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控制范文

2024-05-13

需求控制范文(精选8篇)

需求控制 第1篇

1 暖通系统

1.1 暖通系统介绍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暖通系统空调系统分为两大系统, 分别是空调水系统及空调空气处理系统。空调水系统主要对其中的板式冷热换热器以及水泵、热泵进行监控;空调空气处理系统则是对新风机组及送排风机进行控制。

1.2 暖通系统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暖通系统的能源消耗情况, 需要对暖通系统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各个部分的热量需求, 从而对暖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作出预测和分析, 并且通过合理调配现场设备来减少暖通系统的能源消耗情况。

在分析暖通系统之前, 本文需要作出以下模型的假设条件: (1) 假设冷冻水、冷却水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失。 (2) 假设围护结构冷负荷和新风冷负荷与室内外温度差成线性关系。 (3) 假设制冷机的效率为100%, 没有任何能量浪费。 (4) 假设冷却水泵和冷冻水泵的额定流量相等。

在暖通系统中, 中央空调的制冷负荷Qc等于照明电气设备冷负荷Qe、新风冷负荷Qn、围护结构冷负荷Qt、空调开机前中已经积累的冷负荷Qo和内部人流冷负荷Qm的和。在以上参数中, 照明电气设备冷负荷Qe、围护结构冷负荷Qt和已经积累的冷负荷Qo和相对固定, 变化量比较小;新风冷负荷Qn和人流冷负荷Qm变化较大, 会随着日期和时间进行升降, 而其中的人流冷负荷Qm, 则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 故其就是本文将要详细讨论的节能关键参数。

2 人流负荷需求控制

2.1 人流量计算

在对人流量进行统计计算时, 要确定在机场内共有多少人同时逗留, 这个总人数由机场的客流量和吞吐量决定。其次, 要考虑在机场内客流的逗留时间。再次, 机场区域的运营时间, 也大大影响了机场区域的热量需求。

所以, 根据以上要素, 本文得出一个人流量的基本推导公式:

N单位时间内, 在机场内的人数的总流量 (人) 。

C本日客流的总量 (人) 。

T s客人在机场内的平均逗留时间 ( 小时) 。Td机场内区域的营业时间 (小时) 。

考虑到机场的复杂性及营业区域的不稳定性, 本文可以对这个公式进行推演, 从而进一步贴近机场实际人流的总量。将所有区域分为2种:24小时的开发区域及不定时的营业区域, 从而进一步确认客流总量。推演公式如下:

N单位时间内, 在机场内的人数的总流量 (人) 。

C本日客流的总量 (人) 。

T s客人在机场内的平均逗留时间 (小时) 。

Tdn机场内某个区域的营业时间 (小时) 。

从此公式得到了在机场内各个区域内、单位时间内的客流的总流量。根据这个计算结果, 可以计算出各个区域内的新风冷负荷Qn, 以及人流带来的人流冷负荷Qm。

其中, 人流冷负荷计算比较简单, 只需要考虑单人平均的冷负荷再乘以群集系数, 即得到了人流冷负荷的具体推算。

具体公式如下:

N单位时间内, 在机场内的人数的总流量 (人) 。

A群集系数, 机场属于大客流通行场所, 故取0.9。

Qr在机场中的人体散热量 (W) 。根据下表得知, 取值为134w。

s人体散热冷负荷系数。由于机场属于人流密集场所, 故取s=1。

所以, 得到的公式如下:

2.2 新风冷负荷计算

在机场的整体空调系统体系中, 除了人流变化带来的负荷变化外, 因空气对流而产生的冷热量流失和补充也在系统体系中占了巨大的部分。这种热量冷量的交换, 就大大增加了整个空调系统的负荷要求, 从而增加了空调的系统的能源消耗。

所以, 可以根据新风量的大小计算新风冷负荷。新风对空调冷负荷的影响主要通过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交换产生, 因此新风冷负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新风量和新风在交换过程中的温度差,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Fi新风量 (m3)

K空气的密度 ( kg/m3)

Ra空气的比热 (J/ (℃.kg) )

Ti进入商场内新风的温度 (℃)

To从商场流出的空气的温度 (℃)

其中, Fi=N×E

N单位时间内, 在机场内的人数的总流量 (人)

E每个人必须满足的新风供应量 (m3/ (h.p) ) 。根据GB9670-88知新风量E应大于等于20m3/ (h.p) 。

已知空气的比热为1.4J/ (kg.℃) , 空气的密度为1.21kg/m3, 则可以将以上公式推演为:

Qn=20×1.21×1.4×N× (Ti-To)

由此, 得出了新风负荷的在不同人流情况下的负荷变化公式。根据此公式, 本文可以推断出各个时间段内新风系统在整个空调系统中的能源消耗情况, 从而对其进行合理控制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2.3 人流负荷控制的思路

在浦东机场暖通系统中, 本文将根据人流的变化实时判断新风负荷和冷负荷的大小, 从而对暖通系统的节能控制采用相应的控制策略与控制措施, 实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

根据实地勘察发现, 目前现场共采用了3台风冷热泵机组, 4套板式热交换器机房。其中3台风冷热泵机组主要用于将能源中心引来的水进行冷却, 使能源中心的前端设备的进水温度能满足现场的负荷需求。4套板式热交换器机房的作用就是, 在能源中心处过来的空调水能够先行冷却, 再将换热完毕的冷冻水引入风冷热泵机组进行二次冷冻, 从而实现冷冻水降温的最终目的。

可以对浦东机场内的基于人流的负荷控制提出一个基本的控制架构, 如图1所示。

其中, 已经对如何确认人流总流量、人流负荷和新风冷负荷进行了说明。下面, 本文将对如何根据历史数据调节机组容量进行解释。

3 能耗模型设计

本文采集了虹桥机场在2014年12月及1月的人流总量数据。根据对比得知, 1月的室外人流为935万人次, 室内人流795万人次, 而12月的室外人流为865万人次, 室内人流801万人次, 总体人流上升70万人次, 因此, 整体能耗增加了约30%。

从图2看出, 在中午12点和下午18点人流达到了最高峰。根据之前的公式, 可以推导出这2个时间点的总人流量。

本文暂时不考虑因各个区域人流逗留时间不同而造成的人流差距, 得到了这2个时间点的人流量公式。

根据经验得知, 一般人流在机场逗留的平均时间为3小时, 所以根据以上公式, 得到了12点的人流量N12=21525, 18点的人流量N18=21687。

通过已知的人流量, 可以得到这2个时间点的人流冷负荷和新风冷负荷。从而得到了12点的人流冷负荷Qm= 2595KW, 18点的人流冷负荷Qm=2615KW。12点的人流冷负荷Qn=145KW, 1点的人流冷负荷Qn=104KW。

得到了瞬间的负荷参数之后, 可以提前控制冷水机组, 从而降低功率, 减少能耗。

4 结语

在机场这种人流巨大的大型设施中, 根据人流对空调系统进行控制是一个新兴趋势, 在了解机场的人流变化情况后, 可以根据人流做出能源变化预测, 并根据能源变化预测对其中的耗能大户进行提前控制以及实时控制, 让各个设备的功率曲线及能耗曲线尽可能地平稳变化, 并且在适当牺牲舒适性的前提下, 实现系统的能耗最小化。这种控制思路, 正是通过实时人流检测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彭昌勇, 熊春波, 孔范增.基于冷负荷需求的空调节能控制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9 (16) :201-212.

[2]胡平放, 邹春.大中型商场客流密度现状分析[J].通风除尘, 1997 (4) :23-26.

[3]何耀东, 何青.中央空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8.

[4]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5]黄绪镜.百货商场空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 1992.

[6]管厚林, 赵加宁.高层办公楼设计冷负荷与全年耗冷量模拟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4 (6) :49-52.

[7]赵加宁, 夏喜英.商场建筑的冷负荷特点及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应用[J].液体机械, 2002 (10) :54-56.

[8]梅海峰, 曹家枞, 林星春, 等.建筑物空调逐时负荷计算方法探讨[J].制冷与空调, 2006 (6) :23-26.

需求控制 第2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保健品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切不可盲目入市。一个新产品的引入往往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做好新产品入市的前期工作-市场调研是相当重要的,拥有12年市场调研经验的开元研究,是一家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产品、消费者研究是开元作为综合性调研公司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以下则是开元研究全新方案-保健品消费者需求调查方案就质量控制一环节具体方案设计及要求。

事前控制

问卷设计:在问卷中尽可能详细的给出书面指导语,以规范访问实施的标准化。预调查:对一定量的受访者进行预调查,保证访问问卷设计的合理与完善。

访问培训:依据 “街头拦访操作手册”,规范项目的操作细节。对参与访问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确保其对访问技巧与研究目标有准确的把握理解。

事中控制

执行督导控制:各地至少一名执行督导对访问员进行培训,并全面掌控一个城市的项目人员、项目进度、项目资料的整理。

设立质控督导:负责在现场巡查各访问员的访问质量,并协助对部分访问录音等工作。项目进度报告:开元项目管理部门将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同时,项目小组将向客户提交项目进展通报,使客户对项目进展情况保持动态性的了解并和研究小组合作,对项目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

事后控制

问卷核查:由各地执行督导对完成问卷的完整性、逻辑对应性进行100%核查,对发现的遗漏与逻辑问题及时进行补充访问,纠正问题。开元质控督导对各地回收的问卷进行30%的抽审。项目经理对所有的问卷进行10%的抽审。

100%电话复核:由各地执行督导对完成访问100%的电话复核。回收的问卷,由北京总部的质控人员进行30%的电话复核。

30%的录音复核:由开元督导对执行样本进行30%的录音复核

合理备份:城市分别扩大5%的样本作为备份。

数据双录:对数据进行双重录入,最大限度减少录入错误。

军队指挥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第3篇

“一战”至今, 随着传感器能力的提升, 战场武器装备的日益先进, 移动速度等能力都得到提升, 但人处理信息能力却始终没有变化, 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战场, 开发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指挥控制系统, 辅助指挥员作出正确的决策势在必行。

1 指挥控制问题描述

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始于二战后,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 开发了“赛其” (SAGE) 半自动化防空系统。70年代初, 建成战略C3I系统。目前拥有较完善的军队C4ISR系统。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指挥与控制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各级指挥员在作战过程中所作出的两大决策, 决策内容和结果在各级指挥员之间存在着交互, 指挥与控制的内容可以以北约空军为例, 见图1。

具体地说, 指挥的内容是部队尚未执行任务前, 各级指挥员对整个战场环境进行考量, 作出相应决策, 即运筹, 其内容主要包括:

1) 任务分配, 根据整个战场环境配置投入到各战场的兵力比例;

2) 兵力部署, 根据各战场情况, 决定兵力的分布及具体数量;

3) 子任务兵力分配, 各部队根据分配的子任务决定出动的兵力;

4) 具体实施步骤, 以空军为例, 制定各种战术, 包括应该指派何种型号飞机执行任务, 制定进入任务以及退出任务的路线以使其所受威胁最小化, 作战效能最大化。

控制的内容是部队于执行任务过程中, 各级指挥员对战场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决策, 即规划, 其内容主要包括:

1) 资源重新分配, 预测战场环境的变化, 对兵力、物资等进行重新分配;

2) 任务重分配, 根据预测结果, 对各部队所指派的任务进行第二次分配;

3) 目标跟踪, 各部队利用现有技术, 跟踪所指派的目标;

4) 威胁预警, 当敌军进入到我方威胁区域内, 应及时预警, 作出决策。

在指挥与控制的过程中, 指挥员需要作出各类决策, 作出这些决策的时间及所需信息的多少也不尽相同。详见表1。

随着指挥层级的降低, 该层级指挥员所作出决策需要的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 而信息聚合的程度也随之下降。

2 决策的制定及执行

指挥员在作战过程中根据战场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 其制定的过程是固化在数据转化到行动的过程中, 所以指挥员首先必须能够获得战场信息, 从方方面面的战场信息中提取相关联的内容加以甄别以实现对战场的理解。指挥员在基于已有数据对战场理解的情况下, 作出一些作战方案, 对这些方案再进行评估, 最后选出最优方案。随着战况的逐步发展, 战场环境也瞬息万变, 指挥员也必须根据最新信息作出新的决策。

以上即是一个指挥员作出决策的一个描述, 根据上述描述, 我们可以将决策制定及执行的过程分解为以下四个步骤:战场态势的获取;战场态势的理解;备选方案的制定;方案的执行。

在决策制定的这四个步骤中, 指挥员都有可能出现错误, 分析如下:

1) 在战场态势的获取过程中, 指挥员可能会出现“我不知道”的问题;

首先, 指挥员需要知道尽可能多的战场信息以为自己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然而战场信息涉及到各个方面, 作战武器装备繁多, 各式各样的行动又在不间断的进行着, 但是一个指挥员只能拥有有限的传感器, 即信息收集渠道, 每个传感器的监视范围又存在范围、天气、作战要求等的限制;

另一方面, 战场本身是动态的, 指挥员如果不能有效的, 合理的使用各传感器, 也可能造成指挥员不能收集战场态势信息的错误。

指挥控制系统在防止指挥员出现“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上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 应帮助指挥员建立起何时、何地应从各种传感器上了解什么的意识, 设计一个战场信息态势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战场信息态势图应包括以下信息: (1) 所有传感器当前和规划后的位置; (2) 传感器能够覆盖的区域; (3) 监测的频率; (4) 重点监测区域; (5) 亟待监测区域显示; (6) 数据上传及处理流程; (7) 传感器使用限制区域 (减小反辐射导弹对雷达的威胁) ; (8) 可使用的兵力及武器; (9) 给出时间截点。

2) 在战场态势理解过程中, 指挥员可能会出现“我不理解”的问题;

即使在获取了全部战场信息的情况下, 指挥员可能依然会出现不能正确理解战场态势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就是战场信息的不确定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 战场态势被隐藏在了众多的数据之后, 需要指挥员去发掘;

另一方面, 指挥员对战场态势理解的方向出现偏差, 不是从已知事实出发, 没有通过更多信息的检验。这一点涉及到指挥员对战场走向的预测能力。

指挥控制系统在防止指挥员出现“我不理解”这个问题上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 提高信息纯度, 使决策时间尽可能短, 避免“噪音”对其的影响。

其次, 基于一些已有的假设去诠释战场态势, 推理敌军意图, 这又要求指挥员意识到以下几点:

(1) 敌军的目的、能力、原则、作战程序; (2) 可供敌军的选择; (3) 由于数据的缺失, 我军在行动上的不确定性。

最后, 指挥员应该意识到, 决策一旦作出, 需要更多实时信息检验指挥员对战场态势的理解是否正确。

3) 在备选方案的制定的过程中, 指挥员可能会出现“我没有考虑”的问题;

面对一个战场, 指挥员需要时刻关注转瞬即逝的机会, 比如天气、地形、敌军出现的决策错误。指挥员通常会制定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创造优势交战或者是摆脱劣势交战, 以使我军行动效益最大化, 这就要求指挥员在大部分的时间内都要考虑选择何种方案。“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对行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的忽视。

指挥控制系统在防止指挥员出现“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上应该帮助其了解我军及敌军的能力、地形和天气等各种因素, 各行动目标之间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备选方案, 并且, 能够评估这些方案的结果, 给出相关风险和收益。

4) 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 指挥员可能会出现“我没有行动”的问题;

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 指挥员由于情绪的干扰, 外界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按照既定方案执行任务, 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时间或者是实施步骤错误的问题。

指挥控制系统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应帮助指挥员确定如果不按照该方案行动, 所产生的后果如何, 应能够快速评估行动的结果以解决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3结束语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 面对海量数据, 单纯依靠指挥员发挥自身能力作出决策明显跟不上现代战争的步伐, 所以应加快设计研究适应各级指挥员的指挥控制系统的步伐, 旨在未来战场中辅助指挥员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孔祥忠.战场态势估计和威胁估计[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3, 28 (6) :91-94.

[2]雷蕾, 尚丽娜, 张列航.空战目标威胁排序与目标分配算法[J].电光与控制, 2010, 17 (4) :38-40.

[3]Rosenberger J M, Hwang H, Pallerla R, et al.The Generalized weapon target assignment problem[C]//10thInternational Commandand Contro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 the Future of C2, Mclean, VA.2005.

[4]罗德林, 段海滨, 吴顺详, 等.基于启发式蚁群算法的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08, 20 (24) :677-678.

汽车企业物料需求计划优化控制研究 第4篇

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是在规定的前提下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正确的零部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供应商供货能力的因素。从整车厂发出的需求信号的波动幅度直接决定了供应商的均衡生产和响应能力。同时,整车厂要求供应商采用小批量、多品种、多频率的方式供货,但是供应商总是希望将生产安排得尽可能地平滑和稳定,因此供应商只能使用库存来应对整车厂的波动需求。供应商的库存带来了很多管理问题,也增加了物料供应的成本,当供应商库存不足及响应能力不足的时候,又直接影响整车厂的生产。本文从信息系统、管理流程、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从策略制定到关键点控制的系统性管理方案,对汽车企业的物料计划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汽车企业物料计划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需求波动

需求波动是汽车企业不可避免的现象,整车厂发出来的物料需求计划订单都不是很稳定,其变动常常对供应商的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尽管有一部分是由于整车厂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交换延迟,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需求的波动和整车厂有限的需求预测能力,整车厂为了不损失产能不可能完全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只能结合订单和计划的方式进行生产,因此预测的不准确性会产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需求计划变动过大,会产生供应商产能不足和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影响了整车生产计划的满足率,同时也导致供应商生产的不均衡,加大了其生产和备料的风险。

2.2 库存管理问题

库存水平是标示生产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库存可以对需求的变动提供缓冲,是影响生产提前期的关键参数。目前,整车厂很难实时监控厂内库存数据,特别是线边库存难于监控,对供应商的库存也不能有限监控。计划员不能根据准确的库存信息,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往往只能根据自身经验放大物料需求量;同时,由于生产计划的频繁变动,而发布后的物料计划已作为供应商送货依据,不能随意修改,只能增加临时供货计划。库存数据的不准确导致物料不能及时供应,也会导致库存过大,当物料发生变更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废品、废料,增加厂内库存成本和供应商库存成本。

2.3 BOM的管理问题

BOM是相当关键的基础数据,它用来描述产品组成结构,即描述了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与零件、部件、总装件之间的从属关系,能够正确、完整地阐述产品结构的BOM是正确进行物料需求计划制订的关键。BOM的版本管理一直都是整车厂很关键的一项工作,不准确的BOM会对物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①一些BOM不完整,会造成零件短缺;②BOM中列入了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导致零件过多贮备;③订单不能按期交货;④计划缺乏可信性;⑤产生废弃的库存。

3 汽车企业物料需求计划优化控制策略

3.1 参考物料供应提前期,制定物料需求管理策略

乘用车市场的需求往往是随机的,存在较大的波动,不可能准确预测。在支持库存策略时,如果库存量太大,就会产生供大于求,如果库存缓冲太小,又会产生销售损失,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物料的生产提前期制定不同的物料需求管理策略。但由于目前的MRP系统一般没有提前期的设置模型,提前期是固定的、静态的,不能随产能、批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设置提前期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供应商的产能、运输能力,并随着供应商产能和运输能力的变化随时作出相应调整。

3.2 冻结短期的主生产计划

在实际情况下,整车厂的生产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随客户需求和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修正。需求的不稳定性会造成生产计划的经常性变更,从而生产活动无法保持连续性和平稳性。一个朝令夕改的主生产计划不利于企业获得有效数据,计算净需求数量,也使采购计划与最终的生产计划之间出现偏差。这是因为编制时输入的需求数据随着时间发生了变更,按照最初的采购计划执行后,已经无法和变化后的主生产计划进行匹配。

为了降低需求不稳定性对生产计划的影响,采取冻结最近一个时间段内的主生产计划的策略,不再允许或不得轻易对其变更的方法,使主生产计划相对稳定。对于销售预测信息来说,在规定提交日期后对后续一个月内的大部分数据进行锁定,不允许变更。对后续数个月的数据按照不同的冻结参数进行部分变更;对于销售订单来说,对已经开始投料进行生产的订单,不允许变更,对未开始生产、但需要使用特殊原料且已发出采购订货指令的订单,不允许变更;对未开始生产,但需要使用通用原料且原料已发出采购订货指令的订单,在进入生产准备期内不得变更。

采用冻结策略,是为了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需求环境下编制采购和生产计划,从而使物料需求计划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有效性,降低因主生产计划细微变更而引发“牛鞭效应”的风险,进而避免采购计划出现经常变动的情况。冻结后的主生产计划势必会与随时波动客户需求之间发生差异,这种差异将被顺延至后续冻结范围之外的主生产计划当中,并由此生成相应的计划与之匹配。

冻结短期的生产计划也进一步保证了本地供应商直供件的生产和配送的稳定性,使本地供应商能按照稳定的计划进行直供件配送,实现本地供应商直供件的供应对生产线停线产生零影响的目标。

3.3 搭建供应商信息管理平台,有效监控供应商库存

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产品的研发要根据市场需求更新改型,加上日常的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公司经常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物料断点,导致了物料成本的增加。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员流动率逐年提高,人员变动对生产管理的影响逐年加深,企业要降低对人员的依赖性,减少人员离职造成的损失,必须加强物料计划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同时,把产品主数据、库存等编制物料需求计划的关键信息信息化,实现数据、信息的一元化,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工作流程规范化。

整车厂要建立供应商信息量管理平台,加快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信息传递与共享,提高管理效率,整车厂的信息平台是零部件供应商浏览的可视化信息平台,主要是定期提供整车厂每月的生产物料需求采购计划、每周物料需求采购计划、集配中心实时库存量、每周/日定期的收货信息、物料预警等相关信息。

3.4 准确管理厂内库存

整车厂要对集配中心、车间缓冲区、线旁、可疑物料区等进行综合库存管理,使每个物料的收、发、存都能得到准确记录,能够准确、及时获知各环节信息;同时,加强集配中心集配中心和缓冲区库存的信息化管理,保证库存信息及预警。

3.5 建立完善的BOM管理机制

就使用而言,BOM会经常发生变化,包括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客户更改技术文件、质量问题或对某个零件进行重新改进设计等。由于BOM涉及的环节很多,必须建立完善的BOM管理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指定专人负责维护BOM;经常监测BOM,检查项目数量及其生效日期;对BOM数据改进进行分类;完善BOM的数据传输机制,保证不同系统之间数据能够准确、有效传输。

4 汽车企业物料需求计划的控制要点

4.1 重点资源贮备

重点资源的定义:已定义成为高风险物料的零部件;汽车装配用的大总成(例如发动机、变速箱、座椅、前后桥等);新产品SOP (量产)前后2个月的零部件。

重点资源贮备的方法:①与供应商一起根据实际情况(仓储面积、运输方式、采购周期)共同建立双方的库存预警机制、产能预警机制、运输能力预警机制,并严格实施已确立的方案;②采用批量买断的方法,避免原材料上涨及供应商材料对整车厂供货的不积极,在高产月均采用批量买断的方式,提前建立一定的贮备量;③采用提前订货法,在新产品量产前后3个月,为避免产品变更带来的库存风险,减少供应链的成本,要严格跟踪零部件的制造、配送过程,以实现尽量少的供应链库存,同时又能够提前一段时间到货。

4.2 瓶颈供应商管理

在零部件采购订单执行过程中,供应商因成本、管理、产能、质量等因素,不能长期、有效地保证按订单及时交付,已经威胁或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将其列为瓶颈供应商进行重点监控。瓶颈供应商主要有以下特征:因采购价格因素导致交付不积极;企业内部改造造成的管理混乱、生产不稳定导致交付不及时;生产爬坡响应能力严重不足;出现大批量的质量问题。

(1)瓶颈供应商重点监控的目的。提前了解和掌握供应商供货能力的真实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及时规避风险,保证生产均衡性,满足市场需求。

(2)瓶颈供应商预警的方法及流程。计划员根据日常了解及掌握的各类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综合分析,对交付存在风险的供应商进行分类,识别风险的等级和风险的根本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方案。方案先在内部进行讨论,在讨论后确定初步方案及建议,最后协调跨区域进行充分讨论,确定解决方案和工作进度表,最终确定责任人并按进度实施方案。

(3)瓶颈供应商管理的具体措施。加强完善伙伴供应商的沟通机制,重点供应商由公司领导带队走访,建立高效的高层沟通渠道,深入了解供应商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供应商的实际困难,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建立供应商惩罚机制,针对交付整改不力的供应商,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从利益的角度推进供应商的能力改善,以消除供货存在的风险。采用重点资源跟踪法,对供货有风险的重点资源计划员,要充分了解和整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从供应商原材料、存库情况、设备工装的完好状态、生产组织、物流运输全过程重点监控和跟踪。

4.3 品质管理

产品的EWO、物料断点和BOM的有效管理可以提升物料品质的管理水平,但产品质量问题是多元化的,设备状态、材料质量、生产工艺、人员作业水平、生产环境等都可以影响产品质量。企业要对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突出因素,制定有效措施,改善、提高质量水平。因此,必须对入厂物料质量、在制品质量、出厂物料质量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以更有效的方式管理物料质量,降低物料的废品率。

4.4 有效监控物料供应状态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关键信息实时共享,提高供应商响应能力。建立并实施供应商存库监控制度,确保供应商库存及生产排产信息真实、准确;对各关键环节中的供应商库存信息、物料信息实施电子化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有效监控供应商物料发运过程,保证物料供应信息的实时监控。

5结语

通过深入分析汽车企业需求管理、主数据管理、库存管理对物料需求计划制订与实施存在的影响,识别这些影响背后的根本原因,针对需求波动、库存控制、主数据管理、供应商管理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一整套改善管理的方案。从策略的层次综合性地提出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对物料提前期和主数据管理、锁定短期主生产计划、建立供应商信息共享平台等。在实施整体策略的基础上,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的关键点控制,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物料需求计划的过程控制,进一步保证物料需求计划的可执行性。

摘要: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汽车制造企业物料需求计划制订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保证物流供应的高效性及满足低成本的需要,从信息系统、管理流程、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制定了汽车企业物料需求计划的优化控制策略,并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物料需求计划,BOM,优化控制

参考文献

[1]林勇,桂宁,王友奎,等.汽车行业BTO模式下缩短OTD时间的策略[J].工业工程,2007,10(6).

[2]李义斌,陈荣秋.汽车行业BTS&BTO混合生产方式的可行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9,28(1).

[3]程控,革扬.MRP/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需求控制 第5篇

近年来, 一些学者发现, 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中, 公司的股权不是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在27个高收入国家中, 约有64%的大企业存在大股东 (La Porta, Lopez-de-Silanes&Shleifer, 1999) 。在除了英国和爱尔兰以外的13个欧洲国家中, 国家的股权高度集中 (Faccio&Lang, 2002) 。在德国, 家族大股东控制了20.5%的企业 (Franks&Mayer, 1997) 。大股东控制的现象在意大利和瑞典也较为突出 (Zingales, 1994;Cronqvist&Nilsson, 2003) 。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 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所有权集中度更高, 例如Claessens等 (2000) 在其研究中指出, 东亚新兴市场国家中, 终极控制人为私人家族的上市公司在整个市场中占比超过40%。正是这样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东亚地区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不是管理当局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而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Shleifer&Vishny, 1997) 。基于独立审计是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治理机制, 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 通过选取东亚8个国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Fan&Wong (2005) 对第二类代理成本与独立审计需求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大股东与小股东之前的代理问题越突出, 公司选择“五大”的概率越高, 并且这一举措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绩效, 揭示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在东亚市场上发挥了公司治理的效用。在Fan&Wong (2005) 的研究基础上, 王鹏和周黎安 (2006) 发现, 大小股东间的代理冲突与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师选择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通过发挥高质量独立审计的治理作用, 有效缓解了大小股东间的代理冲突。这一研究结果与Fan&Wong的结论一致。大股东通过隧道行为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侵占一直是我国公司治理最突出的顽症之一, 这充分表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主要治理问题之一。并且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复杂的控制链层级,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代理冲突与外部审计的需求, 本文在验证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拟从控制权路径的角度研究代理冲突与独立审计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有研究统计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有84%都是最终由政府控制, 其中8.5%由政府直接控制, 75.6%由政府间接控制。以往研究也有学者考察了上市公司不同产权性质下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的关系, 然而其仅仅将产权性质作为控制变量, 而且属于下文分析中直接控制情况, 未追溯到终极控制人。而本文试图回答国有终级控制人选择不同的中间代理人控制上市公司, 是否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代理冲突?不同性质的中间控制人是否会有不同程度的资金侵占和审计需求?。本文借鉴刘芍佳等 (2003) 的分析思路将终极控制人的控制路径分为两个层级, 其中第一级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第二级再将间接控制分为国有控制的实业公司和政府独资的投资集团, 具体如图 (1) 所示。首先, 较陡的控制层级, 会进一步加速两权分离, 诱使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增多。早在1999年Wolfenzon在研究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时就发现, 随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之间分离程度增加, 直接减少控股股东可得到的控制权共享受益, 因此控股股东将有更大的概率对小股东进行利益攫取, 通过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获得以弥补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减少, 如此看来, 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将不可避免。进一步地, Claessens等 (2002) 和王鹏等 (2006) 研究发现两权分离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他们的实证结论显示, 企业绩效下滑幅度将随着两权分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通常,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两权分离程度与控制层级将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即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会随着控制权层级的增多而增大, 并且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占的动机将随之增强, 进而促使代理问题更加突出。其次, 复杂的控制层级不仅从利益上增加了控制性股东的侵占动机, 同时还给控股股东提供了不易察觉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降低其实施侵占行为的不确定性。复杂的控制权层级衍生出控股股东多样的侵占方式和手段, 并且在隐蔽的侵占空间中, 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变得难以觉察, 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直接对资金进行占用;再加上控股股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直接的控制权, 他们可以利用职权决定如何向投资者披露, 向投资者披露什么样的信息, 从而粉饰其运用非正常关联交易实施侵占的行为 (Fan&Wong, 2002;Bertrand et al, 2002;Bae et al, 2002;李增泉, 2004) 。因此, 无论是从收益影响动机, 还是条件驱使动机的角度分析, 本文将提出假设:

假设1:控制权层级越复杂, 第二类代理问题越严重, 从而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越明显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催生了独立审计师行业, 社会审计的发展共经历了自愿审计和法律强制审计两个阶段, 基于审计的发展历程, 代理问题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可根据审计的发展阶段展开。 (1) 以“是否聘请外部审计”为核心的自愿审计。最初法律并没有对企业是否进行审计进行强制性要求, 理论研究主要从是否进行独立审计评聘展开审计需求与代理成本的关系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Jensen和Meckling (1976) 、Watts和Zimmerman (1983) 和Titman和Trueman (1986) 等。他们研究发现企业倾向于聘请审计师进行审计, 以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代理冲突, 并且企业的价值有显著的提升。 (2) 以“是否聘请高质量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强制审计。为了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进一步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各国纷纷出台法律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外部审计。在这一阶段, 代理冲突与外部审计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独立审计的质量”代替“是否需要独立审计”成为新的研究核心。Backman (1999) 对代理冲突与审计需求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由于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存在, 他们有动机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 从而降低其侵占行为败露的风险, 也就是代理冲突越明显企业反而会选择低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另外, 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缺失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周中胜和陈汉文 (2006) 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支持了Backman的观点。但孙铮、曹宇 (2004) 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他们发现境外投资者的存在会促使管理层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此外, 王艳艳、陈汉文和于李胜 (2006) , 王烨 (2009) 的研究也支持高代理冲突需要高质量的审计师服务, 以防止中小股东“用脚投票”而带来企业价值的下降。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代理冲突与审计师选择的关系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按照契约理论的观点, 企业就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 作为契约双方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并且他们总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投资者为弥补潜在的信息弱势,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他们有动机聘请第三方的独立审计师对管理者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为此为了降低代理成本、缓解代理冲突、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有动机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向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传达其利益受到保护的信号。为此认为, 在我国目前转型经济环境下, 对于代理冲突较高的企业, 通常会主动雇佣高质量的审计, 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保护, 从而吸引潜在的投资者, 获得各方面的资本支持, 降低资本成本, 因此他们将比同类企业有更大的动机寻求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综上分析, 本文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高质量审计需求与企业代理冲突之间正相关, 企业代理成本越高, 对高质量审计需求越大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 财务数据取自色诺芬数据库, 控制层级的相关数据取自巨潮网提供的2010年和2011年财务报告, 手工收集了年报中披露的公司现金流权比例、控制权比例、中间代理人性质及控制层级等。在数据选取上考虑到企业的政府背景, 考察以政府为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还考虑到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 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在数据收集及整理过程中, 还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企业, 最终选定的样本公司为675家。

(三)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为检验假设1, 建立模型 (1) :Tunneling=α0+α1Chain+α2Ov+α3Shr2-5+α4Lev+α5Size+ε

为检验假设2, 建立模型 (2) :Auditor=β0+β1Tunneling+β2Roa+β3Lev+β4Size+β5H (B) +ε

关于股权控制路径对资金侵占和审计需求的影响, 本文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其中: (1) Tunneling: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经济活动资金往来情况的会计处理主要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 借鉴姜国华等 (2005) 、王烨 (2009) 等的衡量方法, 确定控股股东资金侵占程度= (年末其他应收款—年末其他应付款) /年末总资产, 用以衡量代理冲突程度; (2) Chain:控制链层级, 即上市公司至其最终控制人中间的公司层数;Ov:终级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程度; (3) Auditor:为哑变量, 测度高质量审计需求, 当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四大”时取值为1, 否则为0; (4)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Shr2-5为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 控制变量, 控制其对代理冲突的影响;Lev、Size和Roa分别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以及总资产收益率;另外H (B) 为哑变量, 是否在发行A股的同时还发行H股或者B股, 是取值为1, 否为0, 有研究表明发行H股或者B股的公司更有倾向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 (1) 给出了模型中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除Lev外, 两类企业的各变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两类企业无论是在财务特征还是治理结构上都存在差别。从财务、规模、业绩变量看, 四大审计的企业财务状况要明显优于非四大审计的企业, 并且统计上显著。

说明:论文对两类公司的平均数进行了T检验, 中位数进行了Wilcoxom检验, *、**、***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二) 回归分析

为检验研究假设, 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1) 控制链层级与代理冲突关系检验为检验假设1, 本文采用OLS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回归结果如表 (1) 所示, 方程1结果表明, Chain与Tunneling呈显著正相关, 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就说明控制链的层级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地, 在控制Ov情况下, 本文对控制链层级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 (2) 所示。Chain的回归系数同样为正数, 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即使在控制了Ov的情况下, 大股东利益侵占仍然会跟随控制链层级增加的变得更加严重。控制变量Shr2-5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第二到第五大股东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没能减缓代理冲突 (资金侵占) , 相反助长了资金侵占水平, 这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很可能存在着股东间的合谋, 共同对中小股东实施利益侵占。而控制变量Lev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明Lev与Tunneling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负债可以缓解企业的代理冲突, 很好地起到外部监督机制。而Size则与Tunneling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分析, 假设1得以验证, 表明当控制层级越复杂时,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代理问题越突出。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下同) 。

(2) 外部审计需求与代理冲突关系检验为检验假设2,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回归结果如表 (3) 所示。研究发现Tunneling与Auditor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表明代理冲突严重的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概率更大, 因为控股股东希望向外部传递可信度高的信息, 以利于未来更容易获得外部资金支持, 这进一步支持了孙铮等 (2004) 、李明辉 (2006) 以及王烨 (2009) 的研究结论。控制变量H (B) 和Size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这表明二者与外部审计需求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变量Lev的系数显著为负, 表明资产负债率与外部审计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负债对外部审计需求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而控制变量Roa回归系数并不显著。综上分析, 可以得出假设2成立, 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高质量审计需求与企业代理冲突之间正相关, 企业代理成本越高, 对高质量审计需求越大。

(3) 控制路径、外部审计需求与代理冲突关系检验

在本文分析的样本中共675家公司, 皆以政府为终极控制人, 其中政府直接控制的有109家, 剩下的为间接控制。其中以实业公司为中间代理人的有146家, 以资产管理公司为中间代理人的有41家。本文重点比较上市公司在政府间接控制下, 不同中间代理是否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和代理冲突。比较结果如表 (4) 所示。结果表明:不同的控制路径会有不同的审计需求和代理冲突, 其中以实业公司为中间代理人的有更强的动机进行资金侵占, 进而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在这一过程中投资管理公司会有一定的动机去监督大股东以缓解当前的高代理冲突, 从而有效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四、结论

本文以政府为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探讨不同控制权路径的不同审计需求和代理冲突, 并且验证了代理冲突和外部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得到以下结论: (1) 随着控制链层级的增加, 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变随之上升, 也即控制层级越陡, 代理冲突越严重; (2) 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 选择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越大; (3) 以政府为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同类型的中间代理人, 上市公司会有不同的外部审计需求和代理冲突。这些结论进一步地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 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提供有效实证依据。客观的看, 本文假设控制链为外生变量, 然而长期来看控股股东完全可能存在改变控制链来“掏空”中小投资者的可能, 这可能成为本文研究的局限。

摘要:本文以A股市场2010年和2011年以政府为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探讨不同控制权路径的不同审计需求和代理冲突, 并且验证了代理冲突和外部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控制链层级的增加, 上市公司的代理冲突变随之上升, 也就是说控制层级越陡, 代理冲突越严重;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 选择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越大;以政府为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同类型的中间代理人, 上市公司会有不同的外部审计需求和代理冲突。以期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提供有效实证依据。

关键词:股权,代理冲突,外部审计

参考文献

[1]王烨:《股权控制链、代理冲突与审计师选择》, 《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1]王烨:《股权控制链、代理冲突与审计师选择》, 《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 《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2]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 《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3]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 《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3]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 《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4]周中胜、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 《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4]周中胜、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 《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

[5]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5]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 《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6]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代理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6]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代理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7]R.Laporta, F.Lopez-De-Silance, A.Shleifer, R.W.Vishny,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9.[7]R.Laporta, F.Lopez-De-Silance, A.Shleifer, R.W.Vishny,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8]Faccio, Mara, and Larry Lang,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mpan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 2002.[8]Faccio, Mara, and Larry Lang,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mpan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 2002.

[9]Claessens, S., S.Djankov, L.H.P.Lang,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9]Claessens, S., S.Djankov, L.H.P.Lang,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需求控制 第6篇

一、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多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简称SEC) 曾分别于1979年和1988年提出建议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书, 但反对者众多, 最后只得收回。1987年, 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 (Treadway委员会) 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应在其年度报告中提供内部控制信息, 并提供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1992年提出的COSO报告, 也建议由管理当局或其指定的人员 (如内部审计人员) 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并出具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报告一并对外披露。此外, 美国国会下属的联邦会计总署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简称GAO) ,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简称AICPA) 等机构也赞成强制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直到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正式提出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要求。作为响应, SEC也于2002年10月发布第33—8138号提案, 并于2003年6月5日发布最终规则。该规则要求上市公司都应在年报中包括一份管理层关于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 并具体规定了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在我国,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 (2000) 和饶盛华 (2001) 分别对亚细亚和郑百文两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发现这两家公司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监督缺乏, 由此他们建议所有上市公司都要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刘秋明 (2002) 对2001年实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 认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缺乏统一要求, 而且披露形式不统一, 致使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李明辉、何海、马夕奎 (2003) 对我国2001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且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动机不强。张立民、钱华、李敏仪 (2003) 对2001年和2002年A股的ST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ST公司2002年的披露状况比2001年有所改善, 但多以正面评价为主, 对此他们建议对ST公司必须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

二、内部控制报告:理论需求分析

1. 委托代理理论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受托人对资源法定的直接利益所有者 (委托人) 的责任即受托经济责任。这种责任不仅包括行为责任, 还包括报告责任。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委托人能够用以监督代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也是受托人借以免责的重要依据。而代理人则有责任和义务如实地向委托人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由此可见, 既然代理人 (经营管理者) 肩负建立内部控制的行为责任, 那么理应向委托人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信息。由于股东处在公司运转外部, 只能通过经营者间接地获悉信息, 而经营者由于控制公司资产的运转有充分接近内部控制信息的可能, 于是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同需要, 经营者通过将内部控制信息及时、充分地公开, 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低效率,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 决策有用性理论

信息披露的目标应当是服务于投资者的, 也就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近年来财务报告信息失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和内部控制的有无、强弱有很大的关联。因此, 内部控制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为, 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获取上市公司更多的信息, 就应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投资者通过了解到的内部控制情况来判断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的质量, 进而评价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三、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范围和时间

1. 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较传统的观点认为, 内部控制报告应由公司总经理 (经营层) 负责。但是, 如果将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交由总经理 (经营层) 可能导致内部控制也许能够按照经营层的意志有效运行, 但可能对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失效。近年来强调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负责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代表性的有:2002年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该法案突破了内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机械分割, 加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2004年10月修订的COSO报告, 该报告特别强调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角色。在我国, 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 仅仅是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2001年) 强调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审查责任。借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COSO报告, 笔者建议应由公司总经理和董事会共同对内部控制报告负责。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 (董事长) 、总经理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有效运行负责, 并在内部控制报告上签字盖章。

2. 内部控制报告的范围

内部控制报告的范围应该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内部控制报告的范围限定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有关的内部控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则进一步规定上市公司只针对与财务报告可靠性和使得财务编报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强制性披露。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全部内部控制内容的披露成本过高的情况,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首先要求上市公司就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有关的内部控制出具评价报告, 对于旨在保证经营效率、效果以及规范运作方面的内部控制, 管理当局可以作为补充信息披露。我国2006年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将内部控制目标划分为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率效果、经营合法合规性三个方面, 客观上为推出关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报告打下了基础。

3. 内部控制报告的时间

内部控制报告的时间包括内部控制报告进行评价的时间和内部控制报告进行披露的时间。由于内部控制不是某个事件或某种状况, 也不是某一特定时点显现的结果, 它是公司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动态过程。因此, 我国上市公司应提供期间的内部控制报告, 针对一段时期的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在内部控制报告中声明评价的期间。陈关亭、杨芳 (2003) 也认为应该对某一期间而不是某一时点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以确实保证内部控制报告及其评价意见的可靠性。对于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时间, 监管机构应该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末对当年度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展开测评, 评价后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随公司当年的年度报告一同对外公布。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试论内部控制报告.上海会计, 2002, (5) :48-50.

[2].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3].陈关亭, 杨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调查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3 (7) :24-26.

[4].SEC Release No.33-8138.Proposed Rule:Disclo-sure Required by Sections404, 406and407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2002, October22, 2002.

[5].SEC.Final Rule:Management’s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Certification of Disclosure in Exchange Act Periodic Reports, Junes, 2003.

[6].吴水澎, 陈汉文, 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0 (9) :43-48.

[7].饶盛华.ST郑百文的警示——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经营管理者, 2001 (3) :12-14.

需求控制 第7篇

Web2.0的繁荣和移动互联网的加速, 让各种互联网应用成为运营商未来的主要收益来源, 同时, 黑客对网络的攻击也从以往针对网络层转移到应用层, 这让网络的防护体系发生变化, 运营商的关注点由网络层转向应用层。近日, 多家安全厂商几乎同步发布了全新的应用控制解决方案, 通过对应用的智能化、细粒度的控制, 来解决由Web2.0给企业和运营商带来的网络管理和安全方面的难题。

助力实现Enterprise 2.0

当前, 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及流媒体等Web2.0应用已经成为用户最基本的网络需求, 这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难题, 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网络管理员一直对网络应用进行精细的管理, 以往通过关闭一些协议端口、阻止IP地址等方法, 但是对于这些新兴的Web2.0应用来说, 企业一般只会采取完全阻止或开放, 因为旧方法已经无法对这些应用进行有效地管理。

Enterprise 2.0 (使用Web 2.0技术和应用支持合法的商业目的) 理念让企业已经无法完全区分这些应用的“好”和“坏”, 比如有些用户可以使用即时通信去联系客户, 但是也必须限制技术人员等在工作时间使用, 以免降低工作效率。因此, 网络管理员需要一种智能的应用控制策略对各种Web 2.0应用进行智能管理, 可以通过用户组、应用种类、时间等不同的策略来对应用进行准入控制。SonicWALL中国区总经理王晨杰表示:“传统的防火墙无法将支持合法商务活动的应用与用于其他目的的应用所产生的网络流量有效地分割开来。”同时, 由于Web 2.0应用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这就更容易被黑客利用, 通过隐藏和漏洞潜入企业网络, 从而对企业造成更大的危害。

Check Point安全专家吴航认为:“企业非常关注对这些应用的细粒度监控, 因为这会减少恶意软件的风险、避免数据丢失以及限制带宽使用等。”因此, 具有应用控制模块的新一代防火墙不仅能智能管理企业用户对应用的使用需求, 同时对应用流量的可视化管理, 又有效规避了由Web2.0应用带来的新的安全威胁。

3G网络优化的良药

目前, 三大运营商都加紧部署移动互联战略, 但是这对3G网络带来了越来越高的负担。曾有报道称, at&t在拿到iPhone的独家代理权后, 大量的网络流量使得其3G网络不堪重负。因此, 对于当今的三大运营商来说, 也亟需对3G应用进行有效优化和管理。

运营商首先关注的将是应用安全, 黑客攻击聚焦的趋势明显呈现, 通信行业已经成为较大的攻击目标之一。Hillstone山石网科副总裁赵彦利也表示, 根据客户的需求, 安全防护已经从网络层攻击发展到应用层攻击, 因此运营商需要突破传统的安全架构, 进行有针对行的应用防护。

除了应用安全问题之外, 运营商对3G网络最关心的带宽和容量, 这会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移动互联体验。如iPhone、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将带来大量的流量和连接, 并且长时间在线, 特别是高带宽应用占据大量资源, 因此运营商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对应用进行策略性控制。

这意味着应用控制解决方案需要具备智能化、细粒度的特性, 对网络应用可视化, 通过应用特征库的不断更新, 高效地识别应用, 阻止不安全的应用, 而对于某些占用网络资源较大或者不重要的应用, 会根据当时网络情况和用户需求智能地阻止或限制, 譬如, 如果当多个用户利用3G网络在同一个基站下进行P2P下载或者收看流媒体视频, 那么他们将占用大量的移动带宽, 从而大大降低了其他用户进行其他应用的体验, 这时应用控制模块就会限制这些高带宽且不重要的应用, 保证正常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而当3G网络处于闲暇时, 又会智能地解禁。这样, 运营商就可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率的3G网络, 真正为用户带来高性能、高稳定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需求控制 第8篇

培训需求控制是培训管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 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因此对培训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控制, 企业培训就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失败, 带来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少企业从实践教训中也逐渐认识到做好培训需求控制的重要性, 但对如何做好培训需求控制, 如何保障培训需求控制的有效性无所适从。随着科学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成为大型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有力管理工具[1], 它实现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整合, 是提高管理质量和保证其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因此, 如果能够通过分析, 充分利用ERP中现有的这些资源信息, 有效地实现对培训需求的控制, 将大大提高培训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南方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中信息化建设的典范, 公司选用的是SAP公司推出的ERP软件, 目前上线的有生产计划与控制 (PP) 、财务/成本 (FI/CO) 、销售与分销 (SD) 、物料管理 (MM) 、人力资源管理 (HR) 、工厂维护 (PM) 、客户服务 (CS) 、质量管理 (QM) 等8个模块。这套系统基本上能满足培训工作的一般需求, 但是在培训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交流整合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特别是在培训需求控制这一环节尚未得到开发和应用。因此, 从实际培训工作流程出发, 通过ERP系统实现对培训需求的分析, 从而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的方案, 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思路为:将企业与生产有关的资源按生产要素分为产品、设备、工艺和人力资源4个部分, 通过对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找出其间的联系以及对培训需求的影响, 从而制订培训计划。希望这些分析能给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南方公司人力资源及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1.1 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南方公司始建于1951年10月, 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现为中航第二集团公司所属大型国有企业。公司主要生产中、小型航空发动机, 兼营摩托车及发动机、机载导弹及其地面检测设备、地面燃气轮机及转包生产。近几年来, 其科研生产形势呈以下特点:一是科研生产任务越来越繁重, FWS11产量由20台增加到110台;二是各部门人员不断增补, 新进员工呈上升趋势;三是设备添置迅速、更新频繁, 急需更多的员工掌握新的操作技能;四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幅度、深度及难度都越来越大。这样的生产状况决定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较为复杂。

根据2007年统计结果, 公司目前在册人员5 259人, 其中技术工人4 915人。南方公司近3年工人和技术人员分类及职称结构对比如表1、表2所示。

总结公司整体的人力资源状况可知, 目前公司在职员工以中青年为主, 技术工人是公司的中坚力量, 但由于公司的壮大, 生产任务日益加重, 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企业, 公司必须加大培训力度, 特别是针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更为迫切。

1.2 南方公司培训管理流程分析

公司的成功和发展与员工的表现息息相关[1]。员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才能适应公司和全球市场的飞速发展。通过调查, 公司培训管理的传统流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公司目前的做法是先通过调查表的形式, 从各个车间搜集培训需求, 各车间根据经验判断各自的培训需求, 培训科收集培训表后, 再对培训内容进行整合, 合并相同的需求, 制订整体计划。在过去的时间里, 这种培训工作展开方式基本能够保证公司的培训工作有序展开, 但近几年, 由于公司所处外界环境的变化, 对公司内部的响应速度要求增高, 上述纯手工操作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1.3 公司培训需求控制存在的不足

通过分析公司的培训现状不难发现, 培训需求控制还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培训需求未从员工角度出发

公司目前的培训计划制订都是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考虑的, 生产任务来了, 需要什么样的人, 就进行什么样的培训, 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员工的需求。事实上, 公司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 应该加入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 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2) 培训需求确定带有过多的主观性

公司培训需求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间内部的工作, 由于缺乏培训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车间上报的培训需求通常带有较多的主观性, 不但不能达到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 反而可能占用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3) 培训需求修改困难, 响应速度慢

由于国家对航空事业的重视程度加大, 南方公司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产品周期不断缩短, 产品复杂性不断增加, 公司的培训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 寻求新的培训需求发掘途径变得刻不容缓。

2 南方公司培训管理的改进方案

2.1 培训需求控制涉及的要素分析

从科学培训的角度而言, 在制订培训计划时, 要先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 从而真正实现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科学培训模式。常见的需求分析方法和技术有多种, 根据南方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现状, 最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就是现状资源分析法, 即通过收集、分析现有的信息、资料, 了解公司目前的资源现状, 确定是否通过培训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培训来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2]。

由于南方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制造型企业, 所有的培训工作的展开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生产, 所以, 培训需求也要从生产中得到。下面先从公司的生产过程 (见图2) 入手, 从产品生产的角度, 找出与培训需求有关的信息。

由图2可知, 一种产品的生产涉及产品信息、设备信息、工艺信息和车间人力信息。

2.1.1产品信息及其来源

每个产品订单下达后, 生产部门即可通过物料清单 (BOM, Bill of Materials) 技术对产品进行分析, 从而制订生产计划, 安排生产, 提取培训需求信息。BOM是产品结构的技术性描述文件[3], 表明了产品组件、子件、零部件直到原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 以及每个组装件所需的数量[3] (如图3所示) 。

南方公司目前的产品信息可以从生产计划与控制 (PP) 模块中提取, 通过物料管理 (MM) 模块下的BOM进行处理, 可以将所有的产品分解成各种零部件, 零部件信息仍然可以从PP模块中取得。

2.1.2 工艺流程及其来源

工艺流程主要说明产品加工的工艺路线, 包括物料实际加工和装配的工艺顺序、每道工序使用的工作中心。所谓工序, 就是工艺路线中的一个单位, 工序信息提供了该工序的时间定额 (准备时间、加工时间、传送时间) , 外协工序的时间和费用, 产品及零部件和工艺要求, 所需的设备等[4]。

公司工艺流程信息可在PP模块中的产品工艺BOM中提取。

2.1.3 设备信息及其来源

设备信息是指目前各生产车间所具有的设备类型、数量和已承担的加工任务, 并计算出它剩余的生产能力, 进而与产品生产任务相比较, 找出人员缺口, 与人力资源联系起来。公司设备信息分散在ERP的工厂维护 (PM) 模块中。

2.1.4 人力资源信息及其来源

公司的整个生产过程都离不开人, 培训的所有工作也都是针对人的, 因此从生产的角度来了解人力资源信息至关重要。人力资源信息包括人员工号、姓名、工种、技术等级等。员工信息可直接从ERP的人力资源模块下的人力资源主数据中获得, 目前主数据中已经有现成的人员基本信息表。

2.2 培训需求控制各要素的逻辑分析

根据上述要素分析, 可以确定培训计划制订过程中涉及的实体有:产品, 设备, 工艺, 员工 (这里指工人) , 对应的数据表设计为:

产品{产品号, 产品名称, 产品数量}

员工{员工号, 姓名, 工种, 技术等级}

设备{设备号, 设备名称, 设备数量, 工种, 等级}

工艺{工艺号, 工艺名称, 工种, 等级, 人数, 设备号, 设备数量}

各实体间的逻辑关系如图4所示。

2.3 南方公司培训需求控制数据流程设计

通过对培训需求确定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间逻辑关系的分析, 就不难为南方公司找出一个科学的培训需求控制流程, 下面给出的数据流程图 (见图5) , 正是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的, 有助于对改进方案的进一步了解。

3 南方公司培训需求控制改进方案的算法实现

针对上述数据流程分析, 进一步提出培训需求控制改进方案的具体实现方法, 即逻辑算法流程。通过这些流程, 既可以详细清楚地展示改进后如何进行培训需求控制, 并在有效的培训需求基础上制订培训计划, 又可以为ERP系统的改进提供依据。①制订产品主生产计划后, 根据工艺路线确定生产这些产品将涉及哪些工种;②将工艺信息中的工序与设备信息结合, 确定各工种所需的技术等级;③汇总上述所得的人力需求, 包括工种、技术等级和人数;④将上述人力需求与人力资源主数据中现有的人力对比, 计算各工种各技术等级的人力资源缺口;⑤判断是否有缺口, 如果有, 即为培训需求, 从而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 (见图6) 。

上述算法展示了如何利用ERP系统中的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得到具体车间在具体时间内的人力资源需求, 包括工种和人数。但由于实际生产中, 各段时间各工序所需的人力资源 (包括工种、技术等级和人数) 需要参考实际生产条件, 即现有的产品工艺、设备以及车间人力资源等, 然后结合管理者的经验来确定, 所以这一步未展开。

4 结束语

ERP系统是一个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研究领域, 它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场深刻的革命[5], 但目前国内企业将其应用于培训管理的实例尚不多见。本文针对南方公司的培训管理现状, 根据产品的生产过程, 创造性地从ERP系统中发掘抽取出与确定培训需求有关的信息, 即产品信息、设备信息、工艺流程和人力资源信息, 从而建立起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将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综合确定培训需求, 并进一步实现了上述改进方案的具体算法。需要注意的是, 实际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本文的分析对各信息的变动未作深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南方公司培训需求控制的改进, 重点分析技术工人的培训需求。通过对南方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以及ERP现状的分析, 提出通过ERP系统提取技术工人培训需求的方法。即将企业与生产有关的资源按生产要素分为产品、设备、工艺和人力资源4个部分, 在分析其相互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 找出其间的联系以及对培训需求的影响, 然后分别从ERP系统中提取, 利用具体的实现算法, 得出培训需求, 为科学开展培训管理提供保障。

关键词:ERP,培训需求控制,人力资源,BOM

参考文献

[1]王建生.加强员工培训促进企业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6) :209-211.

[2]万万.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实施员工培训[J].当代经济管理, 2006, 28 (2) .

[3]宋远方, 成栋.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01-236.

[4]张宇.ERP模式下中小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需求控制】相关文章:

需求分析说明书控制11-06

出口需求05-05

复合需求05-08

用工需求05-09

节能需求05-12

住房需求05-15

面向需求05-25

体育锻炼需求05-05

电力市场需求05-08

货币需求函数05-08

上一篇:美术欣赏教育下一篇:工作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