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现状范文

2024-05-08

职能现状范文(精选11篇)

职能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医院药学,药学职能,现状分析,药师

医院药学是指研究医院的药品供应、药学技术、药事管理和临床用药, 医院开展药学科研与教学、保障合理用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门学科, 是药学与医院临床、管理工作相结合的产物[1]。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经济的初步确立, 制药行业迅猛发展, 药品种类、药品数量迅速增加, 但与之相对的是, 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匮乏, 医院药学地位得以凸显。本文就我国医院药学职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1], 分析潜在的制约因素, 提出几点建议。

1 医院药学概念及职能任务

1.1 医院药学概念

医院药学是以药学理论为基础, 以合理用药、保障药品质量、增进药品疗效、保障用药安全为具体目标, 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最终目标的一门涵盖现代技术、药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学科[2]。医院药学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从最初的用药指导、配药制药, 到现今发展成为涉及调剂、制剂、临床药理、药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相信在未来, 医院药学的概念与内容会愈加丰富。不断丰富医院药学内涵, 创新医院药学理论也是现代医院药学重要目标之一。

1.2 医院药学职能任务

医院药学的概念直接反映其职能任务, 现代医院药学基本职能任务包括药物管理、调剂与制剂、药品质量检验、新药研发、药物信息管理与咨询、药学科研与教学等。不同医疗机构其药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医院应据国家医药行政管理机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承担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各项医院药学职能任务[2]。

2 我国医院药学职能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历程

2.1.1 中药学

中药历史悠久, 古代医药不分, 医师承担药师职责, 负责配药、制剂、售卖, 私人药铺、国家药房是药事机构的两种主要形式, 这种药学制度延续数千年。直至近代, 受西药冲击, 中医药一度走向衰落, 但中药作为中国的瑰宝, 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医药事业重新焕发生机, 中医药学事业也得以飞速发展, 中药机构、中药理论研究等药学职能逐渐确立。各医院陆续设立中医科, 和 (或) 增设中药调剂室等职能科室, 医院中药学职能体系得以初步确立[3]。

2.1.2 西药学

自鸦片战争以来, 西药便开始涌入中国, 具有现代医院特征的诊所、医疗机构在全国遍地开花。民族医院西医药学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自新中国成立后得以蓬勃发展, 直至今日, 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2.2 我国医院药学职能发展历程

我国医院药学职能的发展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 传统观念认为医药不分家, 医师承担开据药方、观察药品疗效的重任, 而药师仅负责配药调剂的辅助任务。随着医院业务量地增加, 为提高工作效率, 药师逐渐承担药剂调配、包装、检验等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 我国药品生产产业一度陷入停顿, 医院不得不承担药品的研发、制剂、科研、药事管理等任务, 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人才, 为现代医院药学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 医疗卫生市场经济得以确立, 为提高医院医疗保健水平, 医院药剂科开始承担药学监督、临床用药指导等职能, 临床药学得以兴起发展。但从总体来看, 我国医院药学发展仍不均衡, 多数医院药学职能仍不健全。

2.3 我国医院药学职能发展现状

2.3.1 医院药房竞争日趋激烈, 为药学职能内涵的扩大提供了契机

(1) 全民医疗保险的实施, 处方制度的推行, 定点医保医疗机构范围的扩大, 医疗单位数量的不断扩大, 医疗卫生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都使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 消费者利用选择权、知情权等合法权益提升了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3) 我国自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WTO) 后, 承诺逐步开放药品市场, 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在这种背景下, 医院转变药学职能是增强其竞争力、生命力的必要举措。

2.3.2 药品公开招标制度强迫医院药学承担更多的职能

(1) 卫生管理部门明确要求各医疗机构在引进药品时, 应实施公开招标制, 分化招标的类目, 控制药品收入比例, 接受物价部门监督、管理, 医院收入与药品成本的关系被削弱, 医院不得不赋予药学服务、监督、指导、管理等职能, 以提升自身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 (2) 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相较于临床医护人员, 在药学上拥有自身技术、理论优势, 是承担药学职能的不二选择[4]。

2.3.3 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为医院药学服务职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身健康愈加关注, 自我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对药品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 部分患者在实际用药过程中甚至会对医院用药合理性、经济性提出质疑, 这种转变迫使医院提供药学咨询、指导、监督等服务。

2.3.4 临床用药咨询需求的扩大, 是临床药学地位提升的关键

现代医药技术飞速发展, 药品种类、剂型不断增加, 涉及领域不扩大, 药品相互之间作用、越来越复杂, 药源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在这种背景下, 医院不得不关注合理用药, 医师、护士作为开据药方与给药的工作者, 因知识层面, 缺乏足够的合理用药知识, 对药师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医药药学在临床用药指导、监督、信息咨询、用药方案的制定等用药职能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我国医院药学职能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医院药学发展时间较短, 发展极不均衡, 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

2.4.1 医院对药学不够重视, 致药学职能不健全

医院药学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传统观念认为, 医院药学主要职能是为医院提供后勤保障、药师各项工作是为了辅助医护用药。因缺乏重视, 医院药学职能不健全现象普遍存在, 多数医院药学主要职能为制剂生产调配、药品采购、药品管理, 药学研究注重实验室操作、轻视临床用药研究, 药学教育注重入职药师培训、轻视继续教育。药师自身对医院药学建设也缺乏足够的重视, 或缺乏信心, 得过且过, 不注重提高自身理论、实践能力, 将精力花费在药品管理、采购上, 未能凸显自身在药学理论上的优势, 药学职能名存实亡。

2.4.2 缺乏基础设施、设备, 致药学职能无法履行

我国多数医院药学职能并不健全, 医院在药学实验室、药检室投入严重不足, 这些职能科室因闲置而形同虚设。部分医院增设药学信息管理科室, 但收集信息的效用较差, 信息室仅承担报刊、杂志等文献收集任务, 并未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 未能履行医院药学信息职能。

2.4.3 药学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致药学职能无法落实

(1) 长期以来, 因医院对药学工作重视不够, 在选聘药学工作人员时, 降低入职门槛, 降低对药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加之缺乏后期的培养深造, 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职称偏低;药师自身学习能力不足, 无法承担临床用药指导等药学职能;部分药学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幕后, 与临床医护人员缺乏沟通, 语言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较差, 无法参与临床事务; (2) 因不被重视, 药学工作人员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药学工作人员或不思进取, 缺乏在医院药学中继续工作的勇气与信心, 或甘于现状, 缺乏主动学习、奋斗的动力, 自身素质无法得到提高。

24.4管理僵化, 不利于医院药学职能扩大

我国医院多属于公办机构, 长期以来, 以行政命令方法进行管理, 以物流供应模式管理医院药学事务, 人事配备不合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僵化。而欲扩大医院药学职能, 便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 挑战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 旧有管理模式的改造必然会造成医院药学工作的混乱, 增加了改造的成本[5]。

3 讨论

医院药学职能反映医院药学建设水平。现阶段, 我国医院药学水平仍不如人意, 存在诸多问题, 但从现代医疗模式的发展历程来看, 建设现代医院药学, 丰富医院药学职能是大势所趋。笔者相信, 随着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地不断推进与现代医疗卫生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现代医院药学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莲花.医院药学服务模式转型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19) :3019-3010.

[2]季爱民.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药学学科的职能转变[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 24 (11) :201-203.

[3]李万宝.论我国临床药师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及其发展[D].黑龙江牡丹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64-73.

[4]李茵.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药师作用[J].海峡药学, 2005, 11 (2) :33-34.

职能现状 第2篇

摘要:政府审计作为政府内部监督的一种,在政府的工作改进和保障政府绩效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审计机关发挥其职能时,要有充分的独立性和合法性,才能保障审计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单位的地位不明确,实际的审计工作存在不足,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应增强政府审计的独立性,通过法律保证政府审计的地位、完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关键词:政府审计;独立性;审计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82-01

一、政府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一)政府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经济监督的职能,从实际的实施来讲,就是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通过审计工作对相关的单位的相关的经济还有财务方面的资料进行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解决政府单位在经济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经济工作中使相关的单位在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

2.经济评价职能。经济评价职能也是审计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政府的审计,是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一定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其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政府的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在于审计单位对于政府在其经济职能履行中和其具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的经济事务中的相关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对其经济职能履行和经济的相关活动进行评价。从相关的标准出发,看看政府的经济相关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之后,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这样就可以进行提高和改进。它的重要性也就很明显的看出,有了客观的数据收集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在事后和事中对政府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改进。

(二)政府审计的作用

1.保障和维护。保障和维护的作用是政府审计的较为直接的作用。从上述的职能来看,政府的经济上的监督评价和鉴定职能都在客观上对于政府相关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实事作出一个监督和评定。审计单位在于为审计发动单位提供相关的信息,准确的来讲是为了通过审计单位的工作获得政府的工作的现实状况。职能的发挥的直接的作用就是看政府单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合法性,通过审计工作,查处贪污腐败,找出经济活动的问题,保证国家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政策的执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2.震慑和惩治。审计监督制度的制定和政府审计职能的执行,通过对于审计单位的职责和义务的规定,这样就会对政府的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职责的履行和职能的履行起到震慑的作用。尽管其作用体现在前过程,是间接作用,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震慑作用也是从心理上进行,惩治作用的发挥在于事后,对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审查。

3.参谋和咨询。前面提到的审计的职能的发挥过程中,审计单位要通过相关的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财政财务材料以及经济活动的各方面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其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地评定。对于取得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客观的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对于政府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的判断。在政府的后续的职能履行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信息的参谋作用和咨询的作用。此作用对于政府本身来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政府很好地履行经济职能是很重要的。

4.促进和推动。促进和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事后的作用上。这一点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通过审计单位对于政府的经济活动的评定和评测,这样的话就可以在下一步的审计工作展开时进行借鉴,利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的开展;其次,审计的进行,为政府带来信息资源,从而保证政府的政策的制定和改进以达到科学和合理的效果;最后,对于被审计的政府工作的单位,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后,这样再进行审计和监督,这样的话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推动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

5.控制和制约。控制和制约从词性来讲审计工作本身对于经济的监督和评价不能产生控制和制约的职能,这里的控制和制约在于对于客观的被审计单位而言的。首先,审计单位进行经济活动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评定其目的就在于对于事实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其次,审计单位的独立性的特征和权威性的特征就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产生客观的制约性;最后审计的目的在于对于政府活动进行内部监督,为政府提供现实的客观信息,那么对于其经济职能的履行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政府审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1.我国的审计机关的机构设置上存在着问题,我国的审计机关是政府内部监督的部门,在此基础上政府就会站在自身的利益的出发点上而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2.在经济方面,由于审计机关的所需经费都是在与本身政府的财政预算解决,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受本级财政预算约束,即经费来源于被监督部门,这样对于审计单位的独立性是大打折扣的。

3.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足还体现在其法律上的独立性缺失。在我国目前的审计机关的设置上,审计机关是存在双重领导的,审计机关要对上级的审计机关和本级的政府双重负责,这样就会导致审计机关工作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性严重不足。

由于审计机关的设置上都存在于政府的内部,审计机关的双重负责的体制以及自身完全不能独立的财政,导致审计机关实质上成为了政府的“人”,独立性严重不足导致审计工作不能很好开展,审计职能不能很好发挥。

(二)政府审计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明确

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是对于经济的监督和评价鉴证,而且目前我国的审计机关的地位也是属于政府内部的单位,独立性较差,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于审计机关在国家政治经济发面的宏观的职能和权力没有做出规定。我们强调的是审计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发挥其相应的审计职能和作用,但是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原因就在于审计机关的相关的权责的限制,审计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不明确。审计机关职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而问题在于现有的法律没有规定审计在宏观经济中的职责和功能,只是规定对于相关机关的审计和监督的权力。而且就其审计监督的权力的履行上,由于现行的审计机关的设置上是在政府的内部,缺乏独立性,所以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的发挥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审计在经济上的监督职能不能很好的发挥。

(三)政府审计的职能在实际履行时存在一些不足

1.审计机关的职能发挥受到约束导致其不能很好的发挥,由于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和上级的审计机关双重负责,所以审计机关在对于政府单位的审计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本级领导的干预,从而导致职能的履行大打折扣。

2.审计机关的内部动力不足,审计机关由于其独立性的影响和内部的权力的制约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的职能履行的动力不足。

3.审计工作的各项标准不明确,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上级的影响和本级的政府的制约,而且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标准的确立,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展开本身存在着监督的缺乏,缺乏对于审计的制约,审计工作的结果也不标准。

三、充分发挥政府审计职能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1.改革审计机构的设置,以提高其独立性。现在的审计机关的设置由于是在政府的内部,这样就导致其工作的开展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所以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就要改变其和政府的关系,不能将其设置在政府的内部,改变政府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使被审计的单位和审计单位完全分开。全国人大对审计单位来进行监督,来监督审计单位审计工作的开展,这样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以及科学性。

2.增强审计机关财政上的独立性,确保审计机关在经济上的独立。在审计机关经费使用上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监督,在经济的划拨上采取严格的预算和决算,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由审计单位统一协调,统一列入中央财政预算,并且可以进行财政上的单列,从而确保审计机关在经济上的独立性。

3.划清审计单位的权责,明确其领导主体。由于目前的审计单位受到的是本级的政府还有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这样的话审计机关就要双重负责。这样大大影响其独立性,所以要改变目前的状况的切实的措施就是明确领导主体,采取上级审计单位的单独领导,脱离本级政府的领导,这样本级的审计单位才能客观独立对本级的政府进行审计,以审查和督促本级政府改进工作,履行职能。

(二)通过法律保证政府审计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从职能的发挥上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当前的政府审计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还不够明确,所以必须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政府审计大地位。那么首先就是要加强审计相关的立法建设,构建审计的法律体系,包括审计单位的职能规定,审计对象的确定,审计标准的评定,审计范围的规定等等。在现有的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审计工作在国家中的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职责,明细审计的具体的工作,比如审计所针对的对象,审计的范围要求,审计的程度要求,审计的客观标准,审计的监督上的机制。还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审计的地位,这样才会保证审计的合法性,使审计职能更好地发挥。

(三)政府审计应完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政府的经济活动存在着程序上的先后顺序,一般就会有市场的考察、决策的制定、决策的施行、决策的评估。审计对于政府来讲是重要的内部监督活动,目前我国的政府的监督很大的程度还是事后监督,这点对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滞后性,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活动的不合理情况的发生.事后的监督就主要可以就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监督评价以此使政府在之后的经济活动中提升效率。总之,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是必要的,这样能防止政府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审计职能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党校图书馆职能发挥现状及其对策 第3篇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智能;现状;对策

引言

党校图书馆通常来说,又被称为党校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因为党校里的所有文献资料基本都保存在图书馆里,正因为图书馆里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它才是名副其实的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也是党校教职工科研人员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提高业务能力的蓄养地,它的智能发挥与服务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充分认识党校图书馆的智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党校图书馆的职能服务作用,提高党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对党校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党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

1.1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网络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变的不在分散、不在孤立,变的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很多党校图书馆已经建立了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网上信息服务体系,在创建过程中,改善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把图书馆建设成了具有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功能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丰富、完善馆藏结构,突出党校特色,形成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1.2强化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网站、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信息来源渠道不断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上读者的数量迅速增长,客观要求党校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方式和手段来为读者提供服务。面对广大读者对网上数字化信息的强烈需求,迫切需要党校图书馆必须加快数字化建设,为提升整个党校系统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以共享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文明。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全面数字化,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已成为可能。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检索便捷,打破了纸质载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图书馆信息存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服务的上述优势,已经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新宠。可以预见,网络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网络服务的基础。因此,近期和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强化网络服务职能,将成为党校圖书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党校图书馆职能发挥现状

党校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干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智能服务作用也有了相应变化,在发挥智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要想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服务质量,有效发挥其智能,就必须正视其现状,查找其不足,剖析其根源,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1资料陈旧,藏书结构不合理

很多党校图书馆里的藏书普遍陈旧,大多都是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书,图书结构不合理,新知识领域的书籍数量不多 ,实用方面的资料相对较少,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数量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现状。参考运用价值不高,形成了可存的资料用不上,需用的资料找不到的供给需求反差矛盾,从而导致教学科研人员、部分干部、学员对党校图书馆的知识渴求欲下降,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不高。

2.2服务质量不到

由于历史、经费等诸多原因,党校图书馆的软件、硬件水平都不尽如人意,普遍难以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因此也就难以吸引读者,门前冷落鞍马稀也在情理之中。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党校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大力发展党校图书馆的整体思路不能动摇。最基本的,就是要增加投入,改善基层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增加藏书量,保证充足的新书上架,要在机制上、服务上、技术上加以创新。党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看,大多数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员,或者是一些专业知识层次较低的人员,专业培训少,对信息网络技术不懂,或知之较少,其年龄、知识老化,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其管理服务水平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3、有效发挥党校图书馆智能的对策

目前,党校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培训方式由干部脱产学历教育培训逐渐向主体班次、流动党校和部门合作办学方向转变,教育的培训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向基层干部延伸。而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主要阵地,如何将其自身智能充分发挥,更好的服务于培训对象,更好的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是值得图书馆工作人员考虑的一个问题。

3.1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领导重视,因为领导重视了,工作就好开展,党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服务好各级培训的领导干部,服务质量能否提高,是决定图书馆能够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党校图书馆应该将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作为主要的工作,以微笑服务,主动服务为理念,此外,要考察其他图书馆在发挥智能作用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前给出相应对策,总结好的经验,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要目标,从图书馆的建设、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模式、服务的管理、服务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优质服务。

3.2拓展服务途径

加速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增加图书购置专用经费,增大资料信息采集量,提高信息服务含量,拓展服务途径,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力度。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大实用图书购置,拓宽图书分类,扩大图书覆盖面;二是加快图书馆现代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建设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使图书馆实现网络化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使图书馆的服务途径由提供书本资料向提供网络信息资料方向拓展;第三是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开展好服务,要根据主体班次、流动党校、联合办学的需要,为读者开展主题服务、跟踪服务、咨询服务、延伸服务渠道,使读者能便捷、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解决读者查阅资料的费时问题。

结束语

党校图书馆从它的出现到发展,目的都是培养领导干部、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党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难题,但相信在党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广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将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好,一定能够拓展服务途径,一定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一定能够实现它在培养领导干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厚;西部山区公共图书馆发展对策[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马景红;开发图书馆的教育功能[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3]林晓;以公共关系学为构建的图书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基层医院药师职能的现状与转变 第4篇

1药师的职能与现状

医院药学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担负医院后勤保障供应工作, 为医院创收为主。主要职能有药品供应、药品调配、药品制剂三种工作。药品供应工作就是药品采购、药品验收、药品保管等工作, 总之在保证药品质量前提下, 医院有药品使用就行。尤其近2、3年药品供应工作已被政府集中招标所替代一部分, 从而此项工作更为简单化。药品调配就是药剂人员每天担负着门诊药房和住院部药房大量而有繁重的药品调配任务, 简单地说:“就是发药”。甚至有些医院领导认为, 药学部门的工作可用非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代替, 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尤其严重。直到2005年发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规定中, 把《药品法规》中的“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把“不得”改为“禁止”, 非药学技术人员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的现象才得以制止。医院药品制剂在20世纪80~90年代鼎盛时期, 有能力的医院都在开展药品制剂, 因为药品制剂会给医院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国内制药业的发展及国家政策的调整, 医院制剂已经退出。多年以来医院药师一直在陈旧的后勤保障供应被动服务模式中工作, 医院药师的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提高, 与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差距渐渐拉开, 从而形成重医轻药的现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药剂工作人员更值得深思,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走出窗口, 主动为患者服务, 才是药学人员发展的惟一出路。

2药师职能的转变

近年来, 随着药学的飞速发展, 医院药学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由过去的药品供应、药品调配和药品制剂工作向专业技术服务型发展, 药师以患者为中心走向临床, 开展药学服务。临床药学主要有三种内容:参与临床、药物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药师的职能更加细化, 分为临床药师、药物信息咨询药师和调配药师, 从而对医院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医院药学工作模式要转变:面向临床为患者用好药转变, 以药品供应为中心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模式转变, 以药剂为主体向临床药学为主体转变。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工作的核心, 药学技术服务是药学服务的核心。 (2) 药师职能要转变:药师工作从操作型为主向药学技术服务型, 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为主转变。 (3) 药师观念要转变:要有开展以建立临床药师制、参与药物治疗为主的临床药学工作的观念, 要有建立药师价值和形象的观念, 促使人们认识的转变;要有从药师只是发药向药师介入药物治疗, 协助医师选药、用药指导, 宣传药物知识的观念, 从而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师走进临床, 其中心任务是保证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和经济。咨询药师的药物咨询, 建立了药师与患者的直接关系, 是药师为患者服务的一个方面。药师参与临床, 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及药物咨询, 这就是药师职能根本性的转变, 意味着药师要承担对患者在治疗全过程用药的监护责任;医师、药师和护士共同组成了对“患者全方位的监护”过程。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药学监护, 目前药学界已经接受了药学监护的概念, 并计划和实施使药学从单纯的调配功能向临床专业的转化[1]。

药师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 卫生部于2005年8月召开药师立法研讨会, 要求医院临床药师职能转变, 随着临床药学飞速发展, 分科越来越细, 药师们更专于科室的专业, 突出本科特色。医学技术的发展, 给临床用药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在全球意外死亡人数中, 1/7的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2]。 (2) 药师职能的转变是患者对健康需求增长的需要。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每年住院患者约5000万人, 其中5%因不良反应入院, 住院过程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占10%~20%, 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 全球1/7的死因不是自然界固有的疾病, 而是不合理用药。由此可见, 因不合理用药而死亡的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 药师职能转变是国家实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需要。我国每年住院患者约5000万, 每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35万例, 每年发生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16万例, 我国无ADE。药品不良反应统计资料, 若按美国研究报告资料推算, 每年药品费用约103.3亿人民币, 做好预防, 按28%下降比率计算, 每年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93.8万例, 每年节省药品费用约28.9亿人民币[3]。有力于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药资源合理的利用。 (4) 药师职能的转变是药师自我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自身保健意识增强, 更需要自我诊疗知识。药师尽管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需要药师从理论到实践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临床药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药师与医师、护士、患者沟通的能力, 从而为主动服务模式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保证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3影响基层医院药师职能转变的不利因素

3.1 医院领导部门认识不足

有的领导对医院药学及其药师的认识不足, 未把医院药学看作是一个学科, 也未把药师看作是卫生技术人员, 而看作“管理供应部门、是行政管理人员”。由于认识的不足或错误, 形成某些错误决策。决策上的错误对医院药学部门及其药师造成了严重损害, 对药物治疗水平和患者造成了损害。认为医院药学就是供应、调配及创收, 增加效益, 不重视医院药学部门及其药师的发展, 派药师继续教育的机会少, 从而拉大与临床医师业务水平。

3.2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2002-2003年调查16732所医院药学人员结构 (学历与职称) , 现有药学人员365440人, 药学人员占卫生人员5.97%;药师以上有243380人, 占所有药学人员66.59%, 69.48%由大专 (28.80%) 或中专 (40.68%) 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结构状况:在243380名药师以上人员中, 副高以上有9222人, 占所有药学人员3.78%;主管药师 68208人, 占28.03%;药师有165950人, 占68.19%;主管药师和药师大多数由大专、中专晋升而来的[3], 从统计数据上说明医院药师技术有明显不足, 制约了基层医院药师职能的改变。

3.3 药学服务需要人力、物力投入

由于药学服务本身不创造经济效益, 还得投入人力和财力。如果用这些财力投入大型医疗设备, 立即给医院创造经济效益。临床药师走进临床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不明显, 也不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制约了基层医院药学的发展。

4基层医院如何开展药学服务

4.1 药师走进临床应具备医学和药学知识

要掌握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物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剂学等。

4.2 药师走进临床首先是学习者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向临床医师学习临床知识, 重点学习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病原因、疾病治疗及愈后等知识。

4.3 药师走向临床应是沟通者

药师进入临床是一个全新角色, 不同于医师和护士。在发现问题时, 要掌握沟通技巧, 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和医师、护士、患者沟通, 避免产生矛盾。

4.4 药师走进临床应是宣传者

宣传新药知识、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指导原则》等。通过宣传来提高药师在医院的地位, 进一步地改变原来药师的形象。

4.5 药师走进临床应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处理者

当临床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 要从药物的结构、作用机制、用量用法向医师、护士和患者解释, 应以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说服并达到临床医师、护士和患者信服和满意。

总之, 在医学飞速发展时代, 药师要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加速职能转变, 以求得新的发展。由被动服务模式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变, 必须以“患者为中心”, 面向临床, 直接参与临床用药, 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促进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同时促进基层医院药师自我的发展, 这才能在医院占有一席之地, 得到医院领导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世嘉.药学发展的新阶段—药师监护[J].中国药学杂志, 1995, 30 (2) :97.

[2]王福华, 赵启春.抚顺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刊[Z].2004.2.

国家财政的职能之收入分配职能 第5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而中国的经济也得到飞速的发展,而这种过快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便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生活在社会最高层的人们享受着最优的工资待遇,而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却是付出的多,收入的少,这种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现象,从客观层面上讲,是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现象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滞后作用,所以,如何更好的运用国家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缩小人民收入差距,便成了当今世界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对国民收入差距出现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进而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关键词】收入分配职能解释原因建议

【正文】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

一、对收入分配职能的解释。

收入分配是财政被赋予的基本功能,是财政本质的集中体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即集中组织收入,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分配;二是指对已经完成的各种分配的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二、中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最新数据及变化

公共产品供给支出的城乡不均,主要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城乡供给差异表现出来。从义务教育方面来看,由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财政投入实行乡财政或县财政负担的体制,而县乡财政普遍困难,所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普遍低于城市。比如,1997年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1397元,而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316元,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大约是农村学生的4倍;而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414元和316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初中生的近8倍。从公共卫生方面来看,城乡之间卫生经费投入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1991年到2000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而14%中的89%又成了“人头费”,真正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而在1998年政府卫生经费投入的587.2亿元中,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也就是说4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9亿农村人口的5倍。再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农村不仅齐全和先进得多,而且在城市是不需要市民负担的,但在农村则需要农民负担。

三、中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差距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可以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的代价,经济增长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市场机制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会带来公平缺乏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发展大大滞后

我国的改革是在农村率先发起的,在改革开放中最早受益的也是农村,但随着城市工业改革的推进,再加上农业与工业相比有着先天的劣势, 我国农业发展已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1998年—2002年第一产业(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为4.71% ,而第二产业(工业)为14.3% ,两者相差3倍以上,农业的缓慢发展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在1989年—2003年连续14年都低于当年GDP的增长率。

(三)税收结构不合理和税收调节失调

税收调节体系除了增加政府财源收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使居民最终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趋于合理。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很不完善,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分为11个应税项目,相当分散,加之公民的纳税人和代扣缴义务依法纳税的意识薄弱,税款流失的现象严重。

(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

同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以及会转移支付表现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首先是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定得偏低,一些本该纳入保障范围的却因资金严重不足不在发放最低生活费用之列。

(五)政府职能错位,导致行政性垄断

在高利润的垄断行业背后,是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垄断的行业给予一定行政特权,垄断企业利用行政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获取了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政府对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调节,因此,垄断的高利润和高福利待遇加剧了贫富的悬殊。

四、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存在问题

(一)政府预算内收入比重下降过快,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近年来,政府预算内收入的下降,使政府难以集中财力办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如国企改革,社会保障等,或无法开展,或步履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有许多已知的或尚未公开的所谓“预算外的预算收入”,据有关人士估算总额在5000亿元以上,这笔巨额的官方“小金库”已成为目前政府收入分配中最大的问题,行业不正之风、贪污腐败、“三乱”屡禁不止等等,大多都源于此。

(二)税收征管管力,再分配功能太弱,不利缓解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生产环节的税收,而对分配环节的税收重视不够,征管不力,偷漏严重。为此,要在大力提高全民纳税意识的基础上,切实做好税收征管工作,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来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抑制过高收入。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法人主动申报为基础,以重点抽查、严厉惩处为威摄,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纳税申报、税务代扣、税务稽查相结合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在税收结构上,应逐步实现由倾斜于流转税向倾斜于所得税转移,以及由倾斜于企业所得税向倾斜于个人所得税转移,从而增强整个税制在调节收入高低差距、促进公平分配等方面的功能。

(三)工资收入的增长刚性与软约束并存,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应当说,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应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基础上,加强企业财务监管,保证资产和利润不流失,特别是要注意改革目前低工资、多补贴、多福利和工资收入不占主导地位的收入格局,逐步实现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货币工资主体化。

(四)对收入分配的全过程缺乏严密的监管。规范收入分配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逐步实现经济活动,尤其是现金收支的票据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摸清收入分配的运用过程、方式、数额和结果。审计、会计、统计参与收入分配的全过程,其中有的为事前,有的为事中,有的为事后,可以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对收入分配实施监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建立规范的收入分配体制提供条件和保障。工资以外收入监督检查是劳动、财政、审计行政部门对企业工资分配实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一年一度的企业自查、行政部门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分配行为更加规范。

(五)分配形式单一,分配观念僵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人们的思维中已经成为一种近乎真理的定式,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认识上,心理上还有相当距离,特别是对无形的智力、技术、技能等参与分配很难接受。八十和九十年代是科学技术超速发展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力的增长不再仅仅是依靠资本的积累和役入,即知识技术的积累和投入。为此人们的分配观念也应相应改变,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价值规律,只要能解放、转化和发展生产力,就应使投入者得到他应得到的回报。

五、关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劳动力市场,使要素价格市场化

中国的户籍制度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部分,劳动力在城市之间的跨省区移动也很艰难。在一个城市内部,劳动力向收入较高的垄断行业转移成本也相当昂贵。我国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割造成的。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一项巨大的耗时耗力工程。但是劳动力市场的这种人为的多层次分割状态必须打破,否则,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从基础上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公正。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通过市场形成劳动力均衡价格,劳动要素间的分配不公问题才有希望彻底解决

(二)通过制度安排,确保劳动要素收益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劳动要素收益受到侵蚀的现象在私营企业和各种承包工程中最为突出。随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和私营企业吸纳就业比例的提高,保障劳动要素收益问题显得更为迫切。资本所有者游说当地政府决策部门的能力远远高于劳动者,我们应该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保障劳动者的收益。建立真正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强有利的游说团体,影响和监督政府的有关决策,监督企业对劳动法的执行情况,政府要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使其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我们应该考虑加大所得税和财产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通过所得税、消费税和财产税的协调征收,对个人收入达到动态的全过程监控。在个人取得收入时首先征收一道所得税。税后收入(包括没有征收所得税的隐性收入或非法收入)较高的群体很可能增加消费,甚至增加对奢侈品的消费,税制结构中在消费环节再设置一道适当的消费税,尤其是对于收入弹性大于1的高档商品实行高税率。没有被消费掉的收入余额一定会导致个人的财富存量的增加,再通过征收相应的财产税,对财产转移征收馈赠税和遗产税。所以,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强力手段。【参考文献】《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

《整合要素市场和强化税收调控是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关键》倪志良 《财政学》北京交通大学版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和对策》李坤欢

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区别 第6篇

所谓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机器活动的总方向,总任力及其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反映和外在表现。因此,国家职有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本质的规定性,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的阶段性规定国家必须用政治暴力消灭敌对阶级、镇压敌对分配子,巩固国家政权,以及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外来侵略;国家的公共性规定了国家必须实施对社会的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具体地说,国家职能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职能。其功能和作用于在于对内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维持统治秩序;对外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为实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2)经济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为实现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基础。(3)公共管理职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科教文卫事业,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国家这三个方面的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任何一种职能。

有了国家为何还要有政府?政府职能指的是什么?它与国家职能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是必须进一步认识清楚的问题。之所以有了国家还要有政府,道理应于“为了使国家意志得到表达和执行,必须建立、维持、并发展一个非常复杂的政府机关可以说是实施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这些根据国家的本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的,用于履行国职能的机关,通称国家机器,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在古代社会,履行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体系几乎是合一的,分化不明显,一切皆从属于王权。所以,在古代社会并不存在狭义的政府。只有到了近代,国家机关才明显分化,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五种国家机关,即:国家代表机关(也称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国家元首;国家行政机关(也称国家管理机关或直称政府),审判和检察机关(也称司法机关);暴力机关(也称武装力量)。因此,近代以后,一般是从狭义来理解政府的,即政府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那么,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概括地说,政府职能从属于国家职能,但两者职责相同而侧重点和功能不同。首先,国家职能包括了政府职能。国家的三方面职能即政治职通顺、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同时也存在于政府职能之中,正如古德诺所说的:”作为政府实体的国家的行为,既存在于对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这里的”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就是指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也就是说,国家的职能同时也存在于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之中,政府职能是国家基本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构成来看,政府职能虽然同亲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三部分组成,但每一部分的外延都要比国家基本职能的相应部分的外延窄。其次,政府与国家承担共同的职责,但政府履行职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政府作为国家机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国家机关一起承担着共同的职责,如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维持社会秩序,组织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公共事业提供服务等等。但政府在履行職责时,侧重于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处理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国家权力机关侧重于整体职能的把握,其它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巩固以及社会的安定和一切活动的有序化。当然,政府和其它国家机关在有重点地履行职责时,并不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现状 第7篇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运行,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十分有限, 其功能大多被视为解决聘请员工、支付工资和应付劳资纠纷等行政工作。直到今天, 不少还是以“人事部”等名义做些行政性工作, 扮演后勤支援的角色, 至于如何合理调用自己手中的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等却不太重视, 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针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对此进行了调查, 许多国企职工根据自己的体验, 列举了以下一些问题条目:1、薪酬分配不公;

2、考核不合理、不科学;3、激励不够, 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4开发、培养人才不够, 重使用、轻开发;5人员流动受到一定限制;6、人与事不匹配;7、人治现象严重、论资排辈;

8、基本制度不健全, 且观念落后;9、领导对人力资源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

被调查者中有54%的人提到了开发、培养人才不够, 重使用、轻开发;50%的人提到了“人才流失严重”;48%的人提到了薪酬分配不公;45%的人提到了“考核不合理、不科学”;40%左右的人提到了激励不够, 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同时一系列资料也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正在下降。积极性滑坡具体表现在:1、劳动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理想。2、工作责任感普遍不如过去。3、主任翁意识趋向淡薄。

根据以上不完全的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紧急的问题就是“如何遏制人才流失,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仍遵循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 尚未彻底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部门那种消极管人的落后状态, 虽然有些企业将人事部门的名称改为“人力资源”部门, 但职能仍然没有转变。

二、以“事”为中心

只见“事”, 不见“人”, 激励手段单一。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 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 当作一种“工具”, 遇到事情多了就加派人手, 事情少了就减员增效。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作为任务性的被动执行, 其价值体现只是作为办事机构加以使用。

2.1.2有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其职能大多由总经理办公室兼任, 部门的功能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实现正规化、专业化。

2.1.3企业行为政府化, 潜意识中政治气氛浓厚, 重“名”而不重“实”。如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 但有些业务骨干却因为不善拉关系而受到冷遇, “又红又专”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红而不专”。

三、管理职能狭窄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分为战略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两种。战略性职能主要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目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工作内容主要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趋势等。经营性职能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 主要负责处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日常事务, 侧重于短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甄选和培训等方面。

国有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职能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 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职能履行不到位。企业往往注重于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 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 缺乏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或者干脆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于不顾。

第二种情形, 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性职能履行不全面。只是部分履行了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培训、调动、退休等经营性职能, 往往忽视了工作分析、员工的职业计划、劳动关系等经营性职能。

第三种情形, 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 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

第四种情形, 有关人员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能力不足。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仍不具备正确高效地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没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 对员工的招聘与甄选、绩效评估和激励方式、薪酬与福利体系的设计、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的改善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原则、方法和技巧一知半解, 甚至完全不了解, 这就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

四、结论

职能现状 第8篇

1.项目及项目组织研究

目前关于项目的定义比较多, 一般将项目定义为:是基于特定目标下的一组任务或活动。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对项目的定义简单明了:一个计划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项目。根据项目管理最终目标、实施环节、过程、范围的不同等, 现代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通常分为三种模式:职能式组织结构、项目式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 如表1所示。

2.项目沟通管理研究

管理沟通理论的形成是在19世纪, 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飞跃阶段。萌芽阶段中沟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明茨伯格等。20世纪90年代后, 沟通管理进入飞跃式的发展阶段, 进一步扩展了现代项目沟通理论研究的范围与内容。通常认为项目沟通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五个过程, 见图1。

项目内部沟通顺畅同样需要密切注意三个关键要素:要把人用好, 要把事做标准、做规范, 要对突发事件进行灵活的快速反应。外部沟通应该要先关注项目本身的沟通, 具体包括编制沟通项目计划、分发项目信息、报告项目绩效, 以及项目管理收尾;其次还应该关注与客户之间的充分沟通, 应该与客户之间要保持频繁的沟通频率, 不能有事就见面, 无事躲着走。

二、职能型项目组织下沟通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于目前大多数在内部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的公司, 其日常经营主要是围绕着项目开展的, 项目是公司生存的基础, 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与公司的经济效益紧密联系, 同时又直接左右着公司的市场开拓前景。根据职能型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特点, 其对应的项目沟通管理机制主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沟通的渠道不畅通

由于职能型项目组织架构的特有形式, 加上各个职能部门的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不一, 致使项目沟通节点众多, 沟通渠道数量庞大, 致使公司高层和项目管理者耗费在沟通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多, 极大地影响了项目管理的效果。

2.沟通的形式过于正式

由于公司高层和项目管理者 (位于职能型项目组织架构金字塔高端) 日常事务繁忙, 且项目的各种职能分布在各个分管部门, 当公司高层和项目管理者需要对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协调时, 只能以正式的形式 (如召集会议、书面报告等) 进行, 而要想让公司高层和项目管理者和所有职能部门找一个共同的时间进行会议讨论往往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 就算能召集在一起, 由于会议时间有限, 需讨论协调的事项太多等种种因素导致会议效果不佳, 全方位了解项目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的会议目的也很难达到。另外, 由于各部门形成正式书面报告的时间过长, 当项目的各方面运行情况汇总至管理者时, 往往已经超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限。

3.沟通的程序和格式不统一

由于各个职能部门的内部组织设置、工作流程各不一样, 形成了多种沟通程序和格式, 要想将从这些不同的沟通程序和格式中采集到的各种项目信息进行汇总和统一, 往往需要花费管理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沟通管理机制改进建议

1.项目组织结构改进

在职能型项目组织架构中, 公司是经营中心, 下属各职能部门是执行中心;对市场、计划、成本的控制主要依托职能部门或机关, 下属技术部门在职能部门的统一指挥下执行好分配给本部门的工作。改进后应该是公司为战略决策中心、运营监控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和支持服务中心, 另成立事业部作为经营中心, 事业部是市场开拓主体、质量成本责任主体、运营主体及人才塑造的主体。同时由于事业部是项目的运营主体, 因此在事业部内部的项目组织结构应调整为矩阵式, 如图2所示。

这种矩阵式组织机构实际上就是按职能 (或技术) 划分的纵向部门与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部门相结合的方式。该项目组织结构的设置符合以下三个原则:公司赋予事业部的职责;满足事业部目前所开展的项目工作和职能工作的需要;符合事业部技术能力建设、未来规划、人才培养计划。

2.项目干系人汇报关系改进

项目干系人汇报关系改进见表2。

3.管理干系人期望过程改进

编制干系人登记册、干系人管理策略、项目管理计划、组织过程资产等文件, 编制问题日志, 以及对日志的变更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 形成变更日志, 并相应地更新项目管理计划和相关项目文件等。

4.报告绩效过程设计

编制项目管理计划, 收集和拟制工作绩效信息, 并给出绩效测量结果 (包括实际进度绩效、实际成本绩效、实际技术性能) , 完成成本预测, 以及编制组织过程资产, 编制绩效报告, 详细的绩效报告中还应该包括对过去绩效的分析、当前风险状态、下阶段需完成的工作等内容, 同时应该更新组织过程资产, 并对变更请求进行登记和归纳。

四、小结

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项目沟通管理所涉及的相关理论, 然后对职能型项目组织下沟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 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沟通管理水平, 建立高效的沟通管理机制, 提出从调整组织结构、干系人汇报关系、管理干系人期望过程、报告绩效过程等四项过程方面建立和完善沟通管理机制的改进建议。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 意识到具有优质、高效的项目沟通机制, 将能使项目管理者更好的对项目全局进行掌控, 尤其是项目进度和成本, 从而确保项目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裕君, 尤勤, 刘玉国.现代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职能现状 第9篇

政府职能不完善也引发了很多社会新问题和新矛盾。例如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和劳资纠纷、养老助残、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社会安全、群体冲突和突发事件、司法不公等。近代史上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三种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型政府、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干预型政府和20世纪后期的引导型政府。每个时期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现状分析

当前, 我国政府体制是中央、省 (直辖市和自治区) 、市、县和乡镇五级框架。乡镇政府承担着最直接而繁重的管理责任。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基层政府机构, 乡镇改革是最具有争议的地方,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一, 对于乡镇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实践中的乡镇改革措施层出不穷, 出现过“取消论”、“保留论”和“自治论”等改革理论, 在实践中存在效果不明和走入机构改革“怪圈” (精简—膨胀—再精简) , 出现了许多混乱局面。如下介绍典型的五种模式:

(1) “撤并乡镇”模式:这种改革从1986年到至今进行了多次, 乡镇政府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以及事业单位数量得到精简, 兼职和交叉任职成为乡镇管理的一大特色。

(2) “三办一所” (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 模式:以陕西省为例, 以内设机构数量的减少为特点。主要按乡镇大小来制定编制;党政机构设置精简为“三办一所”;领导职数实行交叉任职;实行社会服务外包;精简事业单位为内容的改革。

(3) “综合配套改革”模式:以湖北省为例, 主要体制转型为特点。主要人大、政府、政协、党委一套人马, 四块牌子, 明确了职能领导班子的交叉任职;精简机构, 压缩人员编制;“七站八所”除了农税局全面转制, 建立“服务中心”走向市场;除了学校和卫生院其它直属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和中介机构, 原来的行政职能有“三办一所”承担;编外人员清退, 编内人员竞争上岗的方式分流人员;推进民主建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内容的改革。

(4) “强镇扩权”的模式: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浙江和广东为例, 扩充乡镇行政权力为特点。主要下放权限:审批权限、财力权限、管理权限等;增设县派分局, 县领导兼职担任正职;调整镇内设机构为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适应了放松管制和分权化的趋势, 但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尝试, 因背景不同容易产生监督难、机构膨胀、人员臃肿和效率低下的弊端。

(5) “大部制改革”模式:广东、江苏和重庆为例, 职能整合, 配套改革为特点。主要以乡镇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整合, 设置中心;“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特点的服务模式创新;公共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绩效、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等配套措施改革为内容。但是本改革中利益分配、部门融合、人员分流和改革成果保障等现实问题尚未解决。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广大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法律没有对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 因此, 乡镇政府机构设置往往因时因地而异, 也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1) 法定职权缺失, 形成权小、责大、能弱的乡镇政府, 表现出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基层农村自身条件及有限综合执行能力的政府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 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民, 担负着国家在农村推行的各项政策和任务的落实和传达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但是乡镇政府的实力性机构如:财政、工商、税务和公安等实行垂直式领导—属于县级的派出机构。这样乡镇政府权力运行难以发挥整体效能, 能力弱化。乡镇政府缺乏独立的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 只是执行县级政府的命令, 在行政执行层面乡镇政府地位往往被同级党组织所取代。

(2) 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形成事权与职权、财政权、人事权不对等的“全能政府”。在实践中乡镇政府缺乏许可权、执行权和处罚权等行政权力。乡镇政府不具备制定税种和税基的权力, 中央财政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拨款给地方政府。地方公共医疗服务支出地方政府负责, 但地方政府掌控的收入极其有限, 不具备财政权力、管理胜任能力和担责能力。还有乡镇所属一些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归县政府, 不利于乡镇政府对有关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3) 管理与吸取的功能导致职能行使的偏差, 职能定位的混乱, 产生了乡镇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矛盾。改革后, 由于村民自治制度有一部分公共管理权力的回归社会和乡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并下达生产指标, 这种管制和吸取的功能导致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忽略了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增加了乡镇政府的成本, 导致机构臃肿。在公共服务领域缺位和不抓涉及民生的大事, 不顾实际情况大搞形象工程等工作重点转移的错位行为导致民众的不满和干群关系的紧张局面。

(4)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部分社会公共政策短缺, 引起了官民、文化、贫富矛盾, 导致改革的体制、财政、社会和人事阻碍, 很难实现全面社会管理。全面社会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合作管理, 政府主要运用法律、公共政策等途径通过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全面管理。但社会内部尚未产生自行运行机制;社会普遍利益需要政府加于维护;社会经济发展正常秩序和宏观目标需要政府提供等原因政府社会管理角色和领导作用将长期存在。但是改革实践中乡镇政府的领导干部观念未转移, 素质普遍低, 脱离群众, 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导致官民矛盾, 引起群众的不满。目前乡镇政府职能仍偏重于功能性, 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不均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供给力不足;公共服务可及性不平等;提供服务标准不统一;民生事务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公民的参政议政渠道单一和不完善;政府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结构复杂化背景下, 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和考虑各方的转型压力和现实的承受能力中很难进行利益平衡, 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等现实的问题和矛盾。还有政府职能运行方式以行政手段, 直接管理为主, 特别是在政府“窗口”行业、“窗口”岗位工作直接面对民众, 这种行政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当会影响公众满意度、政府服务便利度、民事及时回应性和民众参与度等问题, 导致乡镇政府的形象危机。

在压力型体制影响下, 乡镇政府与村的权利和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 乡镇干预村治, 调控能力和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存在。因此, 以块为主进行乡镇政府的区域和类别划分, 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和调控能力的责、权、能统一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政府。

参考文献

[1]何得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内涵、困境和出路[J].古今农业, 2007, (1)

[2]李平.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5)

[3]张霞.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困境及应对之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2)

[4]申坤.论新农村社区建设视野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5]李堪晨.前夕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4)

[6]暴元.“乡政村治”格局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7]连儒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8]刘琼莲, 马晓黎.论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公共行政, 2012, (8)

[9]李小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专业镇政府管理体制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 2012, (5)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

1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截至2013年底,全省人口数量达到10 60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河南省的乡镇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以来,历经三次重大乡镇机构改革。1998年底,河南省制订的《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拉开了新一轮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的帷幕。第二轮乡镇改革是在2001年3月,此次乡镇机构改革与全省税费改革全面启动直接挂钩、同步配套进行。第三轮乡镇改革:2005年9-12月底,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乡镇机构改革。第三轮乡镇改革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为省财政减少转移支付20亿元以上,“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改革成本”。尽管如此,乡镇政府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体制障碍等问题,农村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面临着致富能力弱、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等问题。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就是探索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由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必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建设职能方面重直接参与轻引导服务

一直以来,乡镇政府在经济方面过多的使用行政手段,直接参与经济政策,打着宏观调控的幌子对各个行业和领域,甚至每个项目进行行政干预,破坏市场经济规律。政府一再强调其掌舵者的身份,却忘记了政府也是经济的守夜人。一些乡镇领导天天围着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和开发区建设绕圈子,搞一些GDP业绩,反而对“三农”问题不闻不问。在工作方法上,政府通过使用行政手段,强求农民和民营企业承担责任,人为干预市场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打着政府入股的旗号剥夺企业经营权,严重破坏了市场,导致一些地方官民矛盾激化,出现很多集体上访事件。而在农业发展上,农民没有技术支持、没有项目支持,获得不了政策引导,与市场脱节,很多农产品无法往外销售,高速增长的GDP却换不来农民的增收。一些地方确实有所谓的粮农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政府扶持的帮扶组织,但是目前看这些帮扶机构主要是提供种子和化肥,甚至其功能仅仅是销售机构,而并非技术支持和科技引导。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并没有给农民提供多少帮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2 公共服务职能方面重城镇轻农村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它是由政府组织承担责任或者政府授权其他非政府组织提供,并承担责任。农村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教育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产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给渠道单一、上级财政支持不够、效率低下、监管和监督不力,而最紧迫的问题是公共服务的总量偏少。政府在收集民众建议方面表现的比较迟缓、传递回应不够灵敏,公共服务结构失衡,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道路桥梁和大型农田水利项目能够得到资金支持,而其他的公共服务产品多是由县、镇、村、组和农民自筹资金,而且多数公共产品都是一事一议,一事一筹。

2.3 为农服务职能方面重“压力型”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农村的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而政府也习惯了对“三农”问题进行压力干预,农民没有自觉主动的参与;政府又越俎代庖,造成了目前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一些专业合作社和中介组织本应该有社会自由组成,农民自我管理,但实际上,这些合作社和中介组织都是由政府操纵的,没有发挥农民的自主意识,导致这些合作社和中介组织更像是政府的下属管理一些机构,政事不分,闹出很多的群体事件。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急于求成,政府盲目制定发展目标,下属盲目制定计划。这种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渐成风气,导致本应该受益的农民反而成为乡镇政府施压的对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村,应该是农民增收,而所谓的结构调整成了强迫农民种植固定作物,导致减产减收,农民失去了主体地位,利益也被剥夺。而政府各种行政手段背后的法律依据却备受质疑。

3 河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3.1 准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要为农村发展找到经济支撑点。农村建设和发展要充分依靠政府指导和市场规律来双向协调,处理好政府命令和市场引导的关系,改变农村建设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的路线,尊重市场。依托市场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政府从行政管理向规划、引导方向转变。

3.1.1建设高效农业产业

发展是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进行深挖掘、广合并,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具体的做法是:发掘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对具体项目要整体规划,努力做大项目,发挥优势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发挥一些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强调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关系,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和农民的双向收益。强化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农村建设,政府不再是县太爷,而应该是服务人员,政府要帮助农村引进项目和资金,引进人才和技术,建设典范项目,加强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努力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1.2实现农村工业化改造

工业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工业发展,在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同时也需要提升农村的工业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科学规划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区,重点扶持一批企业、一批项目,完善工业链。优化工业的服务质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政策咨询、资金担保和人才引进等,优化工业环境,利用税收手段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关闭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扶持一批高科技、环保型企业,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各个领域,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大力扶持创业项目,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3.1.3开发农村第三产业

除了工业和农业两大基础行业外,还要大力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金融、商业以及旅游业等,建设一批重点产品的农贸市场,引导农业服务行业发展,保证种子、化肥和农具供应,大力推广农技服务、农机服务等中介服务,开发乡村旅游业。

3.2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3.2.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目前,我国是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是中央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政策改变的推动者,更是农村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事业服务者。所以,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关系到整个管理体制的稳固,要不断加强基层干部学习,增强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力基础,是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执行者。基层党组织要从服务大局、拓展功能、抓住重点,不断扩大党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3.2.2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培养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加强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采用干部交流、轮岗锻炼、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乡镇干部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思路,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绩效评价制、效能监察制、干部问责制等制度,从过去人管人转向以科学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人,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创新指标体系,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结合本地区年度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加大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等工作的考核权重;创新考核办法,提高群众参与度、考核透明度和考核监督力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3.3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3.1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层面,而是要从更大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坚持发展乡镇经济、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域发展目标,形成纵横联合的发展态势。逐步实现农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联,让区域经济辐射农村经济,保证农村经济跟随市场经济一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3.2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

建设新农村就离不开城乡规划,农村发展归根还是要在城乡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城乡发展,依托城乡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镇政府要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计划,利用城乡优势产业带动农村发展,重点完成集镇建设、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避免城镇化建设中盲目化,解决政府对土地资金的依赖问题。

3.3.3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体系

农村发展和城乡发展相互依存,所以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重点需要解决农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让农村的土地进入市场,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提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平等的就业机会,使其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消除目前的城乡差异。

4 结语

从历史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将不断提高,上层结构如果不能够适应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就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政府改革是每个国家必然面对的现实。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必须解决上层建筑对农村生产力的制约,而乡镇政府职能改革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对于河南省来说,乡镇政府职能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贯穿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需要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去设计,借鉴国外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使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吴爱民,朱国斌,林震.当代中国政府与整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志忍.新时期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4]李东升,窦熙博.乡镇政府职能中性化的思考[J].求实,2004(6).

职能现状 第11篇

关键词:三甲医院,职能部门,人力资源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医改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 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加剧, 医院管理水平已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对医院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医院管理队伍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双肩挑”现象依然存在等问题[1]。本研究选取山西省5所三甲医院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展开问卷调查, 旨在了解山西省三甲医院职能部门的人力资源状况, 为山西省医院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山西省5所具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职能部门包括党群系统的党办、工会、宣传科、监察室、纪检办;以及行政系统的院办、人事科、医务科、护理部、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财务科、设备科、动力科以及保卫科等从事管理的工作人员, 但不包括临时工等非事业编制人员和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人。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500份,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36份, 有效率为87.2%。

该研究应用S P S S 1 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的Cornbach’sα系数为0.773, KMO值为0.763, 表明问卷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

二、调查数据分析

1. 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在性别方面, 医院职能部门中女性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51.8%, 略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 40~90岁的管理人员数量最多, 占总人数的39.4%;其次是50~59岁, 占总人数的34.9%;60岁以上管理人员最少, 占比0.6%。在学历方面, 具有本科学历的管理人员数量最多, 占全部管理人员的48.2%;其次是本科以下学历, 占比33.9%, 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最少, 只有17.9%。从专业性质来看, 毕业于医疗专业和护理专业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共占总人数的53.2%, 管理类专业的工作人员占12.0%, 医技和药剂的管理人员数量最少, 分别为3.0%和0.5%。

2. 管理工作年限

山西省三甲医院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平均工作年限为21.7年, 最长工作年限为45.2年, 最短工作年限不足1年。其中, 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平均工作年限为10.3年。而有41.2%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是先在医、药、护、技岗位工作, 之后就任管理岗位的。但是, 在就任管理岗位前接受过管理培训的人仅有11.3%, 而累计接受过3个月以上职业化管理培训的人员仅有2.2%。

3. 专业技术职称构成

由表1可知, 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构成呈梯形分布。取得正高职称的人数最少, 仅占总人数的7.5%;副高职称人数占15.1%;中级职称人数占30.3%;无职称和初级职称人员一共占总数的47.1%。调查数据显示, 取得正高职称的管理人员全部是卫生技术职称系列, 其中70.0%是卫医职称系列, 其余30%都是卫护职称系列。取得副高职称的管理人员中有53.6%是卫生技术系列, 其余分别为经济专业系列和会计系列, 其总人数不到副高总人数的一半。在取得中级职称的管理人员中, 经济专业系列人数最多, 占比34.0%;其他分布在卫生技术系列、工程技术系列、会计系列和统计专业系列, 分别占比31.9%、19.1%、14.9%和6.4%。在取得初级职称的管理人员中, 分布在工程技术系列和会计系列的人数最多, 分别占初级总人数的30.1%和25.2%;而分布于卫生技术系列、档案管理和其他系列的人数较少。

4. 双肩挑现象

“双肩挑”是指在医院行政管理岗位上工作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干部, 即兼任行政管理和临床专业技术工作的工作人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有9.5%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存在“双肩挑”现象, 主要发生在医院院级领导和中层领导身上, 而一般工作人员存在的“双肩挑”的情况非常少。在“双肩挑”工作人员当中, 有48.5%的“双肩挑”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同时兼任临床和管理工作的精力不足, 容易产生工作倦怠;30.5%的人认为自己在处理医院临床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时偶尔会出现精力不足、工作倦怠的情况;而仅仅有10.0%的人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应对“双肩挑”工作, 很少存在工作倦怠现象。

三、讨论及建议

1. 双管齐下, 提高医院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水平

由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 医院更关注临床一线队伍的建设, 而对职能部门发展有所忽视。在人员数量方面, 5所医院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占医院职工总数的比例为5.2%, 明显低于卫生部1978年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 (草案) 》的规定, 该草案规定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占编制的8%~10%。在人力资源质量方面, 绝大部分毕业于本科及以下学历, 并且仅有12.0%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毕业于管理类专业。大部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是从医疗专业人员转行做管理, 并且在就任管理岗位前参加的培训严重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管理效率。由此看来, 医院应该更加重视职能部门建设, 一方面引进高学历的专业管理型人才壮大医院行政管理队伍;另一方面, 医院要加大对管理型人才的培训规划力度, 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会, 提升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技能与水平, 加快医院专业化管理的步伐。

2. 打破传统职称瓶颈, 推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职业化发展

在我国, 医院专职管理人员尚且没有专门的技术职称系列, 这使身处知识密集型环境中的医院管理者处于尴尬且无奈的境地, 容易导致管理队伍不稳定[2]。调查数据显示, 取得正高的管理人员全部是卫生专业技术系列;而一半以上取得副高的管理人员也是卫生专业技术系列。这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卫生管理职称体系, 管理人员的职称大多要挂靠临床。此外, 评审制度注重技术水平、业务成绩以及研究成果, 很少考虑管理实践工作, 这严重影响了医院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因此, 建立与技术职称相对应的卫生管理支撑体系, 细化管理人员职务晋升标准势在必行。2010年北京市试行的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任职体系收效显著, 能够有效激励管理人员将自身专业和医院管理相结合, 这不仅为医院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指明了自身的发展方面, 也促进了医院管理的职业化发展。

3. 优化“双肩挑”岗位设置, 提高医院行政效能

大多数医院都存在“双肩挑”岗位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 “双肩挑”岗位在医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这是由于“双肩挑”管理者掌握临床和科研业务, 具有医疗专业优势, 能够更好地引导该部门进行改革与发展。然而“双肩挑”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 “双肩挑”管理者往往关注其临床业务能力而忽视管理能力, 容易造成“业务强管理弱”, 不符合管理岗位要求。另一方面, 由于医院缺乏系统的选拔与培训, 容易出现“双肩挑”管理者后继无人的现象。因此, 优化“双肩挑”岗位设置, 提高医院行政效能至关重要。首先, 从严设置“双肩挑”岗位, 主要设置与临床业务密切相关的科室, 而与临床业务联系不紧密的岗位由专业管理人员担任;其次, 完善“双肩挑”岗位的选拔任用机制。在医院与个人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竞聘上岗, 选拔出业务水平优、擅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最后, 重视后备干部的储备与培养, 早发现、早培养具有优秀管理才能的医务工作人员, 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开, 李佳根, 李军, 等.9所大学附属医院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4, (5) :45-47.

[2]吴宇彤, 张建.改革开放30年医院管理实践的几点感悟[J].中国医院, 2009, (13) :26-28.

[3]赵业庆.以训为政——医院管理应倡导的方向[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1) :71.

[4]刘俊, 王贤吉, 彭颖.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国际经验、国内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 2012, 15 (3) :217-2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职能现状】相关文章:

公共图书馆履行阅读推广职能的现状探究——以长沙地区为例09-13

团委职能05-06

运行职能05-09

规划职能05-10

政治职能05-11

职能作用05-14

宣传职能05-14

知识服务职能05-13

职能定位论文05-15

发挥工会职能05-25

上一篇:生态园下一篇:PLC控制系统中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