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价值范文

2024-05-06

办学价值范文(精选4篇)

办学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办学,价值体系,实践

办学价值体系是指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影响以及引领下, 从教育实践之中提炼教学思想的火花, 并且实践办学理念、凸显办学特色、打造学生自身独有的学校文化。神山三小是具有着地域特色的一个田园小学, 本身以“绿萝文化、守望教育”为办学理念,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办学以及教学实践, 探讨了神山三小的办学价值体系, 希望对相关的工作者有所借鉴意义。

学校树立了“守护童性, 静待花开”的办学理念是基于了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 职责:作为校长, 首先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职责, 实施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 应该做到特色教学, 守护学生的童性, 顺应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 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应该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接班人。所以办学理念的内涵便是培养学生坚韧善良的品性, 为幸福人生奠基, 在学生能够保持健康成长的情况下, 希望学生能够成才,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 传承:神山三小传承当地既有的办学理念, 适应当地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 办学的目标便是为了能够办一所让孩子能够幸福成长的田园学校。为了能够实践上述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目标设立了育人方面的理念以及学校方面的风气与内涵。

总而言之, 学校文化是绿萝文化, 从而凸显守望教育——守望健康、守望成长, 守望成才。秉承着“守护童性, 静候花开”的办学理念, 实践办学目标——办一所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田园学校;确立育人理念与育人目标:呵护童心, 以情动人;培养具有绿萝精神的阳光少年, 我们的精神口号是互敬互爱, 永不言败。

一、创建和谐校园, 营造独特校园文化

在学校管理实践之中, 实践了校训所规定的健康、乐观、互助以及宽容, 这是学校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的基础;校风是淳朴和谐, 拼搏进取, 这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目标。学校的校园文化构建中, 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并且大力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加强德育管理, 从而建设起宽松、协调、体恤以及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比如, 学校开展学生“每日诵读弟子规”活动, 要求学生每日诵读弟子规并为父母每天做一件孝顺的事情, 并且尽心记录。使得学生能够从家庭之中学习到互助以及爱, 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 守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实践“兼容并举, 合作共赢”的管理理念

学校实践办学理念的“守护童性, 静待花开”, 便从小处着手——加强班级管理, 使得学生能够有着良好的素养。引导学生争创“行为规范班”, 评选“日常行为规范优秀学员”, 重视班级的日常管理, 使得学生能够从小处做好, 从而实践“甘于奉献, 知人善教”。注重由班级构成的环境育人的功能, 力图把校园打造成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园、乐园与花园, 使得学生能够快乐成长。

三、实践“甘于奉献, 知人善教”的教风

实践办学理念,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核心工程, 一个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甘于奉献, 知人善教”的教风。需要教师自我加强文化素养, 提升专业技能, 使得教师的德行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 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 需要加大教师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事业意识。教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 教学能力应该根据学生的独特性, 进行独特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做好“激发童趣, 顺势而为”的教学理念

小学教学对象有着自身的特点, 此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无忧无虑, 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秉承着“激发童趣, 顺势而为”的理念。打造具有着田园特色的课程体系,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的学生的学习不是任务也不是负担, 而是幸福学习。

结语:神山三小始终贯彻着“守护童性, 静候花开”的办学理念, 在“办一所让孩子幸福成长的田园学校”的办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了办学质量。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学校领导和教师增进着对教育真义的理解, 增进着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领悟, 增进和提升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实践境界。我们将在朴实中孕育着美丽的风韵, 平实中折射出高远的意境, 打造神山三小特有的绿萝文化, 做到永不言败。

参考文献

[1]王连福.小学道德课程校本教材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来自“与他人关系”领域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赵颖霞.《开明国语课本》中的小学语文教育[J].语文建设, 2014, (5) :62-65.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5.018.

[3]武丽志, 吴甜甜.教师远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4, (5) :91-101.DOI:10.3969/j.issn.1007-2179, 2014, 05, 012.

办学价值 第2篇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经20年坚守、演进,本校“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文化价值追寻工作在注重“用文化引领”、努力“以行动影响”、立志“求问题解决”中不断迈入应有境界。其过程所紧扣的核心要素及关键环节为:

(一)积极倡导“文化立校”

1.准确理解三个概念。第一,“做好方寸之中的蕴才‘真文化”,是本校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中既传统又现实的主题。第二,相对于社会,学校是方寸之地;相对于人生,小学六年期是方寸之时。求“真”,是核心,是路径;蕴“才”,是标杆,是目的。第三,求“真”蕴“才”,是对教育本源的追溯,对教育规律的顺应,对教育生态的回归,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具体指向于对培育带有“高雅(不庸俗)、本真(不虚浮)、大气(不狭隘)”校本烙印的苑小师生团队的珍视与负责。

2.系统演绎三项科目。第一,做好“真切”的物质文化。按需规划,争取支持。以师生合力,持续营造、守护全校的处处美景。凡应剔除的,尽快剔除;应整修的,尽快整修;应更新的,尽快更新;应充实的,尽快充实……务求让目之所及的物质文化能使师生真正感到赏心悦目、美意丛生。第二,做好“真诚”的精神文化。信守以人文本、讲究人文关怀。凭师生、家校的相互尊重与配合,用心构建和谐有加的人际关系和达观向上的群体风貌。凡该涵育的,继续涵育;该培植的,继续培植;该修炼的,继续修炼;该提升的,继续提升……务求让身心有感的精神文化能使师生真正体验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第三,做好“真性”的制度文化。坚持“把要求演绎成更好的制度,让制度内化为更多的自觉,靠自觉构建出更真的文化”。举全员之力,同推制度更具规范、规范更有人性、人性更显人文。凡须传承的,不断传承;须调整的,不断调整;须健全的,不断健全;须完善的,不断完善……务求让通情达理的制度文化能使师生真正品悟循章得法、神恬气顺。

(二)坚定贯彻“专业治教”

1.具体认知三个元素。第一,注重学习、研究,不断提升各自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品位。多读好书,多写感言;多作反思,多求突破……凭此学以致用,好好拥有合乎要求的造血功能和教学自觉,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第二,注重实验、操练,不断增强各自的课改意识和执教能力。带着课题,以学定教;结合课例,优教导学……凭此过硬功夫,好好体现所教学科的固有特质和鲜明风格,做有专业实力的教师。第三,注重透析、评估,不断优化各自的从教过程和实际成效。根据要求,严以律己;对照标准,用心践行……凭此拾级向上,好好印证教学工作的低耗高效和准则法门,做有专业精、气、神的教师。

2.努力实践三项要务。第一,“专业治教”,重在敬畏课程、落实课标。自觉满足教学“七认真”及校本化的“六心自律·六力自励”等要求,努力实现各自专业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即能使自身所教不断做到“人有一技之长,我有独门绝活;人求‘水落石出,我求‘水涨船高”。第二,“专业治教”,贵在吃透教材、尊重学生。即能以不断累积的教学心得和经验、教学水平和才能,坚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并激发起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兴趣及自信,以货真价实的业绩充分显示自身从教的意义和价值。第三,“专业治教”,必须甘于“作茧自缚”,善于“破壳而出”,成于“化蝶飞舞”。即能靠日常教学中的刻苦、勤奋加持之以恒,在自己有可能存在的教学“怪圈”或教学“雾霾”中尽快找到有效的通道和出路,去更好地构建目标、掌控内容、演绎过程、实施多元评价、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继而尽享自身教学的得心应手,并赢得公众广泛而持久的赞誉。

(三)全面保障“人文育人”

1.时刻站稳三个基点。第一,深切理解家长的心愿和期待。坚持以“敬业爱岗、诚信友善”等为师之道,关切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认真遵守校方的规矩和纪律。坚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自觉作为,促成每位学生在种种正能量的激励、熏陶下每天进步一点点。第三,经久展示自身的德性和才华。坚持以“立己达人、美美与共”的优秀业绩,保障每位学生发展得更加主动、活泼、扎实、健康,更有潜质和后劲。

2.始终把持三项指标。第一,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各自的育人意识及表现必须以“爱”为前提,并靠行动投注到位。不管学生将来如何,都能使他们依然记得:有位父母般的老师曾经让他感受过许多温暖。第二,不断修炼自身优雅。比如:面对学生,会时常露出微笑;发现学生有点滴进步和长处,能马上为之竖起大拇指……包括平时能走上前帮学生戴正红领巾,会弯下腰捡掉地上的一张小纸……以此必须而又无需经意的一切,随时为学生释放出种种可以师法、效仿的健康心态和高尚人格,力求让自己更好地成为学生心仪的审美对象及精神偶像。第三,不断接受成效检验。育人情况的分类分层满意率检测及专题考核、综合评估、结果兑现等,必须以学生“言行显高雅、做人显本真、求学显大气”的事实长进情况及公众的意见反馈作为关键依据。由此所及的各项工作,包括平时的志愿服务工作,大量第一手育人个案、故事和“作品”的生成、采集、汇总、鉴定等工作都得日进有功。

针对以上要素及环节的具体方法为:第一,对整体价值进行定性描述。注重以人文的理念,借助各种质性手段及前后对比方式得出客观结论。第二,对重点工作组织专项考核。更多采用“问题解决方式”评价策略,针对关键的阻碍因素,以相关现象是否得到克服、有关不足是否得以弥补作为重要的考核及评价指标。第三,对具体事项实施量化推进。凭借必要、合理的量化措施,促使坚守、追寻的文化价值能在物质层面上令人注目、精神层面上耐人寻味、整体层面上引人入胜。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endprint

伴随着过程的坚守与演进,本校基本厘清了“文化、文明、人文”的相关定义及联系,较好促成了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方式与状态、动机与效果、条件与潜能等各组关系的和谐平衡,并从中构成逻辑,找到恰当表达,又经自在转换实现了应有价值。

“求真、蕴才”的文化脉络初步形成。全校师资水平及育人业绩不断增进。整个管理层的人文理念及实际作为日趋到位。注重以文化立场审视现实、坚持以文化方式推进办学的多方共识及合力显著达成。因注重“方寸之中、求真蕴才”,坚持“以学定教、优教导学”,全体教师都能“不只顾冷冰冰的‘分,更关切活生生的‘人”。历年在编教师中,累计已有27人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副高),其中1人被评聘为正高级教师;3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46人被评为吴中区或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1位行政骨干被调任吴中区教育系统小学一把手校长、幼儿园一把手园长,以及局基教科科长、副局长等。全体学生普遍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健康活泼,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文化素养、学习潜能等总体情况得到公认。学校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全国现代学校联盟首批加盟学校,累计获苏州市级及以上综合荣誉60余项次。全员信奉并秉持“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始终将“以人文的学校、人文的教师,共同实施人文的教育”办学主题及“方寸之中、求真蕴才”文化价值的追寻工作,着力聚焦于“做真人——诚实、勤奋、坚持;求真学——互动、探究、释疑;成真才——高雅、本真、大气”三大、九组核心指标上,并随之构建运作体系,不断产出系统实绩。“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优质公平”等办学文化价值所应展示的现场实景均可成为其有效佐证。有精、气、神,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的相关现场及作出的辐射、示范在业界广泛留有口碑、引起反响、赢得尊重。

三、效果与反思

以上所有,仅为阶段性成效。只要办学不止,本校“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就一刻也不能偏向,一刻也不能停歇。既已尝到“方寸之中、求真蕴才”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的甜头,就得依循原有轨迹、保障持续前行。期间必须切记:同样的食材,用高压锅蒸、用紫砂锅炖,所做出的味道不可能没有区别。如何冷静有序、积极有效进一步推行此工作,有待于本校深入探索。已取得的进展及绩效,既是前阶段行动的实证,也是下阶段运作的基础和牵引。本校理应注重传承、不断创新,立志将“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尽可能做好整体、做向极致,而绝不能以“本末倒置、表里不一”的投机、截胡去逗己一乐、博人一笑。

本校“方寸之中,求真蕴才”的办学文化价值追寻工作不可能挑战既有建制,但可提出改善的方向,包括切实解决师资配备的结构性矛盾、严控生均班容量不再突破规定上限等。若能在这些方面如愿以偿,方寸之地的“苑小”定会有更多心思,方寸之时的教师定会有更多精力去求好真、蕴好才。

(高本大,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215100)

高等教育分类办学的多元价值分析 第3篇

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办学者对学校性质及目的的总体认识, 它不仅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而且体现在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治学方略和发展战略等方面, 是高等学校在较长时期内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根本追求。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确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举办者的理想和办学出发点、办学者的理念和策略、社会的愿望和期待、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政府的要求和政策导向等都会对学校的办学目标产生影响。但是, 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社会需求与自身办学条件的内在统一, 社会需求是每一所高等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高等学校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专门化的教育类社会机构, 社会必然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赋予特定的期望和要求, 高等学校根据这些期望和要求确定自身的职能, 主要表现为:依据社会需要制定教育目标, 依据教育规律设计教育过程, 依据社会的评价来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1]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 只有主动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才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价值和生命力。

回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 无不具有鲜明、优良的目标定位和理念, 而这些目标定位和理念的形成, 都和该大学的创办者以及在办学历史中杰出校长的作用密不可分。例如, 洪堡1809年筹建洪堡大学时就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和“学术自由”的目标定位和理念, 才使当年新建的洪堡大学能够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埃利奥特秉持“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定位和理念, 经过40年的努力, 终于使哈佛大学从一所培养牧师的小学院发展成为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范海斯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开创的“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 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蔡元培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目标定位和理念, 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梅贻琦校长提出的“所谓大学者, 非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目标和理念, 奠定了清华大学大师云集的显赫地位。[2]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教授曾经从埃利奥特身上总结出了大学校长必备的素质:“一是制定引领大学前进的愿景, 并能准确地传达;二是制定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 以渐进的方式推进, 但一旦有机会, 就要立即抓住推动快速变革;三是校长要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主动的行动上, 特别是一些战略性问题上……”[3]由此可见, 教育家和大师的治学理念对大学的办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这是高等教育办学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

二、类型和层次定位:高等教育发展的层级化价值分析

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分类, 由于各国具体国情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标准不尽相同, 有学科分类标准、职能分类标准、管理体制分类标准、培养人才层次规格分类标准, 等等。在美国, 卡内基基金会习惯按照学校的学位授予权限进行分类, 把高校划分为授予博士学位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大学或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学院、授予准学士学位学院等, 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中, 又把获得联邦政府科研资金多、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大的大学称为研究型大学;[4]德国高等学校大致分为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艺术学院与音乐学院三种类型;英国高等学校的类型一般分为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开放大学、单科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等, 对大学又分为古典经院式大学、独立学院制大学、维多利亚式大学、新大学和新新大学等;法国高等学校主要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短期技术学院和传统的教育机构, 等等。

在我国, 高等学校的分类也有很多方式。其一是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按照学科类型的分类, 其中包括文理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等类;其二是按照办学水平和国家支持力度, 分为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地方属高校等;其三是近年来部分学者根据不同高校所体现的办学职能的差别, 在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前提下, 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种类型, 或者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其四是按照学校的学位授予权限, 把高校划分为博士学位大学、硕士学位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以及高职院校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多样化、分层化的金字塔结构成为类型和层次分布的必然选择,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按照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但是, 目前大量高校盲目追求“综合化、高水平、研究型”, 办学类型层次化不够突出, 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的差别化发展不够理想, 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

首先, 盲目攀高。据笔者粗略统计, 在我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 除极少数的高校外, 基本都明确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相比之下, 全美国有全日制普通高校3595所,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36所, 仅占不到6.6%, 而研究型大学仅占不到3.5%。[5]在我国一味强调“研究型”的导向下, 不可避免地导致本科教育的边缘化, 学生也会有意识地将研究型大学作为首选目标, 最终形成一种“研究崇拜”的恶性循环。而在美国, 人们更愿意选择不是研究型大学的文理学院去就读, 因为在那里能够接受到非常优秀的本科教育, 而这些学校也不会因为自己不是研究型大学而感到耻辱, 他们有自己的评价标准。[6]其实,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应有其独特的生存发展空间与条件, 如果当资源和优势都过度向研究型大学集中, 使研究型大学对社会资源具有很高的吸附力, 大量挤压其他类大学生存空间时, 这些大学就只有等待自然消亡和主动转型的两种选择了。

其次, 盲目综合化。近年来, 高等学校都在普遍扩展学科, 大量争办新专业, 争取新学科点, 学校之间的差异逐渐消退, 涌现出大量学科门类齐全、各种层次具备、包罗万象、大而无当的“综合大学”。这些门类、层次齐全的大学由于难以照顾到各方面、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往往顾此失彼、目标分散, 领导与经营管理存在极大困难, 原有的优势和特色面临迅速被稀释的危险。[7]以教育部“大学、专门学院”的统计口径为例, 1997年到2006年, 综合大学从58所增加到了150所, 增长了近两倍。所占比例也从9.6%提高到了20.8%, 增长了一倍多。与此同时, 从1992年开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使绝大多数高校脱离了产业部门的管理, 开始了面向大众的转变, 这些传统的单科性和多科性大学开始大举进军综合化, 人才培养也几乎是清一色“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高等学校如何走特色发展之路, 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 不追求规模、不拓宽学科面、不追求学术就会排名落后, 就难以获得资源, 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 眼看着传统优势和特色学科在快速膨胀的学科中日复一日地受到削弱和稀释, 与原有的行业关系日渐淡薄。

三、大学职能定位:高等教育分类办学的社会价值分析

一所大学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多少。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 恰恰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部分高等学校仍然保持传统的小规模的精英教育, 致力于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原创性研究方面的需要, 占据着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与此同时, 地方性的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应该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致力于各种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得到快速发展, 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中坚力量。

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培养人才阶段、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阶段以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功能并存阶段。[8]以大学的三职能论来看, 虽然在表述上是相互独立的, 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大学而言, 其功能的定位更应该体现出差异性, 三者绝不能平均发展、等量定位。即使在同一职能的定位上, 也应该体现差异和区别, 绝不可盲目趋同一致。但是不是说大学的功能定位就可以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随意选择呢?显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论及大学三大职能的关系时曾经指出:“高等学校三个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先有培养人才, 再有发展科学, 再有直接为社会服务。它的重要性也跟产生的顺序一般, 产生的顺序也就是它的重要性的顺序。”[9]因此, 从宏观角度来看,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固有职能, 也是大学功能定位的必然选择, 而作为培养人才延伸的科学研究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 高等学校应该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有所取舍。高等学校的功能定位, 可以仅仅定位在培养人才上, 也可以仅仅定位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上, 也可以完整地定位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大学的微观功能定位应该有所区别。例如, 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曾在《美国的大学—————现状、经验、问题和对策》一书中指出:“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 所以, 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 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优先考虑的重点。”[10]因此,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客观上就“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做基层的实际工作”这个基本问题应有各具适切性的战略选择。当前, 处于高等教育系统两端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比较清晰, 即研究型大学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原创性研究为导向, 致力于精英人才的培养;数量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致力于各种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 对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 既不具备培养精英人才的条件和实力, 也普遍还没有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变化不定的工作市场联系起来予以考虑。许多批评者认为, 当高校毕业生进入复杂的、变化多端的工作市场时, 他们的不适应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便显露无余, 雇主、许多在校大学生以及近来的毕业生都抱怨:高等教育太狭隘, 对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缺乏了解。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决定了他们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高校的科研定位, 必须从客观的学科水平和人才水平出发, 在重点从事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选择上有所侧重。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 应该侧重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 地方高校则应该以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性科学问题为重点。当前, 我国高水平研究论文的评价标准使一些从事技术应用研究的教师感到其工作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也影响了高校在科研发展目标上的定位。如果高校不积极鼓励科研的多样性, 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办学特色定位: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价值分析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既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践乃至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

1. 突出优势和特色是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出发点

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可以使高等学校形成自然的类群差异, 具有相近特点的高校会自然成为一个类群。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高校的办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政府主导为主, 统一的管理体制虽然对加强高等教育的规范化水平、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之间同质化的倾向, 最终使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走入了被弱化或者稀释的危险境地。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的造就, 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认识, 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不断凝炼和升华。过去的传统是今天的基础, 今天的实力会成为明天的优势, 只有几代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相同的办学理念, 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 特色才会逐渐显示出强大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在师生当中产生认同和内化, 这种由内而外的特色, 才彰显其强大和持久的生命力。而这种特色就是高校分类最基本的依据或出发点, 是区别不同类型高校的根本指针。

2. 以优势为突破点, 是大学走特色发展道路的基础

办学特色, 特别是其中的办学思路、治学方略是传统价值的凝炼、继承和延续。办学特色的形成, 必须依靠实力和影响力等实实在在的优势作为基础和前提。同时,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每所学校特有的“独特性”和“优质性”都只能是相对的, 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学, 也并不是各个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不可能所有的学科都具有绝对优势, 都成为世界一流。因此, 办大学并不等于一定要学科门类齐全、全面出击、遍地开花。加强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坚持长时间地重点发展某些学科, 使之成为优势学科, 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 得到社会的认可, 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 都是坚持突出重点, 以某一种或几种学科群为优势和龙头, 首先取得突破、奠定基础, 再逐步扩大影响、形成特色。

五、教育政策定位: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价值取向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由于政府和高校在办学中始终存在价值观的冲突和利益的博弈, 虽然大学自治一直被认为是大学最基本的特征, 但政府对高等学校始终存在着影响和干预, 在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政府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只是由于国家社会制度、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同, 政府所处的位置和干预的力度不同而已。

英国大学虽然努力使政府对大学的干预保持着“一臂之遥”, 但英国政府对大学的干预近年来有逐步加深的趋势, 其中, 作为大学和政府间“缓冲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被大学基金委员会所取代是最为典型的信号;美国政府尽管其直接干预教育的权限受到宪法束缚, 但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总是努力通过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施加影响, 并且在战后这种主动进取的态度愈加明显。但是, 政府对高等教育以及高等学校的干预和影响, 更多地是通过立法保障和政策调节, 在最大限度地保证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性的基础上, 运用政策手段引导高等学校更直接和紧密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政策调节一般都具有明确的阶段目的, 旨在解决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或实现某种转型。

在我国,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 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 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更加突出宏观指导, 特别注意发挥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相继实施的多项重大的政策性措施, 对推动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 实施“985工程”, 以推动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实施“211工程”, 以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实施“卓越工程”, 推动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建设;实施“质量工程”, 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等等。

今后一段时期, 要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构建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系统, 政府还需要在立法保障、政策调控、项目推动、评估导向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

首先, 政府在高等学校的分类办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策导向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创造不同的政策环境。分类指导应该成为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宏观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不同层次、水平和类型的高校, 应研究制定不同的方针和政策, 对其办学方向给予明确的要求和界定,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制定大学章程, 用大学宪章的形式将其办学的类型定位和管理决策方式确定下来, 避免由于人事的变化而频繁更替。对于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 在其数量、规模、建设方针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总量和总体控制, 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合理布局高等学校, 使其在层次、类型、规模和分布等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机构性局面。此外, 国家应加强高等教育分类办学的政策设计研究, 明确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的标准和合理定位的机制, 尽快制定出明确的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的标准, 构建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机制。

其次,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在追求学术地位和水平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类型的大学排名层出不穷, 这种办学指标简单加权求和的评价标准, 严重误导了高等学校的办学, 注重科研成果的产出, 而忽视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盲目追求SCI论文、纵向课题、学科学位点的数量等方面的学术价值观, 正在引导着一些有特色高校的教师越来越远离工程、远离行业应用性研究。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单一的学术标准, 不仅不利于教学型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发展, 也势必会最终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影响到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知识发挥。因此, 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层次间高校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差异性, 努力构建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 为各级各类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自身的传统和优势, 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再次, 从投资体制来看, 在重点投入和优先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教学型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发展, 重点促进相同类型、相同层次间高校的公平有序竞争。教学型大学和职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 在争取资源、吸引人才、提升综合排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 应该适当调整目前经费投入和分配制度, 重点研究在分类指导的框架下, 如何为各类学校创造可比的发展条件和公平的政策空间, 对于坚持走教学型道路的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性支持。比如, 在教育拨款体制上应更多地与学科专业特点挂钩, 学费标准应更多地体现专业特点, 评估应更多地分类进行, 其他竞争性资源应有公平合理的机会, 等等。这些政策并非大学本身能够解决, 也并非某一个特定部门能够解决, 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起相应的政策机制才可以发挥作用。[1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高等学校必须走差别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之路, 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教育服务的需求。而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受多种教育价值取向影响, 在一定时期, 是多元价值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动态性。但是, 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 特别是在办学优势和特色方面长期的坚持与继承, 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同时, 政府的价值取向在分类办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结构性的政策制度体系, 为不同类群的高等学校营造不同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鼓励不同类群的大学突出其优势和特色, 长期坚持并使之得到持续的强化, 是实施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和分类办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蔡克勇.创建一流大学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

[3]耶鲁校长开列大学领导八大必备素质[EB/OL].ht t p://www.peopl e.com.cn/GB/j i aoyu/1055/2690822.ht ml.

[4][7]卢铁城.科学定位及特色创新乃大学要务[N].中国教育报,

[5]李斌.争创研究型大学疑似“大跃进”[N].中国青年报,

[6]王义遒.高等教育多样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

[8]严明.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重新审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9]潘懋元.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3 (3) .[10]刘华东, 等.多科性大学的特色化发展及政策研究[J].石油教

[11]王亚杰, 张彦通.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J].教育研究, 2008 (2) .

(本文原载于《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34.

[2]蔡克勇.创建一流大学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1) .

[3]耶鲁校长开列大学领导八大必备素质[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690822.html.

[4][7]卢铁城.科学定位及特色创新乃大学要务[N].中国教育报, 2008-1-14.

[5]李斌.争创研究型大学疑似“大跃进”[N].中国青年报, 2006-2-20.

[6]王义遒.高等教育多样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

[8]严明.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重新审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9]潘懋元.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3 (3) .

[10]刘华东, 等.多科性大学的特色化发展及政策研究[J].石油教育, 2006 (1) .

办学价值 第4篇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方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办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资金,也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青睐。[1]中欧工程师学院(中欧学院)则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由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GEA)合作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必然更多的受到中外两种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中欧学院2009-2014级6个年级、421人作为调研对象,发出问卷421份,回收问卷416份,有效问卷399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5.91%,其中男生287人,女生112人,;年龄范围为17-26岁,集中在19-24岁,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年龄。调研对象中有15.8%的学生曾任或者在任学生干部,少数民族2.3%,其中中共(预备)党员9.3%,共青团员90.5%。通过以上数据统计,能够发现,所选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学生思想动态特点。同时选取了相同条件下,非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1329名学生做对比研究,为与中欧学院课程相近同年级的航空工程、航空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2.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参阅研究文献,采取思想状况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访谈等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际等多方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总结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呈现的思想特点,探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下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为进一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寻求新思路。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汇总、案例访谈分析之后,并经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发现中欧学院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3.1 对西方价值观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更理智的选择

当问及“我向往西方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时,中欧学院学生选“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所占比例为48.6%,而其他非合作办学学院学生选“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所占的比例为57.2%.这说明近半数的人还是对西方生活有所期待,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学生对西方的向往要略少于非合作办学的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西方生活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电影、网络、课本等虚构环境,而这些来源更多的宣扬西方价值观优秀、善良的一面,这样使得大学生会对自己描绘的西方世界有所向往。但是中欧学院学生经常有与外教接触到机会,在真实接触西方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后,能够对西方生活有很清晰的认识,通过中西价值观的客观比较,能够更理性的对待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对西方向往的学生比例会略少于非合作办学下的学生比例。

3.2 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一定影响

当问及“外籍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习惯”时,中欧学生选“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分别占到24.3%和57.4%,而非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选“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分别占12.6%和42.2%。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中西方培养模式中侧重点不同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西方生活方式作为新鲜事物很容易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并且接触的时间越长,所受影响就会越大。

4 研究建议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下学生的受中外价值观的影响,虽然主流价值观方向没有动摇,却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为了更好的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该模式下的教育和管理经验,做到扬长避短,本文根据上述学生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4.1 加强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有怎样的价值观,中国的未来就有怎样的价值观。并且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的大学生处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冲击,更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使学生迷茫,无从抉择,所以必须加强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3]从国家、学校和学院各个层面都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合作办学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做到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达到齐头并进,平衡发展的良好态势。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学校和学院必须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地位,从方向性上加强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其次,在选拔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时就应当对其价值观进行考核,从教育者的层面就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最后,相关思政老师需加大有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以给学生更科学更高效的指导。

4.2 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目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所以必须要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教育方式。目前大部分价值观教育大多通过思政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兴趣不浓,难以达到教育效果。所以除了第一课堂,还需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第四课堂当中。首先,当代大学生热爱网络,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教育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以必须占领新媒体高地,不断对主流核心价值观进行推送和宣扬,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其次,还需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平常生活、社会实践、班会活动等实际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刻感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如“寻访革命遗迹”社会实践活动、“光盘行动”团日活动、“诚信友善筑团结”班会活动等等,将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实践中使学生更懂价值观。最后,要加强朋辈互助和引领的作用,积极利用相似价值观的学长学姐或同学去引导学生,通过身边榜样的力量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大学生将来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做为向世界展示的窗口,代表了国家的整体素质和价值取向,对其核心价值观进行良好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细致的工作,要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各个阶层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1993-06-30.

[2]马永辉,刘凤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7(7):132-134.

[3]姚冰,彭振芳,郭冬岩.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2):123-1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办学价值】相关文章:

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09-13

办学问题05-15

办学效益05-24

集中办学06-02

合作办学05-07

高校办学档案05-24

规范办学资料05-21

办学品质范文05-17

集中办学模式分析06-09

依法治校规范办学09-11

上一篇:地球重力场下一篇:外包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