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08

立体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立体休闲农业;鱼菜共生;生态循环;农旅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leisure agriculture;Fish and vegetable symbiosis;Ecological cycle;Agricultural tourism

做好立体休闲农业工作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生态,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立体农业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Smith教授提出,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我国,随后于20世纪90年代休闲农业在我国起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较为单一,结合立体农业的跨学科研究较少,欠缺系统研究。在休闲农业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我国尚未显现[1]。

1 项目背景

1.1 立体休闲农业

立体休闲农业是一种将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立体农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能够有效地更新土地结构,体现出科技、劳动、物质、资金来源的整体综合效益。②可以充分有效地挖掘地质、日照、水量、热能等多种自然资源的潜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的利用率和效率。③可以有效降低有毒成分的残留,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的品质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使农业不断发展,提升土地(水体)的利用率。④产品和环境安全得到了保障,它采用不同的物种排列来修复污染的土壤,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够促使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这种多物种并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及以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 是现代城市郊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之一[2-7]。

1.2 立体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1.2.1 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景观同质化现象突出,休闲农业缺少个体特色,有些产业甚至脱离自然生态,扭曲了农业的本质。除此之外,由于市场监管问题导致各产业水平发展不一,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较为不利;缺乏科技支撑也是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1.2.2 应对策略。为建设好立体休闲农业,应注重“核心资源”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天赋资源”(自然资源、遗产和文化)以及“创造的资源”(旅游基础设施、特殊事件、活动和娱乐等)。“支持因素和资源”的重要性,即一般的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的服务质量和目的地的可达性等因素[8]。政府及其有關部门应该合理规范市场,竭力打造“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农业产业的发展应当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打造其特色性、可识别性的休闲农业景观,实现农业产业园景观异质化,不断挖掘本土农业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产业资源和区域环境;在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应用推广高科技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综合快速发展,通过农业与教育的结合形成自然生态教室。

2 项目概况

2.1 区位概况

该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在江苏省中占地面积最大,其位于江苏沿海地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的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上,是构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部分。其总面积为1 779 km2:包括5个市辖县,两个代管县级市。盐城在江苏省的旅游观光客源不仅限于本市,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使其辐射于省内各个市。其中该项目坐落的射阳县为盐城市旅游观光的核心地带——射阳县北部生态农业观光区。

2.2 自然条件

射阳县是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起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射阳县自然条件优越,总体看来,其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且质量上乘,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列盐城前列。拥有一望无垠的黄海滩涂、江淮第一寺——息心寺、国家中心渔港——黄沙港、风光优美的射阳岛,同时还有“射阳四白”之称的射阳大米、大蒜、海盐、菊花的品牌资源,资源特色明显。射阳县旅游物资呈现出明显的带状散布的特点,东面沿海一带主要是海景观光和海港体验,海滨旅游资源丰富;西北一带是生态观光农业区,主要以友爱生态农业观光园、海河镇陡港小岛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四明镇邵尖岛的生态自然风光为主的农业资源;中心地带是以合德镇的后羿公园、华中工委纪念馆为主的文化休闲旅游资源;东南面一带以特庸镇的养生文化园、洋马镇百药园等养生文化资源为主。

2.3 现状分析 基地面积约为200 hm2,基地内主要为自然分布的村湾、水塘及农田。东有村庄、农田居多,南有射阳中心城区,西邻省街边,北隔射阳河,与千秋镇相近。现状整体的开发体量小,农田环境良好,整体发展尚处在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及生活模式阶段,地势起伏不大,为平原地形。

射阳县产业构造失衡,出现低层次的成长姿态,产业链较短,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农业物资丰硕,产业大而不强。友爱村现规划区域内相关道路交通规划为一级公路(省道)、三级公路(县道)、航道。公共设施现规划为党政机关、派出所、小学、初中、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卫生院、养老院。县域旅游规划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天福寺。供水工程规划、供水管道为省道。供水来源为射阳河、污水工程计划、千秋污水处理站。

2.4 气候环境 南面是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的天气,分明的四季,充足的水分,日照时间比较多,有优良的热量条件,无霜期长,但灾害性气候频频出现。

北面是南温带湿润或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季节特征明显、日照较为充足。冬季和春季干旱风大,夏天炎热降雨多,秋日干爽,较内陆降温较迟,沿海阳光明媚,风大。

2.5 客源市场

距离射阳200 km左右的地区,大约包含了3 000万人口,但当前却还没有非常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旅游观光景点,通过这个项目,射阳县也完全能够成为这个客源市场的主力旅游基地。

射阳靠海处于江苏沿海的中心地带,南向连接上海、南通,直接受长三角经济带辐射,北部接连云港。射阳到上海的时间为2.5 h,上海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加剧。

2.6 客群需求 客群需求如表1。

2.7 问题与策略

射阳县历史悠久,物质资源丰富。目前,射阳友爱村受到的影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射阳友爱村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从无到有的农耕历史文化,并且得到政策支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乡村风貌,人民淳朴团结,到处充满慢生活的度假氛围;但当地空间单一低平,内部资源的更新管理也不完善,旅游规划的发展定位未更新。二是外部因素:射阳友爱村处在国内外的客源辐射圈,可以通过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利用旅游业+观光农业的结合开发,更新射阳友爱村的农业经营模式,带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该地也受到开放市场带来的冲击、思想认识的制约和年轻一代的搬离等问题。

除此之外,经调查发现该地久远的农耕文化未得到良好的展示宣传;生产环境低效,种植方式较为传统;部分沿河水质受到了污染;并且该地区缺乏一些公共功能的设施;内部的观光交通可达性也较差。为改善此类问题,该项目把农作物和农耕工具历史文化划区展示,利用立体水培、鱼菜共生和驱虫植物有机果蔬栽培的种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绿色科学的水质净化系统改善水质问题,再重新规划绿色用地,以链状草坪广场和立体农业的形式充分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且更新三大路线:游览路线、产品运输路线和村民务农路线。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友爱村在重整村容村貌上有明显的优势和机会,虽有较大更新潜力,但因种种因素显然当前发展并不理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及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县域旅游规划,首先确定友爱村发展定位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再因地制宜地选择功能布局策略、产业引导策略、生态保育策略、交通疏导策略、景观营造策略,将该地打造成集“闲”“游”“娱”“养”“学”“购”等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产业园。

3 项目设计分析

3.1 设计定位

以“乡村更新”为主题,其目的是为了对已经与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脱轨的部分乡村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创新过程,最终使其成为各具特色、且能大幅提升当地生活水平的和谐宜居的现代化乡村。

3.2 设计原则

该项目力求最大程度地展现“乡村更新”的理念;体现生态与农业、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观赏与实用的相互融合;极力体现对新型市场的观察与探索;表现出丰富的创造能力、想象力与先进的意识。具体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提升项目的人文内涵;②坚持永续利用的原则,提高项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③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力求突出项目的生態效应;④坚持公益性原则,力求提升项目的公共服务能力。

3.3 设计构思

设计思路以开发基地优势因素,整理改善友爱村观光和生活条件,本着保护生态环境,将场地规划为九区一带,包括农耕文化发展区域、立体农业活动区综合服务区、科学教育区、农耕体验区、农田试验区、农业示范区、休闲度假区、村民居住区和滨水活动带。

预备大部分保留土地原本使用用途,在尊重场地环境和地质的前提下,在基地北区进行开发和改造,路网及园区设计提取了原本的土地肌理,以主游览路线布局园区,依据农耕历史文化发展时序和栈道串联链接景观节点。植被景观以农作物、伴生植物及乡土树种为主,打造水平及竖向观光的特色农业观光园。因此,以伴生植物、立体休闲农业以及宣扬射阳县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的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结合考虑村民节庆活动,关注地域差异性、文化多样性、时代发展性,从开发、整治、保护三方面各有侧重地进行更新设计。

3.4 方案推演 通过以圈带核,以弧带两边,线通头尾的手法,再加以观察基地原有肌理进行讨论,划分动静板块区,确定核心设计区,与平面呼应联系。后以“重山”为意向,通过农耕历史发展时序串联,丰富平面变化,建设山、水、田的生农业观光园(图1)。

3.5 更新设计

为改善射阳友爱村的农业发展现状, 规划设想借助现有旅游资源对射阳友爱村进行有机更新, 以乡村旅游为产业振兴切入点。使之在重新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 注重延续乡村固有文脉[9], 强调公众居民参与性, 关注经济效益公正化, 保证基层阶级的基本利益, 通过规划设计更新、生态循环·产业引导更新、水系净化更新、道路系统更新、景观系统更新对其进行改造开发。

场地将大量运用驱虫植物,通过驱虫植物的对比实验来看,驱虫植物对农作物起到了一定的防虫害作用,将驱虫植物和农作物搭配种植,不仅减少了农药等驱虫剂的使用,还使瓜果蔬菜更健康,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更能促进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

3.6 半露天种植装置

在立体休闲农业体系中,旅游系统和循环系统所占的权重较大,利用“鱼菜共生”这种绿色健康的综合农业模式,采用立体架构的大棚技术,在大棚内层设有鱼菜共生池,每一个装置的最上层种植果蔬,果蔬层下面养殖鱼类,鱼池又分为两层,底层是用于养鱼的水区,上层是用来种植的温室,装置有特殊细菌过滤器,将鱼的排泄物转换成肥料,再将产生的养分供给植物,经过植物循环净水后供给鱼类,立体大棚底部的水泵给整个装置施压,抽起来灌溉大棚里的果蔬,最后将成熟的蔬菜、水果和鱼类采收食用[10]。鱼菜共生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不必换水养鱼、无需施肥种菜[11]。另外此装置还设有螺旋上升的回字形廊道,方便了当地居民的采收和外地游客的观赏。这种高效绿色的养殖模式可以提高果蔬的产量[12];有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让村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价值;并且通过这种模式能减少养殖空间的资源量,帮助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实力,优化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农业结构(图2)。

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立体休闲农业也必须重视实现其旅游休闲目的。现在游客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观光游,更多的是体验游,因此乡村景观观赏已无法给游客提供满足感,将半露天装置设置在农田景观中,农艺体验和农耕文化可以使游客更加贴近乡村生活[13]。装置由苗床、观景台、栈道走道和收纳装置组成,主要具备7项功能:植物观赏,装置内部设计抬高栈道,方便游客更加接近和观赏植物,也方便植物收成的采摘;鱼类观赏;架高内部交通,内部设计架起栈道,既满足游客的交通需求,又能让游客近距离地观赏与了解植物,并腾出地面空间,用来鱼类畜养;观景台,与装置相连,巧妙利用装置联通后产生的额外空间,通过外部架起抬高空间,提供给游客观赏观光园的外部景观,并作为装置内部交通的转折点;装置廊架,装置之间的联通所产生的廊架,游客可以从中穿越,加大内部交通路线,也丰富游客的空间体验;廊架转折,装置内部形成廊架,在中间打破与外界空间的联系,使游客在廊架中,能得到意外的观景角度;收纳空间,装置旁边分别设置2个庄稼收纳点,方便庄稼的收成和游客购买物品的存放(图3)。

4 结语

我国要不断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开发与创新同类新型农业模式,以更好地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增添活力[14]。

对盐城射阳友爱村的更新改造启发意义较大,如各地的城市郊区在近几年开始出现千城一面、脱离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的现象,更新设计中的重新划区,构造立体休闲农业模式及鱼菜共生装置等,可以极大帮助解决现阶段生态循环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向着农旅融合的方向迈进。如今还需要不断完善丰富其可持续性,增加景观效果和产业园的科学内涵,为今后同类景观设计和营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毛帅,宋阳.论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及思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3):98-101.

[2] 李学军,乔志刚,聂国兴.稻—鱼—蛙立体农业生态效益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20(2):37-40.

[3] 王晓东,沈维刚.山区“立体农业”发展问题探索[J].农业经济,2010(8):20-22.

[4] 孙亚明.攀枝花市立体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145-149.

[5] 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306-311.

[6] 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1):23-30.

[7] 冯建国,陈奕捷.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带动都市农业产业融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4):61-65.

[8] FERNNDEZ J A S,AZEVEDO P S,MARTN J M M,et al.Determinant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ountries most visited by international tourists: Proposal of a synthetic index[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0,33:1-13.

[9] 王光华,魏宏杨.重庆磁器口金碧空巢社区有机更新初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3):50-55.

[10] 蔡莺媚.鱼菜共生+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D].青岛:山东海洋学院,2013.

[11] 孟然.鱼菜共生模式探讨[J].农业天地,2018(5):34.

[12] 蘇静.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研,2018(2):207-208.

[13] 孙宝鼎,刘佳,王桂霞.基于多元主体的立体休闲农业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247-251.

[14] 尹立鹏.“鱼菜共生”生态养殖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9(26):115-116.

立体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立足社会治理新常态,将安全建设责任层层落实,建立从“寝室——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平安建设架构,构建了“四位一体”(平安寝室、平安班级、平安院系、平安学校)平安高校建设指标体系。

關键词: 新常态;四位一体;平安高校;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也呈现新常态。创新高校安全治理机制,推进平安高校建设,这是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建设什么样的平安高校,平安高校建设应该遵循一个怎样的逻辑,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着力点。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立足社会治理的新常态,高校可以将安全建设责任层层落实,建立从“寝室——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平安建设架构,形成四位一体(平安寝室、平安班级、平安院系、平安学校)平安高校建设立体化格局。

二、新常态下“四位一体”平安高校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治理新常态下“四位一体”平安高校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平安寝室建设指标体系、平安班级建设指标体系、平安院系建设指标体系、平安学校建设指标体系。

1.新常态下平安寝室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1.1寝室各项设施的安全性

该指标主要衡量学生寝室房屋构造、床、阳台、油漆、护栏、桌椅、门窗、寝室电器设备等寝室设施设备的安全性,确保寝室各项设施设备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安全隐患的。

1.2寝室安全设备的配备

该指标主要是指高校要为学生寝室配备一定安全设备,如灭火器等,确保学生在寝室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运用安全器材进行处置。

1.3寝室安全员的配备

该指标主要是指高校要为学生寝室配置1名安全员,可以由寝室长兼任,但要明确安全员职责,并对安全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1.4寝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该指标是指各寝室要根据相关安全规定以及与寝室相关的安全内容制定寝室安全管理制度,并成为寝室人人遵守的安全守则。

1.5寝室安全意识培育情况

该指标主要是指学校是否对寝室成员进行安全教育,寝室成员是否将安全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安全意识。

2.新常态下平安班级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辅导员(班主任)对安全的重视情况

该指标主要指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安全是否重视,是否有相关安全防范措施。

2.2班级安全设备的配备。对于高校而言,一般班级是没有固定教室的,所以班级安全设备的配备主要体现在学校是否为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灭火器等安全设备。

2.3班级安全委员的配备

该指标主要是指高校要为每个班级配置1名安全委员,并明确安全委员工作职责,对安全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2.4班级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该指标是指各班级要根据学校相关安全規定制定班级安全管理细则,在班级全体成员大会上通过,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安全准则。

2.5班级成员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塑造情况。该指标主要是指学校是否对班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班级是否经常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班级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教育是否最终落实到学生心中。

3.新常态下平安院系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3.1、院系领导对安全的重视情况

该指标主要是指院系领导对安全是否重视,是否将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环节。

3.2、院系安全人员的配备情况

该指标主要是指高校是否为院系配备相关安全人员,负责全院系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3.3、院系学生安全教育情况

该指标主要是指院系是否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计划,是否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是否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等活动,是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活动。

3.4、院系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该指标主要是指院系是否根据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覆盖师生的安全管理制度,且得到有效执行。

3.5、安全预案的制定和落实

该指标主要是指院系要针对可能会发生安全的事件按照可行、实用的原则,事先建立安全预案,以有效应对安全事件的发生。

3.6安全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

该指标主要是指院系要为本院系重点安全场所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

4.新常态下平安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4.1学校领导对安全的重视情况。该指标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安全建设工作,是否设置综合治理或安全管理委员会,是否在每年的学校年度计划内专门强调安全问题,是否把安全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

4.2学校安全管理队伍的配备情况。该指标主要是指学校是否配备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安全管理队伍,是否建立良好的队伍准入、培养及激励考核机制。

4.3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该指标主要是指学校是否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并通过定期检查督促确保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4.4学校安全教育情况。该指标主要是指学校是否制定了专门的安全教育计划,是否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否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是否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安全事件制订安全预案,是否将师生的安全意识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4.5安全设备的配备情况。该指标主要是指学校是否在所有可能涉及安全问题的地方配备安全设备,如安全监控、配备灭火器、消防栓等。

三、结语

“四位一体”平安高校建设指标体系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架构,从“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安全任务层层分解,从“寝室——班级——院系——学校”安全工作层层支撑,四个层次有机联系,形成合力,有力推动“四位一体”平安高校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曦文.论新常态下的平安高校建设[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4)

[2] 于家琦.论“平安高校”建设的创新理念、机制和举措[J]. 社科纵横.2013(03)

[3]王一鸣. 新时期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3(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保卫工作专项)《新常态下“四位一体”平安高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5E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周少斌(1984— ),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主要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

立体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我国的法律人才教学模式逐渐凸显出与社会需求不符的弊端,对创新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使得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为此,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以保障有效培养法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法律人才;教学模式

一、我国当下的法学教学模式

法学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乃创新之泉,实践则是创新之径,只有在二者统一结合的情形下,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法律人才。但是综观我国的法学教育,大多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依赖教师课堂授课来完成教学目标。因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致使不少学生经历四年本科的系统法学教育甚至于研究生教育也未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值得思考的是,当下我国法学教育模式为何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法学教学模式又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

1.传统的法学教学目标未涵盖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是所培养人才应达到的目标。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仅局限于学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学目标的缺失,致使法学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接受创新理念的感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及时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

2.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有的法学教学基本上由教师主导,重在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却疏于对学生合理知识体系建立的引导和法律思维的培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并未体现出来,使得许多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很少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理解和吸收知识。学生缺乏对法学知识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没有及时将知识内化和储备,未能构建自己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坚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期望其具有法律思维和灵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自然难以实现这一愿景。滞后的课堂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欲望,阻碍了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3.单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制约创新能力的养成

实践教学能及时有效地巩固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塑造法学创新人才的基础平台。大学实践教学是一个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两翼构成的逻辑体系。通常法学专业常采取毕业论文、学年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均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而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或少有采用,或仅涉及少量学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由于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锻炼的教学模式,大量学生缺乏法律实践训练,难以培养出创新能力。

4.滞后的教学考核机制影响创新能力的判断

保证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法学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大多单一的集中在对课本知识的考察,强调学生对法律概念、原理、制度的记忆,侧重考核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的知识性掌握。这类法学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为浅层次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相对较少,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学习。一些开展了法学实践教学评价的法学院校,其现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指标存在尺度差异大、模糊、随意等问题,该教学评价明显缺乏规范性,难以考核、判断、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二、我国法学教学模式的应有状态

当下我国法学教学模式的缺陷阻滞创新法律人才的培养,法学教学模式的革新之路何在?笔者拟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探寻新路径。

1.明确新的教学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理念

目标乃行为的先导,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模式的设置。教学目标以教学理念为基础,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重视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必然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法学教学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开发。这一方面要求学校要在宏观上创造一个提倡、鼓励创新的法学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培养、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的资源和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采用开放式、主动式、多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其主动、探索性的学习,强调和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

现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压抑和钳制学生的创新学习潜能。法学教学主体,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指教师,“学”指学生。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平衡“教”与“学”之间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简单讲解灌输的授课模式。从教学方法上,实现由“置入”的教学模式向“对话”的教学模式转化。单一化的法学课堂模式应向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的转换,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视案例教学法,课堂辩论法等教学方式,着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给予学生思考甚至想象的空间,将“教”与“导”双重目标融合于法学教学过程中。积极扩展教学课堂空间,从传统的第一课堂扩大到法律诊所、专业实习、社区法律服务等第二课堂,从“面对面”的交流延展到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沟通。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能力养成为内核

法学学生的培养应当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并重。学生参与法学实践教学中,既能使其从法律人的视角去体会与解析法学理论产生的本源状态和路径,并在实践活动中印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实践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使法学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式,从而综合地培训法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校园里第二课堂是培养法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优质平台。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开展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社区法律服务、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在法学教学模式中,应构建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将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作为主体,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作为两翼。在法学课程实践教学层面,增加课程问题辩论、小组合作讨论、课程专题探究、考察体验(法庭观摩、司法实践部门见习)等。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实习,重视法律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对法学综合性问题的研究能力。注重开发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和全程式的参与课程。此外,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进行跨学科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公共法律服务等社区参与和社会体验,了解社会现实诉求,培养社会责任感。

4.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绩效为内容

科学的教学考核机制有利于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完善法学教学考核机制,综合考查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教学评价尤为重要。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实践教学考核应当体系化、标准化、科学化,须具体细化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其内容应涵盖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馈法学教学中针对创新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调整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3]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4]周世中.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J].高教论坛,2010,(8).

[5]钟秉林,丁亮.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责编:一 萧

立体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ar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Pablo Picasso is known for co-founding the Cubist movement and for the wide variety of styles that he helped develop and explore. Among his most famous works, the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is the first artwork in the world that featured with cubism. Picasso demonstrated extraordinary artistic talents in his early years and was hailed as a painting genius throughout history.

說起立体主义,便不得不说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最声名卓著的艺术家,毕加索几乎家喻户晓。他的艺术生命非常之长,作品数量也惊人之多,作品风格更是经过了多次变迁,但立体主义始终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不仅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即便在他其他风格的创作中,也常常带有立体主义的基因特点。更何况,美术史上第一幅被认为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威农少女》正是出自毕加索之手。

《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被视为是毕加索与此前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一幅作品。他把这五个人物不同侧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单一的一个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进行了结构上的组合。画面上呈现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人的身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几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行了组合,形成了人体、空间、背景一切要表达的东西。所有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极强的视角冲击力。自此,毕加索进入对立体主义的探索中。

当然,毕加索并不是一个安分和专一的人,他的艺术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正是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创造性,使他成为现代艺术领域不朽的画家。他曾说:“我要按照我的想像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

从早期蓝色时期的忧郁,到玫瑰时期的亮色,直到结识立体主义,毕加索似乎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受到塞尚理论的影响,并与马蒂斯、德兰、布拉克等人交好,现代艺术的思想理念逐渐在他脑中成型。

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分析立体主义和后期的综合立体主义。早期的立体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流派,不如说是一次试图重新定义“艺术”与“现实”的尝试,依然是与现实世界血脉相连的半抽象艺术。艺术家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在同一个绘画平面上的方法。然而,他们发现这样的“分析”往往使画面越来越失去本来的形态,而陷入一种抽象的形,因此他们进入了更加激进的综合立体主义阶段。综合立体主义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也就是立体主义的拼贴艺术。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作非常自由,虽然按照艺术阶段划分,他的立体主义探索在1916年前后已接近尾声,此后他又转向自然主义、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领域,但立体主义的影子却始终随性,渗透进他的艺术理念中。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们搞立体主义时,并没有搞立体主义的打算,而是要表达我们身上的东西。”

《格尔尼卡》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毕加索作品,这件被选入教科书的作品,从题材上来讲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从艺术角度分析也堪称杰作。作品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当时德军持续3小时的狂轰滥炸,使这座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毕加索在无尽的愤慨中创作了这件作品,以表达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毕加索综合运用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到综合立体主义剪贴的艺术语言。综观整幅作品,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也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毕加索是整个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才能在于,他能够在各种变异风格中始终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立体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得人们物质、精神层面的追求标准更高、范围更广,人们的思维意识显得更为敏锐、更为高远。传统的平面设计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二维为主的平面设计方式,需要进一步向三维、四维等多维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和探讨平面设计的多维化发展趋势,旨在为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传统的媒介已经逐渐被网络、多媒体媒介所替代。平面设计方式同样受到多维化模式的冲击,传统的以二维为主的平面设计方式,必须得以转型发展。众所周知,平面设计集文字、图片、色彩等为一体,给人们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因此,平面设计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从审美层面来讲,平面设计的设计方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人物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所以,在二维化设计方式不能满足人们艺术追求的前提下,研究多维化平面设计方式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平面设计与多维化概述

(一)平面设计概述

所谓的平面设计,实质上指的是运用计算机、信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等有机关联起来,融入艺术手段,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平面设计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来自于日常生活,作为对生活的艺术化手段。可以说,平面设计来源于生活,却又优于生活。

(二)多元化概述

所谓的多维化,即就是从一维、二维、三维逐渐变化而来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视觉特征。多维化作为几何领域的一种特殊现象,维度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视觉特效和表现能力。从某种层面来讲,多维化不仅涵盖了几何方面的知识,而且囊括了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思想和理念等抽象的东西。平面设计过程中,随着维度的不断增大,外界对设计过程的影响力越小,设计人员的思维将不受制约和限制,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设计人员方可尽情发挥,设计出符合人们多元化视觉追求的艺术作品[1]。由此可以看出,多维化直接关系到平面设计的质量和效果,是平面设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从几何学层面来讲,多维度运用与平面设计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平面设计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平面设计的维度,将各类视觉元素有机融入到平面设计过程中,从二维逐步上升到三维、四维等,通过对二维化的进一步形象概括,突出完整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多元化特征的实现。

从视觉元素层面来讲,平面设计涵盖了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维化元素。为了满足多元化视觉冲击,需要通过多维化表现方式来增强平面设计的视觉特效,有利于平面设计视觉功能的实现。

从信息表现层面来讲,基于信息时代环境下,平面设计方法更为灵活、多元化,综合了多种媒体空间的整体优势。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实现了平面设计由静态化逐渐过渡为动态化,一方面体现出平面设计方式的多维化;另一方面呈现出平面设计媒介、空间的多维化。

从信息传播模式来讲,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得以高度运用,充分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觉感受,通过信息传播来达到人们心目中的潜在标准,从而提升了人们对平面设计的满意度,有利于人们对艺术追求需求的满足。因此,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对于平面设计整体性提升而言,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艺术审美方式的逐步转变,对平面设计多维化需求的进一步强化,平面设计输出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光、热压等新技术的产生,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更为多元、丰富的的设计素材,为平面设计视觉效果提供了根本保障。平面设计人员不再以传统的机械设备与电子耗材来进行作品设计,而是通过多维化角度去进行新作品的构思和设计,运用更为丰富、多元化的设计方式,达到平面设计的整体成效;二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平面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设计方法[2]。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加速了人與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效率,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标准。在此背景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力不断提升,能够分清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艺术作品,什么平面设计作品才是自己的视觉追求。如此一来,平面设计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艺术需求,无疑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传统的平面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社会下人们对平面作品的基础需求,设计人员自然需要通过运用多维化设计手段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可以看出,造成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是时代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平面设计的多维化发展趋势

(一)多维化被广泛运用于平面设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维化印刷品的日益丰富,平面设计环境较之前有了质的改变,平面设计作品设计过程中,不仅与设计方法有关,而且与设计环境密切相关,设计环境决定着平面设计视觉效果,也是作品主题得以彰显的主要因素。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艺术作品追求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视觉感受更为独特,这对于平面设计工作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运用传统的二维设计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追求,不利于人们对平面设计满意度的提高[3]。基于此背景下,多维化的设计方式应运而生,并且作为今后平面设计的主要设计方式,也是平面设计作品满足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

(二)多维化被逐步实现在案例设计过程中

多维化被运用于平面设计中,最能突出其效果的是运用于案例设计中,唯有此,方可为人们带来不一般的视觉冲击。例如:智利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在进行一则公益广告创作的时候,将多维化设计方式有效融入到案例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贫困地区儿童生活、上学困难的创意画面。设计人员通过多维化设计方式,合理运用色彩艺术,呈现出一副儿童被囚禁在笼子里的画面,这种多维化视角十分深入人心,呼吁整个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和保护,进而达到案例设计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案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十分重视观众的感受,倘若利用传统的二维设计,则无法突出更为显现的效果,多维化的设计方式,其视觉感应效果更为强烈,通过立体化方式向人们陈述了案例的主体思想,强大的反差效果,成为平面设计作品的点睛之笔。再如:北京某平面广告设计公司,在《民工孩子的奢侈品》这部作品中,同样采取多维化设计方法,将民工孩子们的书包与一系列奢侈品放置在一起,通过亮与暗的线条勾勒出一副对比鲜明、强烈反差的平面图,此案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激发社会道德良知,呼吁社会对民工生活及其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由此能够看出,在平面设计过程中,特别是进行案例设计的时候,需要运用多维化方式,展示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达到视觉冲击的目的,给人们一种亲临现场和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来触碰到人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形成强烈的社会共鸣。

(三)多维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过程中,更多的运用到信息、多媒体等技术,这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有效运用,实现了平面设计由二维化逐步转向多维化,整体受众感受和视觉效应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为静态事物的动态化。信息时代下的各种技术型产物,一方面丰富了平面设计的方式;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各类视觉需求。与此同时,通过多维化技术的有效运用,将平面设计过程中的各类元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受众作为平面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的参与为平面设计多维化创设了先决条件[4]。在各类公益类广告设计过程中,通过多维化平面设计,不但能够向人们展示出一副完整、协调的静态图画,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内在的感受,形成动态化效果。基于此,本文笔者认为,平面设计过程中,只有将各种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发挥出最大职能和作用,满足多维化设计基础需求,方可设计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平面作品。平面设计的多维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多维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作为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需要得到平面设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日常工作范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平面设计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设计集文字、色彩、图像为一体,向人们传递出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带来真实的视觉感受。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術、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平面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设计方法,从而打破了传统二维化设计局面,使得平面设计向着多维化方向发展,这将是平面设计多维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宝平.“用视觉在表达”—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22)

[2]张玲.文字的魅力—浅析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9)

[3]胡海燕,逯海勇.平面上的空间发展—议多维化平面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0)

[4]黄林成.试论平面设计的创作手法及其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6)

作者简介:张若晖,硕士研究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广告设计、平面设计。

上一篇:神经病学论文下一篇:医学遗传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