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范文

2024-05-08

生态园范文(精选12篇)

生态园 第1篇

一、存在的生态问题

受客观发展阶段和从业者主观能力素质的影响, 当前生态园林实践中存在着生态价值偏低、功能性缺失、效益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 制约着生态园林建设和景观生态化的进程, 需要大力加以解决。

1. 建筑景观

一些建筑过度景观化, 加大了优质建材消耗量, 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加剧山体、河床、植被、土壤破坏和水土流失程度, 采掘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粉尘等造成大气、水体二次污染, 损害生态环境。绿色建筑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节能环保等问题还大量存在, 景观建设耗材的生产、内环境冬季保暖和夏季降温等耗能骤增, 带来温室气体排放及环境辐射、有毒气体释放等问题。建筑建材老化后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难以有效回收, 容易污染土地和水源, 还没有真正形成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

2. 山水景观

一些喷泉、瀑布、人工湖等大部分山水景观依然使用生活用水, 用后直排下水道, 未实现综合利用, 导致水资源浪费。一些绿地灌溉用水粗放, 缺乏足够的节水措施。部分硬质铺装滥用, 导致河流堤岸护坡被水泥覆盖, 丧失了湿地应有的天然自净功能,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

3. 植物配置

一些地方为追求效果, 大面积铺植娇贵的草坪, 既要耗用大量水资源用以浇灌, 又要增加人工机械经常修剪、除杂, 甚至用化学除草剂造成环境污染。有的建设者不惜重金采购深山老林大树, 既造成原产地树木保有量降低, 破坏当地群落小环境, 造成水土流失, 又影响树木本身的生长生存, 往往使树木难以适应新环境而生长不良或死亡, 高成本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在引入新品种方面, 一些地方单纯以生存温度或生存纬度作为引种指标, 漠视光照、降水、海拔、环流等其他因素, 未经驯化就引植, 实践效果不佳。此外, 引植过程容易带入传染性病虫害等生态问题。

二、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建议

1. 植材选配多样化

植材是生态园林景观最重要的要素, 是促进景观生态化的基础, 多样化可提升稳定性, 并提升生态化的性价比。因此, 植材选择应特别注重以乡土植物为主, 兼顾形态、色彩、芳香等感官效果和生态作用。配置方式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特征, 合理地将乔、灌、花、草、藤等因地制宜地配置, 形成复式稳定的群落结构, 与其他要素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通过不同特性的植物配置, 形成立体垂直的多样化生态空间环境。

2. 正确利用动物因素

动物和微生物是平衡生态环境的关键一环, 部分动物已融入城市, 逐渐形成新的食物链。微生物不仅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 还可有效地将许多废弃物处理成可利用资源, 同时, 也是一些流行疾病的帮凶。因此, 在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对这一要素的把握, 使之成为良性生态循环中的关键一环。

3. 重视应用水土因素

土壤是基本载体, 地形是主要骨架, 水体是生态灵魂。不同地形可提供不同的小气候环境, 对园林风格、建筑布局、植物配置、景观效果、小气候和给排水工程等有重要影响。水体可划分为静水和动水, 静水包括湖、池、塘等, 动水包括江河、溪流、瀑布等, 可统称为湿地, 其生态价值最高,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净化水源、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 在生态园林建设中, 需重视应用水土因素。

4. 妥善解决气候问题

气候是最不受人为控制的生态因子。构建生态空间, 既要迎合大气候环境, 又要打造小气候环境, 通过改善生态气候交换空间, 来改善城市的大气候环境, 使空气、水体等标准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 妥善解决城市热岛等突出气候问题, 是景观实现生态化的根本任务。

5. 因地制宜打造建筑景观

建筑作为造园四要素之一,

游生态园 第2篇

刚到生态园,眼前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大家都喜出望外。果树林里各种各样的水果,有的已经成熟,红彤彤的火龙果;黄澄澄的芒果;翠青青的木瓜;还有淡紫色的串串葡萄,都已经丰收在望。苹果树、梨树上挂着密密麻麻圆溜溜的小果子,还在努力的成长。

园里叔叔简单介绍了这次实践项目,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第一个项目是做苹果酵素,第一步是削去苹果皮,看上去这是一个简单的活,可苹果在我手中非常调皮,滚来滚去不听使唤,我只好耐下心来,好不容易才削了它的皮。在给果肉切片时,尽管我小心翼翼,还是在大拇指上留下了一道血口。园里阿姨拿来创可贴帮我包扎好,我忍着痛把切好的苹果片和冰糖放进密封的玻璃罐中,等完成发酵过程,我平生第一次亲手制造的产品就诞生啦!

第二个项目是种植草莓,有好几道工序,首先要去掉草莓苗上多余的叶子,留下根芽,然后挖坑、下肥、放苗、培土和浇水。在为草莓去叶时,我还遇到一个出乎意料的事,草莓叶子上躲着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真是让我又惊又喜,我放下手中的活,逗它玩了一会儿。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离开生态园的时候,大家都有点儿恋恋不舍,上了返回的车还情不自禁的回头再看看生态园的美丽景色。

沁水源农业生态园 第3篇

园区的“沁水人家”饭店掩映在郁郁葱葱的从海之中,生态自然、返朴归真。以“倡导绿色餐饮,打造品质生活”为经营理念,主营紫山南麓沁河流域乡野特色菜品,原汁原味,且经常推出风味独特、做工考究的民俗风味小吃,以满足您不断提高的美食口味。沁水人家精心推出的乡间野味系列、乡间秘制山野菜、日常农家菜和乡村美味粗粮等独具乡土色彩的饭菜,深受朋友的亲睐。同时,还准备了其他可口的菜品,使您各取所需,尽饱口福。

来吧!约上您的亲朋好友,领略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可游泳可垂钓,品尝香鲜的乡野美食,或畅饮或小酌,随心所欲,心旷神怡;夜幕降临,点上一堆篝火,唱一首歌,跳一曲舞。足以忘却都市的喧嚣、工作的疲惫,那种家人之间亲情、好友间的知心、美好生活的惬意早已随着歌声与欢笑向着河谷、小溪、森林荡漾开去了……

朋友,来到沁水源,饱餐这里的乡野佳肴,看完这里的角角落落,游过这里的沟沟岔岔,相信您一定和我们一样回味这里的美食,爱上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潭水、每一片绿……

游庐陵文化生态园 第4篇

我们信步而入, 映入眼帘的是镇园之宝———泰山石, 它重100吨, 长12.5米, 高3.8米, 泰山石山一般的体魄震撼着我的心。我迫不及待地往里走, 一棵高大的古樟树矗立在我眼前, 它昂首云天, 据说这棵树的树龄高达2000多年, 已被列入吉尼斯纪录, 我为此赞叹不已。

随着人群, 我们在园内漫步。这里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那些美丽的南国植物, 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树, 十分养眼。我这边看看, 那边瞧瞧, 总也看不够。真是“一步一景”啊!

沿着历史的长河, 我们品读了庐陵历史, 尽览了庐陵文化的精髓。“白凤仙子”的动人传说、“老街印象”的悠悠古韵、“十万工农下吉安”的红色经典……真是人在园中行, 如在画中游。

走着走着, 一阵雄壮激昂的音乐声把我吸引过去。那是湖中的音乐喷泉开启了。一束束水花时而裙摆飞扬, 热情奔放;时而旋转舞身, 束成含苞羞花, 摇曳生姿;时而聚拢成群, 吐出更为壮观的云雾……这时一阵凉风袭来, 还夹杂着细细的水珠一齐扑面, 顿生一种凉丝丝之意, 心旷神怡之感, 仿佛心灵被净化了一般, 生命也得到了超然。

最后, 我们走上了色彩鲜艳的浮桥, 站在桥上, 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荷花睡莲相映成辉, 白色的鹅群在湖面悠闲自在。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令人叹为观止。

时间过得飞快, 不知不觉要回家了。我为能看到这样的景色而高兴, 更为我们吉安有这样可喜的变化而自豪。

点评:

游生态园 第5篇

绕过九龙壁,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富景山,这里美极了,茂密的树木、充满诗意的八角亭,淙淙的水流、古老的水车、等等,从不同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美,这里有三羊开泰、水帘洞天的一派祥和景象,这大概就是它为什么要叫富景山吧。 深入园区,我发现了一个大笼子,里面有孔雀、鸽子、火鸡还有一些我不认识的鸟欢聚在此,而我们正赶上孔雀开屏的时候,它真是美极了,孔雀骄傲地向人们展示他美丽的羽毛,它的羽毛的花纹有如颗颗宝石,让我想到了神鸟凤凰,它真像是凤凰的化身啊! 我们前行来到台北饭庄享用午餐,这里因三杯鸡和鲜香的羊排而著名,我在这里吃完午餐继续深入。我在途中发现了两只可爱的羊羔在牧场外吃嫩草,这似乎像是电影中的情节,又或是只能在农村看到的。

起初,这两个可爱的小家伙被我看成某种品种的牧羊犬,走近才发现它们是羊,它俩除了头上是棕色的毛其他都是雪白的毛,还耷拉着两个小耳朵,怪不得被我看成小狗,这小家伙真有趣!在牧场内的几只大羊也在吃草,这里大部分都是母羊,它们个个硕大、肥壮,都是纯白或白棕相间,绒毛看起来柔软极了,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小羊们吃完草了,对里面的公羊“咩、咩”的叫了几声后快速奔跑从牧场门缝钻进去,边喊边着急的跑到羊群那,羊群边喊也朝着同一方向跑去,一家人终于又聚在一起了。 时间不早了,我们绕了一圈朝大门走去,这次游玩要结束了。我十分恋恋不舍,毕竟这么大的园子还没逛完呢。直到现在我还印象深刻,真是令人难忘的一次游玩啊!

规划生态园竟然卖别墅 第6篇

“黄帝城小镇”项目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的一个山丘之上,距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1.7公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项目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80多独栋二层别墅错落矗立在方圆1200亩的土地上,山杏树和绿草穿插在楼与楼之间,周边山上是已经落了叶的葡萄架、杏树、苹果树,空气清新,自然环境极美。

该项目销售人员刘某告诉记者:“黄帝城小镇是超低密度的别墅区,容积率仅为0.15,并赠送900-1800平方米的超大庭院,五证齐全。面积既有200多平方米的,也有300多平方米的,主卧室全部是落地阳台,朝南向大面宽设计,采光非常好,并且每栋都赠送露台。项目地周边方圆30平方公里内,仅旅游文化景点就有20多处,是京西北的旅游文化圣地。目前我们正在编纂矾山镇旅游总体策划和整体规划,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京、津、冀乃至海内外旅游的热点地区。”

“在北京周边地区这种别墅类产品已经极为罕见,实属不可多得,价格也十分便宜,只有6000多元每平方米,升值空间很大。目前仅有20多栋未售,机会难得。”销售人员刘某补充道。

自2003年起,我国严令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停止对别墅类房地产的土地供应。2006年12月12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通知规定,“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列入《禁止项目目录(2006年本)》。凡列入《禁止目录》的建设项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投资管理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违反本通知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那么黄帝城小镇是如何获批的呢?记者就此前往涿鹿县住建局采访,该局办公室闫主任以需当地宣传部介绍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黄帝城小镇开发商——达华地产副总经理刘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项目是2007年获批的,规划为生态园,因为公司致力于新兴建材研发,搞低碳项目,产品只适合低层建筑,所以将这个项目做为一个示范点建设,未来公司还会参与矾山镇的新民居和整体综合开发等事宜。对于如何获取五证手续的疑问,他并没有回答。

山农生态园:靠黄粉虫扬名 第7篇

寇红艳, 40多岁, 学过厨师, 开过饭店和美容院。2005年7月, 得知北京西郊要开发旅游业后, 她把办得不错的美容院交给老公, 自己到老家斋堂镇桑峪村麻黄园投资, 开起了农家院。

她表哥有200亩果园, 是通往景点的必经之路。寇红艳和表哥合作, 在路边辟出3亩地, 盖了房子。在院里种菜、养鸡, 开了个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农家院。

寇红艳本想靠吃住一体的农家院吸引游客, 同时, 带动起屋后的果园采摘。她觉得一旦旅游景点火起来, 肯定能赚到钱。

可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简单。12月份以后, 天气逐渐转凉, 根本没有什么游客了。只开了半年的农家院就这样闲了下来。更让寇红艳郁闷的是, 果园里还积压了上万斤的水果。这些水果有五六个品种, 都是过了采摘季节剩下的落果。这些水果的价格卖不上去, 只能放在家里自己吃, 可又吃不完。

寇红艳琢磨着再找一个项目做, 这个项目得既能消化积压的水果, 又能在冬闲的时候弥补正常的开销。去哪里找这样的项目呢?她开始广寻门路。

2005年12月, 寇红艳偶然间看到了养黄粉虫的项目, 了解到黄粉虫可以吃水果, 她产生了兴趣, 打算买点种虫养。可表哥觉得这事不靠谱:村子里没有养这玩意的, 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养这玩意赚钱的, 万一赔钱怎么办?

寇红艳犹豫了, 她给在城里工作的姐姐打了电话。姐姐帮她联系了专门机构, 考察这个项目。考察结果坚定了她的信念。2006年1月, 花1.2万元, 寇红艳从河北进回了200斤种虫, 当宝贝的地养了起来。

虫子成餐厅招牌

开始, 红艳不熟悉虫子的习性, 她分别把水果和胡萝卜放在粉虫盒里观察。结果发现, 10分钟后, 苹果上的黄粉虫较多。她乐了:残次水果终于派上大用场了!3个多月后, 黄粉虫从原来的200斤繁殖到了4000斤, 吃掉了2/3的残次水果。表哥开始支持寇红艳。

寇红艳用黄粉虫喂鸡, 只要农家院来客人, 她就推销鸡蛋。客人觉得味道不错, 走时也会带点回去。这样, 两个月卖鸡蛋挣了3000元。

有一天, 寇红艳的姐姐带来了油炸黄粉虫的照片, 这盘菜38元。她没有想到, 二两左右的黄粉虫, 加工之后能卖到38元钱, 净赚20元!从那以后, 寇红艳对饲养原料要求更加严格了, 喂黄粉虫的水果和蔬菜必须清洗干净。

为了让顾客有更感性的认识, 寇红艳领着客人们参观黄粉虫的养殖房和饲料原料, 向他们介绍黄粉虫的习性:如何从种虫变成虫蛹, 从虫蛹到成虫, 从成虫再产卵。顾客了解了黄粉虫, 也看到了喂养的原料。这一招还挺灵, 凡是吃过这道菜的顾客, 都能记住这个农家院:油炸黄粉虫, 颜色金黄绚烂, 吃起来像虾条一样鲜、香、脆。靠口碑, 寇红艳的山农生态园火了。

她举一反三, 把黄粉虫和鸡蛋、豆腐、蔬菜等家常菜结合起来做, 这样便研究出了40多种做法, 比如粉虫酝豆腐, 就是将干的黄粉虫碾成粉以后拌肉馅夹在豆腐里。来吃黄粉虫的人越来越多, 黄粉虫一个月就能用掉50斤。靠着这种特色菜, 寇红艳半年之内收入了十几万元。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分析 第8篇

1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园科学规划和有机发展期间存在问题

1.1 发展格局规划和日常经营活动管理不善

按照生态园预定发展指标界定, 有关规划人员核心任务, 便是针对内部观光旅游和产物质量、数量提升层面, 加以不断调试掌控。可透过阶段性调查结果验证分析, 部分生态园建设工作事先并没有提供足够完善的规划方案, 使得现代生态园资源内涵无法丰富, 长久以来涉及既定结构单元功能特性表现模糊、旅游线路不科学、产品结构样式过于单一等漏洞百出, 想要实现资源多元化开发沿用目标几乎是不现实的。同时, 开放旅游度假主题特性的农业生态园, 由于以往传统定义结果克制, 一时间无法令客源渠道舒展, 大部分外地游客对于此类区域存在结果甚至全然不知。需要加以强调的是, 现如今生态农业园区主张平衡化发展模式, 但内部管制主体由于专业技术控制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限制, 对于各类生态知识掌握不够深刻, 造成后期各类服务功能质量严重溃败危机, 现场管理秩序更加是一片哗然。

1.2 旅游形象设定清晰度较差, 观光功能特性彰显力度不足

生态园科学规划与细致开发工作, 本就需要对应管理人员, 时刻将自身核心注意力投射在农业核心适应地位层面之上, 自此过后, 各类园区功能单元整定结果才会足够科学协调。整体流程中需要尽量维持多元化旅游基础投资控制能效, 确保农业、旅游项目能够由始至终并驾齐驱运行, 发挥必要的相互承接和辅助引导能效。事实上, 目前, 我国部分观光型生态农业园区, 单纯借助较为温暖的气候和人文风情条件, 进行大规模别墅、娱乐场所修建, 却不可避免地和预设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内涵相互偏离。

此外, 生态旅游事业不单单局限在自然观光层面之上, 其相应地会将自然更高层次旅游和教育活动内容加以融合。而观光农业本身集合传统农业、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优势, 在游客休闲、求知欲望方面, 必然设定开放某种文化科普能效实施规模性满足。现阶段, 我国在农业科普市场方面的研究贡献几乎为零, 却恰巧为今后观光农业自由发展提供完美适应契机。既有的生态园在专业化科普教育中心和文化宣传基地建设上不够积极, 对于后期课外实习和小学环保教育明显带来限制性效应;再就是相关导游工作人员普遍专业素质水准低下, 对应教育单元影响功能便不能如数发挥, 对于附近地区推广和示范型农业技术支持力度大打折扣。

2 后期我国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方针以及布置细节解析

2.1 规划指导思想的科学设置

首先, 全面讲解并宣传因地制宜, 多元化规划发展理念。具体来讲, 生态园系统化规划工作, 必须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时刻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生产资源配置层面之上, 确保如交通、水电资源、游客食宿和娱乐需求等条件都能一一覆盖满足。再就是, 必须确立生态区特定区域人文景观感知引导体系, 确保既定农业结构、人员文化特色能够进一步协调融合, 最终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

其次, 生态园文化旅游等主题交流氛围的有机营造。结合生态农业园核心产品缺失, 体系架构深度开发局限状况, 进行今后农业生产活动和旅游文化交流单元细致布置, 尽量结合一切技术手段, 培植出生命力足够活跃的旅游型观光农业产品。同时, 适当彰显此类园区特有的生产优势地位, 配合最新农业栽培、种植技术成就, 开展各类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教育活动, 全面凸显农业高新科技的应用实效, 进一步衍生各类独具特色的产品样式, 为该类园区乃至全社会范围内的绿色生态化发展主题形象的确立做足适应性准备。

2.2 观光农业生态园创新功能分区规划设定

主要便是结合各类生态化农业资源既有属性, 进行后期景观体系和提供的资源状况的科学对比验证, 在尽量维持合理形态的自然地形条件, 以及原有生态园功能完整性能前提条件下, 主动联合后期可持续发展诉求和客观条件, 设定能够快速完成园区功能彰显任务的分区结构。当然, 为进一步稳固此类园区经济发展效益, 涉及内部各类蔬菜栽培区域必须配合适当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控制模式。不单单可以顺势发挥高效生产实力、集中统一生产带动特性。同时, 可针对其余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动, 提供足够科学合理的指导示范作用。例如, 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 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 又是分解者, 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 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 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 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 结语

综上所述, 如今我国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工作进展顺利, 全程包括科学技术项目更新、人文特色讲解宣传、农作物高效生产流程规范、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完善等工作内容, 已经得到适当程度的协调掌控。长此以往, 必将提供为各类社会成员农业观光需求满足, 提供较为宽泛的适应空间, 进一步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20 (3) :103-118.

[2]姜卫兵.观光农业园 (区) 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3 (11) :78-95.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研究 第9篇

作为每个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环节,城市生态园林一方面能对小范围区域的气候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生态园林通过自身调节周围的空气质量,以此来达到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目的。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标准,作为标准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是不断地净化空气质量,另一方面是不断地美化城市的居住环境。通过生态园林的调节来达到调节人居环境的目的,使得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园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

生态园林的建设必定要使建设完的生态园林能够与城市整体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因此,一方面生态园林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同时也要将人文理念融入进去,与城市发展保持和谐。首先,园林的建设要体现与城市建设保持一体性,保持相对的和谐,而除了上述的这种和谐,和谐还意味着人居环境的协调,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其次,园林的建设既要有一定的区域性,符合整体区域的布局,同时又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果所有的园林在设计建设的同时都按照相同的风格进行,那么营造的生态园林在很大程度上会失去生态园林本身的特点。因此,对于生态园林建设而言,在生态园林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还必须满足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的要求,同时考虑小区周围的特定历史环境相一致,能够给人身心愉悦的感觉。第三,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保持生态园林的可持续性。园林要想持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在设计时就考虑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设计时,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入手,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可能对园林产生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非常盲目的设计,盲目的设计意味着后期的浪费。第四,为了更好地营造城市生态园林,在生态园林满足生态特点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园林对整体城市环境的影响,不能仅仅为了追求园林的观赏性而忽视了人文特点。园林的设计需要在城市整体情况不受影响的条件下进行,园林的设计也要充分利用城市空间。

2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基本措施

要想更好地在城市推行生态园林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生态园林的多样性考虑在内,可以将园林分为观赏类、生产类、知识类等等,不同的园林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植被,每个区域选择适合该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同时也必须选择适应性较强,生命力较为旺盛的植物,这样也有利于对污染的区域进行净化。对于一些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选择一些丰富乡土的植物。其次,由于各个城市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同时文化底蕴也不尽相同,因此生态园林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的风格。例如,旅游性城市的园林建设必须以美化环境为主,而历史文化名城的园林又必须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第三,生态园林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定位。总体来说,生态园林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公益事业的性质,因此在园林设计时,有些公共设施要注意采用一些无污染的。

3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有效措施

首先,在建设生态园林之前就是要做好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因为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容易实现的。为了推进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必须加快完善城市的绿地建设。其次,需要营造多种多样的绿化系统,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平面绿化,还可以增加垂直绿化,这样才能形成立体化的绿化,使得建设的生态园林更加具备观赏性。这样的绿化方式不仅占用的城市土地面积较少,还能利用一些栏杆等起到更好的装饰作用。第三,在建设生态园林之前,要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第四,在生态园林建成以后,也要注重对其后期的修护。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建设效果,加强对园林管理的监管,减少后期浪费带来的损失。

4 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加快对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净化空气,使得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提升。文章基于这个背景对如何加快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希望这篇文章一方面能够弥补理论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李金泉.我国林业管理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现代园艺,2013(14):232.

生态经济、生态农业与生态城市 第10篇

一、生态经济或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问题由来已久,但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类所拥有的能够对自然界发生影响的手段越来越强化,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越来越突出,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在没有人类介入与干预的情况下,这个生态系统称为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各种生物长时间对环境的适应,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时间越长,生物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而形成的平衡状态越稳定。而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人类的活动(主要是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向自然界索取各种物质,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自然生态系统就和人工生态系统交织在一起。人工生态系统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与人类经济活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同一性,集中表现在两者都是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是作为生物的人和环境(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而人类的经济活动则是从人的劳动的角度来看待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这就说明了,经济和生态这两者所涉及的主客体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后者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前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罢了。而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的确立,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只是就物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本身的消长关系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倾向,正确地揭示了必须把人类的经济活动放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来考察,并赋予人类经济活动以新的社会价值标准。随着生态经济理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生产领域,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变换,就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变换。既然经济与生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考察经济效益就必须同时考察生态效益。人类的劳动过程必然同时对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生态效益。如果投入一定量劳动给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使其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之中,其生态效益就是好;反之,生态效益就是差。当人类进入了现代社会,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资源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资源和能源价格迅猛上涨,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化与自然生态负荷之间的矛盾随之白热化。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研究,注意保持经济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达。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生态成本与环境成本,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利用可循环的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周而复始地循环使用资源,努力使生产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传统经济发展理念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经济发展理念是无视自然资源承受能力,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尊重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社会福利的改善等等。

二、生态农业或循环农业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以及其他部门生产不同,即它不仅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作为环境,而且还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作为生产资料。这一定的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农业生产这个复合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在生态与经济的相互渗透过程中,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相互渗透更直接、更明显。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即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如果说,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半开放式的或开放式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因子都是同等重要的,如果片面地强化某一个因子,削弱另一个因子,都会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客观上要求必须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输出,与其相适应的,还必须有大量物质与能量从系统外输入。只有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即保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才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非封闭的、开放式的系统,其物质流与能量流均是按照一定次序流通和循环的,因此,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首先要了解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向顺序,才能决定先抓什么,后抓什么,以利于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高产、优质、低耗的理想目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初始能源的生产者,又称是第一性生产,只有首先抓好第一性生产,即植物性生产,才有可能发展第二性生产,即动物性生产。同时,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很大一部分来自大田作物,这就决定了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农田生态系统建设上,当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土地贫瘠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为了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作物光能转化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有机质肥料。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不仅可以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形成适宜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保温能力,以及缓冲土壤酸碱变化,是形成土壤肥力的最重要的基础。我国千百年来,几乎所有农家都有圈养家畜家禽的习惯,家畜家禽的粪便加上人的粪便,以及各种沤肥,便是最有效的有机质肥料。由于有机质肥料是来源于生物群体,我们称为可再生资源,从长时期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施用有机质肥料还不会产生污染、公害等负面效应。

早在古代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实践中就积累了关于经济与生态相互关系的感性知识。例如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天、地、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为了把这一生态观具体化,还提出了人尽其能、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从而把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顺天时,量地利,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按生态规律办事;任情,就是一厢情愿,返(反)道,就是违背客观规律,其后果是“劳而无获。”宋代陈敷“农书”,从朴素的生态经济观点,提出土壤肥力可以保持旺而不衰的论断,奠定了我国古代“地力常新壮”的理论基础。与此相联系,还提出“用粪得理”、“用粪如用药”的合理施肥思想,并总结了杂肥沤制、饼肥发酵、烧制火粪等一系列积制肥料,提高肥效的方法,为发展我国肥料科学、提高上壤有机质、防止土壤生态恶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历史上的桑基渔塘的人工生态系统,更是走在世界各国之前列。早在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一些人口集聚的地区,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开始形成了一种粮、桑、鱼综合经营的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由于这种经营方式能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使动物与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经常处于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中,使农业的生态保持平衡,因而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良好效果。农民流传一句谚语:“蚕好鱼肥桑当地茂盛,塘肥桑壮茧结实”。形象地反映了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优势。

根据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规律,要从农业生态系统中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就必须有尽可能多的投入。但是,单纯依靠农业生态系统内部所能提供的有机质肥料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是非封闭性的,有一部分是要输出到外部的,有一部分是会被损耗掉的,因而是不可能全部归还土壤的,全部被作物所吸收的。因此,要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为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创造条件,就必须在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物质与能量的同时,从农业生态系统外部输入必要的物质与能量。但是,无机质肥料是一种非再生资源,不仅要受地下矿产资源的制约,还要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况且,一切无机物质与能量都是通过人工合成的,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和设备,势必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成本。此外,大量施用无机质化学肥料,还很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衰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宏观经济生态效益出发,坚持以输入有机物质与能量为主,无机物质能量为辅的原则,并注意发挥无机换有机、无机促有机的能动作用,才能使作物生产向着低耗、优质、高产的理想目标前进。我国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一方面为了补充农业生产过程中带走的大量物质与能量,日益增施愈来愈多的化学无机肥料,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导致大量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没有返回土壤,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这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刚刚提出的如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

三、生态城市或循环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很强。这具体表现在,城市居民所需的食物要由农业生态系统的农园、果园、畜牧、湖泊、海洋等提供;城市工业所需的原料、能源,绝大部分要从城市生态系统以外的自然界采掘。城市生态系统对外部系统的巨大依赖性,还表现在物资在地区上的分配,特别是在城市与农村间的运输,体现着流通过程的交换关系,体现着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从生态经济角度看,城市的中心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自然界大量物质资源以其原始形态或初级加工形态进入城市系统,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像一座巨大的加工厂,对自然物质进行大规模变换,以新形态物质资源输出,推动着、控制着其他系统,体现了生态意义上的巨大作用。城市在生态系统中的中心作用,表现在经济上则是城市具有很高的生产力,能把外部系统输入的自然资源,在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形式上,转化为千千万万种产品。城市系统内部的现代设备、先进工艺、高超技能在进行这一物质形态转化的同时,也创造大量的社会价值,生产庞大的社会财富,从本系统向系统外输出,以支援、改善和发展其他地区。它们或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家,或以生产日用品满足各地人民享用,或以工具、材料等形式供给其他城镇及农村之需,或以物资出口换取外汇,抵偿外贸逆差等等。当然,伴随城市工业化和人口的集中,如果不加以控制与治理,城市的环境污染也可能加重,其发展的结果,不仅使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还会扩散到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既向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也向其他生态系统输送污染物。

城市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对木材、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渔产品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就必然会越来越加重对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渔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如果不顾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能力,而只考虑工业化、城市化的需求,就有可能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使这些生态系统所固有的调节机制受到破坏,其生态平衡也随之受到破坏。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为农业扩大再生产提供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这些物质如果生产的品种合理,使用得当,就能对建立合理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和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生产的品种不合理,或使用不得当,就会对建立合理农业生产结构起着破坏性的作用。例如,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森林和农作物虫害的天敌被大量杀死;导致灾害严重、农牧渔产品农药残毒超标,使人畜蒙受其害。石油和石油制品的大量投入,还会使有机农业变为“石油农业”等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流向农业生态系统,也会对建立合理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严重的障碍。

面对生态经济系统的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它是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的原理,在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寻求合理的动态平衡点,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总体目标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以生态经济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产业与经济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生态文化基本形成,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人们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富裕阶段。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环境保护、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所谓生态城市,也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即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洽,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确保城市永续发展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复合系统。它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兼顾经济高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破解我国城市化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①许经勇:“从探索中寻求生态经济学的崛起”,《当代中国经济理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冯之浚:“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4期。

万亩生态园——我的乐园 第11篇

没有白色污染,听不到汽车的笛鸣,看不到浓烟滚滚。那就是我的乐园——万柏林区生态园。

清晨,不刻意装扮,不淡妆浓墨,只带着一副好心情,把自然微笑挂在脸上,走出门。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脚下向远处延伸,路上的我轻声底唱着外婆的澎湖弯,当然是自唱自赏。初春的阳光是明媚的。路上,边摘野花边唱“晚风轻拂澎湖弯,白浪逐沙滩。没有柳林逐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一路唱唱停停,走走站站,好似人间仙境。因为,清晨,人们不会起得太早,所以显得格外宁静和幽雅。独自一人,自得其乐。

从远处看去,生态园最显眼的就是柳树了,不知春姐姐是什么时候醒的,比我还早,已在那里和柳姑娘随着蝴蝶纷舞,柔情似水。走近一看,原来是春姐姐在给柳姑娘梳理云鬓哩。那种温文而雅的姿态,不是“美”一字所能慨括的。忽然,缠绵而柔软的春雨,迎面扑来,滴落在脸上,凉凉的爽爽的,静极了, 没有声音,但却有雨。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惬意。静静地坐在柳树下,沙滩上,悄悄闭上眼,静享这自然的美。

最有趣的是夏天。我喜欢和哥哥一起来这儿。哥哥总是不愿意去,但在我的百般恳求下,他经常陪我到这儿。我走在哥哥的后面,手里拿着一朵的野花,久久不愿离去……

太原市万柏林中学初一(1)班

生态园 第12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用

1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1.1 斑块—廊道—基底原理

景观生态学中的许多原理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都可以加以利用。斑块—廊道—基底原理在其中的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将景观设计分为斑块、廊道、基底3部分。其中斑块代表外观,是决定景观外形的重要部分,在公园等大面积园林建设中会应用到这一部分的原理,根据斑块进行设计。

1.2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原理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是十分常见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种依靠人工设计并与大自然相互联系与配合而形成的园林,需要各景观之间具备一定的连接度与连接性,从而保证景观的整体性。在进行建设之前可以应用此原理进行园林设计,将需要进行建设的地方分块设计好之后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评判是否美观、健康、经济,从而确定最好的建设方案,推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更好完成。

1.3 景观差异性原理

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时,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选择预配置。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需要进行园林建设的不同来进行设计,保证每一处园林设计都是美观、独特的,能够成为亮丽的风景。为达到此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园林设计师来进行设计,并最终将设计成果进行整合与筛选,实现最具本地区特色的园林设计。

2 景观生态学的原则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2.1 生态安全原则

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需要用到多种植物,在进行植物的栽种时会出现移栽的情况,需要园艺工作者在移栽和种植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手法,保证植物的安全。同时,在进行园林建设的场地还存在一些植物,需要保证这些植物能够与新栽种的植物共存,避免打破园林建设基地的生态安全。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从外地甚至海外引进一些植物品种,这就需要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其作出考量,避免这些外来植物不适应生长环境而大批死亡,也避免出现生物入侵的情况。

2.2 整体性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建设,是人类改造与大自然的融合,因此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保证整体性原则,将整个园林建设成为一个整体。这需要在进行建设之前对本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最适合建设园林的地点,并根据建设基地周边的环境确定园林的主题。要保证园林建设成功之后与周边的环境是协调的,并且能够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并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生态、社会、人文、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预留一定的空间,方便建成之后进行微调与改进。

2.3 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既然要保证“生态”就离不开可持续性原则。需要构建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保证这一系统中各工作部门的协调工作,并保证园林中各植物之间能够和谐共生;要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在进行新的园林建设时不能单纯的否定原有的自然景观,可以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自然景观的改造,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园林的影响,在园林建成之后除非必要的养护人员尽量不要对其中的植物进行折、摘,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更优质的空气、水和土壤,保证其健康成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将斑块—廊道—基底原理、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景观差异性原理以及生态安全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应用其中,从而保证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得更好建成,为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淑君,洪伟,吴承祯.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3(01):63-66.

[2]赵华萍,戴少伟,鄢蓉.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进展[J].绿色科技,2014(09):144-147.

上一篇:工作分析系统下一篇:职能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