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21

职能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不断是人文景区还是自然景区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不但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景区的各种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景区票务档案管理的制度,为当地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好的思路。

【关键词】完善;创新;票务档案管理;制度

一、对景区票务档案进行规范和分类

传统的票务档案管理不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和档案发展的需要,已经严重的影响着票务及票务档案的再次利用。所以需要做好传统纸质票务与电子票务档案的分类和管理工作。要将票务档案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早期的保存的历史票务和历史照片等。一种是近年来,本景区和本单位在各项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与利用价值的电子票务、电子照片和电子档案等,包括存根、底片、照片、文字等。景区票务档案的收集也需要完善和创新。风景区的票务档案管理的涵盖范围很广,不但包括纸质门票和电子门票,也包括景区的各种照片档案管理的归档照片,景区票务档案管理要记录风景区的主要职能活动,相关的工作成果,名人参观景区情况、景区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等,通过进行整理与组卷,形成具有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档案。归档的票务和照片都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性。在照片和票务的筛选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质量和价值,要做到影像清晰、画面完整,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做好景区票务档案的保管

景区票务档案的保管需要创新,票务档案要保存好,保存完整,将来为景区的工作开展和历史研究奠定结实的基础。档案的管理工作,景区的票务档案的管理与其他的档案管理的工作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不同的地方。但是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方向是一致的。景区票务档案的保管的目标是保证票务管理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延长票务档案的储存生命,保证票务档案的实际价值。但是,由于票务材料的特殊性,使得风景区票务档案的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多挑战和问题。在景区票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档案管理标准来进行管理、服务和保存。需要建立独立的景区票务的档案系统和档案库。在档案库中需要安装一些必要的设备,比如专业的防光窗帘,无色无味的橱柜等。同时要求根据季节的变化保持良好的通风。要对景区的票务档案做出定期的检查,当发现档案产生问题的时候,要尽快采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力的补救,从而更好地保存票务档案。

三、积极创新景区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手段

当前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时代,景区票务档案的管理、保存和服务必须借助于互联网,只有利用互联网才能更长时间的保存和更大范围的利用。景区票务档案的基础性材料有纸质版材料也有电子版材料。随着数码相机和手机等科技产品的发展和使用,底片、存根等逐步提出了历史的舞台,因此,要做好票务档案管理的保存和复制,是留存历史记忆的最好的方式之一。要充分的利用照片档案和票务档案电子化与网络化的管理手段。景区照片档案和票务档案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是通过拍摄和存储设备实现的,需要将先前的纸质票据和纸质照片等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处理,以数码储存的方式存留在磁盘上面。这些储存的数据资料是最详实的资料,也就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的查阅和处理,真正地实现网络静态图像的保存、传输和共享。按照电子档案的要求将景区的票务档案进行整理、归档和处理。景区票务档案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景区票务档案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快速的传输和共享,能夠有效的利用景区的票务、照片以及其他形式,能够突破传统档案管理的局限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对于景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更好地完善景区办公室电子票务档案的管理模式

电子票务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于景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定要提高景区票务档案的重视程度。旅游景区办公室要对电子票务档案以及相关档案的管理予以重视,要真正使用电子票务档案,要真正利用电子票务当时你,要将原来的纸质档案管理通过信息手段逐步转变到电子档案管理,要加强全体员工对电子票务档案的认识,要从观念上改变,从行动上改变。景区领导要对电子票务档案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档案的管理和保存提供有力的保证。各个相关的员工要对旅游景区的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和管理,使得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与票务电子档案的管理能够同步的进行。加强和改进电子票务档案的技术设施的保证,要积极健全和完善电子票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系统。要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旅游景区档案办公室的管理软件进行经常的更新和升级,采购先进的网络设备和基础设备。

结束语:

景区的票务档案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保证景区档案管理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为景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价值和借鉴,基于此,要对景区票务档案进行规范和分类、做好景区票务档案的保管、积极创新景区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手段、更好地完善景区办公室电子票务档案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智慧景区游客体验维度及调控策略的研究——以南京中山陵景区为例[J]. 盛方清,周春林,姜锐,杨楚涵.  中国商论. 2016(12)

[2]罗晶. 基于U-RFID智能型阅读器的景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景区门票涨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翟建民,袁淏.  中国物价. 2012(12)

[4]基于RFID技术的乐山旅游“智能门票”功能研究[J]. 赵艳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2(29)

[5]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景区信息系统设计[J]. 刘云,黄昌情.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08)

(作者单位:九寨沟风景区名胜区管理局)

职能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制;信息管理

一、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管理职能

政府统计工作承担准确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重要职责,从而具备信息服务、监督和管理等职能。所谓信息管理职能,就是统计部门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和论证等工作,在为各级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主体提供数据信息、决策参考、预警等服务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经济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调研、监测、控制、考核、协调等功能。

在信息化社会,统计部门是社会信息集散中心。强化统计管理职能,对推进经济和社会科学管理意义重大。一是参与决策之需要。科学决策离不开信息统计,必须把统计参与决策提升到战略高度。二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切实履行统计的信息管理职能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监督体系及有效的激励、制衡机制尤为重要。三是依法规范社会主体意识和行为的内在需求。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各级统计部门加强对市场非规范行为的监督、考评和管理力度。

统计的信息管理职能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决策与信息。统计信息不仅作用于决策的全部环节,而且要主导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等工作。二是控制,即通过信息统计对经济运行进行衡量与评价。以既定目标为标准进行偏差纠正。三是组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统计部门通过机构建设、资源整合和人员素质提升,承担起各种信息的组织责任,有效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四是考核。统计部门以某些统计指标为标准,实施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效果的定量分析和综合考核。五是咨询,是指统计部门充分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运营等提供信息、论证和政策建议等服务。六是协调,即把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联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表现在整个统计流程和所有环节上,如统计指标体系的调整,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以及统计信息的对外传播和社会应用等。

二、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表现

(一)信息管理的制度缺陷

1.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

统计信息管理的制度设计关乎整个统计工作流程实施的顺畅度和效率高低。中美统计管理体制相似但工作效率相差较大,首先就在于我国统计制度设计得不够科学和健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制度系统设计。统计报表方面,普遍存在多头设计、重复设计等现象,导致报表体系缺乏整体性、统一性和协同性;统计指标设计上,缺乏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易造成统计信息的交叉、重叠、疏漏和不配套等问题。此外。统计指标体系的不稳定,不利于实现纵向(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和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二是信息系统设计。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各级统计机构在信息统计流程规范和技术标准上难以统一,数据库类型不一,数据结构不一致,进而影响国家统计局对数据的集中处理和深度挖掘。

2.信息管理绩效评估滞后

当前,我国缺乏统计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与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无法顺利实施对统计绩效的整体考评。如统计部门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统计部门资源状况及其配置、使用情况,统计规划的执行状况及统计信息服务的效果、质量等。由于国家统计局对地方机构缺乏实质性的监控能力,而地方政府基于政绩考量对绩效评价缺乏动力,两方面原因造成了统计信息管理评价的真空地带。此外,独立、中立的监督机构十分缺乏,这也是造成统计信息管理评价形同虚设的原因之一。总之,地方介入和国家局监管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统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进而影响了统计的公信力。

3.信息管理协调弱化

美国设有专门的统计协调委员会,负责统计机构间的协调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息统计机构职能重复、信息的重复统计等技术问题。但是,我国尚未建立起类似的协调机构和机制,地方上同时存在的两个调查机构(统计局、调查总队)因统计标准、口径等问题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许多地方统计局不得不另设一套数据调查和统计系统。无疑增加了大量行政成本。此外,由于约束力不够,上下、平行统计机构间往往缺乏信息沟通,缺位和越位现象频繁出现,而责任又无法准确认定,导致统计工作存在无序状态。

(二)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府统计管理的信息重叠

根据以上分析,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的制度缺陷必然造成信息重叠问题。一方面,因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统计部门内部之间均存在职能交叉和重叠,导致信息重复统计,既降低了数据信息的质量,也增加了执行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平台,无法实现统计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故而无法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对重复信息的识别和剔除。

2.政府统计管理的信息失真

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绩效评估滞后是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信息统计绩效管理准则不健全极易造成部门管理松懈及执行力下降,加之地方统计机构在调查中需要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难以阻止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经常性干扰。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执行监督机制,违法成本较低。各级统计机构和地方政府很容易达成某种默契,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给国家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处理造成了极大困难。

3.政府统计管理的信息孤立

政府统计部门信息管理协调不力造成了统计信息孤立问题,集中体现在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诉求和行为差异上。一方面。两者执行的调查方案不一。如目标、方式、渠道与执行标准等,必然造成统计数据标准化程度低、衔接性差、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沟通和协调,重复调查难以避免,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孤立、割裂,既不利于统计部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此外,由于统计信息的重叠、失真和孤立,实际利用价值无法保障,无法真正满足社会主体的需求。

三、信息管理视角下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状况,我国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应以提高统计部门信息管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统计管理模式,增强和发挥统计部门的整体功能,提高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服务层次,保障统计部门综合服务目标的实现。

具体而言,就是要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统计信息管理体系,以信息服务为基础。加大统计信息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要积极、逐步地推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讲求效率和效益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指标体系,实行与多元需求相适应的调查方法体系,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企业和个人等微小用户提供多层次、高品质、时效性强的统计数据。二是提高统计部门信息化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统计数据一致性,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三是在统计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提高统计部门的责任意识和主导意识,通过调查研究、行业发展监测和考核、数据控制及机构协调等工作,真正履行统计部门的信息管理职能。

四、信息管理视角下政府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模式构建

在当前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统计部门要主动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环境,顺应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从观念、机制、渠道、手段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符合国情又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民众参与”新型管理模式,努力提升统计信息管理能力,以服务于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一)政府主导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政府权威的统计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信息统计的公信力和可信度,由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两个部分构成。

政府综合统计主要履行综合、协调和管理等业务职能,负责国家层面和范畴的信息统计,同时依法管理和协调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的一般业务。在制度安排上,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纵横交叉的综合管理模式。横向上,应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形成统计管理、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处理、信息分析和研究、业务协调等职能部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下级业务指导力度。纵向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垂直管理”的模式,即国家统计局负责对国家、省、市三级统计工作的垂直管理,统一实行人、财、物及信息标准化管理;地方则负责对县、乡(镇、街道)两级统计工作的具体管理,并积极推进乡镇一级统计部门的“实体型”转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扰。

相应的,部门统计负责本部门(行业)的信息统计业务,强化其部门和行业专业性,发挥其内部范围小、统计对象属性相对单一、专业性强的优势。鉴于部门统计是综合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模式上应与综合统计的管理体制相一致,既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也可以排除各级部门对统计工作的人为干扰。

(二)市场引导模式

在社会需求旺盛、多元化的背景下,统计工作要寻求突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除了坚持做好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基本职能,还要拓展业务范围,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一站式的调查咨询服务。由于我国统计部门目前依然存在管理模式单一、业务经费紧张、机构独立性差等一系列弊端,应将统计工作思路转移到为多元主体服务上来,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观念转变、体制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变革等途径,向市场要空间,向市场要效益。对与市场关系密切的部分信息统计机构。可以考虑先行实施企业化改制,成立政府控股的信息统计与服务公司,将其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反向提高政府统计部门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三)民间参与模式

在政府主导模式与市场引导模式之外,还应加快统计的“社会化”进程,即将民间信息统计机构纳入国家信息统计体系中来,一方面使之成为政府统计必要、有益的补充,形成信息统计的全新格局;另一方面能够对政府统计部门形成业务竞争压力,有利于活跃信息统计服务市场氛围。首先,民间统计机构贴近市场,对市场需求变化敏感度高,生存意识和防御市场风险能力要明显高于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也更高。其次,民间统计机构能够及时填补政府统计部门的市场真空,有利于满足基层对微观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合理分工可以让政府统计部门集中精力,专注于宏观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分析业务。最后。通过发展民间统计机构的力量,营造不同所有制经营主体的竞争氛围,并依托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谢伏瞻.中国统计改革的进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统计,2007(11).

[2]杨美沂,林勇.政府统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信息管理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4(02).

[3]施威,熊佳敏.媒介技术演进的社会动因与选择机制[J].新闻传播,2013(11).

[4]邱东,宋旭光.中国统计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施威.媒介技术演进与社会构建: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14(01).

[6]罗建章.我国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构想[J].经济问题探索,2009(09).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07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伍华森,江苏省淮安市统计局;刘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职能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诚信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的重要软实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金融业自产生伊始就与信用相伴相生。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明确的承担征信管理职能的部门,对推动诚信金融市场建设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逐步成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正是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作为人行昆明中心支行下属的分支机构,人行晋宁县支行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晋宁县经济、金融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县域信用环境指标,在县政府、县委的支持下,收集信息、整合资源,协调县域各机构和部门,于2012年全年铺开了晋宁县诚信金融体系建设的大蓝图。

一、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撬动点,推动晋宁县诚信金融建设

“三农建设”既是国策,也是民生,更是金融服务的本土战场。晋宁县支行在开展工作之初,就明确了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经过深入的调研,多次与政府部门进行研讨,支行在工作中明确了: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撬动点,推动晋宁县诚信金融建设。

(一)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借助政府资源,聚焦“三农”,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工作

晋宁县支行自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来,不断向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试点村讲解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给本县经济增长、投融资环境、农民实惠等方面带来的效益。通过“经济效益扩大化、农户实惠真实化”的宣传,取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并得到了县委的认可。为了支持人民银行的工作,争取在县域范围内取得共识,2011年12月30日,晋宁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动员大会在晋宁县隆重召开。晋宁县县委书记蔡德生、人行昆明中心支行王建东副行长及征信管理处的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并对与会的300多位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大会范围广、影响大,为支行的后续工作铺平了道路。

(二)人员、设备和资金“三个到位”,解决了工作的燃眉之急

动员大会召开后,县委、县政府在2012年晋宁县年度财政预算中,单列了30万元的费用预算,作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的资金,为工作的开展解决的燃眉之急。根据晋宁县金融办反馈的意见,晋宁县将在此后逐步追加相关费用,并与县域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沟通联系,确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资金、人员和设备及时到位。目前,此项资金支持已经到位,4套计算机设备已经投入使用,15000份征集表已印制完成,2名临聘人员经过支行征信惯例人员的培训,已经对相关的文件和规章制度进行了学习,初步了解了相关的工作程序,并能够独立上岗工作。

(三)集中力量,缩短工作流程,加快信息采集效率,做好信息的初采

为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支行采用了“缩短流程、多头并进”的方式,多线开展工作。一方面,支行安排相关人员深入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村发放《云南省农户信息采集、评价标准指引》,及时向2个试点村委会相关人员讲解了《农户信息采集表》填写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晋宁县征信管理中心的雏形,支行综合利用有限的办公空间,重新排设线路,购置设备,建立综合办公室,作为工作初期的数据中心、审核中心和上报中心,集中处理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截至2月底,两个试点村(汉营村委会、中谊村委会)共收集到合格纸质档案376份。支行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人员到位已经投入紧张的录入工作中。预计,3月中旬,支行将完成2个试点村1,579户农户的资料收集,并在3月底前完成试点村农户信用信息的审核与录入。

二、“一个平台,三套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无障碍使用

在此次的工作中,支行提出了“一个平台,三套系统”的构想,即:利用晋宁县征信管理中心这个平台,实现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以及企业非银信息的综合使用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用信息“金融身份证”的作用,为诚信群众开上“保健药”、为金融机构提供“定心丸”、为政府经济发展打上“强心剂”。

在工作中,支行进过多次调研发现:信用的综合使用和无障碍共享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阻碍。如:人民银行目前运作的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部门运作的企业行为警示系统;税务部门运作的税务信用等级信息系统;法院运作的诉讼记录系统。这些系统都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却由于种种限制。建立晋宁县征信管理中心,由人民银行牵头主导,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及时收集、整理来自政府各部门的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突破目前各部门使用信用信息的局限和羁绊,同时,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现有的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优势,在人民银行主导的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最终,通过网络,形成整个晋宁县范围内信用信息的有效连接和整合,并逐渐统一信用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最终达到信用信息资源的无障碍使用。真正做到无论是群众还是机构都能够“进一道门、填一张表”,从而得到全方位、高价值的信用信息,提升“金融身份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目前,支行正与晋宁县政府就建立征信管理中心的构想进行积极的磋商和沟通,相信此项工作将在不久之后得以实现,形成对整个信用体系建设强大助力。

三、真抓实干、全力攻坚,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到底

根据支行工作的开展情况,下一步还有几项重点工作需要全力攻坚,并在年内完成相应的指标:

(一)农户信息采集全面铺开

支行预计,4月底,完成3000-5000户农户资料进入数据库;2012年5月开始,从试点村委会采集工作逐步扩大对全县范围采集,各村委会加大采集力度,努力确保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按质按量上报纸质采集资料。每个乡镇统一收集各村委会上报人行的采集表(纸质),每半月上报一次。支行将争取在2012年6月,完成12500户左右农户录入数据库;2012年9月底,完成25000户左右农户录入数据库;2012年年末,完成32000户左右农户录入数据库。努力完成全县一半农户人口录入数据库的总体目标。与此同时,农村信用体系领导小组将根据系统评分标准对农户进行评级。信用农户达到已评级农户的40%,信用村创建面达到30%,信用镇(乡)到达20%。

(二)建立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完善守信受益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为发挥信用信息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方面的激励和惩戒作用,让守信者的守信获得回报,让失信者因失信受到惩罚,使社会公民的信用意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显著提高,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社会氛围,支行将配合晋宁县政府逐步建立信用监管体系。支行将结合各部门的性质和特点,定期向晋宁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信息披露的标准和内容,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利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定期或不定期统一披露优质诚信企业信息和企业、个人的失信信息。

(三)服务“三农”,助推中小企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010年,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档案信息的使用,在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做好风险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支行在此次的工作中,也能够按照昆明中心支行的思路,依托晋宁县工业园区发展的良好态势,争取在晋宁县设置1-2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有针对性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此验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改善融资渠道、疏通资金流动、激活投资意向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也为支行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职能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企业逐步与世界接轨,开始走向国际化,这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各种挑战也随之而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并不断的发展壮大就必须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在企业中会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会计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最新的财务信息以及经营状况,因而能够对企业产品的收入和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除此之外,企业的会计通过其掌握的相应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对企业的财务以及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状况进行监督控制,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我国传统的企业会计主要从事公司日常的财务和核算工作,一般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这种传统的会计职能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会计的管理职能进行创新,从而使其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关键词:会计;管理;创新

一、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不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正常运转需要不断进行资金流动,必然要开展会计工作,然而在一些企业内部缺少健全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就会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状态良好,但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会计工作,导致会计的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例如,会计能够清晰核算出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资金的正常运转能够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然而有些企业忽视核算这一环节,甚至各项会计工作程序也处于混乱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原始数据错误,财务报表不规范等,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缺少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造成的,制度上的不健全还会抑制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

1.2不重视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缺乏专业性

会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数据,为其制定适合发展的经济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但是部分企业忽视会计工作,对其管理职能缺少清晰的认识,将会计工作纳入简单的记账工作中,这就导致公司的财务报表不规范,相关的会计凭证和记账工作不严谨,而且由于缺少考核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财务工作不精准,会计账务混乱,出现错账漏账,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纵观企业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的工作状况,不难发现,相关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不能有效管理企业的财务工作,尤其对资金的把握不能做到精准无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建设极为不利。

1.3会计内部职能不健全

部分企业的会计内部缺少健全的制度,由于缺少监督与控制的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管理职能产生各种问题。企业会计管理监督职能作为重要职能之一,能够有效真实的反映当前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规范会计行为。

二、会计工作管理的创新

2.1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当今企业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多数的企业将会计管理职能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只有会计管理职能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管理职能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必须要将职能发挥到实处,摒弃以往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调整会计管理工作内容,以实现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2.2创新的内容

2.2.1会计管理的模式

目前我国会计管理模式主要以下三种:其一,分散型管理,这种模式在现阶段的大部分企业中应用,该模式下每一名会计人员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在工作岗位上参与经营管理,是发挥岗位职责的表现手段之一;其二,交叉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这相比较分散型的管理模式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会计核算上的学习比较有利。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只要工作上出现问题,会计人员推卸责任的现象会比较严重,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其三,统一管理模式,是分散型和交叉型管理模式的总结和补充,取了两者的优势,是比较适合现代化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2.2.2会计人员管理模式的创新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企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而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作为财务部门的核心人员,对其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狀况,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的素质,为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队伍。

2.2.3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

目前,我国在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其一,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主要针对的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国家派遣会计人员到企事业单位,对委派人员的管理形式有,直接管理、间接管理和双重管理;其二,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制,是企业的投资人向企业派遣的财务总监,但是前提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完全分离,是投资人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其三,稽查特派员制。稽察特派员制,是由国务院委派到国有大型企业的会计人员,并监督其财务经营状况的一项管理制度。

2.2.4会计监管模式的创新

企业能否顺利有序的进行经济活动,其和内部的管理息息相关,而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会计管理。如何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要提高会计监督工作,围绕会计预测、分析、决策、核算等工作着手,构建完整的会计管理体系,对会计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管理,会计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监督和控制,以使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企业在发展中,要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要及时的清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何进行会计监管模式的创新,其一,企业的财务部门要进行科学的设置,避免部门的重复,岗位职责要清晰明确,落实到个人;其二,要制定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企业发展的状况,定期的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方向;其三,成立相关的内控部门,对内控制度进行定期的修整和完善,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指正,并尽快完善;其四,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提高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利用率。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效增收。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新时期,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人员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财务数据.为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景诚.基于业财融合的企业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20(31):7-8.

[2]于洁.企业会计管理职能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16):133-133.

[3]张斌.新时期企业会计管理职能创新探讨[J].财会学习,2021(10):125-126.

职能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题,选择优质的绩效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就目前来看,职业学校的绩效管理存在多方面问题,难以实现绩效管理的健康运行,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职业学校迫切需要完善绩效管理,实现职业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卓越绩效管理背景分析

1.卓越绩效管理的理论背景

卓越绩效模式是源自于美国波多里奇的评价准则,逐渐由原来的质量评价发展为组织自我评价,在各行业的绩效管理中广泛应用。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教育扩招政策的出台导致学生的数量增长较快,相比普通学校的高门槛,职业学校门槛低很多,这也就导致学生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学校管理难度增加,因此越来越多学校采用卓越绩效管理进行“诊改”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卓越绩效管理定义

卓越绩效管理是通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综合绩效管理,促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应用于职业学校中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相比传统管理模式,卓越绩效管理是基于质量保障提出的更加健全的管理模式。

3.职业学校“诊改”工作基本概述及实施卓越绩效的必要性

(1)学校“诊改”工作的基本概述

①“诊改”的概念

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简称“诊改”工作,通过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引导和促进职业学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的过程。

②“诊改”的依据及目标

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为“诊改”依据,通过持续规范的自我约束、评价、改进、发展,建立、运行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自我“诊改”。

③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设“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系统,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以智能校园和校内各信息平台为依托,建设完整、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逐步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卓越绩效在职业学校“诊改”工作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主要以职业技术教学为主,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关键人物,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就目前而言,教师难以充分发挥管理及教学职能,学校很难有效激励教师成长和工作效率,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卓越绩效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方法,通过个人及组织的绩效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达到理想的“诊改”效果。

二、卓越绩效管理的基本模式

1.基本模式

职业学校是一个组织,其学校运营体系是基于学校管理设立的职能构成,能否持续经营,关键在于学校组织做的事情是否满足环境、社会、时代需求。教育主体为学校领导、战略目标、学生与教师,强调基于所处时代背景,领导制定出符合社会、时代需求的战略,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绩效结果要素为以人为本、过程管理及诊改结果,强调充分发挥学校中的教师、学生的职能及作用,对发展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激励机制,解决效率问题,达到学校追求的“诊改”结果。

2.管理理念及目标

价值观的正确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培养技术性人才,在教育改革中逐渐实现价值,成为符合国家、教育需求的人才。

远见卓识的领导:管理者需要具有前瞻性思维及大局观意识,结合当前职业学校的实际特征及情况制定教学方法,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管理及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战略导向的正确性:职业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这同样是职业学校的优势所在,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可以促使个人及组织的进步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以人为本,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教学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教学设施及氛围可以带来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及学习体验。

教职工:教职工需要具备教学与管理积极性,及时满足员工需求,而教师将满意度体验反馈到教学中,相互促进。

过程管理及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达到激发教师管理及教学热情,实现诊改目标及结果。

诊改目标及结果:诊改目标是建立、运行高质量、自主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为职业学校的质量保障提供支持;通过过程及激励机制的完善运行达到诊改目标,实现卓越绩效的“诊改”结果。

三、职业学校存在的绩效管理问题现状

1.绩效評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多数职业学校没有清晰的绩效目标,对于当前教育形式、教师需求不够了解,职业学校的定位不够清晰。在制定管理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时处于被动位置,学校管理者难以及时制定出适宜的综合管理准则,导致学校发展陷入瓶颈期,该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发展。

2.绩效管理的主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教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下达任务的实施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少职业学校教师存在任务量较大,而薪酬、福利等措施不能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学校未安排定期培训、讲座不能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种种原因均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够,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岗位需求。

3.教学质量目标难以完成

我国市场化的发展正影响到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如教育辅导机构等模式的兴起也对职业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对于教师的需求有了更高标准。目前职业学校难以满足差异化的学生需求,只有进行“诊改”工作,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热情,自发地去追求卓越绩效,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求;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才能提高学校社会竞争力。

四、基于职业学校“诊改”的卓越绩效管理实践

职业学校存在的绩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以下将对具体诊改方法进行探讨,将卓越绩效的实践应用融入“诊改”工作中,促进职业学校达到“诊改”目标,提高学校社会竞争力。

1.制定卓越绩效评价体系

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当前局势进行考量,制定出满足学校及时代发展需求的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教师的激励模式、绩效量化标准、评价及考核制度,制定出合理的卓越绩效管理计划。绩效评估包括合格评估、教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合格评估即教师的管理及教学水平获得基本认可;教学水平及管理水平评估分为特级、优秀、合格、不合格;选优评估主要是针对学校内部教师的评比选拔,择优支持,达到良性竞争,提高水平的目的。通过动态评估对比教师的过程及结果绩效,引入标杆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绩效指标结果进行计划调整,达到最佳的激勵效果。

2.关注教师成长

在卓越绩效管理中,可采用匿名调查方式,针对性的激励教师工作热情,增加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及归属感,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发展上限。职业学校的基本目标是教书育人,学生是学校主体之一,教学质量是学校考核的重点指标,而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及教学质量,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岗位职能方可促使学校获得持续的进步。

3.卓越绩效管理的教学质量目标

卓越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弥补学校管理的不足,构建出动态的普适性评价体系,提高学校内部的工作绩效。引入标杆可以实现纵向及横向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新管理模式,诊断出学校管理的问题,引导职业学校逐渐变得卓越,促使职业学校的教师、学校的共同进步,教学质量达到行业标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教育模式改革,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高。卓越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契合社会、时代发展的管理理念,重点关注教师需求,对领导及战略目标提出新要求,通过合理应用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充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实现“诊改”目标。该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关注,如何应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希望能为职业学校提供参考意见。

(本文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智能交通论文下一篇:职能策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