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2024-05-08

顶岗学习中的几点体会(精选9篇)

顶岗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第1篇

一、声乐技巧和舞台展示相结合

声乐本身是一门表演艺术, 优秀的演员都是从丰富的舞台经验中培养出来的。丰富舞台经验只能从舞台上得来, 因为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学会如何应对身体、气候、服装、灯光等带来的诸多不适, 使音乐表演发挥得游刃有余。

1、校园舞台

所谓的校园舞台, 是指音乐院校都会有很多锻炼学生并使其展示专业水平的舞台。比如, 每学期都会有学生实践周的演出专场等。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能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此外, 每学期末的专业考试也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因为学生的分数是由歌曲表现力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组成的, 能够充分体现这样一种理念, 即只有歌唱水平还远远不够, 应当声情并茂。当然, 毕业班还会有学生毕业专场演出、毕业独唱音乐会、师生专场音乐会等多种形式。这些, 都是声乐学生可以锻炼自我的平台。

2、社会舞台

社会舞台, 是最具潜力, 最值得开发的舞台。潜力大是指它无边无际, 开发不尽。学校每年都有“蒲公英”杯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 “群星杯”声乐大赛, “金钟奖”全国声乐大赛等各种级别的声乐大赛, 能够促使我们在比赛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并能不断积累比赛经验和舞台经验。此外, 还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性社会演出, 走出校园到军区、外市县、偏远地区慰问演出。

应当说, 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社会、开阔视野的机会, 提高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而且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 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真正使我们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表演形式要灵活多样

首先、演唱者应当认真揣摩作品的内涵, 准确定位表演风格。丰富多彩的歌曲创作使得歌者实现了表演、艺术创作多样性的探索与实践。应当说, 作品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由于民族、国家的不同, 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社会意识、审美观念等特性。这种风貌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中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音乐艺术风格绚丽多姿, 北方音乐高亢嘹亮、南方音乐婉转秀丽。比如, 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节奏律动强, 爱情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曲调优美, 等等。因此, 歌者在演唱时所运用的情感、对音乐的处理也应当是有所不同的。演唱者应当字斟句酌, 不断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从而能够准确定位作品的演唱风格。

其次、演唱方法上“土洋结合”, 增强民族唱法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众所周知, 音乐界的“土洋之争”, 开创了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相结合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欧洲传统唱法 (美声) 在中国的传播, 诸多音乐艺术院校对其予以借鉴, 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 从而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 为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大胆的融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客观地讲, 这种结合有利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 比如, 发声位置、咬字方法的不同等。因此, 必须明确认识到, 结合更重要的是“融合”, 两者需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需要指出的是, 演唱者应当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科学性的同时, 寻求发展与创新, 实现更强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

第三、善于大胆尝试, 创立多样性的演唱风格。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不断的探索和大胆创新。一代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保持民族唱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西洋唱法的鲜明特色, 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结合自己的唱法研究汉字发音结构和特性, 注重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强调声音的色泽、弹性、张力和技巧, 能够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世界级演唱风格, 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和表演中开辟了一条新路。

可以说, 在世界音乐发展中, 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的演唱和教学实践, 已经形成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 博大精深,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 才能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对一名歌者而言, 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多样性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 不断深化自己在表演和演唱方面的思考与认识, 强化艺术风格与个性,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公众审美情趣, 在百花齐放的艺术舞台上绽放异彩。

三、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在声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风格特点, 同时也映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而言更是如此, 无不述说音乐民族文化的悠远绵长——苍劲的古风诗词震慑人心, 细腻的戏曲歌赋沁人心脾, 一根根的历史文脉通过民族声乐文化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犹如一颗绚烂的明珠经历历史文化的熏染在音乐的世界里绽放着光芒。

民族声乐代表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价值, 代表了时代和发展, 因此能够立于长青不衰之地。这些含蓄隽永的乐曲中都传递着人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民族音乐, 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画卷。更为重要的是, 乐曲中所传递的情感影响了数代人, 所传递的音乐文化和人文价值观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 赋予了民族声乐以传承的源泉,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 成为民族音乐发展的灵魂。

因此说, 在民族的音乐中, 文化渗透于歌词、音乐、节奏等多种元素之中。只有深刻理解了我们民族的文化, 理解了承载这种文化的特殊精神内涵, 才能用心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 应当积极深挖乐曲中的文化内涵, 将自身融入到音乐角色中去, 只有如此, 才能够结合现代音乐元素, 形成自身的音乐风格。

摘要:有效的声乐学习必须做到, 声乐技巧和舞台展示相结合、表演形式多样化、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在声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声乐本身是一门表演艺术, 优秀的演员都是从丰富的舞台经验中培养出来的。演唱者应当认真揣摩作品的内涵, 准确定位表演风格;演唱方法上“土洋结合”, 增强民族唱法的适应性和丰富的多样性;善于大胆尝试, 创立多样性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声乐,舞台展示,表演形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2]雷晓兰.声乐表演的多样性与互动性探析[J].四川戏剧, 2007 (05) .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顶岗学习中的几点体会 第2篇

陈 懿

(湖南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湖南长沙 410208)

1【摘要】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而“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PBL教学法却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高素质,是实施PBL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医学科学信息量不断膨胀,与日俱增的生理学教学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应接不暇,相对而言,学时却在逐步萎缩,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地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无不得益于思维。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日益膨胀的知识,具有像科学大师那样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我们教师苦苦寻求的一个现实问题。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选择、发展的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千百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在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存在着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难怪前科学大师钱学森在临终前一个令他挥之不去的问题始终在他脑海里萦绕: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培养出世界顶尖级的领军人物?我想,问题可能与我们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有关联。“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地调整、改进和完善原有不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在摸索中尝试,在创新中前进,与时俱进,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自古以来,在我国,面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老师一直都是以“引路人”、“长者”的身份自居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地担当起了“填鸭式”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重“授业”、“解惑”,却疏于传道,疏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来,我们老担心学生对课本的认知力有限,对所学内容把握能力不够,不敢让学生在全面系统掌握知识的情况下 1陈懿(1975-),女,湖南省永兴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理学教学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

Tel: *** E-mail: chenyi075@yahoo.com.cn 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研究讨论问题。这样做实际上适得其反,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惰性,荒芜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事实上学生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理解、掌握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PBL教学法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不足。PBL教学方法,则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师生沟通、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只有把两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体会到,实施PBL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高素质。在实施过程中,有几点需要加以注意和把握。

一、循序渐进

PBL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经验以及能力的获

得。它强调将学生置于结构复杂的具有真实性的问题之中,来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我们的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受到的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由此产生依附性,使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技巧不足。他们从家门跨入学校门,由学校的这个门进入那个学校门,没有来得及踏入社会的大门,就又进了大学的校门,因此社会阅历浅,考虑问题较简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是他们的共性。在这样一种状况下,让刚刚进入大学,对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习惯于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学生,立即轰轰烈烈地全部按照“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PBL教学法进行学习,一般的都会感到事发“突然”而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增加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毕竟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时间不长,人们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这样的反应是不足为怪很正常的。这些年来,我们既教本国学生,也教留学生。两个不同类型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的个性不同,造成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完全不同。本国学生在课堂上“中规中矩”听教师讲课,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就不懂的问题向教师“发难”,秩序显得“井然有序”。外国留学生上课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课堂异常活跃,显得有些“混乱”,对不懂或未听明白的地方随时向教师提问,非得当场弄个明白。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因此,在进行“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盲目地推行,更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一口气吃个大胖子。要以效果为出发

[2]

[1]点,不要顾及形式上量的多少,切忌贪多,贪多嚼不烂。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问题”量,并“适可而止”。通过教学,我们感觉到每一届的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其智力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如果用一个标准去实施,效果与我们预想的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实施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掌握教学对象水平的前提下,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因班而异,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在确保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下,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着眼,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地确定“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问题”量。最好是一章里面这样的课程设置一堂,通过这堂课,达到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效果: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把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总结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又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当方案实施后,应当根据信息反馈和实际效果量体裁衣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逐步适应“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PBL教学法,达到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自信心,让PBL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调整心态

PBL教学法的创始人Barrows教授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理想的指导者应该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稍差点的指导者,即便不是一个学科专家,也至少应该擅长指导;最糟糕的指导者莫过于虽然是一个学科专家,但却拙于指导。”可见,PBL教学法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教师。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教学教师的要求,他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而且必须具有善于启发、指导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最起码也要具有指导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这个要求,PBL教学就是华而不实的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对于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宁缺勿滥。所以在进行PBL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打有准备之仗,一定要打有把握之仗,不要匆忙上阵。做好这一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一是消除畏难情绪。PBL教学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难度大得多,因此首先就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心理上战胜它,当然在具体的战术上必须全力以赴地重视他。在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时候,教师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资源的可获取性、问题设置的难度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把握,这个“把握”就是难度。难点一,运用 PBL教学法,从表面上看,重心转移到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量似乎有所减少,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少而是成倍地增加,不可避免地要艰难地挤时间。难点二,实施PBL教学法,教师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是不能适应PBL教学法的,必须要加强知识结构的调整,实现多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交叉与融会贯通,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其时必定遇到许多的困难。难点三,进行PBL教学,既要少教导,又要多指导;既要启发引导,又不能越俎代庖;既要到前台,又要站幕后,分寸把握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思想重视,消除畏难情绪,下大力气,锲而不舍地钻研,一定能够逐步地适应他,满足他,胜任他。二是放下架子。进行PBL教学,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教师不再以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研究,身份是平等的。这时候,如果教师放不下架子,依旧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就很难放得开,思维就活跃不起来,效果就很难达到。因此,放下架子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教师在消化、归纳整理学生的讨论“问题”结果后,回归到教师的角色,对信息进行反馈和过程评价的时候,有可能一时不能全部清楚地解释学生在追究“问题”中来不及追究的问题,而被置于尴尬的境地。这时,教师就要摆下位子,拿出“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能者为师的大度气魄,放下架子,溶合到“问题”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把“问题”当作新的“问题”交由下去进行再讨论。事实上,教师在这个角色的转化过程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虽然有时在学生心目中有所降低,但却有利于消除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三是不可“心太软”。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的被动式学习,老师知道的比自己多得多的烙印已深深烙在他们的心里,不懂就问老师。因此在进行PBL教学时候,想吃现成饭,不想去“大海捞针”解决问题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往我们上生理实验课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些不愿动脑子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喊:老师,我弄不好,请你帮我弄一下。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君子动口不动手”,狠下心来,只提示注意点,不越俎代庖,不动手帮他们解决,让他们想办法自己去解决。生理学实验,一般的,一个项目只有一次实验,如果老师代替学生做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实验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利。按PBL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同样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如果我们“心太软”,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使他们满意而归,那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实施PBL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一定要心“狠”,不能“心太软”当“好好先生”。

三、提高素质

通过PBL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不仅要求教师提高学科本身理论,还要对其它学科知识有效兼容;不仅在理论上提高,还要在备课水平、驾驭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提高。

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教师不能安于现状,只满于现有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的熟悉程度,要进一步刻苦钻研吃透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本专业的理论水平和熟知程度。1661年,马尔比基之所以能够发现毛细血管,得益于他善于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改制成了显微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所能回答的,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才能阐述清楚。因此,要下大力气对横向交叉多学科之间知识进行融会与贯通。现代科学发展迅猛,新知识层出不穷,要经常关注世界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应对指导。除此还要及时了解教学相关的信息,取众人之长补已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日臻完善。

提高备课水平192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弗里达雷克.班廷(Frederick G Banting)备课就很不一般。1920年,当时他还只有28岁,仅仅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医学院生理学的一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备出了不同凡响的水平。在备胰腺生理课时,教科书讲得太少,许多问题都没有说清楚,在他大脑中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胰腺是怎样控制血糖的?他通过大量查阅资料,从中获得灵感,经过不懈努力,发现了胰岛素。他的这种备课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BL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备课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炒现饭,而是要备出新意。要根据“能力”这一目标制定出详尽的适合于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要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设置“问题”;从有利于学生总结归纳巩固提高已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角度进行设计。

提高驾驭讨论“问题”的能力 驾驭“问题”就像驾驶汽车,方向盘要不断地左右调整方向,这样才能保证汽车不偏离方向,否则,就可能出现状况。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由于水平的限制,跑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跑题后,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于以纠正,才是最重要的。讨论过程中,也许有的讨论小组,总是浮在表面,深入不到“问题”的深处,或是讨论处于停止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让讨论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就是有效的驾驭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在学生准备不足,探讨肤浅,与设计目标发生偏离时,及时有效地将学生引导到问题的关键部分的引导能力。这种驾驭能力来自对情况的熟悉程度,比如,对学生本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相互关系及小组学习能力的了解等。要增加这些了解,平时必须多和学生接触,多和相关学科的教师交流。

总之,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对于成功进行 PBL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伋,任涛,康凤娥,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6):75-77

[2] 齐建光, 陈永红, 王玉燕.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28(5):50-52

Experiences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CHEN Yi(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410208, Hunan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played an immeasurable positive effect on preparing students for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ccess to knowledge, while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teaching method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find, analyze, and then solve problems.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step by step, and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put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Keyword:

开展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第3篇

可走进课堂仔细观察, 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幕:

1.老师一宣布讨论开始, 同学“唰”地把头聚在一起, 满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 四人小组里, 每个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有的甚至因为分工不明确还没有进入正题。一两分钟后, 老师喊“停”, 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2.发言的学生以“我认为……”、“我想……”类似的句子阐述自己观点, 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 只是为了走形式。

3.老师“一言堂”现象己基本消失, 随之又出现了优生“一言堂”的不良现象。小组学习都围绕着优生转, 优生唱主角, 其余学生演配角, 而那些后进生们更成了旁听者。

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

一、组建合作小组是基础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 进行合理的分组尤其重要。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每个组都应有好、中、差学生, 实力要相当。然后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 体现优势互补。如小组讨论时的组织者、记录者、总结者、发言者等, 但这一切都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 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 保证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杜绝“搭便车”现象, 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这样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

二、激发合作欲望是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促学的动力, 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 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 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 共同学习。

1. 巧妙设计合作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 让学生感受合作是解疑排难的内心需要, 教师巧设悬念, 精心设疑, 创设“愤”“绯”情境, 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 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 急需和别人交流, 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 这样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 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讲《长方体的认识》时, 学习完“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后, 我出示这样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长方体的框架图, 想一想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经过独立思考后, 有的同学面露难色, 教师趁势说:小组同学可以讨论讨论, 大家一起想一想。同学们一听, 立刻活跃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此时, 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 讨论交流非常活跃。

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时适宜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性质”时, 通过人民币单位的换算、长度单位的换算等例子,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三个算式:0.3=0.30=0.300, 0.7=0.70=0.700、2.8=2.80=2.800。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 你也能写出几个和它们相类似的算式吗?在小组里说说这几个数之间为什么可以画等号? (2) 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为什么? (3) 你能用语言把你的发现描述出来吗?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 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开展小组评比, 激励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但如果组织不当, 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 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 差的总等待别人的帮助。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 给每个小组打分是激发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的好办法。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 应该帮助别人;学困生也有集体荣誉感, 他们会觉得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 应该主动学习。这样, 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助的好作风, 也给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保证

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的任何讨论交流、探究思考, 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 而个人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合作交流, 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 才可能有想法的正面交锋, 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形成“统一”意见的过程, 这也正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体验情感的过程。

抓好学习管理的几点体会 第4篇

我队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抓好学员的学习管理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和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我们感到,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一、发挥纽带作用,实现教学双方的沟通互动。学员队处于教与学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认为,抓好学员的学习管理,就必须保证教学双方交流渠道的畅通。对此,我们主要是抓好三个环节:

(一)加强与任课教员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

我们坚持做到课程开始前沟通一次,及时了解教员的授课计划和教学要求,配合教研室搞好教学动员;课程教学中利用队干部跟课的机会随时进行沟通,了解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做好检查督促,掌握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单门课程结业前夕沟通一次,听取教员对我队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通过这些沟通联系,不仅使我们对学员的学习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开展自主性学习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主动收集学员的意见建议,及时做好信息反馈 一是坚持定期召开学员议教恳谈会。重点是听取学员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看法,让学员代表畅所欲言,并将恳谈会收集到的信息纳入支委会议教内容,涉及到学员队的由我们自行解决,涉及到任课教员的由队干部集中掌握后反馈给相关教研室和教员。

二是坚持把收集学员的意见作为谈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以谈心制度为依托,主动出击,随时掌握。再次是发挥模拟中队的能级管理职能。利用模拟支委议教会、专题班务

会、排务会等渠道做好信息收集。

(三)努力提供和创造教学互动平台,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学员队在做好信息反馈交流的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多地为教学双方提供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如我们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了解到学员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悬殊比较大,学员普遍反映现行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弊端较多时,积极与语言教研室卫芳菊主任和任课的田丹妮教员取得联系,邀请她们到学员队座谈,并精心挑选了20名学员代表,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准备过级的学员和基础较差跟不上队的学员共同谈学习体会,共同研究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子。这次座谈会,不仅使英语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革,还使学员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学员队英语考级人员的新突破。

二、发挥导向作用,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一)激发学习热情

我们坚持把不断地进行思想发动,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作为搞好学习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常抓不懈。每门学科开课前,都要和教研室一道开好教学准备会和思想发动会。在教学中,搞好阶段小结和学习总结,积极开展各类比、学、赶、帮活动,达到思想常教育、常发动,使学员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二)渲染学习氛围

一是充分运用载体大造声势。我们利用黑板报、展板等载体推出学习专栏,进行气氛渲染,并在全队范围内评选学习标兵,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二是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类教学活动。如在政工课教学中,学员队和姜文华教授、孙文武教员共同组织开展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演练暨知识竞赛、辩论会、经常性思想工作经验交流会、经常性思想工作案例分析、请八支队警通中队指导员作经验介绍等系列活动。尤其是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演

练暨知识竞赛活动中,我们准备充分,编排严谨,采取现场打分、现场发奖的方式,让学员走上讲台,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结合阶段性教学重点,开展各类配教活动。如我们在学员实习归队后,开展实习论文展评活动,做到队干部亲自指导、逐一过关,确保学员能够对自己的实习代职有较为理性和深刻的回顾。我们精心挑选出20份论文在全队进行展览,在学员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展评结束后,我们又对92份论文进行了格式规范,统一打印后送到管理教研室,论文质量受到了评阅教员的一致肯定。

(三)创造学习环境

一是为学员创造良好课余学习环境。如我们在基层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开展班排赛歌活动,让每个学员都有机会到队前组织指挥;开展群众性的板报竞赛活动、广播稿征集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文化骨干队伍。在军事科目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小练兵”、“小教员”活动,让基础较弱的学员组织训练,使学员的自身素质得到综合发展。

二是创造良好的实践性学习环境。在已进行的四届模拟中队中,先后有62名学员在模拟排长以上的岗位进行锻炼,基本熟悉和掌握了基层干部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程序。学员队还积极开展优秀模拟干部评选活动,为优秀模拟干部颁发奖品和证书,目前已有8人得到了奖励。

三是创造良好的硬件学习环境。我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学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学员的学习要求,学员队先后设立了电脑房、学习室供学员学习使用。我们还对部分参加计算机、大学英语过级考试的学员在就寝时间上做了调整,允许这部分学员熄灯后在学习室自习到23点,从硬件上保证了学员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

三、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学习质量与实效。

(一)严格落实各项教学制度

一是下大力纠正学员误课、缺课、迟到的现象。明确规定没有全休病假条或未经队领导批准的必须到课,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到课的必须逐级请假,并报告队值班员和值班干部说明原因。

二是狠抓课堂纪律。在室内教学中,我队曾经出现过少数学员上课看小说、睡觉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自02年初开始,在学员队实行了课前检查与课后讲评相结合的课堂秩序约束机制。即上课前由各班班长和队值班员负责对学员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禁止把小说带入教室;每日授课结束后,由队值班员对当日课堂秩序进行讲评,每周汇总后列入队务会讲评内容。

三是抓好以晚自习为重点的课余学习管理。学院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后,采取了多元化的自习方式,学员可以在图书馆、机房、教室等场所进行晚自习。为了确保自习效果,我们采取了统一带队、分组集中、现场巡视等多种管理手段。每次由队值班员统一组织带入指定自习地点,尔后按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小范围的相对集中,每个小组指定一名负责人,队干部到自习现场进行巡查,重点掌握人员在位情况,自习结束后集中列队、点清人数后统一带回,较好地解决了自习时间的学习管理问题。

四是抓考风、树考纪。我们把考风考纪作为检验学习质量与效果的前提来抓好落实,每次学期考试,学员队都要及时组织全体学员进行考前动员,进行一次《正考风、严考纪》的专题教育,以进一步端正学员的思想认识,并对考试前的课余时间进行统筹安排,确保了学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在组织学员进入考场前,队干部亲自到场提出具体要求,重申考场纪律,并对学员携带的物品进行仔细的检查,考试结束后,又及时收集掌握考场情况,进行讲评,确保学员考出真实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学习奖惩机制

一是大力开展学习标兵评选活动。每月按照“学习成绩突出、作业完成及时、课堂守纪严格”的标准评选出8至10名学习标兵,在学中队专门制作的光荣榜上进行公布。每学期结合考试成绩,列出总评前10名的学员,在工作总结和支部工作报告中专门拿出章节来进行讲评。

二是把学习与评优直接挂钩。近三年来,我队先后有8人受大队嘉奖、近30名学员被学员队评为“优秀学员”,我们始终做到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明确规定考试不及格或单科参加补考的学员取消评选资格。由于评优后,学员队还要统一给家长寄发奖状或喜报,学员们对评优活动十分重视,从而促使学员重视学习成绩,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语文快乐学习的几点体会 第5篇

文探讨的热门课题查, 当前初中生厌。学现象据调

快教师头痛日益严重, 。深入了解学生搞得家长无奈,

乐们后, 的课堂出了问题得知其原因之一, , 在我是我

学文分学生们的课堂, 享里, 有相当一部受不到学习的

习快乐, 被动、被迫、烦躁地从事学习, 久而久之, 厌/刘惠的严重子学、弃。所学, 以产, 我们再一次提生的后果相当几堂”的口号出“快乐学, 习深入”、探讨快乐“快乐课点学习的课堂模式名从事多年教学的。语文教作为一体初师, 中生我在, 从年龄段上看实践中深有感触, 处。会时期于少年, 在初中课堂上引入向青年过渡的关键

“快乐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快乐弄潮儿”是切实可行的。下面, 我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快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在课前充分准备常言道, 快乐无处不

在。只要有心, 就能很容易的挖掘出快乐的源泉。上课之前, 通过教室的布置、黑板上的设计、课桌上的惊喜等, 都能为快乐课堂打好基础。例如, 上课前, 教室里突然出现一条彩色条幅, 某某同学今天过生日, 谁能在条幅上为他写几句精美、给力的生日祝福语。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用优美的文辞表扬做了好事或取得了好成绩, 或今天作业做得最好的一名同学等等。也可以在几个学生的桌上放几则谜语 (谜底设计要紧扣语文课堂教学) , 告诉他如果猜出, 今天的语文课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先让他惊喜一下。

二、在课前5分钟做足文章

课前五分钟, 稍不抓紧就过去了, 充分利用这短短的五分钟, 能为课堂教学, 快乐学习, 发挥极大的作用。许多人正在搞课前五分钟的课堂教学研究, 看样子这五分钟有意思, 值得尝试和挖掘。我们可以在这五分钟里, 向学生报道几条新闻, 讲两个笑话, 编个小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个小节目, 五分钟小比赛。有时为了加强作文训练, 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美文, 积累作文材料, 利用这五分钟进行推荐, 让学生可以在朗读、欣赏过程中获得快乐。

三、把精力放到课堂

课堂教学的快乐才是最主要的, 这也是显示老师教学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这四十多分钟如果拿捏不到位, 那肯定是失败者。我们要向电视台主持人学习, 让观众 (学生) 按照你的意图喜怒哀乐, 才是一个成功者。如何驾驭快乐课堂, 我一般采取以下手段:教态自然, 幽默风趣, 对学生有亲和力。讲解要深入浅出, 照顾全体, 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多出花样, 次次创新, 使学生有新鲜感。设疑点, 留悬念, 抓住学生的期待感。多鼓励, 善表扬, 保护学生的成就感。激情激趣, 以情感人, 共同探索语文奥秘……

四、从复习课中体验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古人这样说, 但实际学生表现最枯燥无味的就是复习。内容漫漫无边, 时间遥遥无期。特别是面对着即将毕业参加中考的学生, 复习课, 初看容易, 实际不易。学生已背负繁重的压力, 如何让学生轻松上阵, 变课堂沉闷为快乐, 需要我们多动脑筋, 思维创新。我经常采取下列办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过筛法。将学生所要掌握的客观性知识, 集中呈现出来, 如“容易写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字”、“所有通假字”、“所有活用字”等等。第一遍筛去已经掌握的内容, 留下含糊的和不会的内容。第二遍筛去含糊的内容, 留下很少不会的内容。一般过筛三遍, 就能掌握所有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复习, 学生很轻松的就知道自己有哪些不会, 并且能快乐地快速掌握那些没有掌握的知识。2.比赛法。我经常在复习课的课堂上, 采用抢答法, 把知识点用幻灯片的方式, 投影在屏幕上, 让学生看题目抢答, 每人赠送五十分, 答对一题加一分, 答错一题扣一分。课堂欢乐, 兴趣高昂, 课堂上还可以即时评比。

五、在自学中感受充实

快乐学习应该始终贯穿在所有教学活动中, 自习课、课前、课后、家中自学也要实施快乐学习。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不善于自学, 不会自学。一堂自习课下来, 作文写不了几个字, 题目做不了几道, 四十五分钟的大好时光就在小动作中、在走神中、在交头接耳中过去了。一节课下来, 知识没学到, 负疚感倒滋生出来, 感觉自己荒废了光阴。课前课后更是难以抓紧, 当着老师的面, 做点表面应付的功课。家中的自学情况, 更是令人堪忧, 许多家长苦不堪言, 学生能在晚上乐意学上一个小时、半小时的寥寥无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大胆借鉴了杜郎口学生的学习方法, 变自习课为自己互相学习的课, 每一堂自习课都安排一部分学生登台向大家讲解学习内容, 内容自编, 讲课学生采取抓阄形式。课前课后人手一个展示板, 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待问问题、新发现、新见解, 甚至是对老师、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各抒己见, 各展才华, 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 丰富了知识, 充实了自己。晚上尽量少布置作业, 可以让学生适当的看看电视, 上上网, 但第二天上课时, 一定要汇报你昨晚的收获, 或叙述, 或书写。

六、从考试中体验快乐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最易忽视的是考试也能使学生享受到无尽的快乐。在复习阶段, 每学习一个知识点, 每进行完一个章节, 都要进行一次测试, 使学生在学习上知己知彼。考试的快乐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考试过程的快乐, 包括考场气氛、试卷的设计、内容的多少与难易。特别是试卷形式的创新设计, 要使学生拿起试卷就爱不释手, 就像看杂志或小报一样, 让他们在读和做中享受着快乐。2.考试结果的快乐, 考完要快速出结果, 及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几点体会 第6篇

一、老师不再是“广播”

通过学习, 我感到新课程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有很大差别。在新课程中老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提出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 或讲解某个学科历史上某个问题的产生背景, 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性。教师从指导者变为引导者,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操作、分工活动、交流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把握, 把问题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把冲突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老师改变了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 老师的作用只是提供问题、适时点拨, 扮演学生思想的“催产婆”。相比之下, 我们传统的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 某种程度上还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老师就是一个“广播”, 是控制者, 学生是听众, 是接收者。

二、学生不再是“录音机”

由于老师开放了教学时空, 给了学生机会, 给学生创设了条件, 因此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胆子大了, 问题多了, 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得到答案, 从中切实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思维变得异常活跃。相比之下, 我们传统的讲授法中, 学生自己思考得少, 听老师讲得多, 老师说东就东, 老师说西就西, 可以说学生就是一台“录音机”, 谁“录”得多, 谁就“学”得好, 被动地接收知识, 而不是主动地学习知识。

三、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学习者

一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主动提出问题, 你就会觉得自己有时不能应付自如, 并没有比学生高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 有很多是老师意想不到的, 在某个知识点上, 学生也许比老师掌握得要深。因此在有些知识面前, 老师必须得放下“尊严”, 与学生一起探讨, 共同学习。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 学生知道的知识多了, 需要学的知识也就多了, 因此教师要想满足每一个学生, 要想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就必须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思品教学自主学习的几点体会 第7篇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堂上, 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 和谐生动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发扬民主, 爱护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发言, 教师应及时纠正, 及时引导。并且做到不歧视差生, 让他们回答一些浅显的问题,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如思品课第五册第四课《礼貌待人》一课, 首先创设情境, 由一首《咱们从小讲礼貌》的歌曲引出课题, 让学生在歌唱中学习, 并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提出: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充分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谁勇敢》一课时, 因为课文内容较贴近生活, 学生基本能理解本课内容, 所以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让一些差生来回答, 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 在《走进青春》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可运用歌曲《小小少年》来创设情境, 设疑引思。音乐的导入体现了青春欢快的节拍, 唱出了成长的烦恼, 同时也点明了本节课的目标。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小小少年有哪些烦恼呢?”“小小少年面对烦恼又该怎么办呢?”等等。这一程序旨在创设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关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气氛, 积极自主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 有笑声, 有争议, 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 更利于学生相互交流。热情地鼓励学生发言、读书, “你真聪明”, “你知道的真多”, “你学习得真好”。这些激励性的评价, 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应注意以下四点:1.给学生自由, 放开学生、不牵着学生鼻子走, 不包办代替, 不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充分发表意见, 把收集的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充分讲出来;3.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允许发表错误意见;4.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特别是和自己不同的意见。

三、自学课文, 自主讨论

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当好主人, 而不是代替学生当主人,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模式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核心环节。

1. 初读课文。

教学时以读书为主要活动,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问题, 达到自悟。同时对课文中疑难问题加以勾画圈点批注。如果学生通过自学提出了问题, 教师应加以肯定鼓励。

2. 深入讨论, 拓展思维, 明确观点。

针对学生提出对于理解课文最关键的建议 (问题、方法) 等, 让学生再读课文互相讨论、互相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如教学《礼貌待人》时学生问:为什么要礼貌待人呢?教师首先肯定这个问题问得好, 然后抓住“和谐”、“美好”等词语,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讨论应以多种形式进行, 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或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选派组长进行发言, 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详细汇报出来。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四、重视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体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心的体验, 是让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对认知的升华, 乃至最后道德行为的形成, 是经历了一次次难以忘怀的心路历程, 也揭示出体验教育的深刻内涵——看过的容易忘记, 听过的容易忽略, 只有亲身实践, 用心体验过的才会刻骨铭心。“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出始觉深”, 只有亲身体验, 才能将抽象化为具体, 将理论化为事实, 将结论化为过程。

“孝敬父母”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由于种种原因,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已经是比较陌生了。为了进一步强化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概念, 我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家庭中的小王子、小公主”:脏袜子随手仍给父母洗, 菜不好吃叫妈妈重烧, 做作业让父母陪着, 不懂就耍赖……看着自己平时在家中的种种不良表现, 学生们都脸红了。此时, 他们内心体验到的是自责, 是惭愧。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几点体会 第8篇

一、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小学生要学好数学, 首先应该有个端正的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 即使没有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也应该明确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生活的质量, 能够有更好的生活, 幸福的高质量的生活。 即使人的工作不分三六九等, 可生活的质量还是分等级的。 有了较高的自身素质, 即使物质上的生活水平不高, 可精神生活是充足的、高质量的, 生活幸福指数也就提高了。

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品质基础

俗话说得好:“ 会学不如好学, 好学不如爱学, 爱学不如乐学。 ”学生学习数学, 仅仅掌握了学习方法做到了“ 学会”还不够, 这仅仅是一个好学生的表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勤思好问, 积极主动地好学、爱学, 这才是一个优等生的表现; 而一个数学优等生通过自己的勤思好问、 积极好学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 同时又感受到了获取知识时的快乐, 这才达到了学习数学的较高境界; 当学生学习数学达到了这种境界之后, 他 ( 她) 的数学学习就不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的, 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快乐, 这种快乐带给他 ( 她) 动力, 而不再是负担, 这样周而复始, 他 ( 她) 的数学学习就形成了一种乐学的行为,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个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首先应培养他 ( 她) 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认为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做好以下几点:

1 .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兴趣。 《 课标》要求学生活中的数学, 学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考虑联系生活、运用生活实例和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2. 课堂教学探究过程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使学生容易学会, 能学会的东西学生才感兴趣。

3. 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及时肯定表扬, 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适时的激励语言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

4. 课件制作简单生动, 学生容易看懂, 也才会感兴趣。 一个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 还应做到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三、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的能力基础

计算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计算, 因此,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重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首先应学好算理,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运算方法和顺序。 其次是运算时态度要认真、细心, 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如:相同数位对齐、点小数点、商的位置、分数约分等要少出错或不出错。 再次应适当地有一些计算比赛,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乐趣。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无论是方程、比例、百分数、分数等数量的问题, 还是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问题, 要让学生先分析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理清解题思路, 最后解答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例如:分数应用题, 先分析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知道了“ 单位1 ”是谁, 已知什么, 求什么之后, 再弄清题中是已知“ 单位1 ”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还是“ 单位1 ” 未知, 知道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 单位1 ”, 理清这些思路之后, 就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解决了,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小学生想学好数学关键在于上课时的课堂质量, 在课堂上能主动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 随时理清所学知识的条理, 积极思考, 勤于举手回答问题, 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 及时质疑问难、查漏补缺, 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有的孩子做题时速度特别快, 正是因为课堂上听懂了学会了, 所以会做, 熟练了才会速度快。 反之因为课堂上没听懂, 做哪道题都糊里糊涂的, 做题时也就快不起来了。 要想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就要勤思好问,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即使回答错了, 也不要怕老师批评, 即使圣人, 也不一定不说错话, 因此要百问百思, 百思百答, 假以时日, 学习就会有大幅度的上升。

不要把学数学看作是很难的事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只要打好了基础, 学进去了, 没有什么难的。干什么都有一个“道”, 学数学也一样, 找准了学习数学的“道”, 不想学好也难。有的家长说, 孩子不够聪明, 学不好数学。其实, 学好小学的数学知识不一定非得多高的智商, 勤奋好学的孩子数学学习都差不了, 小学的数学, 有它的条理性、规律性, 即使聪明的学生, 不爱学习, 也学不好。

摘要:学好数学, 打好数学基础很重要, 要想学好数学要做到以下几点: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准确的计算能力、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课堂学习质量。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第9篇

一、用辩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辩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 是集道德、涵养、文化积累、知识结构、逻辑思维、心理素质、语言艺术、整体默契为一体, 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如果将辩论恰当地运用于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 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课前充分准备的辩论

对学生容易出现分歧的问题, 课前根据自择辩题的原则, 将学生分为两队, 做好辩论准备, 上课时正反双方先代表登台辩论, 也可以双方每人只允许发一次言, 进行接力辩论。如在教学“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 我首先请学生就“杰出人物能不能左右历史发展”的问题, 做好辩论准备。上课时, 双方开展了激烈的辩论, 如反方同学辩论说, “在遵义会议的关键时刻, 如果没有毛泽东, 红军就可能全军覆没等”, 而正方辩论说, “这恰恰说明了时势造就了毛泽东等英雄人物,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不是几个英雄人物创造的。”双方同学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最后, 教师作总结点拨:要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也要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前提……通过辩论和教师的最后讲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 这要求教师注意寻找适合的内容和辩题, 还要恰当地运用, 否则华而无实知识点就无法落实。

2. 课堂中随机的辩论

派对式辩论:当教师提出问题时, 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组, 让学生据理力争、各抒己见。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吗?”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 双方同学争着为自己辩护, 当双方的矛盾达到高潮时, 教师进行点拨, 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确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果注意保护环境是可以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统一的。这种学生通过自己的争议获得知识, 要比教师直接传授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二、时政新闻, 贯穿教学

将一些新闻联系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或与学生有切身利益的“新闻”, 不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如在讲“中国威胁论”时, 我联系了一些时政内容:近年来有人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证据之一是中国的军费开支在增加, 中国的军费开支在100亿美元左右, 但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 国土面积居

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部分教师认为板书可有可无, 甚至有的教师上完一节课黑板上竟一个字也没有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妥的。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的作用是补充语言讲授的不足, 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 通过板书, 使之条理的、直观的、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的重点与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板书, 更好的发挥板书的作用呢?我认为:

一、板书要有概括性和层次性

所谓概括性, 是指教师要把材料的精华集中概括在板书之中, 使学生看得明白, 记得扼要, 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并始终支持着新课的顺利进行。所谓层次性, 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先后次序与阶段性特点, 设计既系统连贯又层次分明的板书。例如, 讲“科教兴国”, 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 科技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以上的板书, 虽然概括而且点明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重点内容, 但却概括性有余而层次性不足。教师若能把上述板书改写为以下形式, 那就更胜一筹了。

1.科技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 科技的重要性

(2) 教育的重要性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经过这样改写, 既体现了概括性又显示出一定的层次性, 并且学生对于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更便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

二、板书有法, 但无定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 是教师智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结晶。好的板书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方便学生新知识的迁移。所以要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 叙述式。即用文字叙述, 将知识内容摘录于黑板上, 这是大多数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

(2) 框架式。如同建筑一样, 用框架的形式直观地体现知识的

世界第三, 有2万多千米的陆地边界和1.8万千米的海岸的大国, 而只有中国一个省那么大的日本, 今年的军费开支是450亿美元, 是中国的好几倍, 而美国的2001年国家财政预算中的军费开支是3 000亿美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通过以上的时政不仅进一步揭露了敌对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的真正目的, 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时政热点也是中考的重点之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许多题目就是用社会实际材料为素材, 所以将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课本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以适应开卷考的需要, 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

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论“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 在教学的环节中偶尔穿插歌曲表演进行情境教学, 不仅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愉快、上课轻松, 而且有利于增强理解, 强化记忆。如在教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时运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导入新课既可以渲染气氛, 把学生带入情境, 同时又使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心理情绪和知识准备。在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时, 我把课本上的知识精心加工成小品, 让学生扮演角色, 使学生在表演和

(3) 线索式。采用线索式板书, 往往能够直观地体现事物发展 (4) 表格式。利用表格形式的板书, 往往能集中对比地反映教 (5) 图解式。有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单靠抽象的语言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利用图解式, 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理

三、板书要“少而精”, 不要“多而杂”

板书设计要在保证政治知识信息科学化的前提下, 努力做到知识信息的“简约化“。板书要提纲挈领, 重点突出, 言简意赅, 恰到好处。有些教师板书或是过多, 或是太杂, 这种万象罗列的板书, 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效果可想而之。

四、板书要精心设计, 布局合理

老师不能一上课堂, 就随心所欲, 这里一个概念, 那里一个标题, 写了擦, 擦了写。板书虽无定法, 但也有约定俗成的模式。板书的一般模式是常把黑板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为主体板书, 一部分为辅助板书。主体板书作为讲授教材内容的系统板书之用;辅助板书可灵活机动, 常用来作为书写需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概念和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之用。若计划周密, 一节课一黑板, 不擦也够用, 黑板写满了, 讲课也就结束了。下课后, 别人一看就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学生复习时, 对照笔记就能回忆并再现这节课的基本

五、板书要正确工整, 讲求美育原则

所谓正确工整, 就是写字要规范, 不写错别字, 笔画要正确, 书写要清楚、美观。教师板书时要照顾到每个字的重心、平衡、统一、对称、协调和呼应等因素。不要把字写的东倒西歪, 大小不一, 甚至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教师应注意正确的书写习惯和版面美观, 板书不能越写越偏上, 或越写越偏下, 要注意摆平位置, 才能适应学生的视觉, 给学生视觉上以美感和愉悦。

总之, 好的板书, 应是教师用文字符号组成的艺术画面, 应是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品, 既能令学生产生美感、陶冶性情, 又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书写技巧, 利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 严肃认真地对待板书, 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之一, 切不可等闲视之。

(迁安市建昌营镇建昌营初级中学)

观看中深刻理解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四、适当开展各种比赛, 增强训练的趣味性

比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能使学生排除各种干扰, 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 能使学生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比赛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 采取灵活多变的比赛形式。如对有的重难点问题, 可在预习时每小组推举一个代表作演讲比赛, 上课进行演讲比赛, 也可以把一节课要讲的知识点让几个学生“备课”, 上课时来当“老师”进行讲课比赛, 教师最后来查漏补缺, 归纳总结。也可以在课堂小结时, 采用分小组进行抢答比赛, 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等。

总之, 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要通过有趣的事例、幽默的语言、歌曲表演比赛, 还有挂图、表格、漫画、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来增强趣味性, 一堂生动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必然是多种多样途径和手段组合运用。同时, 多年的教学工作, 使我深刻地体会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首要因素, 是知识点长进的起点, 是能力形成的前提。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乐清市黄华镇实验学校)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上一篇:品牌是一种精神下一篇:文化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