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层面范文

2024-05-09

四层面范文(精选9篇)

四层面 第1篇

存在的问题如老年公寓数量有限, 大多数规模不大, 且品质层次较低, 并没有专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管理;而国家有关老年公寓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对老年公寓的政策扶持和措施也不够得力, 老年公寓作为新生事物还不能在法律法规上找到依据;还有是老年公寓的市场化程度低, 运作机制还不够健全, 老年公寓既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又是一个社会服务体系, 如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本文旨在给中国的老年公寓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试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阐述:

政策层面

首先, 加快完善老年公寓的有关法律法规。老年公寓是赢利性养老设施, 针对福利性养老设施的法律显然不合适;同时, 老年公寓又是为老年人服务的, 具有公益性质, 一般商品住宅开发经营的法律法规对老年公寓并不适用。因此, 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政府要担负起老年公寓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责任, 加快制订老年公寓相关法律法规, 出台老年公寓的开发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 从法制上将老年公寓的开发管理规范化, 在建设标准和小区规划上给予科学指导, 从而促进和规范老年公寓的良性发展。

其次, 要加大对老年公寓建设的支持力度和试点工作。老年公寓养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新的养老方式, 老年公寓的发展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使之与改装居家养老居住条件、机构养老设施的建设同步推进, 在上海、北京等老年人口比重较大的城市, 更应积极规划和发展老年公寓。另外, 应该加快老年公寓尤其是安养小区的试点工作。试点实践不能沿袭传统兴办福利事业的路子, 也不能套用“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政策, 必须走市场化道路。试点实践也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的试点, 而是创建新的养老服务产业的试点, 需从策划、筹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设备配置、公共设施到建成后的入住、收费、运行和经营管理, 要作系统的探索。

最后, 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力量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公寓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来开发建设显然不合理, 一方面面临沉重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老年公寓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因此, 政府应通过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方式来发展老年公寓, 尤其要鼓励具有专业开发经验的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老年公寓,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并成立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管理。老年公寓的建设通常比一般住宅要求要高, 且投资回收期也较长, 为了鼓励开发商更加积极地参与老年公寓的建设事业, 政府应该对老年公寓的开发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让开发商享受在土地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实际上, 鼓励开发商在进行一般住宅建设的同时开发建设老年公寓有偿服务, 也有利于优化我国房地产产业投资结构。

建设开发层面

首先, 要根据老年人特点来建设开发老年公寓。老年公寓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生活需求, 以人为本, 完全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要求定身设计, 既要参考和吸收国外老年公寓的建设标准和设计风格, 也要融入中国老年人的习惯要求。在室外空间、环境、房型、房屋内布置及设施配置等方面要完全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要;除了基本生活设施外, 还要有休闲、护理、医疗、健身等服务设施, 真正做到物业管理、健康护理、社会交往和康乐活动“一站式”服务;另外, 考虑到老年人出行和喜欢清静的特点, 老年公寓位置要适合, 可以选择在靠近轨道交通的近郊区等, 既要方便出行又不像市区那样嘈杂。

其次, 针对不同市场诉求开发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公寓。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层次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开发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老年公寓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并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服务, 让老年人都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精神和社交需求、个人的财力以及能够得到的政府资助, 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和适合于自己的居住环境。开发商可以针对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 提供自购型、豪华型的老年公寓, 这类老年公寓在建设的标准上要更高一些, 可以带有更多享受的意味;对于经济条件稍差的老年人, 提供福利性老年公寓, 建设标准可以放低, 降低购买或租赁门槛, 满足老年人安居要求;对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独居型老年公寓;对生活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护理型老年公寓。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老年公寓都将是市场需求所在, 老年人注重享受生活也好, 注重老有所依也好, 都能根据自己特点各取所需。

金融层面

首先, 在建设资金筹集上, 既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 也应考虑吸引国外资金, 同时还可以尝试用BOT融资方式开发老年公寓。金融机构应该制订和完善相关金融政策, 积极支持老年公寓的建设和消费, 并给予资金融通的便利。对于开发商的资金筹措, 银行可以提供低息贷款, 差额则由政府补贴, 确保开发商能顺利开发建设老年公寓。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国际投资者正越来越看好上海等大城市的养老服务市场, 因此在发展老年公寓过程中, 可以考虑吸收海外基金来投资开发老年公寓, 并汲取国际上老年公寓的经营管理经验。另外, 也可以采用BOT融资方式来开发建设老年公寓, 政府立项后对外招标, 项目发起人组建开发老年公寓的项目公司竞标, 经政府审批合格的项目公司将与政府签订特许协议, 然后再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金融机构、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信贷机构等投资机构共同完成老年公寓的开发。

其次, 在消费资金筹集上, 应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各种住房抵押贷款。为确保老年人能够入住老年公寓, 可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各种住房抵押贷款, 具体可按照多种思路来进行操作:一是用自己的或子女的现房作抵押, 贷款购房;二是采用“双合同制”贷款购房, 即老年人与银行、其子女与银行, 各签订一份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 当老年人无力还款时, 可以由其子女还款;三是采用目前国外一些国家普遍使用的“倒按揭”办法, 即老年人退休后, 从开发商处购买一套老年公寓, 然后和开发商签订合同, 开发商每月支付给老年人一定数量的生活费,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直到老年人去世, 开发商返还剩余本金, 住房归开发商所有。

再次, 接受老年人入股筹措建设资金, 供需双方互惠互利。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也可以接受想要入住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入股, 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则可“以房入股”, 然后开发建设老年公寓的主体将入股的房产证向银行抵押贷款, 成为老年公寓开发的启动资金, 在老年公寓建成后, 入股者交割房产, 公司向入股者发股权证并办理入住老年公寓的手续。通过接受老年人入股这样一种方式, 能够使手上没有现钱的老年人也享受到老年公寓带来的福利, 又能够使房地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社会层面

首先, 对老年公寓进行科学界定。由于老年公寓概念新, 特别是由于缺少概念界定和系统分类, 社会上对其产生了一些误解, 有人直接将老年公寓等同于养老院等机构, 从而造成了供需双方均存在偏差, 实际上,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 老年公寓具有丰富的内涵, 为促进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应规范养老中的相关概念, 对各种养老机构的名称、功能等加以合理界定与科学定位, 以免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淆。同时, 还要开展老年公寓“正名”“防伪”的宣传活动, 并尽快通过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示范工程, 使选择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和社会各界人士, 能把符合科学界定、正确定位的老年公寓与名为老年公寓实为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明确加以区分, 纠正社会上已经出现的偏差。

四层面 第2篇

【摘要】近年来,东海县中医院围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推动质量升级、提升服务内涵、贴近患者需求、倡导爱心仁心等四个方面入手,促进了医患关系的不断改善。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045-01

一、推动质量升级,构建医患和谐的基本面

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我们一贯坚持质量兴院、技术强院,狠抓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升级,努力为患者提供全面、耐心、细致、及时、准确的医疗服务。

(一)追求质量提升

首先是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人、育人、留人”力度,在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每年选派专业人员外出进修,参加国家、省、市各种类型的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讲课,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活动,构筑人才梯队,积蓄发展后劲。其次是突出“提高质量”这个主题,通过培育“名医名科”、打造“精品新品”,把医院发展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快推进“社会满意医院”和“百姓放心医院”建设,十分注重特色专科的建设与发展,持续强化院前接诊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其三,从建设现代化医院的目标出发,加大力度搞好硬件建设,改善就诊条件,提高服务能力,近年来,先后引进一批先进的诊疗设备,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

(二)加快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肛肠科新开展高位肛瘘和脓肿挂线揭盖术、高位肛瘘和脓肿切开旷置术、直肠前突注射缝扎术及柏香膏的术后临床应用。针灸推拿科新开展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小关节紊乱、长针透刺治疗急性腰扭伤。内科开展了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高氏揉捏治疗小儿伤食泻及外科华佗夹脊穴位治疗颈椎病3项中医药适宜技术。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0余项,获省、市科研成果6项。

二、提升服务内涵,扩展医院和谐的主体面

患者选择我们就是对我们莫大的信赖,我们必须用良好的医疗服务来回报患者。对于东海县中医院来说,我们每时每刻的服务对象,都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疾患的个体――经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只有时刻把关心患者的疾苦放在首位,以患者为中心,让他们尽快康复,才能赢得家属、社会的广发认可。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医院、职工与患者三者利益统一到“以患者为中心”这个服务理念上来。

(一)严格服务管理

加强优质服务,强化管理,努力提高职工的服务水平和文明素质。在全院倡导,行政管理要求“严”,医疗技术讲究“精”,抢救患者突出“急”,医疗消费力求“廉”,对待患者体现“亲”等良好风尚。医德医风组坚持每月召开家属座谈会,不定期进行暗访交流,并公示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和意见簿,虚心接受家属及社会监督和反馈意见。对满意度低及问题较严重、较集中的科室和个人在全院通报并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对意见和建议及时梳理采纳、整改,确保社会满意。

(二)畅通绿色通道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和行政科室划分,为患者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坚持急诊“三先一后”制和首问负责制以及简化门诊服务程序,实行预检、挂号一条龙,划价、收费一条龙等,努力缩短门诊排队时间,消除“三长一短”现象。认真实行“一日清单制”,真正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

三、贴近患者需求,创建医患和谐的社会面

我们坚持从创建医患和谐的社会层面出发,紧紧贴近患者需求,控制患者消费,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各种“开单费”,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促进医患信任。

(一)做到规范服务

多年来我们坚持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以“病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办院宗旨,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医院从2010年开始就成立了合理用药专家咨询组,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线管理规定》。医院规定,对门诊病人所开处方用药量一般不得超过三天,同时还实行药品分线制度。为了防止个别医生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误导或者强迫用药,在门诊大厅专门设立了告患者及患者家属书,在大屏幕上公示药品及检查、治疗服务价格,并公布了医院的投诉电话,医院还在患者就诊回家后,对患者进行医疗质量回访。

(二)提供放心服务

号召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响应“远离红包、回扣、提成”的倡议,认真落实社会服务承诺,发现临床用药不正常情况及时采取强硬措施坚决制止。严格执行药品招标采购制度,通过严格的招标、阳光的采购,保证了患者用上高质量、低价格的放心要,杜绝伪劣药品。医院先后被授予“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诚信物价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倡导爱心仁心,升华医患和谐的终极面

(一)仁心医术佑患者

曾有一名患者出院之际,他的家人捧着一面锦旗送到我们医院,感激医院对亲属的精心治疗和关怀,又要送红包又要请吃饭,但都被我们的医护人员婉言谢绝。像这样的事,在我们医院已司空见惯,医为仁术,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可以说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条路上,我们就是凭借对患者付出的关爱、责任与精湛的专业服务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凭借“爱岗、敬业、奉献、求实”的职业操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满怀情谊为患者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每位医护人员都对患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服务好患者,我们把“慈爱、敬业、奉献、求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全心全力地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尽职尽责。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 第3篇

三个企业,三个案例

案例一:有一个家居企业,年销售额20多亿元,在其主营业务领域,已经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但年底企业家眉头紧锁,为什么?与目标相差甚远。而且,总觉得下属不能理解自己的战略部署。于是,大手笔引进职业经理人,并请咨询公司做了详尽的战略规划方案。但效果不佳,大家对内容都不甚了解,最终方案束之高阁,部门各行其是,企业离目标渐行渐远。我给这个企业画了一张图。(见图1)

企业战略需要从规划到落地,这一距离就像18层楼一样高。企业家想的明白,方案高度也够,员工却还在底层。企业家从楼顶向下喊话,员工不是听不到就是懵懵懂懂。因此,战略一定要落地。

案例二:为实现超常规发展目标,一个家居企业家雷厉风行地实施了系列变革。例如,发现组织有问题,立即调整,组织架构4年内调整了7次,每次调整幅度还比较大;业绩增长较慢,营销部门认为是职能部门支持不力,于是大笔一挥,将“部门组织架构确定、人员引进和淘汰”等职责权限划给营销部门结果越改越乱。企业家即使上了培训课,仍百思不得其解。我也给他画了一张沙漏图。(见图2)

我解释说:“以企业目前状况,若一心追求业绩,不补上管理的漏洞,很多效益都会流失掉。目前企业管控还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企业的很多工作其实是在补漏洞,延误了业绩效益。例如,组织调整频繁,其实是在补战略不明晰的漏洞;部门权责失衡,过大的权力容易导致组织无节制、内部五花八门、沟通不畅等弊端,很多管理成本由此产生”企业家很高兴,认为解决了困扰他多日的难题。

案例三:一个家居外销企业,业绩多年没有实质性的增长。企业家起初以为人手欠缺,于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仍然不见起色,而且部门之间还开始互相掐架:销售部门认为职能部门的支持不到位,职能部门认为自身已经是保姆式服务,而把食物喂到业务人员嘴边等着吃是不对的。企业家反复问我:“为什么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销售业绩却不见起色?”经过诊断,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核心不在于投入人力物力抓管理,而是外销的营销模式已经落伍、亟须升级。目前,销售以展会为主,配置了大多数人力物力,花钱多、产出少、还总是出大大小小的纰漏。企业在年复一年的展会思维及行动惯性下,业绩增长不可控(不能掌控客户、不能掌控市场),这是最要命的地方。目前,企业更注重的是从管理角度看问题,但管理角度只能奠定基础,经营提升才能直接拉动销量及利润的增长。企业家立刻做出了再造销售模式的决定。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的思维习惯

在真实情境下,三个企业这三类问题,都颇具代表性。我想表达的是,在目前中国仍处于“转型”+“转轨”的结构变迁经济下,很多企业过去的成功,实质是依靠改革开放的上升期机会以及自身的魄力决断而成的。但随着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期,国际经济大势波诡云谲,以前的成功路径依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其中,很多企业高层的思维仍然是就事论事的思维,仍然依靠经验、靠自己多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质感,或者靠“即使目前不清楚,先往前闯再说”的勇气,而缺乏逻辑性结构思维的思考和习惯,因此产生了如上许多困惑。对以上问题,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以上三个案例,表现为沟通问题,这是问题的表面。很多家居企业家抱怨与下属难以沟通,自身“旨意”难以贯彻执行或者走样,而职业经理人在向企业家汇报思路时,往往满嘴专业词藻,不懂得简单化表达。企业家耐性有限,可能三句说不到点子上,就会不耐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比喻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天上飞,说的是鸟语,员工往往在地上爬,说的是猪语,鸟语和猪语是很难互相沟通的。”麦肯锡有一个电梯法则:从一到三层的电梯中,30秒内要把问题向老板汇报清楚。但鸟语和猪语的沟通问题仅仅是沟通层面的问题吗?显然不是。

第二,以上三个案例,又体现为系统思考力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实质。系统性逻辑思维有严密的锻炼方法,但我们简化为“一个问题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必须回到问题的上一个层面去寻找解决之道”。就事论事、因循过去成功的经验,只会徒耗企业的精气。所以要从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例如第二个企业,企业家感觉组织有问题,又听了EMBA的组织课程,回去就调组织,4年调了7次,在他看来,组织调整就像搬积木一样,丝毫不考虑组织问题多数源于上一个层面——战略方向及路径不明晰。再如,很多企业干部抱怨会议过多且没效果,于是有的企业家问我能否设计一套高效会议管理体系,这就是就事论事的思路。我观察很多企业会议缺乏效率的原因出在上一个层面——制度和流程不顺畅,仅仅靠画一些会议地图,强制规定开会次数、时长、议题等,并无助于解决问题。

第三,以上三个案例,如果只从逻辑上导出正确的解决之道,而不能在企业实施,等于白费力气。因此,企业的系统思考力,需以落地实施为导向。怎么落地?很多企业了解了方向和路径,三下五除二就上手去做了。“下一个层面实施”,我更强调三点:1.先做动员,突破观念阻力。通过宣传贯彻会、责任状、宣誓仪式、行动计划等方式,使所有干部的思想调频到同一个波段,使上下同欲。2.行动分解清晰有力,突破惯性阻力。任何问题的解决,由于组织惯性和个人思维惯性,在调整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现象,必须坚定地推行整顿,巩固成果,甚至通过成果制度化来保障其长效性。3.过程步骤和奖惩措施关联,并阳光化操作,突破利益阻力。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员工视岗位、职权的调整为威胁,或因员工利益的差异引发不平衡和冲突,若妥协处理,反而激起内部抱怨或更大的不公平。因此,实施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用透明的规则进行。

(编辑:王玉spellingqiu @163.com)

四层面 第4篇

一幼儿园层面

1. 购进大量绘本, 增加绘本藏书量

幼儿园的绘本藏书量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组成部分, 其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绘本选择, 因此幼儿园应投入一定的资金购进大量绘本, 从“数”与“类”两个层面丰富幼儿园的绘本, 为幼儿绘本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在购进绘本时, 可以选择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国家、不同题材的幼儿绘本, 以便增强幼儿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幼儿园还须重视同一绘本的“复本”数量, 让每一个在读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某一本图画绘本, 以此扩大幼儿阅读视野、提升幼儿阅读水平。

2. 提倡绘本教学, 激发教师参与欲

幼儿绘本教学虽说已经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但有些幼儿教师对此种教学方式的要领了解得并不清楚, 所以幼儿园还须大力提倡和推广绘本教学, 努力激发幼儿教师的参与欲望。首先, 幼儿园可以邀请专家来园指导, 通过开放讲座、集体培训的方式让幼儿教师了解绘本教学的价值意义;其次, 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可以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让两个园的教师互相观摩学习, 增长自身教学能力;最后, 幼儿园除了提供纸质图书以外, 还须强化园内的教学设备建设, 增设多媒体教学设备、塑封机、报贴等硬件设施, 定期举办绘本阅读交流活动, 公开督促幼儿教师开展绘本教学。

3. 组织亲子阅读, 善于利用家庭资源

亲子阅读是幼儿园与家庭间搭建的一座桥梁, 依托着教师、家长和学生三种对象能在桥上看到别样的阅读风景。关于亲子阅读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利用早晨送孩子上学的简短时间开展一个小的“讲故事”活动, 请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上台讲故事;又如, 幼儿园可以举办“绘本阅读节”“家长沙龙”等活动, 一方面了解家长知道的孩子阅读的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则是巧妙运用家庭资源, 实现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教师层面

1. 精心选择绘本, 契合幼儿特征

教师开展绘本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精心为孩子选定绘本故事, 选定出内容丰富、契合幼儿特征、贴近幼儿生活的绘本故事, 以此激发幼儿学习绘本故事的兴趣与欲望, 促进幼儿身心的成长。对于小班学生来说, 老师可以选择《小蓝和小黄》《好饿的毛毛虫》之类画面单一、故事简单的绘本内容, 直截了当地吸引幼儿的眼球和注意力;对于中班学生来说, 老师可选定《猜猜我有多爱你》《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之类的画面灵动活泼、语言稍多的内容, 由此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大班学生来说, 则可选定《我爸爸》《爷爷一定有办法》这类的绘本内容, 拓展孩子视野、引发孩子思考。

2. 深入研读绘本, 挖掘深层内涵

幼儿绘本虽说故事情节简短幼稚, 但简单的小故事中常常透露出大道理, 绘本中的语言文字和真情实感往往更能打动孩子的心扉。因此, 老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深入研读绘本内容, 努力挖掘出更加深层次的内涵, 从而升华绘本故事的内涵。比如, 《小蓝和小黄》所描述的故事为:黄色和蓝色两个色块加上一大堆的爸爸妈妈、好朋友色块演绎的一场关于“融合与爱”的故事, 简单灵动地为幼儿展现了色彩混合变色、三原色以及亲情的力量, 在引导学生领会绘本故事内容的同时也让其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

3. 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提问水平

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开展绘本教学的优质辅助手段, 这对绘本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重大意义。比如, 老师在讲授《摇滚青蛙》这个绘本时, 便可采用倒叙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先让孩子们看到一只七彩青蛙, 随后介绍七彩青蛙的由来以及“摇滚”意义, 引导孩子重新翻看绘本内容。除此之外, 幼儿教师需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争取与孩子之间形成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 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思, 彰显幼儿绘本教学的独特优势。

三家长层面

1. 参与园内活动, 家园合力教育

作为幼儿家长, 一定要具有“家园合力教育”的意识, 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举办的一些园内活动, 既表现出支持幼儿园工作的一面, 又表达出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当家长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时, 可以询问老师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 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与此同时, 家长应与孩子共同阅读绘本, 给孩子讲解绘本图画的知识, 有效提升亲子阅读的质量与效率。长此以往的话, 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会愈来愈通畅, 幼儿园绘本教学的价值也得以展现出来。

2. 创建阅读环境, 培养阅读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很少有孩子会主动爱上阅读, 基本上都是经由引导才能进入书中所描绘的奇妙世界, 而引导者就是“父母”。因此, 要想培养孩子优良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家长就应为幼儿开辟一块专属于孩子阅读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自行阅读, 也可以是家长拥着孩子共同阅读。值得一提的是, 幼儿绘本自身散发着一种神秘力量, 幼儿可以将老师白天在课堂上讲的绘本内容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分享, 如此这般, 孩子与家长有了共通的体验和语言, 对于他们深厚感情的建立与交流意义重大。

3. 走出识字误区, 张扬绘本趣味

现代父母大多望子成龙心切, 有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 自顾自认为虎贲教育就是早期识字的一个渠道, 所以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绘本幽默感、美感的追求, 只是偏向于识字、知识方面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幼儿绘本的趣味。如若哪位家长陷入这样的识字误区, 务必要及时改正、积极改进, 切实跟随着孩子的思想在图画绘本所编织的美妙世界中遨游, 从而扮演好阅读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在张扬绘本趣味的同时也实施好优良的家庭教育。

四社会层面

1. 支持幼儿教育出版事业

随着大众文化需求和幼儿教育的愈演愈烈, 图画绘本的表现力和教育价值日渐鲜明, 加之儿童图书馆、电子图画书的大范围流行, 图书以其方便、快捷、普惠的特性屹立于大众面前, 增强了大众的直观体验。而这一切繁荣的景致, 都归功于出版业的壮大与兴隆, 因而广大教育出版企业应统筹兼顾幼儿出版物, 放下自身商业角色、经济利润等包袱, 深入探讨幼儿绘本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国家也应支持和呼吁广大出版社出版幼儿读物, 从而增强出版企业幼儿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幼儿绘本投射中国元素

近年来, 大量国外绘本涌入中国市场, 一时间掀起了中国童书阅读的狂潮, 文图共读的方式和内涵丰富的绘本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绘本一度成为中国儿童读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此种情况, 我国境内的图书出版社应紧跟时势、优化自身, 建设并培养一支专业、高质的绘本编辑队伍, 致力于国产原创绘本的创作, 竭力占取市场份额以壮大自身的规模。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绘本编辑可以尝试将中国特色的水墨画、青花瓷等中国元素纳入绘本创作中, 使得幼儿绘本投射出浓郁的中国气息, 让更多的孩子获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

总而言之, 于幼儿园开展绘本教学是极为有益的, 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小故事中发现大道理, 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而且也是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提升幼儿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 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此“四层面”务必要各司其职、各尽其用, 挖掘出幼儿绘本的深层价值, 展现幼儿绘本的文学特征与艺术特征, 推动幼儿园绘本教育教学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摘要: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 以图叙事、以图传情的功能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 利于开拓幼儿想象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以绘本为中心的绘本教学现已成为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与学生的追捧与青睐。本文以幼儿绘本教学为研讨对象, 从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四大层面入手, 细致研讨了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有关内容, 旨在探寻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教学,“四层面”,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雪芬.幼儿教学中幼教绘本的教学与组织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2)

[2]韩绮君.关于绘本教学重点页面选择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 2013 (11)

[3]朱滢.小议幼儿园绘本教学[J].时代教育, 2012 (14)

[4]郭玲玲.绘本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32)

[5]何锦屏.让梦想自绘本起飞——论在幼师教学中推广绘本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J].中等职业教育, 2011 (32)

[6]朱晓琼.甄选与提炼, 融合与延展——幼儿园绘本教学实施的若干要素[J].当代学前教育, 2013 (3)

部门层面2 第5篇

常村煤矿企业文化办

(2011年9月1日)

在推行党建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绩效管理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绩效管理是把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通过《计划书》、《月度任务书》和《岗位责任书》的形式进行责任分解、任务分解,并按照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的工作步骤推进,使部门的各项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闭合高效,螺旋上升。结合企业文化办工作,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科学计划

有一句话说得好,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倍受穷。是说科学计划的重要性。干任何事情 都必须事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预期的目标。

企业文化办在制定企业文化《计划书》、《月度任务书》和员工《岗位责任书》时,就很好的体现了事前科学计划的重要

性。在工作中,把工作目标和月度工作任务,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才适位”的要求,根据办公室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和合理的定位,准确明了地把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到每个人的头上,使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了岗位,落实在人头,做到了事事有人做,件件有着落,岗位有标准、工作有考核。科学计划、合理明了的责任划分,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执行力

按照管理学界的说法,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高质量执行是企业绩效文化的全面反映。结合到企业文化办来说,再完美的目标、实施方案,再完美的绩效管理系统,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文化办不断强化部门人员的执行能力,把强执行变为员工自动自发自觉的工作行为。

2011年,进一步抓好6S管理与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对接,制定出台了《文化办内部市场化运行方案》及文化办员工工作量收购价格和文化办员工6S考核细则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从3月份开始实施。从实施的效果看,员工之间的收入,特别是绩效工资收入差距拉开,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每周一次的科务会雷打不动,文化办全体人员通过科务会这个平台,钻研本职业务,研究分析企业文化推进过程中的“焦点”、“难点”

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工作中的挡手问题。

三、创新思路、突出绩效

在企业文化6S运行过程中,文化办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开展创新,切实推动工作发展,提出了“五级巡查闭合管理流程升级”工作法,在原来6S管理三级巡查的基础上,把业务部门和矿领导的检查纳入到6S管理巡查中,形成由下而上、层次分明的五级巡查制度,实现了从矿领导到普通员工层层落实责任,一级巡查一级,全员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监管的管理格局。

在规范员工行为方面,提出“员工不文明行为纠控法”,通过规范员工8小时工作外的社会行为,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计划书》、《月度任务书》把党委的各项工作进行责任分解、任务分解,按照计划、实施、评价、改进的工作步骤稳步推进,充分印证了“思路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员工《岗位责任书》明确了岗位工作标准,实施个人月度绩效评价使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减少了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通过填写个人月度绩效评价表,能很好地对全月工作来一个回头看,通过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低效率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员工本人在评价中不断得到激励和鞭策,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工作中,文化办人员做到了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强化了集

庄严只是一层面纱 第6篇

华盛顿从来都不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城市,明确的政治性格让它天生多了一份严肃感。在这里感受不到快节奏的经济脉搏,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也不见密集如混凝土森林般的现代都市景象,更多的是政客们的身影,安静的人文景观,大气磅礴的建筑群。从城市的最高点国会山、方尖碑、白宫到林肯纪念堂、越战及朝鲜战争纪念碑和国家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再到五角大楼、国家档案馆等等,无一不在宣告着这座城市的政治与文化氛围。

相比于纽约、波士顿和费城,华盛顿的历史并不长,美国国会决定在此建都后,法裔美国建筑师郎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为整个城市做了设计和规划,这座城市如今呈现的是巴洛克建筑与凡尔赛、巴黎建筑形式的结合,两条轴线相交成中心,同时向四面辐射。郎方使用和改进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并认为这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正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首都所需要的,他曾说:“首都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必须想到要给子孙后代一个伟大的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

1790年,首都的选址得到国会批准后,总统华盛顿立即与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托巴斯·杰佛逊一起,开始与当地居民讨价还价,展开购买土地所有权的工作。同时,华盛顿另外指派工程师安德鲁·埃利科特开始了对土地的实地测绘工作。

在朗方的规划之前,杰佛逊曾经勾画了华盛顿的规划草图,并在华盛顿委任朗方之后,经华盛顿转给了他。朗方很不喜欢杰佛逊的格网状道路系统的方案,竭力否定它,他的坚持使得自己的规划方案得以实现。

值得说明的是,朗方在制定执行方案过程中所坚持的土地政策与政治家们意见相左,设计师拒绝交出图纸和报告。实际付诸使用的规划图纸并非朗方所绘,而是埃利科特和一些随从依据回忆集中起来重新绘制的。

从建城一开始,华盛顿就表现出了自由和尊重的态度。经安德鲁·埃利科特修改和整理的规划图基本保留了原构思里中心区的轴线系统,并以朗方的规划来命名。中轴线的某一处是郎方的墓地,花岗岩质地的墓碑上,刻着朗方当年所做的规划方案——那个曾影响了华盛顿城市建设200年的轴线系统。这份自由和尊重,从一开始就植入了华盛顿的每一条街道。

整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这个国家的“规矩”交相辉映。华盛顿全城最高处的国会大厦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它与美国总统府白宫和最高法院这三座最著名建筑物排成三角形,以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鼎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形成华盛顿最重要的心腹地带。在这最严肃的中心地区,由一条约35公里长的东西轴线和相对较短的南北轴线构成主要框架,国会大厦位于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轴线两侧建有一系列博物馆。南北轴线的两端分别是杰弗逊纪念堂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方尖碑。强烈的轴线方位感,虽不像东方世界那么强调正南正北,但同样给人以非常严肃的感受。站在国会大厦的平台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远处那具有强烈巴洛克风格的笔直的轴线,宽阔的林荫大道,宏大的广场节点,标志性的对景等等,震撼和崇敬之情便泛滥而出。

轴线最西端是林肯纪念堂,亚伯拉罕·林肯的雕像安静地坐那里,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变迁。1862年4月16日,华盛顿宣布解放奴隶,许多年后,这里成为马丁·路德博士带领非裔美国人说出自己心声的地方,I have a dream依然振奋人心,华盛顿特区成为了这个梦的最佳实践者。

华盛顿的知名建筑很多,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馆,乔·奥巴塔(Gyo Obata)设计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等,所有的建筑基本都是灰石的外表,庞大但并不高耸,衬托了这座城市的坚硬。街道很宽,没有其他欧美城市窄石路面的小资情调,与行走在街上的政客们气质相符。来自芝加哥的设计师哈里·威斯(Harry Weese)为华盛顿设计的地铁站更添加了一些野兽派建筑风格:露石混凝土结构,重复的方格拱顶,都像是被狠狠加固过的厚重。很多人第一次来到华盛顿,都觉得这座城市似乎戴着一张庄严无比的面纱。

秋冬季节,清冷的空气会让这座城市更多几分肃穆,走在人群中,常常令人越发感到自我渺小。直到开春后,高耸的国会山上,初春的暖阳和泛绿的公园大地,聚上了慢跑的人们,欢乐的孩子,在粉白的樱花簇拥下,严肃的城市变得浪漫。华盛顿的心脏地带不再仅仅是严肃的面孔,温柔从高高在上的城市顶端,舒缓而下。

一个城市,当一天天生活在其中,才能慢慢发现到这座城市的另一面,甚至是另一个世界。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当那层庄严的面纱在心里褪去后,人们能够从这座城市柔软的内心里获得舒适安宁。

坐在林肯纪念堂前的阶梯上,隔着长方形的反省池,世界最高的石造建筑——华盛顿纪念碑,直直地投影在池中,提醒大家不要在历史的轨迹中重蹈覆辙。和林肯纪念堂隔着一方草皮,就是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这也是许多美国人记忆里沉重的部分。越战纪念碑是由当时就读于耶鲁的华裔女学生林璎设计,在磨亮得如同黑色镜面一般的花岗岩上,两片大墙像张开的书页,刻满了战亡者的姓名,各种建筑倒影,记录着美国的过去和现在。

再往西北,马克河边就是乔治城,这是华盛顿最富有魅力的一角,更以威斯康星大道和M街最为出名。在华盛顿未定为首都之前,乔治城就是个有宁静街道的古老市镇,昔日因为是弗吉尼亚州烟草的出口港而繁荣兴盛,如今仍然保留了不少18、19世纪的建筑物,小画廊、咖啡厅、服装店、维多利亚式的住宅,以文科学院著称的乔治城大学,也给乔治城增添了许多的学院风和书卷气。

在华盛顿生活了将近5年,这座城市总不免让人谨记:匆匆前行时,务必回一回头。

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第7篇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方向。每一种行动都有它自己的原则, 如果没有正确的原则, 行动就会失败。语文教学就失败在缺乏明确的方向。

我以为认知层面, 就是指当前语文界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处在一种对文本的“认知”状态, 即教学的基本结果是研讨文本讲了什么, 这是一种典型的说明型或者说是一种说明性的语文课。我们都知道“说明”的内涵是什么, 从这个概念上大家可以想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过是一个“转述”文本的地方, 学生所学基本上没有发生“转化”。

比如解读江苏版语文教材——《安恩和奶牛》。其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安恩老婆婆把奶牛牵到集贸市场, 让它与同类“聚聚”, “散散心”。在市场里, 这头奶牛受到买家的骚扰, 尽管买牛人给出了大价钱, 但安恩老婆婆却明确说“不卖的”。她与买牛人发生了矛盾, 最后很狼狈地牵着牛离开了集贸市场。

对这篇课文,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曾经两次发表认知性的解读。其一是2009年第6期王栋生的文章——《〈安恩与奶牛〉解读》, 文章说:

(安恩) 穿着虽然“旧”, 但是干干净净;年纪老迈, 仍然不让自己闲着。可以看出, 这是个认真、勤劳的人, 过得有尊严。……从安恩爱整洁, 可以看出她的自尊……

安恩不但对她的奶牛好, 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总之, 一句话, 王栋生将此文的主旨归结为认识主人公“是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 安恩的形象饱含着作者的敬重之情”。这是文本基本的内涵。

下面我们再看2010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所发叶映峰的文章——《对比凸现〈安恩与奶牛〉的人性灵光》。文章如是说:

《安恩和奶牛》对清纯人性的凸现, 对人性美好部分的讴歌……使作品的人性灵光得到极大的放大和最好的凝定, 也使阅读者称奇, 审美享受得到无上的满足。

……

令人遐想的安恩, 她竟然用她美好的人性、美好的情感, 阳光般洞烛世人幽暗的心结, 并用她似乎早已被世人丢弃的美好人性, 抚摸世人乃至阅读者失忆的心灵——失忆的正是所有人心灵中最温暖最柔软的东西。

这两篇获得发表的解读文章, 其中还有的是语文界名师所写, 它们充分地展示了当今语文界的阅读教学现状——给学生讲学生自读便能明白的道理, 给学生解释学生自读就能理解的情感。我们的阅读教学只不过是按照小说文体常识中那几个名词, 什么人物性格、形象、细节、主旨等等对应着去解说文本, 其实这都是文本表层最明显的东西, 丝毫不用动什么脑筋便能回答。让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上述老师的解读——安恩老婆婆是一位勤劳、纯朴而又有仁爱心的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就停止在这种“知道”的层面, 用康德的话来说学生是这个文本的“石膏模子”, 用中国的传统话语讲是“书簏”, 装了一点可怜的故事而已。

而我所指的生存层面, 就是指教者在理念上首先要把文本解读直接看成是自己一种存在的方式, 是通过理解文本而存在的存在方式;其次, 这种解读就是以理解文本中事物的存在方式为主要方式, 从而寻找自己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它与前者相统一, 强调要有实践意识, 通俗地说就是要用。

我们怎样理解文本, 就表明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刻怎样生存着。我们从那个文本中读出点儿什么, 就意味着在那个时刻自己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所以, 对文本的理解, 不仅体现着当时怎么生存, 同时还会影响以后的生存。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理解和解释并不是从方法角度训练的与文本的关系, 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行方式。” (《理解与解释》, 洪汉鼎主编, 东方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第13页) 我们认为, 这是文本解读的臬圭。

解读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就意味着人们对解读的觉解有了这样的思考——当我解读这个文本的时候, 我的生命存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以自己的解读对自己的生存有何意义、有何价值来判断的。我们不仅要知道文本讲了什么, 而且还要在分析文本所记事物存在方式的过程中, 认识什么是行得通的, 什么是可能的以及什么是正确的。

比如说, 阅读文学作品, 除去心神愉悦审美欣赏价值暂且不讨论, 人们很重视的问题就是阅读作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生存启迪。有哲学家说:“不要忽略了这样一点:我们要说, 理解一段文本不是去发现包含在文本中的呆滞的意义, 而是去揭露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 (《诠释学的任务》, [法]保罗·科科尔著, 转引自东方出版2006年版《理解与诠释》第424页)

面对情节简单的文本, 我们不应该简单对待之。上述关于《安恩和奶牛》解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道安恩老婆婆是什么人这一层次, 而应该像保罗·科科尔说的那样——“去揭露由该文本所指示的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要探究文本所记事情的存在方式, 即安恩老婆婆把奶牛牵到集贸市场与市场买牛人发生冲突, 从而揭示了人们这样一种可能的存在——从非常善良的愿望出发, 到头来却做了非常尴尬的事情, 伤害了他人, 伤害了自己, 伤害了自己爱的对象。《安恩和奶牛》, 它决不是在讴歌人性灵光, 而是很委婉、很温和地批评人性的迟钝, 自己做错了事情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安恩老婆婆心疼牛的孤独, 想让它与同类“聚聚”, “散散心”。但是, 她糊里糊涂地把牛牵到了集贸市场。她脑子里没有想到买牛人与她的矛盾, 没有想到买牛人对牛的骚扰, 没有想到自己给买牛人带来的麻烦与失望。她对牛是有“人性”的, 但她对人是没有“人情”的, 尽管她后来道歉了。她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市场是买卖牛的地方, 而不是遛牛的地方。这就是安恩老婆婆在这时段的存在方式, 当我们读者不仅仅是看故事的时候 (这个故事其实也没有多少故事可看) , 而是把自己解读文本看成是自己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的时候, 就要把安恩的存在方式和自己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个人的规则只有在符合社会规则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作者极力写她的善良, 她的朴实, 其用心就是为了与她的错误举动构成矛盾。倘若她不是一位善良、朴实的老婆婆, 而是一位刁钻、世故、心地歹毒的老女人, 那么, 她对买牛人的伤害就不是无意伤害, 而是有意耍弄, 用文本中买牛人的指责话语说, 是地地道道地拿人寻“开心”。

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 人物爱牛之心及行动同环境的对立, 人物品质与其行动的对立, 这两种对立是这个故事的矛盾基础。正因为此, 特别是安恩老婆婆是一位仁爱、纯朴的人, 这才对广大的普通人构成了某种“存在的可能性”的启示——不要像安恩这样好人做了尴尬事,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要统一。所以, 这篇小说是以形象去解说人的行为哲学——怎样认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很显然, 从生存层面去解读《安恩和奶牛》这类作品所揭示的“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必要的。但这种解读自觉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应用不是理解现象的一个随后的和偶然的成份, 而是从一开始就整个地规定了理解活动。……研讨某个传承物的解释者就是试图把这种传承物应用于自身” (同前, 第6页) 。这就是说, 把文本解读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解读者, 他的解读理念就已经规定了解读思维原则从“一开始”就不是从“认知”的“层面”去解读, 而是从“生存方式”的需要去思索如何解读。在这一点上, 许多人还不如古人头脑清醒, 明代人吕坤就说过——“在诵诗读书时便想曰:此可以为我某事之法, 可以药我某事之病。” (《呻吟语》, 吕坤著, 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第50页) 这种境界就是文本解读的生存层面。

既然文本解读是一种生存方式, 那么, 文本解读教学就有了双重性质和意义。每一篇文本的解读教学既是师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同时又是教师教学生学习如何生存。改变目前认知层面的教学, 走向生存层面,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生认识不会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在解释“教”的内涵时, 便明确说——“‘教’……意思是努力带来‘学’” (《当代英美哲学地图》, 欧阳康主编, 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第687页) 。这话的意思是“教”要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这里, “努力”是态度问题, “可学的”是“教”的内容。“态度”问题暂且不论, 那什么是“可学的”呢?它有两层含意, 其一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其二是学生不会的。当然, 有些教学内容虽然是学生发展需要的, 但这些内容如果是学生自读自学能够理解的, 那么, 仍然是属于“不可”学的, 即不值得再花气力由老师“教”而“学”了。

但是, 现在语文课堂里严重的问题恰恰是教师在“教”学生自读而能理解的东西。学生自读不会的, 教师往往是想不到, 同学生一样也是不会的, 更有甚者还有是错误的。因此, 这样的解读教学从生存层面上讲, 是浪费生命, 乃至误导, 糟蹋教学资源。

请让我们以沪版教材《一千张糖纸》为例进行说明。该文作者为铁凝。故事大意是这样的:表姑为了自己的清静, 把“我”和世香两个女孩支离到外面去玩, 谎称若能搜集一千张玻璃糖纸可换电动狗。当两个孩子用玻璃糖纸向表姑换电动狗时, 表姑来了一个“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两个女孩很委屈, 作者在结尾议论说: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 欺骗就是伤害。

我们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过实验性调查, 仅仅让学生阅读10分钟后, 当向学生问该文本给你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时, 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便能回答——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 欺骗意味着伤害。

但现实的教学现状是, 绝大部分教师就是讲该文主旨是“不可以欺骗孩子”, 要“呵护童心”。这种教学实录, 可见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2期, 李百艳的文章——《〈一千张糖纸〉教学实录》。可以想见这是多么尴尬的情景啊!教师非常用心地一本正经地和学生互动, 最后推导出人家学生早已知道的东西。让我们想一想学生的心里是如何看待语文呀!

如果说上面的解读只不过是浅显一些, 而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2010年第11期的吕老师的文章——《学生发展需要与文本核心价值》——对《一千张糖纸》的解读就近于荒唐了, 他把孩子受骗的“悲情”说成“喜剧”, 简直是混淆黑白, 颠倒是非。如此去教学生, 那么, 我们的学生会得到什么呢?在解释两个女孩固执地搜集糖纸的行为时, 请看这位吕老师是怎样说的:

完全可以说, 搜集和整平糖纸的过程, 就是她们守望幸福和快乐的过程, 一张糖纸就是她们逼近预想目标的一点希望。……客观地讲, 《一千张糖纸》中的“我”和世香确有“一条道跑到黑”的“性格弱点”, 但经过作者语言的加工, 这“性格弱点”在作品中已经成为童真童趣甚至说是性格优点了。 (见《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

就是这位把“性格弱点”说成是“童真童趣”的教者, 在完成《一千张糖纸》的教学之后, 让学生续写《一千张糖纸》时, 他的学生竟然这样说——要以欺骗的手段捉弄表姑, 或者以冷水浇表姑来逼迫表姑兑现承诺。而这位教者对学生以恶作剧的手段报复表姑的描写却在《语文学习》作出如是评论——“不要怪孩子‘太歹毒’, 以牙还牙也是斗争。”如此评说学生作品中主人公的行为, 是一位中学老师对学生应有的教育吗?岂不是鼓励学生以非理性的手段去回击伤害他们的人吗?这样, 他们便从“受害者”变成“伤害者”。

我们是反对这样教的, 其实《一千张糖纸》理性解读是有三重境界的。

第一境界就是明白故事直接表露出来的主旨——“对孩子不要欺骗”, “要呵护童心”。这一境界虽然是正确的, 但不需要细讲, 点一点就可以了。

第二境界就是探究故事深层蕴涵的东西。

很显然, 《一千张糖纸》的话语口气是针对成年人对孩子的欺骗行为的。从成年人讲, 要“呵护童心”。但是, 面对孩子阅读这篇课文, 须两面解读, 分析两个孩子为什么被骗, 告诉孩子们既不要骗人, 也要防止被骗, 被骗之后学会以理性方式维权——找家长评理, 打“家庭官司”。从生存层面解读《一千张糖纸》更应该从两面来解读, 在骗子很多的情况下, 总是单纯地讲不要骗人, 就近乎愚人。

当然, 还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那个艰苦的时代, 去体验那艰苦的时代如何使孩子失去了童真童趣, 从孩子固执的行为中去体验里面的悲情, 从而与今天形成反照。

因为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他们的个性发育是很难健全的, 当物质极度匮乏到连最低廉的物质要求都变成梦想的时候, 这时候的童心就不能说成是“唯美”、“纯真”, 而是被“世俗的尘埃”摧折成病态和营养不良。人类往往在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候容易耽于幻想。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本的悲剧感体现在孩子被骗的痛楚, 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孩子之所以被骗的发育不良的心灵。

如果像吕老师那样认为作者把“我”和世香“一条道走到黑”的性格弱点“语文化”成了“童真”、“童趣”, 这种理解是极其肤浅的。两个孩子把搜集糖纸不是看成一种趣味游戏, 而是一种很认真、很执著的生计, 是完成一个很严肃很秘密的人生使命, 这种“误把鸡毛当令箭”的冷幽默背后是一种很沉重的悲怆, 这个事故正是因为置于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才体现了它浓郁的悲剧性。

文本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是非常陌生的, 因为那是他们祖辈的生活。今天, 通过文学作品感性地体验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丰裕的物质条件下长大的孩子, 有好多人迷失了幸福感, 一旦迷失了幸福感往往会迷失掉感恩情怀而变得难以调教。人怎样才能找到幸福感呢?一是永远铭记自己曾经的痛苦;二是心里要装着别人的痛苦。只有这样, 才会体会到自己当下生活的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丰裕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能被祖辈那个时代的同龄人的不幸感动, 就是一次难得的“德性”熏陶。我们要诱导学生进入那种境界, 感受到那个时代与他们同龄的孩子沉重的脉动,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更不能鼓励孩子受到欺骗就要以牙还牙地报复。

第三境界就是以批判精神面对文本写作缺陷。我们不要以为名家之作就没有瑕疵。让我们大胆地删掉文本最后两个自然段:

我长大了, 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 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 孩子是可以责怪的, 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 欺骗是深重的伤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 但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么?

这两段直白的话是多余的, 作者总担心读者不明白故事的主旨。但这样做反倒使故事的想象空间变得狭窄, 也使故事失去了含蓄美。将它们删去, 让故事如此结束: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 我们把那精心“打扮”过的糖纸全都抛向天空, 任它们像彩蝶随飞飘去。那情景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故事讲完了, 但情思却是不尽的。师生一起讨论这样的写作处理, 既享受一种美感, 又体会故事写作的规律——倾向不要刻意地交待出来,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同时, 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意识和批判精神。

能如是解读, 这才叫“渐入佳境”, 要教学生不会的。

进入上边所讲的教学佳境, 这是个能力问题。但是, 能力根本不能被教导, 而是只能被练习。

尽管如此, 我们在这里仍然有一些实践性的经验可以介绍给读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目前语文界流行的, 为王荣生所极力主张的——“以文本体式为依据”——这种狭隘的解读观念中解放出来, 跳出“文本体式”的约束, 走向哲学思维。学一点儿基本的哲学理论, 并尝试将它运用于文本的解读。德国学者阿多诺说得很明确——“哲学就是对诸门科学中已经变成僵化的部分进行反思的学科, ……一件作品为了得到充分的体验, 不仅需要思想, 而且需要哲学” (《美学理论》, [德]阿多诺著, 王柯平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第446页) “需要哲学”, 就是需要哲学思维方法, 哲学是让人聪明的科学。

实例是提高解读能力的学步车。请大学看如何从哲学角度解读《落日》, 它是江苏版高中语文教材。

《落日》记载的是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国向盟军投降的签字仪式。

我们曾在网上查阅了不少中学语文老师的讲课设计或解读文章,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没有对文本“签字场所”进行解读, 之所以如此, 就是人们受“文本体式”的约束, 缺少哲学思维, 不会解读。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讲《落日》一文中“签字场所”。

很显然, 作为盟军最高统帅的麦克阿瑟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接受日本帝国的投降, 他为美国争得了历史的荣誉。事物的存在方式规定事物的性质, 而空间条件则是事物存在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哲学思维。空间场所不仅使事物的情景实现具体化, 而且这些地点都是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思考很显然关系到一个事件的构造, 关系到美方对这个事件的理解或预期, 这个空间场所赋予事件不仅仅是地点的意义, 它有强烈的政治性。如果说在日本的某个地点举行这个签降仪式就不好, 不能凸显美国的国家形象, 凸显它的战争力量, 这当然是美方不愿看到的。在这里, 我们应该看到事件的美方主导者组织事件的智慧, 这是要学习的。

我们应该看到, 在胜者的战舰上举行签字仪式, 突出了战争的氛围, 特别是作为“签字场所”的具体记载——“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 16英寸口径大的大炮, 斜指天空。”这几句话, 很有意味, 具体地解释了在“战舰”的“甲板”上举行签字仪式。也就是说, 这是在“大炮”下的仪式。战争, 是实力间的对话, 具有话语霸权的是“大炮”。投降者是被“大炮”打败的。

这样的解读, 我们都是在中学课堂上实践过的, 深受学生欢迎。

当然, 超越“认知层面”走向“存在层面”还有其他的方法, 比如敏锐地抓住文本中的“摹状词”, 探求“摹状词”所透示出来的意味, 也可以读出一般人不能读出来的东西。

比如解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如果我们重视作者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曾温柔地批评斯科特是“鲁莽”的探险家, 由“鲁莽”为眼线去细读文本, 就能知道斯科特南极探险全军覆没的“悲剧”之“悲”所在。

四层面 第8篇

关键词:it,它,句法,语义

1. 引言

总的来说, 词汇具有发音、意义和语法的特点[1]。由于第三人称可以属于各自不同的语言系统,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在句法和语义上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区别。本文尝试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 对这两个词进行比较。

2. 句法特点比较

2.1 相似性

2.1.1 作主语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在句子中都可以用作主语[1]。例如:

(1) Yet now it cries aloud unto you, and would stand revealed before you.

(2) It is not a garment I cast off this day, but a skin that I tear with my own hands.

(3)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 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高到丈许, 二丈,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白杨礼赞》)

(4) 它在院里跳, 有时飞一下, 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 或由花盆上飞下来。 (老舍:《小麻雀》)

2.1.2 作宾语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在句子中都可以作宾语。作为人称代词, “it”的主格和宾格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正式地讲,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作主格或者宾格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it”在两个位置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是等同的。如:

(5) Take it with you.

(6) We call it ground ball.

(7) That may be one reason why school-teachers exalt it and lovers defy it.

(8) 我想拿几个饭粒诱它前来, 又不敢离开, 我怕小猫来扑它。 (老舍:《小麻雀》)

(9) 我对于海, 好像找了魔似的一天比一天迷恋起来, 我爱它, 甚至一天也不能离开它。 (谢冰莹:《海恋》)

2.1.3 作介词宾语

英语中的“it”和汉语中的“它”也可以用作介词宾语, 如:

(10) That is part of it.

(11)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12) 他拖着那只受伤的脚腕子, 一瘸一拐, 跌跌冲冲地追下去, 时而对它扔石子, 时而粗声吆喝。

(13) 研究矛盾的特性, 不能带主观随意性, 必须对它实行具体的分析。

(毛泽东:《矛盾论》)

2.2 区别

“it”和“它”, 二者最重要的句法区别在于在句子不同位置处的使用频率。在汉语中, “它” (有时用“他”) 用来指代东西, 但是在日常会话中却严格限制其使用。根据Chao (1968:633) , 在日常会话中, “它”大多数出现在宾语位置, 远远低于作定语的时候, 也很少作主语, 但在英语中, “it”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it”或者“its”在英语中用作主语或定语, 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就会下意识地使用“这”或“那”代替, 或者重复它所指代的名词,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用。比较:

(14) Whose coat is this?这是谁的衣服?

It’s mine.这/那/是我的[4]。

(15) He went to the ice-box.Suddenly he slammed its door shut.

他走到冰箱跟前。突然间把冰箱的门猛地关上。

因此, 汉语中的“它”比英语中的“it”使用频率要低得多。

3. 语义特点比较

3.1 相似性

3.1.1“it”和“它”指的是单数意义上任何不指代人的事物。例如:

(16) He would fling himself upon the bear and kill it. (Jack London:Love of Life)

(17) He felt confident that one cartridge remained to him.It was in the chamber of the rifle and he had overlooked it.

(18) 是的,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 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

(老舍:《想北平》)

(19) 这是个熟鸟, 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

(老舍:《小麻雀》)

在 (16) 中, “it”指的是“熊”;在 (17) 中, “it”指的是“cartridge”, 为单数形式。在 (18) 和 (19) 的汉语例句中, 情况也是相同的, “它”分别指代“北京”和“鸟”。

3.1.2“it”和“它”都能够指代不可数事物和单数抽象名词。如:

(20) He baled wildly at first, splashing himself and flinging the water so short a distance that it ran back into the pool. (Jack London:Love of Life)

(21) He fought with his fear again, overcame it, hitched the pack still farther over on his left shoulder, and lurched on down the slope.

(22) 泥沙本是宝, 它是构成江河三角洲的基本材料。

(23) 想到这里, 他对于命运的安排感到不平, 他想反抗它, 改变它。 (巴金:《家》)

在 (20) 和 (22) 中, “it”和“它”分别指“water”和“泥沙”, 二者皆为不可数名词。“it”在 (21) 中指的是“the hero’s fear”, 是个抽象名词, 而 (23) 中的“它”指的是“命运的安排”, 也具有抽象意味。

3.1.3“it”和“它”都能够指代人的单数集合。如:

(24) Parliament’s answer to all awkward problems is to establish a Royal Commission whose findings it can then ignore.

(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战斗队, 它同时又是工作队。

3.1.4 二者都能用来指不具体的事物并表示总体状况。

“它”有时能用于“指不具体并且表示总体的状况”[1], 这最多见诸于口语中, 指的是当它用作虚拟物体的时候。如:

(26) (走, 我们去) 吃它一顿。 (《金山词霸2003》)

(27) (真窝囊, 还不如出去好好) 干它一场。 (《金山词霸2003》)

如果“它”指代的是不具体的并且是一个总体的情况, 像 (26) 中的说话经常发生在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 那么参照词“它”就作为一种总的参照或零参照来理解。在 (27) 中, 情况也是如此, 这是一名战场上的士兵说出来的话语。

“it”也能用于总体的参照, 而且似乎在英语中这种用法要更普遍一些。如:

(28) “It suddenly gets cold.The sun seems to give less heat, ”she said...

(29) There were only a few lines more, so that she would finish the story, though it was past bed-time.

正如例句显示的那样, “it”的这种用法最典型的是用于天气、时间、环境等情况。如:

(30) It’s lonely here.

(31) I like it here.

(32) It seemed to him that it would be almost dark, and he would be alone on the beach, and somehow it would be rather dangerous.

在这些句子中, “it”对于语境下的情况、语气或感觉进行了总体的描述。

3.2 区别

3.2.1“it”可以指代一个句子、篇章的一部分, 具有句子或篇章的含义, 但是汉语中的“它”则不能这样使用。

如例句 (33) 和 (34) :

(33) A:Who will clean the blackboard?

B:I will do it. (it=clean the blackboard)

(34) When the factory closes, it (it=the closing of the factory) will mean 500 redundancies.

(35) Many students never improve.They get no advice and therefore keep repeating the same mistakes.It’s a terrible shame.

如例句 (35) 所示, “it”甚至能指代几个句子。

3.2.2“it”能够代指人, 通常是婴儿或不知道性别或没必要表明性别的人, 而“它”不能这样使用。

(36) The baby next door kept me awake.It cried all night.

(37) It’s Peter on the phone.

3.2.3“它”有时可以用来指代复数意义的名词词组, 而在英语中, “it”的复数形式———they/them———通常是必须使用的[2]。

(38) 我买了三个月饼, 一天就把它吃完了。

I bought three moon cakes and ate them up within one day.

根据Chao的观察 (1968:634) , 在日常汉语对话中, “当指的是一个以上的事物时, 单数形式‘它’仍然是正常使用的代词, 而当说明单一事物时, ‘它’总是用在宾语的位置, 而不是大量地做定语”[1]。如:

(39) 这些梨烂了, 最好把它扔了吧。

译文:These pears have spoiled;better throw them away.

(40) 请你们把恒元那一伙人做的无理无法的坏事捡大的细细说几件, 我把他记下来。

甚至在汉语写作中, 虽然使用它们有所帮助, 但是操母语者总是下意识地避免使用 (它们) 。而在英语中, 在指代一种以上的事物, 时就要使用“they”或“them”[2]。汉语为母语的讲话者则会通过重复名词来指代 (有时还会使用“这/那/这些/那些”) , 或者干脆什么都不用也不会使用“它们”[3]。如:

(41) 昌吉古城的工人在进行基建施工时发现了古代银币1370枚。银币原来装在一个陶罐中, 出土时陶罐已被打破。

(On a construction site in the old town of Chang Ji city, 1370 ancient silver coins were unearthed.They had been stored in a clay pot which was broken during the digging.)

以上提到的造成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别的因素包括:

第一, 数量限制。

当指代的是一个总体类别的名词时, 通常使用“它”而不是“它们”。在英语中, 是选择使用“it”还是“they/them”, 要根据使用的名词的数来定。如:

(42) 奶牛是用来产奶的, 不能用它来拉车。

A cow is raised to give milk, and you can’t use it to pull a cart.

Cows are raised to give milk, and you can’t use them to pull a cart.

在 (42) 中, 第一个句子中的“奶牛”是表示特定类别动物的名词, 第二个句子中的“it”用作先行词。正如英语译文显示的那样, 在相同的英语语境下使用“it”或“them”都是正确的。

第二, 关注点的限制。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 当强调相关事物的整体性时, 汉语中会使用“它”而不是“它们”来指代一个以上的事物;不会使用“它们”来强调数。

如果我们从相关的语境或背景知识中知道指示物的数量是一个以上的时候, 选择使用“它”还是“它们”就由说话者的关注点决定。但是在相同的语境下, 英语中只能使用复数形式的“it”。例如:

(43) 她的手指也不知是怎么长成的, 那么光滑, 那么软!用它拿苹果、搬凳子、捏钢笔……它触摸过的东西都变得比原来美好了。

It is not known how her fingers have grown.They are so smooth and soft, with which she takes apples, carries stools and holds pens…Whatever is touched with them will become finer than before.

(44) 于是他就用岩石来砸骨头, 把它捣成了酱, 然后吞到肚里。

(Jack London:Love of Life)

Then he crushed the bones between rocks, pounded them to a pulp, and swallowed them.

在 (43) 中, 常识告诉我们手指是一个复数概念, 说话者的关注点集中在整个手上而不是每一个手指, “它”就代替了“它们”用作照应语。在英语中, 选择使用单数还是复数照应语的决定因素是名词词组用作先行词的数[5], 正如英语译文的例句 (43) 和 (44) 。

第三, 活力的影响。

事物的活力是不同的, 动物最具有活力, 其次是植物, 最差的是物质。在汉语中, 具有高度活力的事物通过“它们”来表示;而对于活力较低的, 可以使用“它”和“它们”, 这取决于关注点的变化[6]。如:

(45) 空中有几只老鹰, 它们盘旋着, 寻找着地上的猎物。

Several eagles were wheeling in the air, hunting for their objects on the ground.

空中有几只老鹰, 它盘旋着, 寻找着地上的猎物。

(46) 老柳树的根一定很长很长了, 我差不多看到它们/它穿在土里的样子。

Roots of the old willow must have grown so long that I could almost see the way they were growing further into the ground.

正如英语译文中显示的那样, 选择使用“it”还是“they”作为照应语 (包括它们的变体) , 必须遵守先行词的数。而在汉语中, “它”或“它们”的使用则要灵活得多;先行词的数是一个基本的但并不构成决定性的因素。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 虽然我们经常要考虑英汉语言的对照, 但是实际上, “it”和“它”在句法上和语义上非常不同, 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 才能把文章译好, 表达出原作的真实含义, 达到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hao, Y.R.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2]储泽祥, 吴军, 廖光蓉.指物时“ta (它) ”、“ta (它) 们”与it、they的比较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46-49.

[3]鲁健骥.“ta (它) ”和“it”的对比[J].中国语文, 1995 (5) :390-396.

[4]王道英.“这”、“那”的指示功能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5]熊学亮.英汉前指现象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成就企业未来的三个层面 第9篇

第一是战略和执行。企业做大一定有战略,而且还要有执行,即使有战略没有执行努力也一定失败。1994年在华尔街,很多媒体记者问我们IBM的 CEO,你的战略是什么,他的回答是IBM目前不需要更多战略,我们需要的是执行。如果说你看过去美国流行的书,一直在争辩执行重要还是战略重要。我们的观点是说,两个都要做,你要有办法把这两个贯通,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你不但有办法做一套战略出来,还要有办法把这战略执行做好。这句话讲出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IBM在过去的10年不断追求的,并不是我要更多的战略思想,而是我们做的战略有没有办法执行。很多时候执行并不是什么高智慧,也不是特别漂亮,而是每个礼拜、每个月怎么根据你制定的指标来履行。在你开始想你的战略时,就一定要想到,你有没有办法把战略和执行结合起来。如果你没有办法把战略和执行做好的话,战略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就不应当是企业的战略。

第二是创新和转型。过去一两年大家说企业一定要有核心技术,但是只说不行,一定要有一个开始。这样企业就一定需要有一个创新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办法把创新变成企业的一个积极性因素,并且还需要不断地转型。

第三是人才和文化。企业一定需要人才,才有办法帮你做战略,才有办法执行你的战略.才有办法帮你创新,在重要关头才有人在你的身边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情。而凝聚所有人的力量在一起的是文化,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文化,企业就没有办法把所有的有才华的人凝聚起来。IBM公司不管到哪里,都要吸引、激励和留住行业里面最好的人。企业里面不单是用薪水留人——IBM的员工薪水并不是最高的。IBM有一套激励系统,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到他们是在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儿,让他们感到 IBM是最好的。IBM企业的基本信念就是尊重个人、精益求精、服务客户,这种企业文化经过差不多50年已经灌输到每个人的心里。企业文化并不是口号,也不是进入公司看到墙上写着什么,而是要看到公司每个人通过做事情的方法表达出来的。在 1994年的时候,我们的总裁认为IBM过去的失败,有一些是文化方面的原因,IBM的文化里面没有看市场,太过重视个人,速度不够,所以就做了一个调整,就是我们在市场里面要制胜。我们评价自己时,就是要看自身的能力强不强,有没有办法每一年只做五件事情,而且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有哪五件事情是我们真正能做好的。

上一篇:立体电视下一篇:体育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