,大小为v,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为纸面内的一段圆弧,且弧的半径为磁场左右边界间距的两倍。粒子进入电场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又由O点返回磁场区域,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离开磁场。已知粒子从A点射入到第二次离开磁场所用的时间恰好等于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忽略重力的影响。求

(1)粒子经过A点时速度的方向和A点到x轴的距离;(2)匀强电场的大小和方向;(3)粒子从第二次离开磁场到再次进入电场时所用的时间。

9、两块足够大的平行金属极板水平放置,极板间加有空间分布均匀、大小随时间周期 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变化规律分别如图

1、图2所示(规定垂直纸面向里为磁感应强度的正方向)。在t=0。时刻由负极板释放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带负电的粒子(不计重力)。若电场强度E0、磁感应强度B0、粒子的比荷

q均已知,且m,两板间距h=。

(1)求粒子在0~to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与极板间距h的比值。(2)求粒子在极板间做圆周运动的最大半径(用h表示)。(3)若板间电场强度E随时间的变化仍如图l所示,磁场的变化改为如图3所示,试画出粒子在板间运动的轨迹图(不必写计算过程)。

10、飞行时间质谱仪可以对气体分子进行分析。如图所示,在真空状态下,脉冲阀P喷出微量气体,经激光照射产生不同价位的正离子,自a板小孔进入a、b间的加速电场,从b板小孔射出,沿中线方向进入M、N板间的偏转控制区,到达探测器。已知元电荷电量为e,a、b板间距为d,极板M、N的长度和间距均为L。不计离子重力及进入a板时的初速度。(1)当a、b间的电压为U1时,在M、N间加上适当的电压U2,使离子到达探测器。请导出离子的全部飞行时间与比荷K(K=ne/m)的关系式。

高中地理学案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87-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標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效率低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相对较少,学案的习题又多,很多学生只注重对习题的完成,由于地理课上理论知识较多,所以许多学生都翻着课本抄答案,有时题目甚至都没读完,直接去课本上找答案,以填满空为目的。对于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案习题的练习,预习效果差,效率低,根本达不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学习的目的。因此,虽然学生对学案上的内容都进行了填充,但是对学生实际的帮助并不大。

2.缺少思考

通过对学生做学案情况的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就把学案放置在一旁,对在做学案时那些自己不会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复习。大多学生都认为学案上的知识点很重要,都会对学案进行很好的保存,在考试之前进行复习,但是多数学生对学案上的错题没有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思考,导致不知道哪些问题是自己不会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而且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不清楚,所以在进行学案练习的时候,由于学生缺少思考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3.忽略做课堂笔记

由于学案的内容较为详细全面,知识网络清晰,造成学生过于依赖学案,甚至都不记课堂笔记,认为学案里面什么都有,由于学生对课堂笔记的忽略,导致分不清学习重点,而且在课堂听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反而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预习效率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虽然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可以把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转化成具体的思考问题,在学案中加入一些难度适中的思考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学生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的阅读才能够解答出来,避免学生一味抄课本的现象。比如,在黑子和耀斑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查到耀斑和黑子的频繁出现代表着太阳活动较强,那么学案中可以出现一道“在黑子活动较强还是较弱的时候,地球上的气候会出现反常现象?”这样既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阅读,又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2.增强思考意识

对学案内容进行补充,在每一节课程结束之后,都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整理出来,并记录做错的原因以及该题所步及的知识点,记录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并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和框架整理。比如,在对南北方水系、气候、土壤、农作物的学习上,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容易出现记混或记错的现象,所以就要求学生建构一个适于自己记忆的框架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提高做笔记的意识

由于学案的内容知识过于详尽,导致学生忽略对课堂笔记的记录,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复习的时候找不到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学案上的内容尽可能的精简,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记录笔记,并定期的检查课堂笔记,对于记录差的同学提出批评,记录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在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正确记录笔记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语

通过对导学案教学进一步的改革,真正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发挥了导学案教学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俊花,王香东.中学地理教学规律浅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

[2]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1(35).

高中地理学案应用 第4篇

一、新颖而别致, 使学案编写更有主导性

设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学案时, 我调整了教材中的教学顺序, 特别提示学生阅读课本中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时将该图分解为三大类岩石以及岩浆之间的关系图, 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进行引导, 针对学生可能只会关注地球内部圈层, 忽视外部圈层的情况, 提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与地球哪些圈层有关”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为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回答“岩石圈由哪三大类岩石组成”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对示意图更多注意三类岩石而忽视理解箭头所联系的圈层的意义, 故采用分解图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图中信息之间的联系, 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和先后顺序, 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循环的认识, 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的相互转化过程, 并能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运用读图方法的变化, 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 帮助学生寻求有效的突破口, 提高了学生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 学习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使学案编写更有主导性, 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简约而有弹性, 使学案编写更有拓展性

学案的设计中, 包含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和拓展性练习是必需的, 但是, 把学案简单设计成练习, 即教师最擅长编制的“习题集”, 往往缺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力度, 更缺乏启迪学生思维的厚度和宽度。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 但怎样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问题的研究并从中有所得呢?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 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既是阳坡, 又是迎风坡, 北坡既是阴坡, 又是背风 坡, 那么其雪 线谁会更 高呢?实际上南坡的雪线更低些。为什么呢?在学案中 矛盾情境的创设, 不仅激活了课堂学习氛围, 而且解决矛盾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挑战, 更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从对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的分析, 很容易联想到诸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因果关系发生错位时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矛盾情境, 还有常见天气系统知识中的复杂对立的关系, 锋面、气旋及其演绎出来的知识也有多重相互矛盾的情形, 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高压脊与低压脊、气流上升与下沉、天气晴朗与阴雨等, 对气流状况、雨区位置的分析等复杂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方法上的借鉴和引导效应。意在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的对比与 互动的学 案设计, 简约而有 弹性, 不仅有了明确问题的指引,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灵动而求变, 使学案编写更有参与性

高中地理导学案设计“导”在何处 第5篇

一、“导”在自学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编写的导学案还并不能完全体现“导”的作用,更多的是简单地把导学案编写教案化或是学案化。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于将教材某些内容设计成问题,简单地罗列,没有层次感,更不具备能力要求,这样的导学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遇到变式迁移题时,显得措手无策。例如:在湘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中,关于城市区位因素的内容,以武汉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因素。教材要求分析武汉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这个问题设计为几个小问:1.武汉市有那两条铁路在此交汇?2.武汉周边的农业发展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3.武汉周边有什么矿产资源?这样无疑把各个知识点孤立开来,如果变了一个区域或城市,那么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分析了。

因此,一份好的导学案设计,要立足于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而设计的学习指导方案。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课本内容的照搬,也不是若干问题的罗列,更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自学,而应是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通过导学,实现能自学掌握的不讲,不能自学掌握的内容设计导学方向,进行适当的设疑、引思。这就必须要求导学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逐步实现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了解、把握和消化。

二、“导”在课堂教学

一份好的导学案要能够导课堂教学。首先是课堂教学环节不能与预习环节脱节;其次,教学环节设计的探究内容要有可操作性,问题不宜过大,并且要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例如在设计必修三第二章《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的导学案时,先抛出案例:“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陷入的困境与当初德国鲁尔区十分相似。2003年,温家宝总理带着一批专家学者多次亲临东北进行调研,探讨如何振兴东北经济。因此,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成功改造的经验,假如你是一个地理学家,你认为应该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请为振兴东北经济出点子。”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然后再抛出问题,要想“对症下药”就必须“了解病症”,进而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指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案例。然后通过逐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接着抛出对比分析几个老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的相同和不同因素,进而学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的导学,学生就能够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进而实现对学习目标掌握。

三、“导”在学法指导

导学案教学,让教师由原来是站在讲台上的说教者,变成在台下与学生共同讨论的学习者。但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能代替的,此时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来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学生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通过巡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课后的练习中通过教师的批改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在下节课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而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在提高自身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同时掌握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学法指导还能避免“假高效”現象。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原先静态的课堂变得灵动和喧闹起来。各种参与式教学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一些课堂却出现了单纯追求氛围的形式化倾向,课堂气氛热烈非凡,却达不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课堂虚假的繁荣。教师若不及时的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的讨论可能只会停留在表面热闹上,过后不进行及时的归纳,学生将既不能学到知识,更不能形成能力。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可及时纠正学生理解的偏差,有效调控课堂。

高中地理学案应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含义,策略

近年来,导学案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学习资料。而以导学案为主的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基于此,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后,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随后让学生通过学案的学法指导,以生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对课程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并带着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入课堂中,与同学、教师一同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 的开展, 能够很好地处理地理课堂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导”的精髓之处在于将课堂知识问题化、情景化,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可能。另一方面,导学案合作探 究式教学的开展,符合高中地理课程关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梯度性问题,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增加,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能够运用推理、归纳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为知识的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二、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课前的以案导学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提前两天将相关知识内容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学法指导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之后,由科代表负责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导学案进行批阅。批阅的方式可以是成员之间的互相批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互相批阅。最后由教师进行抽样批阅,收集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困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课内的以案论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随后组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开放性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教师在课堂内开展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起来。由于纸质版的导学案仅能为学生提供静态的图表与文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的热力环流的运动形态是有限的,但将导学案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后,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和城郊热力环流现象, 为合作探究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高中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借助导学案的学法指导进行合作探究。在讲解热力环流的知识时, 由于城郊、海陆以及谷顶的热力环流知识是相通的,教师只需重点讲解其中一种热力环流现象,随后即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另外几种热力环流知识,并借助导学案的梯度性问题,触类旁通。小组 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言空间,学生之间还可互相纠错,实现优势互补。

最后,教师需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控。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地理合作探究课堂中,把握好课堂时间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若学生的合作探究过于自由,课堂便会易放难收。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需按照导学案合作探究的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既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讨论时间,又要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学案点拨。

(三)课后的以案促学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未完成的导学案训练内容,可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学生若遇到不会的问题, 可在请教同学或教师后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学案训练后,可由科代表负责组织小组评阅,随后再交由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导学案训练的评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高中地理学案应用 第7篇

关键词:导学案,合作探究,高中地理,有效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逐渐代替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则主要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如何才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笔者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 的教学实践及对桂林某中学400多名师生的调查结果, 探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编制优质导学案

能否编制适用于课堂合作探究的导学案, 是课堂能否实现高效的前提。优质的导学案应体现策略“优”、程序“优”、内容“优”。

1.策略“优”

调查结果显示:91%的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以学生需要为中心, 遵循适量性原则, 知识难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题量适当;体现整体性, 备课组是一个整体, 导学案各部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突出图表结合, 加强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重视探究价值, 将知识点转化为梯度性的开放问题,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2.程序“优”

80%的教师认为, 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加大了备课量。因此, 优质导学案需要融汇教师集体智慧, 便于全面分析学情, 实现资源共享、减轻负担。集体备课流程为:具体分工 (落实每节课主备教师) ———首次研讨 (研透课标、教材、教参、学情、配套练习) ———个人主备 (精心设计导学案初稿) ———二次研讨 (备课组集体研究初稿、修改、定稿) ———因材施教 (适当补充、调整) ———反思改进。

3.内容“优”

调查中, 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分析同等重要, 分别占38%和33%, 两者比例约为1:1。而实际编写时只有20%的教师以学习目标为主, 60%的教师设计导学案时以重难点分析为主, 两者比例3:1。这说明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更加突出学习目标。

导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 经笔者实践发现, 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包括以下部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温馨链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小结、反思提升。其中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的编制是关键, 其内容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最大限度实现导学案的有效性。

二、有效利用导学案

在精心编写导学案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导学案“导”的作用, 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利用的有效性。

1.课前以案导学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辅助预习使学习思路更清晰, 87%的学生能基本完成预习内容, 这说明导学案达到了以案导学的目的。教师提前1~2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学法指导完成预习案的内容。要重视导学案的批阅, 导学案可由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互批, 教师则进行抽样批阅。课前批阅可以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便于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节奏。

2.课内以案论学的有效性

(1) 有趣的情境导入

富有情趣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结合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 既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背景与意义, 又能密切学科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力环流”一节中, 通过播放“热气球和孔明灯上升”的音频导入, 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频走进课堂, 日常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思考上升的原理, 从而自然过渡到主题内容。

(2) 高效的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课堂讨论是开放的,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时课堂比较“混乱”, 教师则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 推荐一名代表将本组探讨的思路、证据、结论向全班同学汇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导学案与多媒体有效结合。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导学案教学效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多媒体的应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 纸质导学案只能提供有限的图表、文字, 而对于动态图片、动画、音频等是受限的, 因此导学案应与多媒体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在“热力环流”一节中, 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玻璃缸内热水盆和冰块盆的环流实验、海边拍照站位错误的动态图片、“军港之夜”歌曲、海陆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动画等, 冲击学生视觉, 直观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有的放矢, 让学生自己讲。高中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学生去探究,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的交往为同伴提供了易于接受的经验, 培养学生的群体归属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热力环流”一节中, 海陆、城郊、谷顶的热力环流形成具有相通性, 只须选取其中一种进行较详细的讲解, 给学生指明方法和思路, 学生便可结合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和梯度性问题, 将知识迁移, 触类旁通地讲解, 其他小组可以纠错、补充, 竞相发言, 不断完善。

3活用导学案, 体现课堂生成性。对于导学案的使用, 60%的教师全部按导学案的思路讲解, 而66%的学生希望必要时教师引导利用, 而不是完全按照导学案教学。说明教师不能被一案所“困”, 在活的课堂上, 要充分体现地理的生活性。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把课堂变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热力环流”一节中, 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 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析学校 (位于山谷) 晚上为什么比较冷。

4有效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 适时进行引导。42%的教师认为, 目前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探究教学中,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时紧张。课堂一旦放开, 就可能出现易放难收的局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调节者、引导者的作用。备课时要根据探究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做到张弛有度、放收自如, 不能完全放开给学生自己讨论, 也不要矫枉过正, 限制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上适时地进行点拨, 既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又防止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在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时, 教师要深入小组内部进行诱导和点拨, 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 如“工业区和绿化带的修建”, 应引导学生厘清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对于重点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需要精讲, 如“气压值的比较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应讲清垂直和水平比较的思路。

5关注学生动态,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动力。调查中, 50%的学生在展示环节不敢发言, 这说明学生缺乏自信心。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态, 包括眼神、情绪、举止等。探究的课堂不是几名优秀的学生配合教师表演的过程, 教师要特别关注跃跃欲试的学生, 鼓励他们大胆踏出一步。另外, 教师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及时强化, 对学生及时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念。

“热力环流”教学中融入了实验、动态图片、声音、诗文, 结合了热点问题、学校地理位置, 根据导学案设计的梯度性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实验操作, 让学生体验事物的运动规律, 当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疲倦时引入一段动听的音乐或诗文朗诵再次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投入到讨论中来, 学以致用, 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 及时的能力检测

通过讨论、点拨、精讲后, 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有两种检测方式:一是回到预习案处, 看学生是否能解决课前疑问;二是做训练案相关练习, 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在“热力环流”一节中, 通过编写导学案时的学情分析, 知道学生对“气压的比较”有困难, 因此在预习案和训练案都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题, 通过检测看是否已突破这一难点;还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好的Flash动画在电脑上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课后以案促学的有效性

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复习有较大帮助, 这与前面调查的约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可以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相对应。课堂上没有完成的训练案可在课后完成, 同时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可优化教学。导学案使用后教师应收上来批改再发给学生, 课后批阅可以反馈矫正, 及时落实对教学过程的诊断, 从而提高“教”与“学”环节的有效性。导学案涵盖了学习要点、重难点分析、典型例题, 因此要注重课后的有效利用, 定期装订成册, 便于回顾知识, 易于复习。

三、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1.整体效果

70%的学生认为, 实施导学案教学对地理学习有一定帮助;60%的教师认为实施导学案教学对三年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这说明学生和教师对于导学案教学的效果是肯定的。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在重点班和普通班显著性水平差别不大, 说明导学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使用效果差异不显著, 具有广泛适用性。

2.能力提升

与传统教学相比, 82%的教师认为导学案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9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73%的学生对采用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好评, 60%的学生认为地理导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说明导学案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一节中,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实现了其有效性。一是教学有效果, 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材料情境及梯度性问题, 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 解答生产、生活的局部环流问题。在实验、多媒体演示中, 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城市风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实现三维目标。二是教学有效率, 以导学案为载体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中,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三是教学有效益, 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充分体现地理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用分析、推理、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并能学以致用。

3.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 目前制约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的因素很多, 其中50%认为是课时紧张, 20%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讨论不起来, 20%认为是学校教学设备跟不上, 10%认为是该模式学习不到位。53%的学生认为,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前预习时间不足, 2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 信息获取困难。这说明在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 学校应当重新调整时间安排, 如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加强校际合作以减轻教师负担;应完善图书阅览室, 增进多媒体设备, 便于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总之, 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在编制优质导学案的基础上, “有效”体现在效果、效率、效益上, 具体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与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评价方式等, 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探索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 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为提高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门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的平台, 加强校际的合作与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学生应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大胆融入合作探究中, 减少依赖性, 认识自身的主人地位。

参考文献

[1]赵亚婷.导学案编制有效性研究初探.基础教育研究, 2012 (9) .

[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鄂傲君.高中地理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方法探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 (6) .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导学案功能与编制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导学案 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2-01

一、导学案功能

1. 使课堂生动紧张,提高学生注意力。导学案教学让学生能有目的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先学时,有时间规定,有同学比赛,有小组内质疑,有教师关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与学习效率,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盲目性,缩短了学习时间。

2. 提供了当“小老师”的机会,提高了学习内容的留存率。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力戴尔最先提出了“学习金字塔”,后由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得出结论:从塔顶到塔底分别是“听讲(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讨论(50%)——实践(75%)——教授给他人(90%)”七个学习阶段,即若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前四个阶段都属于被动学习,学习内容留存率最多是30%,如果学习进行到后三个阶段属于主动学习,学习内容留存率可达90%。

导学案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与探究,并通过展示成果相互教授。如自然地理必修一中《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一节,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直接把地理规律告诉学生。采用导学案可提前在本节学习前一周或更早前把需要探索的地理规律问题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自己记录每日昼夜开始与结束,计算长短,与他人数据进行对比讨论分析。然后充当“小老师”展示小组结果,这样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学生都积極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行列中,用心体会,提升认知水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知识的长时间记忆。

3. 教师地位由“讲师”向“导师”转变,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习。导学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制造有难度梯度的问题,从而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自己找方法去解决,在这过程中教师地位由“讲师”向“导师”转变,让学生体会由不会到会,由浅到深的过程,进而将所学问题知识化、方法化、能力化、情感化。

4. 提高阅读能力,激发思考,发展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则变成一种能激发智力的东西。因此,阅读能力在学生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为了解决导学案中所提出的各层次问题就必须充分阅读课本,并大量寻找课外阅读等资料。养成阅读的学习习惯,发展智力。

5.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人文情怀。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地质灾害》这一内容时,导学案中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各种表现与影响。学生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有关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各种图文材料与视频。

二、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自主性与探究性原则,体现创新、高效。做到目标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情境化等。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与领悟,将学案编写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1. 学习目标的编写。(1)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多采用“熟记、说出、写出、运用、举例说明”等词。以往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与掌握”等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但大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理解掌握,又要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若要求举例说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过程中就有方向,知道应该怎么做。(2)重难点目标突出。可用字体加粗,下划线,斜体等多种方式对重难点进行区别。(3)目标由难而易,层层递进,梯度明显

2. 《预习案》编写。《预习案》部分主要是解决地理概念与地理事实等基础知识。要防止《预习案》的编写成为教材的搬家,笔者《预习案》以问题的方式去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提炼,提高语言表达与总结能力,改善高考中地理综合题低份的现象。

3. 《探究案》的编写。《探究案》是导学案编写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解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方法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只要通过小组合作与教师指导来完成。《探究案》就注意以下几点:(1)探究的问题要由难而易,体现问题层次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2)变“布置问题”为“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

让学生能够把知识运用起来,让知识进入流通领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不再“布置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问题,并通查资料、咨询教师、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三、当今导学案教学面临的困难

(1)九科课程,学生学习任务多而重,自主支配时间不足。

(2)预习效果差: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学生在小学初中期间如果没有接受过导学案这样的教学方式,那么自学能力较差,而课下的合作探究也很难有效进行,预习也只能停留在浅层知识了解层面。

(3)由于思维局限,能力不足,学生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答案非常有限,不完整,表述也缺乏逻辑条理性,对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发现总结地理规律与方法。

尽管存在众多困难,但是导学案教学模式都是课改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探索,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积极意义。它转变教师地位,逐步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导学案教学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上一篇:干化学分析系统下一篇:成人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