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经济发展

2024-05-04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精选12篇)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 第1篇

1. 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经济结构, 国

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而致使农村在国家税费改革以前的地方经济负债累累, 连最基本的村级运转和乡镇级 (包括县级) 财政到了无法正常供给, 更谈不上大力扶持项目推进和发展地方经济了, 更有甚者有些较落后的农村连“村两委”都结构不全, 即使能有一套领导班子也是人浮于事, 真正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经济的能人和有知识科技水平的人, 都不愿在地方任职, 而转到外地发展个体经济了, 地方只剩下一些文体水平较低、业务能力较弱的年长同志支撑艰难的工作局面, 对地方经济也是爱莫能助, 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 尽管中央政策近年来对农民负担问题一直重视, 采取

了许多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 这些措施对农民负担上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制止农民负担增加。据农业部统计, 2000年来税费改革以前全国农民直接负担的税费共1 778.9亿元, 平均每个农民负担199元, 其中, 各种税92元, “三提五统”66元, “两工”和以资代劳6元, 集资等各种社会负担30多元, 与以前年度相比增长了3.3%。自中央政府2000年提出了税费改革以后, 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效果是明显的, 人均负担下降了30%, 税费改革虽然达到了使农民减负的目的, 但同时使乡镇政府和村一级组织收入减少, 使县、乡、村机构正常行政能力受到影响, 而税费改革农民减负与县、乡、村财政情况紧密相连, 没有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改善, 农民减负就难以完全实现, 税费改革就缺乏推进的基础。中国户口在县和县以下的人口10亿多, 其中农业人口9.2亿, 在县城和建制镇的人口有1.7亿, 中国现有2 109个县级财政, 4.6万多个乡镇财政, 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 其中中央占51%, 省级10%, 地方17%, 县乡两级共计20%多, 而全国财政负担70%人员费用的状况, 不仅农民负担无法得以完全减轻, 同时基层政策的行政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直接面对农民、行政最为繁杂, 作为政权基础的县级两级政府, 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是最少的。

3. 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

在中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 国家每年花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 重点工程、重点项目, 大河的治理, 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 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 到农村已经没了, 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 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 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应付了。

4. 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致使农村

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 加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 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 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公益事业项目。

5. 村民一向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

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 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 数额少, 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关甚远, 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6. 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

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 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 就是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 (受上限控制) , 不是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 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7. 村级债务沉重, 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

些年, 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 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 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 使集体经济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 由于财政管理混乱, 一些农民认为基层干部在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中捞取了私利, 因而干群关系紧张, 工作难开展, 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8. 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 又要还债务, 发展农村公

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 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 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而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缩小, 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 也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

9. 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及农民收入问题。

从中长期看, 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农业经营的收入, 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由于土地规模限制, 也不能对所有农民的收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人多地少构成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约束, 在此约束之下, 非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是一对很大的矛盾。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须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地区对现行三农问题的相

关政策, 尤其是在基层组织的考察、选拔, 使用中能够推陈出新, 着重培养和任命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干部队伍来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第二、三产业收入, 家庭经营农业收入, 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等。

2.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 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 (区) 级投入, 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 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政策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 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 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 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 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 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3.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 进一步加大对县 (区) 特别是财政困难县 (区) 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 (区) 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 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巩固“两基”成果, 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 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 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4. 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海外关系的财政支农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 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 按照“海外关系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 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 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 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 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 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例, 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 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 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 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 从实际出发, 减少县 (区) 政府项目匹配比例, 取消乡镇匹配, 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 免征农业税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 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 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 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5.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

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乡 (镇) 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宣传力度, 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艺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例的政策界限, 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 规范操作, 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 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基础上, 如水利项目等, 可按田亩筹资 (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 。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 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 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 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 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 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

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 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口惠实至”, 使农业发展, 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而安居乐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 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认识这个战略问题, 并从多方面付出努力。

摘要:自2000年国家税费改革以后, 对农业税收进行了减免, 并且对农民逐年提高了补贴, 明显减少了农民负担, 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 农村在向全国小康的迈进中, 由于市场经济和快速发展, 加之农产品价格的较低攀升, 而农用物资的较大幅度增长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及大宗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号召力, 直接农民在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出现连续的持续下降, 更有甚者因致病而陷入严重经济困境。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2篇

(一)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

中国农产品价格自以来出现连年下降,从而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出现连续4年的持续下降。19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5%,下降8%,根据当年农村住户调查的资料反映,19农民出售的15种主要农产品中有12个品种的价格下降,而肉类价格跌幅最大,达12.7%。情况更加严峻,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2.2%,创改革以来最大跌幅。统计的11种主要农产品价格,除木材上升1.4%外,其余10类农产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下降。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所反映的情况更加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和农产品价格虽然略有好转但尚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价格下降的颓势。

中国农业发展中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总体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宗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却是众多的.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

表1 1994~20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上年=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

走低。中央政府自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淘汰过剩的和低品质的、以满足温饱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农产品生产。这些政策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产品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针对9亿多农民为仅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的基本局面,农产品的过剩将是难以扭转。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下跌,就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与城市人口农产品消费增长缓慢的矛盾加剧所造成的,是因为农产品收入弹性过低的缘故。据专家测算,200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加了1441.1元,但这4年中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了53.6元,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不足0.04,意味着在此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不到4分钱,还包括在外用餐费用的增加(陈锡文,2002)。更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居民19人均购买粮食比19下降近10公斤,鲜菜下降4公斤多,猪肉下降近2公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考虑到3亿多城镇人口中还有大约1亿多非农业人口是生活在县和县以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大中城市更低,因此鼓励农民进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所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也会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农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低,当前农产品的过剩是商品农产品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过剩,是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所致。 (二)众多乡村人口与农民收入

“九五”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为9.0%,年为4.6%,1998年为4.3%,年为3.8%,2000年仅为2.1%。在“九五”后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4%,尚不及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7.2%的1/2。在目前的统计中,农民纯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报酬收入、家庭经营农业(农、林、牧、渔)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增长11.2%,是纯收入增量的165%,如果加上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38元,则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达10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工资和非农经营收入的增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08.3%。通过上述对农民收入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及农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尽管20农民收入增长有所回升,达到了4.2%的增长速度,但是收入的来源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同时与城市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相差悬殊。

显然,众多的乡村人口是当前农民实现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障碍。从中长期看,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

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重点 第3篇

农村改革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行改革政策时,既需要进行周详的考虑,又要在经济体制机制重点环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特别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品供给制度等方面有

所创新或突破。

一、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下,要切实保障并加强我国自身的粮食自给能力。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加大耕地占用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此情况下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按土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实行耕地的分级保护。对于划分为基本农田的要通过认证后进行基本农田登记造册,确立基本农田的法律地位,不能随意进行改变。建设占用耕地必须“占一还一”,开垦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不能开垦耕地的,按建设占用耕地等级不同分级收取耕地开垦费。设立耕地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主要用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对村集体的补贴。

粮食生产和种植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从战略上考虑,必须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继续重视和加强粮食生产,重点是保护和增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种植农户的直补力度,扩大补贴范围,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兑现到户,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在稳定现有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促进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协调发展。

粮食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粮食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生产的经济刺激难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要特别注重发展专用型的粮食生产订单农业,优化粮食品种、品质,把食品安全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同时,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管,保持农资价格稳定,保证农民种粮收益不降低。不断从市场中寻求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方式方法。

二、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政策法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然是下一步农村体制创新的核心,应当采取稳健而审慎的步骤来稳定、明晰、确保、扩大农民的土地权利,渐进式、分阶段推进,最终建立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一,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要将目前农民承包土地的“长久不变”逐步法律化。修订《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期的继续延长和集体经济组织未来的发包行为做出规定。界定农户的土地处置权边界,集体的土地调整干预权利边界,以及国家征地权利的边界,将违约责任法律化。探索在全国意义上的土地流转规范,规范土地发包承包合同与程序,建立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制度。设立土地纠纷法律救济机构,及时解决产生的土地纠纷。

第二,加快公益性取向的征地制度改革步伐。由用途和所有权双重管制向单一的土地用途管制转变;制定“公共利益征地目录”,明确规定盈利性目的的用地不得征用;严格限定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和比重,对建设用地中划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比重做出严格限定,限定政府储备土地为存量土地,严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纳入土地储备范围;启动土地财产税改革试点,让地方政府有土地收入来源;以多种方式对失地农民实现综合性财产补偿。

第三,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市场流转。对农村土地权利体系进行登记,在明确成员权资格基础上,由县政府颁发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证书;进一步充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有条件的赋予农民土地抵押权,赋予农民完整的继承权和租赁权,以及部分土地发展权,形成土地权利交易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承包地流转方式方法,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培育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将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社会化的土地保险、风险分摊机制。

第四,稳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有序进入市场。进行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试点;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采取与国有土地相同的招拍挂制度;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参与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尽快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探讨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异地使用和发展权补偿办法。

第五,有条件的推进宅基地的商品化进程。进行宅基地出租、转让、买卖及抵押办法的试点;明确宅基地与其上的房屋的关系;对集体所有制下农民宅基地的权利和初始分配制度进行规范;防止旧村改造中侵犯农民宅基地的权利

三、建立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农民生产发展

下一步的农村金融改革,依然要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因地制宜的改革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培育适度竞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条可行之路。

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民间中小金融组织和机构合法化,允许外资金融介入农村金融业务,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

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微观体制改革,允许农村信用社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要求其保证存贷比达到一定水平,贷款的较高百分比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允许扩大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可经营扶贫贷款等部分政策性业务,以及代理证券、保险业务等。加大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防范和处置信用社的金融风险。

改革目前的政策性银行支持体系。充分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网络覆盖全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招标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同时,允许私人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扩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性扶持机构。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简化理赔程序,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四、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但在我国绝对人口不断上升、人地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需稳妥推进。

第一,要改革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在小城镇实行更加灵活的户籍迁移政策,在适当时候可将小城镇落户条件完全放开;稳步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划分,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促进人才交流和人口的合理有序转移;完善暂住户口登记,探索建立居住证制度;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各种社会权利。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人口信息系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人口管理。

第二,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劳动力资源市场。强化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政府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功能、辅助功能、规范功能和调控功能;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取消专对农民工设置的就业证等各种登记项目;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跨省、市、县多层次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城乡的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就业督查和其他就业服务。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长期居住城镇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低保和城镇职工基本保险体系,通过调整政策和管理模式,保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允许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按年积累社会保险权益;优先进行农民工的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机制;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和接续机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三个转移接口”:一是农民工社保与城镇社会保障的接口;二是农民工社保与农村社会保障的接口;三是不同城市间社保的接口。

第四,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服务;完善针对流动人口的城市住房制度,增加城市廉租房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提供低租金房屋;使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

五、调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能够享受同城市居民基本均衡的公共服务。

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广覆盖低水平原则下,做到应保尽保,并进行“动态管理”。探索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系统有机衔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开发机制。重新界定贫困的定义,扩大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城镇化过程完成后则可考虑用相对贫困代替绝对贫困,进一步扩大救助对象。

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成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科学制定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实施方案。建立省级统筹基金解决重大疾病保险。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助的力度,建立财政补贴随税收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探索建立农民医疗保障补助基金。提高统筹层次。建议将现有的县级统筹逐步扩大到市级甚至省级统筹。

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明确规定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模式,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制度吸引力。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建立农村无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创造条件实行免费的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鼓励社会投资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优良品种、防疫体系、市场流通基础设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规模化饲养方式等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沼气等中小型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保障水平。加大财政向新农合补贴的力度,并制定财政补贴随税收增长同步增长的机制;加强乡镇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建设乡镇卫生院,建设模式在坚持统一标准的原则下,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医生的培训,建立灵活的优秀医护人员补充机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 第4篇

(一) 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状态, 其中沿海城市、现代工业城市等发展较为迅速, 如今我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并相应进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 与外界的交流较少, 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国内农村经济拥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市场消费能力。在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 我们认识到外向经济的泡沫性, 只有拉动内需, 才是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其关键就在于挖掘农村经济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是挖掘农民购买潜力的关键, 为此我国做出了诸多努力, 但当前国内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 国内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农业基础薄弱问题

现阶段已经很少出现农民不能解决饱腹问题的现象, 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实现了粮食供求关系的平衡, 粮食安全已经达到了应有的要求。事实上, 我国仍存在保障农产品供给能量不足的问题, 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城市工业化发展占用了部分耕地,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二是农产品生产所需资源, 尤其是水资源匮乏问题较为严重, 相应增加了农产品供给的资源压力;三是基础农作物的种植经济效益较低,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2. 农业发展限制因素较多, 综合经济效益较低

虽然农民经济的收入处于增长状态, 但就整体水平而言,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同时农业生产资源价格始终处于上涨状态, 从而导致多数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从我国农民收入的组成结构分析, 打工收入占据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比例, 农业生产收入占据比例有限, 即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并不能表示农业生产水平或效益的提升。打工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组成中, 属于不稳定收入, 近几年出现的“打工难”问题, 也说明了农民打工收入提升的局限性。此外, 农业生产资源匮乏、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益的增长。

3. 城乡经济差距问题

就目前情况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差异问题仍然存在, 城乡经济矛盾较为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相对较大, 农村整体公共设施、服务水平较低, 农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仍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措施分析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除政府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外, 农村经济还需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以上目标, 需推动以下两点措施的实施:一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转移农村多余劳动力;二是丰富农村经济内涵, 吸引外界社会资金投入。

(一) 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是提高农民购买力, 将农民购买潜力转变为现实, 从而刺激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的关键。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份额中, 工资性增长约占到46%左右, 而各种政府补贴仅占到收入增长份额的3%左右。这一数据表明工资收入是促进我国农民整体收入增长的关键, 事实上依靠政府津贴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的提升是不现实的。但“打工难”问题暴露的农民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偏低的问题, 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不符, 限制了农村多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建设, 完善农民工知识技能培训体系, 提高农民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 农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提升, 可以促进农民劳动力就业稳定发展, 从而消除工资性收入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 稳定的工作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从根本上缩减农村人口基数, 拉低农业生产整体成本投入,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 丰富农村经济内涵,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保障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人才引入、技术引入、设备引入的必要条件。关于资金引入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投入是不现实的, 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科学的资金引入方式, 一方面需政府引导, 结合相应的扶持政策, 强化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在农业发展中的投入;另一方面, 农村经济需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 形成具有相应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农村经济产业, 吸引外界人才、技术的投入,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 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效益低等问题, 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 政府需积极发挥自身作用, 通过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措施,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状态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经济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国力、世界地位提升明显, 但就农村经济发展状态而言, 仍较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组成较为复杂, 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关乎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状态。笔者从目前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状态入手, 详尽分析了其主要问题, 并就其发展策略, 提出几点看法,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忠民.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才智, 2015 (36)

[2]张继明.关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07)

[3]宋晓光.对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03)

[4]高学章.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农业, 2014 (24)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5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对农村三十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三十年来韶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韶关市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

1、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建立和先进实用农科技术的普及推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73.1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07.8万吨。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个。2007年,34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带动紧密型农户17.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7%,使户均增收2988元。培育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形成“一乡一品”专业镇(村)100个,涌现出种养专业大户2万多户。建立了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10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6个被评为省农业名牌产品。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三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年均增长10%,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24.6亿元。

2、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相对贫困人口从2006年37.19万人减少到28.49万人。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96%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3、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仅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24.43亿元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条件。2007年完成镇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后,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在帮助1.37万户农户完成住房改造,使60%的农户入住楼房或红砖瓦房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五改”(改厕、改水、改灶、改圈、改路)任务,并有13.1万户57万农民用上沼气,美化了村容村貌、优化了环境卫生、改善了基础设施。

4、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支部加协会”、“民情日记”、“民忧档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住农村等一系列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韶关市农村三十年改革与发展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把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农业企业以及其优质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难度,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难以应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

(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组织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要遵循自愿原则且承包户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使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的设想难以实现。部分农户因担心风险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形成了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丢荒现象,土地经营权难以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难于开展的状况比较普遍。至2007年底,韶关市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为

7.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直接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如韶关市去年每亩水稻平均收入768元,成本585元,利润仅183元。其最终结果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如2000年和2006年,韶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93元、3976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7209 元、12039元,两者之比为1:

2.58变化为1: 3.03,对比差距拉大17.4个百分点。

(三)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主要表现是,少数村委会主任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一些村在选举中受到宗族和家族势力影响,出现拉帮结派、操纵选举现象;有的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以权谋私;有些党员干部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低,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少数村的社会治安差,黑恶势力有所抬头,封建迷信泛滥等,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韶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

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重点,认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破解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破解“四个难题”。

(一)破解农业集约规模经营与土地分散经营相矛盾的难题,催生现代产业。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丢荒和产出效益低下问题,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约经营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限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村民委员会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办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破解农村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难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一是依法确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和法律地位。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二是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充分发扬民主,防止宗族势力和地方恶势力操纵选举,保证基层组织依法民主选举,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级领导成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村务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实现人财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务工作民主化。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三)破解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不高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更快富裕起来,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目的。要不断探索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渠道。一是生产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业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创业增收。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抓紧实施韶关市去年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村优秀青年和外出返乡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四是财产增收。认真贯

彻物权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保护农民对山林土地的经营收入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增值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是社保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第6篇

一、农村学生流失严重,学校教育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

当前农村小学生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现阶段小学生父母基本是80后,这一代的农村家长基本在外务工,见过一些“世面”,对子女的教育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一部分学生随父母迁到外地读书造成流失。未随迁的子女基于其父母到外地工作,严重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的紧迫感。希望子女能择校就读,尽一切努力将子女送到本地市区的小学就读。再加上现在农村有条件的人到城里买房增多,在农村形成了一种风潮,大家甚至觉得是有面子的事情。所以,现实会出现农村一所学校总数才几名学生而城区学校一个班级的人数高达80人以上,这样的情况且比比皆是。

一方面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减少,而教师数量不可能立即调整。所以,会出现一种状态就是学校班级化、班级虚无化。比如有所小学只有9名学生但有4名教师。全镇23所小学,几十个人的学校也不在少数。我们试想只有几个几十个学生的学校,学生哪里找得到正常班级的成长气氛,课后又跟谁去玩?多年后,他们对自己启蒙教育——小学,又是怎样的回忆呢?偌大的校园,寥寥师生和几乎1∶2的师生比何尝不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而这却是很多农村小学的缩影和趋势。

二、整合资源,阻断不合理的城乡生源单向流动

如何解决农村小学生源流失,教学氛围减弱,学校教学质量下降这一恶性循环问题,关键在于阻断不合理的城乡生源单向流动。首先,在堵的方面应该要求城区小学除按要求必须保证的学生就读以外,不吸收借读生或超员招收学生。在学籍管理和转学上严格管理,对城区小学非上学片区的学生流入设置考核。其次,加强对农村教学资源的整合让农村的学生更愿意留在农村小学读书。一方面尽力促升教学质量,让农村家长看到更放心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要做差异化农村特色教育发展设计,以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

1.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比如优先考虑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加大农村教师的交通补贴费,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让农村教师能安心任教。

2.农村小学的校长和教师要改变观念。我们不能觉得学生数量少了不关我们教师的事。要有和城区学校竞争生源的意识,要有服务的心态和观念,多站在农村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针对现在农村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的现状,学校可创造让孩子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便;开通网络定时让学生能在校与家长视频交流,从而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在外安心、放心。

3.全社会通力协作创新办学模式。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家庭辅导能力弱的特点,怎么在努力开创新的教育方式上动脑筋想办法。

4.亟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要建立这样的观念,学校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完成的,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让孩子从小确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到读书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种观念的养成比孩子在试卷上得的分数重要得多。

三、适当运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理顺城乡合作竞争关系

当下,农村家长跟风进城有一定的误区。根据笔者和一些进城读书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他们基本对孩子进城读书合适不合适、城里学校的管理和要求对孩子适应不适应、会不会强化孩子的自卑心理、能不能抵制城市玩游戏的不良诱惑等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总觉得别人进城了,自己也去就对了。本来城乡教育应是互补合作竞争关系,在盲目跟风的进城读书潮的影响下都乱了。所以,笔者建议把小学的考试棒适当运用一下。比如,每年单独设置一次小学换校招生考试。招生学校包括城区小学和每个乡镇的中心小学。设置差异化的招生条件,让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学校可以和城区学校比拼,让优质生源有机会在乡镇合理地集中,产生竞争力,从而遏制不合理、一边倒的进城风。这既减少了农民教育成本,又可改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好处多。

总之,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表面上看是农村生源的流失、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发展差异的不平衡引起的,更是农村教育改革滞后导致的。我们所有的教育同仁只有认清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革新教育观念一起把农村小学教育推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担负起我们这一代农村教师肩上的重大职责。◆(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镇桥镇乐安小学)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7篇

一、三十年来韶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韶关市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

1、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建立和先进实用农科技术的普及推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73.1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07.8万吨。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个。2007年34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带动紧密型农户17.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7%,户均增收2988元。培育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形成“一乡一品”专业镇(村)100个,涌现种养专业大户2万多户。建立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10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6个被评为省农业名牌产品。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三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年均增长10%,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24.6亿元。

2、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相对贫困人口从2006年37.19万人减少到28.49万人。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96%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3、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仅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24.43亿元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条件。2007年完成镇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后,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在帮助1.37万户农户完成住房改造,使60%的农户入住楼房或红砖瓦房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五改”(改厕、改水、改灶、改圈、改路)任务,并有13.1万户57万农民用上沼气,美化了村容村貌,优化了环境卫生,改善了基础设施。

4、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支部加协会”、“民情日记”、“民忧档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住农村等一系列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韶关市农村三十年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把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农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难度,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难以应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

2、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组织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要遵循自愿原则且承包户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使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的设想难以实现。部分农户因担心风险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形成了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丢荒现象,土地经营权难以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难于开展的状况比较普遍。至2007年底,韶关市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为7.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直接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如韶关市去年每亩水稻平均收入768元,成本585元,利润仅183元,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如2000年和2006年,韶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93元、3976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209元、12039元,两者之比由1:2.58变化为1:3.03。

3、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

少数村委会主任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一些村在选举中受到宗族和家族势力影响,出现拉帮结派、操纵选举现象;有的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以权谋私;有些党员干部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低,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少数村社会治安差,封建迷信泛滥等,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韶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重点,认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破解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破解“四个难题”。

1、破解农业集约规模经营与土地分散经营相矛盾的难题,催生现代产业。

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丢荒和产出效益低下问题。一是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约经营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限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径。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村民委员会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办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纠纷调处长效机制,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破解农村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难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是依法确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和法律地位。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二是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基层组织依法民主选举,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级领导成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村务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实现人财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务工作民主化。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3、破解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不高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生产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业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是创业增收。加大农村创业入才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抓紧实施韶关市去年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村优秀青年和外出返乡入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四是财产增收。认真贯彻物权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保护农民对山林土地的经营收入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增值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是社保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4、破解“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难题,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的判断 第8篇

1. 粮食紧平衡运行矛盾突出

当前, 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农资价格上涨较快, 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压力下, 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大。同时,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 在目前农民生活成本加大的情况下, 粮价也要求上涨, 2010年自然灾害也可能会造成粮食总产量下降的情况。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国有粮库和粮食企业夏粮收购后可能会出现垄断性提价, 这是粮食价格提高的另一博弈力量。因为目前粮食的市场购销都由中储粮总公司一家负责, 国家粮食储备行为极有可能由于企业利益诉求而形成新的垄断。这时候, 垄断性提价发生的可能性增强。这一点, 在光大期货田亚林的论述中已经明确提出。

2.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 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压力

2009-2010年, 在通胀压力、消费不足、汇率变动的多重压力下, 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大批中小企业相继倒闭或者转移生产地。这说明了本就脆弱的中小企业, 在复杂的局势下, 很可能成为最先失去抵抗及生存能力的经济群体。受到冲击最严重的除了本地经济的萧条, 税收的减少, 还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缓, 大批农民工面临失业。

3. 土地的难题

现行土地制度无法适应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致使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契约缺乏稳定性, 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高昂, 同时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功能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农业生产难以适度规模经营。

4. 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同时如果中国的粮食需求大量依赖国际市场, 世界粮价将上涨更多, 也会促进中国的粮价上涨, 增大经济正常运行的压力。所以即使我国耕地资源紧张、自然环境、水资源的匮乏等都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我国仍要坚持以往的国家粮食政策, 要将粮食供给立足于自身, 保障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二、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

从上文的农村经济运行现状可以看出, 目前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粮价有待提高, 但是提高多少, 如何提高难以决策。提高粮食价格, 才能保障粮食总产量,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大大抵消了农民的种粮收益, 农民弃耕的威胁可能性大大提高。一旦粮价提高的预期破灭,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将会对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破坏。因此, 合理提高粮食价格, 可以维护农村和城市的稳定, 保证粮食按全, 也就可以减少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也就是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流动的问题。只有大量的农村的劳动力实现转移, 才会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购买力, 扩大内需;其次,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 就可能会实现其家庭的转移, 为下一步的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目前农村, 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户——农民家庭。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农业生产靠老弱妇幼来维持, 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一种农民生产活动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 它不但使外出打工人员难以实现职业和居住地的双重迁移, 而且把农业生产逼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规模、品质、产量、专业化等都无从实现。

综上所述, 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 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因为, 粮价关乎国家稳定和粮食安全, 这是重中之重。解决好这个问题, 农户才可能有能力接受新技术, 才会考虑增产的新方法, 采用新品种、新的生产资料等, 这极有可能带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甚至是产业化发展。

三、解决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措施

1. 提高粮食价格, 科学确定涨幅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 粮食市场全面引进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粮食价格机制是大势所趋。。粮食价格体系中的市场价格必然是政府调控的目标和重点。

考虑CPI的变化, 我国粮食价格指数在2010下半年到2011上半年可能会有大的变动, 预计涨幅在5%-10%。为了应对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 国家可以考虑加大对产粮区的直接补贴和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步措施, 这样可以减少因粮食价格上涨过快的经济运行压力和风险。

2. 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 鼓励农民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 不少农民通过闯市场、办企业, 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并形成了一支农民企业家队伍, 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化的理想效果。从国际发展的经验看, 我国农民创办小型企业、微型企业, 参与农业产业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积极鼓励农民创业, 实现农民自主就业, 这就需要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因为创业支持平台将创业者、机会 (项目) 和各种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 为创业者提供必需但创业者自己不容易获得的服务和信息, 从而降低创业成本,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活率。

四、小结

通过对目前农村经济形势现状的分析, 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存在粮食低价位运行矛盾突出, 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 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压力, 土地的难题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等难题。通过论证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 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提出了提高粮食价格, 科学确定涨幅和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 鼓励农民创业两个方案。

摘要:通过对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现状的分析, 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存在粮食低价位运行矛盾突出;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 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压力;土地的难题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等难题。通过论证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 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农村经济形势,粮食价格预测,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村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 (3)

[2]中国粮食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中国食品商务网.2007-08-09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 第9篇

一、金融支持在农村经济中的意义

现阶段, 我国大力倡导“经济转轨”, 在这样的条件下, 我国农村金融监督管理的作用也随之提高。在金融发展中, 创建形成的城乡多元化发展特点, 城市金融发展, 无论从哪一方面相比, 都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前, 所以, 城乡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 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农业发展在我国所占比重较大, “三农”问题与社会经济, 具有一定的关联, 目前,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存在的劳动力剩余问题, 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在农业产业以及资源扶持配置上, 将少数资金用在政策支持以及扶持发展上。目前, 农村经济发展中, 金融支持需要深化提高, 所以,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 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提高金融支持,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提升。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不足

(一) 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结构

现如今, 农村信用社的建立, 成为金融发展的决定条件,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形成垄断, 这样的垄断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 使其竞争力降低, 将市场环境抛之脑后, 农村信用社所涉及的金融产品, 包含:存取款、金融借贷、代理等业务, 想要增加业务范围, 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下, 农业银行从传统的业务方式, 开始实行转型, 成为高回报率的金融发展, 农业银行能够帮助农村经济发展, 但现阶段发展速度较慢, 在业务涉及上具有局限性, 从根本上分析, 农业银行不能兼顾生产和农业间的借贷联系, 同时, 在资本筹借上, 没有明显效率提升, 这与成立之初的目标不相符。

(二) 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

为了确保农村金融平稳有序的进行, 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落实, 但在农村金融组织、功能、内容等,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 进而造成在相同的法律环境中, 以分层融资的形式, 以及结构上, 建立有序的竞争环境, 同时, 不能控制风险指数。农村金融具有风险较高、回报较低的特点, 若想要实现优化, 则需要政府的支持。目前, 政府扶持力度, 有待进一步加强, 惠农贷款并不能取得贴息, 以及风险补偿金, 使得农村金融, 在经济方面较为被动, 进而出现资金外流情况, 因此, 在原有的金融组织中, 而相继推出这样的状态, 加剧了农村金融的紧张, 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 金融产品的落后

现阶段, 各银行没有全面实行电子技术, 在一些农村地区, 缺乏结算体制, 主要依靠其他银行的异地结算。在这样的条件下, 使得结算效率较差, 资金运转较慢, 农民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服务待遇。信用社的业务建设, 效率较低, 所以, 证券交易想要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 具有一定的难度, 农民想要进行理财、股票等难以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使农村金融的发展中心, 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三、提高金融支持策略

(一) 完善金融制度

1. 提高农业银行支持力度。

农业银行需要健全组织建设发展, 在客户群体上, 重新审视地位, 发展较高的企业, 应着重扶持进而提高农村企业发展, 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 凸显农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影响。

农业银行需要扩大筹资范围, 着重点放在综合开发、扶持功能上, 增加农业经济投资, 同时向贷款业务上落实发展。

3. 将农户作为服务对象。

信用社要支持农业发展、惠农影响, 把农户视作主要服务对象, 在资金方面, 不仅要预留资金, 而且要将剩余方面全部投入农村经济发展中。

4. 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信用社存款资金, 要将其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 同时, 商业银行增加关于农村经济业务。

(二) 完善金融支持法律环境

目前, 我国仍没有专项的金融法律。笔者认为, 需要人民银行提高农村金融监督力度, 寻找到一条符合具体、适当的金融组织机制。另一方面, 受自然原因的影响, 农业生产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 需要建立农业保障法律, 尤其在保险方面要明确, 切不可内容含糊不清。

(三) 促进信用制度发展

第一, 规范农村民间的金融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以及信息, 实行科学化管理模式, 进而提高信用担保能力, 降低资金投入。提高信用评价, 通过分层的方法, 进行评价审核。第二, 提高中介信用率, 健全发展, 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 推动担保提升, 各区域政府, 在面对融资困境时, 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 推动农村创新意识。

(四) 多样化金融产品

建立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首先, 考虑到农业结构的变化。金融组织要立足于, 农村方法发展, 满足市场要求, 推动建设发展, 相关银行管理单位, 要对新的产品给予支持, 进而加快金融工具发展, 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产品结构和功能。建立完善的扶持制度, 加快金融组织间的业务沟通, 研发多功能、差异化的产品。

结语

总之, 在我国社会经济中, 农村经济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所以, 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 提高法律环境保障, 推动银行发展, 增加金融服务, 进而实现农村经济金融的支持成为必要条件。

摘要:改革开放后, 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内容, 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升, 但相对于城市发展而言, 仍有一定的差距。基于此点,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提升整体实力, 本文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是核心, 并提出可行性金融支持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余佳佳.基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思考[J].中国商论, 2016 (01)

如何做好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农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农问题也一直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成效也影响着国家各项有关于农村政策的实施与落实。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可喜,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正是因为这种快速的发展, 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所以如何做好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应对这些挑战, 是当务之急。

1 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 1 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工作不够完善

农村经济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诸如农村的财务管理、土地承包, 这些事项都很复杂繁琐, 而且与农民、农村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因此必须确保在执法的过程中做到严谨、公正、合法。但是现实却是缺少与农村经济管理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无法对农村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 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1. 2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才缺乏

农村本地人才流失严重, 很多的农村人口都更愿意去大城市打拼, 因为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多, 基础设施与生活条件也比农村要好, 外出求学的大学生们也都极少会回到农村工作。而且,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差, 外面的人才大多不愿意到农村来工作, 农村本地又留不住人才, 留下的仅仅是那些老弱病残或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员。这些人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很难真正的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2]。

1. 3 农村经济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虽然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 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但是仍然不能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完善的资金保障。而且, 农业本身就属于低附加值的产业, 即使前期投入的再多, 其收益也比较低且需要很长的时间, 不像工业那样高投入就有高产出且见效快。加之农村地区自身并没有什么财政收入, 几乎完全靠国家的投入, 致使农村的经济管理缺乏资金。

2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2. 1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依据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得各项管理工作都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涉及到土地承包、农村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要详细具体的做出规定, 让村民们都明白自己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合理合法的维护、增进自己的利益。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后, 也能对管理人员的执法行为做出约束, 让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必须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防止其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行为。用法律法规这一工具, 让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加公正、有效, 就会让村民们对管理人员更加的信任, 更加支持管理工作, 自然就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

2. 2 培养引进专门的管理人才

针对于农村本地人才外流的现状, 农村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发展好农村的经济, 让农村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都得到改善, 村民们觉得不再需要去大城市中去发展, 在农村也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农村的生活质量不比城市差。同时, 对村里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这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在吸引外面的人才方面, 提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在硬件与软件设施方面都有完善的保障, 让他们在生活方面没有什么担心忧虑的, 并且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上。对于当地外出求学的大学生们, 他们的理论素养过硬并且是本地人, 对农村的各项情况都很了解, 鼓励他们回到家乡, 为农村经济管理而服务这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3 结语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经济管理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极其的重要环节, 必须予以重视。对于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各个地方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逐步完善本地区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这样一个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下, 农民们才能生活的更加幸福, 农业的现代化步伐才能稳步向前, 农村的经济发展就能迈上新的台阶, 让农村与城市协同发展, 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 2012.8 (13) :85-86.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出路

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如何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积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

1.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根据调查资阳市雁江区集体经济可知,许多村民大都认为集体经济与他们关系不大,实在的是找到一个工资高的打工机会。而村干部工资低、任务重,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则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认为集体经济应该集体管,从而存在严重的“等、拿、卡、要、靠”思想。另外,部分城区村集体因建设占地补偿收益高,觉得集体不缺钱,发展意识淡薄。

2.干部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调动不了积极性。有些乡镇只是在认识上赞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上没有足够的激励行为。譬如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整体规划;没有将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落实到乡、村;对于发展好的乡村也没有奖励等,这样难以调动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积极性,“要我发展”的被动心理没有真正转变为“我要发展”的进取状态。

3.农村资金的缺乏。农村大部分的集体收入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集体经济的收入少之又少,甚至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村里的正常工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出;而且大部分农村集体负债较多,每年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大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创建集体经济,另外,银行的贷款难,即使有人想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由于银行的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困难。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经济管理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普遍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现行政策环境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集体资产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少数村发挥村民代表议事不够,缺乏村务公开,造成了部分集体资产的流失,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1.提高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路径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2.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大力发展“菜蓝子”工程,打造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积极协调贷款等办法,以切实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土地转让等方面,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优先给予照顾,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

3.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人选进班子。要注意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转变他们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4.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集体开发“四荒地”承包增加集体收入;或者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或者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或者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等等。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土地流转,金融危机

引言

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改革深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开始显露并不断激化。其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缺乏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缺少农业的支撑, 甚至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落入不协调的恶性循环。这就导致了农村资金分散、闲置、外流, 农村资本积聚、集中效率低, 农村经济增长乏力, 农民收入下降, 农村金融机构萎缩,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之后, 我国农村金融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融为主,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然这一金融体系曾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首先, 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其次, 农村金融市场客体创新不足。再次,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另外,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

(二)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不足

1. 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制约金融资本流入动力, 农村信贷流量缺乏有效补充

农业是弱质产业, 有来自发达国家农业的竞争, 更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风险。农产品竞争、自然灾害、市场情况等这些都加大了农村金融资金投向农业生产的风险性, 阻碍了金融资本流向农村。

2. 以城市为中心的金融布局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在农村金融机构中不断推进。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却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离开”了农村, 这些都是受商业银行趋利性的影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不足。 (见图1)

3. 农村金融产品结构单一,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层次金融需求

在农村金融机构中, 长期存在金融产品单一问题, 金融产品长期主要局限于存款和贷款这两类传统产品, 而诸如保险、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资本运营、外汇等金融产品的发展却严重滞后。

4.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少, 金融资源配置低, 缺少政策性扶持和补贴

因为农村金融需求的分散性、担保机制的脆弱性、贷款监督的高成本等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后陆续撤离了农村市场, 致使服务网点减少。截至2007年末, 全国有2 868个乡 (镇) 没有任何金融机构, 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从贷款规模看, 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贷款规模远远小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限制, 这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激励、竞争机制, 缺乏活力

进入21世纪以来, 农村金融市场渐渐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通过近几年的观察不难发现, 农村信用社这种垄断经营没有给自身带来“垄断收益”, 同时, 还限制了多层次、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因此, 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成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2008年10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全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权。

(一) 土地自由流转之后, 无疑会把农村绝大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 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除了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肯定还会带来一些挑战。例如, 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压力, 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所以, 发展农村经济, 积极促进农民就业, 特别是农民工就业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 土地自由流转之后, 集中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率成为可能。土地自由流转之后, 不能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可以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但要集中经营就需要购买大型的农业机械和农用工具, 这需要大量的资金, 农村金融机构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资金支持。这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个发展自己的好机会。

冉光和教授等曾对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说明如果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良好, 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反之则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2008年9月, 美国几大投行相继破产,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拉开了序幕, 世界各国的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外贸条件的改变, 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冲击, 东南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纷纷停产、倒闭, 这不仅使大量的现有农民工纷纷失业, 也给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带来了困难,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国内需求, 提高国民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 我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利用国内市场,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 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对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四、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土地流转使农业的产出和收益有所保证, 但需要农村金融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只要能快速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科技创新,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一定可以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基于此,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使农村形成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适当降低金融组织的准入门槛, 引导社会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发展, 探索建立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 创造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活力。

(二) 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优惠政策,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的问题

国家应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出台优惠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 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一部分商业银行在农村增设金融机构, 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的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的资金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相关建议如下:

1.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有基层商业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 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

2.对所有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进行利差补贴;

3.对涉农贷款实行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费减免政策;

4.对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实行免缴或少缴存款准备金政策。

(三) 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 创新农业保险种类,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 给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的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农民是弱势群体,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可以建立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 以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辅的组织体系, 以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 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通过对农业提供保险补贴, 增强农业抗风险的能力, 支持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为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提供保险;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渠道、经营主体多样化的农业保险机构, 并积极拓宽农业保险的种类和覆盖面。既要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 又要保障农民增收。

(四) 加快农村担保机构的组建, 完善担保法律制度, 切实解决三农在融资时担保难的问题

建立农村信用贷款担保制度, 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 通过制度安排、财力扶持等手段, 支持建立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实际情况, 研究推出多种担保办法, 如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应收货款质押等担保形式, 为农户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取得发展资金提供便利;土地自由流转后根据我国农村发展实际, 使农地可以用于抵押, 以解决农民贷款无抵押物的难题, 使土地由原来的社会保障属性向资本属性转化, 并真正成为农民的创业资本。

(五)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 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提高农民收入, 增强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

创新服务, 形成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改进贷款方式, 简化贷款手续, 转变经营思路和经营作风, 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 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完善信贷、资金、结算及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和保障等服务功能, 提高支农综合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市场最起码应该有:信贷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因此,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建设应做到:

1.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有了农产品期货市场, 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合理定价, 而且可以为农民提供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套期保值的手段。由于借助期货交易可以使农民收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保险也就有了补充, 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

2.积极发展农村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国债的方法, 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 扶持农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引入城市金融产品, 如信用卡、理财、外汇、财务咨询、电子化结算等,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4.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积极稳妥地开办住房按揭贷款, 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金融发展本身不是目的, 关键是借助金融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讲, 农村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储蓄和投资的总量, 并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投资效益较高的地区和产业。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 农村金融资产的增长必须与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 这样才能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孙培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金融会计, 2008, (5) .

[2]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 2008, (19) .

[3]糜华.浅析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以萍乡为例[J].金融与经济, 2008, (8) .

[4]孙磊.农村金融困境与农村金融道路的反思[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7) .

[5]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上一篇:无线抄表系统下一篇:改进旋转算法