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电视范文

2024-05-09

立体电视范文(精选9篇)

立体电视 第1篇

一、元素创新是思维创新

就电视文艺创作来说, 很多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在顽强的经验型基础上建立的, 一个创意性意见一出现, 他们想象就会不断浮现。如有对立或功的先例, 他们就会坦然接受.并想借助别人的成功再次去取得成功。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创作团队来说, 他们不愿意重复别人, 而是在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事, 总会有些奇思妙想。只有这种思维能力才是电视所需要的, 才能保证构思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这次荣获综艺晚会类一等奖的《梨园春》第69期特别节目《致敬人民艺术家——纪念国务院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八周年专场晚会》就是一个创新, 其中的元素创新让我们过目不忘:当纪实作为二种美学观念被电视观众接受并喜爱时。以娱乐性为主的电视文艺就积极地接纳了它.这台纪念常香玉的晚会既有电视对热点人物的新闻纪实性, 有与时代脉搏共振与观众心态契合的特点.又强化了电视文艺的鲜明艺术创造性, 从表演角度再次回味了常香玉一生.可谓纪实与艺术互补、理性评价与主观情感共鸣, 体现了电视创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思考。在这里, 元素创新成为了思维创新的抓手, 让人感觉新颖别致又紧扣主题.比如, 在晚会中, 大量的人物采访元素, 王昆、田华等一大批艺术家对常香玉的评价与赞美, 不仅深化了常香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而且奠定了歌颂致敬的晚会基调常香玉本身的新闻镜头元素和弟子们表演常派剧目的再现性表演元素互相交融, 又形成了一种真实与假定统一, 纪实与文艺融合的情趣美。短片特技的元素也精致抒情, 都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二、元素创新是原创精神

电视文艺的策划与创意应该善于展开艺术想象、善于将要表现的内容化作艺术形象, 将思想内容化在艺术性、观赏性之中。想象是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表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这是艺术家应有特殊思维.他们要善于“想入非化不可能为可能。其实, 再好的寻视文艺创意也必须细化或强化成了以捕捉和感知的电视艺术元素, 这样才能真正组合形成完整的电视艺作品, 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原创精神。

电视文艺属于创造美学范畴主要指电视艺术创作者如何运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独特的思差方式, 以及独特的美学追求完成三皇持的艺术创作。电视艺术创造美享的核心问题, 是电视艺术的电视之表达。目前许多电视艺术形态, 更多的是利用电视传播功能, 将传统术比如音乐、舞蹈。戏剧记录下之, 传播出去。观众欣赏的还是原有艺术形态的审美。电视文艺要想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形态, 就要创作出充分电视化的、真正“姓”电视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要突出一种电视的原创精神。应该说《观音祖庭——大香山》是这方面的杰作。它的特点表现在运用许多新鲜的电视元素, 让晚会完成对不易把握的宗教庆典题材的突破和跨越, 形成了独特的晚会风格。该晚会的主题是想让“真、善、美”的观音文化和“慈善、爱心、和谐”的人文精神相融, 引导和发挥观音文化对人们的教化作用, 改善人们的道德心理、道德人格、道德规范, 从而达到美化人生、和谐社会的宗旨。这个主题很容易做空、做假, 但创作者由于强调了创作主体作用, 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对应找出了许多新鲜元素, 结果化腐朽为神奇, 创作出了一部成功的电视文艺晚会。这里有我们平常很难听到的音乐元素, 不仅是要表现内容, 也是起承转合的载体, 还是时空串联, 省去了许多笔墨。神话传说和寓言文化元素让节目既彰显佛教特点又有了接地气的人与物、情与感.特别是那些情景剧的表演从虚拟化表演直达人心的真实, 让虚与实在可能触摸的节目元素中体现, 逐渐升华到心灵高度。佛教歌曲的元素、抽象飘逸的舞蹈元素、大屏巧妙配合表演的自然变幻的舞美元素, 还有抒情性的朗诵元素、雅俗共赏的曲艺说唱元素等.多种元素共同形成了晚会的“佰生化”效果.为人们的艺术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也是具有原创精神, 倡导原创风格特色的优秀作品。近年来省级卫视的跨年活动愈演愈烈, 既是电视文艺节庆活动的拓展.也是娱乐向节日的延伸.更是省级大台的形象展示, 也成为了省级卫视每年角逐的重头大戏。但上的多就乱.就容易失去新意, 特别是动辄几千万的请大腕、搬明星, 在点亮新年气氛和观众眼球的同时, 也常被人们对其奢华无度和形式单调所诟病。在这种情况下, 《武林风》敢于挺身而出在首都北京体育场馆上演了一场极富特色的在中国首次尝试的国际化跨年搏击赛事活动。这场活动既让千万观众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迎接新年的电视娱乐仪式, 又巧妙而自然地加入了中国几家大的省级卫视跨年的狂欢, 以其新颖别致的节目样态广受好评, 不仅名列百度搜索关注榜综艺节目第三名, 而且收获了同时段全国收视第八的好成绩, 是原创精神使《武林风》成为了2012-2013年跨年活动的一匹黑马。它的原创精神体现在一系列创新元素上。一是敢于将搏击擂台赛事活动大胆引入跨年活动, 在对比中显示了主题内容元素创新;二是以国际选手参与竞技的国际化符号比如魔鬼八人战中四位中国选手和四位外国选手对阵的国际性影响显示了表演元素创新;三是以体育场馆万人观看的比赛气势实现了环境元素创新;四是充分发挥舞美功一能的气氛营造元素创新;五是除了八人对阵比赛外, 还设计了有奥运冠军、普京保镖等世界级格斗名人, 以及女选手之间PK, 实现了节目环节元素的创新;六是敢于现场直播近三个小时, 以时效性、悬念性、临场性贯穿始终, 实现了转播形式的元素创新。也可以说, 是多种元素的创新让《武林风》一步步正在走向世界。

三、元素创新是“内容为王”的基石

关于“内容为王”, 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曾说:“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 内容就是一切!”但我要说, 那“内容为王, 的基石是什么呢?它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元素创新。近十年来, 国内电视文艺形态步入一个繁荣兴旺的快速发展期, 全赖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 巧妙混搭, 相映成趣, 相映生辉。在这中间, 不论观众参与的互动歌唱比赛、明星才艺比拼、讲述故事、大型选秀等都促成了电视荧屏的火爆与抢眼, 形成了电视文艺的丰富与多元, 造就了电视内容一波强过一波的冲击波, 也引起了电视娱乐电视文艺的雅俗之争。一件电视文艺作品, 如果只是迎合一般世俗嗜好, 或仅以奇妙炫人耳目, 时间长了终会被贬为格调低下、庸俗浅薄, 如果电视艺术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形式特点上不但为人乐于接受.而且回味起来又被其中的一个个艺术元素再次吸引, 并且这种情况是在往往容易做俗做滥做假的艺术题材中出现, 那就更为难得。

我们说今天的“春晚”比较难做, 渐失“民心”的原因有很多。其实并不怪电视文艺晚会本身。有的政治话语表达的单一苍白和无力, 也表现在商业逻辑对春晚节目的过于侵蚀和渗透。后者在央视更为突出, 省级市级电视台前一种情况较为明显。这种概念化的千篇一律的晚会创作模式让领导生厌, 也让百姓厌烦, 说到底是把晚会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赤裸裸说了出来, 没有形成与节目的水乳交融和自然流露。在这一点上, 新乡台春晚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它的诸多元素的运用都独辟蹊径, 游刃有余, 给人留下印象。比如晚会中的元素不管领导还是一般观众一人一条围巾, 既烘托晚会气氛又显得干群同观同欢, 皆大欢喜。灯光舞美元素的提升让舞美变化与节目衔接结合自然, 100%亮化舞台连地面都铺成LED形状, 使节目立体化形象化效果提升。许多节目为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体, 比如《水墨太行卫水青荷》是书法与舞蹈的结合, 杂技人剑合一是武术与舞蹈结合, “名模炫舞秀, 是时装和新乡美女们的结合, 参加“中国梦想秀”和“唱响中国”歌手演唱, 不仅是个人才艺表演, 更显出了新乡人的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 这种里里外外多种元素的结合, 让整台晚会亮点频闪, 美不胜收。该台晚会的问题是重点突出还不太够, 再有一两处动情点可能会更显丰富和深厚。

立体电视 第2篇

全息影像优于普通立体影像

现在的立体电视机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由于立体电视机需要每位观众都佩戴专用的立体眼镜来欣赏,就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限制了观众的自然感受;第二,由于目前立体眼镜较贵,家里都是每人配一个,没有多余的,来了客人后不能共同欣赏电视节目;第三,立体电视节目偏暗,颜色部分的欣赏效果略差;第四,长时间佩戴眼镜观看3D电视节目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头痛发晕等症状。尤其是最后这一点十分突出,引发了不少家长对孩子观看立体电视节目的担忧。

怎样解决目前立体电视机带来的问题?比利时研究人员认为,可用全息电视机来解决。因为全息电视机的光源是激光,而不是传统的白炽灯或者LED灯。激光具有很好的单向性,没有色散,也不会出现色差,这样形成的立体图像更加清晰、亮度更好。在许多科幻片中,未来人们远程通话都是通过全息显示来实现的。谈话一方的影像可以出现在对方某处,就如同面对面的谈话一样。目前,美国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可以投射出全息影像的手机。虽然图像的清晰度还不够好,但是这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目前正在开发的全息电视机虽然比手机晚了一步,但是它所呈现的全息影像的立体感和清晰度将超越手机。

全息电视机构造复杂

比利时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全息电视机的雏形。这种电视机的显示系统由上百万片反射片组成,并由微型电脑控制。反射片的角度能以每秒数千次的频率发生变化,以此改变光束的角度,从而呈现立体的活动画面。由于全息电视机光源的位置和角度都可控,就可以形成比较自然的立体影像,不需要佩戴眼镜就可以观看,自然也不会发暗了。

根据研究人员的设计,全息电视机的电子器件隐藏在一个底座内,人们看到的电视机显示器是一个透明的液晶柱、液晶锥或液晶球。比利时研究人员正在突破的难点是制造移动的象素。他们将激光照射到微电子机械系统平台上,建立起全息显示器。这种平台可以像小型的反射活塞一样上下左右移动,从而实现移动象素的效果。研究人员预计,这款概念性全息电视机将在2012年年底之前研制成功。

除了比利时外,多国研究人员正在展开包括全息电视机在内的全息显示技术的研究。我国台湾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款形如金字塔的全息显示器,观众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十分逼真的立体图像。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全息计算机。它能让人用手直接操纵显示器里的物体,真正地“把手放在虚拟物体上”。这种计算机利用“能表现手和其他物体的新式实时算法”,让用户和虚拟的三维物体实现互动。

全息电视机可全方位观看

全息技术最早应用在照相领域,它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来记录拍摄对象反射的所有光波信息。全息电视机的原理和全息照相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基本上用数字存储代替了胶片,数字摄影机把拍摄对象的所有光波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电视机在播放节目时再把这些数字信息转化为活动的全息影像。全息电视机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存储器,可以把“冻结”在电视台服务器的景物重新“复活”在人们眼前。相对全息影像而言,任何传统的影像都会黯然失色。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虽然通过全息电视机和普通的立体电视机看到的都是立体图像,但是从视觉效果上来讲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普通立体电视机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的幻觉,而全息电视机看到的影像与真实世界很类似,在不同距离和侧面所看到的景象是有所差异的。因此,未来的全息电视机可能不是靠墙而放,而是放在客厅中央,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到不同的立体效果,令家人和朋友聊天有了新内容。

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全息电视将进入我们的家庭,这或许需要5年或10年,但最慢不会超过20年。到了那时,我们坐在家里观看足球比赛或大型演唱会时,就如同坐在体育场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了那时,我们通过全息电视机看到的风景将更加真实自然,通过全息电视机或全息计算机玩电子游戏将更加紧张刺激。当然,也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或许那时的宅男宅女就将更多了。

激光立体电视技术研究 第3篇

与其它种类电视 (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等) 相比, 激光电视在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彩色电视机会产生对使用者身体非常有害的电磁辐射, 荧光粉不能完美显示影像的颜色, 显示屏的尺寸难以做大, 彩色电视机整机体积大、重量大等。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具有厚度薄、无辐射等优点, 但是观看视场小, 亮度低, 色域相对较小, 难以实现大画面;背投影电视采用高亮度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和再成像技术增大画面, 其缺点是亮度和对比度比阴极射线管低、视角小、需要冷却、体积大、寿命短。

而激光电视却具有色纯度高、色域大;无射线辐射, 克服了荧光粉产生的荧光色对人眼长时间观看所造成的不适感觉。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激光电视的色域表现相当丰富, 可以达到等离子电视的20倍左右, 但是功耗却只有同类型等离子的几十分之一, 体积和重量也相当小巧, 数字信号直接控制调制板。激光电视不存在可视角度的问题, 你无论在哪个角度都可以清晰的看到屏幕的东西。

与传统电视相比, 激光电视具有如下特点:1) 激光电视机色彩鲜明、亮度高、屏幕尺寸灵活并且鲜艳的图像可以投射到各种材料表面, 甚至是弯曲表面;2) 激光电视, 它比等离子体电视机工艺简单, 色彩鲜艳, 能够最完美的再现自然色彩;激光电视机的亮度比大屏幕液晶电视机亮, 且不受视角的方向性影响;3) 激光是100%单色光, 激光电视红、绿、蓝三色光分别调制, 彩色效果非常理想。它的室温寿命一般可达10万小时, 经高温老化试验推算出的室温寿命可达百万小时, 因此它是一种长寿命高可靠性的产品;4) 激光电视可以发展成为特超大屏幕电视、电影和投影一体化多功能产品。

激光电视主要采用“直扫描”、“线扫描”和“点扫描”方式。3个半导体激光器发出三基色光源, 通过光纤传给DMD芯片, 由于在光纤内部的多次反射, 降低了激光特有的干涉条纹。同时, 为了实现图像的还原, 图像调制系统NCM (自然色彩矩阵) , 将视频信号中的亮度型号与色彩信号分离, 更将色彩信号分解为12组单独色相进行控制, 以得到最佳的色彩还原效果。能够达到色彩空间的宽广色域, 比目前采用的广播电视信号色彩空间提升20倍。

激光立体电视技术其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每年10万亿人民币。主要应用市场是家庭、学校、商场、医院、指挥, 培训, 远程医疗, 模拟操作、大型场馆等。

激光的色纯度很高, 所以在显示的图像颜色上十分逼真, 据称是超过NTSC标准色域的20倍。激光投影的发光效率很高, 传统投影灯泡多为卤素灯泡, 只有2%~3%的能量转换为光能, 其他的都变成热量了, 还比较怕震动。所以激光投影的耗电量比较小, 也不会产生高热。它的室温寿命一般可达10万小时, 经高温老化试验推算出的室温寿命可达百万小时, 因此它是一种长寿命高可靠性的产品。

在激光电视中, 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和方向性, 所以用激光显示, 不仅能保证重现图像的颜色, 而且可以收看全息图像和立体画面的电视节目。

立体电视 第4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在致辞中表示,3D频道开播一年来,各电视台在内容制作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未来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从扶持3D节目制作、拓宽播出渠道、扩大用户规模等各方面扶持频道发展,其中3D频道播出内容质量的提高以及频道落地覆盖的推进,将是总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姜文波表示,广播电视规划院将重点在3D电视拍摄制作、显示要求、健康观看等方面开展标准的深入试验研究。

研讨会上,嘉宾们普遍认为3D频道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内容质量和运营模式;在节目形态上,参会者最为看好的是电影、纪录片和体育节目。

在国内外高质量3D节目制作经验交流活动中,会议邀请了韩国SKY 3D频道介绍了韩国3D频道的发展情况以及刚刚完成的纪录片《奇迹土地非军事区》的制作经验。该片利用大量自制的延时拍摄、微距拍摄设备完成了朝韩边境无人区的生态记录。来自中央电视台、北京、江苏、天津和上海等多家电视台的3D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完成的纪录片、综艺、体育赛事和少儿节目等具有代表性的3D节目类型的制作经验。此外松下电器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讲解了其参与制作伦敦奥运会3D节目制作过程。索尼高清影视技术学院和上海三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分别从节目企划到实施、节目研发与合作的角度分享了经验。最后,刚刚获得2012年世界3D大奖的台湾导演曲全立发言,他表示3D人才很关键,除了技术人员之外,还需要将节目部门的艺术创作人才吸引进来,只有让这些人才了解3D、使用3D,才能制作出艺术和技术平衡的优秀作品。

3D与4K

杜百川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

目前4K电视(4K分辨率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4K电视即采用4K分辨率的超高清大屏幕电视机)发展迅猛,很多厂家都推出了同时具有4K和3D性能的产品。3D和4K都是广播电视占优势的业务,可以互相促进。美国和中国的3D电视机数量都已达到了千万级别,真正的3D运营和VOD是未来发展的重点。3D业务能否增长的关键在于:内容支持要持续增加、在3D基础上不断创新。

全球需求断层 3D发展需跨越鸿沟

菅野隆文 I3DS亚洲分会秘书长

目前全球3D电影票房年收入已达到80亿美元,而3D电视也已超过50个频道。目前,3D正处在需求上升期之后的断层阶段,越过这个鸿沟必须依靠内容和技术这两个翅膀。技术方面, 4K不可能替代3D,但4K可以带来更好的3D效果,是迈向裸眼3D电视的起步。而在新技术导入市场之后,想要度过上升期到普及期之间的断层,不仅需要电视台内部2D和3D部门配合,还需要终端厂商、民间制作机构等产业各界的通力合作。打通3D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3D电视才能真正跨越鸿沟。

节目质量达标 频道运营是难点

路晓俐 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中心副主任

3D频道开播一年来,在内容方面,国内多家电视台都具备了3D节目前后期的制作能力,节目质量均能达到技术指标;运营方面,各台在节目制作、设备购买和人员培训上投入巨大,但在广告运营上缺乏整体广告规划和统一运营、收入很少,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现在还不能在同等水准情况下连接起来,因此频道运营是今年各台努力推进的重点。

定位高端用户开发多种业务

吴建军 湖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规划发展部总经理

目前,湖南有线3D用户定位于高端用户群体,通过基于云电视的3D节目点播、3D频道回看、模拟影院以及3D体感游戏等业务来挖掘用户群体。目前内容匮乏和占用网络频宽资源太大是主要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把3D云电视终端产业化;二是充分运用现有视频节目版权资源,把高清视频升级到蓝光或3D视频;三是参照国外运营模式,打造精品套餐,请更多用户来购买,但收费模式尚待研究。

可借鉴剧场化模式 广告运营需创新模式

乐永升 宽泰(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立体电视的技术与服务分析 第5篇

立体电视是利用人的双眼各自独立地接收来自同一场景的特定摄像点的左右图像, 左眼看偏左的图像, 右眼看偏右的图像, 形成对同一场景的视觉差异 (工程上称为双目视差) , 使大脑得到图像的深度信息, 产生立体视觉效果。立体电视具有图像的深度性、逼真性, 在影视娱乐、远程教学、医疗诊断、战场仿真、科学研究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因此对其进行技术与服务的研究意义重大。

1 立体电视的制播

1.1 立体电视的摄制

如图1所示, 将2台立体摄像机 (3D摄像机R和3D摄像机L) 间距调整为6.5 cm, 与正常成年人相当。3D盒用来改变2台摄像机镜头的夹角, 以模拟人眼焦点的改变, 使镜头推拉时的图像能跟上人眼焦点的转移, 以免使终端观看者发生头晕现象。MVS-8000G切换台通过改变字幕在“三维”空间Z轴位置产生立体字幕。其输出为2个HD-SDI码流。录像机采用Sony HDCAM-SR系列。

立体电视的摄像比普通平面电视复杂得多。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出现多视差的情况, 因物体飞出太远时将使观众双眼向较外侧转动, 易造成视觉疲劳。因此要严格控制拍摄景物近景和远景极限值, 拍摄角度和构图要计算好。与此同时还要进行2台摄像机参数的反复调整与修正。为此, 相关厂家已开发了一体式立体摄像机, 大大减少了拍摄时间和难度。该类摄像机的拍摄流程为:1) 调整2个镜头的水平值。2) 调整聚焦、颜色和变焦。

1.2 立体电视信号的处理

如图2所示, 将来自切换台的双路HD-SDI信号送入编码器进行压缩、编码, 输出ASI信号。该信号经调制后进入传输信道 (有线网、卫星网、地面无线网) 。

播放立体电视节目需要的数据量比普通 (高清) 电视节目大, 通常带宽为普通节目的2倍。对目前有线、卫星甚至无线服务而言, 要传输立体节目就必须牺牲画面质量。可行的办法是将分辨力降低一半, 清晰度减半。另外一种办法是所谓1.3倍带宽法, 即用1倍带宽传输视频信息, 用0.3倍带宽传输摄像机预测的深度信息。

1.3 立体电视的多信道传输

立体电视是新事物, 其在多信道 (如有线电视) 中传输是较为经济的业务推广手段。2010年底, 支持AVS标准的立体电视编码器样机问世, 这使得立体电视在有线网中经济传输成为可能。笔者建议中国立体电视在有线网中的传输模式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 (一套) 立体电视信号 (分R, L共2路) 采用AVS编码调制上变频为规划的有线电视RF频道后与原MPEG-2编码调制混合信号进行再混合后在有线网中传输。立体电视接收采用支持AVS解码解调的专用机顶盒收看, 其他节目仍用原机顶盒收看。

1.4 立体电视的显示

通常立体电视图像正常显示的充要条件是:1) 正常工作的支持立体电视成像的显示设备。2) 一定的立体图像光学辅助装置。笔者将两者之和定义为立体电视终端。主要研究辅助装置, 有以下几种:

1) 被动色差式。观众欲观看立体图像必须佩戴滤色立体眼镜。

2) 被动偏光式。须佩戴偏光眼镜。

3) 主动快门式。须佩戴相应的眼镜。

4) 障栅式。在液晶显示器工艺制造上使用开关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

5) 柱状透镜式。在液晶显示屏前加一层柱状透镜。

6) 指向光源式。给原液晶显示屏配2组LED。

几种辅助装置的比较为:被动色差式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易使画面边缘产生偏色, 显示效果是6种装置中最差的;被动偏光式成本不太高, 但对显示设备 (器件) 的要求较高, 其显示效果虽比被动色差式好, 但看起来不太真实, 部分人群观看时易感到疲倦;主动快门式能保持画面的原始分辨力, 而且亮度不降低, 但该装置 (配套眼镜) 价格很贵, 目前市场价约为500元/副;障栅式与LCD工艺兼容, 具有量产和成本优势, 但显示画面亮度低, 分辨力随播出图像的增加反而降低;柱状透镜式的优点是不影响亮度, 但分辨力与障栅式相仿;指向光源式具有分辨力高、透光性强、不影响原显示器件的设计架构等优势, 但其仍处于开发阶段, 未有成熟产品问世。

以上分析表明, 主动快门 (眼镜) 式在“十二五”初期将是主流产品。实际上, “十一五”末期该装置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索尼、松下、三星、创维等厂家推出的立体电视是以主动快门式眼镜配合观看。但笔者以为, 为大力推广立体电视, 指向光源式因不须佩戴眼镜, 又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参数和设计优势, 应为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2 立体电视的发展

根据经验, 制作一部立体动画片的投资为在普通片上追加30%的费用, 而制作一部真人实景的节目理论上需追加1倍的投资, 而鉴于创造力、熟练度等隐形成本, 实际投资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实现立体电视的普及可能会列入下一个五年计划 (“十三五”规划) 。

即使这样, 多家电视运营机构都在进行立体电视的播出。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试播了立体电视节目;2009年TNT电视台对NBA进行周末立体电视直播;日本BS11频道通过BSD卫星开设“焕然一新”立体节目和立体广告;英国SKY电视台成功试验了经由高清机顶盒向家庭电视机的立体节目分发, 据透露, 其将在2012年奥运会上通过卫星直播奥运节目, 观众可在家中观看。

立体电视对电视机而言是一个新功能, 但其发展涉及到 (双通道) 立体电视的制作、播出、传输和传播 (运营) 等各个环节, 是一项革命。笔者以为, 立体电视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尽快组织制定立体电视标准。中国相关部门 (组织) 要尽快制定立体电视行业标准或国标, 包括摄、录、编、播、终端显示和监测, 有效地抑制立体电视图像对用户造成的不良生理影响。

2) 建立立体电视制作基地。鉴于目前立体电视节目制作成本高、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等情况, 可考虑集中有实力的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组建立体电视制作联盟, 在此基础上建立制作基地, 以优势资源制作高性价比的立体电视节目。

3) 实现内容生产与终端销售的战略合作。在三网融合形式下, 可以借鉴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模式, 将立体电视终端与节目进行捆绑销售。

3 基于互动的立体电视考虑

理论上说, 立体电视无论是制作与显示成本、传输带宽都是前所未有的, 是一项高端服务。从现有的传输方式来看, 有线网的传输应该是首选, 而服务的对象是高端用户。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发展基于点播方式的立体电视是上策。这是因为:1) 点播具有 (一套) 节目跳跃观看与分割观看 (一次看其中一部分) 的属性, 可有效地避开立体电视观看疲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 将立体电视节目集中于点播板块中, 可充分显示立体视频特有的震撼力、艺术魅力和特殊功能, 如“精彩射门集锦”、“江山如画风景呈现”、“三维楼市盘点”等。在未来一段时间, 互动立体电视将是有线电视运营商应对三网融合, 提升竞争力的高端业务之一。

参考文献

[1]MAGNOR M, RAMANATHAN P, GIROD B.Multiview coding for image-based rendering using3D scene geometry[EB/OL].[2010-12-08].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7.9478&rep=rep1&type=pdf.

[2]周洋, 彭宗举, 张云.面向移动立体电视的高容错编码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 2010, 34 (7) :32-34.

立体时代的电视空间表现初探 第6篇

关键词:立体电视,窗口空间,立体空间表现

1 立体影像的发展与表现特征

立体电视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它与立体电影的表现艺术相互关联, 伴随着立体成像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而演变[1], 与立体电影初期的发展相比较, 立体电视由于自身的特点存在诸多差异, 需要从空间表现角度明确自身的特点, 提出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策略与新主张。

1.1 立体技术产生初期

立体的艺术表现, 可以追溯到雕塑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但明确用于立体成像和显示的技术, 则是从1838年, 英国的查理·惠斯通 (Charles Wheatstone) 发明了“立体镜” (Stereo scope) 开始 (见图1) 。

无论是惠斯通的立体镜, 还是1849年David Brewster用凸透镜取代镜子, 发明的“改良版立体镜”, 都有一些共同点——影像面积小且清晰度低, 立体效果不够充分, 只能满足单人观看。“立体镜”是一种实验室阶段的立体装置原型, 和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类似, 小影像尺寸和对观众数量的限制使其商业潜质不高。改良版的立体镜如图2所示。

1.2 红青立体与大银幕实验期

19世纪末, 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 (William Friese-Greene)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 (见图3) , 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 观众通过立体眼镜来观看, 这套装置繁琐复杂, 缺乏实用推广性, 尽管申请了专利, 但没有被任何影院采用。

1900年, 弗雷德里克·尤金·艾维斯 (Frederick Eugene Ives) 发明了立体摄像机, 它模仿人眼采用双镜头, 镜头间距4.5 cm。1915年6月10日, 埃德温·波特 (Edwin S.Porter) 和威廉·瓦德尔 (William E.Waddell) 在纽约阿斯特戏院试验他们的红青立体电影, 为现场唯一的观众放映了包括田园风光在内的多段测试片段。

这一时期, 立体电影处在早期探索阶段, 立体技术转向电影银幕寻求大尺寸影像表现, 那时还没有电视, 早期的立体影像, 首先被搬到银幕上进行测试放映, 电影的大银幕为立体视觉表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它天然允许更充分的视差和立体艺术表现空间。

1.3 完整电影商业化时期

1922年, 立体电影《爱情的力量》 (The Power of Love) , 在洛杉矶大使饭店戏院进行首次商业放映, 标志着立体影像进入商业领域。

这一时期, 很多人开始对3D电影产生了兴趣, 连法国的路易斯·卢米埃尔 (Louis Lumiere) 也把他1895年的《火车进站》制作成了3D电影。

1936年雅各布·莱温赛尔 (Jacob Leventhal) 和约翰·诺林 (John Norling) 为米高梅公司拍摄的短片《Audioscopiks》系列, 也使用了红青立体技术, 银幕上出现一系列冲着观众运动的物体, 在当时效果极其震撼, 该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提名。受此鼓舞, 米高梅又在1941年拍摄了《第三维度的凶手》 (Third Dimensional Murder) , 在当时广受好评。二战爆发后, 3D电影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战后复苏。

这一时期立体电影技术处于“奇观”时代, 人们对立体影像的关注停留在新鲜事物层面, 在立体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就是反复利用纵深轴向的调度, 刺激观众的“立体神经”。红青技术的天然缺陷则成为了艺术表现上的瓶颈——在黑白胶片电影时代, 红青的色彩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但立体表现上与良好的观影体验还存在相当差距, 加上胶片时代拍摄立体电影的诸多技术问题, 因此难以获得推广与大规模发展。

1.4 偏振立体与短暂的“黄金时代”

1936年, 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兰德 (Edwin H.Land) 发明了偏光膜技术, 这一发明的初衷是用来过滤汽车灯光, 但后来却对立体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偏光技术的出现, 首次克服了红青立体显示技术的色彩缺陷, 能够使观众双眼获得同等高质量的影像, 为彩色立体显示和更高质量的立体表现扫清了障碍。

1952年, 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博瓦纳的魔鬼》面世, 这标志着立体电影迈入了全新的彩色时代。1954年, 大师希区柯克拍摄了立体电影《电话谋杀案》, 这是中期立体电影的艺术精品。

立体电影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取得一定的发展, 首要原因是偏振立体技术的出现, 使彩色立体电影得以实现, 采用偏振技术的彩色立体电影, 第一次突破了红青立体技术的色彩局限, 立体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这一时期立体电影获得短暂黄金发展期的主要原因。

1.5 IMAX 3D与立体电影

1967年, IMAX研制成功, 1973年, 首个IMAX Dome出现, IMAX一直保持着平面电影的姿态——直到2004年, 首部IMAX 3D DMR电影《极地特快》上映, 在全球80块IMAX 3D屏幕上取得4 500万美元票房, 为立体电影注入一针强心剂, 票房的抢眼表现, 获得了广泛的资本关注。2009年《阿凡达》上映, 立体电影进入快速发展期。

IMAX一直号称电影的终极体验, 原因在于超大屏幕和高清晰度, IMAX与立体结合, 获得了大范围立体纵深, 加上高清晰度的优势, 使立体影像质量再次获得质的飞跃。IMAX 3D使用的也是偏振立体技术, 从根本上说立体显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使立体影像质量获得飞跃的, 恰恰是屏幕尺寸和清晰度。

综上所述, 立体影像的发展初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电影的大银幕、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大的银幕尺寸, 允许更充分的视差和立体纵深表达, 使其取得空间表现上的突破, 这一点是立体电影和立体电视最根本的差异, 立体电视必须认识到自身问题, 回避表现弱势, 寻找适合自身特征的空间表达与表现内容。

2 电视屏幕的天然立体弱势

如同电影和电视的关系一样, 立体电影和立体电视仿佛一对孪生兄弟, 在立体电影取得全球观众认可, 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 立体电视也紧随其后, 试图在立体影像领域与电影竞争, 这种竞争与平面领域的电视和电影竞争不能相提并论, 二者在立体领域, 始终有着本质的不同。

立体电视与立体电影相比, 存在3个主要问题。一是电视节目全天持续播出, 长期观看立体节目容易造成观众视觉疲劳;二是电视节目画质与色彩宽容度较低, 立体影像不如电影那样饱满与清晰;三是电视屏幕尺寸较小, 不容易获得大范围的立体纵深和良好的出屏体验。

在上述3个问题当中, 观看时长问题主要取决于观众个人行为选择, 立体电影一般时长控制在1~2 h, 而电视节目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持续播出, 很难保证观众充分休息, 长时间观看必然产生视觉疲劳和不适, 进而影响对电视节目立体质量的评价。

电视在画质和色方面, 虽然凭借“高清”格式可以略微缩小差距, 然而与电影相比, 无论色域还是清晰度目前都不具备优势, 并且在立体影像领域, 由于双目视觉加工的介入, 这种差距还会被放大。

电视成像面积是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瓶颈:一方面, 影像被缩小后, 图像的细节和比例发生等比变化, 电影银幕上的巨大立体景物变为一般立体景物, 一般立体景物变为缩小立体景物, 在立体空间中形成“尺缩效应”, 如图4所示。

另一方面, 小屏幕会令立体感成比例缩小, 如图5所示, 为电影银幕制作的立体视差, 在电视上通常会缩小5~10倍, 本来表现正常的Z轴立体纵深, 在电视上被压缩成“扁平的空间”, 如果在立体电影银幕上看到一个正常人像, 那么在电视上则表现为一个缩小和压扁的“玩偶”, 立体电影在电视上具有天然的“不适应性”。

要充分利用电视屏幕的纵深空间, 则必须针对电视屏幕专门进行立体内容创作, 几乎所有的立体电影内容制作者都不愿意这样做, 原因很简单, 由于视差控制问题, 需要重新拍摄一个电视版。

以上3个问题, 是立体电视与生俱来的缺陷, 也是立体电视内容在技术层面和表现艺术方面难以获得观众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3 立体电视的空间表现特点

立体电视与立体电影, 因为屏幕影像尺寸的巨大差异, 导致许多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立体电影由于银幕尺寸的优势, 更适合表现广阔完整的纵深空间, 只要空间景物安排得当, 视差控制合理, 则立体感表现优异。相比之下, 立体电视的纵深空间拥有无法回避的天然缺陷。

目前主流立体电视的屏幕尺寸局限在42~80 in (1 in=2.54 cm) , 这一范围能够表现的立体空间更像是一个“窗口”而不同于“完整空间”, 比这更小的屏幕尺寸几乎没有立体内容生存的余地。立体电影更适合表现完整的“环境空间”, 而立体电视则适合表现“窗口空间”, 至于更小屏幕的立体手机、PAD则只能表现“管道空间”。

在“窗口空间”尺度下, 全景镜头虽然能实现不错的立体感, 但空间真实感则大大降低, 很多空间环境在立体电视上表现为“缩微模型”。中近景镜头更适合立体电视空间表现, 但过多中近景又不适合交待场景, 缺乏立体环境, 过多的人物中近景则立体表现力乏味, 缺乏新鲜感, 这些都是立体电视内容在空间表现上的问题与矛盾。

因此单纯照搬立体电影内容和制作经验, 并不符合立体电视空间表现特点, 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立体电影, 只能看作是立体电影的“空间微缩版”, 难以获得良好的立体感受, 在立体电视内容缺乏的时期, 凭借大量立体电影、立体纪录片、风光片和体育赛事、歌舞等内容, 充实电视节目内容是无奈的选择, 但从长远发展目光来看, 必须针对电视屏幕尺寸的特点细化内容分类与定位, 为电视屏幕量身定做立体内容, 在视差控制上, 适当加大远景视差, 调整近景视差, 力求在“窗口空间”的范围内取得优异表现。

4 立体电视的空间表现策略与主张

在没有认清电视在立体空间表现上的弱势、找到有效解决方案之前, 立体电视无法发挥自身优势, 只能在原有平面电视内容的经验上做简单复制。

继韩国SKY 3D于2010年1月开设3D电视频道以来, 至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开播了立体电视节目, 其中内容涉及体育类、综合类、电影类、文化类等多种类型[2],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几乎所有内容都表现为对传统平面电视节目内容的简单照搬与复制, 从以往的平面电视节目中试探观众的3D兴趣点, 用增加立体特性来吸引更多关注。

纵观世界各国立体频道, 表现并未如预期那样抢眼, 3D电视节目尚未得到广泛推广[3]。除了技术、设备与市场因素外, 从内容、主题与空间表现方面衡量, 所播内容集中于体育赛事、立体电影和歌舞类节目, 以及纪录片、风光片等, 极少有针对立体电视特点专门优化定制的立体内容, 很多传统内容简单叠加立体性质并不一定能对观众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立体电视正处于发展初期, 急需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表现内容。立体电视空间表现特点和立体特性本身, 决定了它不一定适合表现所有场景和事物。首先立体镜头切换不能太快, 动作片打斗段落快节奏的切换、高速摇晃和运动的内容应适当割舍。其次, 如果立体感不够强, 大全景镜头不宜过多, 例如足球比赛中的鸟瞰镜头, 应该适当提高中近景镜头的比例。桌球之类的赛事, 由于空间小、节奏慢, 可能更适合做立体转播。此外, 例如演唱会、时装类、脱口秀、谈话类节目的中近景镜头, 更适合立体电视屏幕的空间表现, 折纸游戏、小实验等空间表现, 更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空间距离, 形成更真实的立体感受。动画类节目优先选择三维动画, 小空间玩偶类角色更有空间趣味性。而纪录片、风光片中, 如果有大量的小空间表现, 例如缩微镜头下拍摄的昆虫、小动物等, 更能发挥出立体电视空间表现的优势。

从空间表现角度来看, 这些表现策略与主张可能对内容造成限制, 但这只是强调立体电视表现空间的优势, 并不代表否定其余的内容。在立体内容缺乏的情况下, 准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扬长避短, 在立体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立体内容商品匮乏的现状下, 形成核心竞争力, 确保在未来的立体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4]。

5 总结

综上所述, 立体电视的空间表现, 受到电视屏幕尺寸特点的制约, 既不适合照搬立体电影的拍摄制作经验, 也不适合照搬以往普通电视节目的制作经验。

立体电视有适合自身特点的“窗口空间”特征, 如何利用好这一特征, 对立体节目表现内容与技巧进行探索与发掘, 找到适合立体电视纵深空间表达的内容与形式, 是立体电视内容获得更广泛关注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谭军, 陆波, 余桂丰.立体电视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基本原理[J].中国有线电视, 2004 (12) :25-27.

[2]王甫, 李其芳.我国3D电视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探析[J].现代传播, 2012 (9) :1-4.

[3]夏丹.我国3D电视发展现状与消费者满意度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6) :67-70.

立体电视处理器设计简述 第7篇

1 立体电视概述

1.1 定义

立体电视是能够模拟实际场景的电视系统, 又称为三维电视, 立体电视能够给观众深度感觉, 还能给观众触手可及的效果。立体电视主要有两种:普通立体电视和自动立体电视, 这两种立体电视能将视频呈现立体的效果。立体电视中通过使用色分法、光分法、时分法等通过立体眼镜, 将图像呈现在观众的左右眼中, 而后在大脑中形成立体效果。在观看时, 可以不用佩戴立体眼镜, 这种方法比较方便, 但对观众的位置和终端设备有一定要求。

1.2 发展历史

自电视被使用之后, 人们就在研究实现立体效果的技术与方法,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美国、苏联、英国都公布了立体电视的消息, 在八十年代终于将立体电视应用在科研、教育、军事、工业等领域内, 广播立体电视技术也在实验中。立体电视时间里在生理光学各种感应的基础上, 这与用过心理作用获得感觉的普通电视不同, 立体电视是通过视觉与生理作用从而获得立体的感觉, 使得观看效果具有临场性与真实性。

1.3 新型立体电视

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时, 能够被眼前真实效果所震撼。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互动式立体电视机, 这也使得立体电视进入新的领域。新颖的电视机是裸眼电视机, 可以不用戴上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图像, 还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 使得在观看中不仅能体验到各种物体的流动性, 还会使观众体验到逼真的效果, 这款电视中配备了动作探测摄像头, 能够检测用户的手指, 手指上安装了传感器, 传感器与电视相连从而进行互动。

2 新颖的立体电视处理器

新颖的立体电视中必须要有良好的处理器, 因为处理器能够保证电视画面的立体效果, 能够对音频和视频进行处理, 呈现在观众眼前。立体电视处理器的优点是:可以将有线、无线电视、影碟机、录像机等连接在GFHS-3D型的处理器上, 能够将普通电视的图像或画面转变为立体电视的图像。立体电视处理器还不受片源的限制, 使观众在家观看节目时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对于球迷们能够有现场的感觉, 可以满足佩戴立体电视镜的观众欣赏到立体画面, 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GFHS-3D型处理器是接在220V, 50Hz的交流电压上, 功率消耗少于3W, 它可以驱动四副有线眼镜, 可视范围内能够能够驱动任意无线眼镜, 红外线发射频率达到40k Hz, 距离达到5m, 角度超过90°。立体电视处理器比较方便, 使用时只需要录像机就可以收看节目, 把天线插到录像机RF端, 视频输出接入处理器输入端, 录像机音频输入接入处理器的音频输入端, 处理器射频输入要接在电视机RF端, 处理器音频输出接在电视机视入端。如果电视没有音/视频端, 可以将处理器的射频输入端和电视机的天线连接在一起, 如果有音/视频端, 可以将处理器的射频输入端与音/视频端连接。处理器视频输出端接在电视机视频输入端, 处理器音频输出端接在电视机的视频输入端, 处理器视频输入端接在电视机上的视频输出端, 处理器音频输入端接在电视机的音频输出端, 这样使用比一般电视机使用更加方便, 观看影碟机与录像机时, 这种连接方式能够让观看效果与观看电视节目相似。照着上述连接方式, 打开电视机的电源后, 戴上立体眼镜就可以观看到立体效果的节目。立体电视处理器可以用于市面上销售的各种有线眼镜与无线眼镜。

在立体电视处理器中, 设置特有的接入方式能够保证图面的质量, 能够使观众达到最佳的观影效果, 在日本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立体电视中, 观众还能进行互动, 那是由于在新颖的立体电视中的处理器, 当用户碰击到图像后, 摄像头能够监控到收集的运动模式与方向, 传感器能够将手指的力度和伸曲度传到电视上, 立体电视根据用户的动作进行反映, 处理器中的传感器能够双向传输数据, 就是说, 立体电视能够感受用户的动作, 还能让观众的手指感受到图像的效果。另外, 观众海尔可以做出压缩、拉扯的动作, 使图形变形。立体电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多人进行观看, 从多个角度观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由于在立体电视处理器中装置了多个投影装置, 能够产生多个角度的影像, 对影像进行互动时, 可以多人进行观看。

3 立体电视处理器发展方向

目前, 普通电视中只有一个视点影响信息, 因为电视摄像机中只有一个镜头, 只能代替一只眼睛获取图像的信息, 而立体电视能够穿上双视点影响信息, 相当于两个眼睛获取物体图像, 获取的图像会有视差, 观众的大脑可以根据视差来区别图像的距离和深度。未来发展中, 立体电视可能会装入立体摄像机, 处理器中的两个镜头和摄像元件, 能够模仿人的眼睛获取到图像, 两个镜头间距和汇聚夹角能够模仿眼睛的动作, 随物体物理而进行调整。立体摄像机处理器中左右两个图像的信号不论怎么压缩与储存, 都必须要保证左右视点信息在不被混合的状况下, 传输到处理器中的显像端, 立体电视中显像端要设置能够分辨两种图像的显像装置, 确保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左眼看到左眼图像, 右眼能够看到右眼图像, 左右图像经过大脑处理后, 形成立体的效果。

4 总结

立体电视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使人们可以在家里感受到立体的效果。立体电视的效果主要是由处理器进行运转, 通过改变视频与音频的连接方式, 能够使普通电视也有立体效果。新颖的立体电视处理器, 可以将各种片源连接在电视上, 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先碧.新颖立体电视可让人触摸图像[J].电视技术, 2011, 16 (25) :177-179.

[2]陈跃虎.新颖的立体电视处理器[J].家庭电子, 2010, 15 (21) :159-162.

刍议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技术 第8篇

关键词:立体电视,无重影,摄像技术,摄像原理

双目视差立体电视是根据两台摄像机模拟人的眼睛方式, 从而实现拍摄, 它作为当今立体电视的主要载体, 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由于双目立体电视视差系统中, 摄像机光路相对独立;当系统平面呈现图像重影时, 根本与平面无法形成系统的双向兼容的形式;同时由于传输线路较多、结构复杂, 成本花费较高, 在影响立体电视技术发展的同时, 对推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经过实际调查显示:双目立体电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是可以消除的, 通过科学的处理, 在获得比较清晰的立体无重影图像时, 和平面电视实现兼容处理。

1 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原理

1.1 无重影立体电视成像原理

在实际摄像机拍摄中, 摄像机镜头通过物镜的对称光开关, 从而在同步信号的控制方进行交替性工作。通过相关光路分析知道, 不管光开关设置在那种情况下场景都可以均匀的聚集在光靶上;根据焦点成像的原理, 焦点成像位置不变;当光开关右闭左开时, 原点成像偏右, 近点成像偏左;当摄像机光开关左闭右开时, 近点成像偏右, 远点成像偏左;从而, 得到双目视差图像。

当视差图像同时显现于摄像机显示器上时, 通过良好的无重影平面图像, 让不在摄像机焦平面的图像产生重影, 从而让摄像图像变得模糊不清。和普通平面电视一样, 在视差分离图像中, 通过具体的转换方式, 形成三维立体图像。

1.2 无重影立体电视光开关结构

在光开关结构中, 当摄像机和中轴线光路分界线纵向重合时, 相关支架的宽度会直接影响景深立体成像效果;在保障光开关中轴线纵向分布时, 通过光通路的通量满足体系标准, 让摄像机聚焦物镜始终和广开关直径相等, 如图1所示:

1.3 无重影立体电视图像效果和景深分析

在对称光开关中, 当左右相距达到一定数值, 通过立体电视深度以及视距, 从而得到具体视差;当视差和间距成正比时, 视差和视距平方成反比关系。由于普通型摄像机物镜直径不大, 在达到立体效果的同时, 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机聚焦物镜以及对应的光圈必须保持在六点五厘米左右;当光圈和物镜直径增大时, 摄像曝光量和景深变化。

当立体电视镜头光路结构发生改变, 合成的平面图像和左右视差图像在相比的过程中, 形成的摄像机光圈发生变化;当景深随着镜头拍摄光圈值增大而增大时, 聚焦物镜光圈或者有效直径随着增大而减小, 从而得到立体摄像机景深相关数据。当左右眼视差达到图像景深标准时, 获得该立体电视记录景深;当左右视差形成图像时, 焦点形成清晰的像点, 景深上其余点形成对应光斑。通过景深分析可以知道, 当立体电视在显示端进行无重影视差图像分离时, 得到和视觉一样的无重影立体景深;和普通视差立体电视不同的是, 当不需要无重影立体电视图像分离时, 立体电视主景以外的图像重影控制在不能辨别的形态中;当左右视差形成对应的平面图像进行具体监控拍摄时, 从根本上保障平面图像以及立体图像对景深的具体要求。

2 视差景深和曝光量的修正以及系统方案

2.1 视差图像和曝光量景深的修正

在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技术中, 曝光量一般由立体电视的镜头透光率决定, 通过快门加快的速度, 进行修正和转换。在实际立体电视摄像中, 摄像机通常由圆形的聚焦物镜组成, 人在立体视差中, 由于左右方向的影响, 没有上下视差。通过利用无重影立体电视半个聚焦物镜的特点, 获得左右视差图像, 在产生视差图像的过程中, 由于聚焦物镜直径方向不能达到相关要求, 在左右和上下方向不对称的同时, 组成视差图像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景深不对称。当无重影立体电视添加相应的水平开口的挡光片时, 或者对称光设计成对称分布, 以及形成水平条状的圆孔时, 无重影立体电视不仅能满足立体电视摄像光路要求, 通过降低摄像镜头透光率, 也有效修正转换视差组成了水平图像和垂直方向引起的景深变化。

2.2 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系统方案

当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激光靶输出的信号为视差信号时, 根据立体电视摄像特点, 将奇偶图像转换成两条分开的路, 一条为偶场图像序列的立体电视右眼视差图像信号, 另一条为奇场图像序列形成的立体电视左眼视差图像信号。通过系统安排以及电路特点, 将两条不同的信号输入独立的信道编码以及信源系统。立体电视编码规则根据数字电视的相关标准, 让无重影立体电视和奇偶图像数据以及复用打包数据, 进行对应的调试传输以及数据记录。

在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系统中, 数字立体电视接收设备通过数字信号调试, 将不同的奇偶图像信号分别传输给无重影立体电视的解码电路, 进行信源、信道解码;解码完毕后, 图像数据通过奇偶场间距, 将原有间置电路进行序列图像还原, 在这个过程中, 无重影立体电视显示器拥有立体视差图像画面。

当无重影立体电视显示器通过偏离振光视差法形成对应的图像时, 一般通过专用立体显示屏的方式在数显屏像点前添加对应的起偏器;通过互补色分像的方式进行无重影立体电视显示, 将立体电视柱面透镜根据视差分离形成对应的视差图像, 从而在不用眼镜的环境下, 方便立体电视立体图像观看。

3 结束语

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立体感较强、传输容易、信源信息容量较少、成本低廉、电路简单等特点, 作为当今电视摄像技术的新型技术, 不仅可以推广电视利用速度, 同时对现代科技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应用中, 我们必须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 在结合自身问题以及实际情况的同时, 完善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德忠, 贾正松, 王志强等.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技术的研究[J].电视技术, 2008, 32 (2) :75-77.

[2]张德忠.无重影立体电视摄像技术的研究[C].//第二届立体图象技术及其应用 (国际) 研讨会论文集.2007:134-138.

[3]周艳蕾, 章文辉, 孙蕾等.立体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C].//第十二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 (ISBT2007) .2007:184-189.

论电视新闻立体化编辑的技术 第9篇

电视新闻就广义而言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属性, 新闻编辑是彰显这种价值的源泉所在。新闻编辑的目的在于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新闻特色, 显示出新闻的社会价值。但是片面化的新闻编辑很难针对新闻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 难以充分发挥出新闻的最大价值亮点, 所以在新闻素材编辑的过程中必须合理的挖掘新闻信息, 充分展示信息的多元化, 让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 发挥出最大的新闻魅力。同时在于新闻价值展现的方面不仅需要科技手段与技术水平的有效结合还需要根据电视台或者广播站建立立体化的新闻编辑体系, 对于记者采集的素材进行合理的编辑, 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及时的进行发布, 针对事件的新闻内容充分提取新闻价值的亮点, 深入挖掘信息的维度, 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和广播发布手段来展现及时的新闻动态, 结合于新闻画面的制作, 新闻标题的编纂, 主持人不同语气风格的汇聚充分的挖掘新闻的潜在价值,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从而有效的提高收视率, 汇集媒体的品牌价值。

二、新闻编辑的情态价值展现

作为信息共享界面来说, 传统的电视新闻行业是以电视为载体, 作为信息及时高效传播的介质, 而新兴媒体通过信息手段的多元化融合以电子传感为信息变化的载体, 再结合于网络信息的实时高效的传播, 依托用户的信息移动客户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新兴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 信息共享频率高, 信息更新速度快, 空间跨度大, 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性强等。同时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 广大的阅读用户享受的也是免费的信息服务, 区别于传统化的电视收看价值共享。所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电视新闻提高收视率的重要途径不仅需要新闻编辑灵感的迸发还需要对于新闻资源的跨度整合, 充分地提高信息新闻的情态价值。不仅单纯的向新媒体方向进行有效的价值过渡, 更多的是需要运用社会热点文化来展现新闻的潜在价值;换句话来说就是运用社会热词, 标新立异的词语构造新闻标题, 当前中西方文化不断地汇聚和碰撞, 新的文化元素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 不同风格元素的汇聚形成了新风尚的社会文化, 这种社会文化不仅仅往往汇集着社会大众的普遍目光, 针对每天新闻发生事件的不同运用这些社会热点的文化来打造新闻标题, 充分的展现新闻内在的情态价值, 达到新闻可视化的目的, 最大化的吸引观众的目光, 引导社会文化的走向。

三、新闻时尚化编辑风格的转变

新闻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本身固化的传媒属性很难被青年人所接受, 所以结合新思想, 新潮流, 转变新闻编辑的风格是势在必行的, 只有结合于时尚正能量的社会文化进行新闻编辑风格的转变, 才能提高收视率, 扩大阅览量。作为传统新闻编辑行业来说, 面对新兴社会文化的冲击, 必须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和互联网化的过渡,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电视收视端作为电视媒体的搭载客体由于观众观看的需要, 无法对信息及新闻事件进行准确的价值分析更新, 严重影响着信息更新的频率。同时新闻素材的延迟收到对已发生新闻事件的既定事实的影响无法在发行的渠道上达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也严重限制着用户的信息影响幅度。目前, 一些潮流化, 时尚化, 及时更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在不变换自身风格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电子信息的搭载把自身的特色展示出来, 但是面对及时化的信息更新频率传统化的编辑风格还是无法对信息进行时刻化的变更, 对新闻事件无法进行快速化的报道, 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信息优势, 导致信息价值链的中断, 公众的收视兴趣下降。所以作为新闻品牌的自身一定要依据新闻发生的空间和时间频率进行快速化的更新, 集合社会的热点文化, 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使广大的观众喜爱。满足于新闻及时编辑的基础上对于及时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 扩展新闻更新的幅度, 提高新闻编辑的效率, 结合于时尚潮流的社会文化, 以醒目的标题, 特色化的编辑内容进行多渠道的发布, 提高新闻价值的属性, 扩展信息传播的范围。

四、电视新闻的立体化编辑

要想充分地展现出电视新闻的最大化特色就需要对电视新闻素材进行立体多元化的编辑, 除了醒目的标题打造之外还需要对新闻素材内容进行定向化的衡量, 运用艺术化色彩的装饰之外还要适当的融入人文气息和时代精神。新闻布局是对素材主题进行集中展示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规划好新闻特色空间, 协调统一好内部的组织元素对于主题特色的展现至关重要。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不仅要彰显主题的主旨特色, 同时也需要对新闻素材上的色彩元素和组织元素进行搭配, 做到色彩基调的统一和视觉效果的协调, 进而最大程度上的展现新闻的内容特色, 给予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

1. 新闻编辑特色展现

新闻的特色化设计是展现新闻内容主题的重要元素, 所以在新闻的编辑之初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新闻的艺术模块构造和艺术元素的组合, 这里不仅是色彩元素的统一协调, 同时也是将图文进行优化排版的妙处所在, 关键在于凸显出主旨内容和特色。在视频上要精确的组织好每个版图的关系, 处理好文字与视频搭配的关系, 在视觉表达上, 通过巧妙的视觉处理使得新闻视频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 版面与主题相互统一, 互相搭配协调, 达到完美的视觉呈现度。

2. 新闻内容视觉效果特色

专题类的新闻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之外;还要巧妙的搭配图文元素。图文元素是新闻的灵魂所在, 如何通过巧妙的视觉布局手法来展现图文魅力, 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是每个新闻编辑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图文材料本身没有传神的功效, 通过特定化的艺术布局和空间组织, 辅助于一定的色彩渲染, 使得图文材料巧妙的搭配起来;让新闻形象生动, 能够充分的抓住观众的视觉神经, 将主题的精神理念融汇到观众的心灵深入, 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新闻主题内容。

五、新闻编辑的艺术元素融合

在专业化的新闻编辑过程中;要切实记住艺术元素的融入和新闻的艺术规划性布局将各类的艺术环境因素充分的融入当中, 深刻地把握新闻的艺术视觉效果, 做到空间搭配协调, 艺术布局得当;字体样式统一, 内容排版整洁。

1. 视频外观定位

新闻的艺术语言主要体现在新闻编辑环境中的视频设计表现上。以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同的主题定位, 选择适合主题的文字, 并配合适当的图案布置, 使整个新闻视频空间富有特定的文化气息。各类图案文字也是新闻编辑中不可缺少的必要部分, 对主题直观空间设计的表达及设计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新闻的视频素材进行特定化的把握, 对视频文字进行优化处理, 使得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字和视频图案的魅力, 彰显出新闻主题的特色。

2. 视频内容特色的划分

新闻主题的特色是“个性化”, 它包含丰富的主题文化特色。主题的特点除了要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外, 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内涵, 所以文化是视频特色的活力源泉;通过对新闻素材的艺术化定位使主题标志更为明显, 做好细致的特色区域装饰, 对于各种不同的元素进行合理的艺术布局, 使得主题更加鲜明。要充分考虑到视频主题色调和情感色调, 确定主题色调凸显出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辅助的颜色描绘能带给人们怎样的视觉享受, 同时要考虑到视频呈现的基本色调搭配, 使得新闻整体的色调富有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郭晓科.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J].编辑之友.2013 (08) :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立体电视】相关文章:

立体构成从平面到立体03-04

立体栽培05-06

立体养殖05-09

数字立体技术05-18

“立体”能力教育05-25

立体定向技术05-26

层次立体化05-13

立体化交通05-16

立体停车场05-18

立体农业论文提纲09-20

上一篇:记录管理系统下一篇:四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