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栽培范文

2024-05-06

立体栽培范文(精选10篇)

立体栽培 第1篇

立体栽培技术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理论, 按生态学规律, 仿生态环境中高、低作物分层次生长, 各居其位, 各有所为;依据植物学原理, 运用玉米和大豆高与低的空间差别, 承先启后, 一地双收;根据生物学特征、利用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性, 使之共同生存, 互助互利;按栽培学的规律, 在有限的土地上, 最大程度地利用垄台、垄沟空间。巧妙运用水、肥、气、热、光能资源, 配合良种、良肥、良药、良法, 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使玉米、大豆的生长、生育、成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2、立体栽培玉米与传统种植玉米养分利用率的差别

传统单株垄上种植玉米:玉米虽然有独立的生存空间, 但很孤单。它无须竞争营养就可轻松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基本养分, 根本不需要向深度和广度求助供养, 更得不到它株玉米的帮助和互援。一旦遭遇旱情, 扎到垄外的根须难以维护自身的养分供给, 造成植株早衰, 严重影响产量。而立体栽培中的一穴多株就不存在此类情况了:立体栽培中的玉米种在垄沟里, 比起传统的玉米种在垄台上, 抗旱、保水, 大大的减少了肥料的流失, 提高了水分、肥料的利用率。一穴3~4株玉米不分散, 几乎在同样的生长范围内, 它们为了求生存而争夺养分, 就必须向深度和广度扎根求助。

即使遭遇旱灾, 它的根系也不会像传统种植方式那样, 裸露在垄外, 求助无援, 造成减产。它会把求生的触角 (根系) 一部分伸向大豆垄中, 为了求生存另一部分根须会团结起来努力开发地下资源。由于光合作用与光解作用, 传统的单株玉米除吸收一部分营养外, 还要排除掉很多有益的物质。立体栽培玉米就截然不同了:由于多株玉米相距很近, 养分相互吸收, 产生互补, 故使所有的养分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吸收, 不会造成浪费。

3、玉米产量高、低和光照通风的关系甚大

玉米生长的外因主要是光照, 居首位。“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是这个道理。传统种植方式的玉米田, 地头庄家好于田间, 其原因:一是光照, 二是通风。立体栽培田中的玉米, 垄距是传统种植玉米的2倍, 穴距是传统种植的1.5倍, 因此从通风和透光的角度看, 都强于传统种植方式的玉米, 这也是立体栽培田中玉米之所以高产的原因之一。其次, 由于通风透光, 立体栽培田中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强, 这也为玉米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4、立体栽培中玉米产量高、低与使用肥料有关

传统种植方式是:底肥加追肥配合叶面肥的方法。该方法同农村传统养猪一样:一天喂三次, 猪得一年才能出栏。现在养猪, 猪啥时想吃就啥时候吃, 缩短了出栏的时间, 减少了成本, 养殖户增加了收人。通过几年来的试验证明:包膜控释肥料的释放速度与农作物生长速度相吻合, 也就是说, 农作物啥时候需肥啥时候有, 减少了肥料的浪费。由于农作物整个生育期都有肥料供应, 致使作物秸秆成熟, 达到高产的效果, 同时又减少了肥料的投人量和追肥用工。

5、玉米产量的高、低水分很重要

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干旱影响粮食减产350亿公斤, 相当于5833万亩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干旱频率之高, 已经达到了十年十春旱。北方已从春旱演变为季节性连旱。若想作物高产、稳产, 必须解决水的问题。

立体栽培模式, 把玉米种在垄沟中就比传统种法 (玉米种在垄台上) 耐旱。同样在岗地种植或遇干旱年份, 立体栽培田中玉米照样比传统种法增产。由于植物本身潜在着一种自身生存竞争力的作用, 致使每穴3~4株玉米的根系更发达, 相对比传统种法单株抗旱, 如果我们再采用保水剂拌肥的办法种植立体栽培田, 那玉米产量就会更高了。

6、立体栽培中玉米产量的高、低与种子有直接的关系

种子选择正确与否, 对产量影响因素占17%。再好的肥料, 没有一个好品种是达不到高产效果的。好像一批优质饲料, 养殖户没选好仔猪, 导致猪出栏慢是一个道理。

立体栽培田玉米品种的选择, 应选择耐密性与耐密型玉米。耐密性是玉米的一个综合性状, 它包括株型、茎杆质量, 根系发达程度、结实性、抗病性等。株型只是其中一个主要性状, 它代表不了耐密性。耐密型玉米应该具有株型收敛、根系发达、茎杆质量好、抗病性强、结实性好等特点。只有具备上述这些性状, 在密植 (3~4株/穴) 条件下, 田间才能依然保持良好的透光状态。不会出现空杆、秃尖, 高肥水时也不会出现根倒伏或茎倒伏现象。同时还应具备种芽拱土能力强、出苗整齐、易抓苗等特点。

耐密型玉米比稀植型玉米 (通常称为“平展型”玉米) 增产15~20%, 其原因就是田间透光状况好, 叶片光合效率高, 在株数增加的情况下, 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幅度小, 依靠群体增产。而稀植型玉米密植时, 虽然株数增加了, 但因田间透光不良, 导致玉米秃尖大, 穗粒数减少, 空杆率增加, 百粒重下降, 有些品种还会出现茎倒或根倒现象。

导致作物产量明显减产。稀植型玉米在适宜的稀植条件下产量较高, 但多数都不适合立体栽培。另外平展型的玉米对大豆的光照有很大影响, 因此大豆产量也会随之而降低。

花菇立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第2篇

花菇立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花菇是菌盖上带有龟裂纹的香菇,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畸形菇.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其龟裂纹越多越深、越宽越白则香菇的菇质越好.花菇立体栽培可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作 者:张士罡 汪尚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市食用菌研究所,224500刊 名:四川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ICHUAN AGRICULTURE年,卷(期):2009“”(10)分类号:S6关键词:

草莓立体栽培技术 第3篇

1 草莓立体栽培的主要形式

1.1 传统架势栽培技术

传统架势栽培技术所指的即为盆栽种植,采用的是分层式框架,在其上面设置专门的栽培容器。为了能够让草莓的光照条件达到应有的标准,草莓的栽培架大多采用的是南北摆放的方式,并且还要掌握好架与架之间的距离,目前比较常用的摆放形式为A字型与阶梯型。

1.2 柱状立体式栽培技术

柱状立体式栽培技术所运用的是水泥墩与钢管所共同组成的立式柱体,用其贯穿PVC栽培钵,栽培钵的钵体大多为4瓣结构或6瓣结构。柱状立体式栽培技术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肥料资源的过度流失,有效减少病虫害对草莓的影响。然而,此种栽培方式具有见光不均衡的弊端,因此间隔3~4 d就需要人工转动栽培柱。

1.3 墙体栽培技术

墙体栽培技术需要利用栽培设备与墙体来辅助完成,根据建筑物墙体的实际高度来设置栽培排,通常的排数为3~4排。此种栽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空间,全面提高现有土地资源的最大产出比;另一方面还能够形成外形美观的观光回廊,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草莓立体栽培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在运用立体栽培技术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实际条件,尽可能选择一些休眠状态浅、花芽分化期早、单果大和结果能力较强的优质品种。此外,还要兼顾到培育根系发达且秧部粗大的壮苗,减少病虫害对草莓生长所带来的影响。

2.2 培养基质

草莓基质的培养需要严格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并且还要对基质做好相关的消毒处理。如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中所采用的均为复合基质,能够被应用到无土栽培技术中的有机基质种类比较丰富,包括玉米秆、向日葵秆、酒糟、锯末、树皮和草炭等,而无机基质则包括炉渣、沙子和珍珠岩等[2]。值得一提的是,有机生态型的无土栽培模式能够大幅度减少所应支出的肥料成本,提高草莓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同时还可以达到保护周边环境的目的。

2.3 温湿度管理

由于栽培槽内的基质体积较小,因此其在缓冲空间缺失的情况下会比较容易受到低气温的影响。为此,种植人员需要严格关注气温的突然骤降,做好相关的保温工作。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要在10月中旬左右开始扣大棚保温,将大棚内的白天温度控制在28~30℃,晚间温度控制在12~15℃,湿度控制在40%~50%[3]。

2.4 花期管理

种植人员可以利用人工授粉或定期放置蜜蜂的方式来提升草莓的坐果率,从根本上减少畸形果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草莓大棚内的蜜蜂数量应当与草莓的株数相同,并且要在花期到来之前的3~5 d将蜂箱设置到温室当中。

2.5 采收

众所周知,草莓不仅口感鲜美且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为了保证草莓的营养价值不受到损坏,应当在草莓果面呈现七成红色时采收。通常草莓的采摘时间为8:00—10:00和16:00—18:00。在春季或冬季温度较低时,需要将草莓的采收时间放到每年的8—9月。在采摘草莓时,操作人员需要做到轻拿、轻摘、轻放,切记不要损伤草莓的花萼,采摘完成后还要将草莓鲜果进行分级盛放,同时做好后续的保鲜工作。

3 结语

草莓立体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全面提升室内种植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对草莓生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立体栽培技术还能够让草莓的品相变得更加优质,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达到提高观光效果的作用,十分符合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

摘要:如今,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开始对现代农业制定出更高的标准。基于此,针对草莓的立体栽培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草莓立体栽培的主要形式与栽培经验,总结草莓立体栽培的技术要点,其中包括品种选择、培养基质、温湿度管理和花期管理等,以期为草莓栽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草莓,立体栽培,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于丽洁,梁春丽,于强波.草莓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3118-13119.

[2]王向贤,王周峰.庭院草莓立体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1(51):29.

大棚蓑荷/丝瓜高效立体栽培技术 第4篇

关键词:蘘荷;丝瓜;温室栽培;立体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42.4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81-02

收稿日期:2013-09-22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2)3002)]。

作者简介:高文瑞(1980—),女,山西太谷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究。E-mail:gaowr1225@126.com。

通信作者:徐刚,男,江苏东台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设施栽培技术及相关栽培生理等研究。E-mail:xugang90@163.com。蘘荷[Zingiber mioga (Thunb.)Rosc.]属姜科姜属,其嫩芽、花轴、地下茎均可食用,主要食用部分为花轴。由于具有多种功能,蘘荷的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食用功能,蘘荷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属于典型的特色绿色蔬菜品种;(2)药用功能,蘘荷富含a-蒎烯、b-蒎烯、b-水芹烯等多种药用成分;(3)提炼色素,蘘荷的花穗可以提炼食用色素;(4)其他用途,蘘荷的茎叶部分是牲畜的好饲料。蘘荷的经济价值较高,其鲜产品出口价6 000~8 000元/t,干产品出口价25 000元/t[1-2]。蘘荷资源稀少,原产于中国南部,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市,西北的陕西、甘肃,西南的四川、贵州等省,在江苏省的栽培也较多[3]。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蘘荷的需求越来越大,其种植方式由过去房前屋后零星种植逐步向露地及大棚规模化种植发展,现在江苏省如东县蘘荷的常年种植面积在300 hm2以上。目前国内关于蘘荷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露地栽培方面,且大部分采用果园套种模式,田间管理相对粗放,生长期长,采收上市基本上在8月底,且采收期较短,产量低,因而效益也比较低。研究蘘荷的大棚栽培技術是促进其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的主要技术措施,目前关于蘘荷的大棚栽培研究正在初步展开[3-4],但仍缺乏系统研究,更没有形成能指导规模化生产的成套设施栽培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蘘荷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和技术的提升。由于大棚蘘荷的开花时间在夏季,而夏季的高温导致棚内最高温度往往在40 ℃以上,因此遮阴降温技术是夏季大棚栽培蘘荷的关键措施之一。

丝瓜[Luffa cylindrica (L.)Roem]为葫芦科丝瓜属一年生攀缘性植物,食用部分以嫩果为主,其瓜肉细腻柔软,味道鲜美。丝瓜的果、叶、花、茎、络均可入药,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丝瓜汁液和瓜络不但可加工成美容品及卫生用品,还可作为造纸原料,在国外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用途还将日益增多。江苏省是丝瓜的生产和消费大省,生产上所用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普通丝瓜[5]。

笔者在春季大棚内种植丝瓜,拉蔓上架形成天然遮阳网,在炎热的夏季可以使棚内温度降低,保证蘘荷的正常生长,形成立体套种模式。本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可以将蘘荷和丝瓜进行合理的茬口安排和配套技术的集成,经济效益显著,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及提高蘘荷设施种植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栽培要点总结如下。

1茬口安排

蘘荷于1月中下旬进行移栽,6—7月开始采收,10—11月采收结束。丝瓜于4月上旬进行移栽,5月中下旬开始采收,1~2 d采收1次,8月底腾茬。

2产量与经济效益

一般蘘荷产量10 500~15 000 kg/hm2,产值为150 000~225 000元/。一般产丝瓜产量约45 000 kg//hm2,产值为 180 000元/hm2。蘘荷、丝瓜的周年产值为330 000~405 000元/hm2,效益在225 000~300 000元/hm2。

3栽培技术要点

3.1蘘荷的栽培技术

3.1.1品种选择根据蘘荷花轴鳞片的颜色不同,可分为红蘘荷和白蘘荷,红蘘荷纤维含量较高,花轴直径一般小于 2 cm,上市比白蘘荷早10 d左右,主要适于国内消费;白蘘荷纤维含量低,花轴直径2~3 cm,既可用于国内销售,又符合加工出口的要求,因此须要根据生产目的选择相应的品种。

3.1.2适期移栽蘘荷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不耐旱,喜肥沃土壤,在地温10 ℃以上时根茎萌动,气温20 ℃以上时生长迅速并开始萌发嫩芽,其主要食用的部位花轴由地下茎向上抽生而成,一般第3至第4年为盛收期,第5 年产量明显下降,因此需要适时更新再植。定植前10 d 精细整地,施足基肥,用15 000~22 500 kg/hm2腐熟农家肥加 450 kg/hm2 复合肥,在大棚两侧留足种植丝瓜、排水沟及走道的空间,做宽70 cm、高25 cm的畦。在1月中旬将蘘荷地下茎挖出分割,每块留有2~3个芽作为播种材料。每畦载1份播种材料,株距60~70 cm,定植密度22 500穴/hm2左右,定植后及时覆盖大棚膜。

3.1.3田间管理

3.1.3.1温度管理3月上中旬齐苗后要加强棚内温度管理,于晴天11:00—13:00通风,并保持白天大棚温度在20 ℃以上,防止幼苗受冻。当叶龄达到4~5张叶时,要加大通风量,使白天棚温保持在18~20 ℃,晴天中午不可超过25 ℃,否则高温易灼伤嫩苗。5月下旬将大棚裙膜去除以利通风,大棚上面覆盖黑色遮阳网(遮光率60%以上),维持棚内温度在30 ℃以下。10月前后气温降至20 ℃以下时,缩短放风时间,注意棚内保温。

绿色水稻立体栽培技术 第5篇

1 稻田养鸭

1.1 水稻田管理

选择龙粳21、龙粳18等超级稻品种种植。采用大区对比法, 4月10~20日育苗, 5月15~25日插秧, 插秧规格为30 cm×16cm;稻田施发酵鸡粪990kg/hm2、生物肥375kg/hm2作基肥, 施硫酸铵165kg/hm2作追肥, 田间管理同常规。

1.2 鸭子选择与放养

鸭子选择当地体形较小的麻鸭。当稻苗已缓苗, 放鸭时间越早越好, 一般于插秧20d后, 放25~28日龄的小鸭225~300只/hm2, 先调训1周。

1.3 饲养

在稻田边空地上建造3.0m×4.0m×1.2m的小型鸭棚, 养鸭稻田四周用铁丝做成50cm高的围网。早晨放鸭时不喂食, 傍晚收鸭时喂鸭食料, 一般玉米加稻糠即可。

1.4 疫病预防

雏鸭下田放养之前, 要对禽流感等传染病进行预防接种, 密切注视鸭群的活动和健康情况, 出现异常, 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1.5 收获

在水稻即将抽穗时, 约7月25日左右收回鸭子, 经过20d以上的育肥期就可以出售。据调查, 水稻增收1 717.5元/hm2, 鸭子纯效益1 390.5元/hm2, 合计增收3 108.0元/hm2, 效益可观。

2 稻田养鱼

2.1 水稻田与水稻品种选择

选择水源和土质好、无污染、养鱼后不缺水、雨季不遭洪涝灾害, 有机肥充足的地块种植。水稻选择耐肥不易倒伏的品种。

2.2 开挖鱼沟鱼池

田埂加高至40cm, 加宽至30cm, 并捶打结实, 做到不塌不漏, 以防大雨时溃堤逃鱼。鱼沟深、宽各40cm。根据田块的大小和形状呈“丰”、“田”、“十”、“井”字形开挖, 并联通注排水口, 但应距田埂50cm。鱼池2~4m3, 深1m, 与鱼沟相连, 数量因地制宜设置。

2.3 鱼种与放养

稻田最适宜养殖耐浅水、耐高温、杂食性或草食性的鲤鱼、鲫鱼、草鱼、泥鳅等, 放养密度52.5~60.0kg/hm2。鱼种下田时用5%食盐水消毒, 杀灭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

2.4 投饵

饵料的种类有米糠、麦麸、酒糟和配合饲料等。投喂时要定质、定量、定时、定点。投饵时间一般为上午8~9时, 下午3~4时。

2.5 稻田施肥施药

浅水施肥, 先排浅田水, 使鱼类集中于池沟中再施肥, 使所施的化肥迅速沉于底层, 被田泥和稻苗吸收后, 加水至正常深度。粉剂农药宜在早晨有露水时使用, 水剂农药宜在稻叶无水情况下使用, 并尽量喷洒在稻叶上。

2.6 收获

在捕捞前先疏通鱼沟鱼池, 使水流畅通, 排干水, 便于鱼集中到池中, 易于捕捞。

3 稻田养蟹

3.1 蟹种选择

选择四肢健全、体质健壮、个体均匀、蟹体光泽无脏物、爬行快、活力强的蟹苗为好, 规格为120~140只/kg, 放养9 000只/hm2左右为宜。在进入大田前, 暂养池四周与大田隔离, 到6月20日左右撤掉隔离层, 让蟹种随水流进入稻田。

3.2 本田设施建造

养蟹田块要进行“三旱”整地, 地面整平后, 选择0.53~0.67hm2为一个单元, 在坝埂内侧修坝埂后0.5m处挖上口1.5m、深0.6m、底宽0.5m的环沟, 环沟坡度不能过小;否则易造成河蟹上下爬行困难。稻田埝埂高度0.7~0.8m, 顶宽0.5m, 埝埂坡度为1.00∶1.25。

3.3 蟹苗投放

在幼蟹放养前, 坚持浅、湿、干的灌溉方法, 放蟹前换1次清水, 幼蟹放入后不可断水。

3.4 蟹的喂养

坚持“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进行投喂。蟹蜕壳期要增加适口饲料, 应及时投饵, 以糠麸、豆饼籽、高粱米为主, 以杂鱼虾、青饵料为辅。

3.5 疾病防治

蟹生活的环境及盛饵料的工具等要经常消毒, 每年彻底清除过多的淤泥, 用生石灰消毒。在饲料中加1%土霉素预防细菌性病害;用福尔吗啉进行消毒预防原生动物病;在饲料中添加VC或大蒜泥预防肠炎。

3.6 捕捞

在8月25日至9月15日, 先捞蟹后割稻, 捕捞时要求排干稻田水。

4 稻田养菇

4.1 菇的生长环境

塑料袋栽菇, 水稻采用垄作栽培, 即“垄沟”栽插水稻, “垄上”摆菌袋。在水稻封垄后就可放置菌袋, 水稻为平菇生长创造避光、潮湿的生长环境。

4.2 菌袋摆放

无论是熟料袋栽还是发酵料袋栽, 播种后菌袋最好是单层摆放, 袋与袋之间要留有2cm的空隙, 有利于散热, 并注意通风换气, 使袋内料温始终处于32℃以下。

4.3 出菇期水分管理

营养生长结束后, 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 即将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在早晚或阴天, 浇灌1次水, 补足料内水分达到68%左右, 然后每天早晚视出菇情况灵活喷水。

温度25℃以上出菇, 袋栽水分管理应每天逐层灌水1次, 直至料温稳定为止, 用泥和土层将菌袋隔开, 以免菌袋产生高温, 同时产量会提高50%以上。

摘要: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桦川县进行了水稻立体栽培。总结了稻田养鸭、养鱼、养蟹、养菇等立体栽培模式, 以期促进水稻立体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关键词:绿色水稻,立体栽培,黑龙江桦川

参考文献

[1]王艳霞, 程小丹.稻田养鸭稻鸭双丰收[J].垦殖与稻作, 2006 (4) :70-71.

日光温室辣椒高效立体栽培 第6篇

1 品种选择

1.1 辣椒

适合在日光温室种植的辣椒品种有新椒3号, 新椒6号、洛椒3号、陇椒1号、陇椒2号、陇椒6号、新椒10号等。

1.2 叶菜

选择油白菜、小白菜、油麦菜等株型较小的速生类叶菜, 以小白菜、油白菜为主。

1.3 哈密瓜 (黄瓜、西瓜)

选择适合在当地日光温室种植的早熟品种, 如哈密瓜有西洲密25号等品种。

1.4 温室南段种植的金瓜和北段种植的西红柿、四季豆、苦瓜等

要选择适合当地日光温室种植的品种。

2 定植前准备

2.1 温室消毒

定植前2天密闭温室, 熏蒸消毒, 667m2用45%百菌清烟雾剂200~300g或5%虫螨克烟雾剂150~200g放烟, 第2天打开风口, 待气味散尽方可定植。对于土传病害严重的老温室, 可选用氯化苦消毒, 定植前7~10天, 在地上均匀打孔灌入药液, 667m2用量10kg左右, 再用废旧塑膜覆盖7天即可。

2.2 整地起垄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 667m2施腐熟有机肥15~20m3, 深翻30~35cm, 旋耕带墒起垄, 按沟间距120cm开沟起垄, 垄高30~35cm, 垄宽80cm, 沟宽40~50cm, 垄上覆盖地膜。

3 定植 (播种)

3.1 点种叶菜

于1月中下旬在垄背中间点播2~3行叶菜, 确保在2月中下旬采收上市。

3.2 定植辣椒

采用一垄双行三角形定植, 距垄背边5cm处打孔定植, 穴距35~40cm, 每穴1株, 667m2定植3000株左右, 定植后及时穴灌, 严禁大水漫灌, 正常年份1月25日~2月初定植为宜。

3.3 间作哈密瓜、黄瓜、西瓜或豇豆

一般在2月中旬左右为宜, 在垄背上定植西瓜 (豇豆) , 每条垄背定植西瓜 (豇豆) 5株, 667m2定植密度350株 (穴) 。

3.4 间作其他作物

定植辣椒时, 将适龄番茄苗定植在温室靠后墙走廊一侧垄的北端, 垄的南端点种西瓜或小金瓜, 每条垄端定植2株, 667m2定植密度150株, 3月中旬后将瓜蔓拉到温室外, 不占用温室空间。

4 定植后的管理

4.1 缓苗期管理

定植后采取保温防寒措施, 缓苗期间不放风, 白天温度保持在28~32℃, 夜间18~20℃。

4.2 开花结果期的管理

以保温防寒为主, 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 夜间15~20℃。超过30℃时, 在温室顶部放风, 门椒膨大后开始追肥灌水。

4.3 结果期管理

简介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技术 第7篇

立体栽培技术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理论,按生态学规律,仿生态环境中高、低作物分层次生长,分居其位,各有所为;根据植物学原理,运用玉米和大豆高与低的空间差别,承先启后,一地双收;根据生物学特征,利用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性,使之共同生存,互助互利;按栽培学的规律,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利用垄台、垄沟空间。巧妙运用水、肥、气、热,光能资源,配合良种,良肥,良药,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使玉米、大豆的生长、生育、成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二、与传统种植玉米养分利用率的差别

立体栽培中的玉米种在垄沟里,比起传统的玉米种在垄台上,抗旱,保水,大大的减少了配料的流失,提高了水分,肥料的利用率。一穴3~4株玉米不分散,几乎在同样的生长范围内,他们为了求生存而争夺养分,就必须向深度和广度扎根求助。既是遭遇旱灾,它的根系也不会像传统种植方式那样,裸露到垄外,求助无援,造成减产。它会把求生的触角(根系)一部分伸向大豆垄中,为了求生存另一部分根须会团结起来努力开发地下资源,由于光合作用与光解作用,传统的单株玉米除吸收一部分营养外,还要排除掉很多有益的物质。立体栽培玉米就截然不同了;由于多株玉米相距很近,养分相互吸收,产生互补,故使所有的养分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吸收,不会造成浪费。

三、玉米产量高、低和光照通风的关系

传统种植方式的玉米田,地头庄稼好于田内,其原因:一是光照,二是通风。立体栽培田中的玉米,垄距是传统种植玉米的2倍,穴距是传统种植的1.5倍,因此从通风和透光的角度看,都强于传统种植方式的玉米,这也是立体栽培田中玉米之所以高产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通风透光,立体栽培田中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强,这也为玉米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玉米产量高、低与施肥

“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一句话道破了产量与肥料的关系,肥料占总产量因素的32%,居第二位。传统种植方式是:底肥加追肥配合叶面肥的方法。通过几年来的试验证明;包膜控释肥料的释放速度于农作物生长速度相吻合,也就是说,农作物啥时候需肥啥时候就有,减少了肥料的浪费。由于农作物整个生育期都有肥料供应,致使作物活杆成熟,达到高产的效果,同时又减少了肥料的投入量和追肥用工。

五、玉米产量的高、低与水分

北方已从春旱演变为季节性连旱。若想作物高产,稳产,必须解决水的问题。

立体栽培模式,把玉米种在垄沟中就比传统种法(玉米种到垄台上)耐旱。同样在岗地种植或遇干旱年份,立体栽培田中玉米照样比传统种法增产。由于植物本身潜在着一种自身生存竞争力的作用,致使每穴3~4株玉米的根系更发达,相对比传统种法单株抗旱,如果我们再采用保水剂拌肥的方法种植立体栽培田,那玉米产量就会更高了。

六、玉米产量的高、低与种子的关系

立体栽培田玉米品种的选择,应选择耐密性与耐密型玉米。耐密性是玉米的一个综合性状,它包括株型,茎杆质量,根系发到程度,结实性,抗病性等,株型只是其中一个主要性状,他代表不了耐密性。耐密型玉米应该具有株型收敛,根系发达,茎杆质量好,抗病性强,结实性好等特点。只有具备上述这些性状,在密植条件下,田间才能仍然保持良好的透光状态。不会出现空秆,突尖,高肥水时也不会出现根倒伏或茎倒伏现象。同时还应具备种芽供土能力强,出苗整齐,易抓苗等特点。

耐密型玉米比稀植型玉米增产15~20%,其原因就是田间透光状况好,叶片光合效率高,在株树增加的情况下。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幅度小,依靠群体增产。二稀植型玉米密植时,虽然株树增加了,但因田间透光不良,导致玉米突尖大,穗粒数减少,空秆率增加,百粒重下降,有些品种还会出现茎倒或根倒现象,导致作物产量明显减产。

七、立体栽培效益与传统种植效益的差距

1. 用工比较

1.1立体栽培用工量:21.2个。

1.2传统种植玉米用工量:人工追肥37个、机械追肥28.8个。

1.3传统种植大豆用工量:19.2个。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立体栽培用工量比传统种植玉米用工量少15.8个(人工追肥)、7.6个(机械追肥);比清种大豆用工量仅多2个,收入却是清种大豆的3倍之多!同样的土地,不同的种法,收入的差距却是相当的大。

2. 立体栽培作物产量与传统种植方法的差距实践证明:

立体栽培种植方法,玉米产量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30~100%,且偏收大豆100~300斤/亩。

3. 肥料及种子投入比

3.1立体栽培技术肥料和种子,比传统种植玉米多投入:

(1)大豆用种:每亩6斤(6斤×2.50元)合15元。

(2)大豆用肥:每亩多施40斤(40斤×1.30元)合52元。合计:立体栽培比传统种植多投入67元/亩。

3.2立体栽培新技术比传统种植玉米节省费用:

(1)玉米种子一半以上:传统种法需玉米种70斤/公顷,立体栽培需玉米种30斤/公顷,每公顷少用种子40斤(40斤×7.00元)合280元,每亩:节省18.67元。

木薯套种西瓜高效立体栽培技术 第8篇

1 西瓜栽培管理

1.1 园地选择

以土质疏松、耕作层深厚、肥力中上、排水良好的缓坡地或平地为宜。

1.2 整地起畦

整地:要求深耕, 采用旋耕机1犁1耙, 耕地深度达30~35 cm, 把土弄得细碎, 然后施入1500~2000 kg/667 m2腐熟农家肥, 为西瓜的丰产提供保证。

起畦:施足底肥深翻耕后, 立即起畦。木薯行距为1 m, 每隔4行木薯就起1行畦, 畦面宽1m, 畦沟深0.3 m。

1.3 选择品种

西瓜选用耐贮藏、抗性强的优良品种。推荐套种品种:广西1号、广西2号、黑美人和小麒麟。

1.4 定植

定植时间与规格。于当年2月上旬至3月上旬移栽定植西瓜苗, 株距×行距为2 m×4 m。

定植方法。在定植之前, 西瓜苗要经过3~5 d时间的炼苗。在畦地膜的中轴线上, 按2 m的株距破膜开穴, 然后定植西瓜苗。定植后用土压实瓜苗周边的地膜, 然后淋足定根水。

1.5 建大棚

大棚用竹片, 小竹竿作拱棚, 拱棚中心高30~40 cm, 全薄膜封闭式覆盖, 棚内温度保持35℃左右。棚内温度低时, 两头薄膜封闭, 棚内温度高时, 两头薄膜打开, 通风透气, 降温。

1.6 追肥

采第1批瓜前, 地下追肥3次。第1次, 移栽后10~15 d, 用尿素1 kg/667 m2, 以水肥方式淋施;第2次, 瓜苗7~8叶时, 用复合肥 (15:15:15) 1 kg/667 m2, 以水肥方式淋施;第3次, 西瓜鸡蛋大时, 用复合肥 (15:15:15) 1 kg+钾肥1kg/667 m2方式淋施, 促进膨大, 提高品质。以后每采1批西瓜, 追施1次复合肥。

1.7 整枝

西瓜有单蔓、双蔓和三蔓整枝, 即1个、2个、3个主蔓。在结瓜前单蔓整枝为好。结瓜坐果后第4个节位不再整, 让自然生长, 但要打尖 (摘心) , 一般7~9叶后摘心, 提高光合作用和促进枝蔓老熟, 形成花芽, 结第2次、3次果、多次结果。但西瓜坐第1个果以12~16片叶为好, 此时不坐果, 以后营养生长旺盛难以坐果。

1.8 授粉

无籽西瓜人工授粉才能坐果, 有籽西瓜不需人工授粉可以坐果。采有籽西瓜的雄花朵, 在晴天清晨直接涂在雌花上, 1朵雄花可涂雌花10~20朵。

1.9 病虫害防治

(1) 霜霉病:用50%多菌灵800倍液、72.2%普力克800倍液等喷施防治。 (2) 白粉病:用20%“粉锈宁”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 (3) 蚜虫:用50%抗蚜威2000倍液、2.5%功夫4000倍液等喷施防治。 (4) 蓟马:用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喷施防治。

1.1 0 采收

一般西瓜5~6月份成熟。要根据品种的耐贮性, 确定采收期。耐贮性好的品种, 九成熟时采收;耐贮性差的品种, 在八成熟时采收。采摘时用枝剪在离果实5 cm处剪断瓜蔓。采摘后剔除畸形果、杂果、病虫果等。然后按果实大小进行分级, 提高其商品性及价格。

2 木薯栽培技术

2.1 选择品种

选用少分枝或不分枝的木薯品种, 如印尼901A、华南205、桂热5号、GR911等。

2.2 种茎处理

选用充分成熟、粗壮密节、新鲜结实、芽点完整、切口有乳汁、不损伤、无病虫的主茎中下段, 用利刀斜砍断种茎, 种茎长度13~18 cm, 随砍随种。每667 m2使用种茎80 kg左右。

2.3 定植

定植时间。一般定植西瓜30 d左右, 即在3月份种植木薯。定植规格。木薯种植的株距×行距为1.0 m×0.9 m。定植方法。采用斜插的方法。在西瓜畦的2侧, 按木薯2 m的株距, 把种茎下部从畦边插入土中约三分之二。该方法具有出苗快, 出苗率高, 能保证全苗, 薯块朝一方伸展, 收获方便等优点。

2.4 补苗及间苗

种植后的20~30 d, 要及时检查缺株情况并进行补植, 以保证全苗;等到齐苗后, 在苗高达15~20 cm时每穴保留1~2条壮苗, 除去多余的弱苗。

2.5 中耕除草

植后30~40 d, 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 促进幼苗生长。植后60~70 d, 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

2.6 虫害防治

木薯虫害较少, 干旱年份, 偶有红蜘蛛为害。防治措施是在发生初期用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8%齐螨素乳油4000~5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1500倍液等喷施。每10 d 1次, 连续喷3次。

2.7 收获

一般在木薯植后9~10个月, 块根已充分膨大。地上部分几乎停止生长, 叶片大量脱落, 块根也基本停止增粗。含水量很少, 此时为块根成熟期, 可以开始收获。

3 经济效益比较

根据2010年北耀农场木薯套种西瓜的情况, 以当年当地市场价格及投入成本进行计算。各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对比如下。

3.1 木薯纯作

采用传统木薯纯作技术, 鲜薯产量为2.3 t/667 m2, 鲜薯销售收入1610元/667 m2, 扣除种子、化肥、农膜等成本300元/667 m2, 鲜薯净收入 (利润) 1310元/667 m2。

3.2 木薯套种西瓜

平均鲜薯产量为2.5 t/667 m2, 鲜薯销售收入1750元/667 m2;平均西瓜产量为1.55 t/667 m2, 西瓜销售收入1550元/667 m2;销售鲜薯和西瓜的总收入为3300元/667 m2, 扣除种子、化肥、农膜等总成本700元/667 m2, 总的净收入2600元/667 m2。

3.3 效益比较

木薯套种西瓜比纯种木薯共增加净收入1290元/667 m2。

4 小结

木薯套种西瓜, 有利于保持水土、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土肥水、除草等劳动力投入, 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 木薯套种西瓜的栽培模式具有节支增效的作用, 值得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等.红壤旱坡地木薯间作套和高效种植模式[J].中国热带农业, 2008 (5) :18-19.

[2]陈显双.浅谈木薯的间作和套种[J].广西热带农业, 2003 (3) :36-37.

[3]罗兴录.木薯与花生间作产量效应及生态效益研究[J].耕作与栽培, 1998 (4) :1-4.

[4]陈云气, 何传娟, 梁志妙.木薯间种玉米技术[J].广西热带农业, 2010 (4) :38-40.

[5]宋付平, 覃新导, 冯朝阳.木薯间作蜜本南瓜高效立体种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24) :16-17.

京亚葡萄春暖棚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第9篇

一、栽培地环境与模式

土质为壤土,土层厚8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0.9%,土壤pH值7.2;平均气温12.3℃,年积温4699.8℃,有效积温(≥10℃)4227.6℃;生长季日照2179.9小时,为全年的80%;无霜期200天;年均降水量647毫米。南北行向,起垄栽培,垄高20厘米,株行距1.5米×0.6米;单篱架,架高1.2~1.5米,架3层铁丝。实行多年一栽制。

二、棚架基本结构

在露地生长2年的葡萄行上直接建棚。用无缝镀锌管与钢筋焊接成拱形骨架,每4米设1骨架,骨架上南北向每60厘米拉1道8号铁丝,铁丝上每50~60厘米长东西向绑1道2~3厘米粗的竹竿,竹竿上覆塑料长寿无滴膜。棚跨度10米,矢高2.5米,长50米。

三、扣棚前的管理

欲扣棚的葡萄树当年春季萌芽后,每株培养3~4个健壮蔓,蔓长80~100厘米时摘心,留顶端副梢3~4叶反复摘心至落叶,其余副梢留2叶绝后摘心,以促进花芽分化。7月份以前,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配合施磷酸二铵30~45千克,分别在萌芽前、开花前、幼果膨大期分3次施入,追肥后配合浇水。7月中旬以后,控氮控水,追肥以磷、钾肥为主,配合氮肥,每亩施含硫酸钾的复合肥20千克。早秋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4000千克/亩。扣棚前1个月,给葡萄行间覆地膜提升地温,以确保扣棚后葡萄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协调。

四、适时覆膜扣棚

葡萄的自然休眠期较长,一般在自然条件下低温需求量为800~1600小时,自然休眠期多在1月中、下旬结束。春暖棚葡萄自然休眠结束后即可进行扣棚,当地一般于2月上旬(立春以后)扣棚,即可满足京亚葡萄的需冷量(1100~1200小时),扣棚过早需冷量不足,过晚则影响经济效益。

五、扣棚后管理

1. 低温催芽 扣棚后至萌芽期间,棚温应缓慢有序升高,防止升温过急过高,否则,花芽分化不良,花穗孕育不全而出现畸形花序。升温第一周适度放风,使棚温由0℃以下逐渐回升到12~17℃,第二周升温至17~20℃,以后缓慢上升,最高不超过25℃。每隔5天对枝蔓喷1次0.5%~1%的尿素液,直至芽萌动,可明显提高萌芽率,且萌芽整齐。

2. 立体间作 当地温升至15℃以上时,在扣棚前尚未间作(菠菜、青蒜)的行间,整地后套种小白菜、油菜、团生菜、水萝卜等植株矮小、生育期短的蔬菜品种,基本不会影响葡萄正常生长。

3. 枝蔓管理 萌芽后,抹除超过所需芽量的弱芽、副芽、畸形芽、晚发芽、过密芽。当新梢长20厘米时,留足预备蔓,疏除弱蔓、密集蔓,将每平方米架面枝蔓量控制在10~12条。花序分离后,将果穗顺到架上,将新梢水平绑缚,视结果蔓生长情况,进行摘心、扭梢、环切等处理:对花序以上弱枝枝蔓进行扭梢、旺枝基部进行环切,营养枝留4~5片大叶重摘心,蔓长80厘米左右时再次摘心,顶部副梢留3~4叶反复摘心,其余副梢留2叶绝后摘心。

4. 花果管理 京亚葡萄在棚栽条件下自然坐果率低,必须加强人工辅助授粉措施。花前7~8天,对叶片、花序喷洒0.2%硼砂或硼酸液,隔5天左右1次,连喷2次。花前5~6天,在保证要求温度的前提下,适度放风。花前3~5天,使花序处在枝蔓的最高位置,以利于授粉、提高坐果率。花后20天,疏除密、小、畸形粒,确保果穗紧凑、果粒均匀。浆果膨大期追施磷、钾肥,并配合灌水,促进浆果膨大。着色期控氮、控水,每周喷1次0.3%磷酸二氢钾,摘掉挡光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果粒充分软化时喷200~300倍着色增糖剂,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品质。

5. 温度管理 花期对极限温度敏感,应特别注意调控。白天最高温度不得超过28℃(最适温度22~26℃),夜间不得低于10℃,以利于授粉受精。浆果膨大期,防止白天温度过高(超过30℃),以免造成梢叶徒长导致生理落果严重。浆果着色至成熟期,外界自然温度已开始回升,白天升温较快,应特别注意放风降温,白天温度要维持在25~30℃(超过30℃即开始放风),夜间15℃左右,使昼夜温差达12~15℃,以利于浆果着色和糖分积累。为防止高温为害,葡萄生长期气温勿超过35℃。

6. 湿度管理 萌芽前,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萌芽后至花序伸出期,湿度可达70%~80%;花序伸出后控制在70%左右;花期降至50%~60%,此期适度干燥有利于花药开裂和花粉散出,但过分干燥则影响坐果;其他时期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7. 水肥管理 扣棚升温(结合间作)催芽前,追施三元复合肥(勿单施氮素肥料,以免引起枝蔓旺长,影响坐果)30千克/亩,灌1次催芽水,覆地膜降湿。花前灌小水。叶幕形成后,注意补充二氧化碳。浆果膨大期,追施磷酸二铵40千克/亩,灌足水,以促进浆果膨大。浆果开始着色期,追施含硫酸钾的复合肥50千克/亩,适度减少氮肥用量与灌水量。

8. 光照管理 葡萄是喜光植物,对光照敏感,光照不足会导致节间细长,叶片大而薄、色淡,光合效能低,还易引起严重的落花落果且果实着色差、酸度高。阴雨寡照天气用日光灯补光,每隔6~8米1只,装在距棚顶50厘米高处。及时对棚膜除尘。蔬菜采收后给地面铺反光膜。

9. 防病治虫 棚栽葡萄一般病虫为害较轻,主要防治对象是前期的黑痘病及后期的白腐病、霜霉病、炭疽病等。扣棚后,及时消灭葡萄植株上的残留病菌,对植株及地面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前花后防治黑痘病,于花前半个月、落花70%~80%时及花后半个月各喷1次百菌清、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防治。幼果期至采果前半个月防白腐病、炭疽病,可用百菌清、退菌特、白腐霜克悬浮剂、白腐霜克悬浮剂与安克锰锌混合液,每7~10天1次,连喷5次。

六、适时撤膜

当露地气温升高至25~26℃时,棚内外气温已基本一致,此时可撤去棚膜,按露地栽培管理。

七、采收后管理

浆果采收后,对植株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保留法——仍用原来的主蔓,不修剪,让其继续生长;二是更新法——把原来的主蔓在主干处剪掉,使其主干上的芽重新萌发,长出的新梢经摘心、掐副梢培养为翌年的结果母枝。此期追肥以磷、钾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以加快树势恢复,促进叶片同化作用、树体营养储备及枝蔓成熟。9月上旬,施足腐熟有机肥3000~5000千克/亩,并同时混入尿素6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含硫酸钾的复合肥30千克、硼砂2千克,然后在行间覆地膜,促进有机肥分解。11月上旬封冻前灌足封冻水。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

水稻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占常年粮食作物面积30%, 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5%以上。我国栽培水稻经历了由高、矮杆常规稻到杂交稻的过程, 亩产由解放初的不足200 kg, 提高到500 kg左右, 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耕地的不断减少, 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 提高水稻单产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稻单产 (指平均667 m2产量, 下同) 达500 kg左右近十多年来, 一直徘徊不前, 没有新的突破。我市水稻单产一直在480 kg左右, 尚未突破500 kg大关。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从技术上讲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品种和技术没有突破性;二是品种与技术脱节, 良种与良法未完全配套。要稳定和提高水稻产量, 其有效办法就是品种和技术更新, 良种与良法真正结合。为此, 近几年我们对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 在各地进行了示范并获得成功。结果表明: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产量。

2002年, 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在四川眉山现场验收, 每667 m2产量分别达1040.66 kg, 1066.45 kg, 比常规高产栽培增产287.59 kg, 增产37.61%;2003年, 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省农科院、贵州省农科院、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有关专家对在云南省永胜县桃源乡的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示范现场收打验收, 每667 m2产量1305.6 kg, 创造了世界纪录。2003年在全国9个省布点33个, 其中, 有33 hm2加权平均, 单产达930.95 kg, 比对照平均每667 m2产量553.6kg增产71.22%。2004年在全国9个省进行高产示范, 每667 m2产量超过800 kg的有49个点, 最高每667 m2产量突破1359.3 kg。2004年重庆市忠县种子公司在黄金镇黄土村示范, 单产达804 kg, 2005年达825.6 kg。通过了重庆市专家组的现场验收, 打破了重庆市水稻单产750 kg的高产记录。2005年在重庆市23个区县布点示范, 13个区县的农户 (面积1亩以上) 每667 m2产量达800~850 kg, 其余各区县示范点均在750 kg左右。近2年的大面积生产单产均在600 kg左右, 比我市平均单产480 kg增产100 kg以上。可见推广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可使我市水稻产量上一个新台阶。

1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超级稻?目前公认的定义是:具有日产量达6.5 kg, 667 m2产量达1000 kg, (10×667) m2产量达8300kg以上水平的杂交稻。

所谓“三围立体强化栽培”, 就是“嫩秧早栽、三围密植、有机肥足、湿润灌溉、控苗保根”栽培技术。

通过三围立体强化栽培, 达到超级稻栽培高产的最适宜叶面积系数 (LAI) , 有效地提高光能利用率, 形成超级稻理想光合群体, 有机地解决穗多就穗小、结实低的矛盾, 保证超级稻穗足、穗大、稳结实, 充分发挥超级稻固有的增产潜力, 实现超级稻栽培“稀中有密, 密中有稀”的有机统一, 获得超级稻优质高产。

2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的创新点

一是把多年笼统提的合理密植公式化, 即:株高除以3.15为行株距。解决了以前每个品种的行株距不好确定的难题。二是“三围”栽培:使超级稻“密中有稀, 稀中有密”有机统一, 解决了超级稻高产栽培穗容量大与穗小、结实不稳的矛盾, 形成了高产栽培的理想光合群体。三是揭示了超级稻冠层叶片 (顶部4片功能叶) 高产优化配置的长度排列顺序的“4.3.2.1”或“3.4.2.1”规律, 即顶部四片功能叶的高产优化配置为倒数第4片叶最长, 第3片叶次之, 第2片叶再次之, 剑叶最短。或都是倒3叶最长, 倒4叶次之, 倒2叶再次之, 剑叶最短。四是探索出了超级稻冠层叶片 (顶部四片功能叶) 高产最适叶面积系数在9.5以上。五是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产量突破世界水平。六是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经济效益显著。从4个点研究的结果表明: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生产成本比国内常规栽培技术亩增55元, 与国际SRI (方形单苗栽培) 栽培技术成本相同;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稻谷产量比国内常规栽培技术667 m2增加275 kg, 比国际SRI技术增加142 kg;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亩纯收入比国内常规栽培技术667 m2增加346元, 比国际SRI栽培技术增加221元。

3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六大关键技术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是“超级稻良种、嫩秧早栽、三围密植、肥料充足、湿润灌溉、控苗保根”。

3.1 选用超级稻良种

目前, 通过审定的杂交稻品种虽然都具一定的丰产性、抗病性和适应性, 但各品种具有这三性的潜力是不同的, 差异较大, 有的品种只有500 kg左右的产量水平, 有的则有超级稻的增产潜力, 比如:Q优6号、忠丰2号、辐优802等。我们需要通过筛选, 选出增产潜力大、抗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通过强化栽培, 才能达到超级稻的产量水平。另外就是制订超级稻育种目标起, 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3.2 嫩秧早栽

确定好适宜的播种期后, 适时播种, 注重培育多蘖壮秧。培育壮秧的方式较多, 关键是抓好水肥管理。不管是什么育秧方式, 都要求适时早栽嫩秧,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秧苗越嫩越好。一般应在3叶1心前移栽, 最迟在6叶时必须移栽结束。研究表明:8叶后移栽, 每迟1片叶移栽就减产约50 kg。可见, 育壮秧、早栽是强化栽培的关键, 是超高产的基础。

3.3 三围密植

所谓“三围”栽培, 一是把植株高度除以3.15来决定行株距, 形成纵横交错的数个三角形围栏;二是, 把每窝又分成三小株来栽插, 形成数个三角形围栏;三是把每行错窝栽插, 形成全田数个三角形围栏。三个不同的平面三角形围栏有机组合形成水稻植株合理的光合立体结构。

3.4 增施有机肥, 做到肥料充足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高产田必须增加和补充土壤中的养分, 有机肥释放养分缓慢, 对植物生长更加有利。施用堆肥、秸杆和栏肥等有机肥来肥沃土壤, 可以改良土壤结构, 促进根系生长。

3.4.1 免耕田整田栽插

头季收获后, 放水淹没98%的田面积, 把水关好不进不出, 将高处铲平后, 每667 hm2施磷肥50~75 kg, 人畜有机肥100担作底肥。等到田水自然落干后2~3天, 用开穴器开穴, 行距30 cm, 株距30 cm, 实行每窝三小株三角形栽植, 行间错窝形成三个围栏。

3.4.2 翻耕田整田栽插

头季收获后, 翻耕、渗水、耙细整平后, 每亩施磷肥50~75 kg, 人畜有机肥100担, 再耙一遍, 然后再按2 m左右拉线开厢抱沟, 厢沟宽20 cm, 厢沟深20 cm, 四周围沟宽25 cm, 深25 cm, 再将抱放在厢面的泥土整平, 晾厢一天后, 用开穴器开穴, 行距30 cm, 株距30 cm, 实行每窝三单本三角形栽植, 行间错窝形成三个围栏。冬水田参照本方法。

3.4.3 及时追肥

栽秧后5~7天用尿素4 kg (为每667 m2用量, 下同) 分厢撒施, 第二次追肥在栽秧后10~12天, 用尿素5 kg分厢定量撒施, 第三次追肥在栽秧后15天左右, 用尿素7.5 kg分厢均匀撒施。第四次追肥在栽秧后20~25天, 用尿素5 kg、氯化钾20 kg混合, 分厢定量, 在露水干后均匀撒施 (8叶到10叶这段时间切不能再追肥) 。在11叶左右时, 看苗势长相, 用尿素3~5 kg, 施穗肥和促花肥, 抽穗前24天至抽穗后的15天内共计大约40天, 田间不能干水, 不能施肥。抽穗15天后用尿素2~3 kg施粒肥。

3.5 湿润灌溉

无论免耕还是翻耕, 栽秧后2~3天渗浅水上厢面促进成活返青。返青后, 实行无水层湿润灌溉, 即水稻营养生长期保持稻田湿润但无水层, 实行间歇湿润灌溉, 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条件。而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含量高能为植株根系生长创造优良条件, 使土壤拥有更多微生物, 可促使植株根系下扎, 吸取更多养分, 达到根深叶茂, 从而使水稻生长良好, 有助于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6 控苗保根

等到秧苗长到7片叶时, 每窝平均苗达到30苗时及时排水晒田控苗。晒田晒至叶色褪淡、直立不披、白根上翻, 以达控苗保根的目的。田开裂口时复水建立1~2 cm的薄水层保孕穗。晒田复水后, 亩用井冈霉素200 g对水75 kg, 早上有露水时喷施, 防治纹枯病。

4 主要技术内容达到的指标和技术经济效果

超级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达到的指标:使超级稻亩有效穗实现20万~22万穗, 穗平颖花量达到230~200粒, 穗平实粒达到200~190粒, 把结实粒稳定调节在85%~90%。

上一篇: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下一篇:跨国品牌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