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运作机制范文

2024-05-05

管理运作机制范文(精选12篇)

管理运作机制 第1篇

1 企业的能源管理

从能源利用角度观察, 企业能源管理包括能源供应管理、能源存贮管理、能源分配管理、能源运输管理、能源消费管理等5个环节。

1.1 能源供应管理

能源供应管理的任务是保障企业按期、按量、按质地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能源。按合同约定, 在市场上获得相应品种和数量能源的供应保障;做好进货检验, 确保能源在数量、品种、质量上的可靠性;依据能源市场的走势, 做好订货安排。

1.2 能源存贮管理

能源存贮管理的任务是保持适量的燃料储备和调节能力, 减少燃料存贮期间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损失。依据生产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可能遇到的变故, 制定最合适的燃料储备量和使用天数;实时地掌握燃料库存的变化, 提出进货的建议;当燃料发生库存亏空, 危及企业能源安全时及时发出警告;做好燃料存贮的管理, 尽量减少流失和风化等损失。

1.3 能源分配管理

能源分配管理的任务是按生产工艺和经营服务对能源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合理分配给用能终端, 促进能源合理有效利用。依据能源可相互替代的特性, 做好能源利用的最佳配置, 以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在接到能源短缺的预告后, 在保持正常作业秩序的前提下, 提出按减产或停产损失最小的原则进行生产调度和能源调配的建议。

1.4 能源运输管理

能源运输管理的任务是将能源安全、经济地输送到企业的各个部门, 使能源传输损失最小。充分发挥传输能力, 缩短传输距离, 减少传输损失;做好热力设备传输的绝热保温, 杜绝“跑、冒、滴、漏”;注意企业传输线路、管网以及车辆和船舶等的维护和保养, 提高企业能源传输效率。

统计期:年

注:参阅GB 3484—83《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1.5 能源消费管理

能源消费管理的任务是提高能源消费环节的能源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 (或服务) 的能耗, 它是企业节能管理的重点。跟踪企业主要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附属生产部门的能耗动态, 关注用能设备和计量装置的技术状态, 做好能源消费统计台帐和能耗分析, 对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能耗进行有效的指导, 为企业节能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 企业的节能管理贯穿于企业能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部门。做好企业的节能管理, 发掘成本有效的节能资源, 把节能减排落实到终端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2 企业节能管理的手段

2.1 做好企业能源平衡

企业能源平衡是指企业从能源供应到消费终端流程中, 各种能源消耗在数量上的平衡, 以便从整体上掌握各种能源的流向, 它是企业节能量化管理的基础。

企业能源平衡通常用企业能源实物量收支平衡来表示, 表1为企业能源实物量收支平衡表的基本表式。

从表1可以看到:

统计期;季或年

统计期:季或年

注:自备电站、热力站、煤气站、制冷站、空压站制表模式同锅炉房、水泵房一致, 不再列出。

(1) 横向:库存输入量 (3) = (1) - (2) , 企业单项总能耗= (6) + (7) + (8) 。

(2) 竖向: (5) 中自产的二次能源是由企业一次能源转换来的, 其转换消耗量应分别记入 (6) 中; (8) 是企业各种能源的终端直接消耗量, 包括主要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和附属生产部门直接消耗的能源; (7) 是各种能源在企业传输过程中损失的实物量, 燃油、燃气、蒸汽等的“跑、冒、滴、漏”通常很少。

平衡表的统计期一般是一年, 常与基准年进行对比分析。它是企业产品能耗量化的基础, 也是企业能源消费成本核算的一个主要依据, 由它计算的企业总综合能耗是企业能源消费水平的标志, 通常讲的企业能耗就是在表1计量统计基础上折算的企业总综合能耗。

2.2 做好企业能耗分析

企业能耗分析是节能降耗管理的重点, 它是通过对企业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和附属生产部门的能耗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 检验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便进一步改善作业管理和技术管理, 全方位地推动企业节能降耗。

鉴于企业类型繁多, 生产管理体制各异, 产品 (服务) 也多种多样, 没有可能形成一个直接应用的能耗量化分析表式。

(1) 主要生产部门

主要生产部门指与企业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的车间 (分场) , 它通常是企业能源消费最多的部门, 表2是企业主要生产部门能耗分析表的一种参考表式。

从表2可以看到:

企业主要生产部门所属车间 (分场) 的生产能耗等于工艺能耗与服务能耗之和, 即 (1) = (3) + (5) 。

服务能耗等于采暖、空调、照明等能耗之和, 即 (5) = (6) + (7) + (8) + (9) 。

为了进一步做好能耗分析:

统计期可以是季和年, 以提高与相应基期的可比性。

为提高能耗分析能力, 能耗量化对象常常扩展到重点工序和机台。

(2) 辅助生产部门

辅助生产部门主要是指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动力、热力、水源等服务的分场和站房, 如自备电站、热力站、煤气站、制冷站、空压站、水泵房等等, 它们也是企业能耗管理的主要对象, 表3是企业辅助生产部门能耗分析表的参考模式。

对于能源利用的终端企业, 其自备电站、锅炉房、热力站、煤气站、制冷站、空压站和水泵房等都不生产企业的工艺产品, 它们的产量单耗是以其产出物来衡量的, 如锅炉房的产出物是蒸汽, 热力站的产出物是热水, 空压站的产出物是压缩气, 水泵房的产出物是地下水等等。各企业使用的能源也不一样, 自备电站有的用煤、有的用天然气、甚至有的用电锅炉, 制冷站有的主要用电、有的主要用蒸汽等等。因此, 在检验和分析它们的能耗时, 要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制它们的能耗分析表。

(3) 附属生产部门

附属生产部门是指企业生产系统的指挥管理部门和为经营提供服务的部门, 如企业职能管理部门、运输部门、后勤部门等等, 办公大楼和运输往往是附属部门能耗分析关注的一个重点。

办公大楼的能耗主要是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办公设备等消耗的能源, 它们的单耗有的按建筑面积来计算, 有的按人数计算等等。

运输能耗常常是一些企业能耗管理的重点, 主要有机车、船舶、货运和客运汽车等等, 一般要把能耗落实到机台上。为便于能耗分析, 货运按吨千米计算, 客运通常按人千米计算来编制能耗分析表。

2.3 做好设备的效率监测

效率监测主要针对那些能耗高的重点热力设备和机电设备, 如工业锅炉、工业炉窑、煤气炉、用汽设备、机电设备等, 它通常是通过设备能量平衡测试和效率计算来实现的。设备能量平衡分两种:一种是正平衡, 另一种是反平衡。正平衡测试是从整体上掌握设备的效率特性和效率水平, 测试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反平衡测试比较复杂, 它的优点是能够查找能量损失的部位和大小, 更有利于对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 尤其是热设备能量平衡测试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以工业锅炉热平衡监测为例, 锅炉的输入热量主要是燃料的发热量, 它的有效热量是蒸汽的热量, 它的损失热量包括排烟热损失、化学未燃烧热损失、机械未燃烧热损失、散热损失、灰渣物理热损失等。

锅炉热平衡中, 锅炉供给热量为燃料等输入的热量, 它等于蒸汽有效热量与和各项损失热量之和:

式中:Q为锅炉供给热量, kcal/kg (气炉为kcal/Nm3) ;Q1为蒸汽有效热量, kcal/kg;Q2为排烟热损失, kcal/kg;Q3为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kcal/kg;Q4为机械未完全燃料热损失, kcal/kg;Q5为散热损失, kcal/kg;Q6为灰渣物理热损失, kcal/kg。

若以各项热量占供给热量的百分值表示, 锅炉反平衡效率为:

式中:η为锅炉热效率, %;qi (i=1, 2, …6) 为第i项热量占供给热量的百分值, %。

锅炉正平衡效率为:

设备效率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测试, 需要具备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 还有一定的作业周期, 最好能安排在设备停用或大修期间进行。

表4是锅炉热平衡表, 热力设备平衡表的构造模式大体一致。

负载率:测试期:

注:未列入空气预热器的内循环热。

2.4 做好节能项目管理

企业日常节能管理重在能耗, 它贯穿于节能活动的各个环节, 主要是在现有用能装备的条件下发掘节能资源, 大多不需要支付一次性投资。节能项目的管理重在技术升级换代, 通过技术设备的改进更新去发掘节能资源, 需要支付一次性投资, 从而提高能效和增加收益, 当节能项目完成后便纳入日常节能管理的轨道。

项目管理要制定节能技术方案, 对它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影响做出事前评估, 为企业的节能决策提供依据。

节能项目的运作方式是灵活的, 可以根据企业条件和市场环境去选择。

一种是自行运作。项目的诊断、设计、评估, 乃至设备采购和施工等均由企业自我操作, 它的运作效率比较高, 投入运行也比较快, 但需要企业具备项目开发的条件。

另一种是聘请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ESCO) 进行节能咨询、诊断、检测等服务, 为选择技术可靠和成本有效的方案提供依据, 以减少节能投资的风险。

再一种是委托以绩效分享机制为基础, 实行节能诊断、方案设计、投资筹措、设备采购、安装施工、操作培训等一条龙服务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EMC) 进行项目运作, 不仅能够分享节能收益, 还可回避节能投资风险。

还有一种是参与由政府主导的DSM节电招标项目, 既可得到优质高效技术产品的质量承诺保障, 还可获得激励资金, 有利于提高节能的投资效果。

关键是选择好具备投资的ESCO和EMC以及适用的DSM节电项目。

2.5 完善能源计量和统计

节能管理是以量化为中心的定量管理, 要完善企业各级主要计量点的能源计量装置, 配备必要的节能监测和测试器具, 它们是企业开展节能管理的硬件基础, 健全能源计量装置的建设是做好企业节能管理的一大关键。

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制度, 做好数据加工和整合, 使它们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节能信息。数据采集要涉及到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和车间分场, 要疏通数据采集渠道。数据统计要规范化, 提高数据采集和统计的效率, 保障数据的质量, 最好是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2.6 开展节能教育和技能培训

开展节能宣传, 普及节能知识是提高企业员工的资源意识, 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引导职工关心企业的节能活动, 激发他们参与节能降耗热情的一个有效手段。

组织好节能技术和管理培训, 提高员工节能运作能力和操作本领, 会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员工普遍存在求知的渴望, 愿意在岗位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适时有序地安排诸如专题报告、系列讲座、交流研讨、节能论坛、知识竞赛、节能演示等活动, 为员工增加更多的技能潜力, 就会获得更多的节能回报。

3 企业节能管理机构

任何一个企业, 产品生产过程都是按既定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的, 从原料到产品的形成过程构成了产品的整个工艺流程, 或者说完成了全部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流程还可能分为若干工作程序, 每道程序完成某一特定的工艺步骤, 称它为工序, 也就是一个生产工艺是由若干道工序组成的。技术设备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部件, 每道工序可能包括若干机台 (或人力) 。通常一个机台、一道工序、一个工艺都有相应的产品。对企业来说, 机台产品和工序产品是没有完成最终产品的中间产品, 其中有的是半成品。完成了一个工艺流程, 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格、可供外销的工艺产品, 即企业产品。

例如, 电线电缆生产工艺, 需要经过熔炼→轧制→拉线→束绞等工序才能完成电线的生产工艺, 并生产出可供出售的电线;再经过绝缘→成缆→铠装→护套等工序就完成了电缆的生产工艺, 并生产出可供外的电缆。又如, 棉纺棉织生产工艺, 需要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筒捻→摇纱→成包等工序, 并形成可供出售的棉纱;再经过整径→浆纱→穿径→布机→修织→成包等工序, 就完成了织布工艺, 并生产出可供外销的坯布, 最终完成了从棉花→棉纱→棉布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企业节能管理的运作要具体落实到主要生产部门的机台、工序和工艺产品上, 以及辅助和生产部门和附属生产部门的各种用能设备上, 还要涉及到作业调度、工序安排、技术操作等多个环节, 它也需要节能管理机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实现。我国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展节能降耗活动以来的10多年间, 绝大数工业企业设置了专职节能管理机构, 大中型企业都组建了以副厂长为首的从厂部、车间到班组 (工段) 的三级节能管理网 (图1) , 还成立了节能处或节能办进行日常运作, 在节能降耗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都应当在政府法规与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 将节能管理机构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在节能降耗增加企业收益的同时为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以维护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对于具有规模的企业, 一是要有稳定的节能管理机制, 二是要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三是要有具备资质的专职节能人员, 四是要为它的日常运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经验证明, 企业节能成效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企业主管的节能理念、员工的节能意识、可操作的运作机制。

摘要:企业是节能的主体, 是节能减排的主要贡献者, 加强企业节能管理运作机制的建设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在我国节能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概要地介绍和讨论了企业节能管理运作机制的基本思路, 期望它对工业、建筑业、工商服务业、公用事业等在提高节能管理运作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节能管理,运作机制,能源平衡,能耗分析,效率监测

参考文献

[1]杨志荣, 周伏秋.立足新思维去发掘节能资源[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8 (3) :5-7.

[2]杨志荣, 周伏秋.企业能耗与节能减排的量化方法[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8 (4) :6-12.

[3]杨志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N].人民日报, 1980-9-30 (5) .

[4]杨志荣.节能潜力与途径[J].能源, 1980 (4) :5-8.

[5]陈铭净, 张管生, 杨志荣, 等.能源国家标准宣贯读本[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3.

[6]杨志荣.略论我国企业能源管理的机制[J].节能, 1984 (9) :11-17.

[7]杨志荣.企业节能技术管理讲座[M].北京: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出版, 1984.

[8]杨志荣.企业能量平衡方法[J].中国能源, 1991 (7) :29-33.

[9]杨志荣.企业能量平衡的工作程序[J].中国能源, 1991 (8) :23-27.

[10]杨志荣, 孙广宣, 韩文科, 等.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能源, 1991 (10) :18-23.

单一化、集权化的国库管理运作机制 第2篇

(1)普遍设置国库单一账户。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对国库单一账户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如法国叫“国库特别账户”,OECD国家多称之为“单独账户”,但其内涵基本是相同的,即将所有政府现金资源(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税收收入和其他非税收入)集中在中央银行账户,不准在其他银行开设账户。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是国库分类账户,即国库为所有政府支出部门分别开设分账户,用以记录政府资金的变动和各政府支出部门以及机构的资金运用,并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当涉及实际拨付时,则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来处理。财政收入的收纳报解程序,一般是纳税人向税收管理部门申报,若无异议,纳税人向征税机关或任何一家银行以支票的形式缴纳税款,支票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直接上划国库单一账户中。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充分体现了预算完整性的原则,可以充分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各类资金收支活动的全貌,为实现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完备的信息资料,有利于政府调控各类财政资金的来 源和方向,完善财政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

(2)集权化政府支出模式。国库单一账户下的财政支出程序一般是在财政预算审批通过后,预算单位根据预算支出计划安排支出。当预算单位购买商品或劳务时,由财政部门开出支付凭证,经国库部门审核无误后,通过银行资金清算系统或政府支出信息管理系统,从国库单一账户中划拨资金。与集权化政府支出模式相适应,在财政部门设立专门履行国库现金管理和支付职

能执行机构,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全过程监控,确保财政资金在支付行为实际发生前都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中,中间环节不发生支付业务,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

管理运作机制 第3篇

一、高校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管理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上看,高校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具有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的关系。合理系统的科学研究可以产生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增强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高校的学术声誉,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快速成长,为社会各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学科建设则可以引进许多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并产生原创性、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并争取多种科研项目。就微观层面而言,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之间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例如科研方向与学科方向、科研队伍与学科队伍、科研机构与学科基地之间都具有对应关系。可见,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依存。缺少正确的学科建设方向,就无法争取重大的科研项目和相关经费。同时,缺乏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支持,学科建设也势必将沦为空谈。因此,科研管理是学科建设的动力和基础,而学科建设则是科研管理的前提与助力。

二、高校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管理的协调发展策略

1、 建设跨学科科技创新平台

若要不断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构建跨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促进资源共享,以弥补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运行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推动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学科是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与发展的基础,而科技创新平台则是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立足点。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与促进。科技创新平台要为学科交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科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等提供体制保障和技术支持。

2、建立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机制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而学科建设则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根本,这是因为缺少独具特色的学科,就不可能实现科技创新。只有具备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够吸引和聚集高素质的师资人才,进而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建设高质量的学术基地,增强社会认同感和信任感,进而争取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取得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因此,高校应当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依据科学研究的内在发展规律,并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与特点,申请各级科研项目,并设立重点实验室,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增强高校的研究特色,并将高水平的成果实行产业化,促使其转化为科学生产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获取相关资源和经费,为教育教学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此外,还应当将科研发展的成果和取得的资源转化为实际收入,进而反哺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资源统筹,促进二者均衡发展

随着各种学科建设措施的推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高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投入逐渐增多,科研经费的获取渠道也呈现出鲜明的多样化趋势。这些经费主要来源于科技部、各地教育部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工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经费主要用于人才队伍培养、科研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研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为了提高这些经费的投入效益,推动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的均衡发扎,高校应当宏观把握办学资源,协调研究生部、211办、人事处、科技处等部门,统一统筹和规划分配资源,不仅要避免资源过于集中造成浪费,还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发展保障。

企业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第4篇

1 构建市场化交易经济机制

市场化就是要“公平交易, 等价交换”。利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 以价格为纽带, 将企业内部上下工序之间、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不仅包括有形产品, 还包括无形的产品、无形的服务。例如, 矿井实行产品收购制, 按照科学测算的价格收购采煤区队的合格产品;采煤区队支付皮带运输、主井提升、物料运送等费用。企业的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价格, 每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 每一种生产经营行为都体现为市场价值。以“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收购制”为切入点, 建立全面、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运作机制, 最大限度挖掘人、财、物的潜力, 逐步达到“无一事不交易, 无一物不交易, 无一人不交易”, 逐步解决了国有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臃肿、缺乏活力的弊端, 最大限度降本提效。

2 构建市场化自主管理经济机制

主要特点是“市场调控、自主完善”。只有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才能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手段、挖掘管理潜能上取得实效。要按照全面市场化运作要求, 制定并落实“非法人经营主体模拟法人制”, 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绩效考核机制, 所有单位的工程项目都实现一工程一预算、一工程一招标、一工程一承包、一工程一决算, 体现了用市场手段管理经济的要求。把市场压力层层传递给员工, 促使员工与市场接轨, 促使各项管理与工作都讲求投入产出, 杜绝任何浪费和无效做功。

3 构建市场化信用经济机制

主要特点是“信守承诺、诚信交易”。注重维护“三个信用”:一是维护对预算刚性原则的信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确保年度预算指标落实到位;绩效薪酬按照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做到“先考后批”, 全面兑现;二是维护对员工承诺的信用。严格落实“员工薪酬增长幅度承诺制”, 尤其要求单位一把手要敢于担负责任, 积极践行承诺, 把这种承诺化作管理创新、降本提效的动力;三是维护对工作职责的信用。全体人员都准确定位, 认真履职, 保证为下游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对出现问题的, 严格按照市场和价值规律, 运用经济和政治杠杆进行处理, 建立起内部各级市场及主体与个体之间的良好信誉。

4 构建市场化创新经济机制

主要特点是“有序竞争、自主创新”。市场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自主创新的典范。为此, 我们加大了管理创新力度, 在矿井充分发挥“大采区、大单价”在减少管理环节、提高执行效率上的作用。探索实行产品收购制、设备租赁制、单项工程竞标制, 特别是通过实行岗位出售制、辅助岗位服务收费制, 另辟蹊径, 有效解决辅助岗位“老爷兵”作风和无法定量考核的问题。

5 构建市场化法制经济机制

主要特点是“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坚持凡是有交易就有规则, 有价值就有度量, 有责任就有考核, 有好坏就有奖惩。一是科学制定规则。制定了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运行规则、核算机制、结算方式等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闭合, 科学运行, 体现了法制的科学性;二是严格执行规则。把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现场, 落实到岗位, 落实到每名员工的实际工作和价值提升中, 体现了法制的规范性;三是坚决兑现规则。严格责任追究, 按照市场价值规律, 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一种共识, 体现法制的严肃性。

6 构建市场化四全管理机制

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载体的“4+1”的运行机制, “4”就是突出四个要义:全面预算管理突出“市场导向、科学测算、刚性执行”;全面风险管理突出“重点突出、责任明确、防范严密”;全面市场化运作突出“价格体系结算、价值认定、运转有序”;全员绩效考核突出“全覆盖、全过程、公平公正、透明合理”管理体系;“1”就是建立了“四全”管理定期考核制度, 逐步在各单位部门及全公司形成资源、管理、技术、资本等各要素协调共促、绩效倍增的运行机制, 在价格体系、结算方式、核算程序、争议仲裁上建立、完善一整套的运作机制。

7 构建市场化的文化管理机制

突出打造了三种特色文化:一是不搞“下不为例”, 打造“执行文化”。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24小时复命制, 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形成了闭合循环管理;出现任何问题绝不放过, 必须为结果“买单”, 为损失“赔偿”, 严格责任追究, 防止形成恶性循环。二是不搞“无效做功”, 打造“务实文化”。建立了无效工作考核奖惩办法, 各单位无论是搞活动、开会议还是做任何一项工作、一项投资, 都以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效益提高为准绳, 做到事前充分考虑, 事中严格监督, 事后舰队考核、兑现, 有效杜绝非生产性和效益性支出。三是不搞“劳民伤财”, 打造“廉洁文化”。坚持“想企之所需”, 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 科学民主决策, 把企业的资金、财产、资源用到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坚持“想民之所求”, 任何决策都首先考虑员工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愿不愿意。凡是损害群众权益之事坚决不干, 千方百计为员工群众排忧解难;坚持“想己之所行”, 要求领导干部“日省三身”, 管好自己, 干净干事, 廉洁勤政, 心无旁骛地把精力和智慧都用在精进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上。

8 市场化文化管理机制的启示

完善机制规范运作服务于民 第5篇

完善机制规范运作服务于民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肖厝网箱养鱼协会成立于5月.几年来,协会经过不断探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以协会为依托,以基地为载体,以农户为网络的“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带动和联结农户发展以及试点示范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 者:连俊廉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农林水局刊 名:农村经营管理 PKU英文刊名: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年,卷(期):“”(7)分类号:F3关键词:

P2P运作机制解读 第6篇

审核通过的贷款请求会被赋予信用得分。这些得分是平台独特的评价系统的一部分。而平台的评级系统通常带有5-6个等级来反映不同的利率区间和附带的风险水平。借款人的贷款利率包括平台认可的真实市场利率加上平台服务费。

最后,如果借款人同意贷款合同条款,平台会上传借款人的详细信息,包括信用得分、利率、借款人收入、贷款用途和其他非敏感信息到线上交易市场,形成一个独立的信贷档案。

在上述步骤开始之前,平台已经给予注册用户数据建立了活跃投资人的数据库,同时,通过线下和线上经营的努力,平台积累了可能包括零售投资者、有资信的投资者、高净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在内的众多投资人。

在第二阶段(图2,流程4-5),借款人和贷款信息被全部上传,投资人可查看有关信息。像借款人一样,平台向投资人提供的利率也是扣除了平台服务费的,平台服务费通常以一次性支付或分别几笔管理费的形式出现。

在最终的第三阶段(图2,流程6),平台收回还款并转账给投资人。

P2P平台依靠一个强大的合作网络来完成上述步骤,同时提供贷款发放后的相关服务,而银行或其他支付机构提供转账业务。

一些投资人使用第三方支付在线分析工具来追踪、分析和管理他们的贷款投资。一些平台还允许信贷资产在合作的二级市场流通。P2P公司的内部还款收集服务会定期检查还款不及时的借款人来避免违约。但大多数平台是和第三方的还款收集机构合作。因而,在整个流程中不同的公司都会参与进来。

管理运作机制 第7篇

2012 年, 以MOOC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为标志的在线学习引起了全球关注, 数以千万计的学生涌入以Coursera、Udacity和ed X为代表的MOOC学习平台, 吸引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世界一流高校的加入, 掀起了MOOC的发展高潮。经过2013年的活跃发展①和2014年的平稳发展②, MOOC进入多样化发展新时期, SPOC、OLAs等新模式兴起, 丰富了MOOC阵营, 逐渐形成了包括资源、理论和实践的MOOC生态, 扩大了MOOC的影响力。同时, 由于MOOC学习模式的创新性, 更多的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正在释放, 参与MOOC的学习者群体开始不满足于整齐划一的课程, 对MOOC提出了个性化课程要求, 需要MOOC做出反应。MOOC众筹以“聚群”的方式, 将众多目标趋同、需求相似的学习者聚合在一起, 学习者通过少量资金投入获取MOOC建设过程的参与感, 唤醒在MOOC环境下的存在感, 以定制课程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又有获取回报的可能, 这为互联网时代MOOC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MOOC众筹的内涵与特性

(一) 众筹及众筹模式

众筹 (Crowdfunding) 又称之为“群众集资”或“群众募集”。③作为一种起源于“众包”的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得到广泛应用, 出版业、电影业、地产业等率先使用众筹建立了大量的优质典范。众筹运作机制的核心是通过互联网发布需要筹款的项目信息并为这些项目筹集资金④, 即发起人通过项目信息的发布, 将社会闲散的资源 (资金、能力和渠道) 聚合在一起, 为项目的顺利开展筹集资源, 并给予资源提供者特定的产品、服务、股权形式的回报。有学者将这种大众参与、利用群体智慧和倒推的需求关系等相关因素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称之为“众筹模式”⑤。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是将用户从使用终端转化为开发起点, 强化了参与意识;通过大数据利用了群体爱好, 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倒置了开发流程, 通过信息发布和资金筹集过程, 对自身市场的需求程度先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开发, 有天然的社会适应性。

(二) MOOC众筹模式

从MOOC现有运营模式来看, Coursera、Udacity和ed X有着不同的运营风格。Coursera与ed X采取与高校合作运营的办法, 通过高校投入资金、教师资源和依托高校品牌吸引学习者, 分散平台运营压力, 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Udacity采取与知名教授合作开发课程, 主打教授的个人品牌, 靠名师来吸引学习者的参与。分析这三大主流MOOC平台运营模式, 可以发现一致性的缺陷, 这三大平台都以名校名师吸引学习者为核心市场模式, 没有强化学习者与MOOC资源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心理关系, 再加上在线学习在吸引学习者注意力上的天然劣势, 使学习者无法获得持续投入课程学习必须的精力, 完成课业学习, 造成了极高的退学率, 引发轰动效应的加特隆与诺维格讲授的《人工智能》课注册人数为16 万, 却只有14%的学生完成了这门课程⑥。并且这种模式由于过高的前期成本, 没有显示出依托MOOC运营来实现盈利的能力。

MOOC众筹是借助众筹模式的优势, 由特定的发起人公布课程信息, 号召学习者和组织进行资金、教师、学习内容等关键信息的筹集工作, 有意愿的学习者通过资金或者其他资源投入, 参与教师推荐和内容选择, 发起人收集相关信息, 按照学习者和组织的需求开展MOOC建设, 选择平台发布, 参与MOOC运营的资源建设模式。理论上, MOOC众筹解决了MOOC建设的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是资金问题。按照MOOC原有运作模式, 合作学校需要筹集MOOC资源开发的前期资金, 要为课程运营的成败负责。虽然参与学校都有较高的经济支持能力, 但还是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众筹模式可以规避学校投资的风险。第二, 学习者粘性问题。学习者通过参与小额投资获取了课程建设的参与感, 参考“粉丝”与明星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粘度, MOOC在建立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上具有优势。第三, 资源适应性问题。在MOOC传统模式中, 虽然有在线生活的体验积累, 但在线学习有必要的学习任务 (外在和内生) ,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外在信息干预,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 资源设置考虑的是较大人群, 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学习者适应性的问题, 而MOOC众筹是学习者和组织主动选择并建设的课程, 具有天生的适应能力。第四, 学习共同体建立问题。在MOOC早期, 学习者通过学习参与逐步建立学习共同体;在众筹模式中, 学习者是在认同共同目标之后, 为了学习目标进行聚团, 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在其决定作为共同体一员的过程中自然实现, 对克服MOOC学习中学习者的孤单感有较大帮助。

三、MOOC众筹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 运作机制

1.众筹类别

按照云朋等人的整理, 众筹可以分为债权众筹 (投资者对项目进行投资, 按照信息获取利息并收回本金) 、股权众筹 (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取一定的股权) 、回报众筹 (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取产品和服务) 、捐赠众筹 (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无偿捐赠) 。⑦MOOC众筹主要是获取学习权益, 在达到一定量的时候, 可以允许投资者获取一定的回报, 前者类似于SPOC模式, 但与SPOC模式运作主体学校等试图参与在线学习或者是本身就是在线学习主体相比, 学习者参与众筹体现了作为学习个体的话语权。在保证了标的完成之后通过平台发布出去, 获取的相关收益可以与众筹的投资者进行分成。

2.运作机制

机制是指各个相关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方式。⑧在MOOC众筹模式中, 涉及因素主要是信息发起者、资源的运作机制、学习者与组织、学习权益和收益分配权益等。

(1) 信息发起人发布信息。信息的发起者相当于传统众筹模式的项目发起人, 在MOOC资源开发过程中承担项目规划、平台选择、运作机制设计、资源组织和学习者与组织引导任务。具体来说, 包括课程开发选择, 核心内容确定, 在线学习平台设计, 运作机制的建立以及风险管控, 这是众筹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开发《心理学与健康生活》的MOOC课程资源为例, 首先要确定学习平台, 学习平台决定了资源开发的内容组织和实效, 一般来说, 现有平台都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和交互功能, 但也各有差别, 对学习者的选择有极大的影响。选择平台之后, 需要发布课程信息, 比如《心理学与健康生活》关注情绪与心身健康、睡眠与心身健康、人格与心身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该门课旨在帮助学习者认识心身关系, 对部分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初有成效的自疗方法, 并且拟聘请应用心理学界著名教师吴某担任课程的主讲。再发布经过详细的价格核算的标的数额, 比如《心理学与健康生活》需要12万才能完成构建, 其中平台管理与维护费用3万, 资源制作处理费用2万, 教师聘请需要资金5万, 其他开支2万, 相关的详细预算展现给学习者。

(2) 运作机制。运作机制是MOOC众筹模式较为重要的部分, 众筹的成功, 需要运作机制给予学习者和组织相关课程的运作信息, 让学习者认为方案可靠。首先, 要清晰展示标的达成与否的处理结果。标的达成, 课程进入建设期;标的无法达成, 筹集的资金返还学习者;超过标的部分, 算为营收收入返给参与的学习者和组织。其次, 市场营运方案。信息发起人要设计可行的市场营运方案, 清晰展示课程的盈利点, 尽量保证较低成本建设资源, 吸引学习者, 以获取平台分成和课程证书等相关的资金, 努力提高投资的学习者和组织可能的回报。第三, 课程进入平台的支持服务方案, 以及支持服务方案所产生的人工费用等相关的开支, MOOC运作流程见下图。

(3) 学习者和组织。在MOOC众筹模式中, 参与课程投资的可以是学习者, 也可以是组织。与其他众筹项目相比, MOOC建设面对的学习群体是经济能力偏弱的普通在线学习者, 他们收入有限, 投入大额类似捐赠资金的可能性不大。可以吸纳学校等学习组织以保证MOOC众筹完成, 但要削弱投资组织对学习内容需求等的决定权, 将更多的话语表达权交给分散的学习者, 以保证区别于SPOC运营模式, 满足参与众筹的学习者主动学习的需求。

学习者根据MOOC的平台信息、课程信息、内容介绍和风险评估决定自己是否参与众筹, 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出建议, 信息发起人将收集的信息反馈给MOOC建设团队, 帮助完成资源的建设。MOOC原有的组织特性是一次课程的开设, 但MOOC可以通过良好的口碑和不断完善的资源, 形成自身的影响力, 吸引源源不断的学习者参与学习, 获取利润并非不可能。因此, 学习者在众筹模式中不仅仅是学习权益的获得者, 还有可能得到物质回报。

(二) 资源特性

MOOC众筹通过新的运营模式, 改变了资源建设的流程, 将MOOC资源建设由以往的专家建设、学习者消费模式转化为学习者定制、专业运作、专家建设模式, 呈现出了新的特色。

1.参与感

学习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形式, 更多被理解为个体对知识的获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受到话语心理学、情境学习等理论的影响, 学习被视为学习者逐渐参与特定共同体的过程, 学习体现了更多的参与隐喻。因此, 有学者提出, 学习不能仅仅是知识的消费和传承, 更应该成为知识的生成和创造活动。⑨在传统的数字化资源开发中, 学习者是背离资源开发过程的。即使是在MOOC早期, 学习者也仅仅是通过学习需求的分析存在, 资源的逻辑按照专家建设、学习者消费的方式运行。众筹模式改变了资源流程, 学习者以投资的方式定制MOOC, 提升了自身在资源建设中的参与感, 以及完成学习的责任意识。

2.个性化

建构主义使学习者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形成了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概念, 但没有在传统网络教育时代充分发挥指导个性化资源建设的作用。MOOC众筹允许学习者对课程和知识内容进行选择, 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资源的针对性和形态的标识性。

独特性。MOOC众筹是代表了特定团队的特定需求的资源建设模式, 其资源是依托特定人群在物质和其他资源上的支持产生的, 代表了这类群体对这类知识的认同与渴求, 具有区别于普通知识和普通课程的属性。

针对性。针对性是就资源开发层面而言的特性。资源的建设者应满足MOOC众筹模式中学习者对知识的认识与追求, 为他们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服务, 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有针对性的资源。

标识性。MOOC众筹以投资为纽带使个体与MOOC建立联系, 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学习者的特征, 体现为依托MOOC完成真实任务的需求, 资源建设者和学习者具有共同的信念和愿景, 这些因素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意义。

3.生命力

在以往MOOC运营模式中, 展现了一般性教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状况, 即学习者以参与学习为起点, 以完成课程学习为终点, 完成学习之后, 基本不再关注课程。MOOC众筹通过“可能的收益”将学习者与MOOC建立特殊的关系, MOOC在学习者眼中由单纯的学习平台, 变为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可能获益的投资平台, 学习者不仅仅追求学习成效, 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体会, 提升MOOC资源的学习者体验, 提升MOOC的吸引力, 他们有可能投入精力研究MOOC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缺陷, 完善MOOC课程中相关的知识, 与信息发布者和资源建设者互动, 他们从消费者转变为建设者和完善者, 促进MOOC质量提升, 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将MOOC变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机体。

4.适应性

理解众筹模式的MOOC资源适应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MOOC众筹产生于学习者与组织对MOOC的需求, 本身是有针对性的MOOC资源生产路线, 通过MOOC平台, 链接了建设者和学习者两个方面的需求, 本身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2) MOOC众筹将内容、目标等课程相关信息, 提供给学习者进行选择, 实际上是将课程交予学习者进行建设, 依据学习者需求对MOOC课程进行甄别与筛选。 (3) 通过众筹建立的MOOC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使学习者长期关注MOOC本身的成长, 无形中提升了MOOC的适应性。

四、MOOC众筹模式的风险

MOOC众筹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 首先是制度上的保障。在这方面, 中国证券协会发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 (试行) (征求意见稿) 》已经在法律层面约束了一些以众筹名义诈骗的行为, 规范了项目发起人和融资者的常规权力和义务。与商业众筹不同, MOOC众筹需要基于教育视角考虑众筹的风险, 进行适当的干预, 提醒学习者和组织参与, 规范MOOC众筹后续行为。

(一) 众筹平台需要的聚集效应与道德风险

一般来说, 学习者相关的众筹不能借助现有的众筹平台进行, 因为学习者不会去关注资本渠道, 不能通过普通的商业众筹平台获取MOOC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其他资源。MOOC众筹, 需要在广泛的学习人群中进行, 借助各种社交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发布信息, 发挥平台接触面广、受众面积大的特点, 让更多人知道众筹信息。但通过社交平台和学习平台进行资金筹集, 也容易产生问题, 比如平台无法核实信息发起人的身份信息及其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 学习者和组织可能因此无法进行投资;另一方面, 不法分子借助MOOC众筹行骗的可能性也存在。这需要信息发起者是权威机构或者是有影响力的高校。

(二) 发起人的资源获取能力与质量保障风险

发起人作为MOOC资源建设的组织者, 对MOOC本身运行模式和MOOC资源成效的各种相关影响因素有选择义务, 并以此进行平台选择和信息披露, 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承担融资成功之后的联系专业团队和教师的工作, 负责资源开发和资源建设。这此过程中, 寻找优质资源和收集学习者的意见并转化为对资源制作团队的要求, 形成有效教学设计, 对发起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可以说, 发起人的能力直接影响MOOC的建设质量, 发起人需要向学习者发布MOOC课程的信息, 并将学习者的建设性意见反馈给建设团队, 提升MOOC的建设质量。

(三) 开发者的教育技术水平与内容风险

开发者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关系到MOOC资源能否支撑起课程框架, 课程的设计水平关系到学习者能否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体验。开发者接受信息并转化为设计理念的能力关系到MOOC建成之后能否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这需要建设者具有良好的教育技术素养, 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精心设计提升MOOC课程的质量。也可以通过机制给予开发者相关收益权来提升开发者的参与积极性。

注释

11冯菲、于青青、蔡文璇、汪琼:《2013年全球慕课运动回顾》, 载于《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年第9期, 第5-12页。

22汪琼、张桐:《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 载于《电化教育研究》, 2015年第4期, 第35-43页。

334王曙光、贺潇、贾镝:《众筹模式的激励相容、运作机制与风险监管--兼论中国式众筹的问题与趋势》, 载于《金融与经济》, 2015年第3期, 第55-60页。

45陈忠海、常大伟:《众筹模式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载于《档案学通讯》, 2014年第6期, 第40-45页。

56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载于《江苏高教》, 2013年第2期, 第53-54页。

67云朋:《众筹模式风潮已起》, 载于《企业观察家》, 2010年第10期, 第93-94页。

78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 载于《教育研究》, 2006年第12期, 第22-28页。

管理运作机制 第8篇

一是统一归集、核算方式。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以来, 各城市自行摸索运作, 模式各有不同。在《住房公积金条例》发布和机构调整后, 各公积金中心都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一些城市先后建立了业务服务大厅, 由原来的住房公积金委托银行办理转变为公积金中心与受托银行联合办理。有的公积金中心则实行独立办理, 银行在前台业务操作中只负责资金存取和结算, 只掌握必要的银行存款账务。在联合办理中, 更多的仍是银行和中心均设有一、二、三级账户, 把住房公积金核算到个人, 但在财务、账目管理上, 日结核对有的同步运作, 有的迟后运作。在银行不设二、三级账的地方, 由公积金中心直接办理住房公积金的审批、汇缴、支取、转入、转出、开户、销户、核算、与单位职工对账等业务。在联合办理中, 公积金中心的管理主体地位仍不明确, 前台交易与后台监督仍是混岗作业, 业务交叉, 职责划分不清。在三级账上, 由于缴存入账的时间有异, 又各自使用不同的软件系统, 致使对账经常出现误差, 增加了对账难度。

二是统一业务处理软件系统。2002年以来, 建设部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 要求全国建立住房公积金信息监管系统网络。但从目前看, 全国仍缺乏统一协调, 应用标准不一致, 操作系统数据定义没有标准化。从软件上说, 版本过多过滥, 应用差距较大, 硬件配置情况不一, 后续服务也跟不上, 资源大量浪费。中小城市管理中心尤其缺少资金和软件人才, 商业银行在培训技术业务骨干时, 长达3-6个月, 而住房公积金中心则没有这样的培训。分散、粗放的管理使住房公积金信息处理系统处于较低的层次。要改变这种情况, 应该向商业银行学习,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规模开发, 建立统一的住房公积金数据处理中心, 实行统一的业务软件处理系统,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三是统一操作规程。由于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严密, 住房公积金管理运作没有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具体的操作规程, 部门之间的政策规定缺少必要衔接, 不能形成配套管理运作体系, 住房公积金的调剂范围局限在当地、缺乏资金调剂功能。各地管理中心的做法不同, 本该统一的制度却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住房公积金业务操作规程的目的是明确管理中心与承办银行的关系和职责, 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和管理, 实现住房公积金归集、信贷、提取、核算全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总之, 要形成一套操作性强、配套统一的运转流程和运作体系。特别要打破当前住房公积金在各行政区域内的体内循环和封闭运营, 借鉴银行同业拆借、异地存取等业务的运作方法, 实现住房公积金在各地之间的调用或拆借, 提高资金的聚集使用效益。

四是统一借款合同文本和票据格式。借款合同及其附件包括合同条款规定、借款申请格式、抵押物清单、审核 (批) 程序的履行等。资金票据如住房公积金开户、汇缴、转移、支取凭证, 还有委托合同等。各地管理中心目前都是自行设计和规定, 有的很复杂, 有的很简单, 合同条款和票据是否合理, 是否合乎法律规定也很难说。应实行统一的内容和格式, 并可在网络上运行, 用软件系统处理, 使之更规范、更科学、更有利于监管。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形成集中垂直高效的管理层次

1. 组建由省政府直接领导 (省建设部门代管) 的省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负责对全省的公积金进行监督管理, 行使全省公积金的决策权, 制定公积金相关政策, 对全省范围内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率的高低、资金紧缺及资金沉淀情况, 统一平衡, 统一调配, 以最大发挥公积金效能。相应加强省级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市中心及规模较大分中心主任的管理权限, 各市中心主任及主要分中心主任任免必须征求省级中心的意见, 使省中心具有人事发言权。

2. 取消设区城市住房公积金管委会。由市政府直接领导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对本市住房公积金承担决策、制定相关政策办法以及监管等直接责任, 市政府可通过市财政局、审计局加强日常业务监管。

3. 健全市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体制。这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层衔接中最关键的一环, 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管理质量。要建成高效体制, 有两个方案设想:一是市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直接作为市政府领导的一个部门, 负责本地区公积金的具体管理, 接受省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其职能重心放在公积金缴存、使用上, 而将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 全权委托银行办理, 风险由银行承担。中心支付贷款手续费和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 与银行只进行贷款资金的拨付和回收本息的往来结算, 从而减少部分金融性业务, 弱化“准银行”功能。二是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直属于省公积金中心领导, 参照商业银行模式, 垂直管理, 层次清晰, 全面管理公积金的缴存、支取、贷款、资金运作业务。其缺陷是与地方配合和衔接存在困难。

实行以上任一方案后, 首当其冲的是应当取消有名无实的设区城市住房公积金管委会, 将公积金的决策权上收到各级监管机构或省级中心;其次, 可改革现行城市中心负责人的任命方式, 上收干部管理权限, 并相应建立城市中心负责人的异地交流制度;再次, 改变目前资金使用上“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管理办法, 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资金调度制度。

上述两个方案, 我们倾向采用第一方案。因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 许多工作要依赖地方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完成, 没有市级政府的支持, 工作很难推动, 这一点正是公积金与银行金融管理的最大区别。公积金管理体制照搬银行模式, 不符合目前实际。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制进行重组, 由管理机构型向政策金融机构型过渡是必然趋势。

高校财务运作新型机制探析 第9篇

在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高校财务工作面对的人文环境、办学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高校办学规模也正逐步扩大, 每年在校人数持续上升, 资金量不断增加, 在此情况下, 健康有序的财务运作机制对高校财务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项机制的完善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办学的过程中, 良好的财务运作, 才能够促进高校更长远的发展。

1 高校财务运作机制

财务运作机制则是一切财务活动规律与资金运行规律的具体体现, 在财务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财务管理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财务运行机制通常指的就是财务各个要素之间必须彼此依存, 有机结合, 自动调节, 进而形成内在的关联与运作方式。高校在其办学的过程中, 依据办学的需要从市场中吸收较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促使在财务的各个方面, 能够保证资金正常运作, 实现财务运行机制的具体形式。通常情况下, 一定的财务运行与一定的资金运动和会计核算方式具有一定的联系。作为办校的事业单位, 高校的资金运作始终是预算管理的范围, 进而实现统一计划、统一核算与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促使高校财务运作机制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2 高校财务运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各种机制的建设都已经获得了极大地改善, 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其中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高校财务运作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 影响高校教育的正常发展。从实际了解到, 高校财务运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缺乏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当前社会经济已化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的并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两种积极体制的形式与发展方向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 计划经济条件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并不相同。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与财务运行机制主要受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2]。高校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在随后的发展中并没有改变这种经济运行模式。而在此过程中, 高校的财务运行机制在其中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会计对支出过分看重, 不注重成本。在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的教育机制与财务运作机制已经不能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如果高校办学规模沿袭以前的办学特点, 那么高校的财务运作就不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但是, 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财务运作机制中财务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使得财务管运作不能适应当前高校所需要求。

(2) 高校自身建设不完善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 高校自身建设影响财务运作机制的顺利实施已经成为重点问题。在此过程中, 高校自身建设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高校理财意识与效益观念淡薄[3]。受到体制原因的影响, 不少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 缺乏有效的理财意识, 在资金运转与使用的过程中, 高校并没有依据自身建设情况对教育经费进行管理, 同时在科研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其次, 财务运算管理不科学。预算, 是高校财务工作范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实行的过程中, 预算管理已经成为财务运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财务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不能适应高校财务运行的实际需要。

3 高校财务运作新型机制的模式

在高校财务运作机制存在多项问题的过中, 高校在维持正常办学的基础上重视该项工作。在此情况下建立新型的财务运作机制, 促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更符合实际运作与规范性。

(1) 创新管理

在高校财务运作的过程中, 为保证财务运作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就应当创新管理。首先, 转变理财观念。当前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经费紧张是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为转变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就应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坚持开源节流, 增收与节支、收入与效益并重的原则[4]。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高校不仅仅是要将资金管理好, 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开源"。高校做好财务运行工作的同时, 采取多种方式开源, 发挥新型财务运行机制的作用。其次, 建立有效的财务防范机制。在高校办学规模与办校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 高校为适应发展的需要, 普遍都会利用银行贷款来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这种方式对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还能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 在银行资金贷款的过程中, 建立有效的财务防范机制, 始终将资金使用效益最优作为第一原则来执行财务管理与财务机制的运行。

(2) 加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在新时期, 高校在建立新型财务机制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调动多方学学的积极性, 提倡多层次办学, 形成主体的介入, 并且高校在体制改革中实行重组、联合、合并促使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财务管理的内容逐渐增多。针对此种情况下, 应当加强会计网络化的建设, 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实行。高校在其办学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各项会计业务, 编制会计报表, 实现高校会计的电算化, 进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发展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 高校应当在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运用会计各项信息, 促使会计信息化技术能够运用到实际的会计工作中, 保证高校财务运作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

(3) 加强诚信服务

诚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首先, 高校财务管理可以开展诚信会计的教育。现如今在信用遭受质疑的情况下, 会计诚信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因而, 高校应当开展会计诚信教育, 树立高校会计诚信理念[5]。会计诚信教育是会计工作的一项特点。在高校内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会计人员实行会计诚信教育的影响, 能够促使会计人员形成会计诚信品质。其次, 加强诚信服务。诚信历来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在高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人员更应当把讲诚信作为其工作的第一要务, 真实、客观的反映经济活动, 不弄虚作假。高校财务的会计人员应当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修养, 将诚信服务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财务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经济支撑。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财务运作, 加强建立财务运作新型模式, 在高校财务运行管理工作中, 建立新型的财务运作机制, 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更规范。

参考文献

[1]李树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校财务运行机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2011, 9 (03) :89-90.

[2]徐博韬.新建本科院校财务运行机制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03) :12.

[3]章华.浅谈建立与高校高速发展相适应的财务运行机制[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9 (09) :99.

[4]张兵, 厉留清.研究型大学财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基于财务管理要素分析的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 2010, 10 (02) :21.

畅销书市场运作机制浅析 第10篇

一、对畅销书概念的梳理

迄今为止, 对于什么是畅销书, 国内外业界同行及专家学者等有着不同的界定。国外方面举例如下: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B) 给畅销书下的定义是, “一定历史时期, 销售量超过一般情况的书”。美国《时代周刊》 (Time)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基本上是按照销售量来决定某本书是不是畅销书。法国对畅销书的界定, 不仅限于销售量, 还有其他一些规定, 即由评委们一起来做一个评定, 然后整体评出畅销书, 并且很讲究图书品味。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销售超过一般情况, 或者销售量头等的书。”

我国畅销书的概念源自西方。对于畅销书的定义, 我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根据自身实践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孙庆国:“短期内销量巨大的书”。王宏:“畅销书是指根植于已产生大众文化的现代社会, 在图书的零售市场中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 于短期内实现巨大销量、能够辐射整个市场, 并能通过排行榜对其销量进行量化排序的各类图书”。郁建兴:“具有较大销售量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书”。高欣:“畅销书, 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针对市场细分和读者定位, 在目标读者群中实现销量的最大化。”黎波:“畅销书是指那些最大限度到达目标读者的书。”《中华读书报》总编辑梁刚建:“在一段不间断的销售过程中, 持续销量达到10万册以上, 通过开放、自然的市场渠道获得, 并由读者自主认同、自主阅读的图书。其实质是经济、文化交融的结果。”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张文红用五个维度定义畅销书:销量 (经济) 维度, 这是衡量畅销书最直观、最表象的衡量标准;时间维度, 与其他类别图书相比, 畅销书最鲜明体现“时令性”和“生命周期性”;空间维度, 在空间上畅销书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某类或某本图书的代称;质量 (内容) 维度, 畅销书制度起源不仅表明畅销书诞生机制中的“亲经济性”和“轻文化性”一面, 而且从畅销书文本内容角度考查, 畅销书主题内容大多呈现为“故事性”、“奇异性”、“时尚性”、“实用性”等特点, 而畅销书叙事技法也以通俗易懂、亲近大众阅读习惯为主要追求;社会效益维度, 畅销书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图书。

上述可见, 自从出版业转入市场化以来, 国内外对畅销书基本上是以销售数量来界定的;国内一些学者还体现出注重“双效衡量”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特点。

二、畅销书的市场运作

畅销书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作品创作—成品印制—营销宣传—渠道支持—信息反馈。通过卖场销售, 到达终端读者群。限于篇幅, 本文对于畅销书的市场运作主要论及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营销宣传三方面。

(一) 市场调研

哪些书好销, 哪些书不好销, 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首先涉及图书市场调研。畅销书的市场调研可分为策划前、策划中和上市后的调研三个阶段 (高欣, 2005) 。

1. 策划前的调研。

市场走势。从市场走势中可以分析:哪类图书受欢迎但市场已趋于饱和, 哪类图书有市场前景但开拓需要大的投入, 哪类图书市场需要减少投入, 等等。这对确定畅销书选题策划方向十分重要。

外部因素。如:国家推行某项重大政策, 某种社会思潮对市场购买力引起变化, 读者阅读热点的转移、消费观念的变换, 社会时尚引起购买力的动机等。

读者需求。如:读者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对什么最感兴趣;目前图书市场存在哪些需求空间。要认真了解读者, 研究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 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策划选题。

策划前的调研关键要与时俱进。许多畅销书的成功运作都得益于策划者与时俱进的选题思路。例如,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学书和小说的畅销, 以及后来的素质教育图书尤其是子女教育图书 (如《哈佛女孩刘亦婷》) 、理财图书 (如《谁动了我的奶酪》) 、网络文学图书 (如《明朝那些事儿》) 等的畅销, 都与所处时期读者的阅读需求密切相关。

2. 策划中的调研。

读者定位。主要了解畅销书选题的目标读者的文化层次、年龄、职业、地域及欣赏兴趣、阅读水平、购买动机、购买力等。这些因素对确定图书的具体设计 (如封面、版式、开本、定价) 十分重要。例如, 《哈利·波特》的读者主体是13~17岁的儿童少年, 因为它能满足这一群体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 所以广受欢迎, 持续畅销。

市场竞争。即要弄清所作选题有哪些竞争威胁。例如, 同行在该领域的竞争实力、同类书的市场情况、图书运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等。这些调研都是必须的, 有利于设计选题时的正确决策。

出版优势。确定目标市场时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机遇和竞争, 还要考虑出版社内部的优、劣势所在。要根据本社自身性质、出书特色、销售渠道的特点等确定畅销书的选题方向。

3. 上市后的调研。

畅销书上市后主要了解其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读者和媒体的反应、图书的策划方案有无达到预期目标、图书的宣传方式是否有效等。通过这些调研, 不仅对现有图书制定营销策略有帮助, 还可从中分析权衡策划方案的利弊得失, 为今后调研积累经验。

(二) 选题策划

1. 畅销书运作对策划编辑的要求。

畅销书的策划编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辑, 而是需要对策划图书作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 准确定位读者对象和选题特色, 筛选作者并参与提纲的拟订, 帮助和督促作者写作, 还要实施图书品牌、市场宣传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策划。在畅销书的运作中, 策划编辑敏锐的捕捉选题能力、高超的社会公关能力、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以及优秀的市场营销能力等,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丽红认为, 这一环节的智力投入最大, 需要下功夫去挖掘和加工。

2. 畅销书的策划运作有规律可循。

有人说, 做畅销书如同摸彩票, 很大程度上是在“撞大运”。撞上了, 便成就了一本 (套) 可以为出版社带来丰厚利润的畅销书;撞不上, 只能说明客观实际难以把握, 也就无能为力了。其实这是对畅销书运作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虽然畅销书是一种社会现象, 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 但实际上不少图书是因为先引起新闻界、公众的争论或注目而畅销的, 貌似偶然, 却有规律可循。以作家出版社策划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为例 (张胜友, 2007) 。最初该社策划编辑在成都的《都市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 说高中女生刘亦婷毕业后同时收到美国最好的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用全额奖学金邀请她去读书。而这个女孩很为难, 不知去哪所大学好。她与家长、同学、老师、亲友一起商量, 最后决定上哈佛大学。而且这个女孩来自于一个重组家庭, 父母离异。策划编辑一看到这个消息, 就产生了可以做畅销书的想法, 马上与刘亦婷母亲联系, 商讨如何做这本书。为什么要做这本书, 策划编辑分析这本书的卖点和市场所在:父母离婚往往给孩子带来伤害, 孩子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扭曲, 成绩急剧下降;刘亦婷的父母离异了, 她不但没有受到伤害, 反而还健康地成长, 而且成了高才生。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作。策划编辑当时同作者商量时就谈到:作为母亲, 应当怎样更关爱自己的女儿;作为亲生父亲, 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如何;作为继父, 怎样完成这个职责;作为老师, 如何尽量减少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的伤害;作为同学, 又怎样对她进行帮助。将这些思路集中一起, 就发现了市场卖点:离异的家庭会买来看, 为什么人家离婚后孩子不但没受伤害, 而且成长得很好;而没有离异的家庭也想看, 人家怎么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作为中学生也想买来看, 怎样对待学习、考上名牌大学, 如何出国深造。可见, 畅销书需要被发现, 畅销规律值得探索;要下大功夫去做, 绝非简单从事就能成功。

(三) 营销宣传

说到宣传,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炒作并给以贬义。实际上, 宣传对书而言就是一种告知和服务性的工作。金丽红认为, 任何一个出版社都要把做畅销书当作课题来做, 要研究;宣传是很必要的, 不能当成炒作;宣传技巧也很重要。畅销的秘密在于宣传, 畅销书的宣传本身也需要策划。三石说:“图书的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个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运作过程。图书营销系统应贯穿于信息、选题、组稿、编辑、价格、设计、纸张、制版、印刷、渠道、运输、宣传、销售、促销、信息反馈等出版系统流程。”畅销书主要做的是营销宣传, 甚至可以说营销宣传是畅销书成功的关键。比如《哈里·波特》, 出版商统一规定在某年某月某日凌晨某点全世界多少个书店要卖此书, 给读者先造成悬念。当然要提前10天和代理商、书店等签下“军令状”, 必须在什么时候才能卖这本书。到那天早晨, 店员们有的扮成巫师, 拿着小神灯……这是一种硬性的宣传策划, 却达到了预期效果, 因为它非常有特色。再如, 作家出版社选择在2000年零点出版发行《智圣东方朔》, 也是一种宣传手段, 就突破了之前的签售、演讲等传统方式。这些都是事先的营销宣传。还有一种事后的营销宣传, 如《谁动了我的奶酪》, 最初没做什么宣传, 后来就有报道说中关村每一个被辞退的雇员都会收到这本书, 这种“后发制人”的营销手段也非常有效。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还要善于“借势”。《谁动了我的奶酪》封底上有一段话:全世界头号的、前百位的大的企业的CEO都对这本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每个人只有一句, 一目了然。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一个很浅显的、带有点寓意的故事, 以一种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形式向人们指出应该适应变化、迎接变化, 才能寻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生存点这样一个道理 (金丽红, 2007) 。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更要重视市场细分。畅销书往往都有自己的目标群体。谁都可以看的书, 谁都不会去看。韩寒《三重门》用高中生的眼光和心态来观察、描写高中生的生活, 中学生看了后就感到很亲切、很可信, 特别喜欢。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者多数为青年人, 大学生尤其多。崔永元《不过如此》的女性读者居多, 且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岁。笔者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畅游海洋科普丛书 (10册) ”读者目标定位中学生。据说国外还有一本专门给17岁孩子办的杂志《十七岁》, 发行量也非常大。其实, 做畅销书注重市场细分, 就是研究目标读者群体, 即把读者群体加以细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

三、结语

畅销书的出版运作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发现并把握规律, 建立成熟的畅销书出版运行机制, 可使出版社自主出版一系列畅销书;出版社的书畅销后形成品牌, 又会带动其他书的市场, 从而迅速增强自身应对业界竞争的实力。因此可以说, 畅销书既是出版社走向成熟的标志, 也是出版社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标志。出版社要努力去做畅销书品牌, 力争“在优秀的前提下畅销, 在畅销的基础上优秀”, 实现双效共赢。

摘要:文章梳理了畅销书基本概念与含义, 并从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营销宣传等三方面研究探讨了畅销书的市场运作问题。

关键词:出版,畅销书,市场运作

参考文献

[1].金丽红.畅销书策划与经典案例分析.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476/1/262.shtml, 2006.1.16

[2].张胜友, 梁刚建, 金丽红.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中国图书评论, 2007 (4)

[3].高欣.论我国畅销书的市场运作及其机制革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5

[4].金丽红.关于畅销书的一点看法和做法.http://big5.China.com.cn, 2010.

[4].吕晓东.畅销书是这样打造的.新闻出版交流, 2002 (9)

[5].刘京京.如何做好图书的策划工作.出版参考, 2004 (3)

[6].陈颖.畅销书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2005.4

[7].张玉.畅销书何以畅销——畅销书构成要素刍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9)

[8].孙利军.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初探.国际新闻界, 2009 (3) :94-97.

甘肃省高科技产业运作机制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机制,产业

一、高科技成果与专利增长迅速

十五以来,甘肃省共组织省级科技成果登记项目2914项(科技成果鉴定2739项,评审项目158项),其中国内先进水平886项,占总项目30.4%;国内领先水平1630项,占总项目的55.93%;国际先进水平237项,占总项目8.13%;国际领先水平68项,占总项目2.3%。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77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0项。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2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634项,比上年增加18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592项,软科学成果42项。技术交易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877项,比上年增长14.03%;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7.20亿元,增长43.81% 。

二、科技总体评价

1、科技进步水平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目前,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全国的排序连续三年有了上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科技创新能力差距仍比较大。根据《2010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0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2.87%,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5%),全国排名由第23位上升到第22位。

2、科技投入产出水平有明显提高,但地域分布不平衡

从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指数来看,2011年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47.74%,与2007年相比较,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42.26%。甘肃2009年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为32.41%,比上年增加5.4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也由第21位上升到第17位,说明甘肃科技投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甘肃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由2005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7.23亿元,科技经费支出总额逐年增加,见下表(3-1)。

R&D投入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甘肃省高科技企业地区间R&D投入悬殊差异较大,见表(3-2)。从工业企业R&D投入总量的地域分布看,兰州的R&D人员占全省的三成以上,R&D经费占五成以上;天水占二成左右;其他地区都在一成以下。

从R&D投入强度的地域分布看,科技投入地区分布不平衡。R&D人均经费在2万元以上的有兰州、天水、酒泉、武威、庆阳、甘南。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在2%以上的只有天水;在0.5%以上的有临夏、陇南、平凉。

3、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發展迅速,但缺乏相对独立性

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或Innovation Center)在甘肃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起到了大作用。孵化科技“金蛋”开始升温。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3年后的存活率一般为30%,但是进入孵化器的存活率达到了80%。目前甘肃在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924家,已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说明了科技型企业的强大盈利能力。

在2011年召开的甘肃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研讨会上,提出成立甘肃省科技创业孵化协会的决定,新公布的一批数字也说明着孵化科技“金蛋”的烫手程度。以兰州市为例,2011年3月24日以兰州市科技局、七里河区政府、兰州理工大学三方依托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共建的“兰州科技创业孵化器”揭牌,主要入园企业情况见上表。

总体来看,目前甘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正迅速发展,一批新的孵化器正在积极筹建。 但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全国一样,甘肃的孵化器是由政府来办的公益性事业,运营费用主要来自于出租场地,缺乏相对独立性。如何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延伸服务成为探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楚俊国.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运作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3):76-79.

[2] 姜宝山,郑策.商业计划书的写作与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J].技术经济,2002,(8):26.

[3] 谭莉莉.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合作创新与融资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4:66.

体制观念、构成模式与运作机制探析 第12篇

关键词:体制机制,资产经营,自负盈亏,利润,国民经济核算

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仍然处在不断变化和改革的过程当中。整个经济体制模式在发展中出现和形成了一些带有阶段性标志的特征。计划与市场经过兼容、结合和过渡,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模态。分析计划与市场的构成和结构,可以客观认识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有利于确定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和政策的制定。

一、计划体制特点及其与市场体制的关系

当前对我国经济体制在认识上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这其中的原因是对计划与市场观念理解的差距。认为计划经济已经从当前经济体制中消退的观点的主要根据是指令性计划的退出,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计划经济不等于一个单纯的经济计划,计划是一个体制概念。计划体制包括四个构成方面: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体制、公有制制度、地域管理[1]。因而,为了客观分析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完全有必要对当前经济体制类型的构成要素作出更为确切的分析,从而分清其体制要素的构成成份。

(一)作为指令的宏观经济计划

从1980-1994年指令性生产计划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0%下降到4.5%[2],可见计划指令性生产已经接近消失。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中计划经济已经退出,目前实行的基本是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认为计划指令已经不存在的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观念: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指导和管理包括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指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微观层次指的是经济实体。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所谓指令性计划已经不存在,实际上指的是对微观企业实体的指令性控制已经不存在,而作为我国五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国民经济宏观指导和管理仍然存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率仍然是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和任务的主要指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按照一定速度增长仍然是各级政府的经济责任。各级政府仍然按照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要求提出本地区符合总体增长要求的计划速度,有的甚至在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实行经济增长末位淘汰制,凡是当年不能实现增长目标的,要追究行政责任。因而,政府部门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对国有经济和投资进行过度干预,要求地区或行业性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指标要求,催促生产总值的扩大累计是不可避免的。

(二)计划体制行政架构

计划经济不止是政府对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作出的计划要求,它还拥有为贯彻这种要求所必备的经济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这种经济组织模式特点与市场体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一切经济单位必须附属于政府的行政机构,或者说就是经济机构的行政化隶属关系,而不是像市场体制那样经济机构是无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机构。虽然目前政府已经减少了相当一部分对口各个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但经济机构在名义上的隶属关系仍然存在,基本的架构仍然是单位行政归属和行业归口。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机构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作为组织机构的自主权是虚掷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机构上面,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还没有作为正式的题目,因而目前的事业单位就是更典型的行政机构附属物。由于计划体制下事业单位性质的行业范围归属得过大过宽,许多本来在市场体制下不属于公益事业的行业也都划分到了事业性质里面,造成许多行业至今实行事业单位的政府附属体制,一直不能够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致使整个行业发展缓慢。

(三)财产所有权制度仍然是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

所有制既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构成,同时也反过来折射出经济体制的构成模式。目前虽然实行多种经济成份所有制同时并存,私有制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国有制经过了承包制特别是股份制改造之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但是,这些变化并不能说明我国所有制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更不能说明公有制已经不是主导性所有制形式。

1. 主要自然资源仍然属于国有制。

按照我国《宪法》和《物权法》规定[3,4],包括土地、矿藏、海洋、森林等主要自然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同时,一些重要的能源开发领域只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私人资本原则是禁止进入的。一些自然资源如土地等,即使允许私人资本介入开发,国家也要收取高额使用费。一切生产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如果自然资源都归国家所有,那么这种所有制体制就仍然是公有制体制。这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必须实行公有制,虽然有一部分不相吻合,但是它把一切生产都必须依赖的自然资源实行了公有体制,所以,我个人认为整个社会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

2. 国有制经济并没有发生真正的产权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对公有制的理论批评莫过于指出国有制产权主体缺位和所有者模糊不清,但这个批评并没有导致国有制财产的变卖和有计划的私有化过程,而是产生了一个改造国有制形式的所有权模式发明,就是将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允许把公有制财产交给私人去经营,进行所谓“虚拟私有制”运作。在吸收私有制运行效率的同时,又不改变公有制性质,而是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形成国有制经济的改革模式,称之为“公有制实现形式”[5]。目前国有制改造中实行最多的股份制就属于公有制实现形式之一。但是,从所有权转移规律来说,股份是将集团性资本变成个人资本的方式,任何实体或着国家不能继续拥有已经出售资本的股份。同时,西方国家普遍把股份制和发行股票当作出售国有制企业实体从而实现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方式和手段。这一切说明,股份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虚拟私有制”一样,是脱不了私有化和私有制嫌疑的。但是我国一些人不承认已经出售给个人的股份属于私人资本所有权,认为股份制公司仍然是国有企业而不是私有化企业。这种不符合产权转移规律的含混股份所有权说明,把股份制当作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初衷,不仅是对股份制在概念上的误解,而且说明不能放弃公有制才是所有制形式改革的最大前提。

(四)地域管理与国际市场

计划体制的地域管理在国际经济体制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经济行政体制的不同,计划体制国家与国际市场经济组织存在很大的沟通障碍。2001年我国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WTO)[6]。这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这个时期我国已经进行了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并且已经有了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但在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中却仍然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仍不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间国际经济组织的准会员国。笔者认为,确认一国经济体制类型是否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标准,应当是国际公认的共同市场条约,单纯国内自行理解的市场标准实际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体制效率与体制机制和经济规律

显然,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是计划与市场各占一部分的混合经济体制。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不仅构成要素不同,而且运作方式和运作效率也不相同。虽然至今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已经有30年,但对于两种体制效率不同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有必要通过对运作机制及其产生效率的方式分析来弄清这一点。

(一)计划体制与经济效率

计划体制的主要优越性之一是能够指导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7],但计划体制的运行结果却与理论上的设想和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1. 投资效率低。

投资失败率高、资金浪费严重是体制效率低的第一表现。计划体制时期投资亏损损失是长期的和巨大的(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马洪等主编:《中国工业经济效益问题研究(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476页数据整理。

表1的统计数据说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六个五年计划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建设失败率是非常高的。在建设投资总规模中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约在60%~80%,不能形成固定资产的失败浪费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0%~40%。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建设工程根本就没有按照计划形成生产能力就宣告失败而“胎死腹中”,还有的长期滞留在建设过程中长达10多年形成“烂尾”工程,与建设失败几乎没有区别。显然,计划体制并不能保证任何经济投资能够全部成功,政府投资同私人投资一样具有盲目性和失算率,事实上甚至失败率还要高于自由投资的体制。建设投资亏损巨大和失败率高必然会导致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

2. 经营效率低。

经营业绩不佳是效率低的又一表现。国有企业长期面临经营亏损问题,说明了计划体制的经营效率处于低下状态。1961年国营工业企业亏损总额相当于全部工业利税总额的1/3,到1976年国营工业亏损超过1/3的水平[8]。1978年实行放权让利和市场化改革之后,在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扩大,甚至相当严重(见表2)。

资料来源:《1994中国工业年鉴》中国工业年鉴编辑部1994年出版,第989页数据推算整理。

表2数据中亏损最严重的年份是1991年,亏损率为91.2%。如果亏损率为100%,也就是亏损总额=利润总额,那么就是整个国有工业利润与亏损相抵之后,利润等于0。这种情况下,在上缴税收之后,国有工业将是无利润生产或经营。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问题说明,计划体制或者国有化并不能避免经营亏损,经营亏损是在任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实体都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即使经济部门或者生产经营机构在完全按照计划指令生产和运作的情况下,也不能避免亏损的发生。因为,很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偶然事件或者意外情况,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所不能提前预料的。当开始执行计划的时候,企业实体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产品供求状况等各种因素,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造成企业实体不能按期完成计划任务,形成经营损失。

3. 产值产出效率相对低下。

在国有与私营经济在同一个体制内共同竞争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效率相对低下的情况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1991中国统计年鉴》第394、396页数据和《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第403页数据推算整理。

表3数据显示1978-1995年17年间国有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7.63%下降到的33.99%。产值比重下降说明即使在放权让利和一定程度的自主经营的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灵活性、适应性也明显不如私营或者混合制企业,国有企业的价值产出效率不能避免逐渐下降,甚至在整个国民经济价值产出当中退居次要地位。

(二)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规律

计划体制下企业出现长期亏损从而造成效率低的原因应当有两个:

1. 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问题。

计划指导下的高速度增长经常是指社会总产品或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其中并没有将投资亏损和经营亏损在社会总产品中加以扣除。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亏损的难以核销和长期挂账,致使亏损长期存在,甚至越拖越大。这种不计亏损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短时期内可能不影响产值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对速度不产生影响是不可能的。

2. 对经济规律的认识问题。

计划体制的经济规律论认为,社会经济体系由一系列的经济规律构成,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价值规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劳动生产率增长规律等各个规律。在这些经济规律系统中,最重要的经济规律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9]。这样,均衡发展就势必放在经济体制的第一位,而国民经济全面及时的核算方式只能退居次要地位。这也是亏损不能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及时得以扣除的重要原因。

(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作机制

显然,亏损损失是造成整个国有经济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非计划体制的经济制度下企业实体同样发生亏损,经济效率反而相对更高。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体制不同,更重要的在于不同经济体制带来的经济运作方式不同。

1. 处置损失的机制。

经济目标不同,处置亏损损失的方式也就不同。私有制实体的投资和经营目标是为了获取利润。如果投资或经营的结果不是利润而是亏损,那么建设或经营活动会及时停止,亏损不会继续扩大。公有财产的资产所有者是政府,而政府的经济发展目的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和实现计划目标,如果企业破产将减少产值,进而影响到整个计划目标的实现。因而,规模扩大的继续生产从表面上看总量和规模得到了扩大和增长,但投资和经营亏损随之也跟着扩大。

2. 盈亏自负机制。

对经济规律的不同认识,也同样会形成不同体制的亏损处理机制。市场体制的第一规律就是投资者自负盈亏规律,而计划体制遵循的第一规律是计划目标的实现,并不是资产盈亏责任。私有制体制承担经营后果的是投资人个人,如果发生亏损受到损失的同样是具体的个人,不存在无人偿付债务或承担损失的问题,实体完全可以按照自负盈亏的机制运作,不涉及政府的责任。而公有制企业实体的投资人和资产所有者是政府,企业实体只有产品生产责任,并无资产经营责任,企业不需要按照自负盈亏的机制去运作,是否发生亏损与企业利益无关,完全是政府的责任。因而,国有实体经常出现无人愿意偿付债务或制止亏损的问题。[10]

3. 宏观国民经济的运作机制。

计划体制在设计之初就不是制止亏损而是补贴亏损。政府弥补亏损的制度只能使得实体亏损持续下去,甚至越积越大。政府用以弥补亏损的资金,只能是其它实体上缴的利润。这样,就造成了国有经济在一定时期里和一定范围内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状态下持续简单循环生产。而私有制下的亏损实体由于及时进行破产处理,不会存在资产亏损越积越大的问题,因而具有更高的价值生产效率。宏观经济的投入资金,只能出自微观经济的积累。如果国民经济的产值增长,并没有带来可利用利润的增加,那么整个国民经济的再投入资金就没有来源,整个经济就只能停留在原有规模水平上进行重复生产。这就是计划体制效率低下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的机制原因。

三、实现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

不难看出,不同的经济体制伴生不同的经济运作机制,从而有不同的经济效率。对效率而言,计划体制的最终标准是产品和产值的总量增长,而对市场体制而言是有效利润的产出。因而,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就必须把实现效益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目标,推动经济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化。

(一)变单一制政府投资为多元化投资体制

1986年我国颁布《破产法》,标志着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清算和市场化改造的开始。从1994-2008年,部分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关闭项目6 000户,核销坏账5 000亿元人民币,破产下岗人员超过1 000万人[11]。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占有约1/2工业资产,占用工业贷款的2/3,但创造的产值却只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约1/3[12]。可见,破产只是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并不能解决国有制经济运作机制效率低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要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增加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有的比重,改变国有经济已经不在国民经济活跃因素当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状况,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而,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来带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构成状况。所以,要采取多元化投资体制来实现经济增长,尤其是要放开目前仍然不允许私人和外资进入的自然资源、交通、金融、文化等产业领域,保证投资的增长而产生的持续带动效应。

(二)改革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实现科学计划和科学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范畴,又是制定经济计划的目标和基础。因而,科学合理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是产生客观国民生产总值的模式依据。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的国民经济核算是不同的,产生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同。计划体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以产值为目标,其中并不包含资产核算的因素。因而,无利润甚至亏损企业的产值是可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而在市场体制下,亏损企业会及时自动破产关闭,其产值几乎没有可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由于体制不同,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也不同,两种产值没有可比性。推行市场体制后,国有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产值的比重逐渐缩小,与大量亏损国有企业破产关闭,产值不再计入总产值,使得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有的比重大幅度缩水有直接关系,这是不同体制因素产生的结果,也是对国有经济状况更加真实的核算和反映。因而,要把经济计划建立在适应当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要求上,更多地采用市场体制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客观反映国民经济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应当采取消费法国民经济核算方式,与国际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式接轨,才能使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与国际经济增长速度有更为客观的可比性。在相同国民经济核算方式产生的客观国民生产总值下制定出来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才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避免过快的或盲目的引导。[13]

(三)建立符合多种所有制产权规则的财产所有权制度

上一篇: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下一篇:装备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