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2024-05-05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精选9篇)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1篇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

近些年来总体上毕业生就业形势是比较不容乐观的,在2004年我国有25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然而,截止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到74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几乎增加了两倍,比2014年增加22万人,而在高校毕业生学历结构层次中,大学专科学生的增幅最大。近年来,由于社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导致社会整体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受此影响,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

(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

当前,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加快,从而导致单纯针对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不断降低,势必导致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难点。

(三)毕业生自身的就业思想压力。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了积极显著发展,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满怀信心地找寻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就业过程中,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失利而触发的自信心下降,由自信朝着自卑的心理转变,对其日后的就业择业而言或多或少会造成消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生活、成长环境,即“温室成长”的环境养成的脆弱心理情况,与生俱来的自我缓解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差,进而产生焦虑情绪,长此以往,对社会家庭而言,都存在消极的不稳定影响因素。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素质与市场需求不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趋国际化,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专业不断增加,某些学生在校学习中未严格要求自己,在课余时间未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社会实践,我行我素,虚度三年大学时光,进而导致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缺乏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毕业时学生就业面窄,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相脱节,从而导致就业前景甚是堪忧。

二、新形势下改善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渠道,开展个性化服务。

在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这意味着互联网+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代必将到来,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中要适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90后这一代新新人类的特点,以信息传播为载体,拓展建设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等就业信息传递渠道,打造“就业信息直通车”,提高就业政策宣传和招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开通网上双选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就业服务,强化双选互动效果。

(二)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第一,在新生进校时,学校应将职业指导与专业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不间断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讲解,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第二,学生自身构建SWOT模型分析自身特点在就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优势主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综合素养,突出的专业实用可操作性。劣势主要体现在:就业理念较为滞后,缺乏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机遇主要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集体的关注。威胁主要体现在:容易步入用人单位误区。第三,高职院校要加强求职技能指导,主要包括简历制作、形象设计、求职礼仪、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与技巧等。通过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成功几率。第四,建立健全模拟面试室,在学生大一、大二的学习过程中定期与不定期开展企业模拟面试,通过模拟面试的具体场景,发现自身在面试时体现的优势与暴露的不足,通过这一途径的运用,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面试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转型升级,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上,就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达到专业与市场的高度契合。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增加实践操作理论课程,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学生是学校的一张最具宣传效果的“活名片”,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具体化体现,搞好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提升,亦是在搞好学校的活宣传,由此观之,不可小觑。

(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水平。

产学研结合广义上是指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的教育。产学研合作也就是围绕教育的三项功能“教学、科研、服务”进行的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所的合作,或者是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优化组合。狭义的产学研结是指围绕人才培养而进行的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所的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化了校企合作,使得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构建“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促进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升级的革命性改革。

(五)积极鼓励高职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务院已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政策,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在当前的创业大潮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与此同时,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通过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业平台,指导创业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创业成功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切实实现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生存能力、创业能力、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现阶段,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不断优化转型的大潮中,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问题凸显。在此形势下,对高职院校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就业的严峻劣势凸显,如何提升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大军中的综合实力,将是一项摆在学校面前的攻坚课题。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势必要在加快转型升级,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方面下工夫。

摘要:就业是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加高质量就业。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面临挑战,同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程曙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5(04):151.

[2]温娟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7-38.

[3]王爱巧.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4):184

[4]娄玉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8):28-32.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2篇

课题组成员:

一、问题提出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高中生应建立怎么样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

二、研究目标

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达到目标:了解现在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写论文,实现预设目标。

三、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调查,采用的是调查分析法。回收的有效问卷36份(男生18份,女生18份)。调查问题全部为客观选择题,然后对答卷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根据结论,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准备阶段: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后,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并制成了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阶段: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们的手中。调查对象是高一的男女生。

统计整理:采用人工统计法,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回收的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的分析,另外还参考查询到的资料,确定报告格式、讨论目的、分析对象,撰写成文。

四、调查研究的结论

(一)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

1、合理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消费可以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进行的消费主要是生活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据第二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约64%的中学生每月花费比较合理,只有小部分中学生的花销较大。

同时,据第十一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质量的占61.1%,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据第十二题调查表明,50%的中学生有为自己做过“财政计划”,消费的有序进行也是中学生消费观念合理性的表现之一。

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

据第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比例比较协调。这表明中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满足于衣食这种基本需求,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比例也在上升,特别是随着Internet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上网查询资料、休闲娱乐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的时尚消费,这些消费是e时代的必然产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网络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无限便利和乐趣。

学习资料是中学生消费中继食品、上网消费以后,居于第三的消费内容,这说明中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很高。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的消费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也是中学生消费合理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各种消费领域的涉猎,是中学生的眼界开阔起来。中学生始终站在当今社会的消费前沿。]

你认为高中生的月花费应在300元以下300—400元400---500元500元以上人数171234百分比47.2%33.3%8.33%11.1%

3、消费方式的现代化

据十四、十五题调查结果表明,约13.9%的中学生使用过银行卡,有50%的中学生已有或将会有属于自己的银行卡.这表明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快捷便利的消费方式深受中学生欢迎。作为新一代青年,当代中学生是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

关于银行卡使用情况经常使用偶尔使用没用过没见过人数 5 12 18 1百分比 13.9% 33.3‰ 50% 2.8%拥有情况 有 偶尔有 没有很快就会有人数 18 7 11 0百分比 50% 19.4% 30.6% 0

4、对于消费的正确思考

第一题调查结果显示,94.4%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这种经济来源稳定可靠数目可观。据第六题的调查结果显示,94.4%的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过家庭的经济情况,他们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这说明中学生再也不是过去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而逐渐成为能为父母家庭分担责任的主人翁。另外,第十题显示,有66.7%的中学生在心理上做好了自食其力的准备,更有61.1%的中学生已进行过实践。这也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对消费的思考正趋于理性化,对于将来消费的思考逐渐趋于成熟。

经济来源父母其他亲属你的储蓄自己的劳动所得人数34232百分比94.4%5.6%8.3%5.6% 对高中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必要性 有 无人数 31 5百分比 86.1% 13.9% 消费时是否考虑家庭状况 是 否人数 34 2百分比 94.4% 5.6%

(二)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消费结构仍有片面性

首先,部分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过于集中。其次,追求品牌的中学生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的消费观念显然进入了误区,这也反映了中学生消费中不合理的一面。当一个中学生满身名牌、穿戴时髦的时候,所显示的并不是那个中学生的个人价值,却是虚荣和不合适宜。作为一个中学生,其个人价值在于勇敢向上、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以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于他的独立性。这样的中学生充满自信,无论是否穿戴名牌,都不影响他们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一个中学生只能靠外表在名牌来支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话,说明这个中学生毫无自信,已经“一无所有”了。

你认为你的消费合理吗?合理一般不合理2212361.1%33.3%8.3%

2、攀比现象严重

据第七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是十分严重的。这种不好的现象会使中学生的消费走向歧路,不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另外,要注意的是94.4%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过攀比会使中学生的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为了满足这些中学生的虚荣心,过度溺爱孩子的父母只得一再尽力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自省,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变得歪曲,消费很难再正常化,会影响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有无攀比现象 有 无 不知道人数 19 9 8百分比 52.8% 25% 22.2%

3、家长对于中学生的理财教育不够到位

据第八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约38.9%的中学生家长不经常甚至从不对其进行理财教育,这也是中学生的消费有片面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第九题的调查结果显示,86.1%的中学生认为需要对自己进行理财教育,这体现了对中学生对理财教育的渴望。

家长是否进行过理财教育 正常 不经常 没有人数 14 14 8百分比 38.9% 38.9% 22.2% 自食其力的准备情况心理上 有 无 人数 24 12 百分比 66.7% 33.3%行动上 人数 22 14 百分比 61.1% 38.9% 自己认为是否懂得理财 是 否人数 21 15百分比 58.3% 41.7%

(三)对于培养中学生合理消费习惯的几点建议

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攀比,不过分追求名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消费前沿,能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各种消费信息,所以,对于社会上的新兴事物要学会辨别好坏是非,增强消费意识,提高自主消费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说得少了,浪费现象由此滋生。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好了,不能亏着孩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对孩子过分宠爱,使他们过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学生中攀比、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当小康生活向我们招手之际,当太平盛世向我们走来之时,我们更须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惟有如此,方可民族兴盛,大业有成。为此,希望学校和家长加强教育引导,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常抓,这样中学生才能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重和珍惜大人们的劳动成果、不追求奢侈、不贪图享乐的正确消费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中学生的家长应该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不要过度溺爱,严防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化,要经常作适当的引导,做好中学生合理消费的第一任老师。引导学生把零花钱存起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家庭理财。

对于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合理消费习惯,中学生所在学校也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

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和家庭教育中,理财教育是热门的话题。他们根据孩子年龄不同的特点,学校和家长按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地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理财教育。面向新世纪,我国却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人可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才和我们赛跑。如果还意识不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果不难想象。所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中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合理消费习惯的养成,才能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研究反思

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让我们不仅了解了现代中学生的小状况,并且提高了我们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为做好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经济来源、每月花费、消费内容,以及同学的一些想法和消费方式等内容。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同学们的消费理念较为合理。大部分人在消费时更注重质量和实用,并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看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学生消费也是同我国的国情相统一的。并且,同学们也同时保持着艰苦朴素、不乱花钱的优良作风,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一些问题,有些同学仍然有攀比心理,而且比较严重,这与许多因素有关,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还有,有些同学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偏重在玩乐上,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既然已经出现问题,就应该拿出积极的措施来改正。在这方面,我们希望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加强理财教育,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学生的消费问题。

在研究学习中,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收获,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在学习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我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学习态度更加严谨认真,在困难面前我么学会了坚持与忍耐,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们发现自己遇事更冷静,处事也多了一份成熟。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3篇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和状况分析

( 一) 积极的心态

1. 乐观自信

有少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对于就业持自信、乐观的心态, 这些学生多具有成熟的就业观念, 可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 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在毕业之前就已经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善于收集就业信息, 此类学生的就业一般都非常的顺利。

2. 勇于竞争

勇于竞争的学生能够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形势, 明白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他们愿意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来不断充实自己, 在学校中, 此类学生会积极参与校园实践活动, 同时, 他们也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思想。对于他们而言, 创业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他们的人生价值。此外, 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表现在不怕困难, 这类学生凭借自己的特长在就业市场中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二) 消极的心态

1. 紧张焦虑

在临近毕业时, 很多高职毕业生都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的不良心态, 在面试时, 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压力, 这主要表现在恐惧、自卑、抑郁方面。

2. 期望过高

高职院校中部分理工科毕业生往往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选择, 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也更高, 在待遇方面, 大多数的学生期望可以达到3000 元以上, 这种期望过高的心态是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的。

3. 功利心态

在我国市场经济主义的转型阶段,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经济因素放在了首位, 这也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一个表现。

4. 自卑心理

与普通高校相比, 社会上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并不高, 这就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比不上本科毕业生,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二、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心理对于就业的影响, 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疏导, 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非常重要, 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 一) 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学生的就业压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 必须要打造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师应该用热情、无私的精神来感染学生, 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与就业指导老师两个部分, 专业课教师负责对学生技能和知识的传授, 就业指导老师则负责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两类教师需要加强合作, 对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 二)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虽然有少部分高职毕业生可以对自己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无疑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顺利就业, 作为教师, 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存在的差异,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优势。同时, 教师还要做好学校的宣传, 让学生对自己的母校产生认同感, 此外, 还要注重专业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优势, 将整个专业教育活动贯穿到整个教学流程中。

( 三) 提升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作为教师和辅导员, 在毕业前, 应该指导学生尽快开展职业规划, 提升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进行主动的规划与考虑。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新生入校时, 学校方面就应该为其提供必备的就业咨询, 让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积极适应市场的发展, 确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此外, 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提升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质量,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 四) 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

心理素质的问题是影响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因素, 在学校中, 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展开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式, 让他们能够冷静、平淡的看待就业问题。此外, 学校注意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职业转换, 摆脱传统的依赖心理, 顺利的择业和就业。

三、结语

就业是高职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 是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因此, 高职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应把学生就业并能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培养目标, 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并以此对学校的教学进行调整, 从现实出发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指导, 让学生牢固树立起“依托专业技能、服务社会需要、参加市场竞争、勇于创业奋斗”的择业观念, 这必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同时, 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就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 顾艳霞, 蒋丽芬.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2]丁立群.校企合作提升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3]顾佳滨, 金剑青, 许朋汝.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2) .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4篇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上热议的焦点话题,相比较来说,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但文科专业学生缺难以寻求合适的岗位,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担忧。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专业学生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3-02

引言

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2017年将会达到795万,学生的毕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文科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职位。社会上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印象就是,可以到国企、银行等高收入行业工作,然而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急需解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学生目标定位较高,就业指导难度大。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将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并入一个系或学院,将此类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管理,并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对待,然而实际上这些专业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市场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另有一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或者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市场对口需求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此外,相比理工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定位的较高,更加趋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学生和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这就致使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毕业生中女生较多,供需矛盾突出。在我国,除了专门的财经类高校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外,多数综合类高校甚至是理工类院校,也为社会上输送大批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然而各企事业单位却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非常突出的供需矛盾,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另外,在这些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据着更高的比例,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处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担忧女性生育问题造成工作的耽误,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因而就不喜欢去录用女毕业生,这也加剧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专业市场需求分散,竞争压力大。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各企事业单位每年招聘经济管理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少,想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奔走于各类校内外招聘活动,应聘大量岗位,以提高求职命中率。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潜在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偏向招聘跟产品相关且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即使与企业招聘的职位非常对口,但也很容易求职失败。

(4)学校急速扩招,相关资源不能同步跟进,没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许多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但软件设施却难以跟进和更新,而且也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储备,甚至是外聘教师,很难做好有效的管理。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都与许多各类型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起来了各种实验室,注重与企业携手合作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大学生,但还是会受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约束,比如一些高校由于受场地的约束,像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许多专业都缺乏实用型实验室,致使学生的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更加就业的应对措施

要充分解决上述就业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高校应以从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求职技巧培训,提升整体就业质量。

(1)打造完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平台。要想实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就必须充分做好就业前期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动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措施,进行就业工作战略布置。1)调查研究与指导方案的制定。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性格、家庭背景情况,制作学生就业档案,并做出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制定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通过对往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分析,明确各专业就业目标单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制定分专业就业单位类型指南,做出切合各专业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2)制度建设。在院级单位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组成以院长为首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系主任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系级就业规划指导小组,以辅导员为组长、兼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年级就业行动指导小组,以班长为组长,班级干部为成员的班级就业互助小组,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发布到位、组织执行到位。3)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高校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从大三学年开始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及规划能力,开展系列职业指导主题教育,通过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心理讲座等措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大三暑期,指导学生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深入企业上岗实习,使同学们加深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识,为毕业班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抓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环节,注重过程控制。根据经管专业市场需求分散,就?I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阶段过程控制策略:一方面把握最佳招聘时机,另一方面在大四抓住不同阶段招聘重点开展工作。1)指导学生采取分阶段的具体求职策略。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周期长的特点,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大四上学期,初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招聘会,积累求职经验,遇到适合的岗位尽快签约;中期守住校内招聘机会,积极沟通来校招聘企业,积极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提高中签率。下学期指导学生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足够的招聘信息,制定符合实际的求职标准,有选择的应聘适合的岗位,提高求职成功率;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的学生,指导其广撒网、多应聘,先就业再择业。2)依托校内招聘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高校要主动联系单位到校招聘并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到中西部等人才短缺的地区就业,同时拓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合作,邀请各类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聘,积极推荐学生前往实习,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3)响应政府实施的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针对党和国家政府近期出台了多项面向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自愿服务西部等的优惠政策,收集相关招考信息向学生发布,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技巧培训系列讲座,让学生有充分把握备考应聘,提高成功几率。

(3)发挥学生求职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从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力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并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个性差异化的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1)通过有效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界信息,例如一些重点高校的就业网、著名的求职招聘网站、各级政府人才信息网上的信息以及学院老师、校友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辅导员应通过筛选整理,定期通过信息渠道向学生发布,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指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质量与真伪、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就业信息。2)加强求职前与求职过程中的专门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邀请人力资源的专业老师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的制作的简历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招聘时不同的考核考试方法。收集各类企业的招聘考试资料、笔试面试常见题型,分类集中起来向学生发布,使学生在每次求职应聘前做到胸中有数。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班级求职互助小组帮带作用,引导同学间开展求职心得交流。少数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懒散、找工作不积极,一些同学频繁碰壁,丧失了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要跟学生谈话鼓劲,帮助其认清形势,还要督促其勤跑招聘会,以积极的心态应聘,并动员已就业学生到招聘会上积极推荐班级同学,让拥有笔试或面试经验的同学介绍经验,共同提高求职能力。4)掌握每个学生特点,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跟踪学生就业状况,加强对学生的个案辅导,做到对学生情况有数,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工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计划,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有一定家庭条件的学生,及时跟家长联系,利用家庭资源寻找工作;对于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并在招聘会上有针对性地向适合的单位推荐。

(4)教学相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育优秀的经管类人才应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与应用性,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因此施教,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强调课程的多样化与应用化,注重课程的国际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经济发展特点、校内资源特点、经管类专业特点以及培养个体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凸显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要积极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合作培训。2)寓教于乐,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就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比如可以把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强调规范性,如在备课、板??、语言使用等方面,又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师生互动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与学生在课外进行沟通,解答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和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问题。

结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巨大需求下,高等院校应坚持加大对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优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多种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协同创新,持续探索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新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施福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49-50.[2] 胡娇,胡艳秋.文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8):69-71.[3] 张金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4):113-115.[4] 肖红艳.湖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9).[5] 裴九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26):171-173.作者简介

口腔工艺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5篇

一、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口腔工艺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从事口腔工艺工作

通过对我校2007-2009年期间能追踪到的78名口腔工艺专业毕业的毕业生进行随访, 我们发现这些口腔工艺专业的毕业生中很少有人在从事口腔工艺工作。只有11名, 14.1%的人员在从事口腔工艺工作;其中38人, 48.7%的人员在从事口腔医学工作;其中8人, 10.3%的人员在继续进行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 为从事口腔医学工作做准备;其余21人, 26.9%的人员从事了与口腔无关的其他行业。在从事其他行业的21人中, 有7人是在口腔义齿加工厂从事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口腔技工相关工作后, 离开了口腔义齿加工厂进入其他行业。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尽管我们有大量的口腔工艺毕业生, 但是只有少部分的人员从事口腔技工的工作。这个结果不能令人满意的。而超过半数的口腔工艺专业毕业生却在进行或将要进行口腔医疗工作, 这是很让人吃惊的。

二、造成口腔工艺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学生就业相对困难

尽管现在国内建立了众多的口腔义齿加工厂, 加工厂也急需大量的口腔技工。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绝大部分大型的、高质量的口腔义齿加工厂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全国性大城市, 而在省会级城市口腔义齿加工厂数量下降的幅度就很大, 在地级城市口腔义齿加工厂就很少了。在更低级别的城市基本上没有正规的口腔义齿加工厂。因此尽管有大量赋闲在家的的口腔工艺专业毕业生, 但是他们在家乡并不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即使在本地有一些口腔义齿加工厂, 但是由于规模小, 能容纳的毕业生数量有限, 仍然使大量的口腔工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本专业的工作。而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尽管存在大量规模大、质量高的口腔义齿加工产, 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口腔技工, 有些口腔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又不想离开父母求职, 从而导致了一些地区供不应求, 一些地区供大于求的局面。

2.学生及家长思想意识的改变还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

尽管口腔技工行业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了, 但是口腔技工加工厂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还没有被大众所认可。口腔技工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行业。同时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向往相对轻松的白领工作, 对从事口腔技工的意愿不是很强。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这种心态在被调查的学生和家长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种心态造成了很多口腔工艺专业毕业的学生却从事了口腔医生的工作。很多学生在明知自己不能参加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情况下仍然想从事口腔医生的工作, 从而造成很多口腔技工专业毕业生在一些口腔门诊长时间进行临床实习, 却不能很好就业的情况。或者一些毕业生为了将来能参加口腔执业医师考试, 继续进行提高学历的学习。而另外一些学生则选择了经商等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

3.口腔义齿加工厂用工不正规

现在绝大部分的口腔义齿加工厂都是私营加工厂, 一些小型的义齿加工厂用工非常不正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从义齿加工厂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工作时间长、休息日少, 还有就是工作单位没有给上各种保险, 感觉生活没有保障, 从而离开了义齿加工厂, 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很多加工厂没有给工作人员按期缴纳各种应该缴纳的保险费用, 工资很低, 有的加工厂给技工的工资甚至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并且要经常加班, 加班没有加班费, 有时还要占用休息时间加班。这些情况造成了一些口腔技工离职后改行。

三、如何解决现存的这些状况

1.因势利导, 促进口腔义齿加工厂的均衡发展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口腔义齿加工厂的数量非常少, 但是这些地区并不是没有对口腔义齿加工厂的需求。在这些地区大量的义齿加工工作都被送到那些有大量义齿加工厂存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进行加工。国家应该鼓励在这些地区开设口腔义齿加工厂,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同时加强监管, 对那些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口腔义齿加工厂严肃查处, 从而保证这些地区的口腔义齿加工行业良好发展。

2.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对包括口腔技工在内的各种技工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而落后的就业观念则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尽管现在很多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接受了去各种企业进行技工工作的现实情况, 但是很多接受口腔工艺教育的学生仍然对进行口腔技工工作报有偏见。尤其是一些从事口腔医疗工作的学生家长对口腔技工行业存在偏见, 仍然期望自己的孩子能继续从事口腔医疗工作。对于这种观念我们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 去除学生和家长的偏见, 使其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

3.国家应加强对口腔义齿加工厂的监管

为了保证口腔义齿加工行业的良好发展, 各部门要加强对大量口腔义齿加工厂用工不正规的情况进行监管, 规范工资标准和休息时间, 对其缴纳各种保险的情况进行监察。对于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聘用口腔技工的口腔义齿加工厂按规定进行查处, 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口腔技工的利益。

针对现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我校毕业生进行随访调查后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口腔义齿加工行业就业难是一个相对问题, 不是绝对问题。通过改进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及家长建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提高, 是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 找到适合其发挥能力的恰当的工作场所的。

摘要:根据社会需求, 准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育是保证学生良好就业的重要前提。对口腔工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和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的稳定性。

关键词:社会需求,口腔工艺,就业

参考文献

[1]魏守华, 韩晨霞.城市等级与服务业发展——基于份额偏离分析法[J].产业经济研究, 2010, (4) :32-39.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6篇

根据大学生创业网中国大学生历年毕业生人数统计数据显示,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3万,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0万, 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1]。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 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 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 “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还有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3]。

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甚至倒闭, 据新华网报道, 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 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 很多企业招聘岗位锐减, 甚至开始裁员减压, 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2 大学生对自身专业及就业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除了发展过程中, 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外, 导致学生就业形势堪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毕业生在就业时,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诚信问题日益突显;二是随着扩招, 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三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定位偏颇,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适当定位角色。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 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 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的工程师, 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截止到2010年, 人才缺口预计已达千万[4]。

大学生就业问题毋庸置疑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否已经有正确的认识, 是否了解自己所处行业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 并且在提前大学期间积极做好准备, 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本文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关于在校工科学生对自身专业及就业认知状况》, 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86份, 调查结果如下。

针对大二学生调查问卷为代表, 进行统计。虽然已经在大学中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 但是29.4%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几乎没有了解, 44.1%学生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只是一般了解, 而只有20.5%学生表示对于自己所学专业较为了解。众所周知, 高校课程设置一般是低年级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 而高年级才开始大量涉及专业课学习, 所以导致大二年级的学生仍然对于自身专业情况不明, 迷茫。

由于了解专业不够, 大二学生只有56%左右的同学能明确表达自己是否适合本专业的学习。其中38.4%学生认为自己适合目前的专业学习, 17.5%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适合, 而44.1%认为目前并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目前专业的学习。同时近50%的学生都想过转专业学习。尽管大部分学生了解专业不深, 同时近一半的同学有过转专业的想法, 但却仍然认可大学学习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17.5%认为学习的专业是非常有用的, 70%同学认为学习的专业有一定的作用, 而觉得学习的专业没有作用和不清楚其作用的同学分别占4.5%和8%。

近年来, 高校对于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不断加大, 同时对于学生就业指导的观念亦开始转变, 由前些年的只针对高年级甚至毕业生才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或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转变为引导学生从进入大学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学习制定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由简单完成就业, 走上工作岗位, 转变为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二调查群体中, 20.5%学生表示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 60%学生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过初略的想法, 只有19.5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甚至不曾考虑过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只有1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职业规划, 并且坚定的在实施。16.5%表示自己有职业规划, 但是却没有实施。44.5%的学生表示正在规划中, 而22%的学生表示从未考虑或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由此也可以看出,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关于就业担心的问题中, 14%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 51%学生担心薪资太低, 19.5%学生担心专业不对口, 仅15.5%的学生表示就业没有什么可担心的。80%以上的同学对于毕业后薪资待遇期望集中在3000~4000元。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开始理智和客观。对于就业的影响因素, 学生认为根据重要程度依次是个人素质, 工作经历, 学历, 大学成绩, 英语和计算机能力, 最后是职业能力证书。对于就业中个人素质的重要性问题上, 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个人素质是诚实, 责任心强;排在第二位的个人素质是能够吃苦耐劳, 而勇于创新也成为学生认可的排名第三位的个人素质。

而纵观在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 对专业的满意度也逐年升高, 大一学生对于专业的满意度是60.9%, 大二学生是66.7%, 而大三学生则是高达77%。同时自身主动去关注专业, 了解专业发展动态的学生比例也在上涨, 由大一学生70.3%, 增长到大二85%, 大三83.3%.同时也可以看出, 大二年级是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和认可专业, 规划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

对于三个年级同学就毕业发展方向的问题来说, 大一62.5%学生表示继续会从事本专业, 大二71.7%, 大三78.8%。大一学生中有23.4%表示不清楚自己毕业的发展方向, 毕业时再说。大二学生中仅有3.3%, 而大三学生中没有学生表示自己还不清楚自己毕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在升高, 同时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越发明确。

3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校和大学生都在不断转变观念,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佼佼者”的情结, 树立平凡的就业观。除了课堂专业学习外, 应主动去关注和学习专业,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同时学校应该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社会需求更加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 增加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加强学生个人素养, 专业素养, 职业规划素养的培养。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EB/OL].大学生创业网

[2]严峻就业形势下的新机遇[EB/OL].中国教育在线.

[3]2011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EB/OL].中新网.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7篇

一、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

根据调查,2007年甘肃省 体育专业 报考人数 已达4878人,比2006年增加了769人,增长率为18.7%。在就业率逐年下降 的同时,报考人数 仍以百分 之十几上升,形势严峻。根据甘肃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指导服务中心提供的信息,甘肃省2007年师范类毕 业生初次 就业率为63.58%,而体育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为39.6%。在所有的专业中,体育专业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一,特别是部分体育类专科学生,就业率仅为23.4%。据有关资料显示,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在50%-30%之间为困难,在50%-70%之间为基本正常,但有一定的压力,在70%以上为正常。就业率下降,报考人数上升,在教育系统中就业的人数占大多数,就业渠道单一。因此,有必要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社会因素,加上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倾向、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问题,甘肃省体育专业82%的学生选择回考生生源地就业,7%的学生选择去外省就业,6%的学生选择考研,只有3%的学生选择创业或到各类企业就业。缺乏自主创业,就业渠道单一,观念陈旧、传统意识很深,更加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学生没有主动争做社会的主人,没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就业观念。学校对毕业生缺乏理想教育和现行政策教育,部分学校甚至在这方面的教育是个空白。甘肃省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程度相对落后,经济条件差,所以部分学生基础课成绩一直欠佳,正是这些欠佳的学生选择了体育专业考试。通过对陇东学院体育课的随堂调查,70%的学生只是为了考进大学而在高考时选择体育专业,在进入大学后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这说明学生在选择自己职业的道路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存在盲目性。整个甘肃省体育专业考生需要240—300分左右的文化课 分数就可 以被录取,整体文化 素质较差,这一事实已影响到体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最后就业时出现困难。另外,教师综合素质已成为制约甘肃省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甘肃省大多数体育专业院校正处于专科升为本科的过渡时期,教师的知识结构大多是过去狭窄的专业模式下形成的,再加上国家对体育教育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并不相同,教学计划管理仍然处在专科培养目标向本科培养目标的过渡阶段。统一计划、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下,以考试成绩为最终评价的运作下,不但扼杀了现代教育难以启发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而且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用人单位、企业的要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三、加强就业指导

1.强调专业结构调整

打破我省体育院校专选课3大球、田径、武术、体操的垄断性,开设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等专选课。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基础上,开设社会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我省社区体育将在未来几年有很大的发展,这将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样,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甘肃体育特有的文化健身底蕴及价值。在符合我省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减少体育专业学生的招生规模,进行学校自身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的大力改革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创新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我省体育院校可以相互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结构 模式,或者与其他省体育院校建立培养模式。如“3+1+2”培养结构模式,即3年的本科教育 +1年的社会实践+2年的硕士培养。可将在本科阶段品学兼优的学生按一定的名额比例送到更高一层的体育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

3.强化学生素质的综合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用人单位对聘用的体育教师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我省体育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上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术技能,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方法。使学生综合能力 得以最大的发挥,而且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养方法,使我省体育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摘要:如何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已成为各高校的重点问题。为此,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逻辑归纳、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省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8篇

然而现实状况却是一方面是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行业对外贸类人才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是大量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艰难。对于这种高需求与难就业并存的矛盾情形, 笔者试图通过对苏南地区高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 找到问题的症结。

一、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苏南地区高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 外贸人才流失严重

首先, 由于我国进出口行业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企业用人机制尚不完善, 加之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明显倾向于买方主导, 导致企业出现“人才高消费”的情况。对于一些国贸应届本科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岗位, 用人企业一定要求更高的学历或是工作经验, 这些应征者往往要求更高的薪金待遇甚至漫天要价, 而企业本着人才至上的原则往往听之任之,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也恶化了本科类国贸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二) 企业保障制度不完善

企业在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外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之一。目前企业普遍只注重工资薪金而忽视了诸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 毕业生在企业中缺乏稳定感极易导致信心的丧失和工作热情的缺失, 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员工士气;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重使用而轻培训, 员工缺乏提升自我水平的机会, 不仅不利于员工素质的持续提升, 也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许多毕业生考虑到以上情况, 不愿意选择相应的工作岗位, 甚至有机会也选择放弃, 直接导致企业人才供给的缺口。

(三) 国贸类毕业生预期偏高

首先, 国贸类毕业生的预期偏高。较高的预期不仅表现在对工资薪金的要求上, 也表现在对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时间的要求上。在我们的调查中, 国贸类毕业生对薪金的要求渐归于理性, 近80%的毕业生选择2000-3000元, 15%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1000-2000或是没有最低限制。但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时间以及工作的前途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工作地点的问题上, 尽管目前国家出台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发展, 但依然有60%的学生选择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 选择中西部地区或是乡镇基层的不到10%。。并且, 调查显示:女毕业生不论是在对薪金的要求上还是对工作地点的要求上都比男毕业生苛刻,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女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7%左右的现实情况, 加上国贸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本专业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要比男生更加艰巨。

(四) 专业认同感不强

国贸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在调查中只有40%左右的本专业学生会把外贸类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顺位职业选择, 35%和2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较低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本专业专业知识掌握的欠缺, 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探究。缺少专业核心竞争力使得毕业生毫无专业优势可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国贸类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一样, 都将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投入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去, 如果此时仍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去寻找工作, 必然会遇到种种挫折。

(五) 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合

另外, 随着中国逐渐跻身于世界发展的前列, 世界范围的激烈经济竞争使得从事国贸类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完善的外贸类知识, 而且要熟悉英语商务谈判、微机处理、国际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按照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 应届国贸类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合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的艰难。

二、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高校的培养制度来看:

首先, 国贸专业设置门槛较低, 导致许多高校盲目增设, 渐渐呈现出一种泛滥的趋势, 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有开设国贸专业的必备条件, 例如相应的师资力量、经典教材及硬件设施的支持等。低标准设置的专业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而这类毕业生的能力同样也很难取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其次, 专业设置的“市场化”与教学内容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突出。经济部门划分的日益细化, 使得高校的贸易专业数量设置也进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 如一些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国贸、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新兴专业。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没有随之进行有效地变革, 而是依然沿袭老的教材、老的理论和老的教学方式。显然这种“老黄瓜刷绿漆”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必然满足不了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再次,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大学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型人才, 这就会导致一个极端:什么都学, 却又什么都不精。从目前国贸类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来看, 国贸大学生在一些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却因课时等原因, 对真正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学科一知半解。同时, 国贸类专业非常注重实际操作,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 来了解进出口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但鉴于学生人数众多、学校硬件条件有限、课程设置等原因, 国贸专业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实践, 由此严重限制了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扩展。

从社会整体经济结构及配套措施来看:

首先, 国贸类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难, 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 根本上则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结构所导致的。由最新的三大产业结构数据得知, 我国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11.3%、48.6%和40.1%, 可见第二产业的比重依然相对领先, 以至于现今的中国只能成为世界“工厂”, 而非世界“办公室”、“研究室”, 同时也就导致了中国生产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需求旺盛, 而真正拥有专业知识的白领阶层却面临着就业瓶颈。

其次, 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地区受限。一方面,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大量大学生流向了东部、南部的发达地区, 使该地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 由于人才的缺乏, 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日益拉大。尽管目前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前往中西部地区发展, 但依然存在许多隐性的问题, 例如目前的优惠政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局限, 很多大学生最终难以享受到真正的优惠;而且这种“志愿者式的支援”很难使大学生真正扎根到中西部, 最后就业压力又会重回发达地区, 可见这项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 社会上对于大学生一些刻意的污蔑、丑化, 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形象及就业环境的无形黑手。

三、加强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针对目前国贸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首先, 对于企业而言, 应该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方面, 建立“人尽其用”的用人观念, 不仅仅以学历论人, 以经验论人, 而是要看毕业生是否真正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 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 使毕业生能力得到提高, 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 完善企业的保障制度, 使毕业生真正愿意在企业中扎根, 这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 对于国贸专业学生而言, 除了要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和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以外, 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从而符合国贸类从业人员的各项要求。

再次, 在学校方面, 要使专业设置真正地面向市场, 而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名称上, 要对专业进行彻底的变革, 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有所侧重, 比如采取增加专业课时等方法, 从而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 加强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 使国贸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专业的实践活动中。

最后, 在社会宏观角度, 应该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变。政府除了继续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工作的政策, 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 还应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落实的力度, 使大学毕业生真正的扎根中西部, 为中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剧烈的波动, 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基于对苏南地区近百家外贸及金融类企业和江苏五所211重点高校国贸类大学生的调查, 将从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建议来展开分析。

关键词:国贸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1]孙瑞华.国贸专业人才“两难”现象的原因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13) .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第9篇

一、民初女学生的教育状况

1.女学生主要来源于家境较好的家庭。民国新学制下女子教育的合法化,仅仅只为女性和男性在受教育权利上的平等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在理论上确实具有可能性,却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在现实中难以真正实现平等。民初学校的女学生主要来源于家境较好的家庭,尤其是来源于上层社会家庭中的子女。 晚清时期,不少外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积极创办女子学校,这个时期,由于中国上层人士的“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早期教会女子学校中很少有上层社会家庭中的女性,而是以穷苦人家的女孩子为主。到了民初,中国上层人士的观念意识获得了极大的改变。无论是教会女子学校,还是官办、民办学校的女学生,均来自包括上层社会家庭在内的家境较好家庭,比如官员女儿、富家千金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自主举办的女子学校,在刚开始招生之后就以大家闺秀作为主要的学生来源,大有“贵族女学”的意味。1920年代,许多学校的女生主要来自政界、商界、教育界。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文学精英,比如袁昌英、冰心、陈衡哲等人均来自书香门第或者官绅家庭,至少有着较好的家境,均曾经在民国初期著名的女子学校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

2.教会女子学校在女子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近代历史上女子教育的先河,就是由教会女子学校开创的,在教会女校的影响下,促使国人的教育思想得到更新发展,促使女子进入到学校接受教育成为一种可能,教会女子学校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具有开创之功。19世纪末期的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中部、西部、东北、西南地区非常稀少,仅有的一些学校也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但是,民国初期,教会女子学校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的10多个主要省会城市均有西方来华教士创办了女子学校,同时甚至在较为边远的某些县市地区也设置了女子学校。教会女子学校较为发达的江苏省、热河省、福建省三个省,仅天主教女子小学就有190多所,共有教内女生1万多人。其中,江苏省的天主教女子小学就有70多所,教内女生共有4245人[1]382。教会女子学校的创办要比中国自主创办女子学校早20—30年的时间,教会女子学校对推进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具有开创之功,且教会女子学校中的女生人数要比中国自办学校中的女生还要多。

3.国人自办女子教育获得长足发展。1907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了女子师范、女子小学的相关教育制度,这就等于“追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地位,自此之后在中国各类群体中多了“女学生”这一特别的称谓,但必须男女分校,且其他的限制较多。1912年1月,在孙中山等人的积极倡导下,颁行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确定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原则,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以教育法规的方式明确了男女同校的合法地位。后来,随着《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基本上通过政府法令的方式废除了男女两性在教育权利上的差异, 建立了不分性别的单轨学制。解决了女子教育合法性问题之后, 国人自办教育中的女子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民初,女子中学虽然较少,却跨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重要历史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官办女子中学有9所,共有女生622人。民初我国女子教育的长足发展,以及该时期金陵女子大学等教会女子大学的办学,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人自主创办女子大学的热情。

4.女子留学教育逐步兴起。民初时期,我国女子留学教育逐步兴起,成为中国近代女子接受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随着民初时期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逐步发展,我国国内举办了不少女子中学、女子小学、女子师范、女子大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女子学校。随着西方教育思潮逐步涌入我国,民初曾经出现了到美国留学的热潮,留美女学生逐年增多,1912年有4名女生留学美国,1913年增加到14名,而到1920年则共有47名女生留学美国[2]75。这些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女性通常有着较好的素养,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能力,英语较好,而且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后来归国的许多女留学生成为优秀的职业女性。1911年4月成立的清华学堂,于民国初期将其校名更改为清华学校,成为我国近代留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校于1914年开始招收9名女生,9名女生从清华学校毕业后有5人到美国留学。除了通过清华学校的学习而参加考试到美国留学外, 明初的教育部和各省市也会选派一些女生到国外留学,比如, 1916年各省市共选派43名女生到美国留学。五四运动时期,兴起了到法国留学的热潮,共有40多名女生到法国留学,其中不少女生还是通过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3]143。

二、民初女学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

1.教育观念的嬗变。民初女学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女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民初,有不少人提出了“女国民教育”思想,认为女性承担相夫教子的重任,应对女子开展教育,但此种思想主张的目的在于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随着民初女学生教育的发展,加之《妇女杂志》、《民国日报》等不少报刊宣扬妇女解放,女学生的思想逐步获得解放,更多的女性参与到了学校教育中来,甚至不满足于此,还勇敢地漂洋过海到国外留学深造,产生了像冰心、吴贻芳、陈衡哲等许多至今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女文化名人。新文化运动之后,在学校接受过教育的新知识女性已经不满足于男女同校,而是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推进女子教育改革,寻求男女完全平等的教育。除了女学生接受教育之后逐步产生教育观念上的嬗变之外,鲁迅等民初进步人士对女子教育的论述、倡导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促进了女子教育思想的更新、进步,对最终解决妇女问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鲁迅就专门针对“寡妇主义”教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认为民初女子教育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所面临的阻力还很大,认为还是没有脱离旧式教育,鲁迅的批判对促进人们女子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姻观念的嬗变。在传统观念中,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被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无须接受学校教育。而在婚姻上,女性也无自主选择权,封建时代的女性,只有听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法律将其确认为合法婚姻的前提,而此种缺乏感情的婚姻,导致许多家庭悲剧的产生,泯灭了妇女的人性。民初,女性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传统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等婚姻制度、婚姻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华民国明确的一夫一妻制度,准许男女双方离婚,加速了传统婚姻制度的解体,促进了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学校教育,促进了民初女性整体思想素质的提高。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不少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女性勇敢地争取婚姻自由、婚姻自主。1919年,湖南的女学生赵五贞反抗自己的父母包办婚姻, 最终选择了自杀,在社会舆论上引起了对婚姻的大讨论,促进了不少女性婚姻观念的嬗变。随着女学的逐步发展,新女性不仅追求婚姻自由、婚姻自主,有的女性还大胆地选择了独身,而且其人数逐步增多,由此可见女性婚姻观念的嬗变是极其显著的。

3.职业观念的嬗变。民初女学生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教育观念、婚姻观念的嬗变,还带来了女性职业观念的嬗变。中国近代的女子教育和妇女解放事业之间是密切关联的,随着女学的发展,更多的女学生们积极投身到女性解放的事业之中。这些知识女性们认为,只有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后,才能真正实现人身、思想的解放,才能真正在社会上拥有和男性同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辛亥革命之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社会的变革促使更多的女学生产生了职业观念上的嬗变,促成了新的职业观念。新文化运动期间,不少女性试图从经济上的独立来实现女性在其他方面的独立,逐步兴起了女性就业变革的思潮,女性的职业观念获得了极大的深化,确实也有更多的职业女性通过职业和经济上的独立来实现了自身的解放。除此之外,因为受到国内新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宣扬实业救国、男女平等的主张, 部分女学生们认为必须通过兴办实业来实现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1913年,有人提出了“储备人才,曰在学堂;经验贸易,曰在公司” 的主张,认为应该将职业需求和女学生的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此可见,民初时期人们对女性职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摘要:民初女学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女学生群体及其他相关人员教育观念、婚姻观念、职业观念的嬗变。该时期的女学生主要来源于家境较好的家庭,教会女子学校在女子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人自办女子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女子留学教育逐步兴起。

上一篇:班主任的能力下一篇:信息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